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关于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文章
茅石乡党委副书记 戴劲松
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外出务工成为当今时代繁荣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此背景下,许多农民党员也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使加强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成为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我们茅石乡来讲,虽然人口流动量不大,但仍有流出党员58人,流入党员10人。去年以来,我乡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索,但总感觉有诸多不足之处,现特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现状
一是认识不到位。无论在我曾经工作过的狮溪镇,还是我现在工作 的茅石乡,乃至全县其它各乡镇,我都对许多基层党组织和流动党员进行了大量调查了解,大家都对农民工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农民党员流动是市场经济时代的一种正常现象,不必要也没有办法管理,以致重视不够,听之任之。
二是管理无序。我曾经调查流入本乡的6名煤矿职工党员和本乡流出的18名农民工党员,他们都说流入或流出几年来,党员没有主动办理过《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也没有主动联系流动党员办证并组织其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大多数流动农民工党员一年或几年没有参加过正常的党组织活动,几乎到了无组织管理状态。
二、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一)党员组织观念淡漠。大部分农民工党员对党的先进性认识不 足,党性不强,组织观念淡化,外出党员不主动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从而导致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无法了解和掌握流动农民工党员的情况,更淡不上加强教育管理的问题。
(二)党组织建档联系困难。农民工党员经济不宽裕,大多没有自 备联系电话。并且农民工党员流动的随意性大,既不主动到流出地党组织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也不到流入地党组织登记报到,导致乡镇和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心(站)无法建档,不掌握其流动信息,无联系电话,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教育管理。
(三)流入地集中教育管理难。农民工党员流动性大,务工地点分 散且无定所,或在一个地点滞留的时间较短,流出地党组织难以在某一地方集中建立隶属流出地的农民工党组织,无法组织农民工党员集中活动或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
(四)缺少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近几年来,由于乡镇干部只出不进,干部缺乏,特别是组织干部,因无编制而无法明确专人负责,多是抽人兼职办公,乡、村流动党员管理中心都出现既缺经费又缺人手的状况,导致工作难开展。
(五)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目前各地对农民工党员管理都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不健全,方法、措施不具体,更无全国统一的管理机构和模式,导致当前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各自为政,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根本谈不上效果。
三、办法和途径探索
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大重大课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组织都在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根据近几年抓党建工作的经验,结合我乡当前抓农民工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增强组织观念。要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及 其它有利时机,通过会议学习、发放宣传资料、上门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学习党章及党的相关政策精神,提高流动党员的党性认识,增强组织观念,使他们能在流出时积极向党组织报告并办理《流动党员活动证》,在流入地主动向当地党组织递交《流动党员活动证》以便登记建档并实施教育管理。
二是党组织要发挥好主观能动作用。各地党组织要建好流动党员管理中心,明确恰当人员具体负责,落实好适当的经费,建立完善好相关工作职责和制度。通过积极主动的工作,建好流动党员档案,切实掌握农民工党员活动信息,及时给农民工党员寄送学习资料,传递党建信息,加强思想勾通,从而有效实施教育和管理。
三是加强联系,动态管理。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平台和机制,实行规范化动态管理。各基层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要设臵一门专用服务电话和建好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要以《流动党员活动证》办理和转接为抓手,建好登记台帐和信息卡,以网络互通信息、互动管理。通过流出地的办证登记和流入地的报告登记,形成互动信息管理网络,促进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实际效果。
四是建立农民工党员困难帮扶机制。要抓好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党员的参与积极性。为此,各基层党组织要采取一些有利于凝聚农民工党员人心的措施。我认为要着力于帮助外出或外来农民工党员解决好其家庭及本人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着力于建立完善相关帮扶机制,让农民工党员切身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使广大农民工党员自觉自愿地支持和参与农民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二00八年五月十五日
第二篇:浅谈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
浅谈创新教育途径和方法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还是全社会的事,涉及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方方面面。创新教育就学校而言,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办学体制、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规章制度、学校文化、教法学法、教育教学评价等环节和方面。不少学校和教师对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我校对创新教育也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现结合我校的经验就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谈粗浅看法。
一、创办特色学校,营造创新环境。
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学校。各学校历史传统、师资水平、学生基础、教学条件、学校管理、办学目标等等各有特点,各学校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于各种原因,从整体上看,现今大部分学校和师生是没有个性的,千校一面,万人一孔。一样的教材,一样的练习,一样的考试,一样的教法,一样的学法,千军万马奔向同一个目标。它排斥了学校的多样化和特色化,压抑了教师和学生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忽视了学校之间的客观差异和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能力、心理品质等的客观差异,所体现的仅仅是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整齐化。因此,也就没有了学校的创新和师生的创新。
我校过去办学盲目的模仿我县其他两所高中学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结果我校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与他们竞争,导致我校招生困难,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后来,认真分析我校的各种因素,找出我校的优势,摸索出了以艺体为强项,偏重文科的办学方向。由于我校办学有特色,学校的竞争力增强,生源充足,办学规模从过去的12个教学班500左右学生,到现在72个班5000多学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于我校办学有特色,为各类学生迸发创新力提供了舞台。每期学生获全国、市、县各种奖1000多人次。我校发展的事实证明,个性化的学校是最有生命力,也是最有竞争力的学校,没有个性的学校将在教育和学校之间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没有生存之余地。有了学校的个性化,才会有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适应差异,尊重个性,发展特长,增强优势,才能产生有独特风格的教师,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引导社会发展的、创新的、和谐的,并且具有个性的人。
二、发挥课堂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脱离社会生活、偏重知识灌输,严重阻挠了师生双方心智的发展以及良好的情操、意志、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极端的升学压力下发生位移,教学方式呆板,目标缺失、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割除传统教学的弊端,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能力、个性乃至全体教学的培养目标,应高扬起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寻求以创造而不是以记忆来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价值取向。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心理品质形成和创新潜能开发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
我校抓住实施新课程的契机,根据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了自学辅导式、问题探究式、研究性学习式、情境陶冶式互动交往式等等创新教学模式。在创新教学模式中,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在创新教学模式中,创设生动、活泼与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逐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多向思考、科学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现以自学辅导式来说明。这样的模式:(1).指导思想:学生自主,是主角;教师引导,是配角。
(2).对教师的要求:精讲少讲,只讲思路、方法、难点、易混点,每节课教师所讲时间不能超过25分钟。
(3).教学程序:①设情景或设问题;②学生根据自学案或问题大纲自学;③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出普遍性疑问,然后对这些问题分组进行讨论,解疑,④教师答疑总结;⑤学生训练。
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法,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塑造。有了这个“本”和“主”,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找到自我,自我做主,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有了这个“本”和“主”,他们才能动起来,而动起来才能有力量,才能以苦为乐,以累为乐,以难为乐;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那沉睡的力量就能被唤醒,潜伏的智能就会被发掘,压抑的创造才就会被张扬。在这种创新教学模式中还应强调以下两点: 1.还学生以自由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五个方面,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想象、大胆地思考;其双手才能在大脑的指挥下大胆地去干;才能大胆地提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拓展感性的视野,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掘内在的创造力;才能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社会的宝贵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可见,自由是创新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自由。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充分思维的必要条件, 是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创设情景, 设计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思维空间的问题上;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操作,自己探讨推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要让学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 全身心地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中,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才能。其次,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保证。教师要避免提出问题后学生无思维时间马上回答的现象;克服学生的学习时间安排安全受教师控制、学生主动获取、形成、发现知识过程的学习时间被忽视的倾向;改变学生缺乏自我选择学习的机会、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主动参与便是学生创造性成长的开始。主动参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注意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当一个学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自觉地心情愉快地去主动参与,并不觉得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负担,甚至会为攻克某一难关而废寝忘食。可见,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学中, 我们刻意通过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通过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求欲望,从而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2)让学生体验成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3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学生的这些倾向或心理素质, 最初只具有潜在的而非真实的动机性质, 还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意识。
三、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在内容上的补充、方法上的改善、形式上的扩展,也是创新教育积极追求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应用于实际、检验于实际;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动脑能力和独立操作的动手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经历挫折,体验创新的艰辛和发明的困难,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创新人格和突出的创造才干。创新教育的许多成果都是在课外活动中取得的,这说明课外活动对创新教育大有助益。我校特别注意了以下两方面:
1.课内外相结合。课堂上,单纯的知识的传授并不能自动生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在课堂教学及其各种活动中,积极参与投入,才能发现问题,产生创新意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探索、研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培养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外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就能把学生的自主创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社会和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是实施创新教育重要一个环节。2.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搭建平台。学生的创新活动要有一个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为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各种活动创造条件。我校组建了西歆文学社等文艺社团组织,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还每周举办全校性的专题讲座,这些都给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另外,还开设了如实验课、综合劳动技术课、专题研讨及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都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与发挥其创新能力。
第三篇: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
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从严治党的中心环节。但随着国际局势的多极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人们思想的复杂化趋势的加快,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导致党的一些方针政策“沙滩流水不到头”。如何面对新形势更好地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摆在广大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和挑战。这也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把握特点规律,不断探索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就如何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我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1.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甚明确。有一部分同志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思想的把握,存在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经济工作是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抓经济建设要紧,党员教育工作放一放无关大局。二是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党员教育是软指标,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党员教育工作就自然抓好了,“一俊遮百丑”。三是认为党员教育是老一套,教育内容是“老三篇”,教育形式是“三会一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有些过时了,不太起作用了,是在做“无用功”。四是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好办法难寻” 教育、形势教育,注重营造“政治气氛”,形成“教育声势”,以强高压、大声势达到教育党员的目的。
2.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衡量标准存有偏差。有的认为,能把党员管住、管死、管得不出问题就是好办法;有的满足于本单位党员“多年没有掉队的”,只要党员不与党组织作对,不当群众尾巴,能够“随大流”、“过得去”就可以了;还有的满足于本单位党员“多年没有犯罪的”,没有违法乱纪和不合格的。
3.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较为陈旧。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形势变化了,但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却一成不变。一是“一贯制”。党员教育基本上以学文件、读报纸、看录像为主,采取以会代训、办班讲课等常规教育方法,教育的手段和形式多年一贯制,缺乏活力和吸引力。二是“一刀切”。党员教育从上到下“一个声音”,而下级又不管上级的要求是否符合实际,只是“依葫芦画瓢”,形成“上下一般粗”。三是“一锅煮”。不论是干部党员还是无职党员,机关党员还是企业党员,离退休党员还是青年党员,不分行业,不分群体,不看对象,“一个方子吃药”。四是“一家忙”。内部把教育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外界则显得冷冷清清,出现党务部门特别是从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一家忙”现象,党员教育工作陷入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
4.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不够健全。一是缺乏调动党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二是缺乏党员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三是缺乏党员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如何进行考核评价,特别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员的教育效果应该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检测,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
法,导致一些地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形成工作一般低水平化。
二、新形势下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新方法
新形势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紧贴时代脉搏,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工作思路,努力创新和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l.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向性。一是要树立围绕党的工作中心抓党员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任何时候都丝毫不能动摇的。当前,党的工作中心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奔小康是当前中国最大的事。在这个历史条件下,党员教育工作必须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教育党员作榜样,带领群众奔小康。二是要树立正面教育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的方针和原则开展党员教育,对基层党员少批评、多,感到束手无策,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五是认为党员教育工作就是开展政治教育,不搞大轰大鸣,不搞急风暴雨,不搞政治运动,靠和风细雨、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打消党员怕搞运动、担心挨整的思想顾虑,充分调动党员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三是要树立真诚为党员服务的指导思想。要把党员教育作为充分体现党内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关爱意识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真诚为广大党员服务。要在强调党员义务的同时,把党的阳光照射到党员身上,给他们以温暖,真正让党员发光发热亮起来,使党的工作在群众中更加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
力。
2.引进鲜活的教育内容,突出党员教育管理的时代性。首先,要加强党的先进理论教育。要坚持深入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其次,要加强先进科技知识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已成燃眉之急。各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工作实际,教育党员学科技、学文化、学管理,引导党员始终走在科技的前沿,真正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再次,要加强党性教育。在加快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不仅丝毫不能放松,而且务必从严抓紧。要认真进行党的根本宗旨、党员标准再教育,使党员认清党的最终目标没有变,党的宗旨没有变,党员的标准没有变,真正把合格党员的标准立起来,把先进分子的形象树起来,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出来。
3.采取新颖的教育形式和灵活的方法,体现党员教育管理的生动性。要积极探索新的党员教育形式,大胆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手段引入到党员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注重发挥大众传媒和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网上党建”,按照党员的不同行业、层次和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计划,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内驱力,有针对性地提高各类党员的素质。
4.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规范性。第一要建立健全岗位监督机制。在监督方式上,要由单向监督向全
方位监督转变,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地地结合起来,随时交流、督促、沟通、检查,使广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传统,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二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作为考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制定党员岗位业绩考核的标准。对标准的制定,既要充分考虑“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又要立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党员所履行职责的不同,区别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标准和要求,能量化的指标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作出明确定性要求,做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第三要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实施目标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增强党员意识、荣誉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教育处置力度,不断纯洁党员队伍。
第四篇:浅述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浅述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充分论述,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已经成立87年,在全国执政59周年,拥有了7000多万名党员,这使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加强不在岗党员的管理,就是基层企业党建工作急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不在岗党员是指劳动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在某个企业但本人却不在企业工作的党员。经有关方面统计,全上海的不在岗党员有将近1.4万人。在我们企业276名在册党员中,就有86名不在岗党员,占党员总人数的比例约为31%强。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此,笔者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就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作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不在岗党员的成因与共性、个性分析(一)不在岗党员的成因
不在岗党员的产生,有一个比较长的形成过程,尽管时间有早有迟,形式各种各样,但梳理归纳一下,基本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体制改革后,劳动岗位和劳动力的重新配制,造成部分党员失去了岗位。
2、实施“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后,党员组织关系留在原企业,而人则走向了社会,出现了“准社会人”现象。
3、部分党员为了生存,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在社会上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而与原单位签定留职停薪协议,党员组织关系与劳动关系仍然留在原单位。
4、近年来由于市政建设、旧区改造等客观因素企业受到动、拆迁,一部分党员带着顾全大局和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
(二)不在岗党员的共性与个性
客观上,党员不在岗的状况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是党员身份;是原单位的骨干;在原岗位上带着理想、抱负、奋斗、拼搏过。而目前都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原单位的岗位。但是,不在岗党员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同志成功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而且有了一定的成就;而有些同志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徘徊,在“有岗”与“无岗”之间不断转换。但是,经了解,党员离开原岗位后,真正闲赋在家“享受”低保的,还很鲜见。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培养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素质,一旦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表现出的思想观念转变,继而体现在行为上的变化,与一般人发生相似情况后产生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这其中,有社会对党员身份认可的外因,也有党员个体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内因产生的共鸣。
(三)不在岗党员与在岗党员的共性和个性
不在岗党员与在岗党员,都是我们共产党队伍里的重要的一分 子,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受同一本《党章》约束;面对同一面党
旗;有一致的信仰、理想和追求,这些都是共同点。然而在一支队伍里出现了二种情况,造成了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上的差异性。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都是在单位党组织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意无意的已经为自己打上了“企业组织”的烙印,在组织的教育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企业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企业改革、改制后,出现了一部分人留在了原企业,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形式离开原单位,走向了社会。留下的同志按部就班,在熟悉的环境里从事熟悉的工作,履行原来的职责。而离开原单位的同志,工作节奏、生活规律全部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同志一方面在为生计奔波,另一方面还要尽一个“看得出”的党员义务。可想而知,充满了艰辛。相比之下,他们需要更坚定的革命意志,更坚强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长期得不到组织督管的情况下,更需要严格的自律。对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充满了敬意,这也为我们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十分现实的课题,即探索对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二、理性认识与客观评价不在岗党员现象
党员不在岗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是社会体制发生变革后的副产品,从企业人过度转型为社会人的角度讲,是正常现象;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企业组织,她的舞台是在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而不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单位。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一个自己赖以生存,寄托无限期望的岗位上退出,谋求新的发展平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肯定会有一个阵痛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不合节拍的现象。比如,失落心理;不满心理;当然也有无所谓的心理等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激活、振奋、自强和不断进取。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积极向上的例子,不在岗党员是我们7000多万党员队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作出了贡献,甚至牺牲,他们是值得尊敬和需要我
们各级党组织去重点关心的一群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更广泛意义上的“不在岗”情况还将会更普及,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方法可能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党员的思想境界也会升华到一个新的领域。但就目前,不在岗党员还应该面对现实,从各个不同层面重塑自我,重拾信心、重树信念,履行我们曾经立下的誓言。
1、在再就业中求作为
离开原来的企业和岗位,绝不是世界末日。完全有理由,也有空间继续履行宗旨,为社会作奉献。
我社下属原大弘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俞远景同志,在企业面临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主营业务日益萎缩的困难时刻,毅然为企业抢挑重担,带头签订了“协议保留劳动关系”走向社会,另谋出路。几经转折后,他被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下属某三产企业聘为驾驶员。不久,由于工作出色,被用人单位提拔为工段长。小俞凭借着长期担任基层党建和工会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工段长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创业当中展形象
一些有一定才华和技能的同志,离开原岗位后,不等、不靠、不要,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
闸北果品公司共产党员李绍白,签订协保后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宝山大场开了一家食品厂,开发了小刘瓜子,目前在市场上与台湾阿明瓜子一较高下,销售达到了2仟万,创税利达百万。成功后的李绍白不忘企业还有许多离岗困难职工,优先吸纳了十余名离岗职工到他的企业就业。区供销社另有两位不在岗党员分别在闸北、虹口两区担任就业援助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优先向原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合适岗位,为企业的“再就业工程”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同志身体力行,在新环境中展示了新形象,为我们共同的党旗增了光,添了彩。
3、奉献当中显精神
在市政建设营业网点动拆迁,企业改革、改制等过程中,我们有广大党员的个人利益受到冲击,许许多多的党员顾全大局,积极带头,服从组织安排,做群众的表率,不计较个人利益,在奉献和牺牲当中展示的是共产党员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显示的是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然而,后面接踵而至的是难以为人知的艰辛,但是这些同志无怨无悔,一次次地奉献、牺牲,在所不辞。闸北区副食品公司推出的王贵平同志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他集中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精神境界,王贵平同志生前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除了奉献还是奉献,事迹感人,真实可信。因为他就在我们中间,甚至在你、我、他的身上都有他的“影子”。这些在新势下不计利益、作出牺牲的共产党员,难能可贵,可歌可泣。
三、对不在岗党员实施教育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所以,我们对不在岗党员的成因、特性,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后,才能寻找出对不在岗党员管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指导我
们的工作。根据十七大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如何建立完善党建长效管理机制,正是我们党务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㈠、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以闸北区供销社《离岗党员管理实施意见》为基础,结合《中共中央先进性教育指导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十七大提出的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
完善制度方面:
一是建立不在岗党员登记制度。党支部对不在岗党员造册登记,做到一人一卡,实行动态管理。登记造册要做到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情况明了。党支部要对不在岗党员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和家庭状况做到“三清楚”,在此基础上,做到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的目标、制度、责任“三落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针对不在岗党员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党员的教育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择业观念教育、综合素质和组织纪律教育,提高不在岗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
三是改进管理形式。根据不在岗党员集中学习出席率不高的实际情况,采取结对联系、定期联系、通讯联系、上门联系、特殊联系的方法,及时了解不在岗党员的情况,做到知去向、知动态,灵活安排组织活动,每月确定固定的活动日,利用周末不在岗党员比较集中的时间安排党员过组织生活。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作为不在岗党员的联系人,可以通过谈心、家访、通讯、电子邮箱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党内活动。做到市内能见到人,市外能听到声,经常化,不间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内活动主动与不在岗党员联系,不在岗党员也要主动的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就业情况。党组织要坚持组织不在岗党员参加“三会一保”等正常的组织活动,确保不在岗党员离职不离党,实现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在强化管理方面,体现规范管理、关爱管理、跟踪管理。
1、规范管理:一是通过机制抓实管理。健全完善党支部、党小组会议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二是通过关心促进
管理。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不在岗党员,对困难党员家庭的子女求学、生病求医、突发困难等,组织上有针对性的扶一把帮一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通过制度强化管理。在学习管理上,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参观活动,提高不在岗党员的学习率。
2、关爱管理。一是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多渠道的想方设法利用好信息资源,积极寻找就业门路,为不在岗党员再就业创造条件。二是授之以渔,培养不在岗党员的自强自立能力,及时提供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困难党员摆脱困境。
3、跟踪管理。一是发挥党员手册功能,为每位不在岗党员发放手册,记录参加组织生活、党小组会议、支部会议等情况。二是完善不在岗党员的登记建档制度。对不在岗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实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采取跟踪管理的办法,切实做到不在岗党员人人都在组织中,人人参加党内活动。
㈡、加强服务,发挥作用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关心好、服务好不在岗党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在不在岗党员中培育挖掘闪光点,树立典型人物,反映不在岗党员的自身价值,激励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为每个不在岗党员订阅一份《支部生活》,以便不在岗党员加强学习。吸引他们参加正常的党内生活,建立补课制度,如有特殊原因请假缺席的,另定时间或委派专人上门补课,鼓励他们树立战胜、摆脱劣境的信心。要努力探索不在岗党员发挥作用的新路子,坚持在活动方式、教育内容上激发不在岗党员的热情,要让不在岗党员感到离岗不离党,人散心不散,紧紧围绕在组织的周围,永葆本色。
中共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中的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新形势为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每位党务工作者,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履行政治责任的高度,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充分认识加强对不在岗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认真总结。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要求和实施相联系,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相区别,逐步形成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特色。
做好这项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党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不在岗党员的内在需求,我们有信心将难点转化成亮点,把加强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我们党的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作出我们的努力。
第五篇: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以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为基本形式,以集中培训为重要手段,以激励关怀帮扶为动力,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落脚点的党员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总结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经验,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基本制度严起,从4个方面对党员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作出规定。
一是用好党的组织生活这一经常性手段,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组织党员定期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按期交纳党费,加强党员党性锻炼。
二是根据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重点任务,坚持集中培训制度,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参加集中轮训培训、党内集中学习教育,使党员接受日常教育全覆盖、有保证、见实效。
三是组织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党组织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坚持从严教育管理和热情关心爱护相统一,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激励关怀帮扶党员,落实对老党员等重点对象的服务措施,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激励党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节选
第四章 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主要方式
第十六条 党支部应当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对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党员应当按期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进行学习交流,汇报思想、工作等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党支部应当每月开展1次主题党日,贴近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开展志愿服务等。
党员应当按期交纳党费。党组织应当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一般以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或者党小组会形式进行。
第十八条 党支部一般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的程序,组织党员进行评议。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或者党员大会根据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情况,提出评定意见。
民主评议党员可以结合组织生活会一并进行。
第十九条 基层党组织应当注重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党组织负责人应当经常同党员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十条 市、县党委或者基层党委每年应当组织党员集中轮训,主要依托县级党校(行政学校)、基层党校等进行。根据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中心工作和党员实际,确定培训内容和方式。党员每年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32学时。
第二十一条 党组织应当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组织党员认真参加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围绕学习教育主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查找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省级党委、行业系统党组织可以根据党员思想状况和党的建设需要,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
第二十二条 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不同群体党员实际,通过树立、学习身边的榜样,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引导党员做好本职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先争优,在联系服务群众、完成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
鼓励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党员应当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可以自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三条 党组织应当坚持从严教育管理和热情关心爱护相统一,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上激励关怀帮扶党员。
针对老党员的身体、居住和家庭等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服务,组织他们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身患重病甚至失能的党员,组织活动和开展学习教育不作硬性要求,党组织通过送学上门、走访慰问等方式,给予更多关心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