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科学发展 和谐民生为本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日上午在海南省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2年年会开幕式时表示,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是关键。
李克强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同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可以为扩大内需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就业支持;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扩大内需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
李克强说,总之,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行“三化”并举,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路径,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的战略举措,可以助推中国在“十二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
中新社斯德哥尔摩4月24日电 当地时间24日晚,正在瑞典访问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斯德哥尔摩下榻饭店,会见中国驻瑞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
温家宝说,此行是中国总理28年来首次访问瑞典,访问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同瑞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明天,他将出席“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
“我今天想给各位讲的,就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家宝指出,中国经济增长举世瞩目。从1978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9.9%。我们已经跃居世界经济总量的第二位,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如果大家想一想百年以来中国落后挨打的状况,就会为中国今天的发展与强大感到扬眉吐气、感到振奋。而之所以取得这样重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温家宝表示,中央及全国人民头脑都是清醒的。在成绩和进步面前,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说,就是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也在不断扩大,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考虑,今后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
温家宝强调,我们必须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追求的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温家宝继而说道,近十年,如果说我们有两件事成绩比较大,做得比较出色,那就是:第一,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包括教育、科技、卫生。第二,我们经过多年努力已形成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还面临着发展的机遇期,也可能10年、20年。但是,我们的目标不是10年、20年的发展,而是50年、100年,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温家宝语气坚定地说,“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富强,才能够赢得尊严。她不仅依靠经济的增长,还依靠社会的进步、国民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这样的一个国家,是谁也战胜不了的。”
说到这里,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温家宝接着说道,当我们进入世界经济总量第二位时,充满的是忧患意识,没有任何骄傲自满的理由。只有更加虚心学习别国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只有更加发奋努力地工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才能有国家美好的未来。
“我相信,无论是在国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还是在国外工作的海外华侨华人,都一心想着中国的振兴。中国的振兴,一定是一个可持续的振兴,是一个惠及所有老百姓的振兴,是一个为子孙后代着想并为他们创造条件的振兴。”
温家宝说,“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对得起人民。”
我代表中国政府,对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40年前,联合国在这里召开了首次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形成了人类环境行动计划,提出了一个响遍世界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那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普遍觉醒,开启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中国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也从此摆上政府的重要日程。今天,我们隆重纪念这一历史盛会,重温宣言的经典篇章,更加赞叹前人的远见卓识,更能领悟当代人的重大责任。
中国是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精神。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40年来,中国参加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次国际大会,我们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入新世纪,我们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讲求言必信、行必果。40年来,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实践,忠实地履行对国内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承诺。我们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用占世界不足10%的耕地和人均仅有世界水平28%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建成的人工林已达62万平方公里。我们在过去6年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电力装机规模。我们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目前是世界上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2005年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30多年来,我们减少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是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很突出。中国的资源禀赋差、人均占有量低,生态环境脆弱,各地发展很不平衡,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们还有1.28亿农村贫困人口,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多万,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任务都十分繁重。目前,中国正在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这个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坚强决心,那就是: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的思路和做法:一是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改善需求结构,扭转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状况,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人力资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少对物质资源的消耗。二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付药可以包治百病,也没有一个单项措施可以根治资源环境问题。我们努力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政府、企业、家庭等社会组织的各个系统,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三是坚持把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需要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我们注重完善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财税金融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各地区和重点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法律法规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四是坚持把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有一句话: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我们不断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扶贫、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和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女士们、先生们!
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在理念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上有所突破、在行动上携手共进。对此,我有以下观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保障人人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人不仅有基本的政治、经济和发展权利,还应当有基本的环境权利,有权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有权不遭受污染的危害,有权参与对影响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要提高公民的环境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对公民环境权利的保障,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环境,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
第二,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人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应是自然的朋友。处理好人类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发展与可持续的共赢。
第三,加强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目前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已经形成,但共同行动还有欠缺、还不平衡,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势在必行。完善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应当统筹兼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这三大支柱,而不是局限于环境治理;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公平的发展权,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责任。要尊重各国可持续发展自主权,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机制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而不是构筑绿色壁垒。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增强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北欧国家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长期以来,瑞典在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方面向中方提供了宝贵帮助,中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合作,两国在造纸行业二噁英减排、汞污染防治、可再生能源以及河北曹妃甸、江西共青城、无锡太湖生态城或生态园等项目合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绿色合作的亮点,对此我高度赞赏。我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加强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战略合作框架文件,将在人员交流、联合科研、政策对话、产业合作以及多边领域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这必将为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推进共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
对于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我希望今天的会议不仅仅是一次纪念,也是一种反思、一次承诺。瑞典前首相帕尔梅曾说:“政治就是意愿。”中国有句古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有责任携起手来,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让它出现“寂静的春天”,而是永远享有鸟语花香的世界。
谢谢大家!
第二篇:净化政治生态是首要任务
净化政治生态是首要任务 —— 七论全市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
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作的大局。其中,净化政治生态是首要任务,全市上下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决贯彻落实。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区政治生活现状及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事关干部清廉、地方形象、区域发展,事关人心所向、社会稳定。而从目前我市的情况来看,政治生态不容乐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比如官商勾结、利益输送;比如权力寻租、吃拿卡要;比如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比如搞圈子、找关系、打招呼、谋私利;比如漠视政治纪律、生活奢侈、作风败坏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山西的共性特征,又有晋中的“地方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严重破坏了我们的政治生态。因此,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中,我市提出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首要任务,以此入手重建政治信任,形成更为强大的改革合力。
净化政治生态,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关键。要从严落实“两个责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懈,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全市各级党委要扛起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抓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是渎职、抓不好是失职”的理念,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总体工作中,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考核;纪委要准确履行监督责任,发挥正风肃纪的“主力军”作用,切实把管党治党的“两个责任”落到实处。要坚持严字当头,党纪严于国法,以更严的标准要求党员、更严的措施管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确保党的纪律成为刚性约束。要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扫黑除恶的高压态势,在建设廉洁政治上取得突破。
净化政治生态,整治吏治腐败是核心。怎样用人,用怎样的人,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风气。要把匡正选人用人风气作为刷新吏治的核心。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坚持重实绩、重民意、重基层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廉为基”的用人导向,真正让那些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的人失去市场,让那些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让广大干部专心谋事、用心做事,在干事创业中求进步、求发展,有盼头、有劲头。同时,要把整治为官不廉、为官不为作为刷新吏治的重点。现在有些干部不履职、不担责、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如果任其持续下去,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势必会滋生新的政治生态问题。当前重点是按照省委的部署要求,打好“三个一批”组合拳,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尽快取得实效。净化政治生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基本要求。要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和“四风”变异问题,坚决抵制污染晋中政治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各种潜规则和歪风邪气。要始终保持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坚持抓常抓细抓长,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对顶风违纪问题,对“四风”变异问题,坚持“打早打小、露头就打”,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树立持续整改、长期整改思想;坚持以“全心全意解民忧、尽职尽责办实事”活动为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形成改作风转作风的新常态。
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首要任务,狠下决心拔烂树、治病树、扶歪树、种新树、护森林,坚决清除腐败土壤,灭菌消毒,改善条件,精心树木,这样才能打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省委放心,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第三篇:“文明”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文明”管理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
初中王朝波
班级是学校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管理的成败。因此,班级管理在学校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班级管理离不开积极、乐观、融洽的班风,它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优化班级环境首先以“文明”开始。
班级文明体现在班级教室的美化上。教室内布置要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气氛。教室内墙壁上张贴“学习专栏”“卫生专栏”“规章制度表”“激励天地”表,室内“卫生角”卫生工具摆放整齐。课桌椅摆放呈一条线。
班级“文明”首先倡导文明用语。生活中,部分学生习惯性使用粗俗语言,教师利用班会强调其危害性。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发现一个制止一个。
班级“文明”要巧妙化解矛盾。
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不主张私自武力解决,引导学生当出现矛盾时首先找老师反映,在老师帮助下化解矛盾。当然,老师要常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并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
师生之间发生矛盾,学生与老师要本着公平、关爱、尊重、理解的原则。教师切忌高高在上,不分清是非胡乱批评学生。学生也应理解和支持教师,当双方矛盾突出时,班主任及时与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从中协调,使师生关系和谐。
只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文明行为的养成,才能使班级管理工作走向健康之旅。
班级“文明”体现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
对于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而言,积极性很高,想当“班委”的欲望强烈。但他们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对新的规章制度不了解。班委的选拔适合采取“直接任命”,任命的依据是小学时当过班委的,且当时间较长的为宜。班主任要认真培训这些班委,让他们熟悉新学校,新班级的各种管理制度,并且严格执行下去。班主任还需全程陪同,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初一阶段的班主任工作最累,因为这时的班委还不能真正替你分忧,他还属于“新手上路”。至于到了初
二、初三,班委选拔可采取选举和任命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初一的实践,班委及其他同学已经有一定经验,这时采取民主选举,让学生推选出认真、负责、威望高的同学,这样便于班委开展工作,做到令行禁止。而在这些班委中,“卫生委员”和“班长”很重要,班主任对这两个班干的选举做到宏观调控。
班委选定后,班主任要下放权力,每周听取他们的汇报,收集整理好的意见和建议,为班级管理提供依据。班主任还要做班
委的坚强后盾,让他们大胆管理学生,无后顾之忧。
“文明班级还实行自主管理。它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制度、卫生条例等,可让学生自己拟定条例,班主任审核后,通过班委会讨论通过,形成班级长期有效的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可以不由班主任全权包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他们用自己的“心语”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本班的学生奖惩制度细则都由学生拟定,班会上讨论通过,形成制度后张贴在墙上。其中,学生制定的“考试承诺书”“班委承诺书”“学生承诺书”“激励天地”很有创新。
班级自主管理设立“班委值周制”班委轮流做值周班长,负责本周的全面工作,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每周班会上做值周总结。这样一来可以培养班委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
学生的养成也需“文明”。教室内强调不乱涂乱画,地面无纸屑、果皮、口痰,垃圾要入箩。不允许带方便面盒、快餐盒进入校园,引导学生自带饭盒,不用一次性餐具。
学习方面,进入教室就要读书。娱乐和游戏在室外进行,做到劳逸结合,学得认真,玩得开心。
公物管理,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行为。桌椅要爱护,教室门窗玻璃常检查,安排专人负责教室内电源开关。做到不浪费一度电。
班级管理中,创新方法实行“兴趣小组”管理。将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5—10名。以小组为单位管理。小组成— 3 —
员自由组合,班主任适当调配,尽量好中差搭配,保证每组均有上升空间。
各“兴趣小组” 在班级总管理制度下,制定本组的规章制度。每月评定一次优秀小组,学期末综合评定一组优秀小组。“每月”“每学期”相结合的方式,使每个小组有信心学习,有希望获奖。
“兴趣小组”的制度包括卫生、学习、纪律、创新四方面。组员之间座位相对集中,便于上课交流及组长的管理。
组与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组与组之间比,组员与组员比。当小组内出现问题时,先问责小组长,小组长自我反思,然后组员反思、检讨。小问题小组内解决,大的问题由班委和班主任调解。
实行小组为单位的细化管理,更强调小组间的向心力,引导小组成员形成“小组荣,我荣;小组耻,我耻”的意识。在这种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小组“求美”意识增强,班级正能量随之增加。当然,这当中班主任对小组长的培养及管理非常关键。
第四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杜绝生气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杜绝生气
每个职业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也都有其缺陷的一面,好职业只是优势明显。教师职业最大的缺点就是总是在让自己生气。气大伤身,老师们都知道,但生气不生气根本由不得自己。精心备的课没讲好,自己和自己生气,受到不公正待遇,遭遇了不应有的挫折和单位生气,受到学生顶撞,家长不理解也生气,增加了无用的加班加点还生气,生气似乎每天都会不请自来。而且生气是相互的,不是说批评了学生,教师自己就快乐了,恰恰是批评的越多,教师自己越生气。越认真,越负责,生气的强度似乎也就越大,生气的次数也就越多,就和学生评价老师一样“教师就是一个碳酸饮料桶”。
生气源于我们是做人的教育工作,这个职业是以无限奉献为道德考量的。各个职业都要需要奉献。教师工作和别的工作不同,不是说你认真了,努力了,早起晚睡奉献了,就立竿见影有效果,让你收获成绩,成功。相反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让你有好心做了驴肝肺的失败感。也不是说涨了工资,地位提高了教师应该知足,教师就不生气了,恰恰是现在工资涨,要求也就多,压力也就大,生气的几率也涨。生气这种职业的隐形缺陷是其他行业人不理解,不能体会的。所以生气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也是非教师人员不能正确评价的和积极承认的。让一个时不时总在生气的人体会职业的神圣,并且有职业的崇高感有时候就是痴人说梦,难以实现的。所以杜绝生气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认同的基本条件。
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总有哭鼻子的,用眼泪温暖自己的生气。有的老教师告诫年轻教师说,要学会假生气,其实假生气也是生气。最好还得做到不生气。不生气可能吗,不可能?人活一口气,佛活一柱香,但可以做到少生气,或者生小气。做到这些不是说告诉几个大道理,引用几个名言名句就实现了的,而是要让老师们知道怎么做就能少生气,也就是少生气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在这方面要注意总结学校老师们的经验,让在这这方面的有经验的老师给大家具体的讲一讲他遇到事情的时候怎么做,就和学生们不希望老师说教一样,老师们也需要有具体方法的引导。方法对路了,效果就会好,效果就会和以前形成反差,有对比就会有体验,有体验就会形成反思,激发创造。方法引起效果的改变,效果改变造成心情的改变。心情变态度就会变,态度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也变,性格改变人生就会改变。教师有了精彩人生,就是学校有了成功教育。
其次,降低对自己和学生的期望值,也是教师少生气的一个好办法,一个学生估计能拿90分,我们最多给他定目标为91分,我们自己上公开课,不要总是希望自己一定要上成精品课,要允许自己失误,我们做工作,不要总是希望自己做完美,要允许自己出错误。有的老师觉得现在家长社会对我们要求那么高,自己给自己定位低一点能成吗。其实这完全不矛盾。无论你的进步多小,成功多么微不足道,他都说明我们没有退步,没有退步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教师与其去为没成功的努力而生气,还不如为有成功的教育而快乐,小的进步就就会量变成大的突飞猛进,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靠自我本身的顿悟,内力永远是主要的。有进步就有动力。这远比渺茫的高要求要实际的多,有意义的多。进步累积成成长,收获累积成快乐,成绩累积成和谐,小进步实现大快乐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第三是多参与学校的活动。教师是一个缺乏合作的职业,他更多的表现在教师个人的价值体现,所以教师的成功往往是个人的成功。而非集体所有。个人的前行是孤独的,所以教师必须学会融入集体。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就是一个比较可行的途径。每一项集体活动都会有一些功利性,但他的功利性体现在目的上,教师要能够从活动的过程中寻找快乐。比如七一的合唱,五一的舞蹈。清明的朗诵,国庆的演讲,班队会的组织,集体的评课,小组的研讨。小参与有小收获,大参与有大体验,不要总是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陪妆站客,要积极地融进去把自己当成一员,每一个氛围你主动进去,别人才会积极接纳,即使我们并不擅长。这是一种人以群分的认同。
第四,学会安静,佛语说,静能生慧。就是说能排除干扰就能生出智慧,很多时候我们生气是因为我们对外界的干扰太在意,比如市场这么诱惑,<课件 >我们怎么能安贫乐道。比如,参加能手赛地机会就一次,怎么能让自己用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比如家长告状都搞到头上了,怎么能气定神闲,比如本来是自己努力迎来的荣誉,结果别人坐享其成,怎么能不暴跳如雷。这些现象其实都是一种相,就是我们内心已经把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相形成了对应,这个对应是否合适我们并没有考虑。所以每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可以让自己暂时退出事件本身,有短暂的安静。安静就会集中注意力。找到做事的正确的方向,英国有句谚语,对于一艘没有航向的船,任何方向都是逆风。方向对了,方法的选择才会有针对性。世界上没有走不过去的高山,没有穿越不了的海洋,只是需要智慧。我们每处理一个问题都能基本达到自己的假定效果,快乐自然会源源不竭。
第五篇:浅谈扩大内需
浅论中国内需现状及对策
100330012 陈丽 统计
1001班
有时为祖国在日益强大感到骄傲,有时又为祖国社会这样那样的黑暗和不足感到悲哀。这么多年“扩大内需”的号召,到现在虽然国家经济发展了那么多,却还是什么东西都要从国外买。
国内现在的内需状况真是不容乐观。富人富得不得了喜欢到国外消费高等品,穷人穷的不得了只能维持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除了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商品,其他大部分商品都是买着国外的。手机就是NOKIA、IPHONE,电脑是惠普、戴尔,开的是宝马、丰田,大众,穿的是ONLY、耐克、阿迪,吃东西现在也要肯德基、麦当劳的,化妆品也基本上是日韩欧美的,一些洗护系列的商品也被宝洁,联合利华等外国商品占领,就连电影市场,大部分国产片一碰到那些如《阿凡达》、《2012》的好莱坞大制作科幻大片,也都是纷纷招架不住。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地大物博的中国大部分东西都要从外国得到呢?我认为影响内需扩大的主要障碍有这么几个:
1、贫富差距大,两级分化严重。忽视消费是阻碍内需扩大的重要因素。国内贫富差距巨大,高收入者消费高档的进口品,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状态,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0%,但大部分农民的收入是维持温饱的,他们没有多余的钱实现更多的消费和投资。有数据显示,农村零售额仅占全部零售额的25。2%,即占全部人口近2/3的农村人口所购买的商品仅占全部商品零售额的1/4。差不多百分之二十的人握着百分之八十的钱,但是那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消费不了全部百分之八十,而只有全民消费,才能真正拉动消费。
2、储蓄光荣概念。由于国家前几十年的落后,使得有许多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即使有多余的钱也没有投资的意识,而是宁愿把钱存到银行获取些微薄利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消费和投资。
3、投资对国债的依赖性增强。民间投资增长比较缓慢。近几年来,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呈现加快增长趋势,总体上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有所增强,但投资的加快增长主要是增加国债及相关配套投资作用的结果。有关数据显示,1998年—2001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1.5%,比上世纪80年代高6.2个百分点。2001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0.4%,增幅低于同期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2.4个百分点。2002年上半年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同比增长17.8%,呈现回升的势头,但仍比国有单位及其他投资增速低6.6个百分点。
4、社会体系制度不完善。我国目前除了储蓄以外的投资渠道很少,另外一个就是我国百姓缺乏安全感,不敢消费;还由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制不畅,获得信息不对称,扩大了困难群体;投资领域的限制,融资渠道的不畅,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增长。
事已至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扩大内需,顾名思义即扩大某经济体内部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通俗点讲,扩大内需就是一单元隔壁几家人,你拿钱买我的东西,我拿钱买你的东西,然后你我都消费了,也都有资金投资更多的产业,然后政府因为你我的买卖有了税收补贴给穷人,以此循环产生GDP。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只有先消费才是一切需求的源泉。所以我认为一切扩大内需的措施都应以拉动消费为根本目的。首先,要减小贫富差距。解决中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增长问题,根本上需要依靠消除贫富差距,使广大的城乡居民能够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由于大部分的钱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其他大部分的人没有多余的钱进行消费和投资,而这大部分人才是扩大内需的主体,所以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是重中之重。这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体制,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提高高收入者的税收起点,同时又要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防止某些腐败作弊行为。
其次,须增加就业。目前困难群体的增加,困难群体已由传统的“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扩大到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等在内的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所以增加就业率也是拉动消费的关键。一是实施就业工程,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规范社保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规费减免、创业扶持等政策,调整政策支持对象和内容,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难点、盲点,使各项政策规范化和长效化。二是实施就业援助行动,全力开展针对失业人员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力资源交流活动。
再次,促进民间投资。扩大投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而投资需求又可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政府投资占小头,民间投资占大头。政府投资只有通过带动民间投资才能起到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但主要应带动民间投资,让出大部分投资效益较好的项目和行业,刺激民间投资。同时,国家应尽量消除对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限制,加大对民营企业准入方面的公共财政支持。还要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给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中国赶上美国那样的超级经济大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很大的原因是中美的内需的差距。只有成为内需大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