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督查、规范目标管理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2001]19号 【发布日期】2001-03-21 【生效日期】2001-03-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务督查、规范目标管理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1〕1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经常化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政令畅通,促进政府工作目标和各项任务全面完成,现就加强政务督查、规范目标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一、组织领导和工作职责
省人民政府省长、副省长、秘书长组成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导全省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工作,审定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的年度工作目标,确定全年政务督查工作方案,督查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以下简称目标管理单位)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定考核结果,决定奖惩。
在省政府办公厅组建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常设机构),由省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主要工作职责:负责全省政务督查工作;按照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确定的全年工作方案,审核目标管理单位年度目标任务,组织实施督查和考核;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督办省政府重要部署和中央领导、省领导重要批示事项;督办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等有关事项;承办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办理省政府领导交办的其它事项。
二、二、主要工作任务
1、对各市人民政府进行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1)年度工作目标。每年各市人代会后15日内,各市人民政府将市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当年主要工作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财政供给人员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等7项指标),报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复核。
(2)省政府重要督办事项(包括省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中央领导、省领导重要批示等)。
(3)省政府交办的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等需要各市政府办理事项。(4)政风建设情况。
2、对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进行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
(1)年度工作目标。每年省人代会后15日内,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依据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主管部门在全国统一考核的工作项目,提出本部门、本单位当年的主要工作目标任务,由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审定后下达。
(2)省政府重要督办事项(包括省政府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中央领导、省领导重要批示等)。
(3)省政府交办的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等需要部门办理事项。
(4)政风建设情况。
三、三、组织实施
每年的政府工作目标任务确定后,各级各部门必须集中力量抓落实,建立健全经常化、规范化的抓落实工作机制,在全省上下形成围绕全局、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氛围,并切实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加强日常督促检查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日常督查工作主要采取抽查、暗访和专项督查、跟踪督办的形式进行。在督查中,要力戒形式主义,注意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努力减轻下级和基层的负担。
在抓好日常督促检查的基础上,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对各市政府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每年统一组织一次全面考核,时间安排在次年1至2月份。对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每年统一组织两次全面的考核,第一次安排在当年7月份,第二次安排在次年1至2月份。具体工作由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实施。
今后,除国务院要求和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重大专项督查和年中、年末的考核外,省政府一般不再组织全省性的检查活动,一般也不再与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另行签定单项工作责任状。省政府各部门也要尽量减少或不安排全系统检查,法定检查除外。确实需要安排的,需报省政府审批。
四、四、考核
1、考核计分。对各目标管理单位实行百分制考核,满分为100分。考核分数由三方面构成,其中:
(1)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满分为70分;
(2)省政府重要督办事项、省政府交办的省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省政协委员提案等办理情况、政内建设情况,满分为20分;
(3)省政府领导评议,满分为10分。
对各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结合经济运行考核评价结果进行考核。
对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年度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参考国家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在全国的位次情况进行考核。
政风建设情况由省监察厅负责提供。
2、考核程序。
(1)自查。每年6月底以前,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分别向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提交自查报告(有关年中的统计指标,可先报预测数,并于次月报实际数)。每年12月底以前,各市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向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提交自查报告(有关年末的统计指标,可先报预测数,并于次年1月报实际数)。
(2)复核。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各目标管理单位的自查报告,要及时组织复核,在1个月内报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
(3)审定。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根据督查考核情况进行审定。当年7月向省政府全体会议通报年中考核结果,次年2月向全省通报全年考核结果并兑现奖惩。
3、考核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目标任务的完成和落实情况,确保有关数据的真实、准确。如发现自查报告与事实有出入的,责成呈报单位作出解释;对弄虚作假的,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领导的责任。
五、五、奖惩
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按目标管理单位考核得分多少,分别对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和直属机构进行排序,并对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如实表述。根据考核结果,对目标管理单位实施奖惩。
1、对年度考核得分位居前5名的市政府和位居前10名的省直单位,省政府予以表彰;连续三年取得以上位次的单位,省政府给予记集体二等功1次;对其中成绩特别优异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且三年都在该单位连续任职的,省政府给予记二等功1次。
2、除国家宏观政策重大调整和发生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考核得分位居后3名的市政府和后5名的省直单位,省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责任人提出整改措施;对连续三年考核得分位居后3名的市政府和后5名的省直目标管理单位,省政府将根据情况,给予责任人适当处理。
3、对在全国同行业中位次上升或受到表彰的,予以表彰;对在全国位次后退或受到批评的,予以批评。奖惩办法另行制定。
4、对于发生危害社会政治稳定并在全国造成恶劣影响事件、发生安全生产特大事故和没有完成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单位,予以“一票否决”,并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实行责任追究。对政风建设被评为不满意的,一律取消表彰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
本通知印发15日内,请各市政府将本市2001年度工作目标报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复核,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依据皖政〔2001〕11号《关于分解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01年主要工作任务的通知》和皖政〔2001〕1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01年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将本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和有关指标报省政府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委员会审定。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过去有关文件凡与本通知相抵触的,一律按本通知执行。各市政府的政务督查和目标管理工作,可参照本通知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印发海宁市政务督查工作规范的通知
海宁市政务督查工作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政务督查工作,切实增强政务督查的严肃性和有序性,坚决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性,扎实推进政务工作落实,根据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工作规范。
一、政务督查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政令畅通为目标,紧扣党和政府中心工作、重要工作部署及政府领导批示(交办)等事项的落实,综合运用调研参谋、督查指导、统筹协调、绩效评估等手段,牢牢抓住分解责任、告知交办、分级落实、催办督办、综合考查等节点,及时了解情况,反映问题,协调关系,提出建议,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务督查范围
政务督查重点包括以下六大方面:
(一)本市及以上重大决策贯彻落实情况;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全市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政府全体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政府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的贯彻落实。
(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嘉兴市政府及以上督查的重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
(三)政府领导批示(交办)事项的贯彻落实(含重要信访批示件)。
(四)政府及所属单位承担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党代表提议的办复。
(五)政府各部门、市直属有关单位年初承诺事项的实施
1和落实。
(六)其他需要督查的事项。
三、政务督查原则
政务督查应在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规定的前提下,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公正处事。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了解情况,客观公正地统筹处理和反映问题,防止以偏概全,杜绝弄虚作假。
(二)注重工作实效。着眼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注重资源整合,强化全方位、全过程督查,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努力使督查事项落到实处。
(三)分级(归口)办理。认真履行督查工作职责,做到统分结合,逐级负责,分工协作,分级(归口)办理,会商处理,积极负责地完成政府交办的督查任务。
(四)督办调研参谋。注重督查督办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及时发现决策和交办事项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领导提供决策参谋。
四、政务督查程序
(一)告知交办。根据督查事项的相关要求,分别进行告知或交办:
1.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以及嘉兴市政府以上督查的重点工作,由政府办公室综合科及时按职能归口逐一进行分解,在征求政府领导意见的基础上,以召开会议或政府办公室下发文件等方式交办,提出督查要求;
2.对政府全体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政府
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由政府办公室职能科室起草,主任或相关副主任审核,并按办文要求,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签发,以通报、会议纪要方式予以交办,提出督查要求;
3.对领导调研交办、批示件中属交办性质的事项(阅件类事项仍用“抄告单”,职能科室关注动态),由政府办公室职能科室负责,以政府办名义,主任或相关副主任签发,在2个工作日内向有关单位发出《政务交办单》,提出督查要求;
4.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及党代表提议,按涉及的内容和对应要求,由政府办公室实施责任分解,各位副主任共同审核,办公室主任签发建议(提案)交办单,进行预交办和交办,提出督查要求;
5.对其他需要督查的事项,根据督查范围和领导要求,由政府办公室主任或督查室主任签发《政务督查通知单》,提出督查事项,明确办理内容和工作要求。
督查事项如涉及多个承办单位的,应明确主办(牵头)单位。设定办理期限要合理科学,但不宜过长,除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要求在3个月内办结和领导批示中有明确时间要求的事项外,督查事项一般要在15天内办结、反馈;对个别重大事项,涉及情况复杂或需协调内容较多的事项,办理时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月,但应分月报告阶段性落实情况;特别紧急的事项要立即落实办理并报告结果。(具体由政府办公室职能科室、政府督查室拟文时注明)
(二)分级落实。承办单位接到督查任务后,凡涉及多个承办单位的,主办单位要牵好头,其他承办单位要主动配合。对重大事项的落实,单位领导要亲自抓,一般事项要过问。同时要明确分管领导、经办部门和人员,拟定落实方案,细化工
作责任,督促认真及时办理。一般情况下,市政府以下组织对承办事项的落实不得层层转办,搞文来文往,应直接明确责任领导(人员)统筹抓落实。落实过程中,主办、其他承办单位要加强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商沟通。承办单位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能按期完成时,要立即向政府办公室及督查室书面报告(涉及多个承办单位的,由主办单位负责报告),说明情况,并按政府领导批示精神办理,办结时间一般不作延长。
(三)催办督办。督查事项下达后,政府办公室各职能科室要及时跟踪了解办理情况,采取电话、短信、询问等方式进行督查催办,做到重要事项重点督查,紧急事项跟踪督查,一般事项定期督查。如需通过书面形式催办的,由政府办公室相关职能科室提请政府督查室下发《政务事项催办单》。政府督查室要建立政务督查工作台帐,通过明查暗访、条线了解、现场督导等方式同步跟踪,特别是对周期性较长的重大事项,以及事关海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等,实施专项督查和联合督查,了解实际情况,提出落实建议,必要时提请政府领导研究、协调。对协调力度小、办理效率低、完成质量差的事项,由政府督查室视情下发《政务事项督办单》,直至组织专项督查组会商督办,以保证督查事项真正落实。
(四)反馈核查。办理单位(人)要按照“紧急事项及时办理,迅速反馈;办理周期长的事项分阶段反馈情况”和“一事一报”的要求,有效落实政务事项,并在规定时限内以单位名义及时向政府办公室及政府督查室反馈落实结果(涉及多个承办单位的,由主办单位负责报告),并由报告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签署审查意见。政府办公室相关科室、政府督查室分别
负责对交办事项、督查通知单(含催办、督办)的落实时效、质量等方面进行审查或调研分析,对无正当理由落实不到位的事项,以电话、信函等方式,或由政府督查室下发《政务事项督办单》,责成重新办理。政府督查室根据政府办公室相关科室及督查反馈的情况,经梳理汇总后,以《政务落实动态》、《政务督查专报》、《政务督查通报》等形式及时向政府领导报告办理结果,提出意见建议。对于上级督办的事项,由政府办公室相关职能科室按照行文规范要求起草报告,经办公室主任审核,报请政府领导审批后上报,并送政府督查室备案。
(五)综合考查。根据工作力度、推进速度、完成质量、办理时效以及督查机制运行等情况,由政府督查室牵头,严格按政务督查绩效考评办法实施考评,考评结果列入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个性化考核范畴。对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责任不清、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影响工作部署落实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书面说明情况,限期整改。对经多次督查仍无进展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取消评先资格,并由监察机关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督查工作结束后,由政府督查室负责做好归档工作。
五、督查组织领导
(一)政务督查工作实行市长亲自挂帅,各位副市长分工负责,市政府办公室各分管副主任及相关职能科室分头督办,市政府督查室按照市政府领导要求具体负责政务督查工作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同时,综合科负责即时向市政府督查室传递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和工作要求等信息,其他职能科室在抓好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工作部署落实的同时,负责向市政府督查室报备相关情况。
(二)各镇、街道,市级机关各部门、直属有关单位的一把手是本区域和本单位政务督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一位领导分管督查工作,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和人员专职从事该项工作。
(三)重视和加强督查队伍建设,选配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志从事政务督查工作,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同时要明确督查机构必要的组织协调职能,安排督查人员参加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参与有关活动,积极为督查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全市政务督查工作的整体水平。
第三篇:平凉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办法(精选)
平凉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全市政务督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逐步实现全市政府系统督促检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办法》,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政务督查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督促检查政府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和领导批办事项贯彻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政府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政务督查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法督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按程序开展督查工作。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督查落实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主要任务、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领导同志重要批示。
(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客观公正地反映问题,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归口办理,整体协作,形成落实合力。
(五)注重实效。讲效率、求质量、重效果,确保督查事项落到实处。
第二章 督查重点
第四条政务督查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开展:
(一)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二)《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三)市政府主要工作任务、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实;
(四)省政府与市政府、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落实;
(五)省、市列实事的办理;
(六)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及综合性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七)上级领导或机关在督查、检查工作时提出的指示要求和办理事项的落实;
(八)省政府和市委转办的批示件、督办件和市政府领导同志批示事项的办理落实;
(九)市政府系统承办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办理;
(十)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影响大、领导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
(十一)市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督查事项。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五条政务督查工作按照立项、交办、承办、催办、审核、报告、归档等程序进行。具体督查事项可根据工作需要简化程序。
(一)立项。凡政府决定或领导同志批示督查的事项,由督查部门归类分解,一事一项提出立项意见,列入督查事项,并编号登记。
(二)交办。督查部门根据督查事项的内容和县(区)政府及部门的职责,及时将督查事项交具体承办单位办理。交办须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办理要求和办结时限。需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办理的,须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不宜交给县(区)政府和部门、单位办理或领导明确要求由督查部门办理的事项,由督查部门直接办理或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办理。
(三)承办。承办单位收到督查事项后,须呈主要领导审阅,并按要求和时限积极办理,不得延误。涉及多个部门的督查事项,主办单位须主动与协办单位商议共同办理,协商意见不一致时,须如实向督查部门反映,由督查部门协调。
(四)催办。督查通知发出后,督查部门须按照督查事项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催办。对特别紧急的督查事项,应确定专人跟踪催办,限时办结;对重大督查事项,应组织联合督查组或直接派员催办。
(五)审核。承办单位在督查事项办理完毕后,须及时报告办理结果。督查部门对承办单位的办结报告应及时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是否完成、问题是否解决、结论是否恰当、是否合法合规。对符合办理要求的,提出办结意见报政府分管领导
审阅。对不符合要求的,责成承办单位重新办理后报告办理结果。
(六)报告。督查部门须按照一事一报的原则报告各督查事项的办理情况,确保督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大型综合性督查和情况比较复杂的督查事项,督查部门应全面收集各方的办理意见,汇总整理后形成督查报告,报政府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后注结。
(七)归档。对已办结的督查事项,按有关规定进行收集、整理、立卷,定期移交档案部门管理或由督查部门归档备查。
第四章 督查方法
第六条督查部门应结合实际,不断改进督查方法,提高督查落实效果。
(一)综合督查。市、县(区)政府对政府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督查,每年至少督查1次,确保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二)定期督查。对政府主要工作目标任务,省政府与市政府、市政府与县(区)政府《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省、市列实事等,按季度进行督查,跟踪落实,定期报告。
(三)专项督查。对政府领导同志批示交办事项或单项重点工作,由督查部门立项交办,指定牵头部门开展督查,限期落实。
(四)联合督查。对涉及面较广或专业性较强的督查事项,由督查部门牵头,抽组相关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开展督查,推动工作落实。
(五)催报督查。对会议议定事项,上级机关转办的批示件、督办件,政府领导同志批示事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等,通过下发督查通知、电话催办等形式,督促承办单位报告落实情况。
(六)媒体督查。对一些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的督查事项,可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查访,通过舆论监督促进工作落实。
(七)网络督查。根据需要将督办工作进展情况在网上公开和通报,提高督查的社会关注度和群众参与度,提升督查效率。
(八)暗访督查。采取暗访调查等方式,对一些落实不力、进展缓慢的督查事项进行抽查,如实反馈情况,督促限期落实。
第五章 工作制度
第七条督查部门应逐步建立、完善政务督查工作制度,促进督查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一)限时办结制度。督查部门在督查事项立项时,应提出时限要求,明确办结时间,按进度计划实施督查。政府领导同志对督查事项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应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反馈;政府领导同志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应按督查部门确定的时限要求办结反馈;情况复杂、工作量大、不能立即落实的事项,须说明情况并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和计划安排。
(二)反馈报告制度。承办单位须按办理时限要求,及时向督查部门反馈报告办理情况;督查部门应及时汇总并报告本级政府,对超过时限要求的,应在报告中注明办结时间和延期原因,并在部门工作考核中扣除相应分值。
(三)调查研究制度。对政府重大决策的督查,督查部门应深入实际,全面了解贯彻落实情况,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领导再决策服务。
(四)工作联系制度。建立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联系渠道,加强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衔接紧密、部门协作联动、畅通高效的督查工作网络。市、县(区)督查部门应加强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了解掌握各行业部门的重点工作,相互协作,共同做好督查工作。
(五)保守秘密制度。督查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的有关规定,对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政务督查事项,须严格保密。
第六章 队伍建设
第八条政务督查工作队伍由专职和兼职督查人员组成。市、县(区)政府办公室须配备专职督查人员,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部门负责人和相应的工作人员开展政务督查工作。
第九条政务督查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政治立场坚定,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二)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各项政策、规定,掌握政务督查方面的规定和程序。
(三)熟悉基层一线的基本情况,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组织协调、调查研究和文字表述能力。
(四)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雷厉风行、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能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廉政勤政,遵纪守法。
第十条市、县(区)政府办公室应采取在岗学习、短期培训、外出考察、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对政务督查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务督查人员综合素质。
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十一条市政府办公室是全市政府系统政务督查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贯彻省政府办公厅有关政务督查的政策、意见和安排部署,制定全市政务督查工作制度和办法。市政府督查室是市政府办公室履行市政府督查工作职责的专职机构,承担政务督查的具体任务,协调、检查和指导全市政务督查工作。
第十二条各县(区)政府办公室是县(区)政务督查工作的牵头组织部门和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负责协调、检查、指导本系统的政务督查工作,并负责落实市政府交办的督查事项。
第十四条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是政务督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政务督查工作的负责同志为直接责任人,办公室主任(人秘科长)为政务督查联络员。对重要的督查事项,主要负责同志应亲自过问办理情况,必要时亲自带队进行督查。根据工作需要,应安排督查部门负责同志或工作人员列席有关会议,参与领导同志的检查、调研活动,传阅有关文件和信息。
第十五条市、县(区)财政应适当列支经费,为政务督查工作提供必要条件,保障政务督查工作顺利开展。
第十六条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中省驻平单位应建立完善政务督查网络平台,不断提高政务督查工作效率。
第八章 考核奖惩
第十七条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按对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部门政务督查工作进行考核,重点考核督查事项落实的时
效、质量和效果。根据考核结果,分县(区)和市政府部门两个序列排出名次,对排位列前的县(区)和市政府部门授予“全市政务督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予以表彰奖励,对落实不力、反馈不及时的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市政府部门政务督查工作纳入市政府系统部门工作考核范围。
第十九条各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中省驻平单位每年应对督查工作进行总结,并适时进行通报奖惩。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条县(区)政府、市政府部门、中省驻平单位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第四篇: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范(修订)
安徽省公安厅治安总队(皖公通[2009]54号
通知)
关于印发《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
工作规范(修订)》的通知
各市、县公安局:
《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范(修订)》在充分征求意见,召开全省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座谈讨论会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有问题,及时报告省厅.安徽省公安厅
二00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范(修订)为规范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安部《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户籍政策、公安部、省公安厅已出台的便民利民措施,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严格执行各类常住户口登记的审批规定
(一)严格执行各类常住户口登记的受理程序和审批权限规定。除按照规定由派出所户籍窗口当场受理办结的户口登记外,其他户口登记,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各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分别履行派出所、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手续,不得擅自下放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
(二)派出所民警对申报审批常住户口登记事项,必须实地调查了解,提交完整准确的综合调查报告,不得仅凭借证明材料上报审批。
(三)派出所、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治安大队、户政科、市公安局户政科(处)应当对呈报的常住户口登记审批事项严格把关,核准各类证明材料,对房地产权证等法定证件,能够通过政府政务网查询的,应当进行网上查验。
(四)关于漏登、补录户口作如下规定:
1、在父母户口所在地申报出生户口登记,凡不满1周岁的婴儿,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父、母户口不在一地的,另一方须出具婴儿未落户证明),由辖区公安派出所户籍民警直接办理;非婚生的婴儿,随父办理户口登记时,应有亲子(女)鉴定证明;1周岁至13周岁的儿童(包括14周岁以上有《出生医学证明》的),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由辖区公安派出所所长审批(也作为出生户口登记)。
2、14周岁以上且无《出生医学证明》的人员申报户口登记,属补登、补录户口。需提交本人或监护人书面申请、村(居)委会证明,由二名民警调查核实(调查相关知情人2人以上),写出调查报告,经派出所所长、县(市)公安局二级审批;设区的市须经派出所、公安分局、市公安局三级审批。
3、因婚嫁而漏登户口的人员,实行“谁漏登,谁补录”,即由当事人原户籍地户口登记机关实施补登、补录手续,然后迁至现居住地。
二、建立户口受理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常住户口受理和审批实行“谁受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受理审批责任制。各级户籍窗口的民警,对受理或直接办理的常住户口负责,户籍民警是直接责任人,派出所所长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常住户口审批权限规定,市公安局户政科(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户政科(股、室)和派出所负责常住户口审批的领导负责把好审查关;市、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分管领导行使审批权并对审批结果负责。
(二)承担常住户口审批的领导,应熟悉有关户籍管理的政策规定,认真履行审批职责,不准自行将审批权限下放或委托下级部门负责。
(三)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实行纸质呈批材料与网上审批并行的审批制度,不准以网上审批替代纸质申报材料;负责常住户口审批工作的领导,在履行申报材料审批后,要由本人通过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审批,不得委托下级部门或本科室工作人员代为网上审批。
(四)对因工作疏漏,不履行职责,或故意违反有关工作制度,办理“私上户口”、“虚假户口”的民警、派出所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予以纪律处分,直至辞退或开除;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违反上述常住户口登记审批制度的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的,一经发现,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进一步放宽大中专毕业生户口迁移政策
(一)入学时已办理户口迁移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应当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直接申报迁入登记。
(二)户口仍在原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可直接将户口从原籍地迁往工作地。原籍地派出所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办理迁出手续。
(三)凡我省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指应届和历届的未婚毕业生),毕业后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地(父母所在地)的,一律准予办理,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手续。对回原籍地不在同一派出所落户的,还需提供原迁出派出所出具的迁出注销证明。
(四)对毕业多年无法办理改派手续持证未落户的高校毕业生,根据不同情况办理落户手续。对本人仍在原报到城市就业的,应准予在原报到城市落户,凭劳动合同和过期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办理。对本人已在另一城市就业的,凡符合现就业城市落户条件的,经申请批准后在现就业城市落户;凡不符合现就业城市落户条件的,可根据本人申请将户口迁回原籍地,凭过期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办理。对回原籍地不在同一派出所落户的,还需提供原迁出派出所出具的迁出注销证明。
(五)取得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或者国家学历文凭毕业证书的本省籍非在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上述五种情况的大中专毕业生户籍转回原籍地且要求办理“非转农”的,可凭本人申请、行政村和乡(镇)两级单位同意接受并加盖公章的书面证明材料,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六)我省籍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不迁户口,可就地办理农转非,只限当年,过后不再办理。
四、关于分户、立户
(一)共用一本《居民户口簿》的大家庭要求分户的,凭本人申请(应具备已婚成年人、单独起火做饭、共居一处等条件)、《结婚证》、《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或行政村、乡(镇)证明、居民身份证,到辖区公安派出所办理分户手续。
(二)要求单独立户的,凭本人申请、《房屋产权证》、居民身份证,到辖区公安派出所办理立户手续。
五、几种特殊情况的户口登记
(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或者非婚生的婴儿,办理户口登记时,不得设立任何前置条件(如《准生证》、违反计划生育罚款收据、社会抚育征收费收据等),只需由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合法有效证件,到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手续(随父随母落户自愿)。
户口登记部门要及时向辖区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新生婴儿户口登记情况。
(二)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生育的子女(未取得他国国籍或居留证明),回国(入境)后,凭国外所生子女的《出生证明》(附“司法翻译件”)、父母及子女回国使用的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在父或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父母常住户口已被注销的,可在其他监护人常住户口所在地落户。
取消出国、出境人员注销户口的规定(在国外、境外定居的除外)。对以往出国人员户口已经注销(尚未取得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现要求恢复户口登记的,由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并出具《恢复户口通知书》,由派出所为其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三)收养登记 1、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前,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且已经建立事实收养关系的,根据司法部《关于办理收养法实施前建立的事实收养公证的通知》(司发通[1993]125号)的规定,收养人持有关材料到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办理事实收养公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民政部关于《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收养人应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并领取《收养证》。
收养人持主管部门出具的《收养公证书》或《收养证》、收养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收养人申请书,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直接办理落户手续。2、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前,收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多年,已建立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因故难以办理收养公证的,收养人持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收养人合法有效证件、收养人申请书,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落户,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户口调查情况登记表》,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3、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后,省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严格按照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8]132号)执行。
(四)港、澳居民、华侨在内地居住的,应办理暂住登记。居住在居民家中的境外人员(外国人、外籍华人、港、澳、台、华侨),在城市的应于抵达的24小时内,在农村的应于抵达的72小时内申报住宿登记。
六、几类特殊情况的户口迁移办理
(一)因婚迁、协议或判决离婚等原因,户口本被一方无理扣押的户口迁移
1、因干涉婚姻自由,一方户主不愿出具户口簿,经教育调解劝说无效,派出所可凭当事人书面申请、结婚证、村(居)民委员会的证明办理分户或迁移手续。同时在户口登记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上注明分户、迁移的日期和原因,再通知持原户口簿的人,由派出所对原户口簿的有关婚姻当事人的户口予以注销,书面申请和结婚证复印件存档备查。
2、经法院判决离婚或子女归一方抚养而对方不出具户口簿的,经公安派出所调解说服无效的,离婚当事人可提出书面申请,凭法院现已生效的判决书或调解书,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分户或迁移手续。同时在户口登记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上注明分户、迁移的日期与原因。书面申请与判决书、调解书(复印件)存档备查。
3、夫妻在离婚后,有一方无房,要求将户口(包括非农户口、农业户口)迁到自已父母亲(包括非农户口、农业户口)户口上,经本人向其父母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离婚证》、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或判决书、无房证明;系“非转农”的,尚须提交行政村、乡[镇]同意接受证明等),按审批流程办理。
(二)其他户口待定人员的户口办理
1、对于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人员,凡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规定的,可在原迁出地换领新的户口迁移证件后,在拟迁入地落户;不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条件的,原迁出地户口登记机关应予以恢复户口。
2、对于遗失户口迁移证件的人员(须迁入地派出所出具未落户证明),原证件签发地户口登记机关审核后,应按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
3、对于因长期外出户口被注销,经民警调查核实,现已回原籍居住的人员,应予以在原籍恢复户口。符合现住地户口迁入条件的,在原籍恢复户口后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4、对于农村妇女与外地人员结婚,户口未迁出又被原居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的,应准予在原居住地恢复户口,其所生子女,可以随父亲或母亲在当地登记常住户口。
5、对孤寡老人,已经与自愿赡养人或抚养人共同生活二年以上的,凭社区(村)委员会证明,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公证机关公证后,经市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准予其在自愿赡养人或抚养人处落户。
七、严格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
公民的出生日期、姓名、民族等涉及公民权利、义务、责任、劳动、保险、公民身份号码等,关系重大,且历年人口普查均予核对,尤其是2004年全省人口信息会战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核对、查纠错,信息已上报公安部人口数据库,因此,原则上不予变更。情况特殊,有正当理由确需变更更正的(指有证据证明户口登记或迁移错误的),凭相关证件和书面申请,办理变更更正登记。
(一)出生日期更正
公民出生日期更改,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未满18周岁的,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出具出生证(或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原始凭据;有工作单位的,还须由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出具原始档案证明,经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后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后(县[市]公安局须经派出所、县[市]公安局二级审批;设区的市须经派出所、公安分局、市公安局三级审批),方可给予更正。
(二)姓名变更
姓名变更应从严掌握。对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变更姓名。凡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将乳名改为学名,应由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责任区民警核实,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予以变更更正;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变更姓名,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是干部、职工的,还需提供所在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出具的准予变更的证明,经责任区民警审查认定理由正当的,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方可给予变更。
要求在居民户口簿等户籍材料中加入曾用名的,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持相关有效证明,如单位人事档案记载,就读学校原始学籍档案记载或公民过去在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等,经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局审批后,方可给予添加。
因经济纠纷等问题正在接受调查(尚未结案)的人、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正在接受刑事处罚的人,以及正在劳动教养的人,一律不准更改姓名。
(三)民族变更
公民变更更正民族,未满18周岁的,由父母或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已满18周岁的,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年满20周岁不得更改民族(属公安机关笔误除外)。凡申请办理变更更正民族的,本人、收养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书面申请,持市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出具的证明,经责任区民警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并审核,报市、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方可给予变更和更正。
(四)父母离婚后子女姓名的变更
对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不予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
对上述所列户口申报事项,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县(市)公安局或者城市公安分局;县(市)公安局或者城市公安分局接到上报材料后,经审查,对有权作出审批决定的户口申报事项,应当在接到公安派出所的上报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或者按规定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市级公安机关;市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二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
八、关于户籍证明问题
(一)本省范围内的户口迁移不再使用户籍证明;省外公民申请户籍迁入我省,能够出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其信息的,可不必再要求出具户籍证明。
(二)除我省公民户口迁移到外省去,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坚持要求我省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的特殊情况外,取消出具户籍证明的做法。
(三)公民因社会活动需要,要求公安机关出具户籍证明的,应告知其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可提供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由户籍地派出所与人口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后,加盖户籍专用章予以确认,并签注日期。
九、户籍窗口工作规范
(一)户籍窗口单位:
1、应配备1名以上户籍民警。户籍民警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
2、户籍民警应保持相对稳定。户籍民警工作调整须征得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市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备案。工作变动应做好交接工作。
3、实行户籍民警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户籍民警上岗须经市级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县级公安机关对户籍民警的业务培训每半年一次,市级公安机关对县级户籍民警的业务培训每年一次,省公安厅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专项培训。
4、户籍民警经培训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户政管理政策;(2)熟悉办理户口程序;(3)熟练操作计算机办理户口业务;(4)能识别办理户口所需证件的真伪。
(二)户籍民警在工作时间应当警容严整,须佩带胸卡。接待群众要主动热情,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户籍窗口应放置服务台卡和便民宣传资料。
(三)公安机关应当妥善保管居民的申请材料,如有丢失或者毁坏,由责任单位负责补办材料。
(四)严禁非警务人员办理户口和居民身份证。户政管理政策性强,户籍簿、册、居民身份证具有证明公民身份事项的法律效力,派出所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必须由国家正式民警依法办理。协警人员可在民警的指导、监督下从事户籍管理的辅助性工作。一旦出现因非警务人员直接办理户口和居民身份证而发生问题的,将坚决处理所领导及相关责任民警。
(五)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的收费规定。各地公安机关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乱收、滥罚。收取户籍管理证件工本费和居民身份证证件工本费,一律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者监制的票据。
十、加强户籍资料、证件、印章的管理
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好户籍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要将居民办理居民身份证、户口登记、迁移、户口项目变更更正、更换的旧《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档案材料进行装订并妥善保管,特别是《出生医学证明》、《准迁证》、《迁移证》、《居民户口项目变更、更正审批表》、《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等资料,要长期保存。
户口迁移证、准迁证和户口专用章由户籍民警负责保管和使用,不得随意转交他人。办理户籍的微机用户口令和密码由专人掌控,不得随意授权他人。户籍民警姓名印章由民警个人保管和使用,不准使用已调离户籍岗位民警的姓名印章办理户籍事项。需要重新制作派出所户口专用章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到省厅治安总队户政科办理,领取新印章的同时必须交回旧印章,由省厅治安总队户政科统一销毁。户口专用章如有丢失,要立即报告。
十一、严格户籍管理工作的纪律
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各级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肃户籍管理工作纪律,确保户籍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强化户籍管理职能,严格条件、严格把关、严格审批;要全面落实公安部、公安厅公布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对违反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而造成后果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凡以往通知、规定与本《规范(修订)》不一致的,一律以本《规范》为准。
第五篇: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范(修订)
安徽律师网编辑奉献
安徽省公安机关户政管理工作规范(修订)
为规范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安部《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户籍政策、公安部、省公安厅已出台的便民利民措施,本着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严格执行各类常住户口登记的审批规定
(一)严格执行各类常住户口登记的受理程序和审批权限规定。除按照规定由派出所户籍窗口当场受理办结的户口登记外,其他户口登记,按照公安部和省公安厅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各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分别履行派出所、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手续,不得擅自下放审批权限,严禁越权审批。
(二)派出所民警对申报审批常住户口登记事项,必须实地调查了解,提交完整准确的综合调查报告,不得仅凭借证明材料上报审批。
(三)派出所、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治安大队、户政科、市公安局户政科(处)应当对呈报的常住户口登记审批事项严格把关,核准各类证明材料,对房地产权证等法定证件,能够通过政府政务网查询的,应当进行网上查验。
(四)关于漏登、补录户口作如下规定:
1、在父母户口所在地申报出生户口登记,凡不满1周岁的婴儿,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父、母户口不在一地的,另一方须出具婴儿未落户证明),由辖区公安派出所户籍民警直接办理;非婚生的婴儿,随父办理户口登记时,应有亲子(女)鉴定证明;1周岁至13周岁的儿童(包括14周岁以上有《出生医学证明》的),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户口簿和居民身份证,由辖区公安派出所所长审批(也作为出生户口登记)。
2、14周岁以上且无《出生医学证明》的人员申报户口登记,属补登、补录户口。需提交本人或监护人书面申请、村(居)委会证明,由二名民警调查核实(调查相关知情人2人以上),写出调查报告,经派出所所长、县(市)公安局二级审批;设区的市须经派出所、公安分局、市公安局三级审批。
3、因婚嫁而漏登户口的人员,实行“谁漏登,谁补录”,即由当事人原户籍地户口登记机关实施补登、补录手续,然后迁至现居住地。
二、建立户口受理审批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常住户口受理和审批实行“谁受理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受理审批责任制。各级户籍窗口的民警,对受理或直接办理的常住户口负责,户籍民警是直接责任人,派出所所长是第一责任人。按照常住户口审批权限规定,市公安局户政科(处)、县(市、区)公安局(分局)户政科(股、室)和派出所负责常住户口审批的领导负责把好审查关;市、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分管领导行使审批权并对审批结果负责。
(二)承担常住户口审批的领导,应熟悉有关户籍管理的政策规定,认真履行审批职责,不准自行将审批权限下放或委托下级部门负责。
(三)常住户口审批工作实行纸质呈批材料与网上审批并行的审批制度,不准以网上审批替代纸质申报材料;负责常住户口审批工作的领导,在履行申报材料审批后,要由本人通过常住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审批,不得委托下级部门或本科室工作人员代为网上审批。
(四)对因工作疏漏,不履行职责,或故意违反有关工作制度,办理“私上户口”、“虚假户口”的民警、派出所负责人和业务部门负责人予以纪律处分,直至辞退或开除;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对违反上述常住户口登记审批制度的行为,隐瞒不报、压案不查、包庇袒护的,一经发
现,从严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三、进一步放宽大中专毕业生户口迁移政策
(一)入学时已办理户口迁移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应当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直接申报迁入登记。
(二)户口仍在原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当年12月31日前已落实就业岗位的,可直接将户口从原籍地迁往工作地。原籍地派出所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办理迁出手续。
(三)凡我省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指应届和历届的未婚毕业生),毕业后要求将户口迁回原籍地(父母所在地)的,一律准予办理,凭毕业证书、《户口迁移证》办理落户手续。对回原籍地不在同一派出所落户的,还需提供原迁出派出所出具的迁出注销证明。
(四)对毕业多年无法办理改派手续持证未落户的高校毕业生,根据不同情况办理落户手续。对本人仍在原报到城市就业的,应准予在原报到城市落户,凭劳动合同和过期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办理。对本人已在另一城市就业的,凡符合现就业城市落户条件的,经申请批准后在现就业城市落户;凡不符合现就业城市落户条件的,可根据本人申请将户口迁回原籍地,凭过期的《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办理。对回原籍地不在同一派出所落户的,还需提供原迁出派出所出具的迁出注销证明。
(五)取得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证书或者国家学历文凭毕业证书的本省籍非在职高等教育学历考试毕业生,可以凭毕业证书、就业报到证、用人单位录(聘)用证明、户口迁移证等材料,向就业地公安派出所申报迁入登记。
上述五种情况的大中专毕业生户籍转回原籍地且要求办理“非转农”的,可凭本人申请、行政村和乡(镇)两级单位同意接受并加盖公章的书面证明材料,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
(六)我省籍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不迁户口,可就地办理农转非,只限当年,过后不再办理。
四、关于分户、立户
(一)共用一本《居民户口簿》的大家庭要求分户的,凭本人申请(应具备已婚成年人、单独起火做饭、共居一处等条件)、《结婚证》、《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证》)或行政村、乡(镇)证明、居民身份证,到辖区公安派出所办理分户手续。
(二)要求单独立户的,凭本人申请、《房屋产权证》、居民身份证,到辖区公安派出所办理立户手续。
五、几种特殊情况的户口登记
(一)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或者非婚生的婴儿,办理户口登记时,不得设立任何前置条件(如《准生证》、违反计划生育罚款收据、社会抚育征收费收据等),只需由父母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凭《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合法有效证件,到派出所办理户口登记手续(随父随母落户自愿)。
户口登记部门要及时向辖区计划生育部门通报新生婴儿户口登记情况。
(二)出国(境)人员在国(境)外生育的子女(未取得他国国籍或居留证明),回国(入境)后,凭国外所生子女的《出生证明》(附“司法翻译件”)、父母及子女回国使用的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在父或母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报户口登记。父母常住户口已被注销的,可在其他监护人常住户口所在地落户。
取消出国、出境人员注销户口的规定(在国外、境外定居的除外)。对以往出国人员户口已经注销(尚未取得他国国籍或永久居留权),现要求恢复户口登记的,由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经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出具审核意见并出具《恢复户口通知书》,由派出
所为其办理恢复户口手续。
(三)收养登记1、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前,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且已经建立事实收养关系的,根据司法部《关于办理收养法实施前建立的事实收养公证的通知》(司发通[1993]125号)的规定,收养人持有关材料到其住所地公证机关办理事实收养公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后,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民政部关于《中国公民办理收养登记的若干规定》,收养人应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办理收养登记并领取《收养证》。
收养人持主管部门出具的《收养公证书》或《收养证》、收养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收养人申请书,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直接办理落户手续。
2、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修改决定实施前,收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多年,已建立事实上的收养关系,因故难以办理收养公证的,收养人持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收养人合法有效证件、收养人申请书,到其常住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申请落户,派出所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并填写《申请迁入户口调查情况登记表》,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
3、199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实施后,省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的,严格按照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解决国内公民私自收养子女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
[2008]132号)执行。
(四)港、澳居民、华侨在内地居住的,应办理暂住登记。居住在居民家中的境外人员(外国人、外籍华人、港、澳、台、华侨),在城市的应于抵达的24小时内,在农村的应于抵达的72小时内申报住宿登记。
六、几类特殊情况的户口迁移办理
(一)因婚迁、协议或判决离婚等原因,户口本被一方无理扣押的户口迁移
1、因干涉婚姻自由,一方户主不愿出具户口簿,经教育调解劝说无效,派出所可凭当事人书面申请、结婚证、村(居)民委员会的证明办理分户或迁移手续。同时在户口登记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上注明分户、迁移的日期和原因,再通知持原户口簿的人,由派出所对原户口簿的有关婚姻当事人的户口予以注销,书面申请和结婚证复印件存档备查。
2、经法院判决离婚或子女归一方抚养而对方不出具户口簿的,经公安派出所调解说服无效的,离婚当事人可提出书面申请,凭法院现已生效的判决书或调解书,到当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分户或迁移手续。同时在户口登记簿或《常住人口登记表》上注明分户、迁移的日期与原因。书面申请与判决书、调解书(复印件)存档备查。
3、夫妻在离婚后,有一方无房,要求将户口(包括非农户口、农业户口)迁到自已父母亲(包括非农户口、农业户口)户口上,经本人向其父母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离婚证》、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或判决书、无房证明;系“非转农”的,尚须提交行政村、乡[镇]同意接受证明等),按审批流程办理。
(二)其他户口待定人员的户口办理
1、对于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人员,凡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规定的,可在原迁出地换领新的户口迁移证件后,在拟迁入地落户;不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条件的,原迁出地户口登记机关应予以恢复户口。
2、对于遗失户口迁移证件的人员(须迁入地派出所出具未落户证明),原证件签发地户口登记机关审核后,应按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
3、对于因长期外出户口被注销,经民警调查核实,现已回原籍居住的人员,应予以在原籍恢复户口。符合现住地户口迁入条件的,在原籍恢复户口后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4、对于农村妇女与外地人员结婚,户口未迁出又被原居住地派出所注销户口的,应准予在原居住地恢复户口,其所生子女,可以随父亲或母亲在当地登记常住户口。
5、对孤寡老人,已经与自愿赡养人或抚养人共同生活二年以上的,凭社区(村)委员会证明,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公证机关公证后,经市公安机关户政部门审批,准予其在自愿赡养人或抚养人处落户。
七、严格户口登记项目变更、更正
公民的出生日期、姓名、民族等涉及公民权利、义务、责任、劳动、保险、公民身份号码等,关系重大,且历年人口普查均予核对,尤其是2004年全省人口信息会战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核对、查纠错,信息已上报公安部人口数据库,因此,原则上不予变更。情况特殊,有正当理由确需变更更正的(指有证据证明户口登记或迁移错误的),凭相关证件和书面申请,办理变更更正登记。
(一)出生日期更正
公民出生日期更改,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未满18周岁的,由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代为申请),出具出生证(或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身份证等原始凭据;有工作单位的,还须由单位劳动人事部门出具原始档案证明,经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后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公安局审批后(县[市]公安局须经派出所、县[市]公安局二级审批;设区的市须经派出所、公安分局、市公安局三级审批),方可给予更正。
(二)姓名变更
姓名变更应从严掌握。对无正当理由的,不得变更姓名。凡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将乳名改为学名,应由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提出书面申请,经责任区民警核实,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予以变更更正;18周岁以上成年人变更姓名,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是干部、职工的,还需提供所在单位人事劳动部门出具的准予变更的证明,经责任区民警审查认定理由正当的,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方可给予变更。
要求在居民户口簿等户籍材料中加入曾用名的,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持相关有效证明,如单位人事档案记载,就读学校原始学籍档案记载或公民过去在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并正式使用过的姓名等,经责任区民警调查核实,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市局审批后,方可给予添加。
因经济纠纷等问题正在接受调查(尚未结案)的人、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正在接受刑事处罚的人,以及正在劳动教养的人,一律不准更改姓名。
(三)民族变更
公民变更更正民族,未满18周岁的,由父母或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已满18周岁的,由本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年满20周岁不得更改民族(属公安机关笔误除外)。凡申请办理变更更正民族的,本人、收养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提出书面申请,持市级以上民族工作部门出具的证明,经责任区民警填写《户口登记项目主项变更更正审批表》并审核,报市、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审批后,方可给予变更和更正。
(四)父母离婚后子女姓名的变更
对离婚双方未经协商或协商未达成一致意见而其中一方要求变更子女姓名的,公安机关不予受理;对一方因向公安机关隐瞒离婚事实,而取得子女姓名变更的,若另一方要求恢复其子女原姓名,离婚双方协商不成,公安机关应予以恢复。
对上述所列户口申报事项,公安派出所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县(市)公安局或者城市公安分局;县(市)公安局或者城市公安分局接到上报材料后,经审查,对有权作出审批决定的户口申报事项,应当在接到公安派出所的上报材料后,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公安
派出所,或者按规定签署审核意见并将有关材料上报市级公安机关;市级公安机关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二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通知申请人。
八、关于户籍证明问题
(一)本省范围内的户口迁移不再使用户籍证明;省外公民申请户籍迁入我省,能够出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或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其信息的,可不必再要求出具户籍证明。
(二)除我省公民户口迁移到外省去,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坚持要求我省迁出地公安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的特殊情况外,取消出具户籍证明的做法。
(三)公民因社会活动需要,要求公安机关出具户籍证明的,应告知其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是证明公民身份的法定证件,可提供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由户籍地派出所与人口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后,加盖户籍专用章予以确认,并签注日期。
九、户籍窗口工作规范
(一)户籍窗口单位:
1、应配备1名以上户籍民警。户籍民警应具备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
2、户籍民警应保持相对稳定。户籍民警工作调整须征得县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的同意,并报市级公安机关治安(户政)部门备案。工作变动应做好交接工作。
3、实行户籍民警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户籍民警上岗须经市级公安机关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县级公安机关对户籍民警的业务培训每半年一次,市级公安机关对县级户籍民警的业务培训每年一次,省公安厅根据工作需要进行专项培训。
4、户籍民警经培训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户政管理政策;(2)熟悉办理户口程序;(3)熟练操作计算机办理户口业务;
(4)能识别办理户口所需证件的真伪。
(二)户籍民警在工作时间应当警容严整,须佩带胸卡。接待群众要主动热情,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户籍窗口应放置服务台卡和便民宣传资料。
(三)公安机关应当妥善保管居民的申请材料,如有丢失或者毁坏,由责任单位负责补办材料。
(四)严禁非警务人员办理户口和居民身份证。户政管理政策性强,户籍簿、册、居民身份证具有证明公民身份事项的法律效力,派出所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必须由国家正式民警依法办理。协警人员可在民警的指导、监督下从事户籍管理的辅助性工作。一旦出现因非警务人员直接办理户口和居民身份证而发生问题的,将坚决处理所领导及相关责任民警。
(五)必须严格执行有关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的收费规定。各地公安机关不得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乱收、滥罚。收取户籍管理证件工本费和居民身份证证件工本费,一律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者监制的票据。
十、加强户籍资料、证件、印章的管理
各级公安机关要做好户籍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要将居民办理居民身份证、户口登记、迁移、户口项目变更更正、更换的旧《常住人口登记表》等档案材料进行装订并妥善保管,特别是《出生医学证明》、《准迁证》、《迁移证》、《居民户口项目变更、更正审批表》、《居民身份证申领登记表》等资料,要长期保存。
户口迁移证、准迁证和户口专用章由户籍民警负责保管和使用,不得随意转交他人。办理户籍的微机用户口令和密码由专人掌控,不得随意授权他人。户籍民警姓名印章由民警个人保管和使用,不准使用已调离户籍岗位民警的姓名印章办理户籍事项。需要重新制作派出所户口专用章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到省厅治安总队户政科办理,领取新印章的同时必须交回旧印章,由省厅治安总队户政科统一销毁。户口专用章如有丢失,要立即报告。
十一、严格户籍管理工作的纪律
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服务人民群众的基础工作。各级治
安、户政管理部门要严肃户籍管理工作纪律,确保户籍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强化户籍管理职能,严格条件、严格把关、严格审批;要全面落实公安部、公安厅公布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对违反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而造成后果的,将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并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凡以往通知、规定与本《规范(修订)》不一致的,一律以本《规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