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5篇]

时间:2019-05-14 13:5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一篇: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

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应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2013年,全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已高达15.9万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21%,建筑业增加值在GDP总量中所占比例近7%。可以说,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且得到了全社会的公认。但是我们要看到,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面对新的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确立什么样的目标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长期以来,从国家宏观政策面上的有关描述中比较多见的是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转型,也有专家提出了新型产业化等。去年底,全国政协组织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了“建筑产业化”,一时间人们对此热议较多,即使业内的一些专业人士对于建筑业发展方向也语焉不详。2013年,根据郑一军会长指示,中建协项目管理委员会就建筑业这个 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了课题研究。前不久,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建筑业改革要把“加快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工作重点。应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命题的定位较为科学,既符合党和政府早就提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总目标,又符合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有利于建筑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民生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及其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先导和引领作用。本文综合“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课题研究做如下探讨。

一、建筑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建筑产品表现为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房屋以及公共设施等建筑物和构筑物。它们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进行物质生产和提供服务的手段,是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历史,建筑业演变的进程是从原始建筑业到传统建筑业,再进展到现代建筑业,这是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轨迹的必然规律。

(一)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发展演变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远古的人类祖先,并没有建筑的概念,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人类只能在自然环境中寻求遮风避雨的场所。原始建筑是在原始社会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规避自然灾害的需要。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观点,人类在原始社会后期曾经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奠定了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基本格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期间,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催生了原始建筑业,并且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

传统建筑业形成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演化的过程中。研究表明,在奴隶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筑业能够提供水利、交通、军事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国家统治和社会生产的需要。在封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传统建筑业在设计、材料、估价、营造及管理等方面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并且造就了一批能工巧匠与建筑神话。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传统建筑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均取得较大突破,使得建造摩天大楼和特大型建筑成为可能。以建筑材料为例,工业革命前一直以 木、砖、石为主,工业革命直接引起建筑材料方面的技术变革,通过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实现的体育场、飞机库、火车站,带来了崭新的建筑空间形式。同时,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需要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和各类房屋建筑,进而促使原来分散的工匠组合成为专业化的建筑承包商。

由原始建筑业向传统建筑业,再向现代建筑业变迁的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规律性:在施工生产方面,从手工劳动走向机械化操作;从简单工艺走向复杂工艺;从个人的直接经验走向依靠科学技术;从低产出走向高效率;从粗放型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在企业经营方面,从小规模走向大规模;从单一生产走向多元化经营;从封闭走向全球化开放。

总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是由低级形态走向高级形态发展演变的过程,这就说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产业和经济格局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突出表现在,许多重要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或正酝酿着重大突破,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提高,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融合更加紧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相 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一系列重大科技与管理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必争的高地。

目前,我国产业整体上还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扩大就业还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没有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只有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才有出路。如果我国不能紧紧把握住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抢占先机,就会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战略机遇期乃至更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持之以恒地大力发展建筑业这样一个多功能、多层次、包容性强、弹性大的基础性支柱产业,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解决社会就业、消除穷困、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建设和谐家园等意义极为重大。

(三)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 新型国家”。这就为新时期建筑业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在旧中国,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民族工业的有所发展,建筑业也有能力承包一些高层及规模较大的建筑(如上海的17层中国银行大楼工程)。但总的说来,建筑业还很薄弱,尤其是规模经营不成体系。

建国后,建筑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建设事业的发展而成长壮大起来的。在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及从156项重点项目建设到“六五”计划前,建筑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稳定发展国民经济、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努力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行业运行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基本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建筑业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成就,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基本建设任务,为改变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为了筹办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的重点工程项目,在一些建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此外,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又成为了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

与此同时,目前制约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障碍仍然严重存在。一是建筑业生产能力过剩,恶性竞争,严重存在 “三低一高”的现象,(即产值利润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业集中度低、市场交易成本高)。二是建筑业生产方式落后。工程建设过程中资源浪费大、污染物排放多。三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家财政基本上没有给建筑业资金投入,致使建筑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四是职业教育严重滞后,操作工人业务素质低下,不能适应现代建筑产品快速发展形势的要求。总的结论,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其发展还没有真正转移到依靠集约化管理和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

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当前及今后的一个时期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任务,建筑业使命光荣。为了把建筑业打造成为具有对国民经济较高贡献率的产业、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低碳绿色产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民生产业、具有较高产业素质的诚信产业,就必须全面促进和加快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二、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要弄清和明确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为了更好地认知“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本质,有必要对“现代建筑业”、“产业现代化”等相关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奠 定理论基础。

(一)现代建筑业的特征

现代建筑业与传统建筑业的区别在于:现代建筑业更加强调以知识和技术为投入元素,即应用现代建造技术、现代生产组织系统和现代管理理念所进行的以现代集成建造为特征、知识密集为特色、高效施工为特点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的产业组织体系。

现代建筑业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先进建造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全球供应链系统而产生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充分应用和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施工工艺、装备、材料高技术化,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贡献率较高,并呈现出建筑业与服务业既分工又融合的特点;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建筑产品全寿命期业务流程,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分工协作模式;

3、符合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的低碳绿色特色;

4、建立起与现代建造技术相适应、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

5、具有满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6、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能迅速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指通过发展科学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使产业自身建立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基础上,使产业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1、产业现代化的特征

产业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历史的动态概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产业现代化的水平越来越高。

从目前产业构成要素而言,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劳动资料现代化。即产业所使用的主要生产设备和工具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它是产业和产业体系是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2)产业结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需要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它是在先进技术和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具有相互协调发展的结构体系。

(3)产业劳动力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要求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文化水平都有实质性提高。产业现代化对于劳动力要求不是指个别的、单独的劳动力,而是要求有一个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及技能工人比重合理的劳动力结构。

(4)产业管理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管理的现代化,否则就不能发挥现代设备和生产技术的 作用。管理现代化表现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5)技术经济指标现代化。一个产业是否现代化,关键在一些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上反映出来。例如,主要产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劳动生产率,产值利润率,技术装备率,物质消耗水平,资金运用情况以及产业集中度等。

总的来讲,产业现代化首先是技术与经济的统一。一方面,产业现代化要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促使传统产业由落后技术向先进技术转变;另一方面,要求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没有先进科学技术,绝不是现代化;没有经济效益,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化。

2、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目前,对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研究还在起步当中,尚没有统一标准。在此,我们给出的定义也只是一己之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是:以人文绿色创新发展为理念,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以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融投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施工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等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系统,依靠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和社会与经济效益,全面实现为用户提供满足需求的低碳绿色建筑产品。

就现阶段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

1、最终产品绿色化。上世纪80年代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传统建筑业资源消耗大,建筑能耗大、扬尘污染物排放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面对来自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更大挑战,去年国家启动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在政策层面导向上表明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的绿色建筑。

2、建筑生产工业化。建筑生产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建筑产品。但不能把建筑生产工业化叫做建筑工业化,这是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建筑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而工业产品大多是产品流动,人员固定,而且具有重复生产的特性。我们提倡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指在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有大量的构部件可以通过工业化(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它能够最大限度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资源消耗,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消除污染物排放,以合理的工时及价格来建造适合各种使用要求的建筑。建筑生产工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部分: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包括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体系的定型化、建筑部品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建筑设计标准化就是在设计中按照一定的模数标准规范构件和产品,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部品,减少设计中随意性,并简化施工手段,以便于建筑产品能够进行成批生产。建筑设计标准化是建筑产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二是中间产品工厂化。中间产品工厂化是建筑生产工业化的核心。它是将建筑产品形成过程中需要的中间产品(包括各种构配件等)生产由施工现场转入工厂化制造,以提高建筑物的建设速度、减少污染、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三是施工作业机械化。机械化既能对目前已形成的钢筋砼现浇体系的质量安全和效益得到提升,更是推进建筑生产工业化的前提。它将标准化的设计和定型化的建筑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运输、安装,运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有效缩短工期。

3、建造过程精益化。用精益建造的系统方法,控制建筑产品的生成过程。精益建造理论是以生产管理理论为基础,以精益思想原则为指导(包括精益生产、精益管理、精益设计和精益供应等系列思想),在保证质量、最短的工期、消耗最少资源的条件下,对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以向用户移交满足使用要求工程为目标的新型建造模式。

4、全产业链集成化。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用整体综合集成的方法把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组织起来,使设计、采购、施工、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实现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组合,采用工程总承包的组织管理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更大的效用价值。

5、项目管理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工程项目管理必须将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进行有机融合,将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通过统一的、科学的组织管理来加以综合协调,以项目利益相关者满意为标志,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6、管理高管职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高端管理人员是具有较高社会价值认同度的职业阶层。努力建设一支懂法律、守信用、会管理、善经营、作风硬、技术精的企业高层复合型管理人才队伍,是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7、产业工人技能化。随着建筑业科技含量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减少,复杂的技能型操作工序将大幅度增加,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急需要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持证,促进有一定专业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向高素质的新型产业工人转变。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不断深化 改革、制定有效措施、稳妥务实推进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经济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促进和实现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筑业是最先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入市场的,但30多年来,反而觉得路子越走越窄,究其原因没有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主要问题之一。建筑业要促进和实现产业现代化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按照《决定》强调的核心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最迫切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出重拳破解阻碍建筑业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包括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取消招投标制度中不合理的附加条款和各类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拒绝“最低价”中标,合理定期公布贴近市场经济实际的工程造价指数等,切实为建筑业实现产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攒足后劲。

1、首先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加强产权制度改革。要从规划设计、项目审批、融投资、建材生产、施工承包、工程监理及市场准入等方面,整合资源、科学设置、合理分工,鼓励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与股权多元化,实现跨地区、跨行业和跨国经营。这就要求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法》和相关企业资质标准的修订,尽快出台《建筑市场管理条例》,使之真正成为发挥政府作用和规范建筑市场的有力抓手。

2、注重做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强调人文绿色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创新设计,注重传承中华民族建筑文化,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建设文明成果,更要避免洋垃圾侵蚀。特别是要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最终产品。绿色建筑是通过绿色建造过程实现的,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施工、绿色技术和绿色运维。

3、强调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驱动支撑。现代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在于推动了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材料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管理方法的深度创新。科技进步与管理创新首先是健全完善行业创新体系,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依托“大、精、尖”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解决复杂技术难题,形成先进工艺。近几年来,中国建筑业协会高度重视促使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充分利用标准化管理流程、信息化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工法开发,研发技术含量大、应用价值高的新技术,据统计,截止2013年全国先后有1000多项优秀管理成果发布,2400多项施工新技术评为国家级工法或国家专利,形成了企业自有知识产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项目管理的优化升级,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产品全寿命期内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的目标。

4、大力推进建筑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强调建筑产 品生产的全寿命期集成化。建筑产品的生成涉及多个阶段、多个过程和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建筑产业链的集成,在建筑产品生产的组织形式上,需要依托工程总承包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提倡用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建筑产品,彻底改变目前传统的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施工方法。

5、加强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中间投入。无论是建筑材料、设备还是施工技术,都应当具有节约能源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的功能。这就需要全行业关注,各企业重视正本清源,切实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创新水平。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BIM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已成为建筑业走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助推力量,特别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将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7、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杆,科学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要通过国内外、各行业指标体系的纵横向对比,以当代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作为参照系,制定并反映在我国建筑业进步与转型升级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上。

总之,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涵盖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发展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展现新的特征。

三、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程项 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深度创新

工程项目是建筑业技术、资源组合和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要在深化建筑业改革上下功夫,而且必须以工程项目管理深度创新为立足点,促使其良性互动、协同推进。

1、着力提升“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既是我国建筑业企业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又是广大学者专家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结合行业实际研究创建的产物,已成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指南,但任何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必须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全面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既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同时其本身又必须在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中进行检验。建筑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能否实现管理集成化和精细化,能否提升工程质量安全及风险管理能力,能否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将为工程项目管理创新成果的检验提供了标准,从而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实践、认识、创新、再实践、再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所以,解放和发展建筑生产力,要以提升项目生产力为目标,依据市场 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配置资源和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导向,深入研究建筑产业现代化赋予的新内涵,探讨其理论创新与调整建筑生产关系的范围和目标,科学把握理论前沿走向与实践发展路径。

2、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当前建筑业企业要在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服务(PM)模式的同时,高度重视BOT、BT、EPC、DB、DBO等工程融资实施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物资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一体化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趋势表明,需要承包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广泛的服务内容。大型建筑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筑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趋势,构建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融投资、工程设计、采购、施工、竣工投产全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全过程综合承包能力。

3、积极创造项目资源组合方式创新。建筑产品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全产业链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多个过程,需要技术、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的立体空间中,资源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创造不同的产业价值。因此,要善于把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到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之中,推动管理流程和项目组织方式的变革,创造新价 值。同时,为了改变建筑产品同质化现象,应当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在全产业链上进行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打造新型的产业链形态,创造新的产业竞争力。

4、全面推广项目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提升项目管理优化升级。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现代化道路。近年来,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涌现,BIM、云计算、虚拟现实、移动技术、协同环境、大数据体系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能够大幅度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优化、集成效益,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精度和“智慧管理”。因此,要加快企业和项目层面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尽快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网络化、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5、研究探讨项目利益形成机制创新。在项目全寿命期内,项目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众多利益相关主体的集合体。在一定条件下,这些项目利益相关者之间会产生较大的冲突和内耗,特别是对于日渐涌现的大型复杂项目、项目群,利益主体增多,利益需求多样化,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果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必将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效率,甚至 导致项目失败。所以,利益相关者满意已经成为评价现代项目管理成功的标志。因此,要依据制度经济学、现代组织理论、合作竞争理论的原理,探讨推进工程项目管理合作共赢、和谐发展新机制的形成。例如,在项目部内部,可积极探索“项目模拟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方式。

6、扩展企业文化与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是除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管理之外的重要资源,建筑业发展的文化创新趋势,既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又包括建筑产品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项目文化则是企业文化的细化和延伸。项目管理创新应该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文化塑造,其实质是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首先要引导施工现场设计、监理、劳务分包等不同企业文化,通过共同的项目价值观和战略思维来吸引和凝聚参与项目管理的员工;其次要注重培育不辱使命的奉献精神,融入项目团队建设;再次,要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使之融入项目全过程管理;同时更要注重项目细化管理各项制度建设,强化项目部与劳务两个层次以项目文化为纽带的全面、全方位、全过程管理,通过项目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软实力。

四、全面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 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必须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的扶持。特别是在现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规划纲要和政策措施。从多年的实践看,不管是“建筑工业化”、还是“住宅产业化”以及今天提出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对我国建筑业来说,从技术、投资、管理等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关键的还是缺少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的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根据《决定》精神和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这是因为,往往市场配置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不能很好解决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规划、市场准入标准等来解决和平衡有关问题。

再就是由于环境局限性、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彻底、自然优势垄断等因素,市场有时也不能有效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 市场机制有时会损害公平和公共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为市场制定提供规则、营造环境,实施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政府需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宏观决策和把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两只手共同推进。

1、首先是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建筑产业现代化重要性和全新性的认识。要看到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给建筑业带来的不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对全行业一次观念上的革新和洗礼,特别是建设主管部门应加强领导,强化综合协调,从行政体制改革、企业资质管理、项目规划设计、审批监管制度以及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并成立推进领导小组,加强实施监管,切实抓紧、抓实、限期抓出成效。

2、要围绕建筑业发展总目标,着眼长远,结合编制《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为主题,在国家层面上研究制定《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内容应涵盖产业规模与结构、科技进步与节能减排、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国际市场拓展、工程承包主体行为规范、从业人员管理、市场准入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配套措施方面。要力争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公关计划,并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要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 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以切实解决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化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3、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标准、程序、监管等方面的规范性建设,建立完整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体系。产业政策应包括:产业结构、产业技术、产业财税、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贸易、产业人才。标准体系应包括:技术标准、生产标准、管理标准。标准化是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基础,通过产业政策和规范标准,完善产业链聚集生产要素,整合社会资源,培育规范无形市场,为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打造战略联盟和平台,以确保建筑产业现代化政策措施的全面落地。

4、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和适应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要集成各种市场资源,尽快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同时要扩大建筑生产工业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侧重的给予扶持。当前,首先要重视解决住宅产业化的成本和市场问题,据调研,凡是用“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干的项目基本上无利可图,甚至亏本,所以没有市场。这样下去产业现代化的深度和空间都将受到制约,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5、通过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让建筑业企业在推进产业现代化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益。要尽快制定有利于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优惠政策。包括在企业晋级条件上增加必要条款,在招投标中对实施工业化生产的工程给予加分,在评优表彰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特别是要加大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经济与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比如,下一步“营改增”后如何解决“进项税抵扣”问题,要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建筑业实际的措施。要借助于国家税制改革,对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有贡献的企业和项目进行有差别的税制调整。一方面调整增加传统建筑施工方式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对采用新型建筑生产工业化产品、绿色建造施工方式给予必要的税收优惠,通过税收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绿色建造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活动,加快建筑产品和新型材料的升级换代步伐。

第二篇: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建筑产业现代化及其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处长叶明在2013-2014“广厦奖”获奖项目企业经验交流会上叶明围绕建筑产业现代化同与会者进行了五个方面的交流:一个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第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域特征.第三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与技术.第四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模式与途径.第五是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

从我们国家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说起.当前我国房屋建造整个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粗放的传统建造模式仍然具有普遍性,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说,叶明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施工建造工艺、工法落后,技术集成能力低.二是现场施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工业化程度低.三是项目以包代管、层层转包,工程管理水平低.四是依赖农民工劳务市场分包,工人技能素质低.五是设计、生产、施工相脱节,整体综合效益低.尤其是设计、生产、施工的脱节问题,这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带有的普遍性问题,由此造成房屋建造的整体质量不高,整体效益偏低.这些因素归纳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核心还是生产方式问题,这四个方面造成质量效益不高的原因,一个是技术集成,我们的技术集成能力是偏低的.从单一的技术来讲,我们的单一技术水平还是跟其他发达国家比起来不落后,甚至有些单一技术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在住宅建设当中,一直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方面、研发方面,我们国家进行的进步是非常快的.但是问题我认为主要是技术的集成问题.从管理的方法来说,叶明认为是粗放的.项目以包代管、层层分包转包,设计和施工的脱节,这些问题都是管理方面的问题,管理的方法很粗放.从劳动力的素质来看,综合素质是偏低的.从生产手段、生产资料来看,也是落后的.从生产要素的这四个要素来说,大体上归纳起来在这四个方面,由此造成我们的房屋建造质量和效益是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生产质量、效益和资源消耗的水平,其实根源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了质量、决定了效益、决定了资源环境的消耗程度.所以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关键问题是如何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和大的背景.当前国家对此是非常重视的,从国家政策发展要求来看,我们归纳起来从去年开始一系列的文件,一系列的信号,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来国家的重视程度.比如去年年初的1号文件,绿色行动方案,其中第八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去年年底的部里边的建设工作会议,十项重点工作,其中第七项就明确提出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去年10月俞正声主席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会,提出“发展建筑产业化”的建议.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多次批示要加强以住宅为主的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一些要求.今年4月在国务院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当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7月部里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今年9月,陈政高部长出席了会议,部署了六项重点工作,其中第四项工作就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我摘录了两个文件,一个是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还有《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里面第四条提出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这里边有三层目标要求.第一个目标要求是,到2015年底除西部少数省区外,全国各省区市要具备相应规模的部品建设能力.第二层目标要求是,新建政府投资工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应率先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第三个目标要求是,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占住宅新开工总面积比例逐年增加,每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刘志峰副部长也在很大篇幅当中提到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说方方面面的声音让我们感受到这一点.从现状来看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越来越明确,其实这个事情从国家层面上我们能感受到,从地方层面上我们更能够感受到热度.我们大致统计了一下,全国大概有20多个省市都针对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最近深圳市出台了三个百分之百的政策措施,百分之百的纯装修,百分之百的保障性住房,百分之百的商品房也要纳入产业现代化中来.这是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我们看到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力度也非常之大,也表明发展方向越来越明确了.第二,试点的带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了,我们分别设立了八个试点城市,这些试点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确实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三,全国的技术标准是越来越完善了,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业计划在今年12月底进入审批阶段.第四,产业的聚集效应越来越凸显.第五,建设了一大批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去年年底统计大概31家,从今年年初到年底大概又增加了20多家,加起来大概接近60家左右.第六,建成了一大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状况来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三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四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建筑产业现代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管是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好,还是住宅产业现代化也好,都离不开建筑工业化.叶明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住宅建设为重点,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以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对建筑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高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丰富、范畴广泛,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的全方位.建筑产业现代化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不断发展的过程.“产业化”、“工业化”的概念是区别的.叶明表示产业化是整个产业链的产业化,工业化是生产方式的工业化.我们在一谈到工业化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生产方式的角度上考虑.产业化更多的是在产业链的范畴,所以工业化应该是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工业化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实现产业现代化.我们国家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其实核心还是要走什么路的问题,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实现现代化.其实我们建筑产业现代化也是要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道路,实现我们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都是相通的.还有一个概念很重要,传统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区别,这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传统生产方式,什么叫工业化生产方式,必须要建立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传统的生产方式从设计的阶段来说,设计跟施工、生产的脱节就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发达国家整个的设计和施工、生产是一体化的,我们国家是设计关起门来搞,施工是照图施工,基本上是分开的.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本不考虑施工的效率,不考虑施工的因素,我认为这就是设计阶段的传统生产方式.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和部品建造、装饰装修一定是紧密结合的.施工阶段还是以现场湿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工人流动性非常大.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设计和施工是一体化的,构件生产是工厂化的,现场施工是装配化的,施工队伍是专业化的.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就是毛坯房,二次装修,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装修一定是和主体结构同步设计、同步施工.验收阶段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一定是一体化的管理,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对比来看,我们不难理解什么是传统的,什么是工业化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概念,很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传统的生产方式向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新型主要还是区别于以前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工业化,再就是新时期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比如我们城市化现在也是新型城镇化,有时代的概念,有时代的内涵.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建筑工业化也应该是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三是现场施工装配化.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这五化到现在为止还是站得住脚的,有些专家和学者也对这五化增加了内涵,比如精细化、集约化,这五化是核心.我们在表述什么是建筑工业化的时候,不要用最初的提法,用像造汽车那样去造房子,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突出以定型设计的基础,一个是标准户型的设计,就住宅而言,要注重标准户型,其实万科就那么几个户型,恒 大的项目也就那么几个户型,像这些成熟的开发商已经逐步走向了一些定型的户型,包括我们到香港、新加坡看,就那么几个户型在组合、在变化.构件、部品、厨卫设施也是定型的,我想这个定型是我们整个建筑标准化最重要的基础,其实它是走到了内涵式发展当中最重要的前提.叶明认为装配化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一个表征,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于传统的生产方式+装配化,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同于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也造成了成本偏高等一系列的问题,目前还是存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于什么呢?等于现代科学技术+企业现代化管理.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最大的诠释就是: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没有管理就没有效益.这部分的结论是:建筑业必须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以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现在不是想不想改变传统生产方式,而是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业化的浪潮已经把我们推到必须要面对和改变的前沿.尤其是人力成本提高的现实,信息化发展的现实,使得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建筑产业现代化也不是在传统生产方式上的修修补补,应该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它的发展涵盖着全系统、全产业链的全过程,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是系统性、根本性、革命性的,是治本的,不是治标的.生产方式变革也必然带来工程设计、技术标准、施工方法、工程监理、管理验收都将发生变化.其次,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带来管理体制、实施机制、责任主体等等都将发生变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的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有效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核心与技术

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管理创新.我重点说一下技术体系的建立,必须要有四项支撑条件.第一是标准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建筑设计方法.第二是与主体结构相适应的预制构件生产工艺.第三是一整套成熟适用的建筑施工工法.第四是切实可行的检验、验收的质量保障措施.关于工业化建筑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我是主编,正在编制.这本标准的评价体系还是基于一条主线就是生产方式,什么是工业化建筑?工业化建筑用什么来评价?核心就是你是不是采用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如何体现呢?我们是从这么一个构架来的,一个是设计阶段的评价,一个是建造过程的评价,一个是管理与效益的评价.设计阶段的评价占权重是50%,经过我们认真的比较,这个权重应该加大.而建造过程的权重占30%.管理与效益评价占20%.我们编制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争取明年上半年要出台.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模式与途径

模式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管理创新的目标就是创新发展模式,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解决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问题,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在我们发展初期是多种模式并行,一个是以房地产发展为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像以万科为代表的,万科就是技术研发、应用平台、资源整合,万科这些年来高举住宅产业化的大旗,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功不可没,也确实是有它的代表性和商业模式.另外一种是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远大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还有一种是以工程总承包(EPC)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重点要发展EPC模式.为什么要发展EPC模式呢?是通过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打通设计跟施工,打通设计跟制造、跟构件生产和施工全产业链,只有通过这样一种模式才能成功.目前还存在很多的瓶颈,瓶颈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要突破先期成本提高的瓶颈.突破管理体制上的瓶颈,突破企业管理运行机制上的瓶颈.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针对目前建筑产业化的问题,叶明指出:首先要建立推进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工作.二是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三是要研究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四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五是要激励技术创新.六是要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第三篇: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最新)

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

发展方式的思考和建议

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都明确提出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一阶段,课题组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围绕“十二五”和明年如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合作重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地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一、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关于组织开展“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的意见》(阜发[2010]8号)要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一)对全县经济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今年1-10月份,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光伏、煤盐化工、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和玻璃制品等八大特色产业(定报口径)累计实现开票

销售38.5亿元,同比增长72.6%;实现入库税金1.33亿元,同比增长33.7%,分别高于全县面上34和16个百分点,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27%。其中,列入市重点培植的三个重点特色产业(风电装备、粘胶纤维和环保滤料)1-10月份实现开票销售27亿元、入库税金75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31%和121%,占全县工业经济的比重达23%和15%。

(二)产业规划和专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先后聘请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等专业性机构及业内专家精心组织编制了《阜宁风电装备产业发展规划》、《阜宁澳洋工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发展规划》和《阜宁环保滤料(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形成风电装备产业园、LED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天一食品产业园、五个中小企业园等专业园区和区中园,特色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1-10月份,全县风电装备产业园、粘胶纤维产业园、环保滤料产业园三个特色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4.9亿元,累计建成面积达6000亩。

(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神山风塔、澳洋科技差别化纤维、双多20.30、氟美斯新材料、双昌百万吨磷复肥、金石玄武岩、森泽环保等一批重点项目已经或即将竣工投产。中盐集团投资20亿元的盐矿勘探和盐化工项目,中粮集团投资10亿元的30万吨大米加工、米糠油和生物质发电项目成功签

约。一批重特大产业项目为加快我县新特产业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四)产业龙头企业培植初具成效。风电装备产业以协鑫风电为龙头,引进神山风塔项目、辰风新材料、常盛法兰等一批重大项目。粘胶纤维产业以澳洋科技公司为龙头,引进双昌20万吨硫酸和100万吨磷复肥、华龙纺织染整、霞客环保色纺、凯末尔服装加工等项目填补了粘胶纤维产业链后道空白。环保滤料产业以正大森源、东方滤袋等企业为龙头,引进了氟美斯、金石玄武岩等产品档次较高的产业项目。

(五)科技创新品牌创建连续取得突破。我县相继获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沿海地区首家“江苏省风电装备产业特色园区”、“中国(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基地”,阜城镇获“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名镇”称号。天和风电、澳洋科技、东方滤袋等3家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大森源集团“森源”牌滤料获驰名商标,东方滤袋等四家企业获批高新技术企业。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效,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但当前制约新特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多。主要有:一是特色产业链上项目不多。环保滤料、阀门、开关柜等产业项目同质性较强。二是特色产业龙头不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环保滤料、阀门机械等特色产业中销售超亿元企业太少,缺乏大企业大集团。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全县八大

新特产业776家生产企业中,拥有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占比仅为1.5%;高新技术企业21家,占比仅为2.7%。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议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结合当前国内外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形势,根据我县具体实际,对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狠抓“四有三聚”,努力抢占新特产业发展制高点

1、通过加强规划来“引”。要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确定我县重点发展的新特产业,在政策扶持、项目投入、协调服务上进行引导指导。2010年,县组织开展了“特色产业推进年”活动,确立了倾力打造风电装备、粘胶纤维两个优势产业,着力培植光电光伏、煤盐化工两个新兴产业,全面提升阀门、环保滤料、开关柜、玻璃制品四个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现根据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建议将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三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将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产业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传统特色产业。认真分析产业发展现状,瞄准行业发展高端前沿,从长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具体推进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园区规划建设,龙

头企业培植,创新研发平台,商标品牌创建等方面组织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11年,要重点实施“双百亿产业”计划,即:风电装备、光伏光电、环保滤料新兴产业销售突破100亿元,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实现销售突破100亿元。到2015年要打造3-5个百亿级新特产业。

2、通过扶持龙头来“带”。要加大规模企业扶持力度,制定“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激励措施,重点培植销售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2010年要培植超30亿元企业2家(协鑫光电科技公司、澳洋科技公司),培植销售超10亿元企业3家(胜丰钢铁、中恒纺织、双多化工),培植销售超5亿元企业5家(协鑫风电、神山风电、荣威塑胶、双昌肥业、天一食品),培植销售1亿元企业20家,使全县销售超亿元企业累计达30家以上,以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新特产业项目前延后伸,做长做粗产业链条。

3、通过优质服务来“促”。创新为企业服务工作方式,实施“百企争先创优”工程。根据定报企业2010年完成主要经济指标、科技研发、品牌创建等情况,初步计划排出入库税金超百万元的100家定报企业,分档分级评出巨龙企业20家、功臣企业30家、明星企业50家,明确县四套班子成员,重点部门主要负责人,全县服务企业标兵开展重点服务、个性化服务、一对一服务。继续开展为企业服务周活动,继续在全县工业企

业中深入开展“比发展、促升级、争贡献”活动,激发广大企业创先争优,做大做强。

4、通过品牌宣传来“推”。密集组织相关宣传推介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县风电装备、光电光伏、环保滤料、粘胶纤维(含纺织服装)、煤盐化工、阀门机械、食品加工等新特产业的对外宣传推介力度,特别是重点宣传我县获得的全国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中国环保滤料产业基地、江苏省15个特色装备产业基地之

一、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粘胶纤维生产企业等产业品牌;加强推介高新技术企业、中国驰名商标等重点企业、重点品牌、重点产品,力争在全国形成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特产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

(二)实施“四个十”工程,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大产业必须有大企业大集团来引领,2010年是我县“十二五”开局之年,要通过强势推进“十个企业技改、十个企业重组、十个品牌创建、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四个十工程,在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方面谋求突破。

1、坚持大小齐上,重在抓大,推进十个企业技改。继续实施技改奖励政策,保持技改奖励政策的连续性,突出向新特产业、重点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倾斜的导向性。继续通过政策激励、宣传发动,在全县企业家队伍和定报企业中形成争贡献、家家搞技改的比发展、促升级氛围,力争规模企业中实施技改企业一半以上,销售超5000万元企业中实施技

改企业达80%以上。初步排出投入5亿元的澳洋三期工程、投入3亿元的绿叶农化井冈霉素生产线、投入1.5亿元的理想阀门技改等10个技改项目,实行重点重抓。

2、坚持量质并举,重在运用,推进十个品牌创建。加大商标品牌的创立、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既注重商标品牌量的扩张,又注重商标品牌质的提升。定期组织开展商标品牌培训讲座,增强企业商标品牌意识,提高开发利用商标品牌市场价值的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打造高端品牌,提升品牌附加值,以品牌牢固确立市场优势地位。2011年,要在目前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著名商标10件、省名牌产品17件、省级质量管理奖1项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双多化工的“双多”化肥、东方滤袋的“志荣”玻璃纤维布、宁富食品的“宁富”肉制食品争创驰名商标;阜稀公司的“太极”稀土、江恒阀业的“三零”金属阀门、仁舟水泥的“仁舟”水泥、舒恒管夹件的“舒恒”管件争创著名商标;恒河油脂的“恒河”牌植物油、金谷米业的“金谷”牌大米、新科达滤料的“新科”牌玻璃纤维过滤布争创省名牌产品等十个品牌创建工程。

3、坚持内外并举,重在对外,推进十个企业重组。继续以推进企业资产重组为重点,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本地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领军企业挂靠合作新上项目,积极支持本地企业间开展产业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合作。2011年要重点推进初步排出的

恒河油脂与重粮集团合作重组,投入10亿元新上30万吨大米加工项目;佳宁水泥与中建材南方公司合作重组,投入1.5亿元新上百万吨水泥项目;阜宁稀土与中铝集团合作;中恒纺织与香港联邦集团合作,投入1亿元新上500台喷气织机及物流项目;东方滤袋与盐城科行集团合作等十大企业重组工作。对十大重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成功一家,退出一家,增补一家,持续推动全县工业企业对外合作重组步伐。

4、坚持政企联动,重在实效,推进十个政产学研合作。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战略,要积极围绕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推进政产学研合作。重点做好2011年1月初,在南京举办阜宁(南京)新特产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产学研合作恳谈会各项工作,确保签约政产学研合作项目30个以上。2011年要有重点抓好江苏大学与我县合作共建工程研究院、东南大学与我县风电装备产业园共建风电装备部件研究院、上海东华大学与阜城镇人民政府共建除尘滤料研究院、青岛大学与阜宁澳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江苏澳洋粘胶纤维研究院等十大政产学研合作项目。

(三)做到“三个强化”,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发展

1、强化政府激励政策引导。我县专门出台了《推进全县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激励意见》(阜发[2010]50号)、《关于激励扶持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政策意见》(阜发[2010]51

号),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实施产学研合作;激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县设立研发机构。2011年,我们要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宣传,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我县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与我县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向企业宣传,引导企业积极走出去与重点高校寻求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创办产品设计、研发机构。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应用主体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动员有条件的企业都要成立产品设计、研发中心,销售超5000万元的规模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要达60%以上,行业龙头企业要力争建立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2011年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企业中心4个,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协鑫风电、氟美斯滤料、华派新材料、神山风电),“十二五”末要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2011年要力争进入江苏省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试点地区,搭建科技融资平台,形成以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解决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

3、强化政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政产学研对接活动,要像抓为企业服务和项目推进督查一样抓好政产学研项目跟踪服务,将政产学研工作纳入镇区、部门、企业评先评优的条

件之一,建立政产学研工作的长效机制。继续依托重点园区加快科技成果孵化器、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重点加快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科技创业平台等四大平台和7个中心的建设,为科技创新研发创造良好条件。有针对地根据企业技术难题,帮助企业与高校院所牵线搭桥,组织技术攻关,使企业尽早获得最新科技成果,占领市场。2011年要力争与10-20名专家签订柔性人才引进协议,鼓励一批企业与行业领军人物与我县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

新特产业课题调研组 二○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四篇: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作者:安徽省阜南县许堂乡农村经济与统计服务站 刘正敏摘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适应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关键词: 机制创新 惠农政策高新技术 现代农业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今后的五年也是我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五年。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可以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加工原料。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实施,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但农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等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没有得到遏制。这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关系到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全局,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本文作者简介:刘正敏,男,1977年10月出生,安徽省阜南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农业经济师。1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安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刻把握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跳出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以市场经济的理念经营农业,以现代管理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扶“龙头”,强产业,带农户,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积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

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科技是农业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根本出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物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转变。实行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创

新,以提高农业科研开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农民应用科技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积极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快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要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本制度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批发市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转变。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鼓励农民自愿转让农地承包权,建立流转市场,积极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增加农村集体积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从微观和宏观多个层面和统筹城乡发展层次上创新农业发展机制,切实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推进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发展力度。鼓励农民与科技人员、工商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投资和合作经营,培育一批新的农业创业主体。

四、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由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向实施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培育低碳农业的管理理念,提高低碳农业的技术含量;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高效种养生态循环、节水

节肥节药农业等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新能源,积极推广沼气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农村用能结构多元化。

五、依靠农村“阳光工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依靠新型农民来发展现代农业。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李秉龙、薛兴利主编的《农业经济学》教材第二版,2009年1月1日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第五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鲁华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定要按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能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旧矛盾相互交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是当前农民和基层干部反映最集中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小型水利设施不配套,农业市场流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业农村信息化滞后,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不高。与夯实农业基础的要求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应用水平不高,科研、教育、推广衔接不够。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进

步步伐,特别是大力支持种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农业的科技支撑。

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地方缺乏能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专门机构,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技术落后,缺少技术推广、科学实验的工作经费,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沼气、农机等重大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配套服务严重滞后,影响了工程设施效益的发挥。农村金融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加强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切实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去年部分农产品比较效益明显下降,小麦、油菜籽亩均纯收益比上年减少,生猪养殖效益不稳定,奶牛养殖亏损比例居高不下。从未来形势看,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难度增大。迫切需要采取增加生产补贴、加强市场干预和价格支持等方面的综合性措施,稳定农业生产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五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两大主要来源。在农业经营收入方面,各种制约因素增多;在工资性收入方面,明年世界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我国经济回升向好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恢复发展的困难依然较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难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加大,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因此,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就业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

六是保护农业产业安全任务艰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许多国家纷纷加大对本国农业的支持保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困难,进口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冲击进一步加剧。农产品出口困难、进口激增,对国内市

场份额的挤占和市场价格的打压十分明显。迫切需要继续加大农产品出口促销力度,推进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确保国内农业产业安全和市场稳定,维护农民利益。

七是农业发展的法制和制度保障亟待加强。虽然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机制不牢等问题,农业经营机制与现代农业的不适应日益显现。在农业法制建设方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肥料及农药管理等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农业综合执法有待全面推进。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加快农业法制建设,为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体制保障。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国民经济从超常规保增长到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一年,是巩固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增长6%以上,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有力支撑。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2010年,中央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和保险服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研究,及时提出政策意见建议。要狠抓措施落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把粮食生产摆在首要位置,着力优化品种和区域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继续搞好油料、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支持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加强生鲜乳收购站监管。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加快推进养殖标准化改造。

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市场信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规模开展园艺产品生产和畜牧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健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业展会经济,扩大“农超对接”试点工作,推动完善和落实“绿色通道”政策。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市场布局规划,重点支持主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协调配合、检打联动、监测预警、应急处理机制,坚决防止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实施新一轮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新认定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启动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农业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的地力培肥技术指导,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

模和范围,启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认真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启动实施农机化推进工程和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精心组织跨区作业,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织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启动一批重大协作项目和区域科技项目,实施好农业行业科研专项和948计划。加强良种培育,支持种子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民族种业。扩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建设,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加快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切实加强免疫、监测、流行病学调查、检疫监管、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爆发流行。进一步加强病虫监测,积极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积极防治外来生物入侵,加强重大疫情阻截带、优势作物非疫区和边境防疫带建设,加大对草原鼠虫害、毒害草的防治力度。

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新型能源化,适度发展非粮能源作物。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突破口,加快推广农业农村十大节能减排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村庄环境整治,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扩大草原承包经营

规范化试点范围,加快基本草原划定进程,搞好人工饲草地建设,发展舍饲圈养,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和法制建设,加快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继续做好农村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和承包管理工作,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和服务,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

下载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 ,促进和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保监会系统党组织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保险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发展、保效益、防风险”的工作主基调,夯实经营基础,牢......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省政府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合集]

    “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全国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全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树立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民......

    四川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四川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在“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大背景下,四川旅游如何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本站推荐)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张华建 作为农业大省、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