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开展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6-28 【生效日期】1999-06-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
进一步规范开展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的通知
(1999年6月28日皖政〔1999〕23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省在省内外、境内外举办和参加了一系列展览和招商活动(包括各类经济、社会、技术、商品方面的展览展销会、交易展示会、投资贸易洽谈会、招商引资活动等),对于扩大安徽影响,增进我省与省外境外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企业开拓市场,获取信息,充分利用境内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举办和参加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将会日益增多。为了进一步规范开展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克服以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实行有限目标
各地、各有关部门今后举办和参加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注重实效。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或部门按有关规定自行组织和参加展览、招商活动;需以各级政府名义举办、参加及给予经费支持的展览、招商活动,由各级政府审批。各类展览、招商活动必须以企业自愿为原则。逐步实现各类展览、招商活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由行政指定型向企业自愿型转变。
1、经国务院批准举办的展览、经贸等活动,要求我省参加的,由省政府出面组织。
2、有限选择以省政府名义组织企业参加展览和招商活动。国家部委主办的专业性商品交易会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是否组织企业自愿参加,一般不以省政府名义组团。有选择地参加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自行或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展览、招商活动。目前我省已分别参与主办并组团参加厦门、西安的投资贸易洽谈会,今后每年这类综合性经贸活动原则上不超过两个。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后此类活动逐步过渡到由中介服务机构出面组织企业自愿参加。
3、以省政府名义在境外举办或组织企业赴境外参加各类经贸和招商活动,要慎重决策,从严控制,尊重企业意愿,并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积极鼓励采取专业小分队形式在境外开展灵活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倡导市、地和企业通过网上进行招商引资和经贸活动,拓展电子商务;鼓励境内外个人、组织自行引资到我省,并可给予适当奖励。
4、积极筹划由我省主办或由国家有关部门在我省举办面向境内外、有影响的大型专业性和综合性经贸展销活动。
二、二、明确责任,规范程序,提高成功率
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展览、招商活动,要加强管理,鼓励竞争,规范程序,注重实效,防止出现多头审批、重复办展、质量不高等问题,真正做到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1、凡要求以省政府名义主办或参加的展览、招商活动,由对口的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涉及到几个部门的,由有关部门会商后提出审查意见),属于境内展览和招商活动,由省经贸委进行初审;属于境外展览和招商活动,由省外经贸委进行初审,报分管副省长商分管财政的副省长审定同意后,再由承办单位提出具体活动方案及经省财政厅审核的预算方案,提交省长办公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
2、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办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冠以省政府名义的,应报经省政府同意,省政府一般不出面组织,省财政一般不安排经费。冠以“安徽”名义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经省有关部门审核后,属于境内活动的,由省经贸委审批;属于境外活动的,由省外经贸委审批。
各地、各部门、行业(专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自行举办展览和招商活动,按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办理。
3、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办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要引入市场机制,逐步通过招标竞争方式,委托有资格的中介服务机构承办。工商、物价、商务等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和服务。
4、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省内工商企业在境内外举办各类商品展销活动,拓展安徽产品在省外、境外的市场。
三、三、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展览和招商活动的水平
1、由省计委牵头,着手筹建现代化、多功能的安徽国际展览中心。展览中心建设按市场经济办法运作。
2、稳步发展招商办展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现有的招商办展中介服务机构素质建设,转变经营机制,提高服务水平。
3、加强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的软件建设。重点推动政府、企业的上网工作,开展电子商务活动,争取在一、两年内使省、市、地和部分企业都能通过网上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活动。省政府择优扶持符合条件的省级招商网站。建立和完善省级投资环境资料库和重点招商项目库。加强招商办展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四、四、厉行节约,提高经费的使用效果
1、省政府举办(包括参与主办)和组团参加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属经济社会成就展览活动的,省财政给予经费支持;属招商引资活动的,省财政除摊位费外的其它经费给予适当支持;属商品展销活动的,省财政原则上只解决综合性宣传费用和省政府组团人员的经费。
2、需省财政给予经费支持的展览和招商活动,经费预算经省财政厅审核并经省长办公会议或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承办单位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不得突破。活动结束后,要将活动开展情况、取得成果和经费使用情况专题报告省政府。省审计、财政部门要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
3、各地、各部门自行举办和组织企业参加的各类展览和招商活动,经费由主办单位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措。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1]29号 【发布日期】2001-04-20 【生效日期】2001-04-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1〕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实施城镇化战略,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根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已翻印下发)要求,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城乡规划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认真贯彻执行。
一、一、切实做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行,并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实现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重点,合理确定本区域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发展重点和规划实施措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要提出城镇化发展目标,确定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围绕中心建制镇建设和发展重点提出发展要求;要结合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城乡居民点的布局。重点地区的城镇体系规划要以强化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和协调区域城乡发展为主要任务,统筹安排区域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切实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问题。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经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评审后,逐级上报审查和审批。各市、县要于200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本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审和报批工作。
二、二、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
城镇总体规划是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依据。各地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抓紧做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审工作。对须报省政府审批的城镇总体规划,省建设厅要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评审,认真实行城市总体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总体规划质量。地改市的城市要抓紧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镇总体规划需要进行修编的,规划期限应调整到2020年,并依法报批。1995年底以前批准的总体规划,要根据省域及所在地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抓紧进行总体规划修编和调整;1995年底后批准的总体规划,确实需要进行局部调整的,要报原批准机关确认和备案。总体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地级市原则上要在2002年6月30日前完成,县级市和县城原则上要在2002年底前完成。
三、三、努力改进城镇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各地要根据批准的总体规划,按照法定程序,抓紧编制或修订城镇详细规划,明确控制区域、控制地段和道路红线、生态“绿线”等控制指标和界线。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以及城市行政、商贸、体育、文化、交通中心、商业街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实行招投标,组织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取。在编制详细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必要时可举行听证会,上一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评审。详细规划要经市、县人民政府审批,报城市总体规划批准机关备案。城镇总体规划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2001年底前地级市要完成80%以上,县级市和县城要完成70%以上,2002年底前全面完成。
四、四、认真做好专业规划编制工作
抓紧编制城镇道路交通、给排水、防洪排涝、供电、通信、有线电视、园林绿化、环卫、燃气、地下空间利用、人防、消防、环保、市场、文化设施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专业规划,并经上一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按程序报批。专业规划的编制和报批工作,地级市城市要于2002年6月30日前全面完成,县级市和县城要于2002年底前完成。
五、五、坚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审查制度
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由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后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并报建设部备案。省级审批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选址,报省建设厅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由市、县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六、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管理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指导下,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对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要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编制的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地段、历史文化保护区详细规划、各项建设选址和初步设计,需经省建设厅审查同意,由项目所在地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一书两证”。
七、七、加强城镇规划的法制建设
省建设厅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安徽省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安徽省县城规划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和保护区规划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安徽省实施〈 城市规划法〉办法》修改的前期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城乡规划的法制建设,努力把城乡规划逐步纳入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要认真贯彻执行城乡规划的法律法规和各种规定,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把城乡规划作为城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认真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更改;要认真执行规划许可制度,严格“一书两证”的集中统一核发和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制度。各级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城镇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切实依法行政,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并及时逐级上报。
八、八、加强对城镇规划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主要负责同志是城市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规划工作负总责。要健全管理机构,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规划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稳定专业技术队伍,有条件的市、县可聘请规划督察员;要把城市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证。要加强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大力普及城镇规划知识;省建设厅要组织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其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分期分批培训,提高他们规划、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镇的水平。
省建设厅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对全省城乡规划的指导、审报、监督和检查等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全省城乡规划工作水平;要会同省监察厅对各地贯彻执行本通知情况进行督查,每年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四月二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管理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土地管理的通知
莆政办〔2011〕20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规范用地秩序,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闽政〔2011〕2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一)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区范围内选址。充分发挥城镇规划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合理预留建设发展空间,一次性规划设计,分期分批征地,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供地。
(二)严格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审查。要认真审查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占用基本农田,是否权属地类清楚、面积准确,是否落实征地补偿安置和社会保障措施。
(三)加强土地供应管理。项目建设用地批次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经国务院或省政府批准后,各县(区)人民政府必须尽快实施征地方案,并在完成征地后对符合供地条件的具体建设项目办理供地手续,充分发挥已征收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着力推进和谐征地。要加强征地管理,严格执行征收土地前的告知、确认、听证,征地中的征地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征地补偿登记等征地程序,依法依规实施征地。大力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做到主要领导“五亲自”、工作班子“五尽心”、组织实施“五到位”、安置补偿“五严格”、征迁安置“五满意”。严格执行征地补偿安置标准,逐步改善被征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群众思想工作,不得违反程序强行征地。
二、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工作
(一)严格规范供地行为。认真落实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执行《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格按照国家供地政策供应土地,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政策,不得设置影响公平、公正的限制性条件,不得以协议方式向经营性项目供地,凡以慈善、养老院、医疗、职业学校等名义用地一律从严把关。规范供地行为,凡涉及改变土地用途和提高容积率的应按照规定补缴土地出让金。规范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土地的审批,杜绝违规出让集体土地。
(二)加强土地出让合同管理。规范供地的规划条件,出让建设用地要明确各类土地的用途、面积。在经营性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办公用地等各类用地所占比例。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的要求,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进一步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做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内容与土地出让公告相一致。
(三)进一步严格地价管理。及时调整更新基准地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严格执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和《关于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307号)等相关规定。
三、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的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违反国家规定返还和减免土地出让金。对现有涉及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的有关文件、政府会议纪要进行全面清理,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文件应予以修改、撤销和废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综〔2006〕68号)等有关规定,收入全部缴入地方国库,支出一律通过地方政府基金预算从土地出让收入中予以安排,切实做到“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户储存、封闭运行”。
四、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
(一)严格确定土地权属。要认真审核有关土地权属来源证明文件,严格把握土地权利取得或变更的合法性。没有权属来源或权属来源不合法的用地,一律不予登记;权属不清的用地,在权属问题解决前,不得登记。严禁通过登记,使违法用地合法化。经过登记的土地,必须达到“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要求。
(二)严格土地登记程序。要严格依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建立和完善土地登记的工作制度,严格履行土地登记的申请、地籍调查、权属审核、注册登记、核发土地证书的程序。对不符合登记程序要求的,不能予以登记,不能颁发土地证书。
(三)严格土地登记规定。要严把登记关口,对于出让土地没有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的,不得登记;对于经营性土地没有按招、拍、挂方式出让的,不得登记;对协议出让地价明显低于出让底价的,不得登记;对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不得登记;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而设定抵押的,不得登记;不得以融资为目的违规进行虚假登记。人民政府派出机构,特别是各类开发区,一律不得办理土地登记手续,不得颁发土地证书。
五、进一步落实耕地保护任务
(一)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要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五个不准”的规定,对原有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全面重新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状,明确各级政府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相关工作。
(二)大力做好补充耕地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耕地补充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和责任单位,确保耕地补充任务的完成;要按时将补充耕地项目落实和工作进展等情况向省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部报备;对确实无法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单位,允许以有偿调剂方式受让其他单位超额完成的补充耕地指标;对未完成补充耕地任务且未通过有偿调剂方式补足耕地指标的单位,除省及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外,暂停受理建设项目用地申请和审批。
(三)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要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违法违规政府领导干部问责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研究探讨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形成耕地保护齐抓共管的格局。
六、进一步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一)加强用地服务和监管。要加强对建设单位用地行为的监管力度,主动做好用地的协调和指导,督促建设单位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依法依规用地。未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手续的,一律不得开工建设。
(二)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严格执行《关于建立健全国土资源执法共同责任制的规定》(莆委〔2011〕8号)和《关于实行国土资源执法检查红绿旗评比制度的通知》(莆委办〔2011〕10号)有关规定,全面实行土地执法属地管理和共同责任原则。全面落实土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统一领导和统一协调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强化土地执法监管,坚持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用地行为,依法追究违法用地者的责任,维护土地管理秩序。
(三)加强土地批后管理。进一步加大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力度,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作为国土资源动态巡查重点对象。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工作,将闲置土地清理作为土地管理一项日常性工作。对因土地使用者原因造成土地闲置的,按《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5号)予以处理;对因政府原因造成土地
闲置的,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8〕178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处置闲置土地的若干意见》(闽政〔2003〕24号)有关规定,按规定限期完成整改处置工作。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6号,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
“十二五”以来,全省各地以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为中心,加快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基本实现了市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但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面对持续、大量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被动粗放的末端处理方式难治根本,一些地方设施超负荷运行、后续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必须在无害化的基础上推进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利用,系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各地要按照城乡统筹、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综合治理的思路,推动城镇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断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努力建成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二、明确目标要求
各地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根据本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自身的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编制垃圾分类工作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细化任务清单,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到2020年底前,居民主动分类的意识明显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有效扩大,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三、认真抓好示范
切实做好合肥、铜陵全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建设工作,选择淮北、滁州、宣城、池州作为省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城市实施强制分类,各地新城新区要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各试点城市要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推进废电池、废荧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建立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的投放暂存、收运处置系统,进一步加强餐厨废弃物分类收集管理,全面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先行在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和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商铺、商用写字楼等相关企业实施强制分类工作。2017年底前,在肥省直机关、中央驻皖单位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前,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城区范围内公共机构实现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公共机构要因地制宜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扩大试点范围,探索研究适合全省特点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做到分批有序推进,逐步提高分类质量。
四、多元协同推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结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建立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相衔接的收运体系,注重培养一批省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积极构建“互联网+资源回收”新模式,打通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通道,整合回收队伍和设施,实现“两网融合”。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社会认识水平。采用“积分兑换”“绿色账户”和精神文明建设评比、荣誉奖励等激励形式引导居民实施分类投放;在健全垃圾处理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依法实施轨道,通过依法强制实施和利益驱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设施建设
加强与生活垃圾分类相衔接的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配套体系建设。按照确定的分类类别,统一配置设计美观、标识易懂、规格适宜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垃圾分类引导指示牌。优先安排分类处置设施建设用地,统筹布局生活垃圾转运站并实施升级改造,淘汰敞开式收运设施。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加强运输车辆规范化改造,配备满足分类品种需求、密封性好、标识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加大推进居民生活垃圾、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园林绿化等有机易腐垃圾等终端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确保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置。倡导建立城市固废处置环保产业园,统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不同类型垃圾处理,协同处理各类城市固废,形成一体化项目群,降低选址难度和建设投入。
六、强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
城市人民政府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负总责,要加强对所辖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加强部门协作联动,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制定完善财政支持政策,严格落实城镇垃圾处理费征管政策,保障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环卫作业等所需经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强化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强法制和政策制度建设,加快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
七、加大省级部门监督指导
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联席会议要加强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投资与计划管理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组织对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考核评估,建立完善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建设运行信息管理系统。省财政厅负责整合资金支持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用地保障和指导工作。省环保厅负责指导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省商务厅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引导工作。省农委负责加强对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的肥料产品的监督管理。省物价局负责研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有关收费政策。省委宣传部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宣传工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省有关部门要将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创建的考核评价体系。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7月6日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72号 【发布日期】2006-10-23 【生效日期】2006-10-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的通知
(皖政办〔2006〕7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进一步提高投资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我省投资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固定资产投资渠道日趋多元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做好投资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投资统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投资统计数据能否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以及变化趋势,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事关全省经济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投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狠抓投资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投资统计行为,把好数据的“进口”与“出口”质量关,确保投资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对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保障投资统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强分工协作,严格执行统计制度
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的口径、范围和计算方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不得随意改变统计起点和统计内容,不得随意扩大统计范围或通过打捆等方式变相扩大统计范围。发展改革、经委等部门在投资项目立项批复前,应要求建设主体单位主动与当地统计部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送关系。发展改革、经委、财政、扶贫、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在向投资主体下达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文件以及资金计划时,应将有关文件抄送同级统计部门。各级发展改革、经委、统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起密切协作、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库,全面、准确掌握本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基本情况。
三、加强数据审核,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各级发展改革、经委要加强与统计部门的衔接,按照投资项目管理权限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清理和核实,特别要严把新开工项目审核关,审核无误后由统计部门统一上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
各级统计部门要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资格、有制度、有台账”的要求,加强对项目单位统计基础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从源头上做到数出有据。全省统一规定报统计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附有项目单位上报的原始基层报表;其他单位和部门代填的报表必须加盖项目单位公章。统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实项目数据,对部分项目还要进行实地抽查或电话直接核查。凡没有填报电话号码或号码错误的项目,必须重新补填或更正,否则视同虚报处理。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报表的审核。重点核查项目实际进度与上报的基层表数据是否一致;项目单位上报的基层表与上报的数据库数据是否一致;对没有平衡关系的新增固定资产、应付款、规划用地、实际购置土地及购地单价、生产能力等指标,要加大人工审核力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的行业类别、建设地址、注册类型、建设阶段、开竣工时间等属性指标的审查;各地每月上报投资报表前,要严格核实本辖区内亿元以上项目及国家重点调控行业项目各项指标。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支持和保障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和统计监督的职权,坚决制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统计数据等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据的,坚决予以查处并依法追究责任。
四、建立完善投资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发布重点行业投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信息,正确引导企业开展投资活动。省统计部门要会同省发展改革、经委等部门尽快研究建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提高投资信息的采集、监测和新闻发布工作水平。从2007年起,省发展改革委和省统计局将联合编写安徽固定资产投资报告并召开固定资产投资报告专题新闻发布会。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