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

时间:2019-05-13 03:4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

第一篇: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

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等文件,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云计算和大数据专项总体目标是: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解决方案、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在云计算与大数据的重大设备、核心软件、支撑平台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以自主云计算与大数据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集群;提升资源汇聚、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安全保障、按需服务等能力,实现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促进我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快建成信息强国。

专项围绕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4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31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2016年-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4个技术方向启动12个任务。针对任务中的研究内容,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研究内容需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牵头单位及参与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

1.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

1.1 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和方法(前沿基础类

研究内容: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架构;大数据的复杂性、可计算性与云平台处理效率的关系;混合云中面向软件定义的虚拟专用云的动态构建理论与方法以及应用运行机理;资源聚合与解耦的模型与构建方法;软件定义云平台的可用性、可审计性等度量与测评方法;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原型系统。

考核指标:建立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理论,设计一组有效的模型与方法并在云计算原型系统中予以验证;形成软件定义云计算的可用性、可审计性与性能的度量模型与评测方法;形成一批高水平、有国际高影响力的成果;形成一组软件定义的云计算相关规范和标准(送审稿。支持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新型大数据存储技术与平台(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大数据环境下基于新型存储器件的存储体系架构及控制方法,以及与之对应的持久内存管理和数据组织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非易失存储器件的新设备、驱动软件、专用高效持久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异构存储介质高效融合的高并发低延迟的万亿文件级大数据存储系统;新型数据冗余技术,数据冗余的高效转化与高效重构技术;数据保存50年以上的方法和技术,以保障信息不丢失、能再现;大数据存储系统的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工具软件。

考核指标:(1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低耗存储控制器及设备、驱动软件、专用高效持久内存管理和文件系统;容量型设备容量≥10TB,性能型设备IOPS≥100万、带宽≥10GB/s,能耗最低可达10瓦/TB;节点内可扩展;(2系统支持多存储介质设备异构融合,支持高密低耗、系列化的存储节点,节点容量达PB级;(3系统支持万亿文件;在万级并发访问下,巨量小文件平均访问延迟低于10ms;(4在EB级大数据场景下应用于1-3个典型领域;(5申请一批本领域的知识产权。

支持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基于数据流的大数据分析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用于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流加速器系统,包括数据流加速器硬件、数据流编程模型及优化编译器以及运行时系统等。(1数据流加速器硬件;(2面向数据流加速器的编程模型及优化编译器,提出能充分发挥数据流在并行性和同步方面的优势的编程模型;研究数据流的无编程动态模型定制与生成方法;(3面向数据流加速器的运行时系统,包括加速器资源的分配与回收、动态重构、通信管理、内存管理等,支持基于数据流编程模型的在线计算和实时计算;支持对基于不同硬件架构的异构计算资源的统一抽象和一致高效管理;(4数据流处理分析的可视化展示和监控管理工具。

考核指标:(1在加速器上完成不少于三个典型大数据应用的加速;在不少于5个领域进行成功应用示范;(2在典型大数据应用上的性能功耗比是通用CPU平台的10倍以上;(3单块加速器卡上内存不少于256GB,单台服务器可支持4块加速卡,加速器之间可以高速互连,互连理论带宽≥100Gbps,实测带宽≥80Gbps;(4系统可通过多机互连扩展,可处理PB量级的大数据;(5针对高并发的数据流实时分析,单物理节点(普通PC服务器流式数据处理吞吐量不小于3万笔/秒,集群数据处理吞吐量不小于100万笔/秒,单笔请求处理平均延时小于10毫秒。支持年限:不超过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 面向云计算的网络化操作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软件定义的新一代ICT系统体系结构,重新界定软硬件的功能划分以及面向应用的配置方法与机制;超大规模资源管理和调度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研

制新一代云操作系统、云组件、数据中心操作系统等基础核心软件;研究硬件元素管理的合理粒度并提供应用编程接口,通过软件方式实现高效资源整合、调度、自适应与自动化协同;突破支撑大规模数据处理、内存计算、科学计算等具有海量资源需求的巨型虚拟机支撑方法,支持新型异构设备的巨型虚拟机;研究基于容器的虚拟化方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容器的隔离性;研究面向领域需求的快速领域虚拟机定制方法,建立领域虚拟化组件库,集成面向领域的虚拟机仓库;研究管理灵活性、能耗和性能损耗之间的合理平衡,降低软件定义系统的复杂性和故障率,通过软件管理降低系统能耗,研究评估理论、方法及其工具软件。考核指标: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化操作系统;显著提升现有虚拟化方法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管理效率,云系统整体资源利用率比现有世界先进水平提高1倍;支持包括FPGA、GPU、RDMA与非易失内存等设备虚拟化,单个巨型虚拟机支持各类内存超过2TB,虚拟处理核数目超过500个,性能相对当前主流虚拟化平台提升30%以上;建立面向专业领域的虚拟机示范仓库,支撑不少于5个领域的应用,可定制的虚拟机类型超过100种;研发新一代云计算核心软件,形成软件定义的技术体系、方法、工具、环境和最佳实践,初步形成支持软件定义的一体化硬件架构、基础软件,并在2个或者2个以上的重点领域进行应用验证与推广。支持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面向特定领域的大数据管理系统(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支持典型应用场景的开放架构大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以及大数据管理系统标准和规范、系统评测基准的研制;面向关系数据、图数据、键-值对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不同数据模型的大数据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相应大数据管理系统研制;数据驱动的大数据管理系统的监控、运维与调优工具研制。

考核指标:设计开放式架构大数据管理系统架构,形成大数据管理系统的系列国家标准和规范,提出针对至少3种数据模型的大数据管理系统评测基准和测试工

具。研制针对不同数据模型的具备高扩展性、高可用性、高性能的数据管理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在基准测试上的指标与国际主流产品可比。研制大数据应用所急需的、可独立部署的系统管理工具不少于5个。开展2-3个示范应用,数据规模达到EB级别。申请一批本领域的知识产权。支持年限:不超过3年。拟支持项目数:1-3项。

2.基于云模式和数据驱动的新型软件

2.1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智能开发方法和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软件开发相关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等关键技术;围绕知识获取、管理和利用形成知识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提升传统软件工具的知识处理机制,为软件建模、编码、程序理解、测试等工具建立起基于知识的处理架构,形成知识驱动的功能支撑,为开发人员提供基于问答(QA:Question-Answer的开发环境,面向特定领域建立软件知识图谱,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智能开发环境。

考核指标:产出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智能开发关键模型、算法、技术、工具和系统,形成PB级的软件工程大数据资源,问答系统覆盖10个领域或行业的软件开发,问题回答性能与效果均优于通用中文搜索引擎,在5个大型软件企业进行应用推广,申请一批本领域的知识产权。支持年限:不超过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大数据分析应用与类人智能

3.1 大数据知识工程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前沿基础类+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针对大数据异构、自治、复杂、演化的网络环境,研究多源、动态、异质碎片化知识/知识簇的表示模型与在线挖掘方法,揭示碎片化知识的时空特性和演化机理;研究碎片化知识间语义关联与涌现特性,探寻其动态挖掘与拓扑融合机理;设计多粒度情景感知与知识寻径模型,研究交互式个性化服务的知识适配机理。

考核指标:建立大数据知识工程基础理论,针对目前大数据向大知识转化过程中困惑人们的难题,设计出一组有效的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研究和形成利用海量、低质碎片化知识构建新型多通道知识服务平台的方法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融合10个以上领域的碎片化知识,建立PB级别的网上知识服务中心;选择既能体现国家重大需求又具有知识密集型应用特点的应用领域(如普适医疗、远程教育、互联网创业等,开展示范应用,用户规模超过100万人。支持年限:不超过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面向大范围场景透彻感知的视觉大数据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从个体、群体和场景三个方面研究大范围场景视觉感知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在个体信息感知方面研究多模态高通量生物特征获取与身份识别技术、个体属性特征与动作行为识别技术、行人重识别技术;在群体信息感知方面研究人群流量监测与人群密度估计技术、群体行为理解和群体事件检测技术;在场景信息感知方面研究大范围场景的视觉语义建模、复杂事件的演化分析、视觉对象的时空定位与搜索、跨场景数据关联技术等。

考核指标:实现十万到百万级以上视觉感知终端的图像视频大数据智能分析;远距离获取和分析虹膜、人脸、步态等多模态生物特征,个体身份识别精度>98%,个体属性特征和行为识别精度>90%,行人重识别精度>90%;人群流量监测和人群密度估计误差<10%,群体行为理解和群体事件检测的准确率>90%;复杂事件演化

分析的准确率>85%,视觉对象位置信息分析和预测的误差<3米,视觉对象检索准确率>90%。

支持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跨时空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开放共享技术与平台(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非完整、非一致、非准确、跨时空多源异构数据的精准采集和清洗、异构数据的结构化描述和语义协同、以人为中心的多源信息感知融合与理解、数据程序化交易及其在线监管等关键技术;研制大数据开放共享技术与平台,满足省部级政府以及大型企业数据的采集、清洗、分析、服务、交易、监管的功能、性能、时间、成本、风险等需求。

考核指标:可实时采集数据库封闭、文档源码缺失、原开发团队缺位、第三方商业构件依赖等情况下的Web应用、移动应用、PC应用中的业务数据,数据可采集比例不低于90%,人力成本缩减10倍以上;在主流x86服务器单节点配置下,开放共享平台的业务数据(不含音视频日开采量达TB级,支持万级用户并发访问;在1000个以上的政府和央企真实业务系统示范应用;形成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与智能服务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送审稿5项以上。支持年限:不超过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云端融合的感知认知与人机交互

4.1人机交互自然性的计算原理(前沿基础类

研究内容:研究自然交互的基础计算理论,研究面向连续、不确定人体运动行为的内在结构和计算表示,包括精度和速度的关系;建立多感知动作识别理论框架和

新型交互范式;建立多模态交互的信息处理模型,度量交互模态的信道容量;研究多尺度视听触觉认知在并行加工时的数据表征、融合和替代机制;研究面向云端融合的多模态交互接口输入输出融合方法;研究生理数据的获取和识别方法,以及生理数据与认知状态的关系;研究心理模型的机理,解释学习成本和交互选择;形成自然人机交互的评价体系和优化理论基础。

考核指标:建立面向连续和不确定特征的运动模型,建立动作可区分度量化度量,构建新型动作交互范式;可量化度量任意输入输出接口的交互带宽;用户信息处理模型支持主动精细操控运动到隐式活动行为;支持5种以上自然交互接口通过云端融合实时高效推理交互信息,多模态融合输入输出算法的执行时间不超过1ms;用户心理模型表示方法应包含认知、感知和行为要素;建立自然交互计算理论的验证平台和原型系统,实现具备高效率的自然交互新型装置;发表国际高水平论文,在核心算法等方面形成专利群,获得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年限:不超过5年。支持项目数:1项。

4.2云端融合的自然交互设备和工具(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支持云端融合的穿戴式动作捕捉关键技术和设备;设计结合生理信号与空间姿态作为控制信息的穿戴式手势装置、体感控制器;研究用户意图理解和高精度的输入推理算法和输入技术;研究跨设备用户界面表示方法和描述语言;研究远程交互、桌面交互和多移动设备间的跨设备交互技术;形成融合手势、体态、生理等多感知触控交互核心算法;构建面向云端融合的多感知触控式用户界面工具和交互技术集;研究和开发面向教育、办公、医疗等不同人群使用的触控式应用套件。鼓励优势单位强强合作,提升自然交互技术原创水平,形成用户界面工具和交互设备研发平台,所研发的套件实现规模化应用。

考核指标:手部运动数据精度达到毫米级,手部弯曲感应位置不少于18个,数据精度不低于16位;手势集中通用手势数目不低于50个,识别率不低于95%;动作捕获的位置涉及全身多个关键部位,动作捕获延时小于20ms,帧率不低于50Hz,精度在所捕获的身体部位尺寸的5%以内;英文输入速度不低于30单词/秒,中文不低于50字/秒;提交界面描述语言规范,支持输入输出的重定向。支持笔、触控、手势、体态、语音、生理等6种以上自然交互方式,支持冗余、互补、混合等3种以上交互通道融合方式;建立交互意图理解计算框架,研发用户界面工具和交互设备研发平台;形成专利池;构造的套件装机数量30万套,应用单位至少500家。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支持项目数:1-2项。

4.3支持大数据理解的头戴式无障碍呈现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

研究内容:研究匹配个体差异并可长期佩戴使用的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研制个性化高沉浸虚拟现实整套装置及应用系统,搭建以全浸没式虚拟现实为核心的社会化网络社区系统,并形成示范应用;研究大尺度非配合环境下摄像机的实时跟踪定位和三维注册融合技术,设计并建立适合云服务器和各种显示终端的增强现实统一描述语言及其解析器;研制面向移动终端的虚实融合内容生成系统及具有超大视场的增强现实头盔显示装备。

考核指标:沉浸式头盔显示系统视场角不小于150度; 光学透射式头戴显示系统视场角不小于80度;非配合环境中的实时识别、跟踪、配准/注册技术的准确率达到95%以上,跟踪注册帧率不低于20帧/秒,面向移动终端的云-端结合虚实内容融合系统具备十万级的并发应用服务能力;支持千平方米级范围内自由行走及无标记手-眼协同交互;形成虚拟现实社会化网络平台及应用示范;并形成专利池。支持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第二篇:宁夏2019 对外科技合作专项项目申报重点领域指南

附件1:

自治区对外科技合作专项项目

申报重点领域指南

1、先进制造新产品及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新技术引进。采矿机械配套和智能控制技术;大型精密机床和加工中心的研发与引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器人控制软件优化;高速动车组配件制造工艺优化;高档电工电气、专用轴承、起重机械的研发。

2、煤化工关键技术联合研究。煤炭多联产技术;煤制油、煤制烯烃催发剂、添加剂的研发及其对产品性能影响;工艺模型建立及工艺技术优化;清洁生产技术的探索;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及副产物加工利用;煤化工核心装置设计研发。

3、精细化工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及新产品研发。催化剂、试剂、石油添加剂及炼制助剂、铸造用化学品、金属表面处理剂、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生物化工制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及新产品的研发。

4、稀有金属材料和碳基材料新产品研发及优化工艺。铝、镁、铍冶炼新工艺及新产品研发;高附加值碳基材料及产品研发;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工艺;高纯钛及低氧高纯钛制备技术研究;高比容钽粉、细径钽丝、钽电容器、铌粉、钽铌合金及其化合物、铍铝合金粉末、铍 1 铜铸轧辊套、铍青铜管棒带材、钽铌基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5、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煤化工及发电废渣、冶金行业工业废弃物、有害气体、粉尘的收集处理技术;钢渣、镁渣、锰渣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含汞废弃物回收技术;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新技术。

6、大数据平台研发与设计。智慧城市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研发与设计、云计算大数据双创孵化平台设计、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联合创新研发。

7、现代纺织及制品后整理关键技术。羊绒分梳、纺纱、染色、除脂、后整理过程新助剂、新材料、新工艺研发;羊绒与毛、麻、棉、化纤混纺高档精纺面料新工艺、新技术引进;现代纺织加工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8、智能仪器仪表关键技术。智能仪表(化工、电工、冶金)的研发;超临界机组汽机系统调节阀研发、阀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研究;高温、高压差、强腐蚀等条件下阀门性能研究;阀门先进密封结构及材料研究;阀门焊接成型工艺及缺陷处理技术。

9、光伏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储能材料、高纯多晶硅生产关键技术;高效光伏材料电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光伏发电材料及组件的研发与优化;光伏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光伏发电电平衡自动控制技术研究。

10、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大关键技术。优质粮食、现代畜牧、酿酒葡萄、枸杞、瓜菜等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联合研究与技术引进;农作物、果蔬、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畜禽品种引进及健康养殖技术;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省力节本机械,农业智能装备引进与研发;专用复合肥开发,低残留高效生物农药,节水装备与技术;酒庄葡萄酒工艺及特色葡萄酒开发、葡萄酒质量提升与皮渣综合开发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11、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枸杞、粮油、畜(禽)产品、果蔬、现代中药、保健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农产品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脱水蔬菜加工技术。

12、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引黄灌区盐碱地治理及开发利用技术;宁南山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水土保持、沙化治理、湿地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止关键技术。

13、重大多发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检测新技术及重点新药创制。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肝炎等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早期预警诊断、干预治疗和检测康复技术;生物制药为主的新药创制、疫苗研发、靶标发现等关键技术研究。

14、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先进实用技术及装备输出。适宜农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中医药、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控、节水技术及装备、农业物联网、马铃薯、荒漠 3 化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等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石油化工装备、新能源、高铁、北斗卫星等高新技术及装备的转移输出。

第三篇:“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2016项目申报指南剖析

附件9

“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乎“四化”同步推进全局。智能农机装备代表着农业先进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农业装备产业技术竞争的焦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机装备技术要求更高,产品需求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基础研究不足,整机可靠性和作业效率不高,核心部件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农业投入品施用粗放,经饲果牧等生产机械严重缺乏,导致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凭借技术和资本优势全面进入中国,抢占高端农机市场,我国农业生产和产业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缩小与国

外主流产品差距、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和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2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立足“智能、高效、环保”,按照“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主导装备产品智能化,薄弱环节机械化”的发展思路,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横向产业链与基础研究、关键攻关、装备研制与示范应用的纵向创新链相结合的一体化科技创新设计,启动实施智能农机装备重点专项。

本专项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 — 2 —

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市场机制和企业无力解决的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破解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瓶颈;加大力度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创制丘陵山区、设施生产及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掌握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和核心装置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场挤奶机器人投入使用;大宗粮经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品种齐全,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0%,支撑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为中国农机装备“走出去”提供科技支撑。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精细生产管控等应用基础及节能环保拖拉机、精量播栽、变量植保与高效收获装备等关键共性核心技术200—300项;创制关键共性核心

技术装置与系统60—80项;研制大型及专用拖拉机、智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智能化重大装备,甘蔗收获、棉花机采、橡胶割胶等薄弱环节装备,以及农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优势作物生产等重大装备产品115—165种;建立典型示范基地6—10处,实现技术自主和产业应用。研制标准150—250项,申请专利200—300项,并培养创新人才300—500名,形成创新团队15—20个。构建形成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功能部件与整体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本专项围绕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典型应用示范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拟设置围绕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智能农业动力机械及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粮食与经济作物智能高效收获、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制,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丘陵山区 — 4 —

及水田机械化作业应用示范等11个任务方向共47个项目。

本专项2016首批指南发布4个任务方向共19个项目。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任务方向包括项目1.1—1.3共3个项目,该部分开展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和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为农机智能装备精细作业提供精测、精施、精管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2.1—2.6共6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现代农业全面机械化提供绿色动力支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3.1—3.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实现粮食作物收获机械技术升级换代提供支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任务方向包括项目4.1—4.5共5个项目,该部分研究为提升我国优势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支撑。

1.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本部分项目1.1—1.3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由高校、科研院

所(含转制科研院所)牵头申报。申报团队应具备相关研究领域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支撑条件,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和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

1.1 信息感知与作物精细生产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作业过程对土壤和作物对象互作规律不清、作业机理、原理与基础研究缺乏以及作物生产过程信息表征不明等问题,开展农机作业对土壤质构及作物生长影响机理研究,揭示土壤—植物—机器系统优化自适应与系统减阻降耗、节本增效优化匹配规律,研究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原理、新机构;开展农机作业信息实时获取与精细生产管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揭示土壤环境、作物本体信息与种、肥、水、药精细调控机理与模式;开发农机作业环境与本体信息快速获取传感器及精播精施与精准控制智能决策系统,构建高效作业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土壤—作物—机器系统优化 — 6 —

自适应与系统节能增效、降耗减排优化匹配方法与模式,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耕整、播种、收获等作业新机构3—5种;开发土壤质构、综合肥力、喂入量与谷物流量等在线感知新型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动态检测误差满足实际需求,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2—3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典型新一代作业机构与装置原理样机;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信息感知与动物精细养殖管控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动物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营养精细调控、健康诊断等提升养殖产能的需求,研究畜禽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与方法,揭示畜禽动物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下生长与健康、营养、环境的影响规

律,构建动物生长数字化模型,开发以蛋(肉)鸡、生猪、奶(肉)牛为主的生长环境、生理生态等新型传感器件及环境控制系统。搭建高效精细养殖智能化农业机械理论与技术基础。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揭示动物生理生态监测、数字化表征和分类辨析、生长调控等基本原理,构建蛋(肉)鸡、生猪、奶(肉)牛生长数字化模型5—8个;开发动物行为、健康、环境监测等新型核心传感器件8—10种,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在线检测误差±0.05,防尘、防水、防震;建立智能决策系统3—5套,误判率小于3%,形成新一代智能养殖感知体系,满足实际需要;申请专利15—25项。【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25—30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机器作业状态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农机使用过程作业粗放、可靠性和安全性差、— 8 —

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探索复杂开放工况下农机作业参数检测原理,研究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农机装备田间作业过程中关键运动参数、作业状态和质量效果等测试方法及技术,研制系列专用传感器和检测装置,集成开发相应的测试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用动力机械、施肥播种机械、植保机械和收获机械等机器运动参数、作业质量等检测技术8—10项;开发新型传感器件8—10种,检测误差±0.03,适合环境温度范围—40℃—+85℃,防尘、防水、防震;形成车载参数测试系统及装置,并通过作业机具搭载考核,满足实际要求;申请专利15—20项。【预期性指标】研制标准4—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2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

(本部分项目2.1—2.6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2.1 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量大面广的农用发动机燃油消耗量大、燃烧不充分、噪声大,亟待技术升级换代的现实,重点研究减振降噪、电控高压喷射、废气再循环、尾气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动机智能控制、智能测试及远程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集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整机工作状态监控及故障诊断为一体的智能管理系统;集成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研究发动机关键 — 10 —

零部件及整机精益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发动机节能、减排、降噪,动力输出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智能管理系统、新型节能环保农用发动机等新产品、新系统2—3种,升功率级达到28kW/L,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能耗降低5%—8%;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重型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大马力拖拉机缺乏动力换档、无级变速、负载传感液压提升等核心技术,以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整机产品技术升级,重点开发动力换档和无级变速传动箱、悬浮式转向驱动桥、智能操控和安全驾驶室、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重型拖拉机;研究节能降耗制造工

艺、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与评价、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技术,建立重型拖拉机智能制造方法与技术体系,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重型拖拉机动力换档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开发动力换档+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动力换向和无级变速传动箱、负载传感电液提升器等新部件及整机新产品3—4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发动机功率≥147kW:动力换档16速以上、无级变速变速比≥4,变速范围0.05—40km/h;电液提升器最大提升力≥48kN、最大牵引力≥70kN,液压系统压力≥20MPa、流量≥110L/min;动力输出轴功率≥170马力。发动机功率88.2—117.6kW:动力换向+动力高低档12速以上,变速范围2—50km/h;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智能电动拖拉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等特殊农业生产环节对绿色动力农机具的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研究电动拖拉机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动力模式与经济模式下的能量管理、无级调速、作业机组不同工况下动力匹配及整机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电动拖拉机能量智能管理系统、功率分汇流变速箱;集成创制智能电动拖拉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中央集成控制及整机控制策略、能量管理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功率分汇流变速箱与电动拖拉机整机等新产品2—3种。电动机功率≥18kW,高低档无级变速,犁耕作业续航能力≥6小时,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4 丘陵山地拖拉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制约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农用动力瓶颈,研究丘陵山地拖拉机行走机构、动力传递与高效驱动、姿态自动调整、机具悬挂装置坡地自适应、多点动力输出等核心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研究智能化控制和自主作业前沿技术,研制高通过性、高稳定性、高地形适应性的高效轻便山地拖拉机;集成智能化制造技术,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车身自调平和山地行走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轻便、高效山地专用拖拉机新产品2—3种。发动机功率≥13kW,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电液提升器提升力≥4kN,额定牵引力≥5kN,爬坡度≥20°,可在15°以上坡地等高作业,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5 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南方水田泥脚深、水旱轮作、抢时性作业等特点,以解决水田作业适应性、保护耕底层和提高作业效率为重点,开展机具和水田界面泥水膜的形成与破坏机理、水田动力装备的行走动力学特性研究,构建水田作业泥水膜滑行阻力模型;基于水田拖拉机数字化、模块化设计及制造技术,开发水田拖拉机核心部件轻量化、水田行走底盘及动力系统匹配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集成研制智能化水田专用拖拉机,实现产品系列化开发,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水田拖拉机行走驱动机构、防腐密封、作业机具匹配、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22—58.8kW水田专用拖拉机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适合泥脚深度≥40cm,转弯半径<5m,符合同功率段拖拉机产品相关国家标准;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6 园艺拖拉机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与整机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园艺生产劳动强度大、作业标准化程度高,对作业机具多功能化、操作方便高效、节能环保的特殊要求,重点针对现代标准果园、茶园等生产条件,重点开发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快捷悬挂系统、多自由度大偏转角、高承载前驱动桥、故障检测、总线等智能化控制与人机工程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研制系列化园艺专用拖拉机,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模块化多功能动力输出等关键核心技术3—4项;创制18—58.8kW园艺拖拉机新产品2—3种。排放达到非道路国Ⅳ标准以上,转向半径≤3.5m,离地间隙≥300mm,动力输出轴数≥2,液压输出阀组≥2组;申请专利3—5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3—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3.1—3.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由企业牵头,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3.1 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联合收获高效率、高质量的发展趋势,以智能化控制技术为重点,重点研究基于作物水分、喂入量、收获损失、工况参数等多参数融合的智能调控策略;开发模块化参数控制系统与调控装置、总线技术等;优化高效减损收割、高通量脱

粒分离与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集成研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高效、智能、低损收获等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4—6项;开发联合收割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多参数在线检测与智能调控系统实用化,控制精度≥95%;创制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等装备3—5种,智能高效稻麦联合收割机喂入量10—12kg/s,深泥脚田水稻联合收割机喂入量5—6kg/s,适应泥脚深度≥40cm,总损失率、破碎率、含杂率等优于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农艺制约机械化收获难题,重点突破玉米收获机械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 — 18 —

粒技术,研制玉米籽粒收获机;研究玉米植株切割输送、减损摘穗、秸秆切碎收集等关键技术,研制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研究鲜食玉米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研究玉米种穗高效柔性摘穗、无损伤输送技术,研制玉米种穗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智能控制、减损摘穗、高含水率籽粒低损脱粒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创制高含水率籽粒收获、穗茎联合收获、鲜食玉米联合收获和玉米种穗收获等装备3—5种,玉米穗茎联合收获机果穗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优于行业标准;籽粒直收破碎率≤4%,含杂率≤3%;种穗收获、鲜食玉米收获总损失率≤3%,玉米收获机具有主要参数实时采集、导航定位、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薯类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高效低损机械化收储需求,重点突破仿生减阻、低破损等核心技术,优化低损减阻挖掘、薯土藤蔓强制分离、防损输送、低损储藏等关键装置;开发挖掘部件耐磨材料、防损伤材料制造技术;开发自动对行、挖深调控、节能运储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并在主产区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减阻挖掘、防损伤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马铃薯联合收获与捡拾分级和甘薯、木薯收获装备等新产品4—6种,收获损伤率≤5%,漏掘率≤2%,具有自动对行、掘深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特色杂粮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杂粮生产需要,以提高杂粮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降低人工劳动成本,提升特色杂粮生产经济效益,重点研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籽粒与茎穗机械力学特性,研究切割、脱粒、清选工艺机理,开发脱粒、清选技术及新机构、新部件;集成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等作物收获装备,并在典型区域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切割、脱粒、清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谷子、荞麦、燕麦、青稞收获装置,集成开发自走式联合收获机3—5种,总损失率:谷子、荞麦≤8%,燕麦、青稞≤3%,整机具备主要参数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秸秆饲料收获技术与智能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秸秆机械化收获需求,以收获粉碎、捡拾成

捆为主线,研究作业流程智能控制、金属探测、籽粒破碎、破节揉丝及切割刀具自磨刃等关键技术,集成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秸秆捡拾揉搓打捆装备、压缩成型装备、缠膜青贮装备,以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秸秆为主,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籽粒破碎、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4—6项,研制大型智能青饲料联合收割装备及秸秆捡拾揉搓打捆、压缩成型、缠膜青贮等装备3—5种,喂入量≥18kg/s(切段长度10mm标定),茎秆切碎长度5—40mm无级可调,籽粒破碎率≥95%,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及切割刀具自磨刃、金属探测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4—6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

(本部分项目4.1—4.5属于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项目,为了切实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确保技术产品的市场化、实用化,要求有企业参加,组成产学研团队联合申报。项目申报团队应具有相应的研发生产基础,具有省级及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或者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或者承担过相关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1 棉麻智能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棉花收获机械长期依赖进口,麻类作物收获依靠人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开发自动对行、在线测产、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与系统;优化重载静液压驱动底盘、高效采棉滚筒、气力输棉、棉模成型、智能操控等关键系统及制造技术;集成研制棉箱式、打包式高效智能采棉机。研究苎麻、大麻收获工艺与技术,开发收割装置,集成研制联合收获装备,并进行试

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收获工艺、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6行高效智能采棉机,采净率大于95%,采棉头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使用寿命≥4000亩;研制苎麻、大麻联合收获装备2—3种,割茬高度≤10cm;具备故障诊断、主要参数实时采集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甘蔗和甜菜多功能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甘蔗和甜菜对机械化收获区域适用性的需求,以形成适用于不同种植模式的甘蔗、甜菜收获成套装备为主线,重点开发电液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优化甘蔗根切、切段、剥叶、蔗叶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优化甜菜自动对行仿形 — 24 —

切顶、减阻挖掘、振动分离、捡拾分离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集成研制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电液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履带式丘陵山地甘蔗收割机、自走式甜菜联合收获机、甜菜挖掘铺放收获机和捡拾收获机等新装备4—6种,甘蔗收获机喂入量4—6 kg/s、宿根破头率≤18%、损失率≤5%,甜菜含杂率和总损失率≤4.5%、切顶合格率≥85%;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智能化油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色油料作物机械化收获需求,重点瞄准油菜、花生、油茶籽、油葵作物,研究优化油菜智能化、低损

高效收获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优化花生减阻挖掘、果土分离、高效脱果、无阻滞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研究油茶籽标准化种植模式与机械采收原理,研制油茶籽收获装置;优化脱粒、清选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置,研制油葵联合收获机,并进行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脱粒、清选等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高效自走式花生联合收获机和挖掘铺放、捡拾脱果收获机(总损失率:联合收获≤4.5%,分段收获≤5.0%),自走式油菜联合收获机和油菜割晒、捡拾收获机(总损失率≤8%),油葵和油茶籽收获装置等6—8种;整机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 饲草料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草食畜牧业发展需要,针对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和优质饲草作物,重点研究优化负荷反馈控制、割刀自磨刃、切割调质等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研制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研制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研制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技术与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自走式饲用甜高粱联合收获打捆机(生产效率≥12t/h,切碎长度10—30mm)、自走式苜蓿切割调质收获机(割幅≥3m,作业速度5—12km/h)、草原牧草高效收获机(幅宽≥6m,割茬高度≤5cm)、高秆禾草联合收割机等4—6种;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5 农特产品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瞄准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农特产品,以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重点研究茶叶、枸杞、红枣、天然橡胶等机械力学特性,探索收获新原理与新结构;开发枸杞等浆果类采收技术与装置;开发标准化种植红枣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发茶叶采摘技术与装备;研究天然橡胶全天候自动化割胶、收胶及信息采集关键技术与装置,研制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并试验考核。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突破农特产品机械化采收关键核心技术6—8项,研制枸杞、茶叶、红枣等农特产品采摘装置与收获装备、天然橡胶采胶收获成套装备等3—5种,茶叶芽叶完整率≥80%、漏采率≤5%,枸杞、红枣一次采净率≥85%、损伤率≤10%,无损伤割胶效率≤30秒/株;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专利2—4项。【预期性指标】制定标准2—4项;发表论文3—5篇。

支持年限:2016年—2020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与参与。

5.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承担单位不超过3个(含主持单位)。

第四篇:10.“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0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8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8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25个研究方向,经费总概算约为5.6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1.1名老中医特色方法技术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

研究内容:对100名以上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国家评选公布的全国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5批全国师承指导导师)临床诊疗案例进行系统的收集,在统一规范术语、统一数据采集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循证医学以及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方法与技术,对每位名老中医的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核心方药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现代难治病对不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治疗方法、方药等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不少于100位名老中医学术观点、辨证施治方法、诊疗技术、用药特点、传承要点、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提交每位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研究报告;系统采集每位名老中医不少于500份的完整诊疗病例。每份病历包括最少3个诊次以上诊疗记录以及疗效评估与离院随访的记录;每位名老中医形成系统研究报告一份,并提炼不少于一种名老中医独特辨证方法、特色有效方药或特色诊疗技术,录制成可推广应用的视频资料;建立网络化的开放式的现代传承服务平台,并在覆盖东中西部地区不少于1000家基层医疗机构和不少于1000名中医医务人员进行推广使用;完成10种以上疾病不同名老中医治疗方法的比较分析研究。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申报单位应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组织和实施 — 2 —

过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研究工作,有充分的名老中医资源;鼓励企业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气虚证除外),系统梳理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足够样本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对相关证候临床特征、证候辨证要素和辨证规范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基础上,阐明其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建立中医证候辨识的新方法。

考核指标:以临床试验数据为支撑,完成1~2个与对应疾病相关的中医基本证候的核心病机,明确证候的临床特征与演变规律;初步阐明相关疾病证候的生物学基础;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中医证候辨识标准和技术方法,为提高辨证论治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学的数据支撑,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提供依据。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1.3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

1.3.1中药配伍复方治疗理论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确有疗效、临床长期应用的经典名方,整合多学科方法开展经方配伍治疗理论研究,诠释方剂配伍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相关经典名方体外与体内有效组分的解析技术,形成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的技术规范,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和经方优化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解析2~3个经典名方的中药配伍治疗理论和量效关系,建立中药配伍和量效关系研究模式。阐明中药有效组分配伍的体内过程及其作用模式,形成组分配伍创制现代中药的技术规范,诠释中药组分配伍的现代科学内涵。完成2个源于经典名方组分配伍的新药处方,并提供有效性、安全性、临床适应证的证据。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基于常用腧穴的腧穴特异性和效应机理研究 1.4.1经络学说关键问题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在系统梳理经络学说源流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果,利用现代科技的多种方法和手段,建立客观的研究方法,探索和解释经脉系统与气血、脏腑相关、经脉病候以及循经感传等经脉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考核指标:提供若干依据充分、机制创新、可以有效解释经脉现象的研究报告与能够提高针灸临床诊疗能力的新策略或建议 — 4 —

方案。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2项

1.5中医“治未病”理论构建与辨识方法技术研究 1.5.1中医“治未病”辨识方法与干预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以“养生保健”为主的“治未病”相关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方法研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研究“治未病”的自我调理与干预的有效方法和中医技术,建立干预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治未病”的服务模式。

考核指标:建立不少于10种中医“治未病”的方法,构建并成功实施1~2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治未病”的服务模式。形成8~10种人体健康状态的辨识方法与技术,建立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标准规范。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研究

2.1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2.1.1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优化循证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医临床优势突出、治疗方案成熟、已经具备一定循证证据的中风、高血压、糖尿病、肺癌等的中医防治,— 5 —

以中医药诊治特色和优势为切入点,明确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以提高疗效为目标优化方案,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和疗效机制的研究,形成高质量、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中医防治某种重大疾病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初步阐明作用规律和可能机制,获得高质量的、国际公认的临床证据,形成可推广应用的临床方案;在国际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纳入高级别中医或西医临床指南。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申报。优先支持牵头单位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曾牵头组织并圆满完成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知名期刊发表的项目。项目组织机构完善,包括临床知名专家团队,国内外高水平方法学团队和高水平基础研究团队。

2.2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循证评价研究 2.2.1难治性疾病中医药治疗方案优化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肾脏病等难治性疾病,以及人类不孕症和代谢性综合征等,系统汇聚相关疾病或病证古今文献和临床病例,为临床诊治提供支持;明确中医药优势环节,筛选具有疗效优势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遵循国际通行的研究规范,采用公认的评价指标,— 6 —

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评价研究,形成高级别临床证据;引进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相关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疗效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某种难治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建立该难治性疾病的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形成具有疗效优势的治疗方案;取得高级别的临床证据,形成或优化临床诊疗指南;基本阐明该病种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作用机制。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选择1个病种申报。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家。优先支持具备较好研究基础、曾牵头组织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申报单位。

2.3中医药潜在优势病种的新治法、新方案的探索性研究 2.3.1针对中医药潜在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新治法、新方药的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郁症、偏头痛、失眠、病毒性疾病、脓毒症和细菌感染性疾病等中医药临床治疗优势的病种或环节,选择有潜在疗效优势的新治法、新方药、新技术,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其作用机理,优化临床方案。

考核指标:完成相关病种新治法、新方药或新技术的临床研究,优化或形成疗效明确、安全的具有中医优势特色的诊疗方案;提供作用机理的研究报告;申报专利2~3项。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6项

相关说明:每个项目针对1个病种,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5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优先支持有相关基础的研究团队。

2.4中医康复研究

2.4.1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中风等重大疑难疾病所导致的神经系统、运动肌肉系统的功能与活动能力障碍,开展中医康复理论和临床研究,研发具有可推广性的中医康复共性技术和诊疗方案,优化中医康复结局评价并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评定方法、中医康复分级诊疗服务方法。

考核指标:明确1~2种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康复理论,完成3~5种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形成具有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的中医康复技术或方案10~20项,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相关疾病康复结局评价方法。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中药资源保障

3.1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及中药材综合利用 3.1.1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珍稀濒危中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开发珍稀濒危中药资源新来源,研究创新资源。遴选民族、民间长期使用、确有疗效的药用植物、或珍稀濒危中药材的替代品、或常用中药材的非传统药用部位为研究对象,加强珍稀濒危中药人工繁育或类同品研究;开发新药材或新药用部位。

考核指标:完成6~10种珍稀濒危中药资源及其类同品(新中药材、中药材新药用部位)临床前研究资料,其中3~5种药材申报临床试验。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1.2中药资源合成生物学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来源于大宗常用或者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中具有明确药理活性的有效成分,应用分子生药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中药资源“功能基因挖掘—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合成生物学生产”的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模式的研究,包括中药遗传资源挖掘、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合成生物学底盘细胞以及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活性成分高效生产的微生物工厂的构建等相关研究,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研究及应用转化水平。

考核指标:解析2~3条典型的大宗常用或珍稀濒危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并揭示其形成分子机制,进一步构建高产细

胞工厂进行生产,建立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生产新模式,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 4.1中药(材)大健康产品研发 4.1.1中药材大品种开发

研究内容:结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布局,选择有代表性、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大品种,从种植(养殖)、研发、生产等多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系统组织开展种植(养殖)技术、核心功效、物质基础、生物活性、健康产品开发等现代科学研究;明晰药材功效相关功能因子,依据相关功能因子提升制剂工艺、质量标准,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开发功能因子明确、功效确切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考核指标:建立集成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涵盖中药材大品种种植(或养殖)、加工、研究、开发、生产的高水平产学研联合攻关团队,建立相应中药材大品种全产业链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利用当代先进的方法,建立中药材大品种核心功效生物学机制研究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1~3个,带动多学科融合发展。每个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种植面积不少于1000亩,— 10 —

推广面积不少于5000亩,带动不少于1万户增收(户均增收不少于5000元),每个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不少于10个科技含量高、功效明确的中药材大健康产品并实现上市销售,获批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形成中药材大品种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产业规模不低于100亿元。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每个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推荐不超过1种道地大品种,优先考虑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省份(2017年已立项省份不能再推荐种植项目,可以推荐养殖项目,已立项品种不再重复支持),每个品种立项不超过1项。鼓励围绕大品种从种植(养殖)、研发、产业多环节进行集成设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鼓励不同省份围绕同一道地品种联合申报。优先在定点扶贫地区示范推广。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实施方案。

4.1.2中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技术及示范研发

研究内容:建立中医药复方保健产品评价体系及规范,建立复方保健中药产品功效与安全研究和产品研发平台。示范研究具有良好现代研究基础及应用前景的复方保健中药产品的功效成

分、活性组分,阐释其核心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开发功能因子明确、保健功能确切的复方保健中药产品。

考核指标:提出复方保健中药产品功效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建立产品功效研究、安全性评价、新产品研发评价体系和研发平台;阐释3~5种不同保健功能中药复方保健产品核心功效的现代科学内涵;完成3~5种中药复方保健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产业化。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中药生产、制剂关键技术研究

4.2.1中药剂型设计与辅料筛选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临床和工业生产的需求,针对中药大品种,选择常用剂型,开展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和适应性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以改善中药固体制剂防潮、提高缓控释制剂的载药量、片剂的可压性和注射剂的增溶性等辅料筛选与评价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5~10项中药剂型改进、设计及适宜性评价关键技术规范,提供生产应用资料;筛选出4~8种中药辅料,形成筛选评价技术规范,提供生产应用资料。

相关说明:具有相关研究基础、专业化队伍和中试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优先,具有明确的中药剂型改进、设计、评价与辅料筛选、评价技术研究需求。生产企业须有5种以上剂型产品,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 — 12 —

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中药饮片与中成药整体质量控制及一致性评价技术 4.3.1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中药材及其加工辅料对中药饮片质量和疗效的影响,解析中药饮片质量识别的要素、关键技术和表征方法,探索与质量相关联的饮片数字化质量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符合中药饮片整体与专属特点的质量评价方法和标准。

考核指标:研发5~10项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建立5~10种炮制辅料的质量标准;建立80~100种体现饮片炮制特色的质量标准;建成中药饮片整体性及专属性的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饮片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和临床常用的品种;项目牵头单位具有雄厚的工作基础;鼓励具有相关研究基础的企业承担课题;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4.3.2 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研究内容: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从生产技术、设备等方面变革目前饮片生产模式,实现中药饮片生产的现代化。研制规范

化及过程控制智能化的饮片生产线,开展中药饮片批次间的一致性评价研究,同时研制智能化生产线相关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从而构建智能化中药饮片生产基地,推动饮片产业的快速发展。

考核指标:选择5~6个原料药材资源丰富并具有地区特色的道地产区,建立3~5条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线(智能化监控),且工艺稳定,质量可控,并初步建立规模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的饮片生产模式,向医疗单位提供优质饮片。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3.3 特色炮制方法的工艺与设备现代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炮制技术传承不足,工艺装备落后等问题,重点针对炙法、焖煅、九蒸九晒等传统特色炮制技术,选择合适的代表性品种,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开展特色炮制工艺现代化及机理研究,初步阐释传统炮制技术的科学内涵;开展适合传统炮制技术工业化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质量追溯技术、智能化管控等技术和配套设备的研究,推动特色炮制技术的现代化进程。

考核指标:完成至少10种炮制技术的工业化生产工艺研究及工业化设备研制,每种技术研究2~3个品种,并评价工业化设 — 14 —

备与传统手工加工质量的一致性、设备的高效性、生产连续性、工艺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建立饮片符合传统质量的判别标准。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3.4中成药整体性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中成药大品种为研究对象,探索中成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开展中成药组合质量评价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建立多指标整体质量控制技术,改变单纯以少数几个成分或少数几个“有效成分”为指标建立中药质控标准的模式,建立中成药中贵细药、毒性或有毒药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探索生物效应指标用于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技术;研究色谱和光谱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等用于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技术;探索指纹图谱、中药“溶出曲线”、或DNA身份证等相结合评价中成药批间质量一致性技术。

考核指标:制定20~30种中成药大品种的质量评价标准,建立20~30种中成药品种中贵细药、毒性或有毒药的质量控制技术;完成中成药批间质量一致性评价、多指标整体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并被相关品种的生产企业采用。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中药临床精准用药及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 4.4.1中药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10种重大疾病防治中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或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探索并完善以疾病或证候为线索评价的方法技术体系;取得大样本临床循证证据;提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结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完成10种经典名方或中成药大品种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取得循证证据,提出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学评价结论;建立2~3项以疾病为线索或以证候为线索进行再评价的方法技术体系。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代表性经典名方不少于3种,优先支持独家品种。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工作基础的研究团队,以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联合申报的研究团队。鼓励同一品种的多家单位联合申报。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10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家。

4.5中医诊断与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5.1智能化脉诊仪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开发系列新型智能化脉诊仪中医诊断设备,重点 — 16 —

研究其信息采集、识别、处理与分析方法和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脉诊病例库,构建基于新型智能化脉诊仪的现代化中医诊断体系和平台,实现脉诊工程化、智能化并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智能化脉诊仪中医诊断设备新产品研发并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建立基于中医脉诊的疾病诊断技术平台,形成中医脉诊设备及其信息采集、识别与处理分析的行业标准规范,建立不少于5万例的脉诊信息与其相应的病例资料数据库(不少于1万例临床患者病例),形成脉诊现代工程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挖掘平台。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鼓励产学研结合,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

4.5.2家庭或个人用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研发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健康检测、监测数据采集设备为目的,开展便携式、自动化、智能化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关键技术方法研究,研制家庭或个人用的移动便携式、可穿戴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产品核心部件和整机设备。基于远程医疗平台等收集并建立中医诊断知识库,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智能化分析,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建立典型疾

病或重大疾病的中医诊断模式及相应病例库。

考核指标:研发3~5种便携式中医健康数据采集设备(脉诊和舌诊设备除外),申报2~3项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得3~4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5项实用新型专利,相关产品要取得具有法定资质的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的检测报告,提供数据分析方法和结果。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3项

相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开展了中医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的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牵头或参与的企业必须具有研发中医诊疗设备的背景,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4.6中医治疗、康复与保健设备研发关键技术研究 4.6.1老年与慢性病中医康复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慢性病、老年人的康复需求,开发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设备,重点研发人体功能状态评定系统、智能化康复养老、传统运动训练系统等康复设备。

考核指标:研发中医康复设备样机不少于6种,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不少于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实 — 18 —

用新型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项。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开展了中医康复设备研发与健康数据采集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要求各课题组具有稳定的科研队伍、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产学研结合,牵头或参与的单位必须具有生产、研发中医康复设备的背景,拥有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及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5.中医药国际化 5.1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 5.1.1中药国际标准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广阔国际市场前景的已经开始或计划在欧盟注册的10个中成药大品种,按欧盟传统药物注册的要求开展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为在欧盟或其成员国获得传统药物注册提供支撑。按美国或欧洲药典等国际主流药典和ISO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要求,开展一批常用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推动相关标准被国际主流药典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

考核指标:制定10个拟在欧盟注册的中成药大品种的质量

标准,达到欧盟或其成员国完成传统药物注册的相关技术要求;建立100种常用中药的整体质量标准,其中至少20个以上的标准被美国药典、欧洲药典等国际主流药典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采纳。

支持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相关说明:已被国际主流药典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的品种不应在此项目中再次申报。

6.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6.1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常见病研究

6.1.1藏医、蒙医、维医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研究

研究内容:优选藏医药防治肝硬化腹水、中风后遗症,蒙医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维医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乳腺癌、胃食管反流病,傣医药、壮医药、哈萨克医药、彝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开展病机与病期、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特色技术、制剂与质量控制、诊疗指南制定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规范诊疗方案及特色诊疗技术。

考核指标:形成民族医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防治方 — 20 —

案、诊疗标准与指南、特色技术及有效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等服务包不少于5个。

实施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优先支持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建立了少数民族医药治疗优势病种的专业研究队伍。

6.1.2藏医、蒙医、维医、苗医等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药物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民族药综合研发平台,围绕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防治,优选民族药品种或少数民族医药经典方药等重点品种,开展示范开发研究,明确其临床定位,开展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制剂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证据。

考核指标:构建集成产学研、多学科力量和国内优势单位民族药全产业链的技术研究体系和高水平的研发平台,打造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开发综合研究基地;结合本少数民族药在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评价技术体系,完成2~3项方药研究技术;在本少数民族《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民族药品种或民族药经典方剂中,选择1~2个代表性品种,完成组方理论、临床定位、制剂工艺优化、质量标准提升、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为少数民族医药研究提供示范。

实施年年限:2018—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4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科技厅(委)组织推荐,各限推荐1个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其中地方财政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优先支持企业牵头申报,前期已有较好研究基础、资源可整合度高,特别是已经具有民族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研究基础的专业队伍。申报单位需提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主管部门认可的本地区民族药的现代化发展的整体实施方案。

申报要求

1.本专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2家。

2.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3.申报单位和项目(含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4.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23 —

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第五篇:“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9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附件2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9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重点解决我国食品源头污染严重、过程控制能力薄弱、监管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聚焦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化学致癌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生物毒素等重要危害物,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与毒性机制、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基础研究,为科学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效强化过程控制、检验检测、监测评估、监管应急等四个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加快研发快速检测和非定向筛查技术及产品,大幅提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和装备国产化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全国统一的追溯预警体系和全链条的过程控制体系及国家食品安全大数据云平台,进一步完善监管应急技术体系;积极转化研究成果,针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应急保障、社会共治等重点领域,开展区域和产业链综合示范,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保障”的转变,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和推动食品相关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下设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食品安全关键共性技术和产品研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等三个任务。在

2017年、2018年任务部署的基础上,2019年,计划从上述三个任务部署16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为2019-2022年。

1.食品安全保障机理机制基础研究

1.1 食品原料中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 1.1.1 主要植物源食品原料中关键危害物迁移转化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隐蔽型真菌毒素、镰刀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在植源性食品原料中产生、迁移、转化和代谢消长规律,揭示真菌毒素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安全控制机理;研究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及农药助剂在粮油、蔬菜、水果等植物源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构型选择性降解机制及控制原理;研究常用防腐剂、保鲜剂及其他添加剂等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贮运过程中的迁移代谢规律及机制;研究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微生物、生物毒素、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从环境到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的迁移转化和富集机制;解析蔬菜、水果、粮油中典型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分子机制、安全控制原理。

考核指标:揭示主要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隐蔽性真菌毒素、交链孢菌毒素、赭曲霉毒素、创制农药、高毒农药、农药助剂、防腐保鲜剂、重金属、抗生素残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20-25种危害物的迁移转化和代谢机制;3-5类农药及高毒代谢物农药在食用农产品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机制及控制原

理;2种国家创制农药在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降解代谢机制及安全控制技术;构建植物源性食品原料中典型危害物的本底数据库1个,包含数据1000条以上;提出基于HACCP策略的安全控制规范8-10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8件;提出国家或行业标准(草案)10-15项;发表研究论文40-5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3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2.1 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2.1.1 食品中化学危害物阻控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中农兽药残留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转化、功能纳米材料脱除技术、光催化降解和酶解等定向调控技术,评价调控技术、产品及降解产物的安全性;研究液体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加工过程中靶向可逆去除,开发无损高分子可视化吸附脱除等去除技术,开发污染食品分级加工利用、废弃物非食用高值化利用等加工技术,制定分级处理技术规程与标准,开展营养安全评价;研究食品及食品原料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酶解和化学键调控高稳定材料吸附去除技术,研制污染食品的非食用高值化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研发食品中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阻控技术不少于16项;研制化学危害物绿色安全的阻控酶制剂、菌制剂、无损光催化剂、功能纳米材料及化学制剂等产品不少于10个;研发化学危害物污染食品的分级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技术不少于6项,装备不少于3套;评价有毒物质降解产物的安全性;制定相关技术规程或标准不少于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2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5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3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2.2.1 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中毒风险,建立全国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分类鉴定云平台,实现有毒动植物诱发食源性中毒风险的预警和快速鉴定;研究快速高通量DNA序列分析技术及动植物核心条形码和辅助条形码的构建技术,建立有毒蘑菇、鲀毒鱼、高生物胺鱼类、高蜡酯鱼类、球茎类植物等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结合物种形态学分析、毒理因子分析建立有毒动植物样品库、凭证信息库、毒素信息库;研究样本采集、前处理、测序和数据分析、结果验证方法,开发出相关标准物质,建立有毒动植物鉴定技术规范;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NA条形码计算分析软件、有毒动植物数字图像智能化识别技术,构建云分析技术平台,实现物种鉴定、数据管理、数据挖掘、信息共享;开发出可以现场使用 的有毒动植物快速甄别检测试剂盒。

考核指标:研制DNA条形码(难实现的)分子鉴定和分类应用软件2套,检测试剂盒200套以上,建成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重要有毒动植物DNA条形码检测和物种鉴定云分析平台1套,物种信息400条目以上;研发有毒动植物形态图像智能化识别系统1套;在50家以上相关机构对检测鉴定技术进行示范应用;现场鉴定准确率大于90%,鉴定时间小于5小时;检测鉴定技术实际应用500-1000次;制定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1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 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 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 年-2022 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2.3 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2.3.1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的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不少于30种应用广泛、有代表性的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特别是有潜在安全隐患且常用的中药)的物质,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急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评价,并进行致畸、突变、代谢等评估研究;建立普通人长期食用、特

定人群(生理障碍/损伤/缺陷)食用早中期食用安全性评估模型;构建关键危害物快速检测、非定向筛查等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阐明关键危害物在全链条中危害来源、赋存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和危害形成机制,揭示关键危害物及其代谢产物分子毒性作用机理,确定可用于安全风险评估和毒性检测的关键毒性通路和危害标志物;研究种植环境、产地加工、储藏过程中有机、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规律、代谢机制及阻控技术,建立农药残留及其代谢物、重金属等风险物质的监测识别技术。

考核指标:全面评价不少于30种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资源物质中的重要风险物质,建立危害物代谢产物和危害标志物精准表征技术不少于20项,构建典型危害物本底数据库10-20个;揭示关键内源性及外源性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科学内涵,形成不少于30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安全性评估关键技术;形成基于全链条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控制规范不少于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0项,国家级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5项,研究论文不少于4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20篇)。

实施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转化集成和综合示范 3.1粮油质量安全过程保障与追溯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应用科学监测调查技术和合理采样方案、非靶向筛查和全自动高通量多类化学污染物高效检测确证方

法,构建风险数据库及风险预测模型,确定区域性粮油原料收购检测指标,指导原粮收购检验监测及科学、合理利用粮油资源;研究化学污染物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和检测产品的评价技术以及实用性再评估,结合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分级技术,进行粮油收购现场快速检测、分类存放和分级处理,为粮油加工和收储企业粮油原料收购把关,确保原料安全;研究建立粮油原料霉变、虫害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应急处臵系统与大数据云平台,对问题环节精准溯源定位,自动提出整改措施。利用研究建立的粮食杀虫过程监控与杀虫效果评估系统,对粮食杀虫过程进行监控,防止滥用杀虫剂农药,避免粮食再次污染。应用食品危害物特征指纹图谱、全链条的追溯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产地产品数据库主动关联技术,建立放心粮油溯源控制体系。

考核指标:在南方稻谷主产区和北方小麦和玉米主产区不少于20个国家粮食储备库开展示范,实现粮食收储分类收购分级使用;在不少于5个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原料供应链条保障体系;在不少于3个典型粮食主产区域构建“放心粮油”供应网络追溯体系;在国内大型粮油企业(20-30万吨/年以上加工能力)建立食品原料质量安全保障规范标准体系不少于5个;在南北方粮食主产区或主销区进行应用示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不少于20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2 粮食污染物综合处理技术集成与示范

研究内容:集成应用粮食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平的评价方法,研发智能分选技术实现原粮在线分级分选处理,为后续加工利用提供安全性指标和风险预警;应用有害物质脱除与阻控技术,对重金属污染稻米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等进行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集成;对油料及其制品进行加工环节安全控制技术集成开发;开展谷物、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研究,有效控制粮油生产危害因素。

考核指标:构建粮食主要污染物风险数据库2套,建立粮食污染水平评价及预警技术规范1项;研制针对真菌毒素污染小麦、玉米、稻谷等的光谱智能分级分选技术及其装备3套,单机分选速率不低于3吨/小时;建立重金属污染稻米综合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基地,年处理量可达5-20万吨,形成规范1套;分别建立真菌毒素污染小麦和玉米综合

处理及安全利用技术示范点,年处理量可达2-10万吨,形成技术规范1套;建立谷物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1套;建立油料及其制品加工链条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线1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5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要求企业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3 国际贸易重要食品的安全侦查与风险监控实验室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国际贸易重要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控的迫切需求,开展不同口岸和不同食品种类的动态分析库调试和驯化;根据关键危害物侦查技术、高特征组分全息鉴别技术、风险物质高通量筛查检测技术特点,开展口岸实验室风险验证适用性评价研究;开展检测方法与口岸实验室应用的接口技术研究,建立口岸示范实验室,研制实验室操作指南;将风险点捕捉模型应用于重要进口食品智能监控;开展我国重要食品进口贸易国(地区)风险监控数字化口岸实验室建设,建立涵盖我国主要食品进口口岸的输入性风险云监

管网络;针对乳制品、水产品、肉制品、酒精饮料等重要贸易食品在全国重点口岸实验室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在不少于6个口岸建立国家级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验证评价实验室或在不少于8个口岸重点实验室建设通关食品风险监控中心;向相关监管部门提供预警信息不少于20条;建立不少于20个口岸执法示范实验室;形成技术规范和国家、行业技术标准不少于30项;筛选出不少于5种风险标示组分;建立风险监控数据的云处理平台1个;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实验室开展技术人员培训300-1000人次;服务不少于100家食品国际贸易企业;应用检验国际贸易食品批次不低于1000批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4口岸食品现场快速检测与现场执法智能监控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国务院关于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和快速通关的最新要求,开展口岸食品智能分析材料、快速侦测产品和非人工高效通关监控设备的执法现场系统化适用性评价研究;开展快检产品在口岸执法现场的示范应用,建立快检

产品检测平台,并研制口岸执法标准化操作指南;研究多种快检产品的智能集成方案,形成适用于不同口岸食品检测需求的模块化快检组合产品;针对口岸食品贸易特点,开展基于快速检测与现场执法智能监控风险溯源、预警、应急评估模型对促进食品贸易便利化的适用性研究;开展基于全球定位技术和追溯码的进口食品实时全程追溯体系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形成不少于10种快检产品的评价报告;开发模块化集成快检组合产品不少于5种;形成标准等规范性文件草案不少于30项;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执法现场开展监管人员培训;在全国不少于8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评价食品种类不少于10种,数量不少于5000批;提升食品的通关效率20%以上,降低通关成本30%以上;进口食品追溯体系应用示范食品种类不少于2类。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5 果蔬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以农药残留、添加剂、重金属及生物毒素污染等问题突出的水果、蔬菜等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产区、典型种植及收储运销方式下水果、蔬菜产品中主要危害物形

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危害因子非靶向筛查技术、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技术、污染物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参考物质、有害物质过程防控与消减技术等相关技术与产品,构建适用于果蔬生产、流通、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果蔬主要产区和销区进行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果蔬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不少于10套,制定配套相关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50项;在主要产区的生产基地、产区和销区、集贸市场各建立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5个,产品监测合格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将研发的监测技术与产品、技术标准与参考物质应用于不少于20个省的地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培训农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5000人次,培训生产者10万人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6 养殖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选择猪、牛、肉羊、肉蛋禽等主要畜禽产品,以及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鱼、贝等水产品,重点针对药物残留、常见非法添加物(禁用药物)、主要环境污染物和生物性危害物质等质量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基于重点产区销区、典型养殖流通模式下上述产品的主要危害物形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所研发的危害因子非靶向筛查、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重要参考物质等监测技术与产品,以及污染物毒性评价与风险评估技术、有害物质过程防控与消减技术等,集成构建适用于典型养殖方式、产品流通、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产区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销区的集中交易市场和质检监管机构进行综合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和养殖大户的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形成主要畜禽产品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技术体系不少于10套,制定配套相关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50项;在主要产区的生产基地、产区和销区、集贸市场各建立核心示范区不少于25个,产品监测合格率在原有基础上提升20%;将研发的监测技术与产品、技术标准与参考物质应用于不少于20个省的地市级以上政府组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中;培训农技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5000人次,培训生产者10万人次。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要求企业参与或牵头,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7 区域特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的全链条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以环境污染、重金属、生物危害物和非法添加物等问题突出的区域特色食品及配料为研究对象,基于重点产区典型产品在原料养殖、产品加工、贮运、出口等全产业链环节的主要危害物形成与消长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集成有害物质快速检测与精准识别、构建适用于原料养殖方式、产品粗加工和监管等不同环节的技术先进、系统完整、切实可行的质量安全评价与监控技术体系,并在主要产区的养殖/加工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和质检监管机构进行综合应用示范。通过基地示范、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风险物质监测识别技术方法不少于15种;形成风险评估模型和防控技术体系不少于3套,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和标准不少于5个;在3-5个规模以上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区,建立1-2条安全加工示范生产线;培训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相关技术人员1000人次,培训生产者2万人次,直接产业规模达100亿。在区域内进行从源头到餐桌的食品

安全全程控制应用示范,形成全程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南。

支持年限:2019~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不超过5项

有关说明:由各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每项仅申报1-2种特色产品,要求区域内企业参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8 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技术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以传统熏制、炸制、烤制食品为对象,集成熏制食品无烟熏制、热敏性原料适温稳定化等多环芳烃类危害物控制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油炸食品新型裹粉适度添加、天然产物定向阻断等反式脂肪酸类危害物控制技术,形成完善的炸制过程反式脂肪酸类控制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基于烤制过程杂环胺形成、积累与阻断的机制,集成烧烤食品天然产物定向阻断、蒸汽射流自动烤制等杂环胺类危害物控制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根据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与食品成分的互作机制,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食品添加剂减量增效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品质提升与危害物消减协同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示范;研发集成熏炸烤食品加工多元危害物在线识别监控和自动减排技术,建立基于绿色制造的熏炸烤食品加工技术体系,并进行产业化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熏炸烤食品加工过程危害控制标准体系不少于3套,在10种以上典型熏炸烤食品中示范应用;在保持传统熏炸烤食品品质的基础上,与传统加工方式相比,使加工产生的典型危害物积累量降低50%以上,食品添加剂减少30%以上,污染物排放减少2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件(其中美国或欧盟发明专利1-2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5件;发表研究论文不少于10篇(其中SCI论文不少于5篇);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3个。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每个推荐单位限推荐1项。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9 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系统分析国内外食品突发事件的成因、过程、特点等,研究食品突发事件的回溯性分析技术、构建反馈式信息库;建立不同应急保障技术整体解决方案与示范模式;利用食品非靶向筛查、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风险鉴定、溯源能力,利用新型抗体高效筛选库和快速检测设备增强突发事件现场处臵能力,开展食品安全新型检测技术、材料及装备在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的

应用示范;通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和仿真演练模型,加强监管人员现场处臵应对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诊断及专家辅助决策系统等技术与装备示范,形成应急队伍、应急保障技术、装备、现场处臵的相关标准和整体解决方案。开展食品安全新型检测技术、材料及装备在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工作中的应用、评价和反馈;开展装备、现场处臵的相关标准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和修正;开发各种突发事件情况下的应急保障快速检测集成平台及方法、应急保障技术整体解决方案,构建不同情况和规模的应急保障模范示范基地和模型。

考核指标:开发食品突发事件信息库1套;开发食品中毒处理技术集成及方案1套;在不少于10 个省(市、区)的监管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标准化新型模式应用示范;形成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保障与应急处臵工作指南和相关标准;选择不少于10个地区开展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集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系统化运行新模式和技术不少于15项,制定配套技术规程标准不少于15项,建立模式示范基地不少于15个;形成食品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技术规范及方案。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3.10 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预警与现代监督执法技术的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建立食品安全污染物的风险分级评价框架体系和智能研判预警模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级评价与预警决策支持的大数据平台,汇集融合食品抽检监测数据、食源性疾病报告数据、生产经营数据、舆情信息和消费者满意度信息,在国家、省、市、县四级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价,预测预警区域或行业性的食品安全系统风险;建立适用于国家以及地方各级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指挥系统和监督检查与执法终端,提高行政许可与监督执法的准确性与效率;建立食品快检智慧工作平台、快检移动工作终端,依托预警大数据平台提高快检工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进行重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现场取证快速筛查相关技术应用示范;建立人群健康监测大数据模型,对市售特殊营养食品的营养质量与健康效应进行评估,并对相关标准提出修改建议。运用健康危害评估原理,预测预判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健康风险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为行政处罚和司法诉讼提供技术依据。

考核指标:在1个国家级和不少于10个省级和100个地(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构建和应用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风

险分级、预警和监管决策平台,进行风险分级评价、预警与监管决策;分别在1个国家级、不少于10 个省级和100个地市(县)建立并示范应用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指挥系统以及现场智能化许可审查终端和现场智能化监督执法终端;分别在10 个省级和100个地市(县)和100家企业建立和示范应用食品安全快检智慧工作平台和食品安全快检移动工作终端;在不少于100家医疗卫生机构(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医疗、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用慢病或婴幼儿相关健康数据采集与分析,在不少于3个省(区、市)建立特殊营养食品健康效应评价健康数据中心;制定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技术规范1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其中高水平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

3.11食品安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全链条区域综合示范 研究内容:通过对“环境-食品安全-健康医疗”大数据风险基础信息采集标准化体系的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决策预警大数据服务中心;构建食品安全多因素风险综合评估研判模型;建立基于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影响因素评估的预测预警指标体系和多因素预警模型;构建综合 的风险评估预警决策支持云服务平台,形成相关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大数据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在多因素影响下,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食品安全风险发生发展的多维关联性分析;建立食品中危害物质全程控制技术保障体系,形成食品中危害物防控与监管工作体系,形成能够涵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保障+过程控制+风险预警”的全程安全控制技术保障体系;构建食品安全政产学研综合安全服务监测和控制相关技术集成体系,并在若干地区进行综合示范和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云服务平台;建立涵盖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保障+过程控制+风险预警”的全程安全控制技术保障体系不少于3套,在全国不少于4个不同省区的至少20个地或县级区域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控制应用示范;形成全程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南。

支持年限:2019年-2022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项目牵头申报单位由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或省级科技厅(委)推荐申报,限推荐1项。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3:1。

申报要求

1.原则上项目须整体申报,覆盖相应指南研究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2个,示范类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15个。

2.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项目,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

3.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项目(课题)负责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书,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部指定的平台,在本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本专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4.项目申报单位上传的附件包括诚信承诺书、联合申报协议、足额的配套经费承诺书以及其他需要上传的材料。若牵头申报单位是企业的,需提供牵头申报单位所在开户银行出具的自有资金。

下载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部“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_百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