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
(昭政发[2008]1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依法行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提高行政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理念和意识,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推动昭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有关规定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通知》(云政发〔2007〕162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昭通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规范行政权力,进一步明确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
(一)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严格按照《云南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办法》(省政府129号令)的规定,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发布的具体规定,有效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强化政府的执行力。每年由市政府法制办和市监察局牵头组织对规范性文件审查和备案情况进行检(抽)查,对违反规范性文件登记备案制度的行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实行规范性文件年度清理制度,由县区政府法制机构组织实施。2008年年底前要对全市乡、镇以上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组织一次全面清理,凡是与上位法和上级机关依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予以纠正或者废止,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积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为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推进城管、交通、文化、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
当前要重点解决在城市管理中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和扰民现象。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法定职权的集中、综合,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城管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人员的调整,由市人事局、市编办牵头,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按照搞
好试点、逐步推开的步骤,2008年我市确定在水富县开展城市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逐步实现城管综合行政执法。
(三)严格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资格及执法证件管理。
2008年9月底前,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构要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进行清理,并将其单位名称、执法依据、执法权限、办公地址和联系方式等,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向社会公告。公告内容发生变更的,应当重新公告。行政执法主体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组织)实施行政执法活动的,应当与受委托机关(或组织)签订行政执法委托书,并于委托书签订后15日内向社会公告,同时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制度。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要对本辖区的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清理,没有取得执法资格和证件的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
(四)落实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和备案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制度》、《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和《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等重要制度精神,对重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具体行政行为实行事前审查和事后备案制度。将重大行政行为纳入上级对下级事前和事后的监督之中,减少因不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侵权和行政争议案件的发生。
上述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由作出该行为的行政执法主体的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各政府法制机构对本级行政执法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外,必须事前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提出意见。领导不采纳而导致行政违法的,由领导承担责任;政府法制机构不提出意见或提出错误意见的,由其负责人承担责任。
(五)完善行政执法投诉案件处理制度。
各政府法制机构于2008年底前,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办案规程、工作守则和过错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行政执法个案监督,将行政执法个案监督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向社会公布投诉监督电话、通讯地址和网址等,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行为提出的申诉、控告或举报,并依法作出处理。
(六)创新行政执法检查方式。
按照《纲要》和《云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的规定,加大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力度,创新行政执法检查方式,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作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
切入点,重点对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城市管理、工程建设、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医疗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专项案卷评查活动。
充分发挥法制督察在行政执法监督中的作用,由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和市人事局牵头,针对一些执法任务重或者群众反映问题多的行政执法部门,组织法制督察人员进行专项督察,实行明查暗访,发现行政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单位和个人,坚决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七)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在已经完成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的基础上,按照《昭通市人民政府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和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工作。对所属行政执法机构和行政执法人员的行政执法责任的追究,要按照《昭通市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行政问责等制度进行,促使全市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落实法定责任,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要建立执法活动台账,扩大公众和行政管理相对人参与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范围,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开。
(八)加强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工作的监督。
完善行政复议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行政复议职责、违法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等行为的,应当依法严肃查处。
县级以上财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赔偿费用核拨的规定,将赔偿费用依法列入预算。赔偿义务机关必须依法履行行政赔偿义务,对不履行赔偿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九)做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做好相应统计工作,各县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统计分析应每年开展一次,并形成书面报告于翌年2月底前报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本市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情况汇总,并形成书面统计分析报告报市人民政府。
二、切实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组织保障
(一)落实好行政首长负责制。
规范行政权力,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将其作为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好行政首长负责制。
(二)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各级行政执法主体应当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市政府法制办要根据省政府法制办的培训规划制定全市行政执法人员中长期综合法律教育培训计划。
县级以上政府法制机构要会同人事部门做好行政执法主体中公务员初任培训和任职培训中的综合法律知识教育培训。
(三)加强政府法制机构能力建设。
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特别是加强县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特别注意培养、选拔法制工作人员,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业务经费、交通工具和设备。保证政府法制机构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与其承担的工作任务相适应。
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
发布部门: 发布日期:2008年04月28日 实施日期:2008年04月28日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浅谈如何加强行政执法监督
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是新时期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纠正党风政风、防止腐败发生的重要措施。近处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行政执法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行政热法过程中,群众抱怨过多,且颇有微词的依然是行政执法问题。从许多事实来看,权大于法、情重于法、贪赃枉法的现象在行政执法中还严重存在。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声誉和形象,而且严重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影响了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权力缺少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本人认为,要遏制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确保行政执法走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治化轨道,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抓好法制教育,构筑一道自我约束的思想防线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专制意识浓厚,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盛行,这些都与依法行政格格不入。可以说,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以权压法、以情轻法、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主要是根深蒂因的封建专制思想在作祟。我们知道,行政执法的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因此,推进依法行政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构筑起法律至上的防线。当前,“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正在开展,各级各部门应该将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法教育作为重点,通过自学,法律培训、演讲比赛等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转变思想观念,清除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等封建专制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权力与法律的关系,牢固树立法律至上、法律大于权力、权力服务法律的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只有解决了思想问题,增强法律和法制观念,提高严格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才有可能做到自我约束,摒弃私心杂念,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确保秉公执法,文明处事。也只有这样,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二、防微杜渐,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要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关键要从行政执法部门内部抓起,建立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正本清源,防微杜渐。一是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监督。完善上级政府对所属部门以及上级行政部门对下级部门的层级监督机制。上级政府要强化对下级政府和所属部门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的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坚决防止和消除滥用职权、执法犯法、绚私枉法等腐败现象,纠正不顾国家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二是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等专门监督。监察机关要按照行政监察法等规定,加大监察力度,调查处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行政纪律的行为。审计机关要按照审计法等规定,切实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三是严格执行罚缴分离制度。要继续完善罚缴分离制度,推行行政事业收费、罚没收入的票款分离制度,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完善收费、罚没票据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要严查部门设臵的“小金库”,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四是要建立和实施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要求,将行政法律法规分门别类,按其内容确定实施的行政机关,机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及岗位,明确执法职责,促使执法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执法水平。要强化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责任,督促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及时纠正错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树立政府机关良好形象。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过错责任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五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首先,要把好进人关、通过公开招考,选拔、择优录用执法人员。要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和惩戒作用,在行政执法机关内部逐步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管理机制。其次,加强对行政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对行政人员法律素质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使行政人员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增强法制观念,特别是在行政执法前要通过相应的部门行政法律、法规知识综合测评。这是因为,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可行政违法行为和某些重大行政失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行政人员的法律素质低缺乏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所致。简言之,就是要在行政执法队伍的入口把法律素质关。其三,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监督,坚决纠正以权谋私、吃拿卡要的不正这风,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其四,实行定期交流和轮换岗位制度。执法机关的负责人要定期交流,很重要岗位执法人员要定期轮换。为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提供保障。六是认真实施行政复议制度。各级各部门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全面、正确地履行行政复议规定的职责,严格依法受理、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对政府所属部门复议工作的指导,要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加强对与行政复议申请有关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保证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进行。通过建立内部监督机制,有效促进行政执法工作。
三、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在不少行政纠纷案件中,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某些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没有充分陈述行政收费、行政执罚的依据和标准,认为他们是在搞“暗箱操作”。这各行政执法缺少透明度的做法,说轻些是有关人员素质低下、态度生硬,说重些是执法人员剥夺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不敢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有悖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与依法治理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我们必须高度正视这个问题。政务公开,是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原则。实践也充分证明,政府行政部门只有无条件地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将所有行政执法行为臵于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有可能做到依法行政、公正执法。首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便公众对政府信息获取和查阅。
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都要实行办事公开制度,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私密、个人隐私的事项,其他政府信息都应公开。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建立政务公开网页、在办公场所建立政务公开栏等形式,把政务公开制度化。其次,要加强对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行政执法的主要依据是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因此,行政执法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采取的多种形式将负责实施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予以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其三,要全面实行行政执法公示制。行政执法的主要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有关行政部门要本着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态度,将执法的依据、程序等公之于众,并告知当事人不服执法决定的申诉方式,以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当事人向行政机关了解执法依据和程序时,行政机关要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实行行政执法公示,一方面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有利于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行为予以监督,这是遏制行政执法“三乱”(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现象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抓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同时,各执法部门还要认真落实“12345”行政执法监督模式。即:一汇报,定期听取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情况汇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走访,定期不定期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服务对象及社会各界对本单位、本部门行政执法的意见和建议主。三检查,检查执法程序、执法文书、行政处罚是否合法。四核实,核实封存、没收的物品管理及处罚情况,罚没款的上缴情况。五提高,提高执法为民思想,提高依法办案能力,提高执法文书质量,提高行政处罚有效性,提高对履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过程的监督管理水平。
四、务求实效,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在我国监督机制的架构中,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的监督是最高层次和最具法律效力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切实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强化执法监督力度,促进依法行政。首先要认真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政府行政执法行为,除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外,许多时候是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的。而行政执法中出现的一些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往往根源就出在规范性文件上。因此,人大要抓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审查政府规范性文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要建立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及时向人大报送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人大要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及时组织力量审查政府报送的规范性文件。一旦发现有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要迅速向政府提出监督意见直至撤销该规范性文件,以便从源头上堵塞违法行为。其次,要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监督行政执法。一要抓好执法检查。人大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有关行政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正确实施。二要抓好个案监督。人大对在执法检查以及接待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发现的违法或严重处臵不公的行政执法案件,要及时进行个案监督,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抓好对部门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实施的监督。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和实施执法责任制和错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是推进依法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人大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行政执法机关实施“两制”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错案、执法过错的监督,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依法行政。四要监督和支持司法机关对重大违法的行政案件的查处。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具有法定的监督职能。人大要通过有效的监督和大力的支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法律监督作用。特别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审查重大违法的行政行为,查处权力腐败案件,鞭策依法行政,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五要监督政府调整,充实行政执法与监督队伍,严禁不具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顶岗执法。目前,政府机构、人事的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存在冗职冗员、人人浮于事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存在某些执法部门,如商务等部门人员紧张的问题。所以,人大要督促政府实事求是地按发展市场经济和加强法制建设的要求,妥善解决人员调整、分流、补充的问题,确需加强的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部门应当加强。特别是在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后,在人员配备上如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则应保质保量地及时充实行政执法队伍,而不能“因减人而废政”。鉴于未经培训、未取得执法资格和证件的临时人员顶岗执法的弊端很多,这种现象在某些执法部门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行政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要监督政府行政执法机关坚决禁止随意授权给不具备执法资格的组织和临时人员从事行政执法。
五、敢于曝光,发挥舆论氛围的特殊作用
舆论监督,是一种受之于众的社会性的监督形式。由于这种监督的公开性,往往会产生一种其他监督形式所无法替代特殊效应。现实情况表明,某些违纪违法的行政执法事件,采取诸如纪律处分、通报批评等内部处理形式,往往会触行不大,甚至对某些有关部门及责任人来说,还会无动于衷,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而事件一旦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开披露后,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震动效应:当事人会受到社会舆论的遣责,组织的处理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当事人所在单位会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整改工作,以尽快消除负面影响;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会以此为鉴,开展教育活动,抓好防范工作,等等。因此,要搞好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就要敢于曝光,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首先,新闻记者要勇于负起责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的崇高职责,所以,新闻记者,要不负众望,敢于为民说话,伸张正义,揭露行政执法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其次,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做舆论监督的后盾。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单位行使监督权就是行使人民的民主权利的体现,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全社会的支持。因此,各级党委、人大、政府要从惩治腐败,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着眼,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不怕露丑,做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大力支持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中所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所进行的揭露和鞭挞,以警效尤,推动依法行政、公正执法。
综上所述,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应该是一个由多方面组合起来的系统工程。如果能够把这个在党委的领导下的以内部监督为基础、以人大监督为主体、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为辅助的全方位的立体监督体系建立起来,多管齐下,形成合力,那么,行政执法工作就一定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三篇: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许政办[2007]10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等部门河南省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7〕9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开展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重点,搞好自查
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要在全面检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以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为重点。
(一)检查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情况,依法纠正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不到户、土地承包合同未签订到户的问题。
(二)检查承包期内随意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土地的情况,依法纠正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的问题。
(三)检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依法纠正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问题。
(四)检查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农村机动地发包的公开和民主管理情况,依法纠正侵害农民权益的问题。
(五)检查农村土地问题信访情况,依法纠正属地管理责任不落实、职能部门不作为、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问题。
(六)检查农村土地征占情况,依法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批地用地、以各种名义变相征占农村土地问题。
(七)检查其他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问题,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把握政策,搞好整改
(一)认真做好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的后续完善工作。凡是尚未开展延包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开展延包;土地承包期不到30年的,一律延长至30年;没有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的,要补签合同并将合同文书发放到户;所留机动地超过集体经济组织耕地总面积5%限额的部分,要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分包到户;仍存在“两田制”的要及时纠正。
(二)制止承包期内违法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土地。对已经完成土地延包的地方,在二轮土地承包期内,不允许以婚丧嫁娶、人地矛盾突出等为借口随意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的土地。凡进行调整的,要认真纠正。
(三)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法纠正强迫承包方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截留扣缴承包方土地流转收益的行为。
(四)规范机动地、“四荒地”承包。对过去已拍卖或招标承包的机动地、“四荒地”,程序不规范的,要通过民主协商,调解矛盾,稳定现有的承包关系,签订规范的承包合同。
(五)强化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建立由农业、纪检监察和司法等部门参与,以协商、调解、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调处机制。认真落实《信访条例》和国家、省关于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有关规定,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认真调处农村土地纠纷,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六)农村土地补偿费要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对扣缴、截留、挪用的,一经发现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今后,在依法征地报批前,要将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书面告知被征地农民,对拟征地现状的调查结果须经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确认,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要落实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安置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七)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换发补发工作。各级政府要将换发补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作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积极稳步推进。做到换发补发方案未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未经公示、农民提出的问题未得到合理解决不发,切实将土地经营权证换发补发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实现承包地块、承包面积、承包合同、承包证书和基本农田“五到户”。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彭俊伟为召集人,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民政局、市信访局、市政府纠风办负责人为成员的许昌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市联席会议负责全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政策指导和重大案件查处、信息交流等工作。市农业局负责专项治理的组织协调、政策指导等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纠正违
规征占农民土地侵害农民权益行为,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市监察局和纠风办负责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和征占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市民政局负责专项治理工作中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市信访局负责落实信访责任制,加强督查督办。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市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承担日常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市、县直各部门要建立领导分工责任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
四、健全机制,搞好督查
为强化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督查指导,市政府抽调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市民政局、市信访局有关人员组成督导组,负责对全市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跟踪督办。
实行督导责任制。市农业局负责督导许昌县,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督导长葛市,市监察局负责督导鄢陵县,市纠风办负责督导襄城县,市民政局负责督导禹州市,市信访局负责督导魏都区、经济开发区、东城区。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也要建立督导组,分区包片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市联席会议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举报电话为2965102。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也要公开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及农民群众的监督。
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各县(市、区)要把专项治理工作中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反馈到市联席会议办公室,严禁隐瞒不报、迟报、漏报。
建立督导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督导组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专项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各县(市、区)专项治理工作结束后,于11月15日前将书面总结报市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七年十月十一日
第四篇: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行政执法监督是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纲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决定》,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拓宽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式等措施,加大了行政执法监督的力度,有力地推进了依法行政。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各项制度,夯实监督工作基础
1、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制度。良法须善行,程序的合法与否取决于执法人员的素质。因此,我们首先加强了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学习培训,实行行政执法资格制度,未经培训或者未取得行政执法资格的,一律不准上岗执法。其次,强化行政执法程序意识。指导和监督重点执法部门开展执法程序化建设。如: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市农业局对行政执法文书进行了统一规范,使执法文书齐全,格式规范;市公安局以“执法模式化”为目标,建立了“七大机制”(即:执法操作流程机制、执法质量考评机制、执法责任监督机制、网上办公机制、法制机构保障机制、学法教育培训机制和激励竞争奖惩机制),制定下发了《行政案件操作流程规定及部分行政、刑事案件卷宗询问规范笔录》,在全系统开展五级执法办案责任制,进一步严格了执法责任,切实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2、健全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报告制度。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作出对公民2000元以上、对法人或其他组织1万元以上的罚款,及其他重大行政处罚的,都必须向市政府备案。对上报备案的,建立了行政处罚备案台账制度,逐一审查并造册登记,对报备时效、处罚证据、程序、文书、法律适用等要素作重点审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部门提出整改意见。2006年以来,市政府共审核市级行政执法机关上报重大行政处罚案件90多件,有效避免了行政处罚过程中事实认定不清、法律适用不准确、程序不合法、文书不规范、自由裁量幅度过大、救济途径和时限告知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
3、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2005年,我市率先开展了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省政府法制办在宝鸡召开了现场会。我们以行政执法程序为主线,以行政执法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为标准,研究制定了行政许可案卷和行政处罚案卷的评查内容和标准。案卷评查由市级行政执法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以行业、系统自上而下开展评查为主,以市政府法制办对全市各行业、各系统开展此项活动进行监督检查为辅的方式进行。大多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制定出了能够充分体现各自特点的评查内容和标准,评查形式灵活多样。如:市公安局加大了对行政执法案卷的检查频次,实行“一审核一考评月通报”,要求各县区公安局结合日常案件法律审核、案件评查及执法监督等情况,对本局的执法案卷进行月通报;市国土局每年组织各县区国土部门集中时间,对国土行政执法案卷进行了评查,针对案卷存在的问题,邀请省国土资源厅专家进行点评和培训;市环保局、药品食品监督局组织系统执法能手进行联评,通过相互交叉评查,推广和交流了工作经验;各县区政府以法制机构人员为骨干,抽调精通法律知识、熟悉执法业务、具有档案管理经验的人员指导案卷评查工作,使市、县政府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4、完善投诉举报制度。公开了投诉举报电话,建立了首问负责制,简化了投诉举报案件的办理程序,缩短了办案期限。
5、深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我市对依法行政工作坚持做到“半年一检查、全年一考核”。每年7、8月份,组织对12个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上半年依法行政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工作进度。年底,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成员单位对县区政府、市级行政执法机关全年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进行检查,逐项量化打分,结果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同时,在监督检查的方式上,逐渐改变了原来侧重考核的监督方式,对整体工作进行半年检查、年底考核,对热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察,对单项任务进行单独检查,做到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6、坚持依法行政工作奖惩制度。市政府每年都对依法行政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对工作开展不力,考核成绩差的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扣分。在操作中,奖励的评定坚持“三结合”,一是和行风评议相结合。行风评议的后3位,不能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二是和司法监督相结合。每年底我们都要和市、区2级法院联系,凡行政诉讼败诉的单位不能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三是和社会舆论相结合。凡违法执法或出现失误,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的,不能评为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对于过错责任的追究,市政府出台了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详细列举了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过错行为和相应的惩处规定。
7、探索建立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2008年,确定了市农业局、国土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6个市级部门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试点,指导试点部门梳理具有自由裁量权的执法依据,划分违法行为格次,并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细化行政处罚标准及相关程序,有效地防止了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保证了行政执法的公平和公正。近期,我们将在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全面推行该制度
(二)拓宽监督渠道,改进监督方式
1、全方位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是出台了《宝鸡市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行政执法事项等情况,均通过政府公报、报刊、广播、网站等媒体向社会公布。二是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以宝鸡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为龙头,建成《宝鸡信息港》、《陈仓热线》、《宝鸡经济信息网》等一大批专业网站,建立了市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和政府门户网站后台管理系统。目前,市级部门和12县区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政府上网率达到100%。网上对政府部门机构设置、部门动态、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业务公开、服务承诺等多方面向社会作了公开。三是继续开通市长热线和行风热线,坚持市政府领导、部门领导参加陈仓网谈、热题热议活动,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向群众介绍上级政策、政府决策、政府中心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有关事项的处理情况。四是坚持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市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重点事项,坚持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公开活动,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了全社会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作用。
2、有重点地进行专项督察活动。为了进一步完善宝鸡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行政许可集中办理、统一办理的便民优势,根据市政府领导批示,我们及时对所涉30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清理。办领导亲自负责,抽调专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对所报155个项目能否进驻“中心”实行集中办理、统一办理进行了审核,对可以进驻“中心”的项目进行了专项跟踪督察,确保其按市政府的要求进驻“中心”办理。目前,行政服务中心设70多个开放式服务平台,受理行政审批事项138项,年检业务13项,形成以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项目审批为两条服务体系的“一厅式办公、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模式。
3、有选择地开展行政执法明查暗访活动。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重点事项,拟定明查暗访方案,先后组织力量对公安、工商、卫生、市容管理、交通运政、民政等行政执法领域进行了明查暗访。通过走访行政管理相对人,咨询相关执法业务,跟踪个案操作过程等方式,多角度开展监督活动。改变了以往只听行政执法机关汇报的单一检查模式,使行政执法监督的层面更加全面,了解的情况更加客观,有利于对各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做出更科学、更公正的评价。
4、充分发挥行政执法监督员的监督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市社会各界人士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重要作用,我市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群众中,聘任了19名同志作为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员,在全市依法行政暨政府法制工作会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亲自为19名同志发了聘书。行政执法监督员主要对全市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履行行政执法职能情况进行监督。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参与半年检查和依法行政考核;二是以执法监督员的身份直接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由法制办督促整改;三是法制办定期向执法监督员发放执法问卷调查,对行政执法监督员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由法制办组织相关执法监督员开展专项检查。四是执法监督员可以对个案开展监督,对于其关切的行政执法案件,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可以随时了解办案进程或结果。
二、存在问题
(一)依法监督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基层政府法制机构地位不突出,力量薄弱,监督的结果不能被有效利用,致使一些同志认为监督工作可有可无,工作不积极主动,怕得罪人,使执法监督的力度大打折扣。
(二)监督的手段不够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除事后监督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来实现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在实际操作中法律依据支持不充分,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在实践中,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的无奈,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屡见不鲜。
(三)监督的内容落实不完全到位。《陕西省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对监督的内容作了详细的列举规定,但在实际中,诸如对领导干部学习培训、行政决策权的监督等,政府法制机构欠缺有效的监督手段,监督往往流于形式。
(四)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难以落实。由于政府法制机构对事的监督和监察部门对人的监督的分离,政府法制机构只能对违法案件进行查实,但对相应的执法人员却无权处理,使监督没有应有的震慑力。
三、对策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国务院《纲要》和《决定》,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依法行政监督工作的认识,把此项工作放到应有的高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
(二)继续抓好各项制度建设。继续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制度、法制机构列席本级政府(局、委、办)常务会议制度、重大行政决定合法性审查制度,强化对行政行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力度。进一步拓宽监督的渠道,探索更加灵活便捷监督的方式,着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切实规范行政行为。
(三)探索建立依法行政联系制度。加强与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及社会舆论监督间的联系,把握好时机,借势造势,积极开展监督工作,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关于加强和改善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默认分类 2008-02-15 19:35:55 阅读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党的领导和加强党内监督。从现实看,依法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是关系到党对公、检、法、司四机关执法是否公正、高效的关键所在,近几年,逐步摸索和探讨党如何进行执法检查监督,摸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党委没有放松对执法司法机关的领导和监督,使许多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如办案中违规罚款、滞留赃款赃物、刑讯逼供、超期羁押、违规使用警械等问题和错判案件得到查纠。但是,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尽管已全面推开,然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仍很少,运用理论来指导执法监督工作实践就显得苍白无力。一方面,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在实践中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同志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尚心存疑虑,认为这是干预司法独立,不符合司法改革的方向。可见,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认识还不够统一,理论研究还比较缺乏,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带有一些盲目性,因此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一、对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必要性的初步认识
有法学研究者认为,党委政法委作为政法各部门的领导机关,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由政法委牵头,由公、检、法机关“联合办公”、“协调定案”(主要是对疑难案件)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不可能真正完全独立地行使职权。认为应该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确定以后废除这种做法,因为其违背了诉讼原理,且直接与宪法和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等相抵触;地方党委及其政法委的干预是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根源之一,并认为这主要是体制上的原因。本应独立行使的审判和检察权等在政法委的统一协调下,往往变成较少重视“互相制约”。在现有体制下,司法独立无法做到,司法公正就很难保证。还有的学者认为,司法活动是一项技术性、理论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证据的运用,逻辑的推理和对法律的准确理解,并非非职业人士所能做到的,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仅从一方面的申诉状中就可以判断是非曲直的。对案件的是非要专业人员依照一套严谨的诉讼程序才能作出判断。如果把本来属于司法的权力分割到地方党委包括党委政法委或其他部门手中,要实现法治是不可能的。地方领导对案件定调子和阅批案件的做法是司法权被分割的典型表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尽管上述观点都是有一定道理,而且是极有高度的,但是从当前看,这些观点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和法制也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程度。中国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它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将经历从人治到综治,再到法治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从人治到法治的中间过渡阶段,即综治阶段。所谓综治是指当前我们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经济、文化事务还无法事事处处都唯法是行,而必须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国家。法治在现阶段社会生活中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要达到“法律至上”的境界尚待时日。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符合实际的。从司法人员这个角度来说,现有司法人员的来源非常复杂,既有从法律院校毕业的,又有从军队转业的,既有从其他机关调入的,又有从企事业单位改行的,还有从社会上直接招聘的。而且从数量上看,从法律院校毕业的还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法律院校毕业的司法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的又只有很少一部分。执法水平不言而喻。如果不考虑目前我国司法人员等的现状,而一味地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司法制度,可想而知,则不乱套才是怪事。我们在研究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这个问题时,既要看到“政法委体制”有干预司法的嫌疑,同时也要看到其主要还有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实际。扬长避短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笔者认为,抓政法队伍建设,不但要靠“教化手段”如“三个代表”教育、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活动等等,但主要靠制度建设。从国外经验看,确保司法公正的主要手段是体制和制度。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也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反对二种倾向:一是借口坚持党的领导而随意干预司法。要坚持党的领导,“主要应该从政治上支持和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二是借口司法机关独立办案,而一味地排斥包括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等在内的司法制约。如果那样的话,在现有条件下,司法腐败必然会更加严重。二是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在这种形势下,司法改革的目标也应当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中国的司法制度逐步与世界接轨。在日益高涨的司法改革浪潮面前,党委政法委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是很值得研究的。“个案监督错了怎么办?谁也不能保证个案监督就无懈可击。”其实上述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政法委监督出现错案历史上也出现过。为了规范司法机关的办案程序,国家专门颁布了三大诉讼法,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否则就是违法。但是,我国政党活动、政府活动和人大活动很少有程序方面的规范,即使有,也远没有象诉讼法那样执行严格。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党委政法委应当是司法改革的领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而决不能成为司法改革的阻碍力量。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工作必须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才有可能不出偏差。马克思说过,法官只服从法律,不服从命令。这是很有哲理的,也是站得极高的。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完全做到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但我们的司法体制改革也好,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工作也好,都应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和构筑。目前,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工作的目标应当是既加强党内监督,又确保不随意干预办案,促进司法公正。而重点应当是督办和协调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及查处司法人员违纪违法案件。
二、依法监督是新时期党管政法执法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些人超越现实,盲目地追求西方三权分立的体制。从理论上讲,西方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为公正审判提供了更为理想的制度模式。但是,我们的一些同志没有看到: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与法制也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程度。它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当前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善、执法司法队伍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简单地谈“三权分立”,或者以侦察、检察、审判独立为由和党的领导监督对立起来,从而排除党委的监督,是根本行不通的。首先,党内执法监督可以弥补当前司法监督乏力的问题。在我国的司法体制中,虽然设定了监督的制度,但还很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虽然检查机关也履行着对审判机关监督的重要职能,但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阻力较多,有时很难发挥作用,存在着“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的弊端。而这时候,党委政法委则可起到支持和弥补作用。政法委虽然不是司法职能机关,但在执法监督上有自己的优势。它比较超脱,而且对政法机关具有一定的处罚建议权。其次,党内执法监督可以对司法运作过程中造成的失误进行有效救济。党委政法委的执法监督,应是对已审结但当事人仍有异议,或显失公平,或另有与司法机关已认定事实有重大出入案件的监督。党委政法委开展执法监督绝非要也绝不允许干扰执法司法程序,而是要在维护执法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前提下,通过对当事人提出异议案件的调卷审查,认为法院裁量与法律规定确有重大出入的,建议进一步调查取证或重新启动司法程序,以此避免因权力滥用所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它对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来说,不但没有任何冲突和影响,而且对司法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查纠补救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一些久诉不息的信访案件,但就所反映的情况看,确有可能引发司法腐败的因素,提前批转给有关司法机关领导,提醒给予关注,往往会收到防范于未然的效果。
三、党委政法委执法监督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目前基层执法监督的现状看:一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缺乏法律化、规范化。从各级政法委在执法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参与执法的角度来看,都明显的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现象,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许多重要关系的处理及其工作职能的分配缺乏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在执法检查人员规定、检查方式、检查处理结果等没有明确的立法,导致执法检查上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使得执法检查不能在法律轨道的范围内进行。二是执法检查机构和组织不健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无执法检查编制、机构和执法检查机构形同虚设的现象,在执法检查工作中满足于临时组织抽调人员进行检查,这些人员在执法检查的主体上没有法律依据,法律素质参差不齐,在执法检查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外行检查内行现象的发生。三是县级政法委已经取消了协调个案的权利,只能对涉法访案件进行监督,还停留在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议进行都督处的水平上,在如何参与执法监督上无权威性。
党委政法委对执法监督应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维定的几类案件加以监督:一是要对处理不公的案件进行执法监督。不仅要坚决查纠各类冤假错案,更要围绕贯彻“严打”方针,严查狠治为黑恶势力及各种犯罪活动提供保护、充当“后台”和“保护伞”,执法犯法、徇私枉法、放纵犯罪,以及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环节中违法违纪的案件。二是要对不廉洁执法的案件进行监督。不仅对执法司法人员收受贿赂办人情案要严肃查处,还要认真查纠执法司法机关受利益驱动,以执法司法为名,行创收之实,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如违规罚款、罚款私分、滞留赃款赃物等。三是要对不文明执法的案件进行监督。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对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政法机关不仅要依法公正办案,而且要文明办案。当前要重点查处刑讯逼供,滥用警械,超期羁押等严重侵犯人权的问题。四是要对久拖不决的案件进行监督。对久审不结、久访不息的案件,要追踪调查;对涉法上访案件,要集中调查、集中监督、集中处理,使这类案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此外,党委政法委监督的案件还包括党政领导交办、上级党委政法委批转、人大转办、新闻媒体曝光的案件,政法部门之间、市、县(区)之间有争议,确需党委政法委协调的重大疑难案件等。党委政法委对个案的执法监督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在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基础上实施监督。要把确保政法部门依法独立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作为政法委执法监督的出发点、着眼点和落脚点,要做到统揽不包揽,协调不专断,监督不干涉,主动不越位,落实不空谈。党委政法委在履行其执法监督职责时所依据的主要是党的组织原则和执政党的权威。因此,我们主张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与党委政法委的监督相互统一,共同运作,通过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来实现党委政法委对个案的执法监督。这样,一方面,能弥补党委政法委对个案执法监督法律权威的不足,有利于执法监督机制的完善。反对党委政法委对个案进行执法监督的人士,一直有一个“坚实”的论据,就是强调这种监督缺乏法律依据,即宪法和法律中都未明确党委政法委对执法司法活动有监督权。为此,有人提出要把执法监督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从立法上确认,树立政法委执法监督的法律地位。党委政法委作为党内监督,是可以用法律予以表述、确认和规范的。如果不立法,在这种情况下,党委政法委要有效实现对个案的执法监督有很大难度。再加上政法委执法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没有完善的监督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措施,导致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在某些环节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和相应的保障体系,导致责任分散、监督疲软,工作乏力。
(一)设立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
在政法委设立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作为与党委政法委对个案监督工作相衔接的窗口。要把那些懂法律、责任心强、执法监督水平高、适宜在执法监督室工作的人调整到执法监督岗位上来,以确保党委政法委对执法监督意见在执法司法部门得到落实,从而实现党委政法委的法律监督。
(二)通过立法完善有关具体监督措施 要针对法律监督手段太弱的问题,制订、完善、落实政法委监督权的具体法律规定,如规定对立而不查的案件有直接的侦查权,对行政执法机关受理、处理的行政违法案件(包括行政处罚案件和刑事处罚案件线索)有调查权、审查权、调卷权、知情权、备案权等,“将法律监督权限、程序、方式加以制度化,使法律监督活动有章可循。这样,政法委就可以做到监督有依据,建议有根据,工作有力度。
(三)要把执法监督工作与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起来
政法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防范中负有特殊的使命,要把政法干警执法是否公正、文明、廉洁和办理执法监督案件情况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和责任查究制,从制度上保证党委政法委对个案执法监督的实现。
(四)要加大协管干部力度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因为许多党员都在当大大小小的干部。"为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政法各部门得到确实有效的贯彻执行,必须加大政法委协管干部的力度,真正把那些对党忠诚、有能力、作风好的人选拔到各极领导岗位上来,并对政法领导干部轮岗交流作出硬性规定。如:政法部门中层干部在同一职位任职一定年限后必须轮岗交流。从根本上加强干部的素质,从而提高政法各单位的执法水平。
加强人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来源:作者:
行政执法是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是行政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国现有的330余部法律,700余部行政法规及数以千计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中,80%是由政府及各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事务管理要通过行政执法行为来完成。可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尤为重要。人大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规定,如何发挥监督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执法效能和水平,确保政府依法行政是人大监督工作中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对《监督法》缺乏足够的认识,依法监督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工作空位不到位,忌讳“监督”二字,讲优点成绩多,讲缺点不足少。遇问题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对行政个案监督时调查研究不够,多采取一般信访转办程序一转完事,笃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启动人大监督程序,放弃监督职责,听之任之。
二是监督魄力还不足。行政执法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涉及民生民利,执法主体部门多,执法对象多元化,矛盾冲突激烈,解决难度较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害怕越权和越位。宁愿将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等刚性监督手段弃之不用,而搞行风监督员等柔性方式应付走过场。
三是监督主动性还不够。不善于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对问题不求甚解、研究不透。尤其是超前意识不强,对当前矛盾多发期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疏于研究,监督指导不到位,客观上造成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多发。还有的对行政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够,行政执法监督能力不强,遇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使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督工作认识淡薄。人大是集体行使监督职权,人大代表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监督的力度和效果。近年来,代表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素质有了提高,但与人大所面临的监督任务和要求相比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大监督的效果。人大专职委员多数因年龄偏大由党委和行政部门改任,部分委员把人大当成“二线”,视为退休前的“最后一站”,感到人大工作不像党务和行政、经济工作实在,有失落感,对做好监督工作的信心大打折扣。一些非驻会委员认为监督工作属份外兼职和业余,于己关系不大,存在应付差事心理。另外,个别代表因曾提的议案得不到应有重视,或得不到满意答复,心灰意冷,监督热情不高,履职意识差。
(二)监督形式单一弱化。行政执法涉及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依据的法规种类多,执法程序具有一定弹性,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倍受关注。一些执法部门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内部监督缺乏具体的褒奖与惩戒措施。加之人大对行政执法监督过于宏观和原则,审议和提建议多,适用刚性监督措施少,工作中该跟踪调查的不调查、该质询的不质询、该撤销的不撤销,使一些执法人员执法随意,办案不公,枉法裁判,知法违法,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监督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重行政机关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控制,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民与行政机关平等民事主体关系的内容。公民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和屈从地位。受行政立法思想的影响,人大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也难免陷入重维护行政行为的误区。有的行政法规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痕迹,导致法律间不协调,甚至抵触和矛盾,适用后产生的法律效果令人困惑。而人大监督必须依法进行,这样,难免左右为难,监督失衡。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立法的一个特点,立法滞后,行政执法程序不完善,有些行政法规虽然赋予行政主体一定的执行权,但由于没有程序规定,无法可依,执行措施难于操作,造成少数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滥用职权,使人大的行政执法监督难于有力实施。
(四)监督机构不尽合理。人大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必须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监督机构,如审计、税务监督等。然而,这些机构都设置在政府序列,属权力的自我监督,“用自己刀削自己把”,使监督的公开、公正的真实性及监督力度受到制约和影响,也影响人大行使监督职权。一些地方采取党政联合发文、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替代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的职权,党政不分,使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处于两难境地。另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多重性也不利于人大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一些由省直接管理延伸到地方的部门,如税务、工商、技监部门,实行人、财、物上划管理,又是政府系列设置,人大对其行政执法监督缺乏刚性处置手段。
三、措施与对策
(一)提高素质强化监督能力。人大代表素质直接影响着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人大代表来自不同党派、不同行业、不同民族,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大公无私,敢讲真话。其次,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是各行业、战线的行家里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独具慧眼,提出高质量议案和建议。所以,要推荐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专业素质,热心参政议政的人当选为人大代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代表依法履职的素质,并组织视察、调研等“三查”活动,使代表敢于言民志、表民意、争民利,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知政、参政、议政、督政中提高履职能力。
(二)多方施策营造监督氛围。人大是人民利益的代言机构,监督权是人民所赋予,要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真正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广泛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把监督工作做深做实。要科学整合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新闻监督体系资源,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要以人大监督为核心,强化部门内部监督,借助专项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网络机制,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下达行政罚款指标;严格行政处罚,搞好行政法规培训,落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紧扣群众关注点、社会热点和难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委员监督与代表监督结合,代表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行政执法监督氛围。
(三)创新机制彰显监督权威。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基本方法。面对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新要求,要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了解群众盼什么,怨什么,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真正了解群众眼中的行政执法现状。要把握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结合点,善于从人大监督议题与党委、政府工作寻找结合点,使人大工作与党委合拍,与政府合力,与群众合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监督职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人大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就具体工作实际而言操作性还不强。如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人大整改意见的交办程序、办事时限、违时责任追究需要明确等还需探索和总结,人大对行政执法监督的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和补充,监督工作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彰显人大监督权威和价值。
(四)把握重点力求监督实效。要以“授权”、“用权”和“审评”为重点,抓住部门特点,把握监督重点,增强行政执法监督的针对性、主动性,力求监督取得实效。首先,要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授予和充分行使,解决行政权力越位、缺位、错位和行政乱作为现象,对越权审批、越权执法要依法纠正,对不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不管、该办的事不办,要督促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其次,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对违背法律、法规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增加义务的决定予以依法撤销。要加强用权的透明性监督,对公益性事项的决策和涉及社会公众的收费项目,必须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对城市建设用地、房屋拆迁等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切身利益的要让其对有关政策充分知情。要注重用权的效率性监督,看行政管理是否遵守法定时限,是否履行法定职责,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对不按法定时限履行职责、办事拖拉的行政机关及其责任人,依法督促整改,不整改的,对相关责任人按照行政不作为追究责任。要利用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专题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形式,监督和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严格依法行政。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准重点课题开展审议监督,把跟踪督办审议作为提高审议质量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确保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要选择群众反映强烈、执法问题较多、执法权力集中、与群众切身利害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使行政执法为群众服务,为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为实现经济总量再翻番服务。
加强人大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考 2010-2-4 11:2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行政执法是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是行政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行政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我国现有的330余部法律,700余部行政法规及数以千计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中,80%是由政府及各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的。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社会事务管理要通过行政执法行为来完成。可见,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市方略、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尤为重要。人大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的规定,如何发挥监督职能,提高政府行政执法效能和水平,确保政府依法行政是人大监督工作中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一、行政执法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的法律意识还不强。对《监督法》缺乏足够的认识,依法监督的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和主动性,工作空位不到位,忌讳“监督”二字,讲优点成绩多,讲缺点不足少。遇问题轻描淡写、避重就轻,对行政个案监督时调查研究不够,多采取一般信访转办程序一转完事,笃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启动人大监督程序,放弃监督职责,听之任之。
二是监督魄力还不足。行政执法包罗万象,内容繁杂,涉及民生民利,执法主体部门多,执法对象多元化,矛盾冲突激烈,解决难度较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害怕越权和越位。宁愿将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销等刚性监督手段弃之不用,而搞行风监督员等柔性方式应付走过场。
三是监督主动性还不够。不善于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对问题不求甚解、研究不透。尤其是超前意识不强,对当前矛盾多发期行政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疏于研究,监督指导不到位,客观上造成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案件多发。还有的对行政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够,行政执法监督能力不强,遇事人云亦云、毫无主见,使法律赋予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监督工作认识淡薄。人大是集体行使监督职权,人大代表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监督的力度和效果。近年来,代表结构有了明显改善,素质有了提高,但与人大所面临的监督任务和要求相比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大监督的效果。人大专职委员多数因年龄偏大由党委和行政部门改任,部分委员把人大当成“二线”,视为退休前的“最后一站”,感到人大工作不像党务和行政、经济工作实在,有失落感,对做好监督工作的信心大打折扣。一些非驻会委员认为监督工作属份外兼职和业余,于己关系不大,存在应付差事心理。另外,个别代表因曾提的议案得不到应有重视,或得不到满意答复,心灰意冷,监督热情不高,履职意识差。
(二)监督形式单一弱化。行政执法涉及范围广、数量大、任务重,执法依据的法规种类多,执法程序具有一定弹性,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倍受关注。一些执法部门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内部监督缺乏具体的褒奖与惩戒措施。加之人大对行政执法监督过于宏观和原则,审议和提建议多,适用刚性监督措施少,工作中该跟踪调查的不调查、该质询的不质询、该撤销的不撤销,使一些执法人员执法随意,办案不公,枉法裁判,知法违法,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三)监督法规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法规重行政机关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管理控制,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公民与行政机关平等民事主体关系的内容。公民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和屈从地位。受行政立法思想的影响,人大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也难免陷入重维护行政行为的误区。有的行政法规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痕迹,导致法律间不协调,甚至抵触和矛盾,适用后产生的法律效果令人困惑。而人大监督必须依法进行,这样,难免左右为难,监督失衡。重实体、轻程序是我国立法的一个特点,立法滞后,行政执法程序不完善,有些行政法规虽然赋予行政主体一定的执行权,但由于没有程序规定,无法可依,执行措施难于操作,造成少数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滥用职权,使人大的行政执法监督难于有力实施。
(四)监督机构不尽合理。人大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必须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监督机构,如审计、税务监督等。然而,这些机构都设置在政府序列,属权力的自我监督,“用自己刀削自己把”,使监督的公开、公正的真实性及监督力度受到制约和影响,也影响人大行使监督职权。一些地方采取党政联合发文、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替代行政机关和权力机关的职权,党政不分,使人大对政府的监督处于两难境地。另外,政府机构设置的多重性也不利于人大行使行政执法监督权,一些由省直接管理延伸到地方的部门,如税务、工商、技监部门,实行人、财、物上划管理,又是政府系列设置,人大对其行政执法监督缺乏刚性处置手段。
三、措施与对策
(一)提高素质强化监督能力。人大代表素质直接影响着监督力度和监督效果。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人大代表来自不同党派、不同行业、不同民族,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大公无私,敢讲真话。其次,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是各行业、战线的行家里手、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独具慧眼,提出高质量议案和建议。所以,要推荐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专业素质,热心参政议政的人当选为人大代表。开展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代表依法履职的素质,并组织视察、调研等“三查”活动,使代表敢于言民志、表民意、争民利,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知政、参政、议政、督政中提高履职能力。
(二)多方施策营造监督氛围。人大是人民利益的代言机构,监督权是人民所赋予,要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真正使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广泛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把监督工作做深做实。要科学整合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新闻监督体系资源,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要以人大监督为核心,强化部门内部监督,借助专项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建立行政执法监督网络机制,严格收支两条线,杜绝下达行政罚款指标;严格行政处罚,搞好行政法规培训,落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要综合运用各种监督方式,紧扣群众关注点、社会热点和难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做到委员监督与代表监督结合,代表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营造一种和谐的行政执法监督氛围。
(三)创新机制彰显监督权威。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是人大监督工作的基本方法。面对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新要求,要主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探索行政执法监督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了解群众盼什么,怨什么,既要听顺耳话,也要听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真正了解群众眼中的行政执法现状。要把握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结合点,善于从人大监督议题与党委、政府工作寻找结合点,使人大工作与党委合拍,与政府合力,与群众合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监督法》对人大常委会如何行使监督职权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人大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就具体工作实际而言操作性还不强。如界定和调整行政执法权限,人大整改意见的交办程序、办事时限、违时责任追究需要明确等还需探索和总结,人大对行政执法监督的机制还需不断完善和补充,监督工作要更加公开、公正、公平,彰显人大监督权威和价值。
(四)把握重点力求监督实效。要以“授权”、“用权”和“审评”为重点,抓住部门特点,把握监督重点,增强行政执法监督的针对性、主动性,力求监督取得实效。首先,要确保行政权力依法授予和充分行使,解决行政权力越位、缺位、错位和行政乱作为现象,对越权审批、越权执法要依法纠正,对不履行职责,该管的事不管、该办的事不办,要督促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其次,要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对违背法律、法规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增加义务的决定予以依法撤销。要加强用权的透明性监督,对公益性事项的决策和涉及社会公众的收费项目,必须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对城市建设用地、房屋拆迁等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切身利益的要让其对有关政策充分知情。要注重用权的效率性监督,看行政管理是否遵守法定时限,是否履行法定职责,是否存在行政不作为的问题;对不按法定时限履行职责、办事拖拉的行政机关及其责任人,依法督促整改,不整改的,对相关责任人按照行政不作为追究责任。要利用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专题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等形式,监督和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严格依法行政。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选准重点课题开展审议监督,把跟踪督办审议作为提高审议质量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确保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要选择群众反映强烈、执法问题较多、执法权力集中、与群众切身利害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开展经常性的执法检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使行政执法为群众服务,为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为实现经济总量再翻番服务。
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执法监察职能的作用,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必须深化对新形势下做好执法监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行政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职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执法监察的职能作用。全面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积极发挥监督保障的职能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政令畅通,促进改革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对充分发挥执法监察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反腐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严重,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特别在着眼于预防上加大权利的监督制约,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解决这些问题,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就显得为重要。是执法监察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很重要的是提高办事效率与质量,政令是否能够及时有效的贯彻落实,执法监察在这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开展执法监察,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二、必须抓住工作重点,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行政监察工作:一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开展执法监察。在党委、政府研究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时,要从行政监察工作的角度制定纪律,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在落实中要强化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落实。对影响政策落实的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确保政令畅通。二要紧紧围绕坚决纠正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开展执法监察。征用土地、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教育收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执法监察机关要把解决这些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要紧紧围绕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政务环境加强监督检查。从当前看,加快发展迫切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其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这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必须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廉洁从政、高效行政,从而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三、提高执法监察能力,务求执法监察工作取得实效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对监察机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监察机关必须积极适应新形势,切实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把行政监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行政监察机关是人民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必须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要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切实把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作为加强纪检监察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严格依法监察,严格内部管理,实现监察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是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开展一个执法项目、查办一个重大案件、解决好一个源头治腐问题、抓好一个纠风专项治理,靠一个部门难以做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形成合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要做到参与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对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参加的执法监察项目,要认真履行好牵头职责,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特别是要注意发挥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三是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我们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专才,但就我们自身来说,对工作中涉及的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一定要加强学习,要学深一些,学透一些,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这样才能做到遇事心中有数,从容应付。四是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刚刚公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研究执法监察工作规律,改进监察工作的方式、方法,完善行政监察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形成与其他监督形式相互补充的有效机制,积极发挥执法监察在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加速,我省民间组织发展迅猛。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民间组织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社会团体、基金会的登记数分别为18447个和220个,都位于全国前列,民办非企业单位13633个,社区民间组织登记数2904个、备案数20040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登记数4217个、备案数873个,每万人拥有民间组织6.8个。民间组织登记数和备案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0.7%和14%。
与此同时也呼唤着民间组织的培育完善。尤其是《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以来,我省先后出台多项举措,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督管理。我省民间组织在为社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江苏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
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我省民间组织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挥的作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少民间组织法制意识淡薄,自律管理能力低下,公益服务缺乏诚信,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而对这些民间组织的执法监察工作,存在着机构不全,手段单一,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等缺点,严重影响了我省民间组织的科学发展。
为此,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行政执法要求,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创新执法理念,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能,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努力开创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新局面,促进民间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机制,整合机构,确保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正常运行。要争取支持,健全机构。民政部门要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争取在执法工作编制、机构、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根据去年民政部在青岛会议上的要求,实现省级登记机关设立专门执法机构、大中城市有专门执法队伍、市县一级有执法人员的原则,并增加执法设备和经费。要注重协调,形成合力。建立民间组织管理整体联动机制,加强与公安、安全、外事、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和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的沟通和联系,搞好配合,共同执法,并设立专门的查询和投诉机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共同合作的民间组织管理和执法监察工作格局,为执法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确保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有序开展。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打击个别民间组织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要求,变被动执法为主动执法。对那些行为不规范、侵犯群众利益的民间组织,要及时严肃进行查处;对那些无视社会法律法规、破坏安定团结的非法组织,要坚决予以取缔,必要时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在加大惩处力度的同时,更要做好防范工作,将专案查处与检查相结合、依法查处与说服教育相结合、事后查处与事前诫勉相结合,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章程加强民间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引导民间组织在法制规范下健康发展。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一方面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加大对违法违规民间组织的震慑力,另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律与诚信建设突出的民间组织,提高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营造有利于开展执法监察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素质,优化队伍,确保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健康发展。执法队伍是实施执法工作的基本保证,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如何,执法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执法监察的效果,关系到登记管理机关的形象。要坚决把好执法人员进出关。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切实将那些政治觉悟高、政策水平佳、身体素质强、心理反应快、群众基础牢的同志充实到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队伍中来,并对其全程监督,如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一经查实,立即调离。要树立“积极执法、规范执法、和谐执法”理念。加强对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始终牢记执法为民的宗旨。要抓好执法监察人员法律业务知识的培训。通过个人自学、集体学习、专项培训、执法研讨、案例分析等多种培训方式,全面培养业务骨干和业务尖子,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要努力提高执法监察能力和水平。注重改进执法作风,执法方式要体现依法严格、公平正义、守住底线;执法态度要讲究言行文明、举止得当;执法艺术要把握不同领域、不同对象、不同环境区别对待,有识有胆,有勇有谋,确保在执法监察工作中实现严格管理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结合。
四、注重调研,改革创新,牢牢把握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工作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我国民间组织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民间组织执法监察队伍,更要紧跟形势发展步伐,积极探求其内在特点和规律,多思考并解答民间组织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多探讨并解决制约民间组织发展的“瓶颈”问题;多设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要俯下身子调查研究,切实搞清楚本地区民间组织运行状况、生存环境、发展趋势,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数。要走出去参观学习,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全新的理论思维,学习借鉴兄弟单位执法经验,包括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成功做法。要规范执法主体的社会认同,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探索形成民间组织突出事件预警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扬中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林帅
行政执法监督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其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的活动。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作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层级监督的一项重要职能,对行政执法工作的合法、有序进行发挥着应有的制约、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随着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法律意识渐趋增强,行政执法的外部压力逐渐加大,《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特别是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颁布后,行政执法的内部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有必要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作再思考。现结合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实践,谈一些个人浅见。
一、对新形势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作用的再认识。
(一)行政执法监督是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执法素质直接影响到执法效果的优劣,影响到行政管理效能发挥的好坏,影响到政府形象的高低。近年来,各执法单位普遍加强了对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不难看出,有些执法人员依然存在着业务素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具体表现在:
第一、文化程度低,做不好笔录。一方面是证据的收集技能缺乏,应有的材料未能形成。另一方面是形成的材料字迹模糊不清,意思表达含混,错字别字较多,书写方式不太规范,材料用纸不尽统一。
第二、法律素质低,用不准条款。错误理解法律条文的特定内涵和适用对象,执法时不是经过推敲后合理选择适用条款,而是随意取舍,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三、执法形象差,不具有严肃性。忽视微笑服务不影响执法,礼貌待人不丧失权威的道理,执法时有装不着、仪容不整,抽烟喝酒、办事马虎,脏话连篇、口带忌语,与文明执法的要求相去甚远。
上述问题或因习惯使然,发现不了,或因管理不力,不能引起高度重视。而实施行政执法监督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的问题,动真碰硬,要求行政执法单位严肃处理,而且能够站在层级监督的高度,揭示矛盾,解剖问题,对行政执法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调节,从而达到促使执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的目的。因此,可以说,行政执法监督是增强行政执法队伍素质的“强化剂”。
(二)行政执法监督是行政执法行为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表现在事实认定清楚,证据确凿充分,法律适用准确,程序运用合法四个方面。适当性表现在根据违法行为的情节和社会危害后果合理适用自由裁量权。实践中由于受执法水平和外界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往往造成某个执法环节的缺乏或失当。在行政管理相对人对该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诉诸法院之前,通过行政执法监督指正不足,查漏补缺,能够创造完善行政执法行为的时机,从而降低行政执法单位行政诉讼案件的败诉率,增强行政执法行为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因此,可以说,行政执法监督是行政执法行为自我完善的“弥补剂”。
(三)行政执法监督是协调行政执法争议的有效渠道。
行政执法单位之间由于对法律、法规、规章的理解不同,或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产生一些行政执法方面的争议。如果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会影响行政执法的效率,难以充分发挥行政管理效能,其结果是降低了执法的严肃性,影响了执法单位的形象。实施行政执法监督,积极帮助执法单位正确理解法律、法规、规章的内涵,及时化解执法单位之间的矛盾,不仅有利于执法单位之间的团结,而且能够保证及时查处行政违法行为。因此,可以说,行政执法监督是协调行政执法争议的“润滑剂”。
(四)行政执法监督是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
行政执法的目的与立法的宗旨是一致的,其根本在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这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是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体现出来的。而在行政执法实践中,由于认识能力的差异和执法心态的不同,对行政违法行为查处时畸轻畸重的现象时有发生,激化了行政管理相对人与行政执法单位的矛盾,侵害了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违背了立法宗旨。实施行政执法监督,制约行政执法行为,及时纠正执法错误,能够增强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达到被查处对象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的目的。因此,可以说,行政执法监督是维护行政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剂”。
二、当前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对行政执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与依法行政的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队伍弱化,力量不足。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虽然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能,但其具体工作是由政府法制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开展的。政府法制机构在90年左右组建以后,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充实了工作人员,改善了办公条件,扩展了机构规模,加之多年的不懈努力,其机构性质、工作职能逐渐被行政执法单位和社会各界所认同。各级人民政府对政府法制机构的发展投入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行政复议法》第3条规定:“依照本法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是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履行下列职责……。”又如《江苏省行政执法监督办法》第4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具体负责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这种认同和固定,是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的表现,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但是,应该说,政府法制机构的人员配置还是与其对行政执法工作牵头协调、规划指导、审核把关、监督检查的重要职能不太适应甚至相互脱节的。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构不太健全。有些政府法制部门至今尚未设立内部专门负责执法监督工作的职能科室,有些虽已设立,但人员不能到位,致使所设科室形同空中楼阁,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二是工作人员奇缺。政府法制机构要对本级政府所属执法单位进行监督检查,需要一支监督队伍担负起宏观指导、微观协调的职责。而各政府法制机构现有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大多只有一至二人,与工作任务相比差距较大。
三是人员素质较低。行政执法监督是代表政府进行的层级监督,其工作性质决定了负有监督职责的人员必须具备比行政执法人员整体素质高得多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但是,就目前情况看,由于用人机制的问题,人员选择余地较小,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不能完全保证监督工作的严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体系缺乏,思路不明。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起步较晚,各地政府法制机构根据本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各行其是,方法不一,行政执法监督处于零碎、分散的状态。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缺乏系统的工作思路。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相应的监督办法,但工作中具体管理指导不够,既缺少对行政执法监督业务技能的传授,又缺乏对行政执法监督的检查考核,行政执法监督的上下联动态势未能形成,致使政府法制机构执法监督工作思路不清,方向不明。另一方面是横向带动机制缺少。有些政府法制机构在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的监督经验,但由于缺少及时的沟通、交流,这些经验未能得到有效的传播,不能起到面上铺开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水平参差不齐,工作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
(三)观念陈旧,举措不力。
实践中,有不少人认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是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其工作是在行政管理相对人反映问题或行政执法单位请求协调后进行的,是事后监督,并且政府法制机构与行政执法单位地位平等,执法监督几乎等同于协调配合。伴随这种观念而采取的工作举措显然是极不得力的,其工作方法也显然是单一的。基于这种陈旧观念,就不能客观分析行政执法工作的实际矛盾,不能正确看待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发展方向。由于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种类繁多,因此,执法监督可分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这三种形式,而且执法监督是代行本级政府的层级监督职能,应该有它独有的高度和权威。因此,行政执法监督的举措应该是多样的,其力度也应该与工作职能相适应,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所缺乏的。
三、新形势下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思路。
(一)增强意识,健全队伍,夯实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基础。
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队伍是基础,人员是关键。目前行政执法的内外部压力逐渐加大的新形势给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创造了契机,而行政执法监督乘势而上的基础工作就是要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首先,必须尽快更新观念,增强监督意识。强化监督,是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把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行政执法监督必须紧跟行政执法工作节拍,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局部监督为全方位监督,不断健全监督制度,增强监督力度,创新监督举措,努力探索行政执法监督的新渠道、新路子、新方法,加强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监督制约。
其次,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队伍。在强调依法行政的今天,政府法制机构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各地政府法制机构必须尽快成立和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职能科室,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政治严明、业务精干、年富力强的人员充实到执法监督队伍中去,对现有人员强化培训,提高技能,保证这支队伍高效、科学、严肃地运转。
(二)加强联络,传播经验,尽快形成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框架。
各地行政执法的职能大体相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具有共性。因此,打破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局面,构筑执法监督的框架,应该作为当务之急。这方面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范畴。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在对监督工作具体内涵的把握上自然存在偏差。因此,必须尽快消除这种偏差,对监督范畴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综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行政执法监督的范畴应该是:对行政执法机关内部法制工作机构建立和运作情况的监督、对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素质的培训和监督、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适当性的审查监督、对行政执法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发工作合法性的监督、对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争议的协调监督等。
二是监督经验的传播和推广工作。为使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全面起动,走上正轨,各地可通过材料传递、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方式,将一些典型经验传达到各政府法制机构,以便迅速打开工作局面。
三是形成工作网络。目前的行政执法监督强调以块为主,地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工作交流相对较少,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如能自上而下充分利用和努力创造条件形成工作联系的网络,不仅能够随时掌握行政执法监督队伍的变动情况,而且能够及时传递工作信息,准确把握一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向,便于工作中的相互触动和提高。
四是建立纵横交错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监督局限在本地区进行,长此以往,很可能流于形式,缺乏新意。如能创设跨地区流动式监督检查的途径,使自我监督与外来监督相结合,就能够保证监督工作的客观性和监督深度,对促进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适应形势,拓展思维,积极创设行之有效的行政执法监督的工作方法。
行政执法监督必须努力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准确把握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脉搏,科学分析行政执法工作的现状,找到有利于制裁违法行为、维护合法权益、保障依法行政、体现工作价值的方法和举措。为此,要做到四个结合:
1、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执法宏观管理工作相结合。行政执法监督绝不能仅停留于个案监督。监督可以从队伍建设、查处案件、内部管理等方面入手,除了查纠执法违法和不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改善执法内部环境,促进执法综合能力的提高。
2、行政执法监督与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推行相结合。目前,各地行政执法单位都在积极推行以岗位责任制度、错案追究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监督要抓住时机,把执法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工作作为监督的重点,认真做好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情况的评议考核和奖惩兑现工作,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律化的轨道。
3、行政执法监督与立法监督、民主监督、纪律监督相结合。行政执法监督与人大、政协、纪检监察的检查监督相结合,能够形成监督合力,保证监督工作从抽象行政行为到具体行政行为,从对事的监督到对人的监督几方面展开。
4、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行政执法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采用设立投诉中心、问卷调查、群众评议等方式,能够及时倾听群众意见,了解行政执法的真实情况。将这些情况反馈到执法单位并进行处理,能够引起执法单位的重视。行政执法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对正面形象进行宣传,同时对执法违法行为予以曝光,从而激浊扬清,能够创造良好的监督氛围。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应诉工作规则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广东省人民政府行政应诉工作规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为规范省人民政府在行政诉讼活动中的应诉工作,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省人民政府对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应当出庭应诉。
第三条 省人民政府的行政应诉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实施,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直接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复议决定引起的省人民政府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具体承办应诉事务。
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省人民政府委托的组织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由该工作部门、受委托的组织负责承办应诉事务,但必须按照本规则规定报送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审查,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指导办理。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或者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工作部门、受委托组织收到人民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和起诉状副本后,收件人员应在人民法院的送达回证上签名,注明收到日期,并按急件于当日通知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按程序报告省人民政府。
第六条 对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承办单位应当及时就原告的起诉资格、诉讼时效、诉讼请求及理由等方面的事项进行审查,提出应诉意见,并按照本规则第九条的规定报送审批。应诉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案情简介,包括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及理由,省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或者行政复议决定的事实、证据和法律依据,对案件在诉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基本分析等;
(二)拟出庭参加应诉的委托代理人的名单;
(三)答辩状(稿);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