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皖政〔2007〕95号)[最终版]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7〕95号 【发布日期】2007-09-24 【生效日期】2007-09-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皖政〔2007〕9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国务院国发〔2007〕25号文件精神实质,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退耕农户了解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健康、稳步发展。
二、分类指导,推进工作。对于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损失和因重点工程征占用及人畜破坏造成退耕还林面积减少的地方,要及时补植补造,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对于造林保存率达不到合格标准的退耕地,不予兑现补助,也不转入延长期补助范围;对于虚报冒领、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的,一经查实,除追回国家资金外,要追究行政、技术负责人和其他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认真处理退耕还林实施前期大户承包中手续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同时,要开展25度以上坡耕地和荒山荒地资源摸底调查,编制退耕还林规划,稳步推进工程建设。
三、加大投入,巩固成果。从今年起,按每亩退耕地2元的标准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省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一半。对因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苗木死亡的退耕还林地,由各级政府落实专项补植补造资金。要强化涉农项目整合,加大对退耕还林地区的扶持力度,落实好配套措施,保证退耕还林后群众生活不受影响,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目标。各级政府要研究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及时发放林权证,建立看护、防火、治虫等营林合作组织,真正落实管护责任。要通过多种方式增强退耕农户“造血”功能,扶持后续产业发展,确保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明确责任,抓好落实。要逐级分解落实各级政府特别是作为责任主体的县级政府责任,加强考核和检查监督,协调解决好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林业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作,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审核、计划汇总、年度计划编制和综合平衡。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和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及时到位。审计、监察等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项目资金和工程建设的监管和指导。省政府将根据《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年度目标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考核。对于成绩突出的地方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要追究项目县级政府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就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西南地区每亩补助600元,西北地区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九)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中央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调整退耕还林规划。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十一)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今后仍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继续按原渠道安排种苗造林补助资金,并视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在安排荒山造林任务的同时,地方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安排相应经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四、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市、县、乡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报发展改革委会同西部开发办、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年度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四)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十五)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亿万农民,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国务院
二○○七年八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6〕78号 【发布日期】2006-10-09 【生效日期】2006-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皖政〔2006〕7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加强土地调控,严格土地管理,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土地调控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法行政,规范管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国家土地调控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监察厅等有关部门加强对贯彻执行《通知》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2006年11月20日前,各市人民政府要将贯彻落实《通知》情况报送省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月九日
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2006〕3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和调控。2004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在严格土地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权益、促进集约用地、健全责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积极落实,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当前土地管理特别是土地调控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问题,建设用地总量增长过快,低成本工业用地过度扩张,违法违规用地、滥占耕地现象屡禁不止,严把土地“闸门”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措施,切实加强土地调控。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的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负总责。将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包括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计划,以实际耕地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实际用地超过计划的,扣减下一相应的计划指标。国土资源部要加强对各地实际建设用地和土地征收情况的核查。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依法由国务院分批次审批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调整为每年由省级人民政府汇总后一次申报,经国土资源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实施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严格实行问责制。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土地违法违规案件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不制止、不组织查处的,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隐瞒不报、压案不查的,应当追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领导责任。监察部、国土资源部要抓紧完善土地违法违规领导责任追究办法。
二、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征地补偿安置必须以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为原则。各地要认真落实国办发〔2006〕29号文件的规定,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按有关规定纳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足部分由当地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中解决。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征地。
三、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缴入地方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总价款必须首先按规定足额安排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拆迁补偿费以及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其余资金应逐步提高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及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和完善国有土地使用功能的配套设施建设。
四、调整建设用地有关税费政策
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对违规减免和欠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要进行清理,限期追缴。其中,国发〔2004〕28号文件下发后减免和欠缴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额清缴;逾期未缴的,暂不办理用地审批。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要抓紧制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和适时调整的具体办法,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使用管理。
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法制办要抓紧制订具体办法。财税部门要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
五、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
国家根据土地等级、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等,统一制订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不得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收取的相关费用之和。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其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价标准。低于最低价标准出让土地,或以各种形式给予补贴或返还的,属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六、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禁止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规划并严格限定在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范围内。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批地行为;单位和个人擅自通过“以租代征”等方式占地建设的,属非法占地行为,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七、强化对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
国家土地督察机构要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提出纠正或整改意见。对纠正整改不力的,依照有关规定责令限期纠正整改。纠正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对土地利用情况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负责。凡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不执行和不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八、严肃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执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超计划批地用地、未按期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及其他规定税费、未按期足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而征占土地,以及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位置,以规避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应依法上报国务院审批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完善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协调机制,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监察部要会同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在近期集中开展一次以查处非法批地、未批先用、批少用多、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等行为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对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要公开处理,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措施。各地区要结合执行本通知,对国发〔2004〕28号文件实施以来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对清查出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统计局、法制办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尽快制定本通知实施的配套文件,共同做好加强土地调控的各项工作。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做好对本通知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要在2006年年底前将贯彻执行本通知的情况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二○○六年八月三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国发〔2007〕2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就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一是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强林木后期管护,搞好补植补造,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杜绝砍树复耕现象发生。二是确保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推进生态移民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退耕农户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和长远生活问题。
(三)基本原则。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相结合;坚持国家支持与退耕农户自力更生相结合;坚持中央制定统一的基本政策与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相结合。
二、政策内容
(四)继续对退耕农户直接补助。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的现金补助,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根据验收结果,兑现补助资金。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凡2006年底前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政策已经期满的,要从2007年起发放补助;2007年以后到期的,从次年起发放补助。
(五)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为集中力量解决影响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突出问题,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资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地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中部地区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以及补植补造,并向特殊困难地区倾斜。
中央财政按照退耕地还林面积核定各省(区、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总量,并从2008年起按8年集中安排,逐年下达,包干到省。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并与原有国家各项扶持资金统筹使用。具体使用和管理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三、配套措施
(六)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要加大力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具备条件的西南地区退耕农户人均不低于0.5亩、西北地区人均不低于2亩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的目标。对基本口粮田建设,中央安排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给予补助,西南地区每亩补助600元,西北地区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林有关地区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
(七)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多能互补,加强节柴灶、太阳灶建设,适当发展小水电。采取中央补助、地方配套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搞好退耕还林地区的农村能源建设。
(八)继续推进生态移民。对居住地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的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对西部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生态位置重要的贫困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要给予重点支持。
(九)继续扶持退耕还林地区。中央有关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惠农财政资金要继续按原计划安排,统筹协调,保证相关资金能够整合使用。鼓励退耕农户和社会力量投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允许退耕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十)调整退耕还林规划。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耕地不少于18亿亩,原定“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2000万亩的规模,除2006年已安排400万亩外,其余暂不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摸清25度以上坡耕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订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
(十一)继续安排荒山造林计划。为加快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建设,今后仍继续安排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继续按原渠道安排种苗造林补助资金,并视情况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在安排荒山造林任务的同时,地方政府要负责安排好补植补造、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安排相应经费。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允许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
四、组织实施
(十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对本地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工作负总责,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省”原则。市、县、乡要层层落实巩固成果的目标和责任,逐乡、逐村、逐户地狠抓落实。
(十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重点包括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农户接续产业发展规划等,并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规划要综合考虑还林的经营管理措施和退耕农户近期生计及长远发展配套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综合整治,并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各专项规划相衔接。规划报发展改革委会同西部开发办、财政部、农业部、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的规划作为安排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的前提和依据。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安排方案要随专项规划一并上报。
(十四)强化监督,严格检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落实政策,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核实退耕还林面积,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骗取和截留挪用对农户的补助资金及专项资金。对于不认真执行中央政策的,根据问题性质和情节轻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各级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十五)健全机制,加强协调。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关工作。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同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退耕农户长远生计得到有效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到亿万农民,把这一项荫及子孙、惠及万民的工程建设好、巩固好、发展好,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事关我国生态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国务院
二○○七年八月九日
第四篇:2012年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
2012年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退耕还林补助政策
2012-3-2 16:12| 发布者: 晓丹| 查看: 612| 评论: 0
一、高度重视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补助的标准不变,坚持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将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原则上改为现金补助,仍希望用粮食补助的,也可以补粮。针对兑现方式发生的变化,全省各地要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确保退耕还林政策兑现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工程的稳步实施和成果巩固。
二、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户。在中央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0元计算现金补助的基础上,省政府决定,省财政承担的每公斤0.20元粮食调运费一并直接补助给退耕户。中央财政负担的每亩210元粮食补助款和省财政承担的每亩30元粮食调运费包干给各地,各地要将每亩240元的补助款足额兑现给退耕户。
补助粮食改为补助现金后,个别退耕户因口粮确有困难需要补助粮食的,由县级审定后组织粮源继续补助粮食,所需资金在省补助各地的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总额内开支,如果由于粮价上涨不足部分由各地、县解决。
三、以前应兑现的粮食仍按原办法执行。2000-2003计划任务在2004年以前应兑未兑部分仍按原办法供应粮食。各地要加快兑现进度,全面完成兑现工作。
四、加强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管理。退耕还林各项补助资金要实行专户存储,单独核算,封闭运行。各级财政、林业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加大补助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补助资金安全和专项使用。要严防虚报冒领,杜绝贪污。对违法违纪现象,一经核实,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触犯法律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补助资金的具体管理和兑现办法由省财政厅、林业厅制定,联文下发。
五、保护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各地要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管理,坚决杜绝基本农田退耕还林。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退耕农户粮食自给力,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确保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六、及时组织开展县级自查验收工作,按时兑现补助政策。各地要指导退耕户做好造林、管护、抚育等工作。对验收不合格的地块,要组织群众及时补植补造,落实管护措施,加强幼林抚育,确保退耕还林质量。要切实落实检查验收结果和补助资金兑付情况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全国退耕还林工程2012阶段验收工作座谈会召开
http://www.xiexiebang.com
时间: 2012-03-06
责任编辑: 史诗
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案第0237号 案 由:关于继续在国家层面实施退耕还林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林业局办理 提 案 人:民革中央 主 题 词:生态,工程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 容:
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成效显著,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
根据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自2007年以来,国家没有新增退耕还林任务,一些地方在等不到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已经开始用地方资金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平均每年需要国家投入300多亿元的财政资金,有人担心会成为财政负担;由于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对粮食安全的担忧也成为制定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障碍。目前,部分退耕农户完善退耕还林补助已到期,形成新的政策空当,需要尽快明确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在粮食直补政策不断增强的形势下,退耕补助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少数地方出现毁林复耕现象,使退耕还林成果面临威胁;在西部偏远地区仍有大量陡坡耕地没有退耕,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转移、劳力缺乏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和农户要求增加退耕还林任务的呼声很高。
我们认为,退耕还林的国家收益远远大于其成本,随着地方财力的增长,应当鼓励地方政府自主开展退耕还林,同时国家层面的退耕还林也不能终止。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2011-202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西部大开发等强调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二是实施退耕还林有利于国家政治外交利益。退耕还林政策是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成效最突出的
生态补偿政策,不仅可以继续发挥改善生态、减轻贫困、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在未来以绿色经济为主题的全球发展新趋势中,也将有利于我国的政治外交利益;三是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国财政补助资金到达农户比例最高的政策,是公共财政投资效率最高的政策;四是中断实施将影响成果巩固。据调查,退耕还林补助占农户纯收入的比重已从最高时的28%下降到2010年的6%,在中部粮食主产省区,退耕补助已出现低于粮食直补的趋势,一些地方已出现毁林复耕现象;五是退耕还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我国长期发展的生态基础的需要。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脆弱的状态没有根本改变,在重点生态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保障国土生态安全非常必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退耕还林可以作为一项长期的生态修复政策,到目前为止,美国、澳大利亚仍在实施类似于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这些国家仍在通过退耕还林偿还历史的生态欠账,目的是为国土安全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屏障;六是城镇化建设需要将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建设内容。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离开农村,农村土地的人地压力将趋于减轻,用于生态保护的农地面积从长期看将趋于增加,继续加大退耕还林的土地供应仍将增加。七是西部经济落后省份还有大量需要退耕的土地,其生态建设需要国家支持。
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将退耕还林作为常规生态修复手段,在国家层面上适时适地长期执行下去;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西部大开发等,在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等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退耕还林任务;
三是抓紧研究制定下一步退耕还林政策,充分认识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长期性与退耕农户土地利益短期性之间的矛盾,做好退耕还林政策的法律衔接,建设范围有进有退,将建设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及重点生态区;
四是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机制,确保退耕还林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确保退耕补助全部到达农户手中,更好地实现生态建设与减轻贫困双赢目标;
五是逐步探索退耕还林政策的市场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我国公共财政投资效率,取得更大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
(转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门户网站)
发表评论>>文章来源: 中国网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皖政〔2008〕16号)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2008〕16号 【发布日期】2008-03-06 【生效日期】2008-03-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皖政〔2008〕16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意义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保护耕地,缓解土地供求矛盾,保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按照《通知》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积极盘活存量,节约增量,集约高效,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二、认真做好建设用地普查评价
各地要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认真组织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工作,对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利用强度、综合承载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明确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方案。
三、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
各地要积极通过征收土地闲置费和征缴增值地价等途径,督促用地单位按照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约定开发使用土地。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对逾期不收回的,土地所在地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可直接予以收回,并纳入本级政府土地储备。2008年5月底前,各市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省政府专题报告,并抄送省国土资源厅。
四、合理控制宗地出让规模
各地要根据土地供应对象开发建设情况,合理确定土地出让规模,控制单宗土地出让面积。对成片开发建设的土地,要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分块供应,坚决防止大面积“圈占”土地。凡单宗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超过100亩以上,其他单宗开发土地面积超过200亩以上的,其土地供应方案须先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五、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力度
省国土资源厅、省监察厅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执法监察,重点查处闲置、浪费和擅自降低土地开发使用条件等违法违规案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对各市政府和省级以上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分配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和开发区扩区建设的重要依据。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六日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200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按照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审查调整各类相关规划和用地标准
(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各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用地安排也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计划之内。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
(二)切实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科学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规划,避免盲目投资、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
(三)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城市规划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科学确定城市定位、功能目标和发展规模,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加快城市规划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尽快出台新修订的人均用地、用地结构等城市规划控制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按国家标准进行各项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绿化建设。严禁规划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
(四)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要健全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抓紧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要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在满足功能和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重新审改现有各类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标准。凡与土地使用标准不一致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要及时修订。要采取先进节地技术、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桥隧比例等措施,降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标准。建设项目设计、施工和建设用地审批必须严格执行用地标准,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今后,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开展涉及用地标准并有悖于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达标评比活动,已经部署开展的相关活动要坚决停下来。
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五)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各地要在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并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处理好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各项建设要优先开发利用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六)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对闲置土地特别是闲置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订具体办法。2008年6月底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情况向国务院做出专题报告。
(七)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适宜开发的未利用地做出规划,引导和鼓励将适宜建设的未利用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积极复垦利用废弃地,对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以及经核准报废的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使用的原划拨土地,应依法及时收回,重新安排使用;除可以继续划拨使用的以外,经依法批准由原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的,按市场价补缴土地价款。今后,要严格落实被损毁土地的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发放采矿权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依法及时足额缴纳土地复垦费。
(八)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新增工业用地,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厂房建筑面积高于容积率控制指标的部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的税收政策。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有关规定,抓紧研究制订土地空间权利设定和登记的具体办法。
(九)鼓励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国土资源部要研究建立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凡土地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对符合“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的国家级开发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
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
(十)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及时调整划拨用地目录。今后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国家机关办公和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对其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其他建设用地应严格实行市场配置,有偿使用。要加强建设用地税收征管,抓紧研究各类建设用地的财税政策。
(十一)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储备建设用地必须符合规划、计划,并将现有未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先纳入储备。储备土地出让前,应当处理好土地的产权、安置补偿等法律经济关系,完成必要的前期开发,缩短开发周期,防止形成新的闲置土地。土地前期开发要引入市场机制,按照有关规定,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实施单位。经过前期开发的土地,依法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出让。
(十二)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土地出让前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供应方案,明确容积率、绿地率和建筑密度等规划条件。规划条件一经确定,不得擅自调整。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督促及时开发利用,形成有效供给,确保节约集约利用每宗土地。未按合同约定缴清全部土地价款的,不得发放土地证书,也不得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发放土地证书。
(十三)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包括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等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都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城市规划、建设、水利、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工业和经营性用地出让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严禁用地者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协议圈占土地,通过补办用地手续规避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十四)强化用地合同管理。土地出让合同和划拨决定书要严格约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应当约定或明确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十五)优化住宅用地结构。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供应住宅用地要将最低容积率限制、单位土地面积的住房建设套数和住宅建设套型等规划条件写入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确保不低于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和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建设,防止大套型商品房多占土地。
四、强化农村土地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十六)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指导、督促编制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代征”将农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十七)鼓励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在坚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下,依法盘活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规划稳妥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住宅建设要符合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对村民自愿腾退宅基地或符合宅基地申请条件购买空闲住宅的,当地政府可给予奖励或补助。
(十八)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政策。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完善人均住宅面积等相关标准,控制农民超用地标准建房,逐步清理历史遗留的一户多宅问题,坚决防止产生超面积占用宅基地和新的一户多宅现象。
五、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十九)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
(二十)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没有国土资源部门的检查核验意见,或者检查核验不合格的,不得通过竣工验收。(二十一)加强各类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国家每年选择若干个省级行政区,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监测结果要向社会公开。
(二十二)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国土资源部要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十三)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作为下达土地利用计划的依据。
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
二○○八年一月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