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冬梅 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私家园林的对比研究综述
江南私家园林与岭南私家园林的对比研究
姓名:王冬梅
学号:120183130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除皇家园林外,还有一类属于王公、贵族、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有的园林,称为私家园林。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墅、别业等。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或几个景点;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清高风雅,淡素脱俗。
关键词: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私家园林、网狮园、十笏园
一、私家园林的概述
私家园林为官僚、地主、富商、士大夫等私人所属的园林。明清时私园更遍及全国。北方以北京为中心,江南以苏杭为典型,同时还有岭南风格园林。其中以江南园林最富代表性。私家园林多处于城市之中,多为第宅之延扩,一般面积较小,玲珑雅致,内容却包罗万象,融居住、聚友、读书、听戏、赏景等诸多功能于一园。其造园总特色是: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人工的手法细致地模仿自然,浓缩再现出无限的自然山水之美,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实现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审美思想,同时又刻意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以满足风雅的生活情趣。
二、私家园林的风格
就全国而言,成熟后期的私家园林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它们分别代表了各地的精华和特色,也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中影响最大数量最多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园林与岭南园林,他们就像中国私家园林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其独具一格的造园艺术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一)、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通常指苏州、杭州、扬州、上海、无锡等江浙一带的文人园林。这里自古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济发达,为园林的繁荣提供了绝佳条件。所以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说。江南私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小,但造园家善于叠山理水,尤以玲珑多姿的太湖石见长,如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都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充分利用“小中见大”的艺术原理,写意地造就出“咫尺山林,多方胜景”的园林杰作。园林的建筑布局也不拘泥于宫殿、庙堂和住宅的对称格局。往往以水景为中心,厅堂随宜布置,灵活白由。亭榭桥廊,宛转其间。且屋顶多采用卷棚式,使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向上的曲线,使建筑整体产生一种虽静犹动、轻灵飞翔的感觉。再加上黑、白、灰的素色基调,江南园林更显得清新洒脱、淡稚朴素。
(二)、北方园林
北方的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且多为王府花园,如萃锦园、朗润园等。为追求气派、显示政治地位,园林布局常运用较多的中轴线和对景线,有很强的整体感,突出了庄重、富丽的格调。这和江南园林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有很大不同。
在园林空间上,北方私园也缺少了江南私园小巧多变的特点。在造园技法上,北方私园汲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华,但由于北方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园林建筑便多了一份封闭感,再加上庑殿式建筑形象,使园林整体厚重稳定、庄严肃穆。叠山理水方面,受水资源缺乏的限制,北方私园多为“旱园”,水景面积较小。叠山用料主要就地取材,以青石和北太湖石为主。这类石材虽不如太湖石玲珑剔透,但形象更加凝重浑厚,与建筑风格十分协调。这此都使北方私园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将南园林淡雅、轻灵的刚健美。
植物造景方面,北方以本土生长的暖温带的针阔叶树种及观赏植物为主,如海棠、石榴、丁香、榆叶梅、玉兰、枣树、槐树等,缺少南方那种四季如春的园林景致。但每到隆冬,花木凋零,冰冻三尺,北方园林也别有一番萧索寒林的韵味。
三、江南私家园林实例
江南园林
主要是指苏州、杭州、无锡、扬州、南京、常熟等城市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其中以苏州、扬州最为著名也最富代表性,又以苏州最为集中,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称。东晋南迁,江南政治、经济、文化随之繁荣,加上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江南园林得以巨大发展,虽迭有兴废,但累代名园日夜增多,尤以明清为最盛。
江南园林属于“文人写意派山水园”,多筑于城市,与私宅相连,占地少,或一二亩,或数十亩。其造园艺术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以人工造景为主,以有限的山池、树木、建筑再现自然山水的典型特征;
2)巧妙地组织景区及游览线;在有限的空间内求得变化,通常以粉墙、花墙或山石、长廊分割园景空间,从而隔而不断,“小中见大”,意蕴无穷;
3)讲究建筑的玲珑奇巧和细部处理,室内普遍陈设各种字画、工艺品及精美家具;
4)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文字渲染园林的诗情画意,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的想象,烘托出江南园林的特有的平淡、深远之气;
5)文人画家参与园林设计与造园实践,每一园林均有自己明确的主题意境,各具千秋
苏州园林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最富庶的太湖之滨,东距上海100公里,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苏州城同时形成的是河街并行的水城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尤其以古典园林闻名世界。苏州园林是中国旅游景观最为耀眼的亮点之一。
苏州的造园始于东晋,五代时期江南大兴城郭宫室,苏州造园之风盛行,北宋时期更为流行。至明清,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使造园活动达到了高潮,最盛时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达270多处。数量之多,居全国之首。其中拙政园、留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苏州市现存园林多为私家园林,主要追求清静雅洁,顺应自然。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因洼疏池,沿阜磊山,种花植木,营建亭榭,由此而构成充满私情画意的优美环境,使人能享受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这是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在结构上,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致,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风格,它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无论在构思、意境的创造及技法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立体的中国山水画。如诗如画的苏州园林,是民族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瑰宝。1997年12月,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说明苏州园林精湛的造园艺术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江南私家园林赏析之网狮园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网狮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地处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3年网师园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后网师园几易其主,分别曾以“卢隐”、“苏林小筑”、“逸园”相称。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
网师园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前较为开阔疏朗,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来淡化、虚掩,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池北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小体量感。“小山丛桂轩”前布置名为“云冈”的假山,将建筑遮去大半,“看松读画轩”前布置叠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虚渺淡隐,以取得扩大空间,丰富景观的效果。而小体量的建筑皆贴水而建,通过尺度对比,反衬水面之辽阔。临水最大的主体建筑为“濯缨水阁”,其体量只略大于水榭,比通常园林中的主厅要小很多。“竹外一枝轩”与“射鸭廊”为一组变化丰富的园林小品建筑,极尽变异之能事。扩大的敞廊,虚实相间,名为“竹外一枝轩”,而收进的半轩却名为“射鸭廊”。它们与前面的山石、树林构成了临水的近中景,同时将二层的“五峰书屋”、“集虚斋”等高大建筑遮掩,形成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园林建设组群,而“月到风来亭”则高耸突出水面,与后部的连廊既分又和,形成池西侧的控制性景点,其虚凌空兀的布置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似乎脱离了连廊的羁绊,独立于水中,似有湖心亭的效果,是古典园林中最精彩的景点之一。
池南的一组假山主峰名“云岗”,是苏州园林中不可多得的黄石假山佳构之一,山势凝重,主次分明,虚实得当,层次参差,与水面结合自然贴切,构成一组以山水景观为主的天然之作。辅景区由一些面积较小的辅助空间组成,布置在主景区的周围,成为主景区的补充和延伸,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和深度感,使人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西部的殿春簃庭院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辅助空间,庭院布局简练、精致,在宁静中透露出几分凝重和深沉。当年这里曾辟作药园,种满芍药,每逢暮春时分,“尚留芍药殿春风”。殿春簃庭院北面为一座三间书斋,坐北朝南,斋前辟一露台,东部有曲廊与主景区相通,西围墙上设半亭名“冷泉亭”,东南角有泉名“涵碧泉”,怪石数点组成一景,整个环境空间尺度宜人,典雅大方,是苏州园林中小庭院之精品。
网师园南部的小山丛桂轩和琴室都有自成一体的小庭院,小山丛桂轩比较开敞,周围环境优雅,人既可在轩内居坐宴息,环顾四面景物,又能沿廊游览景观,步移景异。琴室的入口从主景区几经曲折方能到达,一厅一亭几乎占去小院的一半,余下的空间中只见白粉墙垣及其前的少许山石和花木点缀,其幽邃安谧的环境与操琴的功能十分协调。网师园北部的集虚斋的前庭也是一个安静的小院,院内修竹数杆,透过月洞门和竹外一枝轩可以看到主景区水池的一角,运用透景的手法而达到奥中有旷。此外,网师园还有小院、天井多处,如梯云室、五峰书屋等建筑前的小庭院,或隐或显,或奥或旷,均形成不同的景观,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辅助空间的存在,衬托出了主景区的开朗,使网师园的空间环境,既主题明确,又富于变化。
园林理水
园中水池的布局与整个空间尺度相适应,作为中心的水池,水面以聚为主,面积仅400m2左右,池岸略近方形,但错落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上面间植灌木或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一派野趣。在水池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作出水口和水尾,并架桥跨越,隐喻了水的来龙去脉,使水体有活水的感觉。中心水池的宽度约20m,这个距离正好在人的正常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的范围内,使游客得以收纳对岸画面构图之全景。水池四周之景无异于四幅完美的画面,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主题和陪衬,在池中映衬出天光云影,亭台楼阁,池岸点缀以花红草绿,苍松虬枝,湖光山色,油然而生。东南角布置的小型石拱桥(引静桥),为苏州园林中小桥之最,运用尺度对比,反衬出池水之广,下设小溪,似水之源,潺潺而入。西北角设曲桥,舒展蜿蜒于水面上,池水似坦坦而去。一人一去顿使整个水池呈现出“活”的生气。园林植物
在植物配置方面,由于空间不大,主景区以孤植为主,点缀数株古柏苍松,造型各异,或高耸挺立,或虬枝蟠扎,树脚侧隐没于山石花台中,“射鸭廊”前斜升入水池上空的黑松,更是自成一景,与黄山的迎客松有异曲同工之妙。“小山丛桂轩”周围以桂花、玉兰、梧桐、青枫为主。其他辅空间也有一至两株姿态出众的主景树种,如黄杨、紫薇、罗汉松、白皮松等。与山石配合的点景植物有紫竹、慈孝竹、南天竹、芭蕉、迎春、牡丹等。高与低、近与远、点与面、形与色相互配合,构成独具特色的植物景观。
四、北方私家园林赏析之十笏园 【简介】
十笏园为中国北方园林建筑。始建于明代,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潍坊市胡家牌坊街,面积2000平方米。因占地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故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笏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始成私人花园。十笏园是整个丁宅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该建筑群落除“文革”中被毁的后花园外,现存的建筑面积一万零四百平方米,古建筑房屋200余间,其中仅十笏园中的大小建筑就多达34处。十笏园既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又是文物陈列馆所,曾为潍坊市博物馆原馆址所在地,异彩纷呈的文物分批轮流陈列,向观众开放,使这座名园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得名】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丁善宝在他的《十笏园记》中对十笏园的命名作了解释:“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此园面积仅二千余平方米,确是小园,丁善宝即取此意。【造园手法】
山东平原的潍坊县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频繁的地方。这里曾经有十六座古园。在清光绪年间建成的十笏园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也是仅存的一座。由于潍坊处于南方和北方的交界地,故园林的风格也显出南方和北方两种风格。这里的商人、文人既可南下苏杭,也可北上京都。两处各具的优点长处在这个宅园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怪不得当年康有为在园中居住三个晚上后写了《十笏园留题》:“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山下凡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园中不仅松萝荫深,而且池清亭秀。高朋满座,文士竞骚,给这个私家园林更增添了文人气氛。
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园中楼台亭榭,假山池塘、客房书斋、曲桥回廊等建筑无不玲珑精美,共34处,房间67间,紧凑而不拥挤,身临其境,如在画中,给人一种布局严谨、一步一景的感觉,体现出北方建筑的特色。十笏园以布局新巧、匠心独运誉冠北国小园之首,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在他的著作《说园》中赞誉说:“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轩榭浮波……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整个园林疏密有致、错落相间,集我国南北方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中的奇葩。【总体布局】
十笏园平面呈长方形,现存园址南北深70米,东西宽44米,占地3400平方米。中轴线建筑及其院落为园之主体部分。由中、西、东三条古建筑轴线组成,各布庭院三、四进不等。南部临街“倒座”一排,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东路主体建筑碧云斋原为丁氏居室;西路主体建筑诵芬书屋、深柳读书堂、秋声馆与静如山房等,为丁氏私塾和客房;中路为花园中心,十笏草堂位于水池前,四照亭居于池中,砚香楼、北厅位于最后。水池东岸堆叠半壁假山,山顶、山脚配置蔚秀亭、落霞亭、漪岚亭和稳如舟等亭舍;水池西岸经矩形游廊南通西跨院,北达春雨楼和砚香楼庭院。池岸以太湖石堆砌自然驳岸,将半壁山和游廊呈弧状连接一起。三路共建亭、台、楼、榭34处,房舍67间。其中山顶落霞亭为1949年以后增建。为突出砚香楼前的空间效果,对假山上下的四照亭、稳如舟、蓬莱三仙岛、蔚秀亭、漪岚亭、小沧浪亭等建筑景点,均采取小尺度构筑。在造景处理上,池东以摹拟自然景观为主,建筑为辅;池西则以建筑实景为主,仿自然驳岸叠石为辅,虚实呼应,富而不俗,是一处兼具江南、江北园林风格的私家小园。壁上镶嵌“扬州八怪”等人的真迹石刻。还辟有陈列室,展出扬州画派的绘画书法真迹。
四、小结:
综观全园,网师园以水景为特色,主题突出,布局紧凑,空间尺度比例得当,优以小巧精致简洁取胜,通过赋、比、兴等创作手法,营造出一个艺术和生活十分完美的空间。
十笏园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十笏园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配以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结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五、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启示
中国古典园林讲求的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在众多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中,江南园林虽不比皇家园林的器宇轩昂,但也在尺寸之地内将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做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凿池开山、栽花种树并非字面意义上那样简单,这其中需要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要达到这种统一就要遵循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最终达到园林与人生意境的表达。而现代景观中运用了江南私家园林的造景艺术,主要分为借景艺术、叠山造景、理水艺术及花木造景等主要方面。这一理论对现代景观设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作用。
传统造园的这些典型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种“启示”。有需要我们继承的优秀的造园手法,也要看到需要我们规避的局性。中国私家园林的空间布局,多是内向型布局。高墙之下,空间相对比较封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非常少,更谈不上开放性、公共性。这种形式类似于现在四合院的布局形式。但如果全盘照搬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并不合适。
私家园林被称为“城市山林”,正是因为官员们既想拥有名山大川,又不想远离城市,于是用一些象征性的手法去代替真山真水。而对于现代人而言,融入真山真水是十分便利的,无需再在城市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丰富的景观环境是假山假水所难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古典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那么我们的现代景观设计也不能紧抱其不放。
在中国私家园林中,建筑所占的比例较高,一般而言,园林中的建筑密度大致在20%到30%之间。建筑可以说是景观的主体,景观空间的丰富性也是借建筑形式来表现。但是在现在高楼林立、绿地匮乏的城市中,这种以建筑为主体的形式显然的不能成立的,转而强调绿化的覆盖率。
虽然中国私家园林存在着这些不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因素,但依然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真正领会私家园林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园林的时代需求。(1)市与野
私家园林中讲究的师法自然,我们可以把其引申为尽量用人工的手段去创造、维护自然的平衡,然后再让自然自身做功来维持平衡。尽量多的去利用自然生态存在的自然形式,如山林、树木、溪湿地等等。让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带动生态物种的多样化,来完成和稳固这样的生态环境。在人为的对环境进行划分,那些是需要严格保护的,哪些是可以建设服务设施,供游人参与的。这样去形成一个“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态环境。(2)山与水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生动的体现了私家园林中山水相依的关系。堆山叠水一直是园林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山水构架对于现代景观设计而言也是极其重要的理念。尤其对于公风景区等公共空间的处理都力求山环水、水绕山,让山水互相交融。(3)动与静
私家园林强调步移景异。那么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需要用合理的交通流线组织来引导游人活动方式及合理的区域划分。有让游览者驻足观赏的静观;也有较长的游览路线让游人动观。根据景观的观赏特性,将停留空间和穿越空间有机组织在一起,让游人可停可游。(4)传统与现代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将中国私家园林的精神及内涵能够重塑和提升。吸收传统文化的空间组织、视线组织以及游憩方式的组织,将现代的形式、材料与其结合,形成满足时代需求的功能、规模、尺度等绿地景观。
五、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设计还是应该立足于传统园林,也是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和景观资源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继承与创新,这才是现代景观设计不断进步的动力之源。我们应该合理的将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扬弃的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形成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景观设计之路。
第二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造园活动达到高潮。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扬州的园林多为宅园,繁盛时遍布城内街巷,城郊保障河沿岸园林别墅随处可见;到了清乾隆时期已形成为拥有24 景、名扬全国的“瘦西湖”园林区,当时扬州园林的数量比苏州的还多,曾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令人遗憾的是,扬州园林多已毁于战乱。杭州拥有著名的西湖风景园林区,城中园林均以西湖为中心,主题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造园艺术之美的,是建于1907 年的“西湖第一名园”郭庄。那时的人们乐于造园,并把造园与做人联系在一起:造园须曲,交友贵直,造园是为了修身养性,园能寓德,子孙后代在园林的意境中读书、吟咏、书画、拍曲,品味人生道理,培养正直高贵的人格。园中寄情、园中寓理,真可谓意蕴深远。
秀巧的江南文人小园的取景洞门
园林中的水阁
衔接外廊的观景亭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条件
明、清以来的私家园林集中于江南地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这里具备了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建造园林的条件。
私家园林兴盛于江南是和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江南一带多江河、湖泊,河网纵横,水源丰富,便于引水入园。由于处在温带气候区,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花草品种也多,因此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植物丰茂,种类丰富。这里还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盛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即多湖石——采自江湖水泊,经过水流的常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石面充满肌理,形态玲珑剔透,历来为造园堆山的上等用料。这样,理水、叠山、建筑、花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扬州在古代作为海盐、漕米和茶叶集散地,曾经是中国最富饶的城市。这是扬州瘦西湖。
江南,无论是乡村或城市的居住区都比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由于气候、土壤、物产资源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一地区自古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并逐渐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这一地区便处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将中国西部和北部广阔的腹地联结起来。苏州、杭州所产的丝绸自两汉以来已天下闻名;而拥有24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扬州,作为运河南端货物集散的码头,唐朝时即已发展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了;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的航运港口,因而成了富商云集之地。至明清两朝,江南已是全国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
绍兴东湖风景园林的野趣景色
江南城乡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进步。长期建筑实践造就了大批工匠,江南木工、瓦工、泥工向来以技术精良著称,许多能工巧匠被召去修建皇宫,明清时期许多在北方卓然有成的工匠技师都来自南方,而南北方的建筑技法和风格迥然有别。
造园是一种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还必须具备人文的积淀。江南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汉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同时江南发达的经济、文化与繁荣的城市生活也吸引了各地文人,比如中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苏轼(1037—1101)都先后在杭州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他们不但主持过整治西湖的工程,疏浚淤泥、修筑长堤、绿化湖区、建造景点,使西湖成为一个风景园林区,而且还留下大量歌咏西湖的美丽诗篇,从而丰富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南宋(1127—1279)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大批官吏、文人也尾随至此,他们吟诗作画,使那里文风大盛,而对园林艺术有直接影响的山水诗画在江南尤为盛行。
江南秀丽淡雅的田园风光
自然的、经济的、人文的优势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南宋以来,大批官吏、富商、文人汇集苏杭,造园之风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仕,江南地区中举进京为官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仕官告老还乡大多购置田地,建有私家园林。清朝后期,北方战乱不已,官僚、商贾更纷纷南逃至江浙一带置地建造宅园,以求远祸自守。私园主人或能诗擅画,或附庸风雅,他们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而且还往往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因此,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在建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江南名园赏析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园林,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寄畅园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秦金的后代秦耀经营建造为寄畅园,后又经秦家后人数次修整。它既具有江南园林曲折宛转、妙造自然的特色,又因巧于借山建园、融合自然而具有了古朴清旷的独特韵味。
无锡寄畅园平面图
走进寄畅园西部,古树、幽谷、泉声使人如入自然山野,你会发现假山无处不在,差不多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上种植着乔木与灌木,依山体之势亦有幽谷壑道。从惠山引来的泉水随高低不同的山势跌落下来,在山间叮咚作响,构成了名为“八音涧”的景观。
园东有一水池,呈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占总面积的17%,取名“锦汇漪”。池水被分割为南北两个水域,打破了水池的狭长感。水池北头分别有平桥与廊桥横架水面,为不大的水域增加了景观层次。最后,在水池的北头做成水尾,凭借廊桥的掩饰,造成池无头而水有源的错觉。锦汇漪面积不大,但由于池岸曲折,又将水域作了多层次的分割,富于变化而不局促。
知鱼槛是寄畅园中的水域构图中心。
相对山、水而言,园中建筑物并不多,除在入口处集中有几座祠、堂、斋以外,其余几座亭、台、楼、桥都散置在水池四周。其中位于水池中段东岸的知鱼槛,突出水面,成了水域构图中心,可以综观池西岸平列的山景。位于园北的嘉树堂,地势高敞,是全园的主要景观,仰观惠山对面而峙,回望锡山塔影徘徊,眼前春水被微风吹皱,人如在画中游。锡山、惠山不在园中,胜在园中。本来只有二亩半的窄长地段,看上去景物层叠,深远无垠。地处水池西北岸的涵碧亭和连接着知鱼槛与涵碧亭的廊屋、廊桥,既为观赏和休息的好去处,又以空亭、粉墙、漏窗,增添了园中的景色。
寄畅园占地不大,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划,对造山、叠石、水池形态、建筑及其细部都作了精心处理,因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诸多景观,尤其是它以浓重的山、水与疏落有致的建筑组成的山林环境,完全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现存明、清园林中的上品。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的另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锡寄畅园——透过门洞迎来一片绿色。
拙政园的中部是全园的主要部分,从总体规划来看,可分为北面的水域和南面的陆地两部分,各占约一半的面积,其中南部为园内建筑集中地,主要的厅、堂、楼、馆都建于此。在景区的组合上,由东至西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以中央部分最为重要。园中心的远香堂是全园最大的厅堂建筑,它面水而筑,北面的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送远,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内装饰了玲珑剔透的玻璃落地长窗,可以看到四周的山光水影,犹如观赏山水长卷。东部是由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宝亭、听雨轩等组成的建筑群,用围墙和假山封闭成独立的一区,内植枇杷树,故名“枇杷园”。西部有玉兰堂、得真亭、香洲等建筑,以游廊与假山围合成通畅的院落空间。
苏州拙政园平面图
留听阁内景,门窗、家具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拙政园中部总体上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二者结合,组成了景观变化无穷的园区。中部北半区是水景区,水中留有大、小二岛,岛上用土、石筑山。西面的岛山上顶建有“雪香云蔚”亭,与远香堂遥遥相对。岛的西端有“荷风四面”亭,即因荷得名,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相簇,围成了一道绿墙。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好似满塘荷花簇拥着一颗明珠。东面小岛山上建有一座北山亭。两岛之间,以及岛与岸之间皆有平桥相连,一方面使游人四通八达,可连续游览各个景点,同时又增添了水景的层次。水池西北建有“见山楼”,是园北面的主要景点,登楼近可观水中雪香云蔚亭,远可欣赏香洲、小飞虹等处景观。水池西边有“小飞虹”及“小沧浪”两座廊桥横跨水上,造成了池水有源无头的假象。中部南半区虽然建筑集中,但由于建筑有厅、堂、亭、舫各种不同的形态,又有廊、桥、假山的穿插组合,再加上枇杷、海棠等各具特色的植物点缀,园林的景观便错落有致,毫无单调之感了。
拙政园西部面积只有中部的一半,也是以水景为主。水池由北而南,在中部水面较宽处筑有小岛,水面呈狭长的曲尺形状。这里的主要景观集中于北半部。水池北端为“倒影楼”,面水的一侧,柱间装有通透玲珑的长窗,景物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中揽月,池面飘云,波光月影,景色绝佳。南面是“三十六鸳鸯馆”,夏秋时推窗可见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一条看似轻盈地飘浮在水上的长廊将中、西二园的界墙映衬得楚楚动人。水池旁边的留听阁从整体外形看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叶、蕾、花、果均可观赏,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茎残叶,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
拙政园中部水景区,水池占了全园的五分之三。
拙政园池水面积约占该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也十有八九临水建造。香洲石舫造型美观,站在船头,脚下水波涟漪,四面通透豁亮,让人联想到古时画舫如鲫过江的嬉戏场面。园内还种植着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以花草观赏为主题的诸多景点。早春时分雪香云蔚亭的早梅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天嘉实亭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天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凋。见山楼满足人的视觉,远香堂调动人的嗅觉,听雨轩则让人的耳朵充分领略雨打芭蕉的美妙境界,拙政园无微不至的设计令园主一年四季都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之中,体味东方艺术的感性之美。
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
网师园
1981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增加了一件永久性的展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明轩”,其蓝本便是网师园的殿春簃小园。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占地0.4 公顷,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它小中见大,布局严谨,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可谓精巧深幽之至,体现了高超的造园技艺。
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后几易园主,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归李姓官僚所有,经过修建始成今日模样。
扬州个园平面图
网师园宅在东而园在西,园内建筑物数量多而密集,西部园林区中的主景水池仅有400平方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营造出巧夺天工的园林环境,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全园的布局看,园东部为住宅区,分内宅和外宅两部分。由宅门入园,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结构轩敞,装修雅洁。建筑各自利用假山、游廊、窗墙组成院落群组,不但不显局促,反倒创造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水池北端是看松读书轩,有假山一座、古松两株,围合而成小院。水池东北殿春簃的北面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形成竹石小景。由镶边的长方形窗框看过去,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腊梅和假山仿佛雅致的国画小品,富有诗情画意。这些建筑群各具特色,既独立成章,又有廊屋、石径相联,避免了建筑密集可能造成的堵塞与拥挤。
水池位于园西的中央,四边长约20 米,面积不大,又处于四周建筑包围之中,造园者对临近水池的建筑都作了精心处理。水池东边八角形的月到风来亭突出水岸,是池中主景;西边的射鸭廊和住宅区的宅墙相连。从住宅区进入亭中,脚下的水池和对面的月到风来亭别开生面;而从月到风来亭看过来,景象又不相同。射鸭廊下堆筑湖石假山,高度是宅墙的一半,低临池水,宅墙的上半部装有假窗。飞檐翼角的亭榭、形态嵯峨的山石、墙上的假窗、石间的树丛和亭前的古松以宅墙为底,在池的东岸构成了一幅山水画,成功地避免了高墙临池的单调和尺度失调。池的南北两端各有小山丛桂轩与看松读书轩,尺度较大,所以在轩屋前堆筑假山,使山石环水,建筑隐现其后。水池的西北、东南两角分别做出细水小湾,并跨以石桥,成为水的入口与水尾,满池死水顿生灵气。池边以山石相绕,只散置少量亭榭,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个颇具自然野趣的山水环境。经过如此独具匠心的处理,不大的水池便与四周的建筑群隔离开来。
个园入口是一个圆洞门,外面种植修竹,竹间散置石褂。
清朝晚期的园主多为官僚、富商,他们追求宅居生活的享受,要求建筑类型多;而建筑所占的比例过大,会使园林丧失了传统文人园林所崇尚的简远与疏朗。但网师园在这种建筑过多过密的不利条件下,仍能保持自然风景的雅致风趣,已算是同时期园林中的成功之作。
第三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它和东岛上的北山亭体量都很小,是为了衬托山势。西岛山体较大,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是远香堂的主要对景,所以体量也较大。二岛南岸以石为主,石矶低临水面,组合丰富;北岸以土为主,植苇树柳,有村郊野趣。水东有梧竹幽居亭,由此西望,透过水池亭阁,在树梢上可遥见远处的苏州报恩寺塔,将塔景引入园内,称为“借景”。
园西部自别有洞天半亭进,也有曲水回抱。水南一座大厅分两北二厅,北厅宜于夏秋,可隔水观看假山上的小亭与谁同坐轩;南厅宜于冬春,面对小院中的山茶。西园东部的水面折成南北长形,二端分置一亭一楼,互成对景。此水东岸紧接中园西墙,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面探入廊下,感到幽曲无尽。廊平面随墙而行微有曲折,竖向也自然起伏。廊、墙之间更空出一角小院,有几点怪石,数竿细竹,一枝芭蕉,映衬在白粉墙上,似竹石小品立轴,显出无尽的画意。
苏州网师园现存园貌大半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布局精妙,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上乘之作。园东邻园主住宅,主要园门开在东南角。入门西行为一短廊,西接一厅,厅的南、西两面是小院,幽曲深闭,厅北为假山,挡住北向视线,只有从厅西折廊迤逦向北,通至轻灵小巧的濯缨水阁,才水光潋滟,顿觉开朗。与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原则一样,是中国园林惯有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水池居中,基本方形,岸石低临,进退曲折,石下水面向内伸进,仿佛波浪冲蚀的意象。临水建筑也尽量低近水面,在池的东南、西北二角伸出溪湾。这些处理,都开扩了景境。由水阁傍西墙北行,有廊渐高,登至月到风来亭,有登高一览的效果。亭北通向一苍松翠柏怪石嶙峋之区,体量较大的看松读画轩北离水岸,隐在松柏之后。轩东的集虚斋为楼,也远离水池。斋南有一段空廊。廊折南再接一座附在住宅西墙上称为射鸭水阁的半亭,与月到风来亭和濯婴水阁呈品字相望,组成沿池三角形观景点,互相得景成景。此园附有西院,很小,内有书房。从通向西院的门洞回望射鸭水阁的画面十分美丽。以门洞作框,称做“框景”。
苏州园林非常注意框景效果,几乎从每个门洞和敞窗中望出去,都会遇到逗人的景观。射鸭水阁朝向前方的屋顶三角形立面和住宅山墙的关系处理极好:不能再向南移,以免两个屋顶山尖正对;也不能再向北去,免得两座屋顶的北坡线相混。半亭冲破了庞大山墙的板滞,南面堆起一丛山石,种植小树疏竹,在作为背景的宅院高大西墙上开了两方假漏窗,漏窗上横列一条披檐,平衡了画面构图,又进一步破除了宅院西墙的呆笨感。
从以上二例,我们已可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精巧细腻的造型手法。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1,重视自然美。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2,追求曲折多变。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意境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来引出,同时也借助于联想寓意,匾额楹联的点题手法,使主题得以点示,意境更加深化。
中国园林早在先秦就已发轫,秦汉和隋唐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唐宋以文人园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发展,到明清进入总结阶段。清代园林的成就更值得注意,是中国建筑第三次发展高潮的重要组成,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代的留存。皇家园林现存者都在北京附近,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集中,是中国园林的两大流派。
第四篇: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林艺术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林艺术
江南私家园林的特征
姓名:何慧燕
学号:540011131
5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经济类116班
【摘要】: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是极为悠久的,特别是清代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清新典雅的风格,独特的建造艺术是我国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学习其建筑原理,在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传承文化。
【关键字】:江南私家园林 人文气息 规模 自然条件 空间对比 疏密 虚实 花木山石
一、园林发展史
中国园林繁荣发展历史悠久,在商超或更早时期就出现了园林的最初模式--囿,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大为兴盛,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风格转变的重要时期,元代的私家园林开始成为文人雅士抒写自己性情的重要艺术手段,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
二、江南私家园林的人文气息浓厚
清代是满洲人统治的天下,朝廷大掀文字狱,文人不能自由地谈论政治。而且汉人受到朝廷重用的不多,特别是江南一代的文人,他们大多不得志,这些园林的设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心境。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例如,在苏州城东南阔家头巷的网师园,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当时的园主人为侍郎史正志,园名“渔隐”。后来几经兴废。到清代乾隆年间归宋宗元所有,改名“网师园”。网师即渔隐,仍含渔隐的本意,都是标榜隐逸清高的。
三、江南私家园林规模较小
历史上由于封建权力和礼制的打压,私家园林的规模与建筑样式受到诸多限制,私家园林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园林中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单体建筑体量不大,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屋面常用灰瓦卷棚顶,装修简洁,不施彩画等,然它们的淡雅精深,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与西方国家追求的一致不同,中国的园林注重对情趣意境的追求,喜欢按照诗画的创作原则行事,并刻意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其中文学艺术作品之多和寓意之深刻,是西方建筑所不能比的。我们熟悉的网师园占地0.4公顷,是一
座紧邻于邸宅西侧的中型宅园。邸宅共有四进院落,第一进矫厅和第二进大客厅为外宅,第三进“撷秀楼”和第四进“五峰书屋”为内宅。园门设在第一进的矫厅之后,门额上砖刻“网师小筑”四字,外宅由此门入园。另一园门设在内宅西侧,供园主人和内眷出入。
四、江南私家园林布局的形成与自然条件有关
江南水乡多沼泽湿地,整个园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水面为中心布置建筑、回廊、亭榭,其问心和内聚的感觉则分外强烈。这种内向型的建筑布局形式是与我国自古以来在封建宗族法统之下形成的民主性格息息相关的。网师园的平面略成丁字形,它的主体部分居中,以一个水池为中心,建筑物和游览路线沿着小池四周安排。水池的面积并不大,仅400平米左右。池岸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援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
五、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对比美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在视觉上给人一种享受。例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咋一看是不引人注目的建筑,但是几经琢磨就会发现,这安排来得实在巧妙。无
论从哪个方位,它都起到了“点景”的作用。而它自身所处的位置,也正是赏景的绝佳地方。网师园整个园林的空间安排采取主、辅对比的手法,主景区也就是全园林的主体空间,在它的周围安排若干较小的辅助空间,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网师园的规划设计在尺度处理上也颇有独到之处。如水池东南水尾的小拱桥,故意缩小尺寸以反衬两旁假山的气势;水池东岸堆叠小巧玲珑的黄石假山,意在适当减弱其后过于高大的白粉墙垣所造成的尺度失调。网师园的建筑高达30%,但置身主景区内,并无囿于建筑空间之感,反之,却能体会到一派大自然水景的昂然生机。
六、江南私家园林疏密美
绘画艺术讲究疏密美,文人雅士自然不会忘了把这一特点运用于林园的设计上。疏密有致指的是要留出间空,以期达到层次美。建筑物的布局以及山石、水面、花木的配置任何一个小细节都需要注意。留园在疏密关系对比上极为强烈。它东部以石林小院为中心建筑高度集中,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给人造成兴奋紧张的情绪;但有些部分的建筑则稀疏、平淡,空间也显得空旷和缺少变化,这种环境令人心情自然恬静而松弛,使整个园整体上和谐。
七、江南私家园林虚实美
山为实,水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实在江南园林中是必不可少的。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也会利用墙垣来造成虚实美感,《园治》中就提到“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夫编篱斯胜花屏,似多野致,深得山林趣味。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遵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留园中部景区,其东部主要是借曲阜楼,西楼以及五峰仙馆等建筑的组合而形成整体立面的,由于墙面所占的比重甚大,所以实的要素要处于主导地位。由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等建筑组成的南立面,情况而大不相同。在这里空廊、隔扇所占的比重很大,因而虚的要素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就整个景区来讲,东部立面和南部立面便构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关系。而且造园师还在墙面上开了一些门窗孔洞,使之又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美。
八、江南私家园林花木山石配置美
江南私家园林喜以花木、山石作配置。花木喜以落叶树为主,兼配以常绿树,再辅以青藤、篁竹、芭蕉、葡萄等,做到四季常青,繁花翠叶,季季不同,以求达到视觉、听觉、嗅觉上的全面享受。“雨打芭蕉”“金莲映日”“雪香云慰”等都体现了花木带给人的意境美。山石配置则喜用太湖石与黄石两大类,力求做到气势联贯,可仿出峰峦、丘壑、洞窟、峭崖、曲岸、石矶诸多形态。且太湖石以其透、漏、瘦的独特形体还可作为独峰欣赏。建筑色彩崇尚淡雅,粉墙青瓦,赭色木构,有水墨渲染的清新格调。《园治》中就有“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这么一说。
九、结语
中国私家园林造林艺术的文化源远流长,不是我在这里只言片语可以道清的。但是我想表达的只是这一园林艺术的伟大,我们应对此多多了解,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传承这一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园治》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彭一刚
第五篇: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浅谈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与东方文化的土壤中,对自然之景加以概括、提炼,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鲜明格调,成为了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江南私家园林以其独特的清雅秀丽,通透轻巧,成为了清代造园艺术的精华,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
关键词:清代 江南园林 造园山水情趣 叠山理水 空间感
(一)清代江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背景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园林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私家园林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而在江南,苏杭则更为集中和突出。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造园最多的时期。经中前期康雍乾三代君主的治理,社会出现了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就文化艺术方面来说,清代总体上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传统,而且获得了很多长足的进步。但在这一时期虽然崇尚文学,由于清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和言论,因此很多文人更多地醉心于园林艺术中,使得大量的园林著作及美学思想问世,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造园艺术家”。例如:计成的《园治》,李渔的《闲情偶记》等。
江南私家园林发展至清代,以其浓郁的诗画风情和精湛的造园工艺,成为我国园林史上的一个鼎峰。
(二)山水画情趣与文人气质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的古典园林就开始定性为山水园。绘画、诗歌和文学影响了造园艺术。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非常的直接和深刻。山水画的审美态度和理论,甚至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外在形态、发展走向,特别是宋朝以来的造园家将诗画情趣巧妙融进园林中,也使得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很好地融入了山水画“外师造化,内发心源”的原则,展示出设计者崇尚自然地内心世界。
明代文人茅元仪在观赏其友的影园后说:“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意思是说,此园就是将画中的景物再现于现实中。其实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与茅元仪一样,常常参与园林的设计与建筑,并且,将山水画的意境构思、美学理念、意态风格乃至线条色彩、技法手段等都运用进来,体现了“师造化夺天工”的写意特点。
走进江南古典园林,一种具有避利恬静,浪漫飘逸的文人气质形态便映入眼
帘。事实上,江南私家园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士大夫隐逸江湖、归隐田园的心境。他们崇尚自然,追求平静, 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 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也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 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 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所以许多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经常受到联想使人赋情于景, 园同人情景交融,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江南古典园林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 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的感官变化、一年四季,冷暖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它的总体感觉淡雅, 色彩处理较素。多选用灰色,白色,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营造一种深邃、宁静的意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协调,也与山水画的意境不谋而合。宁静的山水画意境和淡雅的色调处理。
(三)布局特色
清代江南私家园林大都修建于市井之间,所以为了避免外界环境的干扰,追求安静与闲适的造园家,多会采用向内的布局形式,且因地制宜布局随和。这种布局形式将建筑背朝外而面朝内,围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通常以水面作为中心,通过叠石理水和植物的种植丰富空间变化。这样既获得了宁静、私密的空间,又可以在四周的建筑内从不同角度观赏中心景观。
苏州的留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它中区的水体布局就是以水池为中心,西面北面为山体,东南面主要为建筑组群的形态。
以水为中心的布局特色
(四)精巧的空间设置与要素配植
在江南的园林中,经常有这样的设计手法:小空间与开阔场地的对比让人产生豁然开朗的心境。在庭院的入口处,通常比较窄小,在进入庭院后又采用开敞的大空间,从视野受限,到视野开阔,游园者的心情产生起伏波动,使人兴趣盎然。在不大的范围中,为了让精致丰富,空间的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衬托中,园中的风景就更有层次感。前后景观进深的变化,也在于垂直高度上的高度错落。在低处可以仰视上方的风景,在高处可以全览下方的风景。高处空间与地处空间的变化耐人寻味 这种把空间节奏化的作法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时空流动美。
置石理水的艺术:这些园林中的山石形态各异,功能也不同,它们常常起到提高层次感,分割空间,模拟自然意境、提升趣味,提供踏步等功能。体积较大的石块堆成“皱瘦透漏”的假山,让人透过这些山石欣赏其背后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江南地区降雨丰沛,多水系湖泊,江南私家园林在建设时,多利用原有水系统进行建造,并利用水面营造一种聚合感和倒影美。例如拙政园就是利用原有水洼地进行修建,按地貌取宽阔的水面,临水修建主要建筑,并注重水面与山石花木的相互遮映,构成富有江南水乡风貌的自然山水景色。在植物的配植上,采用了孤植、丛植、群植、散点植等多种手法,将单个的个体联系起来,使得园林更显节奏和韵律。在众多的搭配中尤以这种搭配最显江南私家园林之精髓:扬州个园的四季„„春景为石笋和竹子(春山):夏
景为太湖石和竹子(夏山):秋景为黄石山与柏树(秋山):冬景为雪石山不用植物搭配以显示冬季的荒漠疏寒。由此可见一斑。细节处理与置石的艺术
(五)虚与实的美
学者胡愈在评读《浮生六记》曾指出:园林的妙处还不仅在迂回曲折,而且还表现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
廊道中,通过漏窗望窗外的景物,就能体现到虚实相生的意境美,从漏窗中隐约地看到一部分景象,需要再靠着自己的联想感受窗外的景色。其实在园林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虚实相生的意境,具体而言,造园家在设计时常常把明与暗,陆地山石与水面,景致处与留白处,近景和远景,主景路线和遮掩于山石草木之后的次景作为一对对的实虚对比体。这正是造园中所追求的,并且体现出文人隐逸归田和出仕报国之志困扰他们的这一对现实矛盾。
但是由于江南园林大都面积较小,加上它文人气质和书卷气重,与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北方园林相比就难免显的简陋穷酸。漏景效果
通过以上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清雅秀丽的院子,一样遵循丰富、协调、统一的美的原则。它把创造优美宁静的居住环境与陶冶情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园林的发展填上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为我们今天园林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游泳《园林史》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和谐美形式》 《改革与开发》2011
胡俞 赵红垒《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学术论坛》经济视
角 2011
潘秀蓉《感悟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园林„花园与设计》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