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银行业的半程改革
中国银行业的半程改革
从2013年6月“钱荒”,到各种“宝宝”收益率突破7%,继而被呼吁加强规范管理,再到2014年5月一行三会和外管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下称“127号文”),关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以及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情况下的资产价格走向等问题都引起热议。
笔者一直以为,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了西方一百年的发展道路,遇到的问题会有诸多相似性,所以,研究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之路和20世纪80年代银行危机很有借鉴意义。朱崇实、刘志云等翻译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银行危机研究》即带来了不少好资料。
那些必经的发展历程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陷入滞胀,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在80年代采取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改变了银行的经营环境。1980年时美国优惠贷款利率达12%,黄金价格涨到每盎司660美元,外汇市场上对美元一片不信任。面对危情,保罗?沃尔克在1979年至1982年更多依靠货币供应量工具,把真实利率推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则转向了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措施。这个过程中,美国利率市场化和放松管制进程加快。
美国银行业起初也很简单,就是维持3%的利差,监管也十分严格。1933年、1935年、1966年分别对联储会员银行、非会员投保银行和储蓄金融机构设置存款利率上限。高通胀叠加存款利率管制,使得美国的货币基金在70年代滞胀期迅速兴起,并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大赢家,其规模从1977年的37亿美元膨胀到1982年的2200亿美元。1970年6月,美联储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大额存单的利率上限,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73年5月,取消了所有大额存单等利率上限;到了1983年10月,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可以自行决定所有定期存款利率;1986年4月,管理当局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力到期,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完成。
美国利率市场过程中伴随着银行业管制的放松。首先,各州内的银行限制被撤销了,允许新的业者进入一度被保护的领域,地区性银行建立起来;中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和探索存款保险制度与之十分相似。其次,由于货币基金的蓬勃发展和通胀环境,银行利息对储户的吸引力明显下降,银行开始转向成本更高的负债;中国有类似情况,理财产品火热,各种“宝宝”规模膨胀,不少银行高息揽储,不断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负债成本上升。再次,出于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银行业对大客户贷款的市场份额下降,它们把资金转向欠发达国家和杠杆收购,并且增加了表外业务(off banlance sheet)。中国在“四万亿”之后,为了抗击通胀,货币开始紧缩再紧缩,其间表内所能供给的信用有限,被迫寻求表外信用供给。这种信用供给包装成理财产品,不断短借长投,实质是期限错配,一旦出现利率倒挂就很危险。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在1979年至1982年间持续出现联邦基金利率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政策上是由于联储对货币的数量化调控,而银行的表外业务的期限错配也增加了短期流动性需求。大量寻求短期票据资金的银行,在利率上升和期限错配中深受其害。中国的长短期利率也在2011年9月和2013年6月出现了严重的倒挂。由于对买入返售业务的规范,银行难以腾挪资产,短借长投的错配出现暂时亏损,也连累了债券,造成股债双杀。幸运的是,期限倒挂持续时间不长,央行很快相机抉择平抑短期利率,银行并未出现亏损,只是动作慢的银行深受去杠杆之苦,总资产和利润双降。127号文第一次承认了同业资产可以通过投资资产管理计划的方式实质进行放贷,捅破了同业资金不得放贷的窗户纸,以后商行的同业存款就相当于美国80年代的“经纪人存款”,利率市场化在资产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受困房地产业
美国上世纪80年代银行危机的焦点行业是房地产,《加恩-圣-加曼》法案废除了关于在不动产信贷上的法律限制,而且还放松了对单个信贷人的贷款限制。伴随着80年代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住房价格上涨和部分州的商业地产热潮,银行解开枷锁,加大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的投放力度,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从25%上升到40%。经济扩张周期结束后,写字楼和商业地产面临困境。在1975年-1979年的五年期间,全国31个最大的办公房地产市场每年完成3350万平方英尺占地面积的建筑,接下来五年内,新完成的建筑占地面积几乎增长两倍,空置率从1980年的4.9%升至1990年的18.9%。美国社会零售额在1982年-1987年保持6.8%的增速,但商业地产野蛮生长,1984年-1990年全国56个主要城市商业地产新建占地面积平均每年约9480万平方英尺,需求仅为年均5160万平方英尺,空置率从1982年的4.9%升到1991年的10.8%。随之而来的是不动产价格下跌,根据全国房地产指数(NREI)的数据,51个主要城市中,办公、商业地产每平方英尺的租金和售价在1989年中期开始下滑,其中写字楼售价下跌27%,租金下降17%。房地产泡沫破裂是银行危机的主因,1/3的储贷机构倒闭,共有1600多家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保的银行关闭或接受FDIC的资金援助,远超过了1930年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以来的数量。
来看中国,截至2014年4月,国内房地产开发贷余额4.9万亿元,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0.29万亿元,加上保障房定向贷款,涉房贷款余额共计15.42万亿元,占全部人民币贷款余额20.37%。再看各家银行的数据,五大行的房地产开发贷余额2.25万亿元,占其总贷款比重不超6%;五大行的住房按揭贷款余额6.34万亿元,占其贷款比重不超17.5%。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由于资产收益率问题并不乐意发放此类贷款。
根据数据,在银行危机时期,美国35家主要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净利润率(ROA)由1985年的0.65%下降至1989年的0.25%。房地产相关的坏账占坏账总额的比率在1989年达到31.29%,到1990年则上升为43.41%。在1980年,后来倒闭的银行向商业地产发放的贷款达到其总资产的6%,而在1993年几乎达到30%,而未倒闭的银行其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在1993年这一比例仅为11%。富国银行当时受伤较轻,公司商业地产的贷款总额共有128亿美元(占总贷款的29%),其中10亿美元为不良,不良率达到7.8%,这10亿美元不良加上4亿美元的ORE,占商业地产的10.7%。富国银行商业地产上的损失率达到0.86%,前十大银行损失水平为3.7%。当年富国银行净收益只有2300万美元,资产收益率只有0.04%,巴菲特就在此时买入该银行。1992年,富国银行净利润反弹至3.06亿美元,1994年成为全国盈利最好的银行。
就中国的银行而言,总体房地产类贷款占总资产比最高的为14.4%,2013年,中国写字楼加商业地产合计销售1.37万亿平方米,相关开发投资1.65万亿元,在房地产整体开发投资销售中占比远远低于美国当年水平。况且,中国的住房贷款按揭乘数低,居民资产负债表十分健康,城市化水平仍低,出现美国式不动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概率极低。
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其周期与人口有着密切关系。美国结婚数量在1946年达到230万的历史高峰,预告了婴儿潮来临。50年代开始房地产建筑业成为经济波动的主宰,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的房地产初期体现为杠杆投资,强力调控之后,体现为结婚适龄人口的需求和城市人口迁移带来的变化。不过,参考美国和日本经验,就业人口达到高峰后,商品房销售见顶和下滑都是平缓的。历史上发生的房地产引发的银行危机,在80-90年代体现为区域性过热,在2008年体现为金融衍生品泛滥、基础资产质量差所致。
中国银行业现在主动缩减涉房信贷,主要是负债成本上升后趋利的必然选择。在过去的买入返售科目下,7%利率的同业资产只需计提0.5%的资本占用以及1.05%左右的税收成本,相当于5.45%的税后回报率,比最高的国债收益率都要高。127号文之后,其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相当,相对优势减弱。因此,房贷不是最优的资产配置选择。
中国银行监管改革才走到美国一半的路程。银行负债端的市场化进程较资产端更快,资产端激进的行为已被悬崖勒马。
富国银行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核心存款增长1.2倍,其住房抵押贷款的坏账率要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收入来源多样化且比例稳定,仅仅因为并购美联银行而降低了收益率。可见坚守原则、经营稳健的大行,依然是金融体系中不可撼动的中坚力量。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改革绩效和管制次序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二战后至80年代初期,罗纳德·麦金农、爱德华·肖、约翰·格利和雷蒙德·戈德史密斯等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欠发达”出发,认为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府财政赤字政策实际上是在浅化和抑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活动,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该金融深化。二是90年代初期以麦金农和马克威尔·弗莱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在总结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所提出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方法即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金融自由化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就能保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健性。金融自由化理论是因为金融抑制限制了竞争而导致金融的低效率,金融自由化先后次序理论说明金融深化是以发挥市场作用的一个有序过程。进一步地说,发展中国家的欠发达性和金融主体的脆弱性必须以管制为基础,如何体现管制基础上的适度竞争,充分获得经济效率,是金融发展的关键。在监控每个机构运作方面,存在着有关管制体系和市场力量作用这两个主要问题。
中国金融改革和转轨指的是将金融压制、限制性竞争以及资源直接配置的体制,转变为稳定、结构良好的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运作体制。因此一方面要进行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另一方面要进行金融微观主体的构造,克服原国有主体的低效和脆弱性加强金融管制。这两个方面的集合或者说金融自由化次序的基础就是实现管制与竞争的均衡。易纲,赵先信(2001)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竞争。第一次竞争发生在1984年至1997年间以机构扩张为主要竞争手段,依托的是行政层级;第二次竞争发生在1997年之后,以金融工具为主要创新阶段主要是对西方现代银行已经发明的金融产品的模仿。认为中国银行业必须过渡到以投资收益为目的以制度创新为依托的竞争阶段,实现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以明晰产权为基础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混业经营是西方国家放松管制后80年代以来的新趋势,中国加入WTO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显然,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银行是以专业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混合型形式存在?那一个更好?即是否具备混业经营的条件?二是金融业改革的次序问题;三是混合型金融中介是否会对金融体系稳健和安全造成威胁,即管制重建的问题。从美国经营模式的演变看,21世纪模式是新的自由主义哲理为基础,尊重和鼓励竞争。政策重点是消除竞争壁垒,防止风险扩散、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竞争与创新;二是控制风险扩散。(徐诺金2001)本文通过对放松管制下商业银行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SCP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规模不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以及垄断程度高说明竞争的不充分要求分业经营;而表现出来的范围经济对混业经营产生需求;在上述基础上决定了我国金融业改革的次序。本文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我国商业银行业的效率现状进行了分析,这是影响金融业实行混业与分业的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中国金融深化的次序;第四部分是结语,并给出管制重建的建议。
二、中国银行业放松管制的绩效分析
我们将从银行自身、银行业和宏观经济中金融市场化程度三个方面对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深化绩效进行分析。
1.从银行本身角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分析。
(1)规模经济。徐传谌,郑贵廷、齐树天(2002)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按照“中介法”(Ashton,1998)建立成本模型。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不良贷款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存在较弱的规模经济,绝大多数银行的E值小于1;但是,引入不良贷款与放款的情况,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呈现出规模不经济性。张健华(2003)对1997-2001年“14家商业银行和37城市商业银行,采用非参数的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得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同时分析表明银行业存在较大的X—无效率。(2)范围经济。杜莉、王锋(2002)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Translogcostfunction)分析表明,在国有银行中,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范围经济并且范围经济性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且,范围经济系数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即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较强的范围经济性或较弱的范围不经济性。四大国有银行的范围经济性明显高于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赵一婷(2000)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现状,指出,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
2.从产业的角度,银行SCP分析。于良春、鞠源(1999)运用哈佛学派的SCP(结构一行为一绩效)范式对中国银行业的行业结构分析进行统计分析,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银行业存在高度集中和国有银行垄断低效率问题。刘伟、黄桂田(2002)对运用SCP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认为,国际上各个银行在努力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集中率是符合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国有银行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的问题。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正在经历一种从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的变化过程,但到目前为止,该市场垄断程度仍然较高(叶欣、郭建伟、冯宗宪2001)。具有政府控制与卡特尔式的垄断市场,无论服务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银行业的高成本都说明绩效不佳。3.从宏观经济进程角度,金融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金融市场化采用两项指标来衡量各地金融市场上竞争程度(樊纲、王小鲁等,2003)一是金融业的市场竞争。使用非国有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比重来反映这一状况。二是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目前非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了大半壁江山但非国有企业得到的贷款还只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一个相当小的部分。因此,我们采用较易取得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向非国有部门贷款(包括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贷款、外资企业贷款)的比例来近似反映信贷资金分配的市场化程度。分析表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金融业的全面市场竞争尚未形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仅没能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的国有银行部门,而且没有产生强有力的,能够与国有银行竞争的非国有银行部门。(赵志君等2002)中国金融机构大约有25的不良贷款,如果把无法回收的贷款从总贷款中剔除则调整后的贷款一存款比率从1987年的102下降到2001年的63,远低于人民银行要求(75g6)。该比率显示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利用的无效率非常严重(赵志君等,2002)。另外过多的不良贷款,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没有解决。(赵志君2002)总之中国金融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同时,在银行业中存在范围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共存现象,而范围经济与资产规模成正相关性。中国银行业存在较强的垄断现象;且经营绩效也支持这一点。RafaelLaPorta,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AndreiShleifer(2002)通过对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中的政府所有制银行从1960—1995年的发展分析,发现在金融体系不健全的国家中,政府所有制银行更为优越。其经验表明,政府所有制中银行是制度与金融体系不健全的产物。
三、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导向:管制的次序分析
从规模来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不经济SCP范式分析也说明了银行业较高的垄断程度和经营绩效有较大的改善空间,金融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这些都说明要进行放松管制。同时范围经济分析说明混业经营对资源配置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这是中国金融改革次序的基础。
(一)建立以竞争为基础的管制。
中国金融业竞争的不完全性,与由于竞争的压力产生的混业经营的生成基础不同。放松管制、证券化、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和机构的影响太快了,增大了金融体系及单个机构的集合风险/政府作为风险吸收者(如风险社会化)以及司法当局在合同方面的作用,是很重要的结构转变。另外就是汇率和国际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相伴随的资本跨国界的大规模的转移。这些都会使混业经营的风险加剧。因此要进行金融微观主体的构造,克服原国有主体的低效和脆弱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展开: 首先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管制的实际方案主要有管制机构和公有企业(Viscusietc2000)。国有银行就是对银行业管制的一种实践。由于明显的委托代理问题。加上银行业强烈的外部性如特大银行难以破产,使得国有银行缺乏市场约束,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是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包括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化与民营化。或许更重要的是增强国有银行的外部竞争,从而提供激励管制是我国国有银行业提升绩效的先行改革次序。
其次适度竞争下民营银行的发展。金融深化就是要在金融自由化前提下形成市场竞争,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民营银行的生成应是金融深化的重要举措。关于民营银行的生成,樊纲(2002)认为,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的地区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建地方中小银行,将有望解决金融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钱小安(2003)认为,金融民营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成立新的民营金融机构:二是对已有的金融机构进行民营化改造。实行金融民营化,就是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重组,从公平,竞争,效益的原则出发,采取适当方式,引导民间资金流动实现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和规范化发展。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金融领域均应鼓励和允许民间资本投资进入。(1)在现有银行的基础上,把中小银行商业化,把它们改造咸民营银行。尤其是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改组为民营金融机构,实现城市商业银行由国家控股转变为由民营资本控股的金融企业重建金融体系,(2)在商业银行法的框架下,允许民间资本组建区域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同时要加大试点力度和对试点总结。浙江台州商业银行以私人控股的形式组建即是重要尝试,常熟、张家港、江阴相继成立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而且三家农村商业银行全都是由当地民营企业、信用社社员和职工八股,没有政府股份。对于这些新建民营银行应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发展。(3)对于四大国有银行,可以在不动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民营化发展。即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缺乏效率的分支机构,进行区域式的业务退出引进民营银行参与。或者对于不良资产进行资产剥离。资产剥离的形式多种多样:将子公司出售给其他公司、分拆、股权分离、管理者杠杆收购。通过并购或增资扩股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
再次,注重金融结构的发展。包括股市的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等。“好的”金融系统应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1][2]下一页
第三篇:我国银行业改革
我国银行业改革
[摘要]全球银行业发展明显地呈现出金融管制放松、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银行业务全能化、国际化、电子网络化的趋势。这
也是入世后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基于这一认识,我国银行业要放松金融管制,逐步取消分业经营限制,积极推动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倡导特色银行,加速推进银行业的电
子化、网络化、透明化,重塑监管体制,构建功能性金融监管。
[关键词]wto我国银行业改革对策
[作者简介]××(1965-)女,研究生毕业,湖南××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金融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全球银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在此背景下,全球银行业发展已明显呈现出五大趋势:金融管制放松、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银行业务全能化、国际化、电子网络化。这是我[本文转载自国金融改革面临的大形势。入世后,我国金融将进一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五年过渡期后,国内金融市场将对外高度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同时也就是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顺应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入世后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金融管制放松,银行监管精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资本持有者对多样化和综合化金融服务的需要,推动着发达国家政府放宽对金融领域、特别是对银行业的管制,纷纷打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局面。进入90年代后,随着美国、日本、欧共体等主要国家金融改革方案的实施和生效,各国金融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渗入市场化和国际化因素。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也日趋精细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各国普遍运用计算机辅助管制,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银行监管中得到普遍的运用。二是监管内容标准化和规范化。这主要体现在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文件中,尤其体现在《资本充足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三是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管。不再一味强调外部管制,而是转向内外监管结合,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银行自身的积极作用。四是扩大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五是加强对金融集团的监管。
(二)混业经营,银行业务全能化。80年代以来,经济金融全球化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冲击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进入90年代以后,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已突破传统的分业界限,业务范围向投资、保险等领域扩展,银行业务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受来自西欧和日本等国银行业的竞争压力,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步伐。1999年底,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互涉足对方领域从而彻底结束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美国66年的统治,标志着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三)银行业通过并购走向巨型化。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推动了银行业的收购与兼并。从90年代初开始,全球银行业的购并整合热浪滚滚,购并规模愈来愈大,涉及的领域愈来愈宽。据资料统计,91年至92年,93年至94年,95年至96年,97年至98年,全球银行业购并总值分别为847亿美元、832亿美元、2080亿美元及5342亿美元。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规模已从90年的19万9000亿美元,增至99年的25万5000亿美元,10年间增长78.4,并且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与以往购并浪潮颇为不同的是,此轮购并活动的主要动因,是混业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全能化银行的出现与金融控股公司地位的确立,使银行业的购并活动广泛涉及金融领域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银行业务与其它金融业务的界限,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新发展的网上银行运作方式紧密地融合起来。由此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金融“巨无霸”。
(四)银行业电子网络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金融服务电子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电子化、自动化、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基本全面形成,银行活动将先进的电子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存款、提款、转账、汇兑、查账、交换控制、金融买卖交易和咨询等金融服务领域,并将银行和客户、银行与银行、客户与客户联结成一个电子网络。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紧实现金融系统的电子网络化,网络银行也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据美国联邦保险局统计,1993-1998年,美国传统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8,而美国网络银行的资产递增率为53。英国保诚保险集团旗下的egg银行成立不到一年,通过互联网已吸存67亿英镑。与此
第四篇:读书笔记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
读“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有感
众所周知,银行业改革的首要目标是改革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强化金融基础,具体的措施包括放松管制(放松管制能使银行拥有自由决策权,根据自身的情况改变投入产出组合、技术升级等,以此来提高效率,这在发展中国家还未被证实,但多数的研究都得到了这样的结果)、民营化(所谓的民营化,就是银行的私有化,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是效率低下的,对银行效率存在着明显的负向影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外资参股和发行新股)、加强谨慎监管、利率自由化、去除信贷控制等。
在最近十几年中,我国政府对银行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例如,对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本注入和不良资产剥离,以及加快民营化进程,相继帮助四大国有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农业银行又在2010年7月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新股发行。而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来评估银行的绩效并检验民营化战略对绩效的具体影响。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的研究的对象是欧美国家,并且集中在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并购以及外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并相继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假说、相对力量假说、X-效率结构假说等,但是这些假说的成立是建立在不同地域的基础上的,比如在澳大利亚和西班牙,放松银行管制与银行效率有正向影响,而在80年代的美国则没有相应的效果。在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单阶段随机前沿模型,评估了中国银行业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并对所有制效应和治理变结构变化的选择效应和动态效应进行实证的分析,改变了以往银行结构对银行效率的静态影响的研究。
在模型设定上,作者使用了市场平均投入要素价格,而不是内生决定的银行要素价格(即全要素支出除以全部要素得到银行各自的投入要素价格),因为考虑资源配置的无效率性,使得银行不能获得市场上的最优价格组合。作者还用了单阶段估计方法,来估计成本、效率前沿,避免了两阶段法的重要缺陷。在实证分析上,使用了三种产出:总贷款、其他盈利资产和存款;两种投入分别是:资金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一种净投入是:权益。分别讨论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
最后的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效率在样本期内得到了提高,利润效率改善速度比成本效率要更快,行业平均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分别是70%和72%,符合我国银行业改革的现状,并且还得到了所有制对银行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城市商业银行是获利能力最强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最差,作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外资参股不如设想那么有效,甚至降低银行效率。
第五篇:对于如何深入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的看法发展
深入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
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规模体系看,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已发展到2.8万多家,总资产超过52万亿元,成功构建了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银行体系。
从经营绩效看,自2002年底至2007年底五年间,主要商业银行的税前经营利润由364亿元提高到2987亿元,增长超过7倍;税前资产收益率从0.15%提高到0.57%,增长近3倍;不良贷款率从23.6%下降到6.7%;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上升至8.11%,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从2003年底的8家增加到161家,达标银行资产占比相应从0.6%上升到79%。
从体制机制看,各类资本相继引入,银行业产权逐步实现多元化;现代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流程银行建设得到有力推进,业务流程不断优化;内控机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完善。
从服务功能看,各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强化服务职能,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努力适应社会金融需求的变化,强化产品创新,在传统的融资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银行作为社会财富管理中介的职能日益凸现。
从对外开放看,截至2007年底,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的193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外资金融机构资产达1.25万亿元,占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2.4%;与此同时,共有5家中资银行控股、参股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7家中资银行在海外设立60家分支机构,海外总资产已达2674亿美元。
从国际形象看,国有商业银行从几年前技术上濒临破产的问题银行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大型银行;已有31家中资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标准普尔、惠誉、穆迪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普遍提升了对国内银行的信用评级。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就,我的体会,主要是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虽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性,但已截然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大起大落的运行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这为银行业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是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按照市场化经营思路,不断转变传统观念,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努力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推进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银行业发展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再次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银行业监管的理念与方式加快与国际接轨,社会大众的金融消费意识和投资意识逐步增强,银行卡刷卡环境不断改善,金融秩序得到治理整顿,信用体系建设有力推进等等,为银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在步入一个加速变化的时代,而且变化的广度和深度超出想象。一是经济形势在变。次贷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经营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利润压力。二是规则约束在变。从宏观调控到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从直接融资迅速扩容到资本约束不断加强,从主动负债渠道的开辟到综合化经营的试点,从资产证券化到QDII、QFII不断发展,国内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金融政策与市场规则的剧变。三是客户需求在变。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经营日益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集中化特征,要求银行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复合式的金融解决方案;零售客户对银行服务已经走出情感体验的初级阶段,更关心资产增值,对银行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四是竞争格局在变。外资银行加快本土化经营步伐,大力进军和抢夺国内高端客户和零售业务市场,同中资银行在产品、业务、人才、客户、技术乃至内部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较量,国内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国际化特征日益凸显。五是利益诉求在变。股东变得更加苛求,人才变得更加难得,客户变得更加挑剔,中介机构变得更加理性,各利益相关者对银行的诉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面对上述剧变,国内银行如果不能主动求变,就难以获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而从国内银行自身的经管管理现状看,仍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经营模式不适应,随着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国内银行长期以来奉行的以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批发贷款为主要资产形式、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来源的经营模式已越来越难以为继。又如,人才科技不适应,熟悉现代商业银行新业务、新技术、新工具和新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总体缺乏,风险管理和服务管理的量化和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再如,产品流程不适应,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还不够丰富,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也尚未构建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有利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目标的有序、高效的闭环系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日趋个性化、专业化和综合化的金融需求特征。这些不适应,意味着国内银行未来发展还面临诸多瓶颈制约,亟需加以攻关和破解。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不断推进,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对国内银行而言,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而国内银行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是:
(一)结构均衡化。著名经济学家戈登·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理论指出,一国的宏观金融结构将显著影响其金融体系运作效率。实践证明,这一结论对于微观金融主体同样适用。均衡的经营结构能够有效地分散业务风险、降低资本消耗和提升盈利水平。然而,受国内特定经济体制的影响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国内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致使风险资产权重偏高,盈利来源单一,资本消耗较大。为此,国内银行应通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改善业务结构,通过积极培育中小企业客户优化客户结构,通过不断发展中间业务调整收入结构,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例、提高主动负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总之,要通过全方位的结构调整,实现银行战略转型,切实走一条较低资本消耗、较少风险积聚、能够实现盈利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新路子。
(二)经营综合化。综合化经营反映了当今时代银行业业务多元化、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日本,到90年代的法国、加拿大和美国,国际先进银行先后打破了分业界限,进入了综合化经营时代。随着对外实行全面开放,国内银行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进程已是大势所趋。这既是适应直接融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基本途径,更是满足客户“一站式”金融需求的根本举措。国内银行应在综合化经营发展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一是加强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交叉销售,积极探索和创新跨市场、复合性的金融产品;二是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推出更多的商业银行的产品,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主动负债、资产支持票据等;三是有条件的银行可以积极争取建立金融控股公司,通过投资设立基金公司、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与此同时,我国应加快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等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协作机制,促进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的有机结合,为商业银行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服务品牌化。国内外实践表明,一个企业要赢得长期的竞争力和发展优势,必须在产品、服务的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当今时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集中体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旗帜,代表企业的整体形象、品质与特征,成为企业实力、技术、服务和质量的综合体现。品牌价值协会主席拉里·莱特曾说过: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惟一途径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在国际化竞争时代,对一家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说,只有着眼于打造特色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也才能获得更多的盈利。而银行能否构建服务品牌,主要取决于能否在提供差异化服务方面赢得竞争优势。国内银行要更加重视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加速从同质同类的服务竞争走向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竞争,要在以特取胜方面下功夫。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和加强服务管理等举措,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形象。
(四)管理精细化。管理日趋精细严密,是国际先进银行的共同特征。而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要求是注重流程管理和量化管理,追求精益求精、深入扎实、严谨规范。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80至1996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银行实施了流程管理计划,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平均成本与效益比则从63%下降到了50-55%;当前,国际上不少银行正在积极实施新资本协议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风险的测量、估算和分析,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摆脱粗放式管理,向内部管理要效益,走精细化管理之路,是国内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内银行要高度注重流程管理,在形成前、中、后台协调有序、相互制衡的整体架构内,通过实施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工具,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提升客户体验为宗旨,对现有的操作流程、销售流程和管理流程加以全面梳理,合理进行调整,着力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产品销售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注重量化管理,充分运用IT技术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支出和经营风险作出科学、严密的测算、分析与评估,以数据说话,努力提高决策的量化和现代化水平。
(五)人才专业化。随着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逐利化,金融产品日益综合化、衍生化,以及经营风险日益多元化、复杂化,银行对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银行要在发展的理念、制度、技术和产品上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是办不到的。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实施人才战略。一是要大胆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实施股票期权、员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机制,努力构建路径分明、层级合理的职业生涯通道。二是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引聘具有丰富从业经验的境外金融人才。三是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培训教育,建立健全完整有效的培训体系。
(六)发展国际化。随着我国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就对银行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境内外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而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大股权投资以及兼并收购等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际化经营进程,进而更好地适应我国越来越多“走出去”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国内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国内银行国际化经营要获得成功,需要有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管理能力,特别是驾驭海外经营风险的能力。
——资产质量明显提高。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2007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可以预计,农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
——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资本充足率达标银行的资产占全部银行业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了2007年6月末的78.3%。
——拨备水平逐年上升。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银行业拨备缺口高达1.34万亿元,到2006年末已缩小到了4547亿元。2007年6月底,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大股改的大型银行,平均拨备充足率已高达123.9%。——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从2002年底的364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2409亿元。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2544.3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的84%。
——新机构和新业务层出不穷。新设立了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专业性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积极探索银保深层次合作,电子银行、银行卡、个人理财和衍生产品交易已成为银行业务最活跃的领域。截至2006年末,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额达122万亿元,银行卡11.3亿张,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4000亿元„„
我国银行业的对外形象和市场信心已今非昔比。一些国际媒体和机构对我国银行业的看法,已从2002年的普遍不被看好转变为积极正面。今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31家主要的中资商业银行全部入选,工行、中行分列第七和第九,这是我国的银行首次进入前十名。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与此同时,国际权威评级机构近年来也多次调高了对我国银行业的评级。这些看法和评级的变化,正是我国银行业五年来通过改革获得大发展的真实写照。
五、银行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银行经营有两大特点。一是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也就是说,银行所做的业务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对银行来说,控制风险很重要;二是,银行是服务行业,同业之间的竞争很激烈,银行需要营销自己的业务,因此,业务营销也很重要。
因此,银行希望毕业生具备下列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五官端正,形象好或气质佳;帅哥美女优先,但相貌一般不会被歧视。
2、通过英语等级考试,在校成绩一般即可;英语水平突出、成绩优秀者优先;
3、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反应速度快;愚钝、一根筋的同学不适合。
4、细致、耐心,有一定的风险控制的意识,不能粗心大意、丢三落四。
5、性格开朗,乐观积极,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好,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客户营销业务的时候不脸红,领导让你写个材料,不能写得文不对题、错字连篇。
6、心态平和,工作态度认真,踏实肯干,不浮躁,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