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离不开建设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产业经营的一体化。
这对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出了迫切要求。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幅度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市场竞争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这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组织的小生产,很难做到要素投入的集约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生产手段的科技化和产业经营的一体化,使农村经济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离现代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因此,应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好。考试大网站
整理
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产生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之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实际情况看,当务之急是确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对其在农村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科学定位。概括地说,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是把农民按行业组织起来、共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者,是农民利益的维护者;是农业科技推广和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的依托、农产品产销衔接的中介、农业生产资料采购选用的服务中心;是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信贷的担保主体、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围绕这些定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
展,保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产收益。
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一项长期任务,又是一项紧迫任务;既“慢不得”,也“急不得”。总的看,目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工作思路,积极加以引导和扶持,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由于这项工作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政策性较强,牵涉面较广,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市场发育水平,搞强迫命令,搞形式主义;二是坚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群众自愿、形式多样、自主经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等原则;三是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首创精神,探索符合各地实际、具
有自身特色的发展形式。
第二篇: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王力仁符 号
〔内容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县乡镇按“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进行科学分类,提出发展生产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作者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各类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新农村调研
〔作者介绍〕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一、贫困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脆弱,农业投入不足,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差。水城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大多数乡村边远落后,处于深山区、石山区,农业生产模式传统、守旧,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别是边远农村及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发展慢,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投入不足,广种薄收,好的仅能自给自足,很大一部分生活要靠救济,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农民整体素质差别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不平衡。长期生存在贫困山村的农民,经党和政府扶贫攻坚,虽整体效果明显,但仍有一些农民不理解,有等、靠、要和观、看、望的思想,不能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和目标。
(三)部分村级班子建设不强,缺乏战斗力、凝聚力,思想涣散,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无法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对全村的经济建设有阻碍制约的作用。
对策及建议:
据统计,目前水城县尚有220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村,因此贫困型的村宜在“加大宣传、模范带动、统筹城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生产的本领。贫困村要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村级干部素质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等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就是村里的摇钱树”,要推荐那些具有德、才、能、绩的人进入村班子,把村班子配齐配强,让有能力的人领导全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增加农户收入,使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乡镇领导要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广播、图片、黑板报等多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扩大影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让每户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其次,根据各村的资源优势及实际发展产业,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和培养产业结构调整模范户。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把重点放在科技兴农上,加大科技入户力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着力解决农民有饭吃、有钱用的问题。要坚持把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目标,以实现粮食高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粮食增产。大力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以水稻宽窄行栽插、玉米宽箱宽带、育苗移栽、脱毒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平均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推广水平,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第三,统筹城乡是指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路子。各部门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大扶贫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扫除贫困。政府要加大引导、宣传力度,着力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改变陈旧生产生活方式,壮大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第四,人才培训一定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点。就水城县来看,当前,重点是在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科技技能等水平,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不断增强发展生产的能力,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温饱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点和示范户,没有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全县372个村,虽大部分村已建有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但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别是“一村一品”力度较弱,农村很多的特色产品过于分散,一家一户只是一些零星种植,形不成规模,更谈不上“公司+基地+农户”。
(二)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虽不断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很多乡镇及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有一些村组“水、电、路、通讯”未通,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出的农产品无法加工、运出和销售,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实现,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民生活难以改善。
(三)农技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少、边、穷山村的农民没有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科学种地的意识淡薄,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目前收入属温饱型的村有138个,如金盆乡的营盘村、猴场乡的猴场村、花戛乡的磨石村等人均收入在温饱线上,这些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特色经济,根据村情,因村制宜,突出持色。
(一)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各村特色经济溶入全村,促使“一村一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亮点工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增加农村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中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突出民族特色。该农则农,以科技为重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业,引进外来资金,办出特色,如双戛乡中箐村依托天生湖和当地林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即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又成功地实现产业化,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还有发耳乡蔬菜种植、南开乡养牛基地、猴场乡猕猴桃基地、米箩乡杨梅基地等,成功的示范,给农户增添了致富的信心。
(二)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水城县实际看,针对农业区域广大,各乡(镇)农业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确立了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水黄路沿线、两水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建设五个绿色经济产业带的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中,要围绕水黄线建设龙竹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猕猴桃基地、优质桃和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金银花治理石漠化基地。目前,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660亩,总面积已达1000亩;新增优质桃和科技杨梅种植面积2600亩,总面积达31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5000亩。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围绕两水线建设水城春富硒茶基地、蔬菜基地、以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目前,建成茶叶基地14000亩、科技杨梅4000亩,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具雏形。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以满足城市餐桌为主,如纸厂、双戛、滥坝、发箐等乡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要进一步扩大。围绕北盘江、三岔河流域大力发展烤烟、生姜、红香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目前,烤烟、生姜、红香蒜等进一步扩大,2005年,种植烤烟4.95万亩、生姜5万亩、红心蒜1.5万亩。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一批中药材、芸豆基地。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动物防疫、品种改良、优质牧草推广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强村建设,注重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大户
和规模养殖场,全县建成以畜牧养殖为主的示范村45个,养殖小区16个,养殖专业户3657户。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2.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8%。
(三)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民生存环境。通电、通水、通路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备条件,让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发展生产上,剩余劳动力还可外出打工,搞活劳务输出,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水城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中,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当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煤炭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居民帮助农民的力度;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断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四是采取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康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真正转移。
(二)农民收入不够稳定,人居环境不够好。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现有14个年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小康型的村,如纸厂乡前进村,阿戛乡马场村等,各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了有利条件。小康型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应把握“四要”:
一要分类指导、正确引导、趁势而上、强力推进。只有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壮大村级积累,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加大产业调整力度,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发展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增加附加值,合理规划产业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户生产质量的整体提高。如纸厂乡前进村立足当地资源实际,大力发展以种植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养猪、羊等为主的养殖业,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如阿戛乡马场村,蟠龙乡的沙坡村立足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蔬菜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农民收入逐年递增。实现了生产发展,稳步强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二要结合村情,实施“五通五改四建设”,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建立优势产业、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四有四无三提高”,即每户农民有一条以上增收致富的路子、每个劳动力有一门以上生产技能、每村有一个坚强领导班子、每个班子有一套科学民主管理制度;无偷盗涉毒赌博、无青壮年文盲和儿童辍学、无封建迷信活动、无超生超怀现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个一”的指标要求。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姜业公司和茶叶公司等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做强。如姜业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了隆华食品厂、新隆精店粉加工厂、滥坝新隆养鸡场、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集散地。
四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为实现农村劳动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政府在加大引导力度,把握好分工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替代性原则、自主择业原则的同时,要针对农业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业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等现状,在提升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突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力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突出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职校、农广校、农技中心等,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形式开展培训。四是突出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引导扶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谋发展,使其将在外面学到的好经验、新技术运用到发展生产中,带领广大农户共谋发展。
总之,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五项标准中,生产发展是关键。因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面貌才会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才会改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能实现。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中国最先进的大学生互动求职平台
社论: 社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 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既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 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 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 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新农村 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 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 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 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 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 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 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 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
又好又快发展的 过程.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 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 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 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 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 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确保现代 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1
-中国最先进的大学生互动求职平台
更多海量资料下载,敬请访问
2/2
第四篇:社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社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01月30日08:2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见》。《意见》是继200
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
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
面分析农业农村形势,科学
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
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既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
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1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2007-01-30 第01版)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内容提要
●发展现代农业,在路径选择上既要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要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既要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又要鼓励农民自主择业、分工分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应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发展生产是首要任务。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具体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合理选择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农业的早期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节约劳动力为特征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一种是以节约土地为特征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应用,又使农业机械主导和生物技术主导两种模式相互交织,出现了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生物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选择和培育出了新型品种资源,节约了土地和水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在更广阔的领域提供了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从我国的实际看,单一的农业机械主导模式和单一的生物技术主导模式都很难完全适应各种农业要素优化配置的要求。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大,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农业技术应用、劳动力数量和人力资本构成等差别很大的现实,既要考虑农业资源不足与国民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又要考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需要和区域性、结构性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可能,在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上既鼓励发展生物技术,集约利用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又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技术,集约利用劳动力资源。
最近几年,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杂交水稻、超级稻、矮败小麦、转基因棉花等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产出效率,节约了耕地、水资源,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方面需求。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已达到48%。在农业机械应用方面,2004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6414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的面积已分别达到48.9%、28.8%和20.4%。农业机械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克服了农业劳动力局部短缺的问题,而且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竞争力。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薄弱,主要农作物的育种水平、良种化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不足。先进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和中试转化能力薄弱,推广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科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三是农业机械应用覆盖面有限。农机产品价格偏高,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仍依靠手工和畜力劳动,某些环节的机械化应用非常欠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其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农业公共研究机构为主体,加速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扶持和加强基础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其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通过政策和技术引导,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程度。建立健全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机制。同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的能力。其三,加快实施农业机械化。根据农业涵盖农、林、牧、渔各产业和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的特点,扩大农业机械的作业和服务区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四,提供更多的农机具补贴。把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作为鼓励发展农业机械的重要措施,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
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
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任务。为此,需要考虑两个前提:一是国民经济增长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提供多少机会;二是农村劳动力具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
就业需求扩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最重要的是在未来几十年间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较快速度,通过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扩张,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特别是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工业在国际以及区域间的转移,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实现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需要把握几项原则:一是分工分业原则。促进农民职业上的分化和转变,优化配置劳动者与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使普通农户转变为多种类型的专业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比较优势原则。在大范围发挥比较优势,可以增大就业容量。比如,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通过扩大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规模,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三是替代性原则。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与城市劳动力就业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替代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集中就业的建筑、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是城市劳动力不愿或很少就业的领域。农村劳动力进入这些行业,既有利于充分就业,又促进城市发展、方便城市生活。四是自主择业原则。农民自主择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基本前提。要赋予农民自主安排劳动时间、自主选择生产和经营项目、自由择业的权利。
人力资本是获取就业岗位的必要前提,也是影响劳动力收入的长期因素。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和充分就业,关键是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目前,我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文盲半文盲占7%。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着眼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在提升人力资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应突出几个重点:一是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农业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培训中心的培训场所、设备、师资等资源,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四是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国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2005年,国家投资建成农村水泥路、柏油路17.6万公里,超过1949年—2002年的建成总量,使全国99.6%的乡镇、9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农村电力设施得到改善,电网改造每年可减轻农民用电负担350亿元。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但从发展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直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国家增加了水利建设投资,但主要用于大江大河治理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并不多。由于投入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大多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2003年底,全国有效排灌面积仅8.1亿亩,旱涝保收面积5.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5.42亿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量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个百分点,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据财政部统计,按照2003年改造1亩中低产田需投资382元的标准计算,尚需改造的8亿多亩中低产田要投资3000多亿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
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各种资源特别是土地、水、石油、煤等自然资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转变发展模式,在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与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相协调,意义十分重大。
突出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我国农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耕地、水资源的非再生性和经济发展对农业越来越多的需求,决定了我们必须强化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忧患意识。应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以及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千方百计提高利用率。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第四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一是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低效率的农业增长方式。二是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农业特点和资源禀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调的农业产业布局。三是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建设水资源等稀缺要素资源市场,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