第一篇: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胡海军
乡镇干部是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担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及实现农民富裕的历史重任。在我国现阶段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乡镇干部在改革中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加之工作和生活环境较差,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等因素,使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挫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农村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建设。现就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如下分析。
1、思想因素:年龄老化,对前途不抱希望,思想缺乏动力
近年来,乡镇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某县现有的397名乡镇干部中,平均年龄41.5岁。40岁以上的266名,占67%。40岁以下的131名,仅占33%。其中35岁以下的只有42人,占整个干部人数的11%。乡镇干部存在后备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活力的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乡镇改革开始,乡镇干部基本上是只出不进。部分年轻干部在竞争上岗中,因为资历、经历及农村工作经验等原因,自己主动或者被迫自主择业。二是《公务员法》的实施,严把了入口,从大学生中公开招考公务员成了干部进入的唯一渠道。然而许多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即使到了基层,也不安心基层工作。以选调生为例,1998年以来某县共分配选调生25人,这些人首先都是分配在乡镇工作,然而,现在能在县内工作的人也就很少了。其中2004年以前的15人中,目前只有5人继续在县内工作,其它的大多数选调生要么从基层调走,要么干脆辞职另谋高就。三是乡镇即使有极少数的年轻干部,由于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许多优秀干部不愿待在乡镇工作,都想方设法往城里“挤”,而县(市)直机关年轻干部极少愿意到乡镇交流任职锻炼。长此以往,人员只出不进,特别是进口不畅导致了乡镇干部年龄的老化。而现在的干部政策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往往在年龄上要求在35岁以下,甚至30岁以下.因为年龄老化,乡镇干部普遍不对自己的前途抱太大的希望,工作因此缺乏动力。
2、政策因素:激励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政策缺乏诱惑力
应该说,多年来各地、各级都出台了一些对乡镇干部的鼓励政策,比如优先提拔、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进城、提高工资待遇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是“纸上的烧饼”,很难真正落实。乡镇干部是“提拔无望、进城无门、工资和福利待遇难以落实”。一是提拔无望。乡镇干部的职数有限,大多数乡镇领导干部职数都控制在9人左右。而一些重要职位,比如书记、镇长等,往往都是从县市单位下派的。有的地方好不容易空出一个职位来,结果却让下派干部给挤占了。二是进城无门。乡镇干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弄不到一个乡镇一二把手,往往在基层工作一辈子。即使有交流的机会,也只是在乡镇之间交流,几乎不可能到市、县直属机关任职。乡镇干部无论工作干得好坏、成绩大小,永远只能是乡镇干部,直到退休还是科级干部或者一般干部,打击了一些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三是经济上的特殊待遇不能落实。某地为了体现对乡镇干部的关心,专门制定政策,提高乡镇干部的待遇,每个干部每月给予200元的补贴,但政策制定好几年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最终没有落实,不仅没有温暖乡镇干部的心,反而冷了乡镇干部的心。
3、岗位因素:乡镇机关缺编现象严重,岗位缺乏无竞争力
乡镇干部目前的岗位状况是:“上面不愿抢,外人不能抢,职位空荡荡”。一是1997年以来,有的地方先后进行过4次机构改革,每次改革,都鼓励一部分人员离岗分流。现在一些大的乡镇干部人数控制在45个内,小的乡镇干部人数控制在35人内,已经到了不能再少的地步。乡镇目前基本上是一人一岗,或者一人多岗。一些干部已经有了改革到位的思想,认为自己是经过大浪淘沙,现在可以稳坐钓鱼台了。二是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一编一卡制度的落实,乡镇干部的公务员身份得到了确认和加强,乡镇干部也端上了“金饭碗”,没有人能把这个饭碗抢走。三是一些乡镇干部空编的现象严重。以某县为例,现有乡镇干部378名,缺编29名,偏远乡镇9个,缺编18名,高达15.1%;空编现象使许多岗位有编无人,干部都是身兼数职。四是乡镇干部人员长期不流动,不能产生“鲶鱼效应”。长期工作无压力导致精神上无动力,乡镇干部也因此认为高枕无忧了。
4、能力因素:能力不能适应改革要求,自身无工作力
伴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及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整个农村都或大或小地发生着震荡。面对新形势,许多乡镇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着“思想工作不管用,粗暴执政不敢用,依法行政不会用”的困惑,工作不知怎么着手。一是角色转换不适应。以前干部与农民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现在变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一些干部却还没有从“管理者”的角色中转变过来。二是工作方法不适应。农业税时代,乡镇干部忙着催粮、催收、催款,以农业税费为抓手,用简单的行政命令迫使农民种这种那。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经营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经营主体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明显增强。靠行政命令开展工作已经没有了市场和空间。然而大多数乡镇干部还没有这个意识。三是能力素质不适应。由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手段弱化,表现为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不敢用,经济手段不能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农村工作的如何开展出现新问题。四是知识更新不适应。正像有的干部自己说的那样,固守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工作模式,固定的区域、套路和抓法,使人思想僵化、知识退化、能力弱化,“除了当干部,什么也不会”。加之乡镇干部外出培训学习机会较少,视野不开阔,在学习上制度不健全,结合工作学习少,新政策新方法学得不深入,在学习方法上往往是形式主义,根本没有学懂学透学精,知识更新慢,缺乏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
5、领导因素:主要领导作风不实,对干部缺乏影响力
乡镇主要领导对干部作风有很大的影响。现在的班子中,主要领导(书记和镇长)一般都是“空降”下来的,真正从乡镇直接提拔起来的是少之又少,由此带来一些问题:一是主要领导干部“走读”现象严重。乡镇主要领导一般都配有专车,周一到乡镇,周五回县城(有的甚至是早出晚归),时间都浪费在路上,根本没有心思搞工作。加之主要领导的会议多,到乡镇工作的时间几乎微乎其微,工作都是处于“摇控指挥”状态。二是各项工作难以推动。有的乡镇主要干部都是“从学校门进机关门”、最后被派到乡镇工作的年轻人。由于缺乏农村工作经验,加之在乡镇工作时间有限,不能真正深入农村、农民中间,导致工作只是浮在面上,作风不够扎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许多工作难以推动。三是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严重。撤乡并镇后,每个乡镇所管辖的区域面积更广,然而一些乡镇主要领导却深入到村的机会更少,与农民交流的机会就更少。长此以往,难以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导致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四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农村工作千丝万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存在经常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然而有的乡镇主要领导下乡镇主要是“度金”,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种用人办法,使乡镇干部心浮气躁,他们做几篇表面文章、搞几项“形象工程”,追求短、平、快的经济项目、政绩工程,缺少持续发展的宏远目标,结果“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回报率相当低,与“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作风背向而行。个别干部非但没给农民带来利益,反倒拉下了一堆债务。这样的主要领导在干部没有号召和影响力,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热情。
6、制度因素:各种制度只是贴在墙上,制度缺乏执行力
乡镇干部不能象市县机关干部一样,整天呆在办公室里,必须到一线去解决问题。这样就带来了干部管理上的一些问题。乡镇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干部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往往得不到落实。部分乡镇对干部基本实行的是“自由式”管理,既没有实行签到制,也没有其它的工作纪律约束。有的乡镇长年实行轮休制,平常只留几个人值班,遇事实行“喊工”,其他时间各行其事。有的干部每周有效工作时间越来越短,工作时间从五天变为四天、三天、两天,甚至一天。有的乡镇干部整天藏在宾馆或者酒店里吃喝玩乐,打牌赌赙。有的乡镇干部常年以“下乡”为名,没事下乡,下乡没事;名为包村,实不到村。整个乡镇干部的管理基本处于一个无序的状态。对干部的监督,常常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干部之间碍于情面,不去行使监督权;群众怕干部报复,不敢行使监督权;纪检监察部门不能面面俱到,造成督促力度的欠缺不强,很容易纵容一些乡镇干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情趣。
7、考核因素:考核欠科学,结果难转化,考核缺乏约束力
对于乡镇干部的考核措施很多,但是考核对于干部来说没有多大的约束力,考核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并不明显。一是考核方法不科学。乡镇除了几个党委班子成员由市县考核外,大多数干部的考核基本上还是由乡镇来确定。许多地方的考核还是停留在一年一次的公务员年度测评上。“一票定音”的考评方法过于简单。干部不管平时工作咋样,只要平时能够把干部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在考核中取得一个好成绩。二是考核结果难以运用。考核结果出来之后,关键是如何奖惩。然而,乡镇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奖惩都显得无能为力。这样以来,考核也是白费功夫。比如:在政治上,干部的升降去留不是乡镇党委自己能左右的,干部只要不犯大的错误,谁又能奈之如何?在经济上,干部工资往往由县一级财政统发,直达个人帐户,根本与乡镇无关。在福利待遇上,乡镇几乎没有实力来落实。同时,即使乡镇能够管住干部的工资,谁又敢随意扣干部的工资?考核落实难、考核量化难、考核兑现难,以至于个别乡镇年终考评只好吃大锅饭,平均分配。
8、环境因素:生活和工作环境差,环境缺乏吸引力
基层的生活环境差是留不住人的关键。由于乡镇的经济条件差从而导致乡镇干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差。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乡镇平均负债达400万元。笔者曾对一个县的乡镇作过调查,乡镇最高负债1.2亿,最少也在200万元以上。由于债务的沉重,乡镇所能给予干部职工的,除了精神上的鼓励外,物质上是微乎其微。由于经济条件的问题,使乡镇干部一差俱差:一是工作环境差,乡镇干部出入在田间地头,风吹雨淋,一身泥来一身灰,许多基本的办公条件不能满足;二是生活环境差,衣食住行都很不方便;三是精神生活贫乏。娱乐活动单调乏味,与县城有天壤之别。在正当的物质利益难以保证、精神上也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乡镇干部难以安心工作,出现了人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即使全家都在乡镇,也把房子建在了县城,当上了“走读生”,等到一有机会调入县城,或者退休之后到城里安度晚年。
上述因素,导致了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工作的正常开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环境,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具体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一是要疏通进出口,搞活干部,特别是要让年轻人进入乡镇干部队伍,让他们得到锻炼,增长才干。二是改善乡镇环境,留住干部。特别是要改善干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工作。三是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的优惠政策,激励干部在农村一线出成绩,出政绩。四是改进基层干部考评工作,管好用好干部。
作者通联:湖北省南漳县城关镇党委
第二篇: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影响公安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摘要]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是支持和保障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凝聚警心,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认为当务之机是转变观念,大胆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关规定和做法,建立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机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安民警积极性,保障公安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语]积极性 从优待警 警务保障 考核
如何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是基层领导经常思考的问题,更是基层派出所在日常工作中所不能回避的课题。调动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是支持和保障警察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凝聚警心,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对公安民警积极性的现状及如何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影响公安民警积极性的因素
影响公安民警积极性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缺”、“轻”、“怕”、“难”、“弃”、“闹”、“推”、“草”八字上。
“缺”即法律缺位。《人民警察法》虽然对保障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作了规定,但因没有一个保障其落实的具体 实施细则和综合执行机构,这些规定在实践中很难落实。
“轻”即各级党政领导和公安机关领导对维护民警合法权益重视不够,观念陈旧。过分强调公安机关的特殊性,习惯于要求民警讲奉献、比工作,却不愿讲合理报酬,怕有争待遇之嫌。言队伍建设必谈从严治警,忽视从优待警。在工作中提倡无私奉献的多,对民警的权益关心的少,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刑事和治安案件重视,而对民警的劳动权、休息权、警务保障权以及从优待警的措施落实不力,冷了民警的心。
“怕”即处理这类案件怕公安机关受到负面影响,处理时缩手缩脚。因涉及本单位民警,怕处理不当招致群众不满意。特别是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方法不当等引起的侵权案件,因涉及的人员多,往往在处理时担心处理不好会引发新的事端,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违法犯罪人员得不到应有的惩处,有时违心地赔偿和退让,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侵权人。
“难”即警务保障不力的问题,责任在各级政府,但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对这类问题也只能是没完没了的汇报、请示,不敢宣传呼喊,如果这样就会被认为这是为自己争待遇,羞于启齿,同时,争取不到经费,民警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又会受到民警的责难,使公安机关领导处于两难境地。
“弃”即受害民警不珍惜自己的合法权益。一些民警自 我保护意识、维权意识不强,加上这类案件得不到应有的处理,民警一旦受到侵害,往往自认倒霉,认为自己被打是一件丢人的事。同时,比较普遍地认为这类问题会给领导添麻烦,“打掉牙自己吞”,事情过去了不再过问。对工资、保险、休息、休假、住房等方面的待遇不落实的问题,更是一个谈论的禁区,民警害怕争取有关待遇会落上“只讲待遇不讲工作”的“恶名”,影响自己的政治前途,根本不敢出面争取。
“闹”即侵害人怕受到打击处理,想方设法阻挠办案,逃避打击。有的作案后逃之夭夭,避而不见,不愿接受公安机关的调查;有的毁灭罪证,到处虚张声势,企图得到人们的同情;有的甚至纠集亲友到有关部门上访,搞恶人先告状,目的就是使案件得不到公正处理。
“推”是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经费、装备等警务保障不力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级政府在保障公安经费方面给予了一定倾斜,但公安机关吃“皇粮”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公安机关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只有通过利用手中的权力违法搞创收,出现“为钱办案,办案为钱”的现象,这样把公安机关和民警推向了违法的边缘。很多侵害民警权益的案件都是因为违法搞创收引起的。
“草”即对民警的处理过于草率。公安纪检监察部门接到群众的投诉后,很多没有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就对涉案民警采取停止执行职务、关禁闭等措施,有的为了平息事态,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违心地将板子打在民警的身上,没有实事求是地站在公正的法律原则上。虽然只处分一名警察,但它伤了一大批警察的心。
影响公安民警积极性的表现形式
一、对警察及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权、人格权和名誉权的侵害,极大地伤害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一是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时,人格受到污辱、侵害;二是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中和执法后受到诬告、诬陷,民警家庭、家属受到侵扰或打击报复。据了解,有关纪检部门受理的对民警的投诉案件,查证基本属实的只占举报的10%左右;三是民警在依法执行公务时受到无端阻挠、围攻,人身受到伤害。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袭击民警的案件日益上升,民警因此牺牲、受伤的现象不断增多。仅2001年全国因公牺牲的民警达443人,6289人受伤,可以说是“时时有流血,天天有牺牲”。四是有些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民警四处进行违法犯罪,严重损害了民警的形象和声誉。五是有些公民通过打“110”报假警,捉弄甚至侮辱民警;有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制造种种假案,浪费了大量警力、物力,干扰了民警的正常工作。
二、行政干预对警察依法执行职责的权利的侵害,影响了公安民警执法积极性。《人民警察法》对公安机关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安机关实行双重领导,地方党委、政府要求公安机关越权参与职责以外活 动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公安机关不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职责,被动地干一些职责以外的事,基层民警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应付非警务工作。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不仅干扰了警察的正常工作,而且会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不满,恶化警民关系,结果把帐都算在公安民警身上。
三、从优待警措施落实不力,伤害公安民警感情。各级公安机关和领导在工作上强调的多,对从优待警措施落实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警身体状况堪忧。某县在全县组织的检查中发现,各项检查指标全部正常的民警仅占体检民警总数的13.9%。二是民警休息、休假难以保证。重大警务活动、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基层民警脱不开身,根本无暇休假。三是民警培训不够。基层民警培训受师资、器材、场地、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培训工作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只有民警在司进督时才有短时间的培训,这与上级要求和实战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四是部分民警家庭困难。家庭人均月收入在500以下的占有很大比例,很多民警的家属下岗,一定数量的子女就业没着落。五是少数地方拖欠民警工资,有关部门随意扣工资的现象时有发生。六是民警的保险、住房等方面也还没有很好落实。
四、警务保障不力,对民警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安机关工资、福利及办案经费均应由地方财政负担,《人民警察法》也作了明确规定。然而一些 经济落后、财政资金紧张的地方公安机关经费往往难以落实,有的地方连民警的工资都兑现困难。民警所需的训练设备、警用装备、服装费、人身保险没有保障,旅差费、医疗费等长期不能报销。
提高公安民警积极性的方式方法
一、建立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机制
我国已加入WTO,公安机关的许多政策法规将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公安机关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民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民警工作积极性,保障公安执法严格、公正、文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维护民警权益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观念,大胆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有关维护民警权益的政策规定和做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维护民警合法权益机制。
1、要设立民警合法权益维权组织,制定维护警察合法权益规章。目前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公安机关都成立了人民警察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邀请党委、政府有关领导和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司法、新闻等部门共同参与,旨在保护人民警察的正当权益,弘扬正气,改善执法环境。这个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和落实有关保护人民警察正当执法权益的制度、措施,受理、调查或协助调查侵害民警权益案件。使民警有怨可诉,有苦可吐,有难可解。他们的实践证明,这一机构有力地维护了民警的合法权 益。警察权益保护委员会每个县级公安机关均应设立,上级委员会要对下级委员会工作进行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各地各级公安机关都要定期向上级报告警察合法权益的执行和保护情况,并建议将民警权益保护落实情况纳入公安政治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以此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位。
2、要加强对民警的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当前的执法环境还十分严峻,民警的素质、执法水平和当前的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部分民警的执法水平、执法艺术差,体能较差,搏击能力不强,实战技能不高,存在与违法犯罪分子“说不过、打不过、跑不过”的问题,在与违法犯罪分子正面对抗中,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要教育民警严格公正执法,讲究方式方法,避免因执法不当受到侵害;要加强实战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和实战能力。
3、坚持打防并举,为民警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对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案件,要成立由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专案专办,排除阻力,全力开展查办工作,对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予以打击。对查处的侵害民警权益的案件,要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既为民警洗冤正名,又震慑犯罪。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公民的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同时,公安机关要继续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活 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争取公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根本上避免侵害民警权益案件的发生。
4、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强警务保障工作,杜绝非警务活动。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人民警察法》的规定,最大限度地落实警务保障。要支持公安机关正确执法,为公安执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不指派民警参与职责以外的活动,防止侵害民警权益的案件发生。全国各级人大要加强对《人民警察法》的执行情况特别是警务保障等情况进行专项监督,确保警务保障到位。纪检、监察机关对指派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指派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的要严肃查处。
5、创新保障机制,为公安执法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础。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国家设立专门税种,将公安 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财政保证公用经费,人头经费,装备费等基本费用,地方财政按比例给予补充,切实保证公安机关“吃皇粮”,公安机关的收费和罚没收入一律上缴国库,杜绝任何形式的经费返还,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驱动的产生,维护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
6、要认真落实从优待警措施,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一是要落实休息、休假制度。科学安排民警的休息和休假。节假日值班的,要按《劳动法》的规定尽力补发工资。二是要为民警投保,定期为民警体检。三是要注意民警的心理健 康,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民警减压。四是要关心民警家庭。想办法解决民警子女上学、就业问题,安排好住房,对生活困难的民警,组织上要给予照顾。
7、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在当前任务重、警力少的情况下,民警为完成任务经常超负荷工作,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侵害民警权益案件的不断发生,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各级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实效,切实解决民警的困难,实实在在地关心和爱护民警。对于短时期内有关待遇落实不了的,要向民警解释清楚,教育民警识大体、讲大局,多为国家分忧,树立爱岗敬业、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
二、建立竞争激励机制
面对WTO,公安民警应有全新的思想准备,知识准备,技术准备。未来公安队伍应该是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社会中最精明、最神勇的群体。要摒弃“人多好办事”的观念,使公安队伍由“数量集约型”向“素质集约型”转变。当前,公安 队伍的管理和教育的机制陈旧,仍然在吃‘大锅饭”端铁饭碗,对民警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是不需要提高。“进人口”把不住,录用人员实际上是“双重标准”,有关系、有背景的就能进公安,只要穿上警服,就是正式民警,科技人员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而民警一年 到头不讲读书不看报也没有不适感。二是素质提高了也没有多少好处。用人上的腐败不说,论资排辈现象就足以泯灭许多人的上进心。三是鞭打快牛。许多单位的领导拿“皇亲国戚”和刺头没办法,他们不好好干,还能呆在好单位干轻松活,急难险重的工作只好让那些肯干、会干的拼命去干。要建立一种既有责任又竞争激烈的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奖励干的,鼓励上的,鞭策懒的,惩罚闹的,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真正做到严管与厚爱相济,让每个民警经常不断地感受爱护,受到激励,才华得到施展。
1、要建立区别于国家公务员模式而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民警察职务系列,进行制度创新。可将民警的职级待遇与公务员的厅级、处级、科级分离,除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外,都以警衔确立上下级关系,以警衔称谓,确定相应的待遇,以对应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工资 制度上,按照总体水平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原则,加大警衔工资,工龄工资、民警津贴构成单独的工资制度。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执行国家公务员标准,警衔工资则按级而定,津贴则根据警种、岗位和职务而定。这种工资制度能有效地激励民警提高素质努力工作。
2、建立录用警察的市场机制。要尽快地建立用市场手段的进人把关机制,改变过去人把关的做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给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均等的机会,使通过 市场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而成为公安机关进人唯一的途径,这样,才能进到好毛坯,炼出好钢材。
3、建立培训高层次公安专业人才和民警在职培训的机制。公安高等教育要以培养中高级警官为主,招收方式应从普通大学高年级或毕业生中选择。警校要以民警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主,接近实战,实施通才教育,将民警培训和个人职级前途联系在一起。
三、应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考核,即考查审核。在现代条件下,考核工作日益成为各行各业激励士气、评定工作成果及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杠杆和手段。当然,在实际运行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考核方案与考核机制、操作方式上,都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1、应进一步提高对考核重要导向作用的认识。考核什么,怎样考核,对公安工作及各级公安机关与广大民警的注意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是由考核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价值性所决定。考核的特殊价值性,集中体现在它对一个单位或一个人的工作成果、绩效的最终认定上。这必然会引起各级及全体民警的关注与重视。二是设定的考核项目、内容及其分值。考核考什么及各项工作分值的大小,必定会引起各级公安机关及广大民警思想上明确应该干什么、怎样干。应该在哪些方面用气力,下功夫。这种明显的趋向性,充分 体现出了考核对于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努力的导向性。三是怎样实施考核,这主要指考核的程序即实际操作问题。假若考核的程序既科学化又规范化,这就使所有被考核单位都臵于一条公平线上,都能坚持实事求是,自觉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办事,讲究执法质量和工作质量,而不是靠钻考核运行中的“盲区”和漏洞,或弄虚作假,或投机取巧,或以侥幸心理应付考核,从而取得目标管理考核的好成绩、好名次。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考核的导向作用是很大的,就一定意义而言,它对公安工作的健康发展和带出一支什么样的队伍,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根本性的导向作用。绝不能只把考核认为是工作的一项正常性评定,区分一下名次,表彰一下先进而已。
2、考核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公开,就是要将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等公布于众,使各级民警都清楚考核什么、应达到什么标准、怎样考核,这有利于强化执法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公安工作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公平,就是针对区域、业务的不同,对所有考核单位具有共性且有可比性的工作,如队伍建设、群众满意率测评等,确定同一内容、同一标准进行考核。对其它主体工作采取分组考核的方式,力求使考核达到合理。公正,就是在实际考核中,要严格把握标准,严格考核程序,克服关系、人情、领导旨意的影响与干扰,该扣分的要扣,该扣多少就扣多少,考核结果是怎样就是怎样,不搞平衡,不搞照顾,不弄虚作假,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真实。另外要坚持注重考核工作成果的原则。考核的目的,即是为了确定单位的名次,更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考核推动公安工作健康发展,激励各级和全体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近几年的考核看,有的项目、内容形同虚设,基层公安机关普遍反映没有必要,实际考核价值不大。因此,要按照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尽量少设考核工作过程的内容,突出和着重考核工作的成果,以把各级和民警的注意力吸引到如何取得工作成果上来,而不是靠走形式主义去争分、取名次。这样就能使考核工作起到促进公安工作效果与社会效率统一的杠杆作用和激励功能,全面推动公安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略
第三篇: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几个因素
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在教师,对教师管理的核心应该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教师的工作热情明显不高,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的收入低,负担重
工作10-15年的青壮年教师月收入一般在800-1000元左右。看起来,工资不是很少,但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城市和其他行业不同,他们没有外水(其他收入),没有绩效奖、加班费和各类补贴,甚至也没有城市教师所享受的请客送礼。他们的吃、喝、拉、撒、住、行等一切费用都要从工资中支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正是需要用钱的时期。多数教师没有享受到住房改革带来的优惠政策,而现在的学校也没有教工宿舍,教师无处安身,只能举债购房,每月偿还一定债务后,所剩难以维持生计,常年在贫困线上挣扎。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安心工作吗?
二、学校难以形成竞争激励机制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家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收费是高压线,学校没有造血功能。所以学校的费用很紧,拿不出钱来奖勤罚懒。政府承诺的中考奖金也可以画饼充饥。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
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只要有学生在校,就要有教师上班,包括上早晚自习、一日三餐、夜间查寝等。其实非工作时间上班也不只是学校,比如医院等有很多单位。但教师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没有加班费,没有补助或补助很少。以一个辅导教师(另外有教学任务)为例:每月补50元,晚上从8:30到12:00,早上从6:30到7:30,每天工作4个半小时(不算夜间安全责任),一月22天99小时,工价仅0.5元/小时。自然教师就不愿在非工作时间上班,所以只能排班,作为工作,教师不能不接受,但要提高积极性,那就难了。更多的时候,连每小时0.5元也没有,比如早晚自习、值日、中午跟班、课外辅导等。
奖勤不行,罚懒也难。为了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现在的工资都是打在教师个人帐户上,教师违了纪,工作不努力,成绩不好,如果学校拿不出钱奖勤激优,自然也罚不了懒惩不了劣。或者学校能拿的钱很少,每月仅四五十元,那就会出现“我宁可不要,落个逍遥自在”的情况。
当然,绝大多数教师是敬业的,是能自觉遵守纪律的,但各个学校总是存在少数不自觉的现象。
三、职称的评聘合一和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教师一旦进了高级职称,则万事无忧。他因为进了高级职称,所以再也不想评先,工作不愿多做,教研教改不愿参加,不愿帮助他人,不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每月高级职称的工资将会到帐,他还需要追求吗?甚至很多高级教师已经离开了教学一线。国家优厚的待遇没有得到优质的工作回报。繁重的工作都落在低收入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心理当然不平衡。
每次调资都会与职称挂钩,职称越高,涨幅越大,使教师群体中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事实上就是,在一个学校里,事情做得越少,工资就越高。这种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应该讲求奉献精神。但生活在物质世界的教师,要穿衣吃饭,也有七情六欲,所以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引进公平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必须的。
第四篇: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
在党委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一、镇干部作风存在问题
结合平时工作中与干部之间的交流,同时反思自身,就干部作风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意见。
1、总体上来说镇干部素质较高,特别是在基层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群众工作的复杂性、尖锐性注定镇干部会承受与其它镇相比更大一些的压力,在实践锻炼中干部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会注意自身的言行,这是好的现象,但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干部不敢面对矛盾,遇事推诿、不敢面对,更谈不上坚持原则了,反正有领导在后面顶着;乃至于少数干部思想意识中产生遇事敢于面对就是“肉头”的认识,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缺少一种昂扬的工作激情和必胜的工作信念。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就要严明纪律,奖惩分明,更重要的党委、政府要作干部个人的坚强后盾。
2、再一个就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因为每个部门都有分管领导,有可能自成体系,对于平行部门之间的工作不是认真对待,凡事都要领导打招呼,不是从工作实际出发,现在的工作部门之间横向联系较密切,部门之间协调不够有可能贻误大事,为此部门负责人之间应加强沟通。
3、少数干部在落实具体工作时,布置了不去做,遇事推诿,没有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去完成,遇到一点矛盾就把问题上交,有种干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党委督查组、效能办、党政办在平时工作中明
查暗访,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考勤制度。
群众对干部的期望:热情接待,对所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对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应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方法、措施。
二、本部门存在的困难
1、困难最大的莫过于征地拆迁工作,难点在于因为历史的原因征地拆迁无标准可言,存在大量遗留问题,征地拆迁对象随意攀比、漫天要价。在想方设法努力说服的同时没有保障措施,老百姓吃准你的弱点知道你没有办法对付他们,好不容易今天谈妥一晚过后第二天又变卦,造成效率低下,为此征地拆迁应有相对应的措施和手段,党委政府要敢下决心,在严密控制局势的情况下,强力推进。
2、安置房源缺,许多拆迁遗留问题得不到最终解决,越拖越难;土地指标紧缺,难以取得合法征地手续,新征地放不开手脚,面对因新旧征地标准差距大造成的历史问题,仅凭说服行不通,但又不能采取强制性手段。清理闲置工业用地推进难度大,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支持力度。
第五篇:浅谈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
浅谈如何提高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在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的方针政策方面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工作中,他们吃苦受累,任劳任怨;在生活中,他们忍受寂寞,远离家人。在近两年的基层工作中,我看到了乡镇干部的辛劳和付出,他们的无私奉献、辛苦工作,对于建设打造“特色渝东门户”是不可埋没的。但乡镇工作压力大,学习生活条件差,导致一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
一、我乡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的现状
目前,我乡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总体上说是不错的,工作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性高,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三溪乡工矿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民企矛盾突出,信访稳定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近几年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各项目标管理综合考核在全县位居前列,这些成绩与干部的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可以说绝大部分干部表现都是不错的,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性高,有热情。但是个别干部工作积极性还是比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岗”不敬业。个别干部觉得自己的工作还可以:工作不累,责任不大,不愁吃,不愁穿,出事有领导顶着,自己提拔的希望也不大,不干工作领导也奈何不得。因而,工作比较涣散,得过且过,稀里糊涂混日子。
(二)工作不安心。一些乡镇干部认为在农村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太辛苦了,对家中妻儿老小照顾不到,因而“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在基层工作。
(三)某些“实改非”干部有情绪。不少“实改非”领导职务的干部认为50岁左右正是干工作的年龄,就退了“二线”,心态不平衡,位臵摆不正,有一些的失落感,因而不情愿上班、不情愿干工作。
二、在激励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待遇低。我乡干部每月平均开支:正常工作手机电话费大约80元,来回县城的交通费每月平均大约需要160元,下村交通费每月平均大约需要150元,另外还要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等,余下的还有生活费、人情费、生病吃药等等,到最后剩余不多。一些家里经济基础不好的干部,买房、供孩子上学都困难。经济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
(二)各方面条件差。一是工作、学习条件差。目前我乡占用一、二层宿舍楼办公,加之办公硬件设施差,对干部工作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二是住宿条件差。旧办公楼目前用做宿舍,现已成危房,里面住着一半以上政府工作人员,冬不暖、夏不凉,而且极其潮湿,低劣的住宿条件对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三是文娱条件差。目前我乡仅有一张破旧的乒乓球桌,和一个简易的篮球架。经过一天的工作后不能通过积极向上的方式来放松身心,也是导致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和缺乏热情的重要原因。
(三)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干部的绩效考核很多,但这些考核结果没有真正的与干部的使用、奖惩和经济待遇等挂钩。受各
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干部多次被评优评先,但未能被提拔;有的干部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但未能被重用;有的干部工作成绩突出,但未能受到奖励。这样就造成了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局面,从而削弱了整个干部队伍的工作激情、进取意识。
(四)对乡镇干部重视不够。乡镇工作任务多、要求高,基层干部非常辛苦。特别是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大、风险高,工作上的一个小失误就可能会被“一票否决”。人民群众看到某些人上访、反映问题,都普遍认为是乡镇干部工作不力、不负责。作为基层干部来说是有苦说不出,压力很大、很冤枉。另外,基层干部在经济收入、住房、办公条件等方面实际困难较多。
三、增强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一些建议
(一)提高经济待遇。提高基层干部下村、出差补助、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等费用。去年开始实行的乡镇干部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工作热情。
(二)改善各方面的条件。一是加大对旧办公楼和宿舍楼的改造和建设,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文化娱乐设施,为乡镇干部提供一个舒适的办公、学习和生活环境。今年3月底,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大勇现场办公,为我乡文广站建设选址,目前已动工修建。文广站该配备什么样娱乐设施成为我乡干部茶余饭后讨论最多的话题,他们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这反映出众多基层干部对大众文娱项目的需求和渴望。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三公路至今还没有验收,没有安装防护栏,路况很差,车辆运行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乡许多干部从巫山县城达到单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家人报平安。三是增加公务车辆,我乡有建制村18个,田家片区最远的村距乡政府所在地50多公里,月池片区最远的村距乡政府所在地也有40多公里,且路况极差,目前我乡只有一辆公务车,实在是跑不赢。
(三)加强干部之间的交流。我乡许多老同志在三溪工作十余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看到的只是本单位的、自己份内的工作。干部交流不应局限在本单位内,各乡镇之间应该同样也要加强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各自好的制度、工作方法等。建立友好乡镇交流机制,并作为一项长效机制坚持下去,势必对单位各方面工作的更好的开展起到很大作用。
(四)为一般干部提供更多的外出考察、学习、培训的机会。正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多组织机关干部到外面走一走,看一看,无形之中会对干部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整体意识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