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张丽丽 左侠
[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行, 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村庄治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首先, 农村民间组织改变了农村的治理格局, 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 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其次, 农村民间组织拓宽了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 增强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最后, 农村民间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 维护了农村秩序稳定, 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 关键词] 农村民间组织;村庄治理;村民自治;和谐农村
一、我国农村民间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民间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 因此又称为非赢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 它“属于独立于国家体系之政府、市场体系之企业以外的公民社会部门,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三大属性。”〔1〕民间组织可按地域可分为城市民间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所谓农村民间组织是指农民坚持在自愿参与的前提下, 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原则, 不以营利为目的组建的社会组织, 也包括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 以农民为主体,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而组建的民间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说, 农村民间组织是联系国家、政府、市场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 可以将当前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经济互助合作类民间组织和社会服务与文化公益类民间组织。
1.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它主要是指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计生协会等基层群众团体。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发展较早, 与府关系最密切, 是在政府的推动和组织下成立的, 它的行为受政府的制约, 其功能受政府授权。因此, 可以说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有两大特征: 一是与官方关系密切;二是具有合法身份。在村民自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在农村的发展规划和公共基础建设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政府和农村、农民的桥梁。总体而言, 目前我国农村政治管理类民间组织的自主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 但其发展还不能满足村民自治和新农村建设民主管理的需要。
2.经济互助合作类民间组织。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 农民自发成立、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新型社会组织, 主要指各种农民专业性的合作经济组织, 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济合作社等。这类民间组织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成为农村数量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农村民间组织, 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竞争的产物。经济互助合作类民间组织在坚持为农民服务的宗旨和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下, 成为连接农民、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它的成立有利于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但目前此类组织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不平衡, 还远不能满足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社会服务与文化公益类民间组织。它指不以营利为目的, 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和提高农民的精神福利,在农民文化、养老、互助、技能培训、合作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建立的公益性组织, 如乡村剧院、老年协会、扶贫协会、能人协会、乡村卫生所、爱鸟护鸟协会等。随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服务与文化公益类民间组织对农民的文化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推动了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修养,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社会服务与文化公益类民间组织在农村发展的规模小, 数量也较少, 功能还不完善, 还不能满足村庄文化建设的需求。
总体而言, 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政府主导并具有官办性。大多数农村民间组织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 它们依赖于农村中的党政领导,如村民委员会、共青团、计生协会、妇代会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村党支部和乡镇党政机关。这些组织的成立和内部活动受村党支部和乡镇政府的管制, 它们的成员一般都是中共党员, 都要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2.具有自愿性。自愿性是农村民间组织的一个鲜明特性。这种自愿性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 入会的自愿性。农村民间组织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建立的, 农民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兴趣、爱好来选择参与某种组织, 也可以随时退出某种组织。参加或退出都不带有强制性, 完全由农民自己的意愿决定。其次, 活动的自愿性。“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这些农村民间组织成员活动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动力, 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是组织成员的价值目标。
3.具有自治性和公益性。农村民间组织是以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为原则的, 它不隶属于任何一个政府部门, 不受政府部门的直接管理。它内部事务的处理主要依靠组织内部成员的讨论来解决, 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同时, 农村民间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村民服务, 为村民提供便利, 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农村社区文化组织等, 它们的成立不是以营利为目的, 而是给村民们带来了生活富裕和乡风文明。
4.发展不平衡。首先, 由于不同地区存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 使得农村民间组织在地区间呈现出不平衡。“据有关调查显示, 村委会、妇联、共青团等‘准政权’性质的正式民间组织在全国的分布最为广泛, 数量最多, 几乎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2〕而经济互助合作类民间组织和社会服务与文化公益类民间组织分布就不均衡, 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几乎就不存在这两类组织。其次, 由于不同民间组织在经费、人才和规模等方面的差异, 农村民间组织在发展状况上也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类、娱乐类和宗教类民间组织发展较为迅速, 而教育类、环保类和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就较为滞后和不足。”〔3〕
二、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在村民自治制度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推行的背景下, 农村民间组织已经成为村庄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在村庄治理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正如著名学者俞可平所说, “民间组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着农村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状况, 从总体上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和善治。”〔4〕 1.农村民间组织改变了农村的治理格局, 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 推动了农村民主政治发展。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需要积极探索广大农民参与的途径。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 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 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由党支部或革委会管理农村的局面, 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 以村民委员会为代表, 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格局。随着村民自治制度在农村的确立, 村民委员会成为我国农村最重要的民间组织, 成为农村最具权威性的管理机构, 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由于村民自治还不完善, 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 农民还不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 农村民间组织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平台。农民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来选举代表参与村庄事务的管理和参与政策的制定, 通过组织来反映群众的心声, 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村民间组织因为具有民间性和可监管性及其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 因而容易取得社会和农民的信任;又因为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并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内部机制, 因而成为进行农村民主教育的有效形式, 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农村民间组织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参与村庄治理, 不仅推动了我国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也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农村民间组织拓宽了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 增强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 “组织是通向政治权力之路, 也是政治稳定的基础。”〔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民占了很大比重, 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健全, 农民的权益还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其意愿缺乏充分的表达、合法权益缺乏充分的保护。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农村也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原有的乡村资源和基层组织已经跟不上农村社会发展的步伐, 无法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 使得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足, 政治参与水平低下, 不利于基层政权的稳固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 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一方面, 农村民间组织为农民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农民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 来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 农村民间组织是连接农民和基层政府的桥梁, 农村民间组织既可以把政府的政策及时地传达给农民, 又可以把农民的利益需求反馈给政府, 促进了政府和农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有利于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
3.农村民间组织缓和了社会矛盾, 维护了农村秩序稳定, 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 这一差距正是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 它是这些社会政治不安定的主要原因, 是国家整合的主要障碍之一。”〔6〕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的城乡差距问题日益明显, 农民既不满足于自己的经济现状, 也不满意自己的政治地位和社会保障, 社会矛盾日益严峻起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个核心问题是协调政府与民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急需一种力量来缓和社会矛盾, 农村民间组织正是这种力量, 它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种服务, 来满足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需求, 及时地化解矛盾, 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如: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是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体现。农村中的经济困难户、孤寡老人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 使得农村的社会稳定存在着隐患, 农村民间组织如农村各类慈善组织、养老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为困难户提供经济扶持, 为孤寡老人提供赡养住所, 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平正义, 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稳定压倒一切, 没有了农村的稳定, 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稳定, 农村民间组织扮演着维护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角色。
[ 参 考 文 献]
〔1〕王名.中国民间组织三十年—— 走向公民社会〔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2〕王习明.中国农民组织建设的现状—— 中国农民组织建设入户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中国软科学, 2005,(09).〔3〕宋青.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6,(02).〔4〕俞可平.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 以福建省漳浦县长桥镇东升村为例〔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5〕〔6〕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来源:理论观察2009年第5期
第二篇: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探讨
民间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从事非营利活动的社会组织。自愿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是民间组织的主要特征。农村民间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村落或村落联合体为单位的由农民自发组成的服务组织,即互益型组织,又可称为村庄组织;另一类是专门从事农村各种服务活动、协助农村发展的专业性服务组织,又可称为乡村发展机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社会建设和管理。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新农村建设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民间组织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促进支农资金高效使用。能否高效使用支农资金,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以满足农民的需要为前提,妥善安排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需要农村民间组织的参与。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增强农民与涉农服务组织的谈判能力,增加农民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空间。各类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可以通过竞标取得涉农服务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农村民间组织对支农资金的使用要接受政府和村民的双重监督,这有利于高效使用支农资金。
提升农村基层政府服务水平。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转变职能,更好地加强监管、提供服务。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其更有效地发挥监督、管理与指导作用。村庄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它提供公共设施、管理公共事务;其组成人员经过选举产生,是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有生力量。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提供涉农服务,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农民的选择,接受政府及农民的双重监督,因而必须注重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村基层政府也可以因此从那些能由市场解决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核心问题是协调政府与民间、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农村民间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是我国社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村民间组织对形成新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其意愿缺乏充分的表达、合法权益缺乏充分的保护。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能够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推进农村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自愿性及行为自由是公众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很快,但在自愿性和自由参与以及公开性、透明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村庄组织和乡村发展机构是村民自愿参加的民间组织,它们从事农村公益慈善事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可以弥补国家资源投入不足或者覆盖不到的地方,使更多的农村困难群体受益,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民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广大农民参与的途径。农村民间组织是村庄内部联系的纽带,是乡村民主生活的平台,也是乡村民主的有效组织形式。农村民间组织因为具有民间性和可监管性及其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公开性,因而容易取得社会和农民的信任;又因为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并具有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内部机制,因而成为进行农村民主教育的有效形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
第三篇: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当前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分析
姓名 专业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我国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词:积极财政政策 扩大内需 内需 消费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我国政府提出和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政策涵义的。
其一,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政策作用大小的比较意义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出现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趋于弱化,“吃饭财政”难以为继的窘境。面对中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形势及新问题,特别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必须使我国财政政策尽快从调控功能弱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对经济增长发挥更加直接、更为积极的促进和拉动作用。这就是“更加积极”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涵义。
其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就我国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而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渐突出,成了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开拓市场、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作为结构调整最重要手段的财政政策,显然应在我国的结构优化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比以往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国有企业改革中下岗、失业人数增加,城市贫困问题的日渐显现等原因,作为社会再分配唯一手段的财政政策,也必须在促进社会公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至为关键的调节功能。这是市场机制和其它政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形势的变化,紧迫的客观需要,使中国的财政政策不能不走上前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其三,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一种政策类型,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中外的经济理论表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如本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及其与之配套、至少实行了10年之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自6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等,都具有这种政策特征和政策取向。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始料不及的某些外部因素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
二、扩大内需
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
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
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4、有力贯彻实施中央关于“扩大内需”的英明决策需要遵循的五大原则,即慎选项目、注重平衡、加强监督、关注民生。
三、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当前扩大内需最直接的手段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近几年来,面对内需不足、出口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突出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和收入分配等经济杠杆,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带动了投资和消费,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我国经济向着快速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四、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在两大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在财政支出方面,适当提高财政占GDP的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公共财政职能。科学合理的调整财政支出范围,适当压缩一般性和“越位”性支出,投入缺位领域,加大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支出
1,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支持“三农”的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
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防活”,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水利电网、自来水等方面的建设最能生产力赶紧影的效果。因其规模小,物资投入以国内产品为主,可以直接刺激国内需求。而且劳动密集程度高,使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生活产品的消费需求。(3)稳定农资和粮食市场价格,确保农民持续增收。(4)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民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推进科技技术进步与成果的转化。使农民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不断释放消费需求。
2,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要从过分强调重工业化的投资,转向以最终消费作为支持的投资。(1)直接投资和参与投资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2)加大对城镇廉租方的投入力度,推进经济适用住房进行货币化改革,努力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问题。(3)重点转向直接投资和参与投资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和运用,积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信息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信息化、环保化。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优化供给和创造需求,有效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
3,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免除居民的“后顾之忧”
社会保障的“雪中送炭”必须要有公共财政政策来调节,建设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左右,在中央财政适当加大对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力度的基础上,监督地方政府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地方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做实个人帐户;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要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起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切实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建设起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基础框架。
4,增加财政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扩大就业
对于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来说,真正想要的是就业岗位而不是保障资金。因此财政因改变过去单纯依靠现金补助失业者的做法,而是采取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加大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相应建立促进就业基金专项培训基金,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向劳动者提供专门的就业培训、指导和介绍、给予创业融资、开业注册等方面的优惠,开发就业岗位。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中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的“4050”群体,政府和社会应负起责任,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要通过改革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制度,调整产业结构iu,增大服务比重,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5,增加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减轻具名负担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纯”公共产品,真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因此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尤其是要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教育是立国之本。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的供给,既能减轻居民教育经费的负担,拉动消费需求,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要加快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解决医疗卫生服务缺乏和城乡医疗水平失衡问题。各级政府应增加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财政出资比例,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倾斜。合理确定中央财政在东、中、西部医疗卫生制度的补贴额,形成东、中、西部不同意医疗卫生转移支付制度。
(二)在财政收入政策方面,完善税制,撬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启动消费 1,改革消费税。对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适当调减现行消费税的部分税率,以正确领导消费,调节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悬殊和社会分配不公。
2,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并加强征管,增强其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将分类课税模式改为综合分类课税模式;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和减少差距;完善税前扣除范围;加大对偷快速能够个人所得税的惩处力度。
3,对营业税进行改革。适当降低第三产业营业税税率,以降低成本价格,进一步刺激消费,体现对社会消费热点的支持。
4,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允许企业敌寇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金。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征税,使增值税务链条环节的税负的公平,还可以刺激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激发企业开发新技术、升级产品结构的积极性,提升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促进消费和投资协调。
总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以科学的发展为指导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工具,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税制结构,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与消费政策;为社会提供公平的公共产品,满足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同时要注重给低收入群体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并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此外,还应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居民消费升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充分发挥城乡消费增长潜能,以此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大明,廖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税收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2]闫龙飞,周克清,张天舒,新财政政策的目标定位及途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2).[3]白景明,周雪飞,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及其财税调节对策[J].经济活页文选.2003.(5).[4]刘巍,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4.(8).[5]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1).[6]代英姿,公共卫生支出;规模与配置[J].2004.(6).[7]齐海鹏,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财税视角分析[J].现代财经.2004.(11).[8]韩洁,王永康,我国医疗分配公平性具世界倒数第四.新华网.2006-03-18.[9]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农业信息网.2006-02-21.
第四篇:浅析当前我国机构照顾中
浅析当前我国机构照顾中
社会工作者介入
——以“南京市阳光老年公寓”为例
(社工0712032607139茅润)
【摘要】机构照顾作为老年人长期照顾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初步介绍机构照顾的相关情况的基础上,以“南京市下关区阳光老年公寓”为例指出当前我国机构照顾所普遍存在的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社会工作者在老年人机构照顾中可以并且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老年人;机构照顾;老年公寓;社工介入
当老年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地因生理的老化、残障而损害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时,他们就需要健康照顾、个人照顾或其他支持性的服务。一般来说,这些提供给老年人的长期支持性服务主要是由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所承担的。当这种持续性的照顾造成了家庭成员(包括老年人自己)的心理负担、生理资源的过度支出,社区的支援性服务也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照料需求时,就需要有机构性的设施开始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的服务。在老年人的长期护理照料中,机构照顾是对老年人保持持续性照顾非常重要的环节。而社工在机构照顾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作为老年人长期照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在老年福利服务制度下,对由于生理、心理和精神上有障碍的,或居家养老有困难的老年人,由机构专业人员提供带有医疗、保健和相应的护理照料和日常生活起居照顾方式。机构照顾环境属于封闭式的照顾环境,其提供的服务具有代替家庭照顾、辅助家庭照顾或分担家庭照顾等不可替代的功能。老年人接受机构照顾是因为家庭照顾或居家养老服务没有办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以及老年人在居家养老中不能保持某种程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在家庭饮食、生活节奏等当面。也有一些老年人是为了不给家人增加负担或缺少家庭支持而主动选择机构照顾的。从服务内容来看,机构照顾服务基本上包括医疗服务、康复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顾和社会性服务等内容。机构照顾中的医疗服务与医院内的治疗服务不同,它只是为老年人提供诸如输液、注射、管道喂食、排尿、提问检查等类型的、与医疗关联性较大的服务,一般由机构内的护士提供。康复保健服务主要是为防止老年人生理功能的衰退而进行的服务,如采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疗法、饮食疗法、体育疗法风方法的服务,一般也由康复保健师提供,或在康复保健师的督导下由其他服务人员提供。日常生活照顾主要是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照顾服务,包括协助如厕、入浴、穿脱衣、移动、喂饭(水)、喂药、协助洗脸漱口等内容。社会性服务也被称为社交性服务,主要是帮助老年人适应机构环境和集体生活、成立老年人团体或促进老年人个人之间的交往、帮助老年人与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建立关系并运用这些资源、促进老年人与家人、亲
属或社区的关系等等。机构照顾的类型可分为特殊护理院、护理型养老院、康复保健型养老院和老年公寓。
本次我们实习的机构便是最后一种:老年公寓。所谓的老年公寓也被称作老人之家、老人院等,是指提供膳食、住宿、个人服务或社会照顾的机构。入住的老年人一般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只需要保障其良好的居住、活动环境和提供一定的社会性、娱乐性服务。这是以社会服务为主、健康服务为辅的机构服务模式。本次实习的机构——南京市下关区阳光老年公寓的入住人员一般没有大的健康问题,虽然其中有一大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了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障碍,如耳聋、眼花、记忆力减退、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等。
二、问题提出
我国的养老机构按其所属部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卫生部门主管的、以医疗护理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医院、老年保健院、老年护理院等,主要是以治疗、医疗护理和康复保健为主的服务;另一类是由民政部门主管的,以提供生活护理照料为主的老年照顾机构,如老年福利院、老人院、老年公寓等,主要是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机构服务。本次我们所实习的机构——阳光老年公寓便是在民政部门主管和支持下由个人兴办的集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机构。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机构所处环境清幽,硬件设施十分完备,工作人员服务周到细致,机构领导人也认真负责,能够与入住老年人建立融洽关系,给老年人以家一般的温暖。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该机构没有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具有专业理念价值观和技能方法的职业社会工作者,这就可能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使得使得机构提供的服务多集中在最基本的生活照顾和护理方面,缺乏对入住老年人进行个性化的、特殊精神和心理需求的认识和服务。
因此,为了帮助老年人提高其机构生活的质量,有必要在机构中引进专门的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的老年社会工作。那么社会工作者在机构照顾中究竟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社工在机构照顾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呢?这正是本文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三、社工介入
社会工作者在老年人机构照顾中的介入层面一般包括针对老年人的直接工作、针对老年人家属的工作和针对机构内其他人员的工作三个方面。
一、针对老年人
针对老年案主的直接工作可以按照从老年人开始申请入住机构的程序划分,包括入住机构的许可、入住后的工作、离开机构或转院时的工作。
1、帮助老年人入住机构时的工作
一般而言,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在老年人或其家属提出申请入住机构后,最好能与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一次会面,这在一方面可以作为咨询者为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机构的各种信息,给他们以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教育者,使老年人及其家属能够对入住机构的程序及可能的未来生活有所了解和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工作者还必须对老年人及其家庭情况进行一定的信息收集,以便能够在老年人入住机构后为其提供个别化的护理照顾计划。就老年人及其家庭状况的信息收集而言,一般包括老年人入住机构的背景及目的、老年人的疾病史、老年人的精神状况、有无异常行为、家庭护理照料情况、护理照料者的情况、家庭生活状况、老年人的生活历史、老年人的性格、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等。
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经常使用巴氏量表进行测量。在本次实习中,本实习小组也在个案过程中使用了巴氏量表以评估案主的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借以增进对案主的深入了解。
社会工作者帮助入住机构老年人的评估工作除了以上内容之外还有一些有关对老年人认知、沟通、情绪、行为、社交、疾病及医疗状况、社会支持系统状况等内容都要一一做出评估。
总之,社会工作者第一次与老年人及其家属会面的成功与否对以后机构中工作人员能否与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作者需要在面谈中保持轻松的氛围,充分介绍机构的情况,使老年人及其家人能够产生对机构的信赖感并尽可能地取得老年人家人的支持。
2、针对入住机构老年人的直接工作
由于机构往往较为偏重医疗模式的照顾,而较为忽视入住机构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层面的介入工作,这也就导致了老年人社会心理方面的要求常常被忽视,老年人社会与心理能力的退化。而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工作恰恰是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才能,以改善、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方面。
在为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时,工作者可以采用个案工作的介入方法,根据老年人个别具体情况来决定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范围及程度,帮助老年人适应这些变化,以提升老年人的自助功能、自我价值和尊严。也可以采用团体工作方法,通过老年人团体活动的各个过程,使老年人获得正面的认知、行为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如老年人活动小组、健身小组等。
由于老年人问题的复杂化,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与其他工作人员或专家组成团队,通过跨专业的综合照顾一起努力处理老人的行为问题。其中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计划、推行、协调和评估机构的主要员工制度。
3、老年人离开机构或转院时的工作
入住机构的老年人可能在中途离开或转院,如果是被转介到其他机构,老年人则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无论如何,环境的改变都会给老年人及其家人带来较大的压力和痛苦。
面对这样的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年人及其家人从面对生活环 境改变的准备开始,在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使老年人及其家人明白转移生活环境的原因及必要性,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允许老年人及其家人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另一机构的各种有关信息,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所以社会工作者同时需要扮演咨询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同时,工作者尽可能地评估另外新环境的资源状况,以确保老年人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得到较好的服务。
二、针对家属
虽然老年人入住了养老机构,其家人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护理照顾压力得到了
减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自己的责任。因此针对老年人家人而展开的工作其实也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信息反馈、团体工作等方法帮助家庭成员了解老年人在老年期的各种生理及心理特征,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精神照顾。在老年人家庭的精神支持方面,即使最好的养老机构也不能代替家庭成员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家庭成员消除一种焦虑和负罪感,这种情绪源于中国传统化,认为将老年人送到养老机构照顾是不孝的事情。并协助他们认识到在老年人对策高龄期接受专业化机构照顾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同时还要强调老人入住机构后家庭成员继续定期探望和支持老人的重要性,并且鼓励家庭成员一起参与老年人个人照顾计划的制定。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家庭成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入住机构的老年人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意义,这也间接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针对机构
1、工作人员的在职训练、辅导和支援
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关心、爱护和重视每一位工作人员,并带 领大家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于生活环境,使工作人员感到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在机构工作的具体照顾者,由于长期照顾体弱的老人,可能会出现“工作麻木”现象,为此,社会工作者需要重视工作人员保持将抗轻松的心理,给与他们情绪支持、及时疏导、解除工作人员的心理问题是优质服务的保障。而且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或工作压力问题也需要社会工作者予以辅导,创造人人学习、各尽其才、公平和谐的环境条件,使每一位工作人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和长处,给予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期望。
2、养老机构的资源拓展、服务协调及发展
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可以主动在社区中寻找机构所需的社区服务,或统筹社区人员提供给机构的服务,如组织机构老人参与社区举办的比赛、出席社区的文娱活动等。而且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招募、训练、运用、支持志愿者服务来为机构内的老年人提供各项服务,如训练和安排志愿者与机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合作、陪伴老人等等,形成人人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并且在社区服务资源拓展的同时,还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协调社区其他组织与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如运用老年精神科专家的外展服务所提供诊断与治疗等。除此之外,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有关老年人的社会心理需求知识,可以参与制定机构的目的、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而且还可以根据经济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机构内部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这样才可以促进机构的成长与发展。
四、总结
由于社会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养老机构中比较注重基本生活护理而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服务等的现实问题,由于老年人基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产生的对服务质量更高的要求,以及现代福利服务思想和理念的转变等等诸多方面,都使得社会工作介入到老年人的机构照顾体系成为必然。在此之前,社会工作首先应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理念与实务能力等各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谢美娥.《老人长期照护的相关论题》.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
[3]张家铭、蔡智能.《老年人之周全性评估》;
[4]朱佩兰.《安老与社会工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5]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五篇: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关于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区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民间组织作为社区公益事业的主体,在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它们不仅发挥着提供一定社会公共服务、维护一定群体的利益、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分担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可见,社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组织从实际出发,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双台子区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47家,其中幼儿园44家,婚姻介绍所3家。他们都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如:社区内的每家幼儿园都能够为本社区儿童提供良好教学环境;能根据早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注重幼儿的个性培养,从而使社区内的每个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双台子区婚姻介绍所虽然数量不多,但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每家婚姻介绍所都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未婚及丧偶人员的特点开展业务活动,每年正大婚姻介绍所举办的联谊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另外,他们还与双台子区婚姻登记处联合到社区宣传新《婚姻法》,普及法律知识,使新《婚姻法》达到家 喻户晓,人人皆知。
双台子区共有4家社会团体,他们都在社区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卫生工作者协会经常组织医疗小分队定期到各个社区送医、送药,免费为居民检查身体,并在社区内设立了医疗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内的居民就医看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个体劳动者协会积极开展 “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免费为个体户提供法律咨询,定期举行法律业务知识讲座,提高了居民的懂法、守法意识,加强了居民的法制观念,他们还利用收取来的会费为会员们订阅报刊、开展娱乐活动、办理会员证等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受到会员们的一致好评。计划生育协会,采取多功能的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使宣传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社区内的计生干事身披红色彩带,为过路人发放有关计划生育知识、生殖知识、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宣传单。在关爱孩子方面,他们还为社区内的女孩捐款、捐衣、捐物。企业家协会,组成人员大多是各社区内的企业管理者,社区的发展与他们有着重要的关系。协会的领导经常到各社区内的企业指导工作,并组织企业开展经验交流会,探索企业生存与发展途径,丰富了企业家的生活并为社区内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民间组织在配合政府机构改革、政事分开、行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调整,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等方面将发 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民间组织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很高。一是民间组织覆盖面小;二是民间组织诚信度不高。
(二)民间组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民间组织一般投资小,并不以营利为目的,故经济基础较薄弱,要开展一些有益居民的活动,力不从心。
(三)民间组织中从事公益类服务单位数量偏低、开展活动少。民间组织是长期组织,但只在一些有意义的日子或节假日开展活动,因此,相对来讲开展活动较少。
三、建议
构筑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民间组织发展框架。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是消除因社会转型而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基础,是推进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民间组织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从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实现民间组织发展的新突破。
(一)结合社区居民的需求,对民间组织的布局进行调整,建立一个为民间组织服务,能够维护民间组织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制定一个民间组织的统筹发展规划,改变目前民间组织中从事公益类服务单位数量偏低的现状,使公益类民间组织逐步成为代替政府为社区居民提供福利保障,困难救助的主要力量,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区自治。
(二)在社区中成立公共事务协会,将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与社区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区中的民间组织实现由零散型向规模型、由维护自身利益型向全面提供社会服务型、由松散随意型向规范制约型的转变,加快社区建设“政府搭台、社区主办、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唱主角”格局的形成。
(三)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将民间组织的员工福利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解决民间组织从业人员的劳保、医保和养老保险问题,使民间组织在用人制度和员工保障方面规范化。扩大民间组织的选才范围,使民间组织能够吸纳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要通过上岗前培训和分类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从业素质和执业能力,从而使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有提高,具备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我发展技能。
(四)加强民间组织中党组织的建设工作。要以夯实基础为原则,重点提高民间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率、扩大覆盖面。要通过不同方式,在民间组织中发展党员,逐步消除民间组织中党组织的空白点。同时,要切实发挥民间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民间组织的凝聚力,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加强对外交流。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而许多国际 间的交流是民间的、行业内的,这种交流不仅相对紧密、务实,而且更直接、更具体,因而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对于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区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另外,作为民间组织形式之一的行业协会,它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促进行业内合理的竞争、学术的交流、课题的研究,以及监督行业内的行为,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双台子区民政局 二00五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