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3 03:0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第一篇: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

新型建筑材料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发展的新一代建筑材料,主要包括墙体材料、防火保温绝热材料、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化学建材等,具有复合、多功能、节能、绿色、轻质高强等特点。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对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实现我省绿色崛起的物质保障。

“十二五”以来,我省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建材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2000亿元。但仍存在产业规模小、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研发力量薄弱、竞争力不强、经济支撑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受房地产销售减缓、库存增加影响,建筑材料需求量明显下滑,对我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和省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导向,将改革创新和激励措施贯穿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各个环节。把握环渤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吸引先进技术,积极承接京、津建筑材料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底,突破一批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龙头骨干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凸显本省特色的新型建筑材料产品,逐步建立起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发展快、资源利用率高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全省支柱产业。新型建筑材料在建设工程平均使用率达到60%。“十三五”末,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新型建筑材料在我省建设工程平均使用率达到80%。

(一)新型墙体材料:鼓励研发和生产高强度、高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新产品。在新建建筑工程推广多功能、轻质化、空心化新型墙体材料。到2015年底,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280亿块标砖,在新建建筑中应用率达到70%。到“十三五”末,新型墙体材料产量达到330亿块标砖,在新建建筑中应用率达到85%。

(二)高性能混凝土:鼓励研发和生产C6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C30及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推广使用C50及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到2015年底,C3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80%,C60及以上高性能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20%。“十三五”末,C35及以上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80%以上。在超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结构以及预制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钢管混凝土中推广应用C60及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三)高强钢筋:鼓励研发和生产6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大型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公共建筑,推广使用500MPa高强钢筋,加快淘汰335MPa螺纹钢筋。到2015年底,全省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建筑工程应用量达到建筑用钢筋总量的75%以上。到“十三五”末,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在建筑工程应用量占建筑用钢筋总量的90%,稳步提高500MPa高强钢筋的应用量。

(四)节能门窗:优先发展多腔体塑料门窗和高性能铝合金门窗,鼓励开发研制高性能复合门窗和新型材料门窗,淘汰传热系数大于2.8W/㎡·K的建筑外门窗。到2015年底,高性能节能门窗的应用率达到60%。到“十三五”末,高性能节能门窗的应用率达到75%。

(五)防火保温绝热材料:研发和生产保温性能好、燃烧性能等级高的A级防火保温绝热材料。在新建、改建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中,推广使用节能自保温型建筑墙体及材料、保温结构一体化体系,限制燃烧性能等级低于B1级的有机保温材料,淘汰燃烧性能等级低于B2级有机保温材料。到2015年底,防火保温绝热材料使用率达到70%。到“十三五”末,大幅提升燃烧性能等级高、保温绝热性能好、安全环保的新型保温材料应用率。

(六)新型防水材料:研发和生产环保、耐久、施工便捷、性价比好的复合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自粘型防水卷材、热塑性弹性体防水卷材、柔性太阳能薄膜防水卷材、聚氨酯防水涂料、聚合物乳液类防水涂料、刚性防水剂等新型防水材料,推广使用聚脲类防水涂料、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材料等新型防水材料。到2015年底,新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筑工程中应用率达到90%。到“十三五”末,新型防水材料在新建建筑工程中应用率达到95%。

(七)化学建材和制品:发展节能环保型化学建材,在新建工程推广大口径市政管道和塑料检查井、高强低噪硬聚氯乙烯管材、高抗污自乳化低VOC乳胶漆、水性环保涂料。到2015年底,化学建材和制品应用率达到80%。到“十三五”末,化学建材和制品应用率达到90%。

(八)资源循环利用建材及制品:研究建立与相关产业相衔接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在新建建设工程优先使用以尾矿石(砂)、煤矸石、粉煤灰、矿渣、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材料生产的建材制品。在我省市政建设工程中,推广使用生态透水砖,限制使用花岗岩、大理石等石质建材制品。到2015年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20%以上。到“十三五”末,实现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设区市全覆盖,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九)绿色钢结构建筑材料:研发和生产绿色钢结构建筑材料及其配套制品。到2015年底,型钢、墙材等建材制品年产能可满足100万㎡绿色钢结构建筑需求。到“十三五”末,型钢、墙材等配套建材制品年产能可满足1000万㎡建筑需求。

(十)其他新型建材及制品:鼓励研发技术先进、性能卓越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以及适合新型建材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工艺装备,优化生产线。在新建建筑工程优先使用质量优良、节能环保的装饰装修材料、高性能建筑玻璃、建筑陶瓷及节水器具、采暖散热器、供热计量仪表、绿色照明灯具、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楼宇信息化制品、预拌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淘汰落后技术及产品,推进建材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重点工作

(一)编制产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编制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住建、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建筑材料投资的引导,支持我省建材企业开发集中化钢筋加工配送、建筑钢结构型材、光伏太阳能一体化、CL建筑体系、LED节能照明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提高新型建筑材料在建材行业中的比重,成为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产品配套、竞争力强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省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配合)

(二)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全面落实现有扶持政策,加大政策研究和立法力度,出台新的支持政策,切实用好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小企业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等专项资金。在新型建筑材料项目立项、技改、建设、规划、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简化审批、监管手续,缩短项目投产周期。新型建材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土地转让、改变用途的,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相关用地和规划手续。对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改建、扩建厂房免收城市基础配套费,提高利用率和容积率不再增收土地价款。修订完善建筑节能强制性政策,提高新型建筑材料使用率。将新型建筑材料逐步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在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吸纳京津两地的高新技术和绿色环保建材企业在河北投资建厂,吸引京津建材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运用。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预期效益好的新型建筑材料项目,鼓励企业通过改组、改制,盘活存量资产,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相关部门分别负责)

(三)加快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型建材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和科技成果示范补贴力度,将新型建材创新工作纳入科技计划并给予重点支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制造系统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掌握并改进6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大口径市政塑料管道、高铁稀土铝合金电力电缆、传热系数低于1.5W/㎡·K的高性能建筑节能门窗、光电缆、光伏太阳能、农林废弃物生产人造板等一批关键技术。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改造提升,促进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财政厅、省质监局配合)

(四)打造十大基地,提高产业聚集度。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项目、要素向园区集中,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重点打造十大新型建筑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突出壮大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培育邢台、保定、张家口建筑太阳能集热器研发生产基地、徐水环保水性漆基地、冀州高效采暖散热器基地、大城节能保温建材基地、承德国家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试点基地、邯郸建筑废弃物处理设备及建材制品基地、石家庄工程绿色照明产业基地、廊坊和任县市政塑料检查井及大口径给排水管道基地、唐山绿色钢结构建筑型材、节水器具及供热计量仪表基地。以行业集群辐射带动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本土品牌核心竞争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质监局配合)

(五)创新推广机制,加快应用步伐。以技术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编制时效性强具有前瞻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地方标准,制定适合新产品推广应用的设计使用规范、施工规程、标准图集和计价依据。鼓励企业编制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内控技术标准。依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材评价技术要求》,开展绿色建材评价工作,出台《河北省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推广、淘汰产品目录》,推广适合省情的新型建筑材料,淘汰落后建材。加大新型建材推广力度,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在政府投资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园游园、市政工程等建设项目中,应优先使用新型建材。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建立与建设项目衔接配套的住宅产业化基地,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加快建立建筑材料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建筑施工企业、新型建材生产企业、加工物流配送企业相融合,实现快捷准确配送。将推广应用新型建材情况纳入我省县城建设考核评价、“河北省人居环境奖(进步奖)”等考核指标体系,提高新型建材应用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

(六)强化诚信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企业品牌意识,以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抓手,利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全省联动的新型建筑材料企业信用平台,促进企业守法经营,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工作要求,持续开展建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清除不符合生产标准、假冒伪劣的建材产品,净化市场秩序,为新型建筑材料产品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质监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切实加强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及时解决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分别负责)

(二)培养引进人才。积极承接京津人才外溢,借势发展,大力培养和引进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与有关部门协调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育体系,鼓励省属重点高校、相关科研院所与优势企业对接,进一步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企业整体技术管理能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分别负责)

(三)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专题推介会、展览会、现场观摩会、建设新材料样板工程等措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宣传新型建筑材料优势和发展前景,增强社会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重要性认识,使各级领导、投资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充分认识新型建筑材料的综合优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质监局配合)

第二篇: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产业发展(模版)

加快土地流转 促进产业化发展

2009年我市制定《北海市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方案》和《北海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方案》,目的是提供优惠政策,加快我市土地流转,促使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今年,市农机局经过专题调研,认为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土地流转的重要前提。

一、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

农机化与土地流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农机化的强力支撑。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促进土地流转的快速进行。

当前,我市农业生产规模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土地分散,也就是土地凝固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民手中,土地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经营规模小,基础设施差,农机化作用发挥受到制约因此,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和经营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和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是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其他省市土地流转的新做法

近年来,山东、河南等省份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并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流转模式,提高流转效益,走出了一条土地规模化、农业集约化经 1

营的新路子。例如山东省莱芜市实施“企业+村级组织+农户”的租赁合作模式,就是企业主动适应国际市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镇村组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后的农民除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在基地打工赚取劳务收入。这样推动了土地向特色产业、重点区域集中,土地流向了龙头企业和民营大户。又如,河南省安阳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向种植能手、规模经营大户的集聚。截至2011年3月,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72万亩,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40个。其中汤阴县琵琶寺农林生态园由个人投资一次性承包流转土地6900亩,发展起了生态休闲农业;安阳县辛村乡农民康伟承包1100亩土地发展起了粮食规模经营,这样的规模经营大户在安阳还有很多,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由传统家庭经营向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三、广东省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典型案例

(一)公司概况。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筹建于1999

年,正式成立于2006年元月,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加工、贮藏、配送和销售为一体的绿色食品企业,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和有机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建有大型空调低温加工车间、低温运输车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机械研发中心、年产2.5万吨的有机肥料厂。2008年,惠阳区平潭镇阳光村积极引进了这家公司在当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公司现有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7个,租用土地面积2万多亩,实际种植面积5千多亩,生产基地分别分布在韶关、惠阳区永湖镇、惠城区、惠阳区水口镇、惠东县白花镇,以及深圳坪山种苗基地(现代化大棚)。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成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是“惠州市最具竞争力50强上榜企业”,其生产的“四季绿如蓝”蔬菜更是远近闻名,好评如潮。

(二)公司经营模式。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推行“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产、供、销”一站式经营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连结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更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推动了惠阳区乃至惠州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公司与农户密切合作。公司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本着依法、自愿、有偿,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原则,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由出让土地的农户自愿填写土地流转委托书,以村组为单位签定土地租用合同书,承租后给予农户合理的补偿。土地未流转前,农户每户年收入仅有1万元左右,土地流转后农户收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年户均增收约2万元。通过土地流转,逐步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状况,提高了农业规模效益。

四、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部门支持,强化土地流转服务。要求各涉农部门结

合各自业务范围,积极推动具有业务特色的土地流转。强化土地流转服务,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保障活动。例如加强技术指导。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种粮大户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田间管理等多种形式,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资及时送到广大农户及土地流转大户手中。

(二)加大资金扶持。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财政部门应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作为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专项资金,并制定若干扶持奖励办法,例如:对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000亩且流转期限10年以上的业主(流入方),按每亩50元一次性给予补贴,同时还可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其他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对引进规模经营100亩以上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奖励,对业主租金按实际支付金额的8%-15%进行补助,对业主基建按总投资的10%-20%进行补助等。

(三)成立中介服务中心,搭建信息网络平台。我市应成立土地承包流转中介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托管中心,并在各县城设立相应机构。开通相应的信息网站,提供土地流转政策法规、办证流程、转出信息、土地求租等多方面的内容,方便土地流转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四)建立土地流转项目储备制度。建立待流转土地项目和拟流转土地业主信息储备库,对土地流转项目进行筛选和包装,收集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互联网、各类媒体上发布农用地流转供求信息。

(五)打造规模经营示范基地。建立一个1000亩以上规模经营示范基地,以期通过试点示范,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和项目,如国发公司的珍珠深加工项目和金品公司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等,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强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发展机制,制定和落实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施办法及优惠政策,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

五、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作用

农机化在我市土地流转中起到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但我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还较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还有待提高。我们要通过加强农机化基础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农机化在土地流转中发挥更大作用。

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机化发展机制。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因地制宜,尽快依法制定关于加快北海市农机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把推进农机化纳入北海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提高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农机化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市财政要设置农机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安排50-100万元,并根据财政收入增幅比例每年以5%-8%的速度增加投入,用于推广农机具的购置补贴配套资金,逐步改善基层农机推广、管理、培训和安全监理的基础条件,扶持和鼓励发展农机科技示范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

2、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农业标准化生产。政府要因势利导,建议出台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支持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从事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个人或组织给予作业补贴、燃油补贴、购机累加补贴等政策倾斜,引导土地向农机大户、种粮大户集中,鼓励农民推行作业“五统一”,即统一种植模式、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收割,促进生产标准化,为农机化作业创造良好条件。

3、大力培育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一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向农机大户倾斜。二是充分利用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心和农机学校这两块培训阵地,培育新型农民。要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员作为培育重点,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作业服务水平。三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的作用,积极带头组建片区服务实体,整合农机资源,扶持和引导农机大户联合,组建农民需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组织、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把服务重点由单纯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土地规模经营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第三篇:突出四大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

文章标题:突出四大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

产业是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挚。“十一五”期间,**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煤炭、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电力四大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来抓,努力实现财政增效、农民增收、经济增长。

一、加快产业合理布局,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境内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煤炭已探明储量达1.5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全省10大重点产煤县之一。有色金属已探明了9类36种,其中钨、锡、锑、花岗石储量尤为丰富。长期以来,由于产业缺乏合理规划,普遍存在“散、乱、差、小”等问题,产业发展层次低,产品结构不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一是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加快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湘粤两地产业结构差异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升级的新动向,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分行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力争5年左右时间四大产业税收达2.5亿元。同时,要做好产业规划与城镇、科技、土地、人才、环保等规划衔接工作,提高产业配套功能。二是强化规划实施管理,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坚持从源头入手,对于新上产业项目要严格把好审批关,引导产业项目选址向优势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快形成南部地区以发展烟花爆竹优势产业为主、中部地区以发展煤炭优势产业为主、东部地区以发展有色金属优势产业为主。煤炭产业坚持走资源整合、资源转移的路子,逐步实现对煤炭产业从依赖到依靠、再到不依靠的转型。有色金属坚持走精深加工之路,逐步改变以原矿卖原矿的现状。烟花爆竹坚持调整品种,提升层次,逐步使该产业向园区集中、向烟花发展、向规模发展。电力产业坚持完善电网建设,发展火电工业。三是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强化产业发展指导。要在目录中明确优先发展、鼓励发展和限制、禁止发展四大类,优先发展、鼓励发展产业项目在优惠政策给予重点倾斜,在用电、用水、用地给予重点保证。限制、禁止发展产业项目,动用政府“有形之手”依法不予办理手续,将其淘汰出局。

二、破解产业发展难题,铸造产业升级平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破解资金难题。资金紧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1.8亿元。加快启动民间资金,必须成立**县融资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加强银企合作,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通过政府贴息引导机制和项目贷款担保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并鼓励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方式,走社会化筹资之路,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破解环境难题。目前,我县“电不稳、水不足、路不宽”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步伐,将2007年确定为我县“交通建设攻坚年”。重点是加快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段)项、宜连高速公路、S324白石渡至临武石桥头路段二级公路改造工程等重要项目建设。加大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力度,力争在今年9月以前全面完成剩下5条共39公里通乡公路建设任务,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8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的建设任务。要进一步加快电网建设步伐。加大主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运行经济的地方电网。今年重点抓好白石渡-城关-梅田工业综合经济带安全供电循环网建设,想方设法促进综合利用电厂开工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重点抓好城区北门水厂建设。三是破解技术难题。要积极引导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大力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特别是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支持、市场引导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快科研机构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抓好关键技术的研发、引进和重大项目的攻关,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破解用地难题。目前,用地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同时,要用好已批的、清理未用地、开发后备的,通过清理、回收、置换等办法,充分挖掘用地潜力。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地,规定用地投资强度,努力提高土地经济效益。建设用地必须突出重点,实行“三个倾斜”,即向工业园区倾斜、向产业项目倾斜、向重要基础设施倾斜,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五是破解人才难题。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和营销人才、技术工人、工业部门管理干部四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善谋实干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人才储备,吸引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外地务工有成就的人员回乡创业或到本地企业就业。

三、健全产业扶持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完善财政扶持机

制。从今年起,建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重大产业项目的研究、编制、引进、贴息、奖励以及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增加财政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和企业改革的支持力度。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成立煤炭、有色金属、烟花爆竹、电力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并实行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产业、一个重点企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

产业发展协调会,着力解决产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尽快建立完善以为工业服务的产权、金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展法律、信息、营销、咨询、技术、培训、评估、代理和交易中介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区域、城镇、企业等多层次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鼓励和支持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公司。三是加强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加大煤炭、有色金属、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和投入力度,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进一步完善县打非工作队职能,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严厉打击煤炭、非煤矿山、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以及非法转供电行为,建立竞争、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四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组建有色金属、煤炭发展协会,发挥烟花爆竹协会的作用,加强烟花爆竹环球信息网建设,切实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要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扎实做好规划、指导、协商、行业归口管理等各项工作。五是优化企业生产环境。从今年起全面实行企业收费明白卡制,所有的收费项目全部印制在卡,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不落实责任记录备案制,严厉打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为,切实解决不作为、乱作为、软作为等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全面落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六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要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严厉打击乱采乱挖、污水直排等违法行为。特别是污染大、能耗高的企业一律关闭,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地方经济一时的发展。

四、搭建产业发展载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一是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要围绕煤炭循环利用、矿产品精深加工、烟花爆竹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精心筛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好项目、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和启动内资的力度,重点抓好氟化铝、界牌岭莹石采选、裕新多金属矿床技术改造项目、综合电厂建设等项目,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建立一批高标准工业园区。继续加快南京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冲工业园的道路、供水、供电及配套设施建设,扎实抓好白石渡矿产品精深加工小区、梅田能源工业小区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园区功能分布、发展重点,吸引一批高附加值、高利税、高科技的工业大项目落户园区,切实把园区建设打造成为产业升级的平台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三是培育一批专业市场。积极探索建立湘南最大的煤炭交易市场、有色金属交易市场、烟花爆竹原材料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货运业、运输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突出四大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突出四大产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

第四篇: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应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应急产业是为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领域,具有安全性、公益性、专业性等特点。促进应急产业发展,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推进应急产业园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首次将“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列入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批示中专门指出,应急产业是一个社会需要又大有作为的产业,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大力推进。这为广东省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应急产业迎来了春天。为抓住国家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朱小丹在2012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扎实促进应急产业发展”有关要求,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2012年7月至II月,广东省政府应急办通过组织省应急管理专家组部分专家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以及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开展21个地级以上市的书面调研及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14个地级以上市实地调研,基本摸清了全省应急产业发展有关情况,并对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广东省以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目标,以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为突破口,坚持“应急工作科学化,应急技术产业化,应急产业园区化”,努力抢占应急产业发展高地,全力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充分肯定、兄弟省(区、市)的高度评价。2011年10月,国务院应急办组织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充分肯定近几年广东省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广东省(省政府应急办)推动应急产业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起步早、思路清、办法多、措施实、成效大;积累的创新理念和经验对国家制订相关政策意义重大,值得其他省(市、区)学习、借鉴。负责牵头推动全国应急产业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于2010年、2011年先后两次到广东省调研应急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广东省为全国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12年2月14日至17日,鉴于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推动发展应急产业所取得的成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广州市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先进技术高级研修班,并组织参加学习的全国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分应急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到东莞市实地考察应急产业发展情况。2012年5月15日,美国驻穗总领事馆有关负责人及美国克劳斯公司等知名展览服务公司负责人组成的美国应急管理考察团高度评价了广东省在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的经验,认为广东的经验值得其他各国学习和借鉴。

(一)应急产业初具规模。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应急产业协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广东省共有属于应急产业的生产企业(以下称应急企业)2000多家,年产值约4000亿元,从业人员约130万人。

应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涉及应急决策指挥平台技术开发与应用、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和生物事件疫苗和药品、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社会群体个人防护用品开发与应用、应急发电设备、应急照明器材及灯具等,覆盖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公共安全与应急产品”中43个子目录的60%以上(详见表2)。

(二)应急产业初具集群效应。据调查,应急产业从地域分布、行业类别、经营规模等方面都呈现集群效应。在地域分布上,广东省应急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市,75%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呈现出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粤东、粤西、粤北3个方向由多到少、由强到弱、呈扇形分布的规律(详见图1)。在年销售额上,据不完全统计,排在前4名的依次是东莞、深圳、广州、潮州市。

(三)部分应急产品应用性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广东省应急企业既包括“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又囊括应急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服务等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既有国内最早、最先进的工业生产领域应急安全、预警预测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也有占据了应急产业领域高端的救援装备技术研发和服务应用产品生产企业。如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手摇发电式应急收音机,2005年被美国军方一次采购20万台;“5·12”汶川大地震期间,该企业紧急调运一大批应急收音机送抵灾区专供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使用,获得一致好评;“3·11”日本大地震,日本政府紧急订购了10万台。东莞市永强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多功能消防车、大吨位水罐泡沫消防车和机场泡沫喷洒车等产品在国际上属尖端类别。东莞市巨千家具有限公司的“仕安居”组合屋(又称“集成屋”),属于应用于配套设施不完善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的组合板房产品,房屋质量和安装速度接近国际水平,能够快速解决临时居住问题。广东志成冠军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东莞市塘厦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不间断电源(UPS)、应急电源(EPS)、高压直流电源、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一系列产品的研发,部分产品应用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北京地铁工程、北京奥运新闻中心和国家体育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场馆等。

(四)应急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广东省积极推动提高应急产品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应急产品科技含量。广州市虎辉照明公司作为广东省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的LED应急灯被认定为广州市2009年自主创新产品,广泛应用于“5·12”汶川大地震、“4·14”玉树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等灾区。中国规模最大的干电池经营企业——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应急发光电池,广泛应用于应急疏散通道。韶关市新宇建设机械有限公司作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和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示范企业,研发生产的微型挖掘机、塔式起重机等畅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并远销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家。

二、主要措施

广东省充分借鉴国外发展应急产业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探索“广东特色”应急产业发展之路。目前已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加强政策引导,创造应急产业发展良好氛围。2011年1月7日,时任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2012年3月1日,朱小丹省长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研究制订扶持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健全应急产品准入和认证等相关制度,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好应急产品市场”。2011年2月22日,副省长、省应急委副主任刘昆在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推动建立应急产业体系,加快应急产业发展。”200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提出要加强应急管理产、学、研结合,整合资源,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2010年7月颁布实施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机构等开展公共安全技术理论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促进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这为发展应急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2010年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0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0]4号)中提出,要推动应急管理产业发展,研究制订加快全省应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应急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培育应急产业龙头企业;探索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推动举办全国应急产品博览会。2011年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2011年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计划》(粤府办[2011] 49号)中再次提出,要充分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推动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粤府办[2011] 97号)中明确提出,以救援与运输装备、应急能源与动力装置、应急通信与指挥设备、医药和防护用品、应急材料等领域为重点,鼓励企业对现有产品开展满足应急需要的适应性改进,推进重要应急工业品的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应急产业聚集园区。2012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广东省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扶持办法(试行)》(粤府办[2012] 129号)中提出,按照“政府引导,教学科研单位主导,创新技术先导,应急产品向导”的原则,通过实施应急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形成公共安全科技创新机制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二)搭建发展平台,创造应急企业成长良好机会。2010年7月,广东省成立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会,为应急管理专家、社会各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尤其是推动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搭建了创新平台,对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应急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省政府应急办的指导下,201 1年1月,应急管理学会在广州市举办广东省科技应急研讨会,围绕“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为主题,对进一步通过推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水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专家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2011年3月,应急管理学会在东莞市举办广东省应急产业研讨会,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围绕“健全应急产业体系,打造应急产业平台”主题,为进一步加快应急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为建设应急产业园出谋献策,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2011年6月,东莞市率先成立了东莞市应急产业协会;2012年3月,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应急产业协会,明确了“政府指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联合推动”的应急产业发展思路,搭建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合作与发展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2012年5月,在省政府应急办精心谋划下,全国第一个应急物资服务平台一一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实行严格的备案、审核、发布机制,实行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筛选查询系统,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专业化应急物资信息服务,为完善应急产业链,助推应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推动广东省乃至全国应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2年9月22日至25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政府应急办联合主办,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承办的全国第一个应急产品国际展览会——2012中国应急产业展览会(第九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重要专题展之一)在广州市举办,以“做强应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主题,为应急企业提供扩大行业影响力、展示应急产品、交流商业资讯的崭新平台。国内外近300家应急产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参加了展会,展品涵盖应急通讯、指挥调度、消防救援、安全生产、应急发电、应急车辆、医疗救援、应急咨询、应急培训等领域。与此同时,依托广东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国内外采购商实现了网上交易。

(三)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应急管理产、学,研一体化。2008年,广东省启动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目前,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已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领域组建了20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聚集了一批应急技术领域的高素质专家团队,提前储备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应急技术,为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广东省禽流感监测、预警及快速诊断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已研发了快速、特异、灵敏的禽流感诊断方法和配套试剂,研制的疫苗已获得临床批文;地质灾害技术研究中心在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监测预警技术、风险评估技术、防治和决策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同行肯定,部分产品已投入使用;重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了拥有117株细胞的细胞库、抗体制备平台、快速分子诊断平台、传染病监测网络、食源性疾病应急检测技术平台等;新发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新发传染病的生态学、环境学和溯源研究,其中,分子溯源技术国内领先。2011年5月,省政府应急办推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在深圳市成立广东分院,依托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科研力量,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广东省组织实施“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专项计划。“十一五”以来,投入专项经费2000多万元,取得一大批新成果。如省微生物所针对食品中毒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开展了食源性致病菌免疫磁捕获——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技术及试剂盒研究,目前已收集大量食源性致病菌,并且用多种方法提取DNA,初步建立起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广东省每年计划投入1000万元以上专项经费启动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专项,该专项实施完成后,计划制订20项以上安全技术标准或规程;研制新型安全农业投入品10个以上,每年获得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10个以上。

(四)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园建设。广东省以东莞市为试点,推动应急产业园区建设。东莞市松山湖工业园区的中国南方应急科技大厦已于2011年3月正式奠基建设。2006年开始,东莞市开始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拿出10亿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资助公共平台建设,鼓励创新人才引进等;“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计划提高到每年20亿元,进一步加大财政引导扶持力度。目前,东莞市聚集了一批大型应急企业,研发了一大批先进的应急装备、设备等,应急咨询服务业也日益壮大,为东莞市率先建设应急产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国家将应急产业列入“十二五”期间优先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应急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广东省在积极探索发展应急产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感觉步履维艰,很多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不足。政策层面仍没有对整个应急产业进行长远规划,系统性不强,造成目前部分企业产品渐趋同化、企业之间的市场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政府对应急产品的推广不足,整体市场仍未有效开发。据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其生产的手摇式发电应急收音机在美国的销量相当理想,仅美国市场5年累计销量超过400万台,但国内市场的份额相当小,不及美国的l/10。

二是专业人才缺乏。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看,仍然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应急产品的科技研发不够,缺少核心竞争力,市场开拓乏力,不同程度制约应急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产品认证手段缺失。国内具备应急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不多,且价格高昂。广东省部分生产出口产品的中小企业拥有较好的产品,因未有充足资金进行认证,无法真正打入国际市场。

四是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从应急产业集群层面看,广东省相关企业在深度分工、企业竞争、区域品牌等方面优势仍不明显,产业链仍然不完善,上游产业和关联产业薄弱,缺乏相关中介服务机构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

四、几点建议

应急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抓手之一。实践表明,发展应急产业是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水平的助推器,是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重要引擎。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公众应急意识的不断提高,应急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进一步提升应急产业发展水平,建议近期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尽快出台应急产业扶持政策。一是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抓紧起草《广东省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应急产业发展目标、政策原则、政策范围等,特别是要制订支持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快推动建设东莞应急产业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产业园形成产业聚集,推动全省应急产业发展。

(二)充分营造应急产业发展环境。一是充分发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作业,加快建立部门间应急产业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产业组织水平,整合供给需求。二是依托省应急平台体系和省应急物资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产品储备目录和资料库,重点包括企业应急产品、生产能力储备、应急资源等3个资料库,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动态管理与共享。三是依托广东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管理研究院;多举并重,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应急领域重点实验室。四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大力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增强公民应急意识,着力培育、开发应急产品市场。

(三)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是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从“传统”和“低端”的应急产品向高端领域救援装备和服务应用产品延伸,注重产品研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加大应急产品研发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应急产品。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成为行业龙头,形成榕树效应,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聚集和产业集群高效、可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功能。一是探索依托行业协会、专业认证机构等力量,推进建设应急产品认证中心,研究制订应急产品技术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鼓励社会储备等途径,培育应急产品市场。二是依托省应急管理学会、省应急产业协会,探索定期举办应急产品博览会和应急产业研讨会,为应急产品走向市场搭好台,为应急产业发展引好路。三是充分发挥省应急管理学会的智力支持作用,组织权威专家为应急产业发展出招指路;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企业研发人员,聚集应急产业人才。

第五篇: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新材料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部署,培育我省新材料产业的新优势,形成支撑制造业强省建设的战略产业,制定本政策。

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的必要性

新材料产业作为当今科技和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产业领域之一,呈现出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已成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提升企业、地区竞争力的源动力。近年来,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700多亿元,新材料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871个,涉及材料及新材料研究开发的高校、科研单位近30家。我省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与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前列,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出了一大批材料企业龙头和一批新兴新材料企业。但从我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和要求上看,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新材料产品处于中低档次,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二是产业链条短。基础材料生产能力相对较强,材料应用和后续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综合配套能力不强。三是产业聚集度不高。我省新材料领域布局比较分散,集群优势难以发挥,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发挥。四是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开拓不够。特别是对一些产品比较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材料产品,市场开拓工作相对落后。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是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是加速我省工业调整振兴的关键环节,是转方式、调结构的迫切需要。去年,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经贸委等部门《山东省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办发〔2009〕35号),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指导意见,集聚力量,全力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努力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保持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发展目标

鼓励、支持和引导优势资源向新材料产业聚集,突出新材料的应用,重点围绕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石化、电子信息、纺织以及风电、核电设备、医疗、体育器械等领域,加快我省具有良好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纤维、特种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和服装纺织新材料5大类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快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拉长产业链,支持通过拉伸产品链进行合作,构建新材料产业发展联合体,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协调加工体系;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新材料技术创新平台。到2012年,我省新材料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水平总体上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13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20%以上;培育聚氨酯、有机氟、有机硅3个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陶瓷新材料、高性能纤维、服装纺织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开发600项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我省新材料产业领域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2个;新培育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高性能纤维、氟硅材料、服装纺织新材料等领域再建设3家行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

三、发展重点

(一)陶瓷新材料。

1.结构陶瓷。发展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等氧、氮、碳化合物陶瓷制品。在应用方面,扩大陶瓷挤压模具、陶瓷内衬件、陶瓷轴承、刀具和活塞等产品的规模。

2.功能陶瓷。重点发展红外隐身、热敏、压电等材料,在应用上发展陶瓷过滤器、尾气净化材料及陶瓷传感器、陶瓷汽车制动材料等系列产品。

3.电子陶瓷。发展陶瓷真空开关管及管壳、氧化铝陶瓷基片、陶瓷压力传感器等产品;加快节能环保陶瓷研究开发,积极推进无铅、无镉以及纳米基瓷料的研究和生产。

(二)高性能纤维。

1.芳纶。着力发展下游产品,重点开发长丝、短纤、浆粕等对位芳纶系列产品和间位芳纶差别化生产技术,以及高温过滤材料、蜂窝结构材料等系列间位芳纶制品。到2012年,对位芳纶产能达到1000吨,间位芳纶达到8000吨。

2.碳纤维。重点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碳纤维制品,加快推进碳纤维在医疗器械、体育器械、建筑材料、纺织机械、机械加工制造设备、风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等领域的应用。到2012年,碳纤维产能达到4000吨,碳纤维预浸料产能达到1500万平方米及机织物产能达到50万平方米。

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重点解决高效环保萃取、高倍高速热拉伸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无间断连续化生产。到2012年,形成年产达到5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1000吨复合材料的生产能力,满足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远洋渔业、体育用品、个体防护、医疗器材等产业领域的应用。

(三)特种新材料。

1.聚氨酯。重点开发第四代新型MDI成套技术,大型DNT-TDA-TDI产业化成套技术、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关键生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到2012年,MDI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年。加快发展高性能聚氨酯材料下游产品,开发高附加值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汽车及高速列车等用高性能聚氨酯表面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绿色聚氨酯发泡剂和催化剂等产品。

2.玻璃纤维。加快电子级玻璃纤维以及节能产品的研发,发展低介电玻璃纤维、超细电子纤维、聚丙烯复合纤维纱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突破玻璃纤维燃烧节能技术、大卷重拉丝机与自动化控制等前沿性和关键性技术;提高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示范线。

3.全氟离子膜。重点是加快全氟离子膜应用,提高产业化水平。围绕盐化工、能源等产业,加快ETFE膜、PVF膜、PVDF中空纤维膜、锂电池用PVDF复合膜、溴化物等新型阻燃剂的发展。加快燃料电池全氟离子膜和太阳能电池封装膜研究,为燃料电池和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筑新材料。

1.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重点发展多孔模数空心砖、陶瓷釉面瓦、工业废料空心砌块、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屋面材料,提高墙体材料的保温、隔热和防渗性能。

2.建筑节能玻璃。采用超薄技术、在线镀膜、氧气燃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现有生产线,加快发展优质浮法玻璃,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平板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等高科技深加工产品。同时积极适应新型建筑需求,发展易洁镀膜、低辐射镀膜、TCQ导电基板、光复建筑一体化玻璃。

3.环保型涂料。开发高着水性、耐气候变化性、抗污染建筑涂料及其配套的高性能胶粘剂,积极发展调湿涂料、灭虫涂料、高级萤光乳胶漆、多彩花纹涂料、彩绸幻彩涂料、天然真石漆等新品种。

(五)服装纺织新材料。

1.特种纤维。重点发展氨纶等特种纤维。开发超宽重型帆布、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等产品,进一步拓展在运动器材、劳动防护用品等民用领域的应用。到2012年,氨纶产能达到4万吨,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及帘子布产能达到45000吨。

2.生态纤维。加快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国产化技术研究开发。加快高性能壳聚糖纤维、海藻纤维、麻材粘胶纤维的研究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围绕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抗菌保健防护服装发展,开展生物质纤维的纺织染整技术和应用研究。到2012年,壳聚糖纤维产能达到1100吨,海藻纤维产能达到600吨,麻材粘胶纤维产能达到45000吨。

3.新型化纤。加快材料和成品一体化开发,支持开展对新型聚酯、可降解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系列化纤维、工业用非织造布、新型医用纺织材料及新型蓬盖材料等新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生产。到2012年,超纤革产能达到1000万平方米,醋酯长丝产能达到1万吨,功能性复合纤维产能达到8000吨,再生涤纶长丝产能达到6万吨。

四、财政扶持政策

(一)设立扶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财政投入,2010年到2012年,每年省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新材料领域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加大对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新材料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研发能力强、成果储备多、在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和产品研发上成效显著的省级以上重点技术创新平台,及列入国家和省新材料重大技术创新的专项项目,安排一定数额资金给予奖励;对上下游产品带动作用强、能够实现链式发展的新材料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支持。

(三)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良好、能迅速实现产业化的新技术和产品给予资金奖励;制定和完善新材料产品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材料的创新优势转变为标准优势,对企业标准采纳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给予资金奖励;支持鼓励公共设施建设积极采用新材料产品,在同等条件下,提倡优先选购和使用省内新材料产品,并给予适当的资金奖励。

五、金融支持政策

(一)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提高对新材料生产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新材料生产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特别是对国家和省重大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要积极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对新材料产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原则上不得上浮。

(二)鼓励多渠道融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投入。金融机构应开展知识产权质押及股权质押融资,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中小企业互助担保、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推动高新园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权转让系统。

六、税收扶持政策

(一)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新材料生产企业在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过程中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可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相关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不能免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二)加大政策宣传和贯彻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充分用好用足税收政策,落实技术开发投入政策、新产品财税返还政策、技术开发装备折旧政策、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税政策。

七、其他政策

(一)实行优惠的土地政策。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新材料项目,实行划拨供地;对符合《山东省优先发展产业和农林牧渔业产业农产品初加工业项目目录》且用地集约的新材料工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对符合省级规划的新材料重点项目,保证建设用地需求并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二)落实各项激励政策。落实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相互兼职和挂职,科技人员在被选派服务企业期间,原单位保留其职务、工资福利和岗位。允许科技人员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分享创新收益,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按照规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和股权奖励等形式的股权激励。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政策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各市人民政府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

下载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促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四坝镇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凉发„2011‟6号文件,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我镇林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切实把林果业建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

    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我市出台《肇庆市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打造标杆企业 加快集聚发展 作者名:记者 袁绫来源:西江日报撰写时间:2015-07-11 字体大小: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肇庆市加快电子......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5篇]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附件 《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若干政策(试行)》的申报办法 根据《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合政„2011‟51号),制定本申报办法。......

    成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成都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 政策措施》实施细则 一、鼓励军民融合企业间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一)申报条件 2016年9月8日之后,民营企业与军工企业间通过股权并购、......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调研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调研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产业可以依托旅游发展实现其产品的市场化并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发展而提高其文化含......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范文

    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政[2010]26号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合肥实际,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