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4年省社保处工作要点
2014年财政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14年,全省财政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要求,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要求,围绕“推进改革、落实政策、加强监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财务监管水平,全力支持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
一、推进改革,创新机制
1.创新社会救助资金保障新机制。改革和完善农村五保等社会救助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省级财政社会救助补助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与物价上涨的挂钩联动机制,建立省给市县补助、市县落实保障标准的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转移支付资金与各地政策落实情况、资金使用绩效挂钩机制,建立“下退上收”、“奖惩结合”的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防止“上进下退”。强化市县主体责任,落实民生政策。
2.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按照《2014年省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
支持扩大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范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探索建立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经费保障机制。
7.推进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施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及征收办法,统一和规范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政策。
8.创新乡村医生补充新机制。探索建立适应全省农村医疗卫生需要的乡村医生补充和新进人员待遇保障新机制。
二、落实政策,落实责任
9.全面落实省政府社会保障实事。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就业、社会保障卡发放、计划生育、居家养老、城乡社区和农村福利院改造、残疾人救助等社会保障实事,筹集落实资金,支持政府实事的完成。
10.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力度,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11.落实社会保险政策。做好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归集和拨付养老保险省级调剂金。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省级统一管理和保值增值。落实省直离退休人员经费保障和政策。
15.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向省人大报告2014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增强基金预算的约束力,逐步完善预算公开制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编制工作。支持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任务。规范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政策落实。
16.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强化部门预决算管理,配合对省人社厅、药监局、民政厅部门预算的重点审查,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审核批复部门决算。继续实施全省预算执行月通报制度和省直社会保障部门月函告制度。规范预算执行和政府采购工作程序。
17.加强社会保障调研和业务培训。做好《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丛书的出版发行工作,加强政策宣传理论研究。开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政策研究,开展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五保、农村福利院维修改造情况等调研。举办省直社会保障部门财务人员培训班和全省财政社会保障政策业务培训班,省直财务人员持证上岗。继续做好阳新县血防联系点和宜昌市长岭村四方共建点工作。
18.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抓好“四风”问题的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工作。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计划,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干部思想作风教育,强化制度约束,提高干部队伍廉洁自律能力,
第二篇:省群众体育处2022年工作要点
省群众体育处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全民健身计划的关键年,是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以及省运会的举办年,将是体育受到群众较为关注的一年。今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国家、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和指导意见,统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以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核心,以推广大众健身项目为抓手,以增加城乡生机活力为目标,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系,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性赛事活动体系,健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增加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情,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让全省动起来、活起来,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幸福感、获得感。
一、加强政策贯彻落实,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省体育强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同时贯彻实施国家、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及其配套文件等,调整××省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会议,解决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工作推进中的问题,抓好全民健身相关任务目标的落实。依据体育强省发展目标,高点定位,明确任务,统筹推进,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激发全民健身组织遍地开花,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健身需求,进而推动我省群众体育事业不断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全民健身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我省群众体育领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一)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群众体育工作。
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科学精准地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措施,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谋划发展好各项群体工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疫情防控部门的相关要求,充分发挥两年以来积累的成功防控经验,突出重点领域和环节,健全完善适合群体工作特点和规律的疫情防控方案和技术指南。坚持应急突发处置与适时动态调整相统一,将疫情对体育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积极探索开展体育工作新的方式方法,灵活推动线下体育转为线上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体育新形式。(二)切实做好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工作。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贯穿活动进行的各个环节,与赛事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同步检查,坚持”一赛四案”制度,构建赛事活动安全保障网。要坚持着眼长远、长短结合,坚持隐患即事故、铁腕治理,坚持质疑保守、纵深防御,坚持祛扶并举、主动服务,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能力,促进赛事活动健康有序进行,确保我省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出任何问题。(三)坚决做好舆情管控工作。
目前,适值中国传统重要节日春节期间,北京冬奥会又已盛大、顺利开幕,世界各国参赛人员齐聚中国,各比赛项目已陆续展开,鉴于当前疫情仍处于全球大流行和当今国际政治复杂形势,尤其今年又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要求各市体育部门和各社会体育组织,务必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体育领域舆情管控工作,注意舆情管控的方式方法和力度成效,确保今年我省群众体育环境安全稳定,各项体育活动安全有序。三、加大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体系
(一)贯彻实施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分解工作任务。
落实全省今年新建800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目标任务,做好公共体育健身器材场地设施”全域电子地图”和一键报修系统的运行维护,做好省级及督导区省健身器材的采购、巡检和维修工作,确保群众安全使用体育场地设施。依据各区省主城区”三个一”、乡镇驻地”二个一”和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情况,将新增体育场地设施、健身器材维修纳入考核指标,建立月调度评比制度,成立督查组进行年终督查考核。(二)补齐健身场地设施短板弱项。
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件。其中,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不少于50个;新建健身步道、慢道不少于1100公里;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中心11个,新建改扩建县级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15个,完成市县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项目30个;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等场地设施23处;新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25处;新建篮球场不少于100个,社会足球场不少于18个。(三)配合完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
一是出台《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将中心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按照《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案》,配合住建部门解决老旧小区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完善社区现有体育设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三是协调规划、住建、城管等部门和各区省,提出”关于利用空地、绿地等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议”,解决好城省空闲土地、公益性建设用地等问题,建设一批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体育场地设施。五是继续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加强足球、篮球场地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对公众的有效供给。四、创新赛事举办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
(一)结合疫情防控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省县两级举办第十二届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运动会。研讨设定全民健身省级比赛项目并进行公开申办,指派赛事监督,保障办赛质量。发挥体育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职能作用,开展”百镇千村”农民健身联动、乡村”亲子跑”等农民群众喜爱的活动;继续组织开展社区运动会,借鉴2021年社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经验,进一步丰富运动会内容和形式,引领社区各个层面的人群积极参加运动会。同时,积极组建队伍,提前做好省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参赛工作。(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承办或主办赛事活动,加大对社会力量的扶持力度,如给予资金或政策上的支持,协助做好”一赛四案”报备、场地协调、规程审核、赛事监督等工作。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办赛实际问题和困难,充分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坚定各方面参与体育事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年内,协调各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活动不少于30场,全年举办省级大中型赛事活动不少于100场。(三)举办××全域特色马拉松系列赛事活动。
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发展跑步事业,举办”奔跑吧!××”全域特色系列跑步行动,打造”中国四神兽”越野马拉松系列赛;建立跑步科学指导培训体系,推动赛事标准化建设,引领带动更多省民”跑起来”。全年计划举办迎春马拉松、××马拉松(含线上赛)、沙滩马拉松、越野马拉松等30多项特色马拉松赛事,每个区省至少要举办2场马拉松、乐跑、健康跑等活动。省级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广大省民介绍跑步计划,发布”奔跑吧!××”2022年系列马拉松赛事活动日程安排。(四)打造大众健身项目品牌赛事活动。
围绕在我省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篮球、武术、足球、帆船帆板、体育舞蹈等项目,打造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赛事活动。篮球方面:开展篮球进校园活动,申请举办U系列等国家级篮球单项赛事;足球方面:继续推动足球进校园活动,开展成届次足球联赛活动,举办少儿全国足球邀请赛赛事活动;帆船帆板方面:举办胶东五城省帆船帆板拉力赛;武术方面:举办第19届××武术节;体育舞蹈方面:举办××第十六届”和谐杯”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等知名赛事;冰雪运动方面:继续举办××省冬季冰雪运动会,开展冰雪运动”五进”活动。各区省和乡镇(街道)创新开展独具自身特色的赛事活动,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同时,加强与韩国江原道原州省的国际体育民间交流,促使民间体育优势项目”走出去”,提高××群众体育国际知名度。
五、优化组织管理功能,健全完善我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一)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以体育总会为龙头,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形成”体育总会+体育协会+健身团队”的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完善县级体育总会组织结构,推进基层体育总会规范化建设。鼓励建设镇街体育总会,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建立村级体育总会。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省、农村)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包括民办非体育企业俱乐部和群众体育组织在内的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建立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探索建立体育协会、俱乐部评估考核体系,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支持其进一步发展壮大。(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从等级培训、志愿服务、经费支持、表扬奖励等方面优化完善,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活动中传授健身技能、组织健身活动、宣传科学健身知识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全民健身志愿宣讲活动,按照区省需求,采用”你点我送”的方式,送健身技能和健身理论下基层,如举办广场操舞、健身气功、力量训练或健身理论等项目培训班,丰富各区省的特色健身需求。依托各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在各区省组织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今年新增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以上。
(三)持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服务。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五进”活动,不断提高监测人数和比例。推动体医深度融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试点开展科学健身知识培训,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成为”体医融合”的排头兵,成为科学健身促进新力量。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全年龄段、全人群可持续发展。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融合健康发展。拓展社会参与平台,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六、拓展媒体宣传渠道,不断提高我省群众体育宣传力和满意度
(一)加强与各媒体的沟通联系。
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平台,依托专业媒体,运用图文、视频、现场直播等多种方式对我省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并主动推送体育信息到全省、全省乃至全国各大新媒体平台,扩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优化××体育领域营商环境。(二)加大网络平台宣传力度。
利用省体育局”两网一微”以及抖音、快手等线上传播渠道,传播××全民健身活动、特色赛事,高效推动各项宣传工作。注重总结、梳理、挖掘和宣传××体育文化,增强我省体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持续增强群众满意度。
根据《全省2021城乡居民满意度评价结果》,针对群众反映的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问题,科学合理增加体育场地设施,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健身的热切期盼。第三篇:200*年**省计量工作要点
二00*年我省计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会议部署和国家总局工作会议精神,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贯穿计量工作的始终,以法规体系、量值溯源体系和计量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经济、促进发展为目标,坚持走“改革、发展、服务”的道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计量工作体系,为维护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一、强化计量监督,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流通领域的计量监管是各级质监部门责无旁贷的职责,要进一步提高计量监管的责任意识,突出重点抓监管,维护好国家利益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全面贯彻落实《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零售商品称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建立集贸市场计量管理档案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探索集贸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与工商部门、集贸市场的主办者联合行动,规范市场计量行为。组织对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等流通领域的称重计量器具、零售商品、定量包装商品进行计量监督检查,为老百姓创造一个放心的购物环境。
2、继续深入开展餐饮业计量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餐饮业相关计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不断提高餐饮业经营者的计量法制意识和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对餐饮业在用计量器具登记备案,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提高计量器具受检率。加强餐饮业专(兼)职计量管理人员的培训,帮助餐饮业经营者建立和完善各项计量管理制度,提高餐饮业经营单位的计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餐饮业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完善各项监管措施,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3、强化对加油机的监督管理,继续探索加油机防作弊措施。严厉打击利用加油机作弊、缺秤少量的计量违法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加油机的监督检查力度和检查频次。在各市局完成统一本区域内加油机铅封式样,对所有加油站的每台加油机的主板或芯片进行铅封的基础上,组织监督抽查。对已停用的加油机、维修的加油机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对私自拆装加油机、更换加油机主板及芯片进行计量作弊的加油站,进行严厉打击。
探索加油机长效监管机制,编制全省加油机计量监督管理软件,对加油机实行动态管理。
4、宣传贯彻《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眼镜制配者、生产者、以及各级质监部门的职责。引导眼镜制配者完善计量保证体系,提高眼镜制配合格率。
5、继续深入开展“四表”首检制,对电能表、水表、煤气表、热量表进行首检,不留死角,保证每一块新安装的表首检合格。进一步落实电能表强制检定的管理职能,取得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理顺电能表检定关系,对擅自开展电能表检定的机构按照计量法进行严肃处理。
6、继续安排全省定量包装商品的监督抽查。坚持国家和省级两级抽查制,杜绝技术机构的随意抽查行为。改革抽查模式,由市局根据当地情况提出抽查的计划及品种,省局下达抽查计划。努力提高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合格率。
7、组织开展医疗卫生、矿山、粮食、棉花收购、加工、销售、体育、安检等环节在用计量器具的监督检查。
8、加强行政许可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7项计量行政许可项目的程序性规定,建立健全计量行政许可信息公开制度。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计量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二、继续做好工业计量工作。
1、继续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并完善计量检测体系,依据国家标准GB/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组织开展测量管理体系确认。指导和帮助试点企业做好审核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完成国家局安排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的审核工作。
2、在中小企业和河北省区域特色企业继续推行计量保证能力合格确认工作。围绕食品安全和食品市场准入工作,抓好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计量工作。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用计量器具登记备案,强化日常监督检查,提高计量器具受检率。督促企业配备计量检测设备,帮助企业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企业内部计量管理。
3、大力推行“C”标志的评价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尤其在超市的宣传力度。改革工作模式,在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核查和办理。
4、继续加强对制造计量器具生产企业的规范管理。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国家局新修订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考核规范》,一方面要加强对已获证企业的规范管理,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抽查力度,使全省计量器具产品质量有明显提高,引导计量器具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办证企业的考核验收。指导各类计量器具生产行业加强自律,规范生产、销售行为。改革样机试验管理模式,扩大样机试验授权范围,引入竞争机制。
三、加强计量检定机构管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
强检计量器具的管理模式。
1、继续贯彻实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强系统内检定项目的规划,继续对强检项目建标进行审批。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规划计量检定工作的初步方案。一是在考虑各级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检定项目的规划布局,避免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提高检定能力。二是各市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县级机构建标项目发展计划,制定每个县(市)机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定位,严格按规划审批建标项目,不应上的项目坚决卡住。
2、积极开展量值比对工作,确保相关量值准确可靠。组织全省计量技术机构之间开展量值比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确保各技术机构所出具的数据准确和一致。
3、加强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管理。引导各级机构建立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市场运行机制,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计量检定行为,做好强制检定工作。继续组织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4、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提升检定能力,重点解决大型衡器的检定问题。
5、推进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重组与改革,积极、谨慎的探讨技术机构垂管等各种改革模式。优化计量检测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计量技术机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控制力、发展力和竞争力。
四、其他工作
1、完成建标考核、机构授权、样机试验、许可证发放、计量确认、法定计量单位推广等日常工作。
2、抓好计量协会的日常工作。编辑《河北省计量检定机构及检定项目大全》,为企业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信息。继续举办各类人员培训班,搞好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
3、加大计量宣传力度,继续办好“河北计量信息”、“河北计量网”、“燕赵晚报”专栏。认真做好计量法颁布20周年和5.20世界计量日的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计量事业的良好氛围。
4、做好计量协会的换届选举工作。
5、完成国家质检总局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四篇:福建省财政厅社保处2006年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福建省财政厅社保处2006年
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一年。福建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探索建立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工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试点;加强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加大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努力开创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支持和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精神和中央有关部门制定的配套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培训宣传和调查研究,督促各地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及时安排省级就业 1 再就业资金,继续对困难县市给予适当补助。指导各地财政部门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需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三是做好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做好试点工作,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作用。四是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办法,督促各地规范各项资金的补贴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对就业再就业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扶持力度,完善劳务派遣扶持政策。
二、积极推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完善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稳妥推进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确保新老退休人员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和基本养老金新老计发办法的平稳过渡。开展养老保险政策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做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编制工作,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督促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夯实缴费基数,提高基金征缴率。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 2 做好待遇调整的资金测算、筹集和方案上报工作,逐步提高我省养老金水平。三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积极配合劳动保障等部门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做好前期调研工作,提出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研究扩大覆盖范围等措施,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对医保实施之前关闭破产企业退休职工医疗保障问题的调研,研究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认真落实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做好省级补助方案的制定、资金拨付以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加大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财政经费保障的力度。通过“年百所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建设,从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装备配置和卫生技术人员培养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信息网络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三是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为突破口,逐步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积极会同卫生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研究制定财政补助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认真解决好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大对医院的财务 3 监督管理力度,支持卫生部门加强对医院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抑制医疗费过快增长,逐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四、完善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当前低保资金管理中存在部分地区配套资金不落实,拨付不及时等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措施,确保及时足额发放。加强低保资金财政专户的监管,落实省对各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大力推进信息化管理进程,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二是扩大城乡医疗救助试点范围。按照省政府对城乡医疗救助扩大试点的要求,对2005年试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是实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根据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的规定,出台相应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落实省级补助的资金并督促县市资金及时到位。
五、做好部门经费保障和财务管理,切实加强财政监督 一是做好部门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的保障工作。落实离休干部“两费”保障资金,做好困难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和医药费的减免审批工作,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调整离休干部离休费和护理费政策,确保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支持省食品药品监督系统解决省以下系统办公场所和技术装备购置问题;做好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人康复等工作的经费保障,扶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二是配合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收支两条线”等改革,加大对部门经 4 费的事前审核和事中监控力度,确保财政支出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三是坚持监督和建章建制相结合。制定省直不参加医改人员医疗费检查办法、药品抽验经费及药品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成本性支出管理办法,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办法,着力构建财政监督长效机制。四是注重协调,形成合力。加强与省委保健办、省两费中心协调配合,共同开展对2004年、2005年省直不参加医改人员医疗费支出的检查,形成监督合力,强化监督效应。
六、开展调研和业务培训工作,提高财政社保干部队伍素质 一是做好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思考等重点课题的调查研究,并推动各地财政社保部门结合本地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研究,为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二是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加强政策和理论研究,密切关注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理论研究的动向,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三是做好就业再就业政策、养老保险政策等社会保障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财政社会保障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
第五篇:发展规划处年工作总结要点
发展规划处2011年工作总结要点
一、组织协调,牵头修订“三大规划”。从3月份开始,历时8个月,多次召开协调会,会同相关部门,数易其稿,研究、论证、修订、完善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和基础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校下一步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
二、参与组织全校性学习实践活动,做为学习实践活动材料组组长单位,会同党政办、组织部、统战部,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材料组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协调大量的文字起草工作,保证学习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三、为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各方面的办学活力,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起草《合肥工业大学校院两级管理实施意见》,并多次召集职能部门和学院征求意见,在暑期务虚会上汇报,待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下发执行。
四、牵头、组织,会同基本建设计划处、实验室与装备处、财务处等单位,结合学校现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充分论证,起草《双校区办学方案》,积极推进“纵横结合、条块结合”的双校区办学模式,科学决策校区功能定位。
五、绩效津贴分配方案实施情况调研。为充分了解教职工对2008年《校内绩效津贴分配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并会同人事处走访部分学院,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提出绩效津贴分配的相关政策建议,为校领导决策做好服务。
六、积极参与筹备第七届教代会暨第十五届工代会,编印“三大规划”(讨论稿)文本,起草关于“三大规划”的修订情况说明,提交教代会审议。
七、对我校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设置进行调研论证,起草了《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层组织设置暂行条例》和《合肥工业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条例》,在学校第一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上作了汇报。
八、追踪信息,加强联络,积极做好参加在西安召开的“2011年第三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的准备工作;会同党政办,积极申办成功“2010年第四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在我校召开。
九、参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调研工作。多次召开座谈会,组织校内相关专家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十一个战略专题调研报告(初稿)》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教育部。
十、加强与教育部相关司、局以及省有关地市的联络,了解信息,掌握相关政策,拓展渠道,积极探索多形式的学校办学模式,为校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十一、加强调研,提高工作水平。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兄弟院校的联系,先后到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就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以及发展规划处的自身建设等问题广泛调研,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另外,在深入校内各部门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提出学校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参谋和决策咨询作用。
十二、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活动计划,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查找我处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制定整改方案,抓好落实工作。
十三、制定发规处“效能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参加校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努力提高全处人员的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