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曲阜红军小学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曲阜红军小学加强红色文化建设
为了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传统,庆祝红军长征胜利76周年,用红军长征精神来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百折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曲阜红军小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学校红色特色,加大红色教育力度,促进学校红色文化内涵的发展,让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
经过全校师生的大讨论,曲阜红军小学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更加坚强,让每一个学生更具创新拼搏意志品质”为红色文化建设的目标。“挫折使人坚强,苦难磨砺成长;红色铸就信念,拼搏成就人生”成为打造的红色文化路线。“工农红军发展历程、红色人物,长征故事,红军故事,乡土红色历史”成为红色文化的主体内容。把“信念、理想、坚强、奋斗”作为学生的座右铭。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1、完善我校红色文化环境,与学校校内两侧新开辟了“工农红军的发展历程”、“红学小学的发展历程”两个橱窗,让学生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
2、联系本地的老红军,由他们给学生讲述那段难忘的岁月,弘扬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革命先辈们的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3、把我校两条主路定位了“红军路”、“长征路”。
4、加大红色文化宣传力度。学校充分发挥黑板报、播音室、宣传橱窗、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论坛等主阵地的作用,在校园墙壁、走廊处围绕红色校园文化主题布置好相关的条幅标语、图片墙报等,在校训、校风等催人上进的警世言词中参透红色的励志之语,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光。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行为得到了内化,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了增强,学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得到了培养。(通讯员
宫同德)
第二篇:沂南换于红军小学红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让 红 色 飘 香
——沂南换于红军小学“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创建办学特色”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中国工农红军山东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即沂南县马牧池乡中心小学,位于红嫂故里---马牧池乡驻地。马牧池乡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沂南县西北部,距县城23公里,总面积91.2平方公里,3.3万口人。这里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革命先烈的足迹,每一块石头都浸染过革命先烈的鲜血,一草一木都镌刻着一个革命故事。抗战时期,这里有“小延安”的美誉。曾是山东党政机关的大本营,徐向前、罗荣恒、陈毅等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工作过。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涌现出“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小车队长李家才”、“英雄妇救会长李桂芳”、“活烈士韩成山”等英模人物。这里有山东战邮纪念馆、北海银行旧址、大众日报社旧址、“火线桥”等红色资源。素有“山村好莱坞”之誉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拍摄出《沂蒙》、《沂蒙六姐妹》、《斗牛》、《地道英雄》等优秀影视剧。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在全县教育系统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确立了“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创建办学特色”的办学思路,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建设工作,提升学校办学品味,不断丰富教育内涵。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沂南换于红军小学将把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道德教育优势,以“弘扬红军精神、争做红军传人”为办学宗旨,以“红星闪闪放光彩”为办学理念,以创建红色文化特色校园为抓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承革命传统为主线,以激发爱国情怀为核心,以激励进取精神为宗旨,充分利用校园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让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教育进课堂,红色思想进头脑,打造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校园文化。
一、建设红色阵地,让红色文化渗透到学校每一个角落
为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学校在主体建筑色调选择上,选择深红色,既渲染红色文化氛围,也彰显学校的红色特色。为了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够与红色文化亲密接触,学校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建设红色文化展室。让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二是举办宣传专栏。围绕“红军精神”、“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题材,举办宣传专栏,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军和红军游击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努力学习革命前辈的可贵品质。开辟“工农红军的发展历程”、“红学小学的发展历程”两个橱窗,让学生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三是建立校外红色阵地。学校将红嫂故居、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战邮会纪念馆、“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沂蒙影视基地、烈士陵园等作为校外德育活动基地。组织学生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烈;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写参观日记,谈参观感受;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红色主题实践活动,追寻英雄的足迹。通过校外阵地活动的开展,使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充实。四是建立标志性的校园雕塑,多方考察论证,在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在合适位置建立一个符合乡情、校情的体现红军小学办学特色的标志性校园雕塑,五是开展“利用红色资源为班级命名”活动。各班根据班名确定一种励志精神,作为全班同学追求的精神,打造富有特色的班风。学校根据班级申请和考评,对达到标准的班级举行命名宣誓和授牌仪式。如“王换于班”、“明德英”班等。
二、营造红色氛围,让红色歌声在学校上空飘扬
为了使长征精神教育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学校将对红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扎实加以推进。一是将德育工作序列化。分年级常态化对学生切实加强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紧扣红色教育,目标要求富有层次,使得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环环紧扣,而且层层深入。二是建立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学校建立红领巾广播站,播放《跟着共产党走》、《红星闪闪放光彩》等红 2
色歌曲,传唱《红军小学之歌》、校歌等,宣讲革命故事,活跃学生身心,也让学校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息。学校开展有声有色的红色艺术活动,讲红色故事,自编自演红色校园剧,唱红色歌曲,营造学校的红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红军精神“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三、开发红色课程,让红色书香浸润校园的每一颗心灵
红色文化的铸就,需要有坚强的教育科研作后盾。学校全体教师深入教科研,广泛开展红色教学研究,着力打造学校的红色文化特质。一是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深入挖掘红色教育的深厚内涵。借助县老党员多、英模人物多、革命遗址多、革命故事多的优势,立足自身特点,积极开发红色课程,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换于红军小学开发的红色教育校本教材——《沂蒙颂歌》,向学生介绍鲁中革命烈士陵园、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群女共搭火线桥、大青山战斗、孟良崮战役、活烈士韩成山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沂蒙山区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及所作出的贡献。近期学校专门组织教师搜集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老同志,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多处寻访革命遗存,通过搜集、整理、编著,将《沂蒙颂歌》进行修订。为了使红色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让校本教材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二是认真开展研讨活动。学校教师以青少年创新大赛为契机,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组织学生共同探讨红色资源开掘与整合的真谛,发挥协作精神,不仅能提升研讨能力,也能形成的积极成果。三是广泛开展课程竞赛。人人参与,将红色课程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在竞赛中进一步理解、感悟,进而内化影响师生的行为。
四、开展红色活动,让孩子在红色精神熏陶下健康成长
积极围绕红色文化开发,组织师生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我是红色接班人”、“做一个了不起的沂蒙人”、“我是红色小导游”、红歌演唱、红 3
色故事大赛、清明节扫墓、在烈士墓前重温入队誓词、看革命电影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唱红色歌曲颂祖国,看红色电影忆成就,读红色书籍知历史,讲红色故事话发展,传诵红色诗歌增内涵,练习红色书法提素养。以英模事迹感召学生,激励学生以英模为榜样,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等优秀品质,争做合格接班人,推动红色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充分利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教学平台,深化红色教育,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红色主题系列活动,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思想,培育良好的红色文化,让学生积极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树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的风尚,激发全体学生振奋精神,在红色精神熏陶下健康成长。
学校成立红色教育活动领导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班子成员、班主任为成员。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对红色教育的意义、内容、活动安排进行部署,统一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教研室、少先队作为活动实施的主阵地,可以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开展“每月一歌”红歌学唱活动
每月选取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红歌,师生学唱,营造人人爱红歌、人人唱红歌的良好氛围。校园广播系统每天多次播放红歌,引导全体学生认同红歌精神、践行红歌精神,学校举行“师生同台唱,红歌献给党”歌咏比赛,共享红歌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开展“每月一片”红色影片观看活动
——每月选择一部红色影片,组织师生观看,让学生重温中国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的英雄豪情。
——开展“每月一本红书”红色书籍阅读活动
每月每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一本红色书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在红书中吸取营养,通过读书学历史、长见识、受教育,让红色精神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每周一个红色故事”演讲活动
每周组织一次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激发学生“说红话、做红事”,抒发自己的红色教育体会,在红色精神的熏陶下做红色传人。
——开展红色诗歌传诵活动
——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节目 ——练习红色书法
五、争取良好效果,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特色学校的建设,最终归宿是要凝炼为学校的文化精神。在创设红色文化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学校始终把构建独特的校园精神作为奋斗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其快速形成。一是建立制度体系。打造特色学校,需要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基于文化导向的制度支撑体系。为此,学校将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进行整体设计,既规范了学校环境、规划布局、建筑、绿化、人文景观等物质层面的建设,也从学校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学生礼仪与行为准则等方面进行完善。学校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后勤等管理规范,对教师、学生、班级的管理进行全方位检查和评比,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将红军战士的军人作风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进行有机结合,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丰富校园文化。精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学校,不仅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使得学校形成了特有的校园文化,办学理念也得到有效提炼。引领广大教师树立教育理想,敢于创新创优,勤于教书育人,使教风建设的力度显著增强,培养一批让学生和学生家长赞不绝口的优秀教师。开展红色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他们团结紧张、张驰有度、乐观向上、富有爱心。让学生把“看红星闪闪,做闪闪红星”。开展红色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必然促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学校办学的信誉度和社会美誉度显著提高。三是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建立学校“红色教育”品牌。学校正在不断地积极弘扬红军精神,把红军精 5
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标准的行为准则,与时俱进,深化特色校园的打造,不断寻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有效途径,打造一个个具有红色“性格”和“气质”的“红星”,培养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创建办学特色,用红军精神激励人,使得学校的校容校貌得到改观,校风教风得到净化,校园文化积淀进一步丰厚。
第三篇:曲阜红军小学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曲阜红军小学硬笔书法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能写一手工整、漂亮、美观的字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体现。书写规范、认真是小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学校组织这次硬笔书法比赛的目的,旨在引起学生对书写的高度重视,掌握书写的技巧,提高学生整体的书写水平。
二、比赛考查内容:
1、书写习惯(10分)
(1)握笔正确,其中做到“一寸”得5分;
(2)坐姿正确, 做到“一尺”、“一拳”得5分。
2、书写质量(90分)
(1)、书写工整(55分)要求做到正确、端正、整洁。
(2)、字体规范(25分)要求做到大小适中,布局合理,字体优美。
(3)、不涂改(5分)原则上不用橡皮,严禁用涂改液。
(4)、不添字,不落字。(5分)
三、比赛时间:2014年05月26日 大课间
四、比赛范围:1——5年级各班选拔出的学生
五、比赛地点:书法教室
六、比赛要求:
1、统一使用学校发放的书写纸。
2、书写内容和格式,以本册教材课文中的段落和古诗为主。
七、参赛程序
各班必须认真组织初赛选拔,班主任及语文教师共同负责,确定参赛人员,5月26日大课间携带文具到多媒体教室参加比赛。
八、评比要求:
1、按年级评选,每级部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2、优秀作品张贴出来供其他学生欣赏学习。
第四篇:红军镇的红色记忆
2017年7月25日,陕西省旬阳县红军镇红军纪念馆被授予“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并举行了揭牌仪式。
因为修路,记者从十天高速过陕西安康进入旬阳县城,再从旬阳县城出发,沿316国道顺汉江向东,到蜀河镇再向北,一路蜿蜒近7个小时抵达红军镇——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红”在这里有历史、有故事、有传说、有温度,更有传承。
这里的人们喜欢“红”
红军纪念馆位于红军镇红军村红军沟口(原名碾子沟),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红军镇党委副书记李晶当导游,在红军纪念馆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解了这段历史:
1934年,徐海东、程子华率红二十五军转战到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期间利用田间地头组织农民举办培训班、夜校、识字班;红军每到一处,刷写革命标语、发传单、唱歌谣,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张。1935年10月18日,为掩护红军主力转移,红二十五军特务班14人与敌军300人激战,有“神医”“医官”之称的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壮烈牺牲,当地老百姓将两位烈士遗体秘密掩埋于现红军镇九龙山下,事后修坟、立碑、塑像。红军镇也因这段历史而得名。2015年,以这段英雄事迹为原型的电影《红军乡》在央视6台播出,红军镇闻名全国。
81岁的曹纪斌老人的叔父是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掩埋高中宽指导员和尚班长两位烈士遗体的群众之一。老人讲述了自己从上辈人那里听到的故事和传说:
红二十五军在巩固和发展旬阳苏区的过程中访贫问苦,行医治病,排忧解难。两位烈士生前用祖传医术为群众治好了疾病,包括许多疑难杂症。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奶奶患严重伤寒,指导员高中宽守了她四天四夜,喂药、喂饭,终于治好了老奶奶的病。
指导员高中宽和尚班长牺牲后,当地百姓在家设立牌位敬奉他为“红军老祖”,并组织成立“红军老祖秧歌会”等,开展革命斗争,以此来纪念红军烈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让我们回顾一下红二十五军的历史:
红二十五军最初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后隶属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
1932年秋,红二十五军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1932年11月,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红二十八军并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第七十四师和第七十五师,全军共3000余人。不久,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为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
1934年,红二十五军奉命长征;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1936年10月,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归中央军委直接领导;
1986年3月7日,李先念在题词中写到:“红二十五军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
信念是力量
近年来,红军镇不断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等形式,保存这些历史留下来的生动教材,建好红色家谱。发掘红色文化的多重价值,在科学梳理、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对红色文化本身所承载的政治、历史、教育等多重价值进行深度挖掘,再赋予其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资源优势。
旬阳县委宣传部部长邱德刚曾长期在红军镇工作。他说,旬阳是革命老区,是当年红二十五军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悠久的革命传承,有众多的革命印迹。1932年,红三军贺龙部队过境旬阳,播下革命的火种,革命烈火从此燃烧起来。红二十五军在旬阳一带活动的两年多时间里,旬阳人民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前后,旬阳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宣传活动,发展壮大了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对敌斗争。1946年底,新四军中原突围后又一次进入旬阳,旬阳人民闻讯揭竿而起,成立了陕南游击队和镇郧旬游击队,谱写了一曲曲慷慨壮歌。
新中国成立后,红军镇及周边的百姓自发为烈士修坟、扫墓、塑像、刻碑。多年来,每月初一、十五和清明节,前来扫墓的群众络绎不绝。据统计,近几年,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来此悼念烈士的游客约40万人次。
红军镇党委书记晏清泉给记者讲了这样的经历,他在井冈山学习期间了解到,当地每个人、每一户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回来后,他就组织镇上同志,查资料、找专家,系统梳理了红二十五军在陕南的战斗历程。“越研究越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也越发感到作为基层干部肩上责任的重大。和老一辈革命家比起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现在的工作干好。”
红军镇是旬阳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但是各项工作连续5年在全县综合考核中进入第一梯队。
镇长向甲锋告诉记者,在当前脱贫攻坚战役中,红军镇充分发挥红色优势,以“十面合围”之势攻坚克难。一是思想脱贫“脱穷志”,二是两房建设“挪穷窝”,三是基础攻坚“改穷基”,四是产业扶贫“调穷业”,五是就业扶贫“治穷路”,六是健康扶贫“医穷病”,七是教育扶贫“斩穷根”,八是美丽乡村“换穷颜”,九是社保兜底“保穷人”,十是党建扶贫“强穷村”。
让乡亲们的日子红红火火
三山夹两水是红军镇的地形,两省三县交界是红军镇的区位。这里一草一木皆灵秀,一沟一壑俱清奇。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镇上的干部对红军镇充满感情,对全镇工作充满信心,他们给红军镇总结了三个半优势。一是有陕南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二是有80%的森林覆盖率,气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三是文化底蕴丰富,汞矿地下保有量全国第一,现在仍保留有上千个年代久远的古矿洞遗址,同时还有多处以明清古建筑大院为代表的古代民居。
此外,红军镇地处偏远的劣势被镇上干部当作是半个优势。红军镇东与湖北郧西县交界,北与镇安县交界,几个地方的人们自古来往频繁,发展小商品集散地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创建“陕西名镇”便是红军镇近期的目标。“红”“绿”两色和历史文化成为红军镇乡村振兴的载体。红色小镇建设、绿色宜居小镇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成为“陕西名镇”建设扎实的支撑。
红军镇建有全县唯一的“全民教育讲习所”,向干部、村民宣讲党的政策,讲解各项生产技能。目前,红军镇正在申请建立红军干部学院。
结合全镇优美的生态环境,红军镇正加大红色工艺品、特色农产品等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目前,红军镇正在将上千个古矿洞遗址进行申遗,并结合古民居的恢复修缮,打造陕西文化旅游名镇。
记者在采访完离开红旗镇、离开旬阳的路上,思绪久久不能平静。红军纪念馆雕塑群中那幅艰苦岁月的雕塑再次浮现在脑海里:
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乐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小战士怀抱高过头顶的步枪依偎在他的身旁,入神地倾听着,向我们传达着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累,用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奋进的勇气书写着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不朽功勋彪炳史册,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第五篇:感受红色情怀追忆红军精神
感受红色情怀追忆红军精神
作者:杨国平出处:福和希望小学党支部 为促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学习教育工作计划安排,经巢湖市教体局、巢湖市监察局、巢湖市纪律检查委员
会的批准,福和希望小学党支部七名党员于2016年8月15日前往皖西革命老区金寨县红军广场参观学习接受教育.红军广场是以烈士纪念塔为中心,融塔、馆、堂、碑、陵园、广场和红军村为一体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与绿水青山紧密相连的大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一行7人在基地导游的带领下,沿着林荫山道步入通往烈士纪念塔的主台阶。逐级登阶,我们一边倾听导游关于各组红色数字的讲述,一边仰观台阶两侧墙柱上的浮雕,感受到在大革命时期在大别山腹地11支红军主力部队先后组建扩大、为受苦受难的百姓翻身解放浴血奋战的历程是何等的艰难。此时,我们对烈士油然而生敬仰之情。酷暑八月,骄阳之下,我们伫立在纪念塔前向英灵们鞠躬默哀,面对英灵和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重温了入党誓词。随后,我们瞻仰了红军纪念堂,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红军陵园等六个景区,洪学智等59位开国将领及金寨县10万优秀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记忆。
此次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全体党员懂得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高了我们党员爱党爱国意识,提升了我们党员的政治素养。同志们誓言: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