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
浅谈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方向
______市政职能如何在公共服务中有效发挥
摘要:本文主要谈论市政在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市政职能进行改革,如何将市政的职能从命令型转向服务型提出粗浅看法。
关键字:市政、改革、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渐深入社会的转型,我国地方政府也经历着职能转变,地方政府的转型既是社会变革的深刻背景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转型对地方政府这一市政主体的未来职能要求。本文从市政学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市政职能转变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联系,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着眼于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针对“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中如何履行好市政职能”提出了建议。
一、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
第一、城市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行政层次。我国城市的行政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确立和调整市政职能首先必须以城市的行政地位为依据。
第二、宏观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国家对城市实行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
第三、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及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
除上述因素外,城市的地域特色,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对城市政府职能的制约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案例中市政职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城市管理存在问题。管理问题单一,政府意志与民众利益冲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第二、市政机构臃肿,权责不分,部门规划不明确。
第三、参政党派的工作职能与社会工作存在矛盾、相关工作人员缺乏管理社会的相关知识。第四、政企不分,市政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宏观调控不到位。
三、我国市政职能弊端
第一、政府部门邻里、机构设置臃肿、部门管理、条块分割、效率低下、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第二、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城市政府缺少自主权,体制上过度集权。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
第三、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即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
第四、从市政职能的履行来看,实现方式较为单一。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三、市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一、理顺各种关系,为市政职能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解决党政不分问题,调整党政关系,党对国家的领导未必要通过干预行政的方式实现,党的作用在于宏观领导,把握大方向,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党将所有权力都纳为己有,而在于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政能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灵活、行为规范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其次,调整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合理划分各自的事权、财权和用人权,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以赋予城市政府充分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城市政府因地制宜地处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优势。
第二、市政职能的范围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政府要改变过去管理中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传统习惯,坚持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具体地说,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基本职能。政府要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为企业创造一个统一、公正、自由的市场环境。政府要有意识地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为政府职能的转移提供承接载体,以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合作治理的格局。
第三、市政职能的重心由经济建设型政府、社会管制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就是指从公众的需求出发,以服务为核心价值,以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功能,以公众满意为最高标准,以对公众负责为最终使命的政府管理模式。正如案例三提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应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从现实的公共服务让民众受益,从现实生活中保障人民的生活。
第四、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由单
一、传统向多元、现代转变。首先,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习惯模式,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教育等多种手段。其次,要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单一主体管理的模式,建立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导入新的公共管理工具。
第二篇:我国市政职能转变的动因分析
我国市政职能转变的动因分析
一.市政职能的涵义。
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市政职能包括国家在城市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事务方面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在市政管理过程中体现为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决定的执行。而狭义的市政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和功能,同时也包括组织本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管理地方公共事务,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市政职能的履行是以城市政府为主体,通过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对城市公共事务这个客体进行管理。
市政职能状况和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联系在一起,不同国家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市政职能。单一制国家的城市政府职能与联邦制国家的城市政府职能就存在很大差异。
市政职能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市政职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
二.影响市政职能的因素
(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的行政地位。我国城市的行政地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确立和调整市政职能首先必须以城市的行政地位为依据。
(2)城市的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与工作重点。不同特色的城市,其政府职能也有不同的侧重点,而政府职能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政府在职权划分、机构设置和职能实现方式上的诸多不同。
(3)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国家对城市实行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市政职能的巨大差异。
三.我国市政职能存在的弊端。
(1)从市政职能的主体来看,体制上过度集权。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长期以来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管得过多、过细,政企不分,政社不分,城市政府自然也不例外;从纵向关系来看,中央集权过多,上级政府集权过多,城市政府缺少独立自主权。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不断推进,这种状况逐渐有所好转,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从市政职能的范围和重心来看,职能界定不合理、不科学。从政府与社会、与市场的关系来看,政府职能范围过大,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如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一些该管的事务则未管好或没有管,如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从纵向关系来看,城市政府与上级政府、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事权及职能范围缺乏科学、合理的划分。从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来看,单纯依靠行政手段,以多层次行政系统的“条块”和指令性的计划来管理城市事务,管理企业经营,而不是采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行政的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四.我国市政职能转变的目标
(1)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市政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经营自主权真正交还给企业,把市政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党政分开,改革政府弊政。建立办事高效、运转灵活、行为规范的城市行政管理体系。
(3)加强城市法制建设,实现城市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制化。
我国市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1)理顺各种关系,为市政职能的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理顺党政关系、上下级关系、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的关系。(2)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监督协调、提供服务等项基本职能,在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公共福利和保障、国家安全、法制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作用。(3)从微观经济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政府不再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进行行政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主体。(4)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转变。政府切实担负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统一、公正、自由的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市政职能的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有直接向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的职能转变以后,进一步的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当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那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具体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
(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制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使各种违法事件都能受到法律的制裁,逐渐形成依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3)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减少中间交叉扯皮的情况,提高办事效率;必须有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减少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经常考核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合格者及时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的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5)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在法律前提下,使用稳健和灵活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第三篇:厦门市市政园林局三定职能
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成立于2002年初,由原厦门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和厦门市园林风景管理局合并组成,是主管全市市政园林行政管理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为副厅级,内设十四个处室、核定人员编制78名。单位法人代表:蔡允嘉(局长)
办公地点:建设大厦8、9、10、11、12楼(厦禾路362号)
联系电话:0592-5181021传真:0592-5181031
单位承担的主要职能有:
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市政公用环卫和园林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订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相关政策并监督实施。
(二)参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市政园林专业规划;制定城市市政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卫、供水节水、燃气、公共场站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计划,并负责监督实施。
(三)负责本局及局属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负责城市市政园林资源调查评估和档案管理工作。
(四)审报市政公用环卫园林绿化设施建设项目和维护专项工程项目以及资金计划及其分配。
(五)组织市政、市容环境卫生、给排水和节水、污水处理、燃气、公共场站、园林绿化等设施建设、维护和管理。
(六)指导和管理城市管线工程建设。
(七)指导和管理城市市容环境整治工作。
(八)审定和指导城市开发小区的市政公用环卫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并实行监督、组织竣工验收、交付管理。
(九)组织审定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并监督实施;审核城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绿地率和设计方案并监督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城市绿线并进行管理;审核园林绿地、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范围和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内的建设项目的立项和规划设计方案,并监督实施;负责改变园林绿化用地性质的审批工作。
(十)指导、监督工程的招投标、监理及质量安全;制定工程质量地方标准并监督实施;组织对市政园林工程项目进行验收,参与对城市建设项目中市政园林配套工程的验收。
(十一)制定市政公用环卫管理标准和园林绿化养护质量等级并监督实施;组织对全市市容环卫、市政设施、道路养护和园林绿化养护等进行考评。
(十二)负责新建公园的验收和定级工作;检查、监督公园的改建、扩建和管理;负责全市新建、改建、扩建游乐园的审查和登记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园、游乐园内的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行实施监督和管理。
(十三)组织编制全市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规划;负责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等级审查申报工作;协调、指导、检查、监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十四)组织协调和指导检查全市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岛内护林防火工作;负责规划区内树木砍伐、移植和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工作;审定绿化补偿费和异地绿化补偿费。
(十五)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等级标准,并组织资源调查;指导、检查、监督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十六)制定市政园林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及科技成果鉴定、申报和推广;组织实施重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十七)制订市政园林行业人才培养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局系统干部职工的专业教育和岗位培训工作;指导局系统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技术等级考核及劳动、安全、保卫等工作。
(十八)指导、督促、检查局属单位的党、政、工、团组织建设及其班子建设。
(十九)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工作。
(二十)指导、协调、检查和监督各区市政建设和园林绿化管理工作。
(二十一)承办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一)办公室
协助局领导搞好协调、督查、服务;负责局重大会议的组织、会务以及会议决定事项的督促落实工作;了解掌握市政园林系统全面工作情况,办理领导交办事项;拟写行政工作文稿,编发《市政园林信息》;负责档案、机要保密、电脑、文印、信访工作,办理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后勤保障、接待工作,做好全局性会议通知、安排、记录;负责机关财产、办公用品的购置、管理以及机关车辆、值班、卫生等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的“110”联动工作,指导局属部分单位“110”联动工作。
主任:梁怀钦 联系电话:5180878
副主任:叶瑞年 联系电话:5181801
(二)计划财务处
编制市政公用环卫事业和园林绿化事业工作计划,做好计划统计汇总工作;编制市政公用环卫园林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计划的申报、追办及分配方案,并督促检查;负责本系统国有资产(含物资、器材)的调配、统计、管理,以及设备设施报废更新的审定申报;负责财务计划、预决算、资金审核、支付管理;负责财务审计和财务制度的检查、督促;负责全局经济情况的综合分析。
处长:郑清水 联系电话:5180770
(三)组织人事处
负责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和考核工作;指导局属单位的党组织建设,督促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指导、检查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局属单位的党支部书记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培训;负责局机关和局属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负责人事调配、工资管理及公务员考核、奖惩、任免等工作;负责“三支队伍”人选的推荐、选拔、考察等工作;负责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就业指导,指导、监督局属事业单位毕业生考录工作;负责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指导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职称评审工作;指导局属单位的组织人事工作;指导、监督局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负责局系统因公出国(境)人员政审;负责局系统统战、侨务工作;按权限管理干部档案。
副处长:翟庆伟 联系电话:2667918
(四)劳工安全保卫处
负责贯彻执行劳动政策法规;负责指导、监督局系统劳力调配、劳资管理、劳动合同、劳动保护、社会保险、劳动争议调解等工作;负责局系统职工技术岗位培训、等级考核及认证管理工作;负责退伍兵安置工作;指导局属事业单位工人招考工作;综合协调局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开展安全教育;督促检查局系统的安全制度、措施及各项责任制落实情况;定期组织对供水、供气、公园、游乐园内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行进行检查;负责局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内部治安防范措施,落实各类重点人员的监控管理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对生产事故、治安、刑事案件进行调查、处理;协助市国家安全机关和局有关处室开展维护国家安全工作;负责局系统职工因私出国(境)的审查、呈报工作;负责局系统人民武装工作;负责局系统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组织建设、兵役登记、征兵、双拥、优抚等工作。
处长:李兆稳 联系电话:5181890
(五)宣传教育处
负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全局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组织工作;指导、检查、总结、交流局属单位政治理论学习情况;会同有关处室在干部职工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局系统党报党刊征订工作;负责行业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工作;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指导局属单位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指导局属有关单位进行精神文明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建设;会同有关处室指导局属窗口单位开展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组织协调局属单位开展军警民共建活动;组织宣传报道城市市政园林建设发展情况及局系统两个文明建设情况;联系新闻媒体,负责编发新闻报道稿件;负责局团委、工会委员会和女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处长:白金川 联系电话:5180380
(六)政策法规与科技处
负责市政园林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相关政策及实施办法的起草、报批工作;负责对市政园林发展方向、政策性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督、检查有关市政园林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情况;指导、监督市政园林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协调指导查处违反市政园林法规、规章的案件;负责行政处罚合法性、适当性的审查并监督实施;负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应诉代理及其他法律事务;负责普法教育工作;指导局属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工作;负责制定市政园林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计划;指导、检查、督促局属单位科技工作的开展;组织重点科研项目研究;组织科技成果鉴定、申报和推广工作及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审定各种重要技术文件;组织并主持重大技术会议,组织处理设计和施工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和质量事故;负责局科技情报工作;掌握国内外市政园林技术发展动态;组织开展局系统技术业务学习、学术交流;参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考核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副处长:杨发展 联系电话:5181805
(七)建设处
组织编制市政园林专业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中长期发展目标及基本建设计划并监督实施;解决有关设计、基建、施工和建设中的重要技术问题;审定、上报工程项目建议书、计划任务书及设计方案;审定城市开发小区市政公用环卫园林绿化设施的规划设计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竣工验收及交付管理;组织审定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并监督实施;审核城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绿地率和设计方案;会同有关部门划定城市绿线;负责改变园林绿化用地性质的审批工作;审批园林绿化工程开工、施工;负责审定异地绿化补偿费;指导、监督市政园林工程的设计、招投标、监理及质量安全;组织对市政园林工程项目进行验收,参与对城市建设项目中市政园林配套工程的验收;对财政投资的园林绿化建设项目预决算进行初审;负责全市市政建设和园林绿化施工单位资质审查和管理;制定工程质量地方标准并监督实施。
调研员:刘国庆 联系电话:5181895
副处长:廖贵明 联系电话:2667901
(八)市政设施管理处
负责城市道路、路灯、人行道、桥涵、防洪、排涝等市政工程设施以及公共水面卫生、公共场地、公共广场等的维护、检查、规模管理;负责城市道路挖掘破和地上、地下市政公用环卫设施的变更迁移、改造及城市临时占道、占地、摊点、广告路牌、宣传栏设置的审批、处理;指导、检查、协调、督促各区市政建设管理部门,按其职责范围对城市市政工程和市容环境卫生设施进行建设、维护、质检和资质管理。负责综合协调全市市政公用环卫考评工作,制定考评标准和办法;负责制定的考评计划;协调全市市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二次供水、夜景工程等的考评工作;制定落实奖惩制度,组织开展评优活动。
处长:何平安 联系电话:5180067
副处长:吴进联系电话:5180775
(九)公交与燃气管理处
负责城市公交场站和燃气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制度等贯彻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及行政执法;组织编制城市公交场站和燃气的发展规划,起草、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城市公交场站和燃气的行业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负责企业市场准入资质的审批或核准、备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督;负责企业大中型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负责对城市公交场站和燃气的价格测算、调整、报批工作;负责对城市公交场站点设置的规划、审批和建设监督;负责燃气用具安装和维修行业的资质审查;参与对行业规范化服务、社会服务承诺、社会监督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处长:黄景岁 联系电话:518006
5(十)给排水管理处
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城市用水的计划供给、节约使用、控制排放的管理方针、政策、法令和规定;负责城市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的规划建设管理;负责供水企业的资质审查和年审工作,审核二次供水设施及二次供水清洗企业的资质;贯彻执行有关城市排水的法规、规章;负责城市有关排水建设的规划;参与城市基建项目中有关排水事项的会审,监督其按审批的设计进行实施;依法收取城市污水处理费;负责市区排水单位申请接连城市排水干管的申请审批(勘察、审查),发放《排水许可证》或《临时排水许可证》,并实行监督;指导、检查、监督城市排水工程设施的规范养护和文明服务工作;及时组织处置突发事故;参与城市排水工程设施的竣工验收和移交接管工作。做好城市
排水工程设施的技术资料建档和管理工作。
处长:谢志金 联系电话:2667909
副处长:吴兆丰 联系电话:2667903
(十一)公园与风景管理处
组织贯彻实施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法规、实施办法和管理标准;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地方性管理法规、规章草案及实施办法;核准公园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范围和风景名胜区重要景点内的建设项目,并监督实施;审批公园内绿化、园林建筑小品建设方案;组织新建公园的验收、定级工作;制定公园管理的规范和标准,检查、指导、监督公园园容绿化、卫生管理、经营服务等工作;负责公园内设立商业、服务设施的审核;负责全市新建、改建、扩建游乐园的审查和登记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对公园、游乐园内的游艺机和游乐设施的安全运行实施监督和管理;审查、汇总市属公园财政专项维护项目;组织协调园林绿化大型展览的承办和参展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在公园举行的展览、表演、游乐等活动方案;组织开展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评估和等级审查申报工作;协调、指导、检查、监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承担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责;指导协调公园、花卉盆景和风景园林学会的工作。
处长:王亚平联系电话:518028
5(十二)监察室
检查局系统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情况,对局系统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遵守党章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受理对局系统的党员干部的检举、控告;调查局系统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并根据有关规定对所调查案件提出处理意见;协助局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协助行政领导抓好局系统内的行风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在局系统内开展行政监察工作;指导局系统的纪律检查及行政监察工作;完成市纪委和局纪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主任:黄婉瑜 联系电话:5181897
(十三)老干部工作处
副处长:李志斌 联系电话:5180769
(十四)总工办
主任:王艳艳 联系电话:2667900
挂靠机构
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内称绿化管理处)
负责市绿化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检查全市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等级标准,并组织开展资源普查,指导、检查、监督全市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岛内森林资源普查,指导、监督护林防火工作;协调、指导全市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组织达标评比;组织开展全市及推荐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绿化评比、表彰奖励工作;指导、协调各区绿化办开展工作。参与拟定城市园林绿化地方性条例、规章,检查、监督国家、省、市城市绿化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编制城市绿化的计划;参与制定园林绿化专业规划;参与划定城市绿线,负责城市绿线绿章管理及改变绿线范围内用地性质的初审;负责规划区内树木砍伐、移植和临时占用绿地的审批工作,审定绿化补偿费;制定绿化养护的质量等级并监督实施;指导园林绿化行业的苗木、花卉生产工作;制定节日摆花计划并监督实施;组织城市规划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织协调城市绿化病虫害监测、预报及防治工作;对城市绿地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组织绿化统计、成果普查、资源调查评估和档案管理工作。
第四篇:浅谈我国公共财政职能
浅谈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完善,法制的不断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财政学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又是在实践中规范财政活动的基本准则和确立财政改革目标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公共财政的概念、公共财政的形式、特点、公共财政的职能从生活实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探究,正确把握公共财政的职能,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公共财政 财政职能 生活 医疗 养老 教育 民生
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财政部门运用公共财政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概念比较大,我们选择可比的、比较基础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养老和保障性住房四项。2003年的四项占财政收入的20%,2013年财政部公布年财政收支情况如下:2013年1月至12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29143亿元。2013年1-12月累计,教育支出2187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820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17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433亿元,所占比例上升为37%,相比之下美国2001年至2013年,四项支出占52%,日本是63%,台湾是53%,北欧更高。数据说明我们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例偏低。如何通过公共财政职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财政部门工作重点。
结合上述四项重要的四项民生问题,对于公共财政职能分析如下: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不仅是一部分社会资源的直接分配者,也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者。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既包括对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资源的直接分配,又包括对全社会资源的间接调节。
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我国”十二五”关于上述四项的主要目标是 :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就山西而言在民生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人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再次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政府职责,动员社会参与,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新模式,全面完成国有工矿棚户区、城市棚户区、国有林区垦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和煤矿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实现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全覆盖,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逐步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将收入差距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通过税收调节、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手段来实现。这是财政与生俱来的一项职能,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分配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活动的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政府包揽过多,存在大量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活动主要应集中在公共需要的范围里,这是财政职能的一个重大的转变。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统筹协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财政引导和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做好对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补贴。二是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给予财政补贴,保障养老保险基金顺利运行。逐步提高养老金标准,山西从1995年起建立了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十一五”以来养老金年均增幅达到10%。三是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提高最低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向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山西从1995年建立最低工资线调整机制以来,已历经十多次增长。
2013年,我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文化事业投入均超4000亿元 医疗增幅达27.1%。大力度的财政支持政策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扩大内需也具有长远的战略影响。
三.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波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危机是经常发生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持生产、就业和物价的稳定。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就是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也就是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实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职责。因此,经济稳定发展就成为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
经济稳定发展职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经济适度增长就是国民经济增速适度,符合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第二充分就业,严格地讲是指有能力工作、愿意工作而且又被寻找工作的人的充分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第三物价稳定。即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允许或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上涨为零,人们持有货币固定票面金额形成的财富的真实价值不为通货膨胀所侵蚀就是物价水平的稳定。“十二五”目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2013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财政部门始终把支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政策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5年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地方财政也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第二,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以着力保障农村民生为目标,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四,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财力和政策支撑。2013年,财政部门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主要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对农民的粮食直补等四项补贴、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同时,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些措施对于扩内需促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也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物质资本投资率过高,导致资本收益率不断递减,对于基本的民生资本的投入严重不足,经济发展动力减弱。现在随着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投入的大幅增长与物质资本之间的匹配不断合理化,从而构成支持经济增长的长期、充足动力。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对财政部门来说,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财政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同时应加快脚步 ,建立保证财政职能发挥的法律体系。“公共财政”职能的确立 ,更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制环境。而现实的情况则是 ,到目前为止 ,真正通过立法的 ,只有“预算法”和“会计法” ,在几十个税种当中 ,只有“个人所得税”通过正式立法 ,其余还都停留在按国务院有关条例征税的阶段。大量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 ,有的是出于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带有明显的地方保护色彩 ,有的是出于部门利益出台的一些相互碰车的规章制度 ,法制不健全与法制环境紊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说要健全完善法制,利用民生财政为推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2 3 4 5 李淑琴;于树一;曾俊平;;公共财政功能异化治理策略探讨
财会月刊 2010年29期 王椿元;;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制度构建 财经问题研究 2007年10期 杨良初;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财政研究 2003年09期 韩馨仪 赵慧;在化危为机中强化财政职能 中国财经报 2009年 夏祖军;重点在基础 关键在基层 中国财经报 2010年 6 7 8 9 瞿应明;做好“加减乘除” 发挥财政职能 中国财经报 2009年 杨焕玲;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定位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 2002年 储敏伟
杨君昌主编《财政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何盛明著
《中国财政改革20年》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第五篇:浅析我国会计监督职能
浅析我国会计监督职能
四矿 樊梅枝 张艳丽
内容提要 阐述了会计监督的内容、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监督 监督职能 约束机制 监督对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日渐暴露出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1 会计监督的内容
会计具有监督职能,会计监督就是指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据各项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通过记录、计算、分析、检查等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使之能够按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来进行。其监督对象是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监督内容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监督流动资金的使用,保证流动资金的完整与合理;监督成本和商品流通费用,促使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效益;监督收益和利润,促进企业完成和超额完成拟定的利润计划指标;监督企业资金收入和支出,检查企业完成国家预算情况;监督企业遵守
财政政策和财经纪律的情况,提高企业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会计监督根据各种合法制度,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以及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以达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可以说,会计监督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而这三方面的监督必须相互协调,形成一套严密的监督体系。2 我国会计监督的现状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会计工作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当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会计工作违规违纪,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力,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意志,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以致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3 我国会计监督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会计监督不力,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会计监督法律约束机制不全,使得会计不能有效的行使其监督职能,导致企业会计监督不力。比如,新的《会计法》虽已
颁布,但是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
(2)企业管理体制不全,内部控制制度失调。我国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全,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是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有的单位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导致会计秩序混乱,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
(3)企业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目前,在一些单位中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制于管理者,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比如“蓝田股份”上市公司的虚报瞒报,粉饰经营业绩,坑害了广大社会公众股东,究其原因,一部分就是因为单位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阻碍了会计工作的有效监督。
(4)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 4 完善会计监督的对策
(1)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
要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的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科学的基础。
(4)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管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5)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是部门、企业领导统观全局、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他们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再者,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的学习新的会计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培养会计人员,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