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把德育落实到数学课堂中
如何把德育落实到数学课堂中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思想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塑造人的灵魂。思想教育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力有哪些影响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想,我们先要弄清如下两个问题:(1)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2)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1.认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进入较活跃的阶段。尤其是思维能力方面已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情感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情绪易于冲动,容易接受外界刺激,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过高兴奋,因此表现出特有的热情。但有时对事物又表现出互相矛盾的情感。在集体活动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意志发展的特点:初中时期是由童年发展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学生们的自觉性品质有所提高,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自觉性和依赖性处于错综状态。不善于鉴别意志品质的优劣。果断性有所发展,反应快、行动快,但常常把不假思索看成果断行为。自制力有限,易犯纪律错误。此外如坚持性、毅力还不成熟,表现为见异思迁或虎头蛇尾。
4.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主动支配行为和关心自己的状态开始的,他们意识到身体已经成熟,把自己看作是社会集体的一员,并对班级集体及社会的态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自我评价的出现,能从行为表现的社会意义上评价别人,并能通过评价别人来认识自己。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因素
学习是人不断接受外界刺激,接受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求知的过程,也是磨炼意志的过程。作为老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做人的原则,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中的成功感甚至成就感。初中学生的可塑性强,只要老师正确引导,都是可以成人成才的。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少同学到学校读书是赶时尚,看到别的孩子上学他也上学,看到别人做作业他也做作业,父母要求他到校读书他就到校读书。
2.学习兴趣不浓厚。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都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不被老师和家长看好,很少得到表扬,但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每天到学校混日子,学习穷于应付。
3.学习信心不足。考试失败是造成初中学生学习信心不足的主要因素。4.意志薄弱,学习不能持之以恒。
5.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目标是,怎样通过思想教育,帮助初中学生恢复学习数学的源动力。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尝试。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初中学生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学习的社会目标不明确,他们不理解现在的学习与将来为社会作贡献有什么关系。作为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或集体活动时间,通过具体的例子教育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现在学好知识、练好本领,将来为自己,更主要是为祖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前途理想教育,逐步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一个最高的目标,它可以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个人奋斗就有了方向,从而平常的学习就有了动力。另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之一。
总之,一个人有了奋斗目标,就会为之而努力,这就形成了学习动力。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可变性特点,远大的理想对于他们太渺茫,老师讲了之后,短时间内可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但可能不会持久。来自家长的压力也是一样,需要时常提醒,长时间没人问,学生可能把自己的理想和家长的要求都放到一边,自己每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去了。因此,要激发和维持初中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对某一学科的兴趣。下面就如何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打开科学大门的导师。”利用班会、班级活动、升旗、运动会等德育活动,适时地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奥秘的热情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结合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方面。数学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认识、掌握数学知识,力求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积极参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的心理方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不少同学都这么认为。其实,他们没有钻进去,如果深入到数学问题之中,他们一定会觉得乐趣无穷。怎样让学生乐于学数学呢?下面谈谈我十几年来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上好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堂数学课
学生刚入中学,一切都是新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强,不失时机地在第一堂数学课上,讲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通过生动的实例讲解为建设祖国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产生了兴趣、提高了认识的前提下,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不知是谁说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确不假,高质量的第一堂数学课将对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根据学生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
学习数学知识,一般是先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概括事实材料,而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保持是观察和实验取得好的效果的前提。只有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观察出事物的有用特征,才能归纳、概括出所需的结果。例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学生在实例中获得角的形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画角),从实物中观察出有用的特征: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并且端点公共。然后归纳、概括出“角”的概念就容易了。
心理学上把人的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有意注意需要在教学实践上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锻炼,锻炼的目的要明确,同时要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强烈的刺激或有趣的事物可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教学中要正确利用注意的规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和意义,逐渐地锻炼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充分运用图片、模型、实物等教具以及电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教学,引起学生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兴趣,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某一数学知识的难度,又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乐于学数学。
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问题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因此,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创设相关的问题性的情境,就可以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探索,从而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人的认知过程始于注意,而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则是发展有意注意的必要条件。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对学习的注意力最为集中,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最容易接受新知识,且获得的新知识掌握也牢固,不易遗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场所,激发学生情感,促进有意注意的发展,从而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培养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凭借事物的知觉形象和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获得概念、形成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占绝对优势,应多使用图片、模型以及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学生觉得有趣、好懂、易做,困难少多了,自然乐于学数学。初
二、初三学生应在运用形象思维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多鼓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学生,使学生每解决一个数学问题都有一种成功的愉快感,以保持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四)联系具体问题,提高数学的趣味性
在活动课中联系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单调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学生学起来觉得无味,但把概念、性质等放在具体的问题之中,利用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从问题中引出数学知识,然后掌握这些知识,最后,再创设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试图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另外,数学教学活动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个别学习吃力的学生应多鼓励、表扬,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他们的缺点,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获得成功感,同时慢慢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最终使他们变“怕”数学为“爱”数学。
(五)借助电教手段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是布鲁纳的名言。教师讲课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教学力求直观形象。现代多媒体教学具有“形、声、光、色”,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获得知识,是得天独厚的先进教学手段,能优化教学过程。电化教学可以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一节多媒体教学课,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增强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兴趣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是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逐步的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充分掌握中学生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学生注意和思维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特别推崇“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发奋学习精神,但有时这种精神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效果并不理想。然而在兴趣的驱使下,却往往能使人“不用扬鞭自奋蹄”。只要感兴趣,不仅学着、做着不觉疲倦,即便面临困境也能使人体会到挑战困难过程中的无穷乐趣。这比一切督导更为有效。但如果受到功利之心驱使或屈从别人的要求,学习就常常会感到盲目而被动,即便用毅力去支撑,效率也是很低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要培养正确的育人观、成才观。在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前提下,培养和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才是持久的,有意义的。
三、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适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一个问题,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老师对学生真诚的激励,能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有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面对学生的成功和失败,老师要适时正确引导,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初中学生年龄偏小,很容易被成功的喜悦充昏头脑,心理承受能力差,更容易被失败压得抬不起头。但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也有种“初生牛窦不怕虎”的勇往直前的性格,教师在学生失败的时候,就应抓住初中学生的这一特点,适时地激励与督促,帮助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从哪儿跌倒就要从哪儿爬起来,下次让别人刮目相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演说家的口才,表演艺术家的表演才能,相声大师的幽默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能进入角色,饱含激情,以自身的情趣去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教师对所教学科缺乏热情、兴趣,必然会迁移到学生身上,使他们难以学好这门学科。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就连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也力求措词正确,语调抑扬,寓情于教,寓心于教,使之共鸣。
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出现明显分化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然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而是盲目地、片面切割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联系,淡化直观形象思维对抽象逻辑思维的承托作用。初二数学,应让学生慢慢学会说理,在初一说理的基础上,稳扎稳打,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教师可按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梯级式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顺利完成某阶段的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注意考查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达标后,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基础亦得到巩固。这样,教师可继续引导他们向上一级台阶过渡。通过这样帮助他们消除怕学、厌学,让他们体验到“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
四、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鼓励他们克难奋进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因素,调整同学们的学习状态。在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涉及到圆周率的使用时,可以加插一段小插曲,介绍圆周率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最先把它的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6位到第7位之间的,并简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这只是数学教材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像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一定可以找到思想教育的素材。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就是疏通心理循环的缺陷环节,不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不断输入新的心理能量,不断挑战新的学习目标。必须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知识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心理需要。不论后来学习成功,还是学习失败,潜意识的心理需要决定存在。所以,决定学习能否成功,关键是两个环节:学习尝试和学习评价。
在每次阶段性测试之后,老师总是要求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学习。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主观的原因和客观的原因。知识学习的成功与失败,只有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如果将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推给外部客观原因,就不会产生主观努力的学习动力。是从主观找原因,还是从客观找原因,都是学习经历的结果。如果付出努力就能够反复体验到成功,就能够形成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付出努力也不能够获得成功,反复遭遇失败,就容易形成从外部客观上找原因的思维方式,做什么事情(包括知识学习)自己不努力,反而将把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就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不但是形成一个人勤奋品格的关键期,也是形成思维习惯、思维方式的关键期,所以,学生只有在“努力——成功——努力——成功——努力——偶尔失败”的生活经历中,才能形成从本身内部找原因的思维定势,才能有信心,有毅力,不断从自身不足寻找失败原因,不断挑战新的学习目标。因此,数学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或德育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情感是意志行动的推动力量,意志也意味着一个人善于去认知、评价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另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激励同学们克难奋进,团结协作,奋发向上。
五、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常常因为不喜欢某课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学生注意容易转移,较长时间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督促,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去了。因此,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必要的督促是保证初中生不偏离学习轨道的有力保证。例如,经常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偶尔上课提问等等。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学中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勤奋、求实的精神和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的辛勤工作、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老师的仪表等都可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久而久之,学生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充分利用家长会,向学生家长说明,教育孩子不光是学校的事,家庭也应配合学校适时教育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孩子送到了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学好、学坏全靠学校;有少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关心,面对孩子厌学现象,摇头叹息却无济于事,一味地强调社会风气也没有作用。家长要与老师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给孩子起表率作用,尽量营造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平等、民主、关爱、和睦的环境下,保持身心健康,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的每一阶段,经常鼓励他们的进步,适时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孩子学习积极主动性,鼓励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下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育工作就愈来愈艰巨,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用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去探究育才良方,让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新时期祖国建设输送优秀的后备军。
第二篇:把重视落实到行动上
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重视,这也是抓落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重视只有落实到行动上,它才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取得一定的成效。没有扎扎实实的行动,再重视也是空洞无力的、没有价值的。重视与行动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工作的落实,事业的发展。重视是行动的前提和基础,是重要的手段;行动是重视的目的和体现。没有重视的行动是没有力度的行动,没有行动的重视是无谓的重视。凡事只要引起了重视,就能够促使人们开动脑筋、想出办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把决策目标付诸实践,落到实处。但是,仅有重视是不够的,必须把重视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因为,行动是检验真重视还是假重视的试金石。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部署,事情只是进行了一半,还有重要的一半就是要确保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然而,我们有些单位和同志只注重了前一半,往往忽视了后面的一半,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比如,对某项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只有上篇文章,没有下篇文章,象有的单位对环保讲起来非常重视,但一涉及到单位的利益就没有了措施和行动;对上级的会议、指示的贯彻,急于开会、表态、写文章,甚至没几天就开始报成果、写经验,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工作中;还有的抓工作特别注重轰动效应,搞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应景工程”,即使下去检查也是走马观花,不了解真情,不解决实际问题,等等。这些表面上看起来很重视,实际上不重视的现象,实质上就是脱离实际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对我们的事业和工作是极其有害的。表面上、虚假的重视,最易助长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又反过来为假重视推波助澜。表面的、虚假的重视和形式主义如出一辙,其本质是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要特征是重口号轻行动、重场面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重开头轻结尾,要害是只图虚名,不求实效。表面的、虚假的重视往往是会议来会议去,文件来文件去,只说空话、假话,不报实情,不干实事,好的思路决策、目标规划得不到有效落实。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悦了上级,糊弄了下级,让群众大失所望的表现。这种形式主义的假重视比不重视反而更有害。表面上的、虚假的重视,实际上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急功近利的官僚主义。热衷于形式主义的假重视,同样也给滋生官僚主义创造了条件。因为,假重视尽可以喊在嘴上,虚报浮夸,骗取荣誉和职位,达到个人的目的。至于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有什么成效,群众的困难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则不闻不问,高高在上,悠闲自得,甚至在那里乱发号令,胡乱拍板,给单位的建设,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实质上这是一种旧社会官场上遗留下来的一种极坏的腐朽作风,是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不负责任,对人民利益不负责任,而只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应该坚决摈弃巴,防止其毒化人们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克服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重视就不难落实到行动上。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群众不光是听你说得怎么样,关键是看你做得怎么样,说得再好不如脚踏实地地干好。要把重视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最关键的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搞端正,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并通过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重视进入工作,变成实际行动。这样的重视才是真正的重视,才能够起到促进工作,推进事业的作用。
第三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只要秉持着对学生的一种爱心,一种责任心,有机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学生自然就会信任你,和你交朋友。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
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进行讨论,共同思考。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实际教学中就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渗透一个观念:他们是一个团队,大家在一起,既要为别人的负责,又要为自己的负责,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就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又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成绩的习惯 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在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一种模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和机会,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这不仅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的能力的目的而且使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发生质的改变,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叶澜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第四篇: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策略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外,同时也要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样才能在中更好的渗透德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
一、理解、尊重学生是德育的基点.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且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应该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关注学生,在教育中要理解学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思考学生,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方可绿意盎然。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有时老师要蹲下去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理解他们,教师要坚持“扬长”教育,看到孩子的优点,赏识他们,强化良好的行为,帮助孩子增强进取的积极性和信心。我们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我们在关注学生学业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学生心中的困惑,在发现有不和谐因素时,及时交流引导,让师生共同奏出和谐优美的乐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直接的。除了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美的感染,从而陶冶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手段,这样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观念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配合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其中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早于西方于公元前2000年就产生了;著名的勾股定理是西周数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故其又被称为商高定理;刘徽首创“割圆术”,科学的得出徽率(即圆周率)3.14;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杨辉的“三角阵”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的发现早500多年┅┅这些杰出的数学家及其成就铸就了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篇章。
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创制的“勾股圆方图”,用形数结合得到方法,给出了勾股定理的详细证明。又如,讲解《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我采用了《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它记载了古代如何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以教材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教学中要适时恰当地对数学方法给予提炼和概括,让学生有明确的印象。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分散在各个不同部分,而同一问题又可以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因此,教师的概括、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概括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落在实处。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论知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掌握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的教材当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应当挖掘出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教学思想方法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把握:
1、知识的情景引入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把握数学信息,准确建立数学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干扰信息、次要信息、主要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有用信息。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抽象能力。
2、建立数学模型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分析和解释,说明其合理性、正确性,形成数学结论和理论,并用之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生活──数学──生活这一过程。
3、在处理例题中,多运用一题多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不断强化思想和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类比和对比。
4、在处理作业中,发现学生合理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应及时与全体同学生分享,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5、让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母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子、习题,不要就题论题,反思⑴解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关键是哪一步?自己为什么没想出来?⑵能找到更好的解题途径吗?这个方法能推广吗?⑶通过解决这个题,我们应该学什么?这种反思能较好地概括思维本质,从而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上来。
四、渗透数学文化,挖掘数学品质,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
新课标把“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置于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数学文化问题正式进入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文化,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从而实现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克莱因说过,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特殊的理性思维方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特征。⑴、严谨务实的态度。
数学中概念、命题、定理、公式的表述最根本的准则是准确、简明,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严密。严密性使得数学的结论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数学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每一个推理过程进行严密的推导、合理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数学训练,不知不觉就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严谨务实的处事态度。⑵、守法自律的习惯。
从数学的知识体系来说,它是一种理性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性精神的张扬,数学中的结论是一种逻辑结果,而不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数学中的每一步推理都必须遵循逻辑的合理性,必须遵守数学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则的遵守态度,这种对规则的遵循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是对秩序的自觉遵守,使人们形成对社会公德、秩序、法规的自我约束,进而发展为一种守法、自律的习惯。
⑶、自强不息的意志。从数学的学科特点来说,它不象人文学科那么容易使人入迷,学习数学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如: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繁杂的运算和式子的变形等等。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难,领略数学的真谛。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志。⑷、开拓创新的精神。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数学中对定理、法则以及方法上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正像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新个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物质,也是无法传递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教师在上课时,应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允许学生向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五、组织数学活动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团结、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办成,一个人单枪匹马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集体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学生合作观念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六、把握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别林斯基也曾说过:“美育和德育是密切联系着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操,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人们常说数学是万花筒,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许多几何图像就充满着无穷无尽的美,闪烁着美的风采。数学中还有更深层的美——数学概念的简单性、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及对称与和谐、简单与明快、奇异与突变。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音乐,绘画是美的,因为她能给人以感官上愉悅乃至心灵上的震憾。数学其实也有如此特质。有一本由霍夫斯塔特写的《GEB——一条永恒的金线》的书,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数学的魅力。GEB是三个人名的起首字母,分别代表数学家歌德尔(K.Godel)、画家埃舍尔(M.C.Escher)和音乐家巴赫(J.S.Bach)。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和美术、音乐是天壤相别的不同领域,但作者却找到了一条贯穿哥德尔数学、埃舍尔绘画和巴赫音乐的“金带”,从而揭示出绘画、音乐与数学之间的“惊人一致性”。正是音乐、美术与数学的这种联姻,使得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因此,数学教育应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之后,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得到的轴对称平面图案,让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实例了解并欣赏物体的镜面对称,由此引申到人的镜面对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渗透与培养。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轴对称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并加入平移与旋转,体会对称与参差的和谐美,并展示他们的作品。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对于道德智慧的欣赏;最后,应当努力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欣赏——形成欣赏性的评价体系。总之,欣赏型德育的全过程都应当是学生自主“欣赏”的过程、一个尊重并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发掘教育内容上的审美因素,将人类道德文明的智慧之光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道德价值、道德规范的学习中看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尊严,体会到人类驾驭人际关系的“本质力量”。” 审美的任务是“立美”,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只能是道德的行动。所以欣赏型德育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就只能是鼓励学生践行审美化的人生法则。一种是审美化的“角色扮演”,一种是审美化的真实的道德实践训练。
叶澜说: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业。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境界。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
第五篇: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工作全过程
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工作全过程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独特优势、鲜明特色。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要的是严字当头,把从严要求落实到工作的全过程。
严明政治纪律,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明党的纪律,首先要严明政治纪律,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其次,要严明组织纪律,认真执行请示报告等制度。组织纪律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要增强党性,保持清醒,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员,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第三,要带头顾大局、讲规矩、守纪律,主动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地把纪律规定内化于心、力践于行。
严肃作风建设,落实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习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的十八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切入口突破点选在制定落实八项规定上,抓手和载体选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好的作风抓工作选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上。坚定不移抓作风,一是思想认识要再深化。“四风”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二是作风建设的标准要更高。要结合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落实省委加快新区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正风肃纪的力度,做到“不歇脚、不断线、不回潮、不反弹”,为加快新区建设提供作风保障。三是要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一项一项地抓,让群众看得到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严查老虎苍蝇,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习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一要坚持有案必查。坚决查处干扰和妨碍新区建设的案件,严惩腐败者,重点查办贪污贿赂、买官卖官、徇私枉法、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等等。二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行先试,鼓励改革者、支持创新者、宽容失误者,为党员干部创业创新提供保障。三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反腐败要求寓于各项重要改革措施之中,建立健全不想腐的自律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事、管人。四要坚持抓早抓小。对党员干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早查处,把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不正之风解决在成风之前,为加快舟山新区建设营造干净干事的良好氛围。
严格自身建设,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队伍。习总书记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使广大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一是要落实好两个责任。督促各级党委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责任,履行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职责。二是要实行“三转”。认真落实中央纪委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要求,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主业,继续清理退出议事协调机构,把不该管的工作交还给主责部门,担负监督之职,做到履职不越位、监管不错位、问责不缺位。三是要抓业务带队伍。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