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姓名 专业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 内需 消费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二、扩大内需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4、有力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需要遵循的五大原则,即慎选项目、注重平衡、加强监督、关注民生。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手段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近几年来,面对内需不足、出口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投资和消费,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四、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两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财政支出方面,适当提高财政占GDP的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科学合理的调整财政支出范围,适当压缩一般性和“越位”性支出,投入缺位领域,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支出
1,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
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防活”,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水利电网、自来水等方面的建设最能生产力赶紧影的效果。因其规模小,物资投入以国内产品为主,可以直接刺激国内需求。而且劳动密集程度高,使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生活产品的消费需求。(3)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4)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民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推进科技技术进步与成果的转化。使农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不断释放消费需求。
2,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要从过分强调重工业化的投资,转向以最终消费作为支持的投资。(1)直接投资和参与投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2)加大对城镇廉租方的投入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进行货币化改革,努力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3)重点转向直接投资和参与投资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信息化、环保化。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优化供给和创造需求,有效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
3,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免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的“雪中送炭”必须要有公共财政政策来调节,建设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左右,在中央财政适当加大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监督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地方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做实个人帐户;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要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建设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基础框架。
4,增加财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扩大就业
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来说,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因此财政因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做法,而是采取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相应建立促进就业基金专项培训基金,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向劳动者提供专门的就业培训、指导和介绍、给予创业融资、开业注册等方面的优惠,开发就业岗位。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4050”群体,政府和社会应负起责任,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要通过改革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调整产业结构iu,增大服务比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5,增加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减轻具名负担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纯”公共产品,真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因此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尤其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是立国之本。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既能减轻居民教育经费的负担,拉动消费需求,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要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和城乡医疗水平失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财政出资比例,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合理确定中央财政在东、中、西部医疗卫生制度的补贴额,形成东、中、西部不同意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制度。
(二)在财政收入政策方面,完善税制,撬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启动消费 1,改革消费税。对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适当调减现行消费税的部分税率,以正确领导消费,调节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悬殊和社会分配不公。
2,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并加强征管,增强其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将分类课税模式改为综合分类课税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和减少差距;完善税前扣除范围;加大对偷快速能够个人所得税的惩处力度。
3,对营业税进行改革。适当降低第三产业营业税税率,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
4,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允许企业敌寇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金。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使增值税务链条环节的税负的公平,还可以刺激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激发企业开发新技术、升级产品结构的积极性,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
总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导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税制结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为社会提供公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同时要注重给低收入群体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并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此外,还应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居民消费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以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大明,廖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2]闫龙飞,周克清,张天舒,新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及途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2).[3]白景明,周雪飞,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财税调节对策[J].经济活页文选.2003.(5).[4]刘巍,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4.(8).[5]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1).[6]代英姿,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与配置[J].2004.(6).[7]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8]韩洁,王永康,我国医疗分配公平性具世界倒数第四.新华网.2006-03-18.[9]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农业信息网.2006-02-21.
第二篇: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思考
摘要:自我国9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积极地财政政策。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效果如何?为什么要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实行?这将是本文将要回答的问题。本文采用结合实际经济情况的分析方法,论证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得出了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的结论,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积极地、财政政策、继续。
正文
一. 背景(积极财政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球经济变得愈发的不稳定,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频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处于世界之中开放中的中国,自然屡屡受其影响。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实则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贫富差距过大:联合国公布的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5,早已超过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地区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发展差据仍然很大。虽然2011年上半年17省GDP增速超10%,中西部增速超过东部。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3.城乡差距大:2011《农村经济绿皮书》写明: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达3.23比1。4.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空间巨大,可待进一步挖掘。
以上,由于国内外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我国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今,一直采用了积极地财政政策。而当今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刚刚过去,全球经济还未在阵痛中好起来,“冰岛破产”、欧债危机、到现今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世界各国无不都在刺激经济,以防经济的“二次探底”。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以往我国是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经济,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人口数十亿的大国光靠出口发展是不行的。还得靠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就得靠财政。而缩小一系列差距,解决一系列矛盾最快速、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通过财政。所以说:要刺激经济、缩小差距、解决矛盾,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二. 关于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成效分析
我们再来看看以往政府在实行积极财政时候的成效,以找出需要继续发扬的,和不足的地方。
前几年我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旨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抑制通货紧缩的积极财政政策。
1.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
为了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我国政府自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均月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3年的877元。1998年至2003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的投入,共安排和使用资金2620亿元,提高了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乱收费、乱摊派的治理整顿力度,进一步规范了分配秩序,陆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共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自主投资能力。
2.发挥税收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力地拉动了需求。
近年来,为了缓解通货紧缩导致的需求不足问题,我国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起暂停征收;从1999年7月1日起,对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时,按40%的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为了鼓励出口,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中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15%;从1999年起对居民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到2003年底,累计取得税收收入1000多亿元。税收政策的调整对拉动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形成投资总规模3.5万亿元。从1998年到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13.9%上升到16.1%,增长了2.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拉动率从4.16%上升到8.6%,增长了4.44个百分点;GDP增长率从7.8%上升到8.0%,增长了0.2个百分点;国债投资贡献率从1.5%上升到2.0%,增长了0.5个百分点,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局面。
4.进一步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同时,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大,特别是1999年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以来,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200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达800多亿元,2001年超过1000多亿元,2002年为4025亿元,占当年中央本级财政总收入11940亿元的33.7%,200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总额为8687亿元,转移支付增幅超过了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为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针对08年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的投资项目。此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09年GDP完成保8的目标,自此以后,中国经济又回到了高速的发展。
但对于这4万亿投资,仍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1.对经济方式和经济结构的长期影响。
我国目前的增长方式是“投资促进型+出口拉动型”的互动机制,总供给是以出口为导向,但是当外部需求萎缩时,消化过剩总供给的压力就转到了内部需求上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缺少刺激国内需求的相关政策措施,因此,短期环节危机的有效方式必然是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和消费来扩大总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规模的政府消费和政府投资也将不利于国内居民消费的刺激和拉动。
2.政府债务筹资,也需要支付成本。
.1.中央财政代地方财政增发2000亿元国债;2.银行发放部分期限较长、利率较低的特种贷款用于特定项目建设;3.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发行部分企业债券。就政府债务而言,其成本就是债务利息。一般来讲,债务筹资成本是与政府的信誉成反比。但是,即使信誉再高的政府也不能做到一味地以低利率在国内外无限量地借款。在一般情况下,债台高筑的政府信誉级别与其债务规模成反方向变动,而政府的债务风险却又随债务规模的扩大、信誉级别的下降而增加,如俄罗斯财政与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在于此。3.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大部分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都是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中央刺激资金而仓促制定的,不仅在可行性上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会为地方和全国的中长期经济发展埋下潜在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问题会使中央审批给地方的投资项目有不能完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缺乏考察的基础上而仓促制定的投资计划会使投资项目的整体性和长期性受到质疑。最后,各地方为了完成“保8”的任务,开足马力不管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只顾GDP的增长,势必给我国带来长期的隐患。
综上,我们在继续实行积极地财政政策的同时,必须继续坚持正确的做法,努力避免消极的方面。
三.关于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行性分析
判定是否应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综合考虑五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是否得到有效控制;二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三是国内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内生增长机制是否形成;四是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五是国际形势的影响。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看,我国还应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成因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造成的,主要靠货币政策对其调控。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创造的外汇过多(2010年为2.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7%),造成对人民币的需求过多,致使大量的本币被迫的投放到了市场上,造成流通中的货币绝对量过多。同时造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这一奇怪的现象。其次的部分原因是一些农产品由于自然灾害的原因确实减产(2010年上半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小麦、玉米和大米)48.6万吨,同比增长1.5倍。),而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国内外游资的炒作。最后,居民看涨的预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导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量过多。三个原因共同造成了物价全面,持续,有差别的上涨。解决通货膨胀,终究要靠货币政策来控制。如果双紧的话,很可能导致经济的萧条。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11月CPI同比涨幅创下4.2%的13个月新低,环比亦下降0.2%,表明通胀猛虎已被驯服。2.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2012年我们面临的货币环境将缓慢改善,然而这并不能抵御经济的明显下滑,因为货币转向对于经济的刺激效应具有较长时间的滞后性。因此,政府得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以防止经济下滑过快,政府采取更为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加强。
3.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需求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形成。
—方面,消费需求增长的后劲不足。特别是今年以来,消费增长势头明显疲软,上半年,我国GDP实现7.8%的增长率,投资和出口分别增长21.5%和14.1%,而占消费较大比例的消费品零售额,今年1—7月仅增长了8.6%,增幅分别比2000年和2001年同期降低1.4和1.6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率仍居高位,有关资料显示,到今年7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8.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尽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总体上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主要靠的是政策拉动,在目前居民对社会经济预期并未实现根本好转、农民收增长缓慢、新的消费增长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立即取消政策支持,消费需求则很难保持继续增长。应当看到,这几年我们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使投资保持了一定幅度的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其中,国债投资一直是社会投资的主体,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带动效应仍有待。据统计,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为12.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1.55%,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分别为8.1%和12.7%,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45%。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仍然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24.4%,集体投资增长15.8%,个体投资增长19.4%。国有投资今年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而城乡集体、个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发展不力,致使货币传导机制近期内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但国有经济没有进一步扩大投资的能力和动力,民营中小企业投资也得不到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缺乏有效引导机制、激励机制和相应体制环境的情况下,投资的自发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因此,现在停止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社会投资总量可能会变得起伏不定,甚至迅速下滑。在这些涉及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的得到有效解决之前,难以形成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不能中止。4.关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2011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这一规模低于2009年预算安排的9500亿元和2010年初安排的10500亿元赤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减少赤字的同时,也会减少财政政策的力度。“9000亿元赤字规模,与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之前2003年的历史最大规模赤字3198亿元相比,在绝对量上依然很大,意味着积极财政扩张力度依然强劲。”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对新华社记者说。明年的财政收入增速会出现台阶式的下滑,但中央政府仍然拥有中央财政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发行更多国债这两张牌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在1998至2000年、2008年至2009年,政府确实在经济下滑时期采用逆周期的刺激政策,支出缺口通过发行较多国债和使用预算稳定基金来解决。
5.国际形势的影响。
全球经济阵痛中前行,各国都在寻求和平交流的环境,积极地财政政策符合全球经济走势,切实可行。
四. 具体措施: 1.加快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改革。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取决于结构调整的成败。而明年结构调整的关键则在于财政政策。我们应加快财政支出结构制度的改革,加快结构性紧缩的步伐,向战略性行业倾斜,特别是小微企业倾斜;向有助于扩大消费的领域倾斜,包括社保、医疗教育等;同时还应向结构调整和价格改革补贴支出倾斜等,从而加快培育中国大消费市场,真正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2.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日益凸显,现在需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化解矛盾的调结构、转方式和促改革上。财政政策的功能就是强调优化结构、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理当发挥主力型政策作用。3.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新增财力要着力向教育倾斜,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各地区要切实做到2011年、2012年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都有明显提高。4.减少财政收入,用减税更多的取代增支
从今年前11个月的全国财政收入增长态势看,2011年实现全国财政收入“超收”10000亿元已无悬念。这肯定会进一步推高已经引致颇多争议的当前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从而面临较大的有关减税的舆论压力。故而,即便把实施财政扩张的一系列因素统统考虑在内,实施一定规模的减税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换言之,在2012年,我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实施较大规模的减税。提高个税起征点,逐步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综合税制,并给小型、微型企业主减免税收。6.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
从今年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回落,出口下滑较为明显,但内需表现稳健,已肩负起经济增长的“定海神针”作用。前三个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在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则稳定在17%左右。扩大内需,正是中国经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宝贵经验,更是应对当前复杂挑战的一个“制胜法宝”。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将原来补贴出口企业和生产消费品企业的资金直接补贴居民消费,将财政家电补贴等以消费券的形式直接补给消费者。
7.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以创新升级促发展 经济复杂形势下,尤要加大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抢占新的发展制高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要条件。在全球经济动荡之际,各国竞争愈发加剧,稍有懈怠便会落后。着力加强自主创新,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应急管理、智能交通、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而需要强调的是,创新升级并不囿于“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创新的迫切要求和内在动力。
8.以深化改革求发展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新空间。
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领域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中小企业发展遇到的困境,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越发凸显以改革促进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激发活力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9.以宏观调控保发展 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适时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加有预见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准确把握好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10.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和规范。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避免实体经济出现“空心化”。打破或明或暗的垄断门槛,让民间资本充分涌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后劲和活力无需担心。11.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保障能力。12.调楼市、惠民生。
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2010年《农村经济绿皮书》 《未来十年中国富人将猛增 2010年贫富悬殊超欧美》——《星岛环球网》 《2010年上半年17省GDP增速超10%,中西部增速超过东部。》——《南方日报》 《投资成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金融时报》
《2010年年外汇储备余额超2.8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18.7%》——《人民日报》 《11月CPI同比涨幅跌至4.2% 创下14个月来新低》——《国家统计局网站》
第三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企业家天地》 2011年03期
加入收藏 获取最新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王秀萍
【摘要】:面对2008年9月份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世界经济下滑,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消费下降,我国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受到严重挑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简要概述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内需不足的突出问题,运用IS-LM模型简要分析我国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老平旺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中心;
【关键词】: 扩张性财政政策 政策取向 内需不足 货币政策 出口退税率 均衡国民收入 国际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 宏观经济发展 协调发展
【分类号】:F124;F812.0
【正文快照】: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形势。今年9月份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急剧恶化,金融危机正在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市场经济体,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前三季度我
第四篇: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解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原因
09金融本科六班刘雪松
摘要: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
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然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键字: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
正文: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人们的恐慌以及对未来形势的不看好或者说彷徨,导致消费需求和对实体方面投资需求不足。2009年政府的4万亿人民币的投入其中大部分流入央企和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拿到这些资金后并没有投资实体,为了避险大量的资
金流入了房市和股市。再加上银行房贷的优惠政策和政府的一些鼓励政策使地王频现,房价狂涨,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物价指数(PPI)也开始上升。然而金融危机前的扩大的产能未能被消耗掉,导致产能过剩。一旦产能过剩,经济将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企业很难找到更好的投资机会,投资需求下降,一些企业会破产或被迫裁员,这将反过来威胁工人的收入和工作保障,因而他们将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而这无疑又导致生产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从中我感觉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刺激产能的消耗,经济的复苏并没有多大作用。
有鉴于去年和今年起初的疯狂房市以及起色稍弱的实体经济,我国今年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我国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
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3、调整国民收入的格局,增加财政规模,促进提高居民收入
4、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
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以下将对实行这几点政策作简略分析:
自2009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加大对三农、农村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些政府支出刺激过剩产能的消耗并通过乘数作用K=1/(1-β),投资
者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进而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加。
从今年开始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前的区域优惠(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新区)发展到产业税收优惠,更大范围的为那些高新技术企业,环保企业,综合利用等企业减轻税收负担,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不仅如此我国对增值税的税收处理政策从原先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对购进的物资主要指固定资产从原先的不能抵扣转为购进时一次性抵扣的方法),这将大大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更新机器设备。通过税收乘数的作用K=-β/(1-β)将刺激企业的投资进而增加劳务供应量,职工工资增多将刺激职工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反过来又刺激企业增加投资,这样循环下去将数倍的增加国民收入。
我国今年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农民的补助标准。各大省市根据自己的情况相应提高了最低工资水平。同时加强了对垄断企业的监管,加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关于这一点我认为可能是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此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些政策增加了钱少的人的收入使他们更多的去消费进而拉动了投资增加了国民收入。
此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充分认识到拥有自主品牌、提高品牌价值的重要性,以及建造自己的产业链的必要性。因为帮别的企业代工制造不是长久之道,增加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的呼声日渐升高而且势必如此。更是由于我国长期没有自己的完整的产业链使我国在议价方面总是受制于人。我们辛辛苦苦的付出有时只换来一点点的报酬更多的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我国的铁矿石谈判)。为此我国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因为这样才能增加我国的财富在面临危机时也有自救的能力。
当然实行这一切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货币的供应量。因为如果货币的供给量M小于货币需求量L将引起利率上升,那么投资者将减少投资;货币的供给量M大于货币需求L量,将引起利率下降,但如果M>>L将引起一般物价水平大幅上涨即通货膨胀;M< 而我国这次的财政政策将增大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而如果货币供应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的IS曲线形状较陡峭那么将导致利率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储蓄需求上升,消费需求下降,发生较大程度的挤出效应从而使实施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 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将使一般物价普遍上涨即发生通货膨胀。人们手中的实际货币将减少,人们的消费需求将减少,厂商的成本上升,销售价格也随之上升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销售量减少,因而厂商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实际国民收入也随之大幅下降。 因此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货币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或 “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财政政策发挥预期的作用,因此我国今年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较快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份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贷款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10月人民银行分别上调了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从而体现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2005年,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人民银行执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强总量控制、优化信贷结构、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金融稳定运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5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8.3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 %;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2.2万亿元;信贷结构有所改善,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41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344亿元,农业贷款同比多增75亿元。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 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但两者又有不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 , 财政政策是运用财政收入和支出来调节 ,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节货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来调节。制定政策的机关不同 , 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收支计划必须经过人大的批准 , 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财政调节更具有直接性 ,货币调节则相对具有间接性。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 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急速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诉求的压力加大。最近几年,财政通过税收、国债、补贴、转移支付等手段,更加注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发展,注重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注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调节了各方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我国是一个正在进行体制改革和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宏观政策既要调控总量又要调控结构,财政政策既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要支持改革,调控手段既要利用市场力量也要利用行政力量,这样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 财政政策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承担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成本,是我国财政政策肩负的特殊重要职能。回顾我国的改革发展历程,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和分离企业办社 会职能,金融改革中的坏账处理和资本金补充,多年欠账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理顺价格关系时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等,都有财政资金大量投入。这与那些体制和制度基本定型、公共财政主要着眼于社会事业发展的国家有很大不同。从全局和长期看,增加财政对改革的投入意义重大。体制没有理顺,会加大生产和交易成本,因而加快改革有着明显的制度收益。通过投入于改革,财政政策不仅成为稳定社会的“减震器”,而且成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社会活力、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助推器”。 货币政策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稳定物价,二是维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探索,针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对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灵活调节利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同时大力整顿金融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包括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内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中国从自身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要求出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地区金融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 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下,国民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通过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促进商业银行深化改革,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经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同时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面临的挑战也更加艰巨。 结论 2006年,我国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今年面临税制改革的良好机遇,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料有新措施将陆续出台,所涉及的改革内容包括: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开征燃油税、调整进出口环节税收政策等。今年的财政政策将充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促进社会公平协调发展。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增强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维护总量平衡中的主动调控能力,维护价格水平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更加协调平衡增长。第五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