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护理院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护理院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的实践与体会
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 周珏巧(610103)
【摘要】 本文阐述了利用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结合护理院的实际情况,对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思考。“爱心护理工程”的实施,大量空巢老人在那里得到了呵护。尽管入住护理院的空巢老人不存在养老难、经济困难或无人照顾等问题,但由于无法尽享天伦之乐,缺乏精神慰藉,则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何让空巢老人身心愉悦,如何进行心理关爱,是摆在我们从事爱心护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 空巢老人、心理关爱、孝道文化、实践探索
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只生一个独生子女的生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独生子女现象却也开始呈现出一副令人担心的一面。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80和9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从小被上二代人百般宠爱,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对他们吃穿玩乐生活照顾有余,事事依顺,然而对他们的行为规范、品德、道理、孝义等传统教育却有所缺失,造成不少孩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傲、固执、自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这类美德在他们身上被淡化甚至没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儿女们为了了生存和自身的前途,纷纷远出打工,不但许多空巢家庭,还把孩子扔给了父母。空巢家庭是中国“未富先老”出现的独特现象,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据统计,占总人口11.5%的老人中,空巢家庭占11.4%,其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不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还是不得不面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地处于成都龙泉驿,总面积约260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现住有老人398人,基本都是空巢老人。自2006年以来,就注重老人的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探索出了一套提倡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充分认识孝道文化对老年心理关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孝道文化是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以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质所在,是社会民风保持和睦、友爱、互助的法宝。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达。这个传统法宝什么时候都不能变。人人都为父母所生,十月怀胎,从母腹中吸取营养,“父母生子。极忧极劳。自姙及诞。自弱迄强。心力所注。靡有或忘。怀胎十月。呼吸相通。屈伸转动。受累无穷。临盆痛楚。人鬼攸分。母濒于死。子始获生。”出生以后,又得到父母悉心阿护、养育和培养,费尽了难以想象的辛苦,同时得到祖**亲的保护和教育。如果对父母都不讲孝道又如何谈得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达,如何谈得上对社会,对国家母亲的回报呢?。在护理院里,老人离开儿女,不能尽享天伦之乐,进而产生不再被需要感觉、缺少安全感、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让老人在护理院里,能感受到比家更好,更愉快,我们认为在院内紧扣孝道开展工作,无疑是较好的方法。
2、孝道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孝道,应该既继承传统孝道文化的精华,又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该看到,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和政府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抛弃了传统孝道,忽视了孝道对提高道德建设的基础功能作用,遗忘了道德形成的心理情感依据和论理文化基础,因而道德教育缺乏感召力和说服力。因此深刻认识传统孝道文化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护理院作为空巢老人的聚居地,孝道文化的提倡有利于老人对社会认同,可以起到平衡心态的作用,需要让老人感到离开儿女,并不是被抛弃,而是在这里同样可以得到天伦之乐。
3、孝道文化是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凝合剂。在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我国对老人的保障制度仍不很完善,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社会养老的主要形式,作为子女,做好对父母长辈的应尽孝道义务,对减少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对社会上发生的不孝事件,都是晚辈对长辈的孝心丧失所造成的,因而仅从权益和利益上去调解和法律上处置,往往强制平息事态,却难以心灵上去解决创伤。如果公民都以孝道、孝心为前提来衡量是非,就会对家庭矛盾迎刃而解。而在护理院,由于老人们跨出了传统养老的模式,相对家庭养老将感到许多失落,更需要孝道进行有机凝合。
二、开展孝道文化促进老年心理关爱的有效方法
1、似儿女般的心灵和情感沟通,建立起良好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认同是良好关系的前提。护理院老年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的满足,更需要心理上的满足。特别是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有些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从心理上需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个人价值的认可。因此,我们要主动了解老人的心理和需求,这就需要像儿女似的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具体而言,就是工作中要诚恳亲切,礼貌用语,主动热情,老人心理比较脆弱,“在乎”能让老人感到我们心理有他,受重视的感觉。我们常使用一些真诚的赞美性语言,如太棒了;做的很好;您真了不起等使老人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2、采取心理关怀与生活照顾并重,把老人视为自己的老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我们除了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外,也应尽量为老人实现五个“老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工作中,我们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督促老年人积极参加合唱、棋牌、手工制作等集体活动,增进交流,使老年人更好地和睦相处,更好的预防因孤独寂寞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同时,在工作技巧上,我们要求护理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使用幽默形象的语言,消除老人对护理员的陌生感。用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行为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同时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
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做到微笑服务,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如护理员上班时与老人一一问好,下班临走时与老人婉言道别;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感化老人,让老人感到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父母。
3、做好孝道文化宣传,形成尊老爱老良好风气。在护理院,来自社会的关爱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来自子女的亲情则是老人们最好的慰藉。眼下,有不少人把“养老”仅仅看作是满足老人衣食需要。其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做子女的更应该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子女对老人不够关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都没有良好的养老、尊老意识,而且对“关心”这个概念认识不全面。所以要解决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子女的错误观念,让他们树立关心老人心理需求的观念。因此,我们经常利用工休会,邀请老人子女参加,通过心理讲座、公益广告片等宣传手段来告诉儿女关心老人,尤其是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开展关爱老年人的评比活动,对这方面做得好的儿女进行公开表扬,鼓励大家关心老年人。
三、对孝道文化促进心理关爱的思考
1、重视与老人家属联系,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老人入住扩理院时的主观意愿和心理状态,将直接决定老人在机构居住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主动选择住进护理院的老人,对集体生活有心理准备。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就会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老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会反映到他们在养老机构内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有些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产生被遗弃感,这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表现,如封闭、悲观,失落,甚至导致危机心理的产生。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子女经常来探望,尤其是患病老人更需要家人的安慰和支持。有些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而发脾气,甚至“装病”。因此,工作中我们应重视与老人儿女的联系,争取共同做好老人心理关爱问题。
2、老人心理关爱工作需社会广泛支持和配合。我国社会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依靠社会团体和家属个体的力量显然不够,需要社会广泛支持和配合,让更多的富有爱心充满热情的人士参与和服务于老年人工作。我们建议,各级老年工作部门、家庭、街道、社区、社工、义工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合力,都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送“温暖”送“关爱”送到他们心里,心灵被温暖了,老年人才会真正拥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晚年生活。
第二篇:区开展党员关爱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区开展党员关爱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心爱护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内聚力,已成为加强基层党建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4月,根据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力量,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单位汇报、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区关爱党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宁波市江北区有基层党委23个,党总支44个,党支部682个,党员11935名。近年来,江北区委着眼于提高党员素质,增进广大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相继开展了困难党员“温暖工程”、“万名党员学技能”、“党员人文关怀”,建立党员服务三级网络等一系列党员关爱活动,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拥护和欢迎,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详细介绍了江北区党员关爱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开辟专栏进行讨论。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国内知名也随即转载了该文。浙江日报、《共产党员》杂志社、宁波日报等新闻媒体也纷纷派员前来采访。关爱党员活动从推出之日起,一直受到江北区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见。有的群众议论说,党组织理应照顾普通群众的利益,为普通群众分忧解难,党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么能开展关爱党员活动呢?这不是偏心吗?有的党员干部则认为,共产党的____是首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解放自己。这项活动主题与此相悖,不应提倡。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打破了建国几十年以来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后,加速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出现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生活方式、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迫使社会一部分群体没有能及时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利益没能与经济社会成比例发展,从而带来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但任何一个政党都是由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体所组成的,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如何,党员个体的精神状态以及基本素质如何,就直接关系到这个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一个国家民族前进的能力和水平。我党是一个有着7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广大党员在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深刻变化中,不可能超脱在外,必然会受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影响,甚至造成部分党员工作生活的重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每一个党员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单靠传统的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党组织给广大党员尤其是基层党员以看得见、摸得着得关心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寓于服务,使广大党员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激发起作为一名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注意培养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技能,提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能力。认识一:党员也是血肉之躯,除了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信仰外,在生活上也是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党员与群众相比,并没有特殊的利益,党员同样需要关心、关爱。为基层党员送上真情关爱,让我们看到了党组织作为“党员之家”所特有的温暖。党组织不仅是一个政治组织,同时还负有对党员思想的、生活的帮助、发展的支持等责任。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的具体体现。认识三: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党员是党的基层组织团结带领群众前进的中坚力量。关爱党员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情关爱是一种情感体验,接受关爱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激励。为基层党员特别是困难党员伸出援助之手,不仅温暖了受帮助的党员,而且对其他党员和群众也是一种情感沟通和熏陶。真情换真情,人心换人心,在这种真情互动中影响和塑造的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对党真挚热诚的情感。其结果必然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归属感,也使党的组织在党内外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根据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岗位的不同,党员大致可划分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企业党员、农村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几类。党员关爱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在关爱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充分注重关爱对象的差异性,实行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关爱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党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展分类分层的关爱活动。下面对不同类型党员的现状和实际需求作一简要分析:2、农民党员。农村步入市场经济以后,农民党员的作用出现弱化趋势,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传统失传”、“党员干闲”问题在农村党员中带有一定普遍性。许多农村都存在“各种各的地,各管各的田”,“党员不党员,就差两角钱”的现象,许多农村党员党员意识非常淡泊,有的农村党员连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等最基本的知识都答不上。与此同时,农村党员队伍的“三化”现象较为突出。一是年龄老化。据统计,全区60岁以上的老党员37名,占党员总数的29.47%。因年老体弱,使一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已力不从心。二是能力弱化。不少党员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我区党员小学文化以下的有3139名,占党员总数的26.3%,这部分党员绝大多数是农村党员,有些经济收入低下,自身致富无门,更谈不上带领群众致富。三是作用淡化。部分党员角色意识不强,不求有功,但就无过,长期混同于一般群众。有的长期消极落后,不仅不起作用,而且经常做群众“尾巴”,有时在工作中还要“唱反调”。而其中最主要的症结就是因为缺乏科技知识、缺乏致富技术和再就业技能,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4、离退休党员。离退休党员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现代化建设中,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在长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支持和帮助我们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财富。但同时,对离退休党员管理弱化、松化,作用发挥不大的问题也随之凸现。离退休党员数量众多、构成比较复杂,其政治阅历、思想水平、文化层次不尽相同,如果仍沿用过去管理的老办法、老套路,用“一个方子开药”,就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特别是在部分离退休党员中存在“工作退休,党员也退休”的想法;少数原来担任领导职务的离退休党员,因一时不适应身份、职位和角色的变化,退下来后产生了失落感等等,严重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妨碍了基层党建合力的形成。如何适应新形势和党的建设新要求,进一步营造离退休党员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环境,真正发挥离退休党员的作用,成为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要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切实关爱基层党员,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是身体原因,则要予以关心、帮助;如是思想问题,则要开展深入的思想工作,了解情况,帮其解开疙瘩。对机关党员,要多从政治上,精神上关心他们;对存在“失落感”的离退休党员,要多加引导,不能简单说教,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对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党员,要通过各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劳动技能。总之,各级党组织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基层党员全方位的关心。1、政治上关爱的途径和方法(2)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赠送党建书籍和报刊。我们注重在日常的工作和学_生活中为广大党组织和党员提供“精神食粮”。一是从区管党费中拨出一定的金额每年为全区每一个党支部订阅了《共产党员》杂志;二是根据形势的发展,不定期为所有基层党组织订阅有关党建书籍;三是为各社区党组织书记和行政村党组织书记订阅《宁波日报》;四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为全区党员提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读本》、《共产党员新风采》等学_资料。(4)送新年贺卡和“七一”发慰问信。在新年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向全区党员送上新年贺卡,并发出“树党员形象,争时代先锋”的倡议;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的时候,我们会给全体党员带去党组织的问候,并勉励他们“无论您在田间劳作、社区居住、企业创业,还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都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每一名同志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大好舞台,让我们时刻铭记党旗下庄严的誓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的忠实实践者,为祖国、为家乡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和热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得到了广大党员的肯定和欢迎。2、生产上关爱的途径和方法从*年4月初开始,我区广泛开展了“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计划在两到三年时间内帮助每个基层党员,尤其是50岁以下的党员,熟悉和掌握1—2门实用技能。围绕这一目标,我区运用多种办学的形式,先后办起了农业实用技能、电工电焊、服装打样、烹调等劳动技能培训班和大专、初级英语、电脑操作、公文写作等素质培训班,累计参加培训近8000人次。受到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普遍欢迎。1、党员培训单独办班阶段。*,党员参加学技能活动,各类培训班以单独设置为主。各级培训机构根据党员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精心设置课程。分别开设畜牧、禽防治、花卉;电工、电焊、烹饪技能;电脑操作、公文写作、初级和大专英语等26个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由党员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培训课程。为适应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状况的党员参加实用技能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办学。一是依托科研院所,邀请省农科院、浙大农学院等省市专家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二是依托市职工培训中心等单位,对电工电焊、服装打样、烹饪等劳动技能实行委托培训;三是依托区、镇两级成人学校,举办电脑操作、公文写作、初级英语班。四是依托高等院校,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挂钩举办大专英语班。单独办班的优势是针对性强,便于教学、便于管理,在*的“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生活上关爱的途径和方法(2)困难党员“温暖工程”。为充分发扬党内的团结互助精神,进一步体现党组织的温暖,江北区从*年10月起全面启动了针对老弱病残困难党员为主体的“温暖工程”。一是建立健全困难党员互助金。*年10月中旬,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在全区机关和下属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中广泛开展“我为困难党员捐百元”活动,短短几天共募集到18万元资金,结合原有党员帮困基金,由区委组织部建立健全了江北区困难党员互助金,总额达50万元。为管好资金,成立了基金理事会,制定了《困难党员基金章程》,对资金来源、管理和使用及审批程序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资金按照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突出重点的原则使用。目前,这笔困难党员辅助金已全部发到困难党员手中。二是发放困难党员证。从*年开始,为规范困难党员的认定,提供更多的优惠,江北区委组织部向全区的困难党员发放了一年一度困难党员证。到目前为止,区委组织部已为700余人次党员做好了《困难党员证》。同时,我们还积极为困难党员提供优惠政策。区委组织部会同财税、工商、卫生、劳动、教委、等政府十个部门根据“适度、实用、便捷”原则,有针对性地为困难党员推出了包括就业帮扶、医疗保健、法律服务、子女就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30条优惠措施和优先服务项目向困难党员提供帮助,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困难党员只要凭《困难党员证》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享受优惠政策。三是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以区级机关党员为主体,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了家政帮助、家电维修、法律援助、医疗保健、家庭、体力支持、亲情关爱等8类社区党员志愿岗,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困难党员提供相关服务。至今,区级机关部门的1211名党员中已有576名党员报名成为全区党员志愿者,我们还在区党员服务咨询中心建立了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总站。四是结对帮扶。除个别已由区级领导结对帮扶的困难党员外,其余的困难党员,根据属地原则,由镇和街道党员干部和机关党员若干人结对帮扶。结对帮扶工作坚持思想领先、“教”“帮”结合,即通过不定期走访等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等,增强党员克服工作、生活困难的信心,并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五是建立困难党员联络站。在各镇和街道设立困难党员联络站,开通困难党员帮扶热线电话,落实责任人,负责协调做好困难党员来访(电)接待、政策享受落实、要求提供志愿服务时联络及其它相关工作。同时,困难党员所在支部也确定了一名负责同志为联系人,经常与困难党员沟通联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4)抗击“非典”赠书、发慰问信。*年“非典”肆虐,整个社会处于人心惶惶的状态。我们向广大党员发出了“带头抗击非典”的号召,一时间,涌现出了许多党员抗击“非典”的先进事迹。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也要求党员以科学的方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防止疾病的感染,因此为全区一万多名党员每人送上一本《健康行动》的书籍,使党员及时掌握了防治SARS和其他疾病的方法,受到了广大党员的一致肯定。为使广大党员都能及时收到党组织的这份“关爱”,做到“不重、不漏”,我们建立了严格的登记制度,对收到书籍的党员都要由本人或直系家属进行签名,对年老的党员和行动不便的由基层党组织准们派人送书上门。在开展党员关爱系列活动两年多的时间里,各级党组织的形象得到了较大地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党员关爱系列活动推出之初,江北区委把“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作为提高党员素质,体现党员先进性,创建“学_型”党组织的重要抓手来开展时,不少党员、还有一些基层党组织的负责人对办班的形式、内容、效果心存疑虑,认为每年培训也有几次,结果都是老一套、没新花样。个别下岗失业党员则急于找工作挣钱,认为“成才不如发财”。但随着区委实实在在抓投入、抓教学、抓质量,他们的观念有了明显转变。省农科院几位专家给农村党员辅导的水果栽培、禽病防治等知识,使他们获得了大量最新的信息和技术动态;深受社区和农村党员欢迎的电工电焊实用技能培训不仅教给党员操作技术,而且让他们参加省市级资格考试,为他们拓宽了就业的门路。有的党员说:“培训使我受益匪浅,课堂教学和现场讲解,使我们有了新知识,新观念,新目标。”党员计志军就是“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的受益者之一,他家住慈城镇浮碧社区,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平时靠帮人做电焊、打零工为生,生活十分拮据。慈城镇“党员之家”(党员服务咨询中心)了解情况后,推荐他报名参加了“万名党员学技能活动”,进行正规的焊工培训,通过培训,计志军领到正规的焊工上岗合格证,镇党员之家又从困难党员互助金中拿出几千元,为他添置设备办了一个电焊修理部,使他走上了重新就业、创业的道路。走出困境之后的计志军还推荐身边的其他党员参加技能培训,他常深有感触地说:“为什么我们在就业道路上困难重重,劳动力市场招聘屡屡碰壁,关键是缺乏劳动技能,现在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就方便多了,也克服了好高鹜远的思想。”从党员学技能到慰问困难党员,从党员体检到发放健康书籍,从送新年贺卡到生日祝福,从发放党员慰问信到建立各级党员咨询服务中心,每一项活动的推出,无不包含着党组织对党员的浓浓情意,也使广大党员、特别是一些年纪大、党龄长的老党员激动不已。一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同志深情地说:“体检单、新年贺卡、慰问信等等,我都藏在箱子底下,这些都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收到呀,我要永远珍藏它。”随着党员关爱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与党员的距离拉近了,组织部门作为“党员之家”的概念正在深入人心。当江北区委组织部在“致全区党员的慰问信”中公布了联系电话和联系地址后,电话、信件接踵而来,有的甚至一天能接到十几个电话。在许许多多的来电、来信中,有的是向党组织反映问题的,有的是表示感谢的,有的是提意见和建议的,有的是纯粹想和党组织讲讲话的……其中,还有一些普通群众,他们在电话里说:“我不是党员,但我相信党组织,你们愿意听我说说话吗?”党员关爱系列活动的深入开展,也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不少党员转变了思想,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比以前明显增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正在迅速扩大:很多社区、农村党员主动参加住地的夜间巡逻、打扫卫生等“一人一岗”活动;还有不少党员利用自身一技之长参与志愿服务,如部分机关党员组成“心桥”艺术团利用休息时间下基层进行巡回慰问演出,一些党员医务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分别到区党员服务咨询中心进行定期义诊和法律咨询;党员领导干部纷纷主动与辖区内的困难群众长期结对……党员的主动参与使得全区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江北区党员志愿者在行动”等系列品牌已深入人心。目前,全区已形成了以区党员志愿者工作总站为中心,19家党员志愿者分站共同参与的分级党员志愿者工作网络。据统计,全区已有3000多名党员自愿报名参加了各类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1、中央重视。四中全会结束不久,同志来到北京市,专程看望广大基层干部。他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基层干部表示亲切慰问和崇高敬意,并向在座的基层干部代表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他强调广大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____的战略高度,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基层干部做好工作。重视、关怀、爱护基层党员干部要讲“真”,_____的解释是:基层干部奋战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又说,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最终要靠广大基层干部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和实施,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要靠基层干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去实现。_____的“三真”之言,体现了我们党对广大基层干部的关心,对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的肯定,也表明了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了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从改革、发展、稳定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_____的“三真”之言,既是我们做好党员关爱工作的鼓劲之言,更是鞭策之声。3、群众支持。实践“”不是一句空话,共产党要提高执政能力,首先必须把自身建设好,党员干部要体现先进性,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与素质,具备坚强的战斗力。关心群众利益与关心党员利益并不矛盾,更何况关爱党员是建立在多年来不遗余力关怀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础上的。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基层群众对关爱活动持肯定态度,认为关爱活动不回避矛盾、不掩饰问题,以人为本,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1、认识问题。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和政府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接触面,要使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合实际切合群众意愿,就必须了解实际了解群众,在这一点上广大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必须要广大基层干部的身体力行地工作实践。党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以及作风和形象等等,都要依靠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表现出来的。党和政府只有通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辛勤工作,才能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血肉关系,才能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的真正意义。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民心凝聚是强大的执政能力,基层党员干部同心同德同样也是强大而且更为直接的执政能力。关爱党员干部并非肤浅关怀,而是要着眼于培养好、选拔好、使用好、激励好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体系,提高这种关爱体系成果的物质转化率、行为转化率、思想转化率,使广大党员干部尽可能地迸发出空前服务热情,极高的建设能动性,尽其力为第一要务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因此,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和把握关爱党员工作。在党员和管理工作中,要坚持重实际、办实事,主动为需要帮扶的党员雪中送炭,把关爱工作做好、做细,给予他们真情关爱。3、资金问题。毋庸置疑,像开展其他工作一样,在开展党员关爱工作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大多地方用于慰问、帮扶、救助困难党员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党费,但单靠从有限的党费中开支有限的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开展关爱党员的工作需要。可以大胆尝试通过建立党内互助资金、实施党内定补机制、争取社会捐助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开展党员关爱工作的资金来源渠道,确保党员关爱工作的开展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第三篇:关于开展“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开展“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是部党组在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攻坚阶段部署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在铁路系统的生动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太原局党委始终把推动安全风险管理的落实作为谈心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题研究,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为确保主题谈心活动取得实效,路局党委围绕“为什么要严格管理、如何严格管理”“为什么要关爱职工、如何关爱职工”等重点内容,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和引导,针对性地组织了系统调研、分片座谈、专题解剖,深入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四个方面引导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和把握“严爱一体”的辩证关系及深刻内涵,着力强化“严字当头、爱在其中、严爱一体”的思想认识。一是从源头上认识“严爱一体”。针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习惯就是办法、得罪就会丢票、照搬就有方案、下去就算深入、应付就能完成、说了就当干了、作假就为交差、做过就该算数”等思维惯性展开谈心,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到“不敢严就没有爱”。二是从过程上认识“严爱一体”。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假重视、假研判、假管理、假执行、假包保、假考核、假发牌、假学习、假汇报、假整改”等“十假”表现展开谈心,引导大家认识到“不能严就没有爱”。三是从导向上认识“严爱一体”。针对现场管理中存在的“牌子出手、调头就走”、“以罚代教”、“一罚了事”、“一奖了事”等管理行为展开谈心,引导大家认识到“不会严就没有爱”。四是从岗位上认识“严爱一体”。针对一线职工中存在的“政策不清楚、管理不理解、做法不认同、工作不顺心、生活不方便”等问题展开谈心,引导大家认识到“不愿严就没有爱”。
在把握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坚持敞开心扉,突出心灵共鸣,活化载体,拓宽管径,努力把谈心活动谈细、谈深、谈实、谈活。
1.坚持把交心作为谈心之基。致力于谈心方法的继承与创新,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引导职工群众在谈心中想说话、敢说话,说真话、说实话,从而达到推心置腹、平等交流的目的。一是面谈。区分路局和站段两个层面,路局领导班子、路局机关处部室、站段领导班子、站段机关科室、车间党(总)支部五个层级,分别明确各自在谈心活动中的职责分工、谈心对象和量化指标,把谈心要求落实到了全局35个主要运输生产站段、17个运输辅助单位及非运输企业的11.8万名干部职工身上,突出了超劳机车乘务员、新上岗复退军人、受处分职工、工作难度大的班组长、困难职工等五大重点群体,实现了面对面、一对
一、全覆盖,累计谈心148318人次。二是笔谈。运用写公开信、举办专题论坛等方式与职工群众广泛谈心,传递主流思想,沟通干群情感。在《太原铁道》报开辟谈心园地,刊发评论员文章,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对谈心活动的关注度、投入度。三是网谈。运用QQ、微博、博客等新形式与职工在线交流,让大家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说心里话、讲身边事、提具体意见。介休车务段一名列尾作业人员对年休假是否影响工资的政策不理解,在QQ群中反映,该段党委第一时间组织劳人科、财务科人员通过QQ进行了解答。据统计,全局各单位建立谈心QQ群75个,近4000名干部职工加入QQ群,搭建了谈心新平台。在新浪网开展的“民生2012新浪政务微博盘点”活动中,路局官方微博被评为山西省政务微博第6名、企业官方微博第1名。四是信谈。各基层单位相继开通了短信平台,以短信、飞信等为新兴媒介,与职工进行点对点的无障碍谈心。太原客运段太原至烟台的临客开行前,针对个别乘务员因调整班组存在的抵触情绪,段党委及时将管理制度、分配政策及人员调配依据等内容通过短信平台向职工进行解释,取得理解,确保了队伍稳定。五是访谈。以访岗谈、家访谈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与职工家属一起交心、谈心。今年以来,全局各单位共组织“职工家属访岗日”活动100余次、召开家属座谈会130余次,4700余名家属参与其中,使谈心活动向家属拓展,向家庭延伸,形成了合力效应。
2.坚持把诚心作为谈心之要。为使各级干部在谈心中切实转变作风,与职工群众以诚相待,谈出信任、谈出理解,着重抓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三条原则”以诚取信。各级干部坚持有的放矢,在谈心前充分了解谈心对象思想上的热点疑点问题,特别是对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认识,找准切入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坚持重心下移,深入一线,与职工特别是行车岗位职工面对面、一对
一、心贴心地交流,征求意见,倾听批评;坚持平等交流,干部与职工推心置腹,以心换心。许多干部讲,这次谈心活动中,我们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感动。二是坚持“三项制度”以诚落责。坚持谈心笔记制度,通过写谈心笔记,规范谈心活动,确保谈心实效。路局党委专门印制了1万册《“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记录本》,一方面便于检验谈心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坚持督办制度,分层建立健全定期督办、专项督办、重点督办、问题督办机制,跟踪指导谈心活动进展情况,及时解决谈心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太原机务段建立谈心活动“日报告、日处置”制度,每日18点汇总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现场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实施过程跟踪、销号管理。坚持回访制度,认真对待职工群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通过按责回访、按时回访、按岗回访等方式,对短平快项目推进、设备缺陷整治、运输组织优化、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等分类进行追踪督办。三是坚持“三带动”以诚鼓劲。首先是领导带头。谈心中,路局和站段两级领导班子成员主动深入一线与职工群众推心置腹真诚交流,答疑惑、解难题,真情实意地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其次是典型带路。在谈心活动中精心选树“十百千”典型,交流推广了10个部门和单位的特色做法,以路局办公网《宣传与文化》为载体进行交流推广;收集整理谈心活动中100个典型的方法和实例,编印《“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百例》;在全局党员干部中评选千名职工“贴心人”,树起“严爱一体”的榜样。再次是宣传带动。紧扣谈心主题,通过报纸开专栏、网上设专页、电视办专题、刊物出专版,深入交流心得,深层推广经验,深化宣传典型,营造了浓厚的谈心氛围。
3.坚持把信心作为谈心之力。把“坚定信心”作为谈心活动的重要着力点,引导干部职工从四个方面坚定信念、激发干劲。一是在明理中增强信心。坚持形势宣讲与主题谈心相结合,在两级班子、各级干部、广大职工中充分开展“五讲”形势教育,讲透发展成果、讲实发展任务、讲明发展责任、讲清发展要求、讲好发展前景,引导干部职工看到企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增强了对铁路科学发展的信心。二是在解惑中增强信心。通过针对性解疑释惑,及时回答职工群众在政策、制度、管理、运输、安全、经营等方面的疑问和诉求。三是在鼓劲中增强信心。大谈心活动正值防洪关键期,路局党委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及时编发一线党员和干部职工高标落责、连续防止因线路下沉、枕木悬空、贯通线断线等引发行车事故的受奖事迹,将快奖重奖防洪抗汛安全卫士的鲜明导向传递给一线,并分系统组织立功受奖人员座谈交流,激励士气,再鼓干劲。四是在顺气中增强信心。各级干部坚持“一牌一议、一事一教、一理一辩、一人一谈”,及时给职工讲规章、讲政策、讲危害,特别是及时与发生问题、受到处罚的职工进行谈心,帮助他们理顺情绪,反思不足,增强保安全的信心。原平车务段针对一线职工对发牌考核存在的抵触情绪,坚持“一张牌一堂课”,当面给职工讲清违反了什么条款,可能造成什么危害,正确的作业标准是什么,使职工进一步提高了岗位保安全的自觉性。
4.坚持把关心作为谈心之重。针对职工群众在谈心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着力从四个方面关心职工。一是关心职工工作。各级组织想方设法为职工在岗位上安心工作、安全工作创造条件。为解决好机车乘务员超劳问题,路局连续出台了防止乘务员超劳、提高餐饮补助待遇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帮助机车乘务员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关心职工生活。突出建管并重,进一步加大了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八小工程”建设呈现出机制化、长效化展开的良好态势。投入1220万元,综合整治沿线偏远站区的生产生活设施,让职工住进了小单身,吃上了绿色菜,洗上了热水澡,感到了家的温暖。着力完善和推进“春有慰问、夏有清凉、秋有助学、冬有温暖”帮扶救助长效机制,深入推进“职工健康保障工程”和“职工帮扶救助工程”,在大秦、侯月、迁曹线组织名医名家巡回医疗活动,路局先后对6795人次的患病职工进行帮扶救助,累计支出救助金1222万元。组建“文艺轻骑队”,深入沿线工区进行慰问演出,进一步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三是关心职工家庭。坚持为职工排后顾之忧、解家庭之难,筑牢保障运输安全的“家庭二道防线”。侯马车务段、侯马北供电段等单位的班子成员与有子女参加中高考的职工逐一谈心,为他们安排调休。朔州车务段为每一名职工建立《民情档案》,涵盖工作简历、家庭基本情况等6大项23个小项内容,通过《民情档案》与家庭建立日常联系,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关心职工成长。各级组织积极帮助新入路大学生、新上岗复退军人等新职人员设计发展路径,规划职业生涯,促进岗位成长。为新入路大学生举办了“成长•共享”新老大学生面对面座谈会,向新人讲述成长历程,分享成长体会,帮助他们认识铁路、了解工作、适应岗位。
5.坚持把同心作为谈心之本。紧扣“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坚持把安全风险管理和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贯穿谈心活动始终,营造了干群同心、共保安全的良好局面。一是干群同心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谈心中,各级干部与职工群众共同交流认识,共同研判岗位风险点,共同研究风险防控措施,促进了安全风险管理的岗位落实。二是干群同心解决安全突出问题。以安全大检查为契机,按照部党组“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的要求,引导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深查管理、作风上的症结,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三是干群同心推进铁路科学发展。注重通过谈心,把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结到落实部党组决策、推进铁路科学发展上来。湖东电力机务段将主题谈心与“金点子”征集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激发了职工岗位保安全的积极性,2万吨列车司机庞效针对列车LKJ数据错输、漏输问题,提出了“二人二次输入卡控法”,实践验证后,作为段安全措施正式执行。今年以来,全局共有217名职工因防止事故立功受奖,干部职工共保安全、共谋发展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二、主要成效
1.融洽了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在谈心活动中下车间、进班组,与职工平等交流、以心换心,使职工群众感受到了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有的干部讲,这些年由于安全压力大,只盯事,很少关注人,疏远了与职工的关系,影响了安全生产。这次谈心活动,使各级干部经历了一次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增强了尊重和依靠职工的意识。
2.坚定了发展信心。各级党政工团组织通过与职工群众真心交流,坦诚沟通,解读政策,征求建议,关爱慰问,排忧解难,使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宣贯。干部职工普遍认识到,严格管理对铁路企业来讲是一个基本要求,以人为本、关爱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归属感,增强了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3.解决了实际问题。各级干部把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作为关爱职工的集中体现,致力于用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谈心活动以来,对职工反映的问题,共纳入思想问题库和职工诉求库9012件,解决实际问题8658件。同时,紧扣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结合安全大检查,广泛征求职工对安全生产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剖析原因,着力整改提高,夯实了安全管理基础。截至2012年9月20日,路局实现了安全生产1900天。
4.丰富了安全文化内涵。对于“严字当头、爱在其中、严爱一体”辩证关系的深层把握,进一步丰富了路局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各类宣传教育载体、谈心活动方式的创新和运用,进一步拓宽了安全文化建设平台,为打造具有太原局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积累了财富,拓展了空间。路局党委在分片调研、分系统总结安全文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局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深层部署了全局安全文化建设工作。10月19日,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座谈会在大同召开,充分肯定了我局安全文化建设成果。
5.创新了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谈心,党员干部更加注重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面对面谈心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运用QQ谈、电话谈、飞信谈等方式,将传统方法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总之,通过主题谈心活动充分发挥了接通“地气”、理顺心气、聚集人气、鼓舞士气的巨大效力,促进了安全风险管理持续深化,为全面完成安全、运输、经营、服务、稳定各项重点任务奠定了基础,注入了动力。
三、几点启示
推进主题谈心活动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也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的有机结合是对铁路安全思想文化建设的一次拓展,是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一次深入推动。通过主题谈心活动,得到以下启示。
1.严的内涵就是爱护。严是爱的外在表现,爱是严的深刻内涵。通过严格管理,始终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实现了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爱护;通过严格管理,促进各级干部集中精力抓工作,是对干部健康成长的爱护;通过严格管理,确保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是为了保证职工生命的安全和待遇的提高,实现对职工及其家庭幸福的爱护。
2.严的展开就是讲情。制度是有温度的,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安全带和防护网。“责之切”源于“爱之深”。坚持严格管理,不是对职工利益的关、卡、压,而是对安全风险的防、控、灭。严格管理的过程,时时处处体现着对职工的真情真爱。
3.严的落实就是责任。坚持落实从严管理要求是铁路半军事化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每一名铁路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坚持严格管理,就会影响到每家每户,影响到国计民生;不坚持严格管理,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影响到铁路的科学发展;不坚持严格管理,职工的利益无法保证,个人的成长更无从谈起。
4.严的效应就是互动。严格管理不仅仅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更体现在激励职工群众自觉遵章守纪上。干部坚持从严要求,职工自觉从严自律,才是真的效果。互动必须建立在共识上,体现在自觉上,落实在行动上。
5.严的根本就是尊重。人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严格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职工、关爱职工的基础上。要尊重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变化,不断摸索总结,与时俱进;尊重智慧,始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尊重文化,着力形成浓厚的安全文化认同和安全文化自觉。
四、进一步深化主题谈心活动的思考
对照全路“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主题谈心活动座谈会和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分析梳理前期活动情况,查找薄弱项点,重点改进补强,要着力从四个方面进一步细化推进措施,确保主题谈心活动取得更大成效。
1.深化主题。始终突出“严格管理与关爱职工”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思想教育,持续深化主题谈心活动,进一步增进“严爱”共识,强化“安全第一”的意识。
2.固化机制。把谈心交流作为政治工作中的常态化任务,重点从两个方面固化完善谈心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培训机制,将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习内容纳入到干部培训课程中,着力解决部分党员干部“不会谈、不愿谈、不敢谈”的问题。二是丰富和固化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完善“五讲”形势宣讲制度、“四个活动日”班组思想工作制度、“五个一”安全宣传教育制度、思想动态四级分析和“双百”信息直报点制度,并把谈心活动中形成的“五谈”方法固定下来,完善日常谈心工作机制,构建起富有太原局特色的思想工作制度体系。3.活化载体。要坚持把谈心作为各级干部的基本工作方法,不断完善、探索和实践新的谈心方法、谈心载体,为干部职工营造乐于谈心、便于谈心、善于谈心的良好氛围。要深入总结主题谈心活动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开展安全文化示范性建设,以全局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现场会为动力,以“一条主线四大要素”为架构(即:以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为主线,着力构建安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深推安全文化建设。探索运用各种文化方式强化安全生产氛围,使“严管厚爱”理念渗透到干部职工思想和行动中。
4.强化评估。通过现场检查、调查问卷、职工座谈等方式,对基层单位开展谈心活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评估,了解职工群众的满意度,评估谈心活动的实际成效。对谈心活动主题不突出、发展不平衡、促进安全风险管理作用不明显的基层单位,督促其优化完善活动方案,重点补强;对组织不力甚至走过场的单位,及时帮教,限期整改,不断增强谈心活动实效,推动谈心活动常态化、长效化。
第四篇: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农村文化礼堂”作为本省十大实事之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浙江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一步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礼堂;农民群众
引言:
一般而言,礼堂是指用于集会、观看电影或者一般公共演出活动的场所。礼堂曾经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人们在礼堂里观看幕布电影、皮影戏、二人转等,礼堂是人们群众集体娱乐的公共记忆场所。顾名思义,农村文化礼堂,即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祭祀、娱乐宣传活动等,来挖掘和展现本村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凝聚和传承文化的一种乡村文化建设活动。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我们需要给农村建设一个个新的精神文化地标。”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在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探寻重构乡村文化价值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幸福和谐之路。”一年多过去了,浙江大地已涌现出13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
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的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从而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文化礼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文化礼堂”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美德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把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的价值追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下去,并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处理好农村礼堂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设计上,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这个浅层面上,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引领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同时,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上,要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理念,进一步提炼文化礼堂的功能和定位,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在这个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中,普及科普知识,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文化窗等载体,全面展示农村的历史沿革、乡风民俗和文化古迹,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该有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文化礼堂、文化学堂和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置应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并不是模子,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地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挖掘地域特色是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结合,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动力。
三 文化礼堂建设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建设经费缺口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包括文化礼堂的设备购置以及设施的基本维护、更新和管理,很多地方都是需要资金来维持的。虽然在建设经费上采取上级补助、市财政投入和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模式,但对村级经济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广没有太大问题,而对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文化礼堂建设的经费来源是个大问题。
(二)村民认同有差异,全民参与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试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让这些人接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礼堂的建设现在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被所有村民真心拥护,村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挖掘。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从而影响组织者的积极性。
(三)文化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学者也普遍担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后续乏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刚开始通过挖掘本村特色和梳理村史文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的推广中,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村里开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之后恐怕也会面临缺乏后继人的问题。简单机械的复制试点的经验和模式,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的差异,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总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上,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社会上各部门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 结语
文化礼堂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更发挥了教育人、感化人的高层次作用,引导大家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文化礼堂”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打造“精神家园、文化公园、生活乐园”的目标,并以“精神家园”建设为核心,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让人民群众有归属感的心灵殿堂;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要注重典型的树立与培养,并以点带面,逐步由农村向城市延伸。逐渐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村文艺、电影演出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成为农村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老年教育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区学习点建立不到十年,从摸索、探索的初创阶段,到逐渐完善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从而让老年人更好地接受终身教育,这是老年教育的工作目标。
镇街道社区在开展社区老年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坚持“学为结合,以学促为”的施教方针,结合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以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终身学习氛围,全面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的号召力与引导力,形成社区教育的品牌项目,为构建和谐社区夯实基础。
一、老年教育是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1、注重老年人群需求,突出老人教育的主体性和人本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平
均寿命的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镇街道社区常住户口854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381人,占常住人口39.6%,由此也可以说明社区已经进入了老龄社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富裕,对老年人这个大群体来说,他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保证外,迫切向往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富足和充实。对社区的100位老年人的调查问卷显示:90%的老年人都有想参加教育学习需求,除了家里需要带小孩的10人外,其中要求学习知识的有32人次,要求参加保健活动的有45人次,要求种花种草的有13人次。可见参加老年教育活动是新时期老年人自我内在的迫切需求,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不断满足老年人群体健康的精神追求。
2、激发老年人群活力,保持老年教育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老年人同样具有享受教育的权力。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就明确规定“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国家发展老年教育,鼓励社会办好老年教育”。200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指出:“各地要重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最后环节,既是终身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继续教育的最后阶段。老年教育是我们不能忽视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镇街道社区最近几年大力推动创建学习型社区,积极进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选准老年教育的立足点,准确把握老年教育的发展方向,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并扎扎实实推进老年教育的蓬勃开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样才能把社区的终生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做好老年教育工作,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创新学习理念,确保老年教育的普及型和开放性
老年人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他们几十年积累的知识、经验是国家昌盛,社会和谐的宝贵资源。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这些老年人的资源,他们同样是创造文明
城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不能给予老年人适当的教育活动,不能引导他们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那么部分老年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就要沉渣泛起,一些邪教歪功主可能趁机兴风作浪。这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的。老年教育是普及性、开放性的教育,是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力的体现,是对老年人实施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和最重环节。因此,只有占领社区老年教育这块阵地,并不断地认真开发这块阵地,使广大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快乐到老,才能激发老年人为弘扬社会新风气和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开展老年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老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的观点,用大教育的眼光去审视、操作这项工作,而不仅仅拘泥于“课堂、学校”的教育视野,社区致力于而把整个社区老年纳入老年教育视野,打破只面向部分老年人办学的旧体制,发展壮大老年教育队伍,把老年学校办成社会老年人的“家”,使老年教育由“无源之水”转入“源远流长”的新境地。正是本着这种精神,我们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坚持抓好“一校”、“一会”、“一网”,努力打造社区老年教育品牌。
1、建好“一校”,充分发挥社区老年学校的辐射力
一是构建社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目前社区开设了科普、外语、理财、摄影、丝网花、编织以及健康养身等十余种课程,初步形成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二是社区率先建成上海远程老年大学教育网络收视点,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设施及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并使老年人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
2、办好“一会”,不断扩大社区睦邻沙龙议事会的影响力
社区以睦邻沙龙议事会为平台,把社区各个睦邻点负责人召集起来,把以睦邻点活动情况交流、社区公共事务探讨为主要议事内容的群众自治组织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原本单一的、独立的每个睦邻点的活动,以睦邻沙龙集中融合交流,分享提炼,放大推广,在相互借鉴和启发中有效解决社区问题,从而促进睦邻和谐。社区将围绕睦邻沙龙议事会这一载体,将睦邻文化引入社区,提升社区老年教育的文化品牌,增加社区老年教育的道德含量,提高社区老年教育的号召力和引导力,形成社区老年教育的品牌项目。
3、编好“一网”,着力提升学习型团队的吸引力
社区主动出击,引领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大力培育各类学习型团队,初步构建起一张居民群众主体参与的“学习网”,打造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率渐渐提高。目前社区有群文体团队24支,参与人数近500人,以群体文化活动为支点,大力推进老年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以“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方针,从老年朋友的生理特点和精神需求出发,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其所需、助其有为”上下功夫,积极组织老年学员参与各类表演、技能培训和社会公益活动。近年来,街道先后评选出学习型家庭1000多户,占常住居民户数的28.6%,社区出于2007年被评为区学习型居委,从而更加激发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充分认识社区老年教育的特点,正确把握社区老年教育的特征
由于社区老年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需求和老年人学习需求具有极其多元化的特征,社区老年教育的课程类型、结构层次和课程管理更具复杂化,其特征在以后的社区老年教育工作中,着力要在以下“三个转变”上下功夫。
1、兴趣爱好型向道德引领型转变
社区老年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老年居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现在社区老年居民的物质生活有较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社区老年教育的新课题就是如何在满足老年人文化需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社区活动就不能只满足于“唱唱跳跳”“轰轰烈烈”,而要注入道德内涵,提升学习质量。当前尤其要注重从老年居民群众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社区老年居民,构建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寓服务于学习之中。
2、娱乐活动型向心智素养发展转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就一般情况而言,老年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娱乐身心是第一需要。用老年人的话来说,即:“活得开心,过得快乐”。老年居民在参加一个团队、参与一项活动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心态。因而,社区就应该顺应这种需求,因势利导,引导老年居民将兴趣娱乐向心智素养方面提升,全面提高老年居民的整体素养。
3、自发自主型向学习型组织转变
创建学习型家庭是社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抓手。创建学习型社区,关键是让各种组织成分都“学习化”,学习型社区才有坚实的基础。学习型家庭是社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只有让占社区30%的老年居民广泛参与,才能逐步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培养现代社区意识。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前紧重要的是把社区内老年居民群众自发形成的各类文化体育团队更有效地培育起来,发展壮大,并且把它们作为推进社区党建,夯实基层政权的重要载体和抓手,认真扎实推进,使之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让社区老年居民的活动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活动进一步规范,沟通进一步增强,社区的和谐程度也将在这种转变中不断提高。
四、开展老年教育的体会与思考
1、积极宣传发动,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年教育的氛围
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等理念近几年才在我国得以提出、发展和实践,老年教育更是落后于这一认识和行动。不少人认为老年教育可有可无,不是国家发展所必需,老年教育仅仅是“休闲教育”,当作一般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老年人玩玩闹闹而已;还有的认为老年教育是“夕阳工程”,有投入,无产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阻滞了老年教育的发展。因此,必须调动一切手段,加大老年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全社会都来尊老敬老,都来关心老年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资源整合,搭建社区活动平台,明确老年教育发展责任和目标
拓展延伸社区资源,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为满足社区老年居民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弥补现有社区资源的局限和不足,社区加强共建单位、辖区单位的协作,不断提高资源整合的水平,从而丰富社区居民教育内容,如:辖区单位华中药房,不定期邀请专家老师进社区为居民讲解健康保健知识,进行医疗咨询;共建单位供电所、自来水公司、电信公司以及交通银行等都利用自己单位优质为社区居民讲解各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社区通过整事各类资源,使社区居民群众文化有了可靠的保障,也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夯实了和谐社区建设的人才基础和群众基础。
3、加强老年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增强老年教育事业的活力
一支专业的管理和教育队伍是老年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基础。现阶段的老年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以下三支队伍:一是老年大学队伍;二是社区干部;三是社区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我们要下力气抓好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和选调有教学经验的同学加盟,提高队伍素质,增强老年教育事业的活力,把老年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虽然老年教育工作是“夕阳工程”,但却是实实在在的“朝阳事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社会效益高,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永恒的常青事业。社区的老年教育在镇街道社区学校的实践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展望未来发展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必须在实践不断探索,进一步加强社区老年教育规范化建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创建社区老年教育特色,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扩充社区老年教育的内涵,为创建学习型社区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