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材料十二五
《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出台
7月4日,《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已经出台。《意见》提出重点支 持和发展新材料和高档特种建材产品。太阳能玻璃等特种玻璃,及以石墨、高岭土等为重点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被列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工信部组织制定的《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非金属矿工业和新型建筑材料等5个专项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要把调整结构、产业升级作为发展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其中,传统建材业要在改造提升水平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增加制品业,淘汰落后产能,在提升技术、产品标准与提高进入门槛的前提下,依据市场容量适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十二五”期间建材业要重点支持和发展新材料、新兴产业和深加工制品、高档特种建材产品,使其成为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特种玻璃产区布局优选下游发达省区
记者注意到,《意见》将特种玻璃包括太阳能玻璃、超薄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其主要产品包括,精深加工玻璃及制品,太阳能玻璃、超薄基板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特种石英玻璃、风挡玻璃、建筑用结构功能一体化玻璃制品、耐热玻璃等。
《意见》还提出,特种玻璃生产主要选择在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布局或相关下游产业较发达的省区。在各大中城市和物流条件较好地区,支持建设节能门窗幕墙、功能玻璃、精品装饰及家居玻璃生产基地。根据该《意见》预测,2012年我国平板玻璃需要量在7.5亿重量箱,镀膜玻璃1.4亿平方米,太阳能光伏玻璃1.6亿平方米,汽车安全玻璃2.2亿平方米,超薄屏显基板玻璃1.2亿平方米。超白浮法玻璃是TCO导电玻璃的原片,工艺壁垒高,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由于薄膜电池的全球市场只有3GW左右,而且在多晶硅的当前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短期内超白浮法玻璃的需求上升潜力还是在建筑领域。目前建筑和薄膜电池的应用领域规模均未大幅展开,但是应用潜力巨大,后期的市场规模看好。按照规划目标,前10家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由2010年的57%,到2015年提高至75%。而且,该《意见》表示,玻璃全行业有1-2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事实上,《意见》明确提出,要严格核准新增产能项目,除西部地区可建设超白、超薄等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外,其他省市主要以提高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率为主,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将成新亮点
除了特种玻璃外,在《建筑材料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中,非金属矿深加工成另一亮点。《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滑石、硅灰石、石英、萤石、珍珠岩等为重点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
根据《意见》规划,“十二五”时期,要在我国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集中地区,建设采选和深加工产业基地。其中,萤石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开采产能,引导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以浙江、湖南、江西、福建、内蒙古等主要产区为重点,整合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耐火黏土,实行开采和生产总量限制,严格控制新增开采产能,以山西、河南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保证稀缺资源优质优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石材,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依托水运、港口和区域市场优势,以及西部资源优势,规划建设2-3个大型国际化石材加工集散基地。石墨,依托资源产地及产业基础,在黑龙江鸡西和萝北、湖北宜昌、内蒙古兴和等地建设专业化石墨系列深加工产品及下游产业基地。滑石,依托山东平度、广西桂林、辽宁海城加工基地,稳定原矿产能,开发高性能矿物材料及制品。高岭土,重点支持江苏苏州、广东茂名、广西北海、福建龙岩以及内蒙古、山西煤系高岭土基地建设,发展高性能高岭土系列产品。硅藻土,以吉林白山地区资源优势为依托,建设硅藻土生产加工基地,开发助滤剂、催化剂、沥青改性剂、保温材料等系列产品。珍珠岩,以河南、内蒙古、山西、辽宁等主要产区为重点,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大力发展用于节能、环保、防火等复合型高性能材料及制品。为了有效引导非金属材料深加工产业发展,《意见》还提出,研究制订提高部分重点矿产的行业准入门槛,以及完善非金属矿产品标准体系,积极开展非金属矿深加工新型材料及制品的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以求为非金属深加工产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未来两年建筑节能市场规模4000亿元
近40座城市跻身全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节能改造面积超200亿平方米,政策补贴20元/平方米。住建部目前已初步确定全国近40座城市作为“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要求每个城市未来两年内完成改造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在这些城市中,每个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可享受20元/平方米财政补贴。据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专委会统计,目前全国既有建筑面积为430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面积占一半以上,节能达标率均不足10%。如果以每平方米建筑的改造成本2500元到3000元计算,公共建筑节能市场规模可达50万亿元左右。在住建部此次初步确定的近40座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中,以每座重点城市未来两年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面积400万平方米计算,市场规模可能在40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被确定为节能降耗主要领域。按照近日公布的《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将启动一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到2015年,这些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将下降20%以上。其中,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将下降30%以上。
◆建材行业2011年下半年投资策略
1、水泥行业
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协同效应日益增强。预期“十二五”开局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拉动水泥需求稳步上升,保障房与水利投资有望成为下半年水泥新增需求引擎,虽然增速较过往两年下滑,但电荒导致的限电、协同效应以及严厉的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将使得供给端持续受限,水泥行业景气有望继续超预期;中长期(2012年后)看,则因淘汰落后、清理在建项目等产业政策举措继续严厉实施,行业供给压力将大为缓解,供需状况逐步改善,协同效应持续提升,从而引领行业长期景气继续上行。
水泥行业投资策略,水泥股即将迎来中报业绩集中预喜期,建议逐步加大水泥股配置。龙头企业在行业景气向上时正向弹性最大,区域主题在于区域新增产能与落后产能不匹配性以及区域需求增速差异,并购主题则着眼于产业政策变更及落后产能淘汰加速催生并购整合加剧这一趋势;基于三大投资机会,重点关注的组合:海螺水泥、江西水泥、塔牌集团、华新水泥、天山股份、青松建化、亚泰集团、金隅股份、四川双马、狮头股份、巢东股份等。
2、玻璃行业平板玻璃景气下行,深加工玻璃景气迥异。持续高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剧平板玻璃需求不确定性,同时下半年产能释放压为依然较大,在成本端持续上行的背景下,平板玻璃景气将延续下行;深加工玻璃景气出现明显分化,超白玻璃、LOW-E玻璃由于今年以来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导致行业景气始现下行拐点,价格与盈利将有所下降;而技术门槛更高的“超薄玻璃”与“TCO玻璃”有望在较长时期内享受更高盈利水平。玻璃行业投资策略 在平板玻璃景气下行的大背景下,平板玻璃业务占比较高的公司业绩受拖累;同时,由于深加工玻璃景气迥异,我们推荐在较长时期内有望享受高盈利水平的“超薄玻璃”与“TCO玻璃”牛产商;因此中航三鑫、信义玻璃、洛阳玻璃、秀强股份、南玻等公司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值得关注。新型建材及非金属新材料行业投资策略:紧盯“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双主题。我们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受益于四季度水利投资大规模启动而订单有望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的水利节能材料企业青龙管业和国统股份以及受益于行业景气逐步改善的新能源相关新材料公司中国玻纤。
3、光伏玻璃行业年内光伏投资机会集中于配套领域,看好光伏玻璃。年内光伏生产型公司的盈利能力普遍受到价格的压制,难以获得较高的业绩增速。兼具规模成长性和进口替代空间的辅料、设备型企业,是年内光伏投资的主要看点。光伏玻璃的毛利率水平高于光伏产品制造产业链,也高于普通玻璃的毛利率水平,因此相关企业的光伏玻璃业务有望在2年内维持较高的增速和毛利率水平,而在3~5年后的光伏平价上网时代可获得很高的增速和相对稳定的毛利率水平。超白压延玻璃应用于组件封装,年均增长在30%左右。超白压延玻璃的作用是封装,可用于晶硅和薄膜电池,目前封装玻璃的透光率在92%左右,通过镀膜增透的方式可以提升至94~95%,应用后组件效率可提升0.5%左右,因此封装玻璃的发展将向增透倾斜。光伏行业需求短期受到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波动,但是长期来看年均30%的增速可以保证;平价上网后的需求爆发可期,因此封装玻璃市场长期看好。超白浮法玻璃壁垒高,短期看建筑,长期看薄膜。超白浮法玻璃是TCO导电玻璃的原片,工艺壁垒高,国内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由于薄膜电池的全球市场只有3GW左右,而且在于晶硅的当前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短期内超白浮法玻璃的需求上升潜力还是在建筑领域。目前建筑和薄膜电池的应用领域规模均未大幅展开,但是应用潜力巨大,看好后期的市场规模。长期来看,由于工艺壁垒较低、扩产迅速,在未来几年将会出现供应的大增,盈利能力将受到压缩;另一方面,光伏组件的价格长期趋降,盖板玻璃等配套产品的毛利率也必会随之降低。长期看好光伏玻璃业务的业绩成长性,后期的发展将依赖于光伏行业的高增速,以规模的扩张抵消毛利率水平的下降。建议关注光伏玻璃龙头南玻A(000012),超白浮法玻璃核心技术企业金晶科技(600586),拥有能源、材料、交通优势的拓日新能(002218)。◆重点上市公司简介
1、南玻A(000012):
太阳能业务成为一季度利润贡献主力。公司一季度净利润增长40%以上,其中太阳能业务贡献的利润占到五成以上,平板玻璃贡献利润占比下降到30%。平板玻璃今年面临较大压力,利润将有所下滑。公司目前有220 万吨平板玻璃产能,产能利用率在100%。但今年平板玻璃行业面临较大压力,一方面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下半年行业供给压力加大,经销商去库存,后期价格有下滑压力。公司一季度平板玻璃产销量以及售价和去年基本持平,但成本上升挤压了毛利率。目前平板玻璃毛利率为25%,较去年34%有所下滑,导致该块业务利润下滑3 成。新增的吴江50 万吨生产线今年6 月点火,下半年开始贡献产能。广州南玻出售(但近两年利润仍归公司),新建的广州清远的生产线预计到明年下半年投产,基本上与广州南玻产能对接上。去年平板玻璃贡献了6 个亿的净利润。我们初步预计今年平板玻璃贡献利润在4 个亿左右。工程玻璃盈利能力有所提高。由于工程玻璃主要以销定产,因此盈利相对比较稳定。毛利率比去年略有上升,保持在30%以上。目前产能有1080 万平中空镀膜和400 万平镀膜大板,今年新增量主要两条300 万平的镀膜大板分别在三季度和四季度投产。去年工程玻璃贡献3 个亿,预计该块业务今年小幅增长。公司工程玻璃用浮法玻璃原片有1/3 自供。预计全年净利润在3.6 亿元。多晶硅今年产量翻番,但价格有下滑压力。公司太阳能事业部利润来源包括多晶硅、晶硅片和组件以及超白压延玻璃。去年多晶硅产量1300 万吨,今年公司技术改造后预计产量达到2500 万吨。价格方面,目前多晶硅价格下跌到55-60 美元/公斤,基本上已经快到多数国内中小企业盈亏平衡点(多数企业成本超过50 美元/ 公斤),我们判断由于去年下半年受光伏市场需求回升带动价格快速提高,而今年多晶硅产能释放压力较大,同比效应今年全年均价将有所回落,预计均价在55 美金/公斤。成本方面,公司目前全成本已经下降到35 美元/公斤以下,去年成本在38 美元/公斤,我们初步测算全年多晶硅吨净利大约10-12 万。去年公司晶硅片产能在100MW,今年底达到300MW,预计释放产量在100MW,贡献利润约7800 万。因此多晶硅仍主要以外销为主,供晶硅片生产用还较少。后期还将考虑扩建多晶硅,如要满足所有晶硅片用多晶硅需达到6500-7000 吨。超白压延玻璃年底有一条650t/d 生产线投产,产能将从12 万吨扩展到27.6 万吨。预计太阳能事业部全年贡献利润大约7.4 亿元,同比增长45%。触摸屏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公司精细玻璃事业部主要是1500万平ITO玻璃以及触摸屏(彩色滤光片生产线已经都转成生产触摸屏TP),公司目前触摸屏通过日本关王给苹果供货,也为一些其他厂商供货,但以苹果为主。去年四季度投产月产量为3万片,今年月产量已经达到12万片。去年触摸屏业务贡献800万,目前较好单月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业务呈现爆发式快速增长。我们大体预计全年该事业部净利润在1.6亿元左右。公司认为精细玻璃事业部该块资产优良,但市场没有体现出对他的价值认可,中期规划是以管理层持股设立公司作为精细玻璃业务的营运平台,将其分拆出来单独上市。短期平板玻璃和多晶硅业务面临景气下滑,但长期成长无忧。我们认为公司自身质地优良,且未来三年伴随太阳能,精细玻璃和工程玻璃产能的投放,还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业绩的释放。预计2011-2012年净利润增速放缓,2013年增速有望超过50%。短期压力来自平板玻璃和多晶硅市场景气回落。
2、金晶科技(600586):
公司玻璃业务稳定发展,淄博本部10年超白玻璃全年生产11个月,实现突破生产和质量瓶颈;滕州金晶燃料变革取得突破;海天公司以技改降低生产成本,10年下半年纯碱价格大幅提升时取得较好业绩。公司非公开增发顺利完成,发行1.2亿股,募集资金15.4亿,投资2条太阳能电池基板及low-e玻璃项目,计划形成年产720万重箱超白玻璃(390万重箱用于太阳能,330万重箱镀膜玻璃深加工)以及1000万平米Low-e玻璃生产能力,延续公司在超白玻璃领域的先发优势。“十二五”期间将重视建筑节能,2015年之前有望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面积25亿平方米,公司加大超白玻璃及Low-e玻璃布局,未来产品结构将符合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以及建筑节能的加速推广。
3、拓日新能(002218):
公司目前规模小,2010年晶体硅电池和非晶硅薄膜电池销售量仅约35MW和17MW。2011年后乐山、渭南两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晶体硅电池产能将增长到200mw,之后进一步扩充到300-500MW。非晶硅薄膜电池产能增长到175mw。“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自制”与“产业链纵向延伸”是公司毛利率持续高于同行的关键。公司晶体硅电池生产线70%设备、非晶硅薄膜100%设备实现自给,研制出多线切割机、刃料等实现进口替代。通过设备和材料自制,公司把产业链上多环节成本节余和利润内化为公司光伏产品的低成本高盈利。2011-2012年光伏玻璃将是个亮点。公司现投产2条玻璃生产线,再续建4条,形成年近2000万平米的生产能力。预计到8月底前两条线将点火,年内即可试生产出玻璃,后两条也将在年内完成建造。预计公司2011年生产超白光伏玻璃500-650万平方米,外销约350万平米,外销同比增长近5.5倍。6条线量产后,规模效应和用气成本将使玻璃制造成本下降。2012年后晶体硅电池和光热等应用产品将发力。近期受国内产能快速投放,欧洲补贴下调、欧洲债务危机影响,短期需求不被看好,电池组件出货量与价格均连续下降。我们预计2012年后晶体硅电池将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平板式集热器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4、中航三鑫(002163):
特种玻璃将进入业绩贡献期:公司蚌埠生产基地的日融250吨超白压延产品日渐成熟,受益超白压延玻璃下游良好需求状况,产品供不应求;海南1号线顺利点火,产品达到了电子功能玻璃标准,取得预期的销售情况;海南2号线于11年1月顺利点火,3、4号线也将陆续实现点火;大亚湾离线Low-e 生产顺利。顺利收购文昌砂矿100%所有权,从而保障中航特玻生产线原料需求,完善公司产业链的建立。11年公司计划非公开增发1.25亿股,其中中航通飞拟认购不低于10%,拟募集20.75亿投资于航天与太阳能特种玻璃、全氧燃烧超白压延、航空仪表及电子浮法玻璃等项目,同时减少三鑫精美特持股比例,认购百慕新材进入航空涂料,坚定了公司在特种材料领域的转型,“十二五”将致力于打造光伏幕墙、特玻材料、航空玻璃
三大产业。
5、金刚玻璃(300093):
通过设立吴江基地,建立上海、北京子公司销售网点,布局全国,完善销售配套系统,10年在华北、西南、东北地区收入实现大幅提升公司是我国玻璃深加工龙头企业之一,在防火、防爆玻璃具备领先水平,拥有83项专利技术,随着城市防火意识加强,安防玻璃市场将稳定增长。公司光伏建筑组件受益光伏产业发展以及金太阳工程等。随着募投项目部分投资,“高强度单片铯钾防火玻璃技术改造项目”和“4兆瓦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有望在2011年6月份以前全部投产。超募资金投资的50MW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线按进度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吴江120万平米特种玻璃和8MW太阳能BIPV组件生产线正抓紧建设,11年底有望逐步达产,将大幅提升公司营业收入。
6、北新建材(000786):
行业未来五年仍有翻番空间,兼具投资和消费属性;龙头公司具备快速扩张的天时地利;双品牌优势使战略运作更加灵活;业绩快速增长,财务指标稳健,行业白马估值过低。石膏板行业在我国仍处于快速成长期,集中度提升是必然:我国人均石膏板用量仅有1.39平/人,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石膏板使用大国日本和美国的用量均经历过快速发展期,日本人均消费量峰值达到5.46平米,美国的产能则高度集中于8家公司。我国市场空间未来五年市场还将翻番,增量与存量市场并存使石膏板行业周期性弱于房地产。市场逐渐品牌化,龙头企业具备更强的发展实力。公司是绝对龙头,扩张强势,增长稳健:公司作为新型建材龙头,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目前,业务规模超过10亿平米(配套轻钢龙骨),市场占有率超过30%,并计划再用3年时间业务规模超过15亿平米,成为世界第一的石膏板产业集团,到2015年石膏板产能超过20亿平米。公司经营业绩一直稳健增长,近五年更是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
第二篇:吉新煤矿十二五规划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
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力拓分公司
二O 一一 年 一 月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回顾
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位于吉木萨尔县城西南约2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大有乡。吉新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4′53″,东经89°00′26″,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总体东西长2750m,南北宽约1100m,面积约2.66km2,矿井建设规模6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5号),红山洼煤矿中心地理坐标北纬:43°55′45″,东经88°59′04″,井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井田范围长约1830m,宽约600~820m,面积约1.8km2,矿井建设规模30万吨/年,该项目已被列入自治区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新煤规〔2006〕604号)。两矿井位于乌奇公路南约9km,有三级沥青砼道路通往煤矿,交通便利,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相邻,煤层相连,开采煤层条件完全一致。
“十一五”期间,力拓分公司在自治区各级政府、兖矿集团公司、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建设“科技强矿、人才兴矿、文化建矿”的现代化文明矿井为目标,以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为方向,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管理为手段,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攻难克坚,力争实现矿井安全、生产、经营和三个文明同步协调发展。
吉新煤矿60万吨/年技改项目于2008年1月份开工建设,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建设等单位的共同努力,首采工作面于2009年8月31日安装完毕,各主要生产系统于2009年9月开始单机设备调试、带载调试和验收。经过矿井联合试运转检验,矿井主要生产系统和安全设施达到了设计要求,具备了联合试运转验收条件,并于2010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年1月13日通过兖矿集团公司联合试运转验收,现转入试生产阶段,计划本年内完成投产验收。2010年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61.21万吨。
2、掘进进尺:2300m。
3、原煤成本:116.95元/吨。
4、煤质指标: 发热量23MJ/kg,水份10.71%,灰份15.6%。
5、技改投资完成情况:全年技改投资完成12272.93万元,完成了全年投资计划和工程结算。其中:矿建工程完成投资2081.16万元;土建工程完成投资2986.63万元;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211.52万元;设备投资完成2242.46万元;其他投资完成2751.16万元。
6、矿井投产验收情况:
2010年1月13日通过联合试运转条件验收,经批准于2010年3月6日开始试生产。
2010年7月1日通过工程质量认证。2010年7月30日通过消防专项验收。2010年9月8日通过环保设施专项验收。2010年9月18日通过水土保持验收。
2010年9月28日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安全设施竣工验收和瓦斯治理示范矿井验收。
2010年11月23日接到矿井安全生产许可证授理通知书。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显著。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以“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管理文化为支撑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丰富拓展文化内涵,加大企业文化宣贯力度,统一了职工思想,改善了职工心智模式,规范了职工行为。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完善了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强化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确认制度,推行了井下作业现场“红、黄牌“管理,开展了本质安全型岗位、区队和系统创建,推进了矿井“双基”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煤矿安全程度评估及质量标准化评估。深化“四级”安全培训,建立健全了“四级“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安全技术人员累计511人次。
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推进。按照“以采定掘、以掘保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组织生产,形成了有序开采、合理布面、开拓延伸的格局,实现了吉新矿首采11A601工作面的顺利投产和西翼采区的掘进生产,促进了矿井由基建技改矿井向生产矿井正常生产的转变。强化对综机设备、提升、运输系统的管理,加强对机电系统的改造和通风系统的调整,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加大队伍建设和队伍培训。在矿井技改期间,针对矿井职工队伍大多由新工人组建,同时对新设备、新工艺、新系统不熟悉的情况。吉新煤矿按照“请进来、送出去”的方针政策,多批次、多地点将新参加工作及原矿井职工送至集团公司各兄弟矿井进行入矿实地培训和学习。同时,派出矿井精干力量,到各设备厂家进行实地培训,做到早介入,早学习,早熟悉。在矿井正式投入生产前,熟悉各专业应知应会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在设备招标购置前,与厂家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在矿井安装及设备调试期间,由各设备厂家技术人员在矿进行指导安装及现场培训。保证矿井各专业各工种能够在矿井技改期间做到“三懂四会”。同时发挥矿井四级培训站的积极作用,联系自治区教培中心,组织老师到矿培训,累计培训各岗位工种632人次,达到了矿井由技改转入生产后各岗位工种持证上岗的要求。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由于吉新煤矿工作面倾角较大,最大倾角约40°,开采工艺在国内尚属技术难题,吉新煤矿联合西安科技大学进行《大倾角采煤工艺研究》。为降低矿井井巷投入,在副井形成了斜巷辅助运输、架空乘人装置、行人助力器为一体的辅助运输载人系统。受原矿井为私人煤窑收购,造成老采空区图纸不全、火烧区富水条件不明等因素,吉新煤矿积极联系西安科技大学对采区探放水工艺和方案,委托集团公司地质大队进行探访水设计和组织施工,提高了采区防水抗灾能力。与西安科技大学签订了大倾角工作面防灭火及瓦斯治理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
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深化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建设,完善材料预算控制体系,建立了经营管理中心,初步形成了市场调研、资金管理、材料发放、内部考核的内外循环管理模式。狠抓内部经济运行,完善了岗位、个人和相近工序多人一起作业的目标责任管理。完善了煤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商品煤含矸、含杂率。
三个文明建设稳步发展。构建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新工作实践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在矿井重组和技改期间,使矿井干部职工队伍稳定、团结。针对新疆地区少数民族职工特殊的民族生活习惯,采取自治自管、帮扶照顾,尊重少数民族职工的饮食生活习惯,保证矿井稳定发展。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落实。信访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营造“和谐矿井、融合共进”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和节能措施。矿井建立了矿井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初步建立多项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在设备选型和工艺方面,大力推广节能、低耗、低污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污,强化环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节能管理,为实现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方针
“十二五”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使其成为指导我矿未来五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发展目标
首先,立足于安全发展,有效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特大事故,为吉新煤矿健康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管理,力争在促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方面有所提高。再次,突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充分发挥各级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自觉、主动地把安全本职工作做好。最后,加大安全投入,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力争在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问题上实现突破。
为响应国家和自治区煤炭产业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深入实施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根据国务院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疆人民政府新政发〔2009〕52号文件《关于促进自治区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的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指导意见》以及新疆发改委新发改能源〔2009〕534号文《关于吉木萨尔县吉新煤矿60万吨/年改扩建项目核准的批复》、新发改能源〔2010〕942号文《关于补充上报2010年煤炭产业升级项目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函〔2010〕227号《关于上报重点整合矿区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资源整合,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年9月20日关于新疆各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落实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加快实施南北互动,优化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经济环境,推进乌昌一体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新发改函[2008]97号文下达了“关于委托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的函”,要求兖矿新疆矿业有限公司为牵头企业,委托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吉木萨尔水溪沟矿区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初稿已于2010年4月进行初审,规划吉新、红山洼煤矿合并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的矿井。
根据上述政策和文件精神,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利用兖矿集团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对中小型煤矿进行资源重组和改造升级,扩大矿井规模,先期按产业升级政策,拟将吉新煤矿与红山洼煤矿进行产业升级,建设一个90万吨/年矿井,到“十二五”末根据水西沟矿区总体规划,建设一个240万吨/年,矿井同时配套建设一个洗选煤厂,计划投资2.3亿,解决就业人员400人。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天山北坡的乌鲁木齐、昌吉、塔城、克拉马依四地区分布着众多大型火力发电厂、石油加工、食品加工、建材企业,是新疆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也是我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片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疆的62%左右。吉新煤矿生产的煤炭主要供应天山北坡经济带东部的吉木萨尔、奇台、阜康等地的发电、建材、城市集中供热以及居民生活用煤,煤炭销售前景较好。本项目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建设条件,有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以实现有效的规模经济效益。本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社会效益。
公司正在着手办理吉新煤矿和红山洼煤矿产业升级的相关事宜。计划2010年~2015年进行吉新煤矿改扩建90万吨、240万吨/年项目,其中2010年~2011年进行相关手续的办理,2012年~2013年进行改扩建建设,2014年~2015年试运转投产。
三、“十二五”安全生产工作主要任务
(一)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产经营中涉及安全的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以及各个环节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只有建立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废弛,安全生产管理措施不落实,势必埋下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建章立制是搞好安全生产,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对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和整改,完善各种安全生产管理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保障安全生产最基本、最重要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分清责任,各尽其责,才能形成严密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为了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
我矿各级组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落实各自的责任。只有这样一级一级地签定,一直把责任书签定到区队、班组及一些关键岗位。在人员变动时或责任书到期后,及时进行补签或续签,从而确保了安全生产责任环环相扣,面面落实,避免出现中断、脱节的现象。(2)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居于全面领导和决策的地位。一个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与其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为了切实落实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各部门在责任书中明确要求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履行好安全生产的六项职责,即: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和实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报告处理事故等。对安全生产直接负责人、单位的其他领导、安全监管机构负责人和监管人员、其他部门负责人、班组长直至各岗位职工,都按照分工明确其安全生产职责,把
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格验收考核及交接,做到质量不达标不交接,确保了各岗位职工做到了岗位达标。
(三)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安全素质
纵观煤矿生产的各次事故,其事故原因主要是一些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认识不高,基层工作不到位,基础工作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措施、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混乱、水平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大量事实说明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抓住、强化了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就抓住了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矛盾,就能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抓好安全基层基础工作,要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区队管理、班组管理,认真抓好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认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企业现场安全管理,认真抓好员工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害工作,特殊岗位工种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
(四)加强安全检查,整改安全隐患,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煤矿生产的各个时期、各个环节都要经常不断地进行安全检查,要使安全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安全检查的内容包括:查规程、措施、制度的落实情况,查现场管理存在的各种隐患、特别是重大隐患,对重大安全隐患要挂牌督办,对查出重大隐患的单位要实行重罚。查安全防护设施。对各种安全防护设施我们要查其是否齐全、吉新煤矿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
是否有效。查安全培训、查要害工作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查这些人员的工作记录、操作技能等,确保这些特种作业人员的素质真实有效。
(五)加强职业病的防治,为职工创建安全、健康的作业环境
我矿要建立起完善的防尘系统。同时,井下所有掘进要实行湿式打眼,并装设捕尘装置。所有转载点要有喷雾降尘设施,工人要佩戴防尘口罩。要为工人创造出良好的、健康的、安全的作业环境。
(六)加强安全人才培训
加强安全人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各工种人员的安全素质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障。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和安排下,每年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煤矿安全培训,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使企业负责人了解安全生产形势,掌握煤矿安全生产规律,加强对我矿安全生产的统一、协调、指挥,是我矿安全生产的最根本的有力保证。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分期分批对区队长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区队长及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过安全培训中心的严格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方能继续担任区队长职务。通过这种形式保证区队长的安全素质,杜绝违 章指挥,为矿安全生产把好现场关口。
通过三级安全培训资质的机构,对特种作业人员定期开展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操作证的安全综合培训,坚持做到持证上岗。矿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班,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
第三篇:实现新突破-十二五规划(推荐)
“六个新突破”,一是着力实施“63513”示范工程,在发展壮大新兴高端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5个重点园区、着力扩张10家龙头企业、切实抓好20个骨干项目,新增投入200亿元左右,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建设潍坊光电产业园二期、新兴产业园、先进制造园、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高新滨海产业园等5个重点园区。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战略、新建项目、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途径,加快壮大10家龙头企业。突出抓好潍柴动力系列项目和歌尔光电产业园、北汽福田潍坊多功能汽车厂、盛瑞传动8挡自动变速器工业园等20个重点项目。二是着力推动城市转型提升,在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建设“一河四路两片”区域,即开工建设浞河宝岛主题公园,发展充实健康东街、潍县中路、北海路、玉清东街周边区域,改造提升潍县中路以东、东风东街以北、永春路以西、玉清东街以南片区,开发建设25平方公里片区,加快打造中央商务区、总部经济聚集区、现代服务业隆起带。着力壮大总部经济,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三是着力繁荣科技服务业,在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实施“双十工程”,重点抓好软件园、生物园、商业数据基地、高端产业加速器等10个续建项目,开工建设环渤海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歌尔科技学院等10个新项目,加快发展提升科技服务业。打造4个新的商务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四是着力提升民生建设水平,在打造美满幸福家园上实现新突破。实施10项惠民工程,主要是加快建设志远小学、清平小学、浞景学校,新开工建设钢城现代学校、凤凰小学,新建和改建7所公办幼儿园,实施学前2年免费教育。建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建成老年安养中心二期工程,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成600套以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4处超市或农贸市场。五是着力聚集创新支撑资源,在推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实现新突破。办好博士联谊会,实施“1300引才工程”,引进2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争创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创建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6家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2家企业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家企业申报国家863计划,8家企业申报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计划。落实好有关重大贷款项目。推动8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六是着力加强改进党的建设,在提升创新创业保障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努力实现五个方面新突破。一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主要通过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快科技型民营经济发展,提高选商选资水平和加大基础产业扶持力度等措施来实现。二是着力优化财税结构,努力实现楼宇总部经济新突破。三是着力实施宜居城市战略,努力实现“三改一化”新突破。要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推进新市镇和城中村改造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违法占地、违章建设的治理力度,积极推进“三改一化”工作。四是着力实施“四金农民”战略,努力实现民计民生新突破。五是着力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实现自主发展新突破。
五个“新突破”:要力争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优化城乡环境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加强对外合作上实现新突破,要力争在强化干部作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五个优势:巩固县域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必须创造思想优势,放大资源优势,打造环境优势,构筑产业优势,依靠人力优势。
一是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新突破。进一步用好用活上级扶持政策,在抓好全区7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前提下,借助 银农金桥 工程,加强银企联姻,使更多的农业企业挤进国家扶持的盘子,力争尽快创立我区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企业效益,提升发展水平。
二是实现城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突破。努力提升城市农业发展定位,坚持品牌、项目、产业链建设同步推进。以白浪河生态林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文博园、广潍汽博园、金宝乐园等旅游开发项目建设,打造奎文区文化、旅游休闲、会展博览、健康娱乐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园区,力争将该区城市农业打造成富有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新亮点。
三是实现劳动力就业再就业服务水平新突破。着眼于加快村改居的居民提高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尽快融入城市,认真组织实施好城郊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新型城郊居民创业培训、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程。加强协调配合,逐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用工管理制度,积极创造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就业创业的环境。
四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新突破。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进货抽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区企业三级检测网络。抓好市场自检自测体系建设。认真开展好每半月例行抽样检测工作。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加强与工商、质检等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形成联动机制,加大处罚力度。
五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新突破。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绿色示范街居建设,进一步提升林木覆盖率。按照潍办发(2010)37号文件要求,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扎实推进街居、单位、企业绿化工作,确保完成市里下达的任务目标,努力营造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 的最佳人居环境。抓好白浪河生态林场扩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体制,推动林场健康发展。
六是实现涉农综合改革新突破。继续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改制,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协调督促搞好全区各街道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等工作,推动街居产业发展规划健康有序实施。同时,继续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项涉农惠农政策。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项目尤其是养殖场中型沼气池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农机执法力度,抓好农机化各项工作。
七是实现机关建设新突破。围绕 创先争优、强基固本做先锋 活动的深入开展,认真落实 两实 作风,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素质,树形象,切实抓好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强化求真务实、争创一流、为民服务、廉洁自律 四种意识,不断提高战斗力和凝聚力。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全力以赴推动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实施农田灌溉工程,不断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农牧区饮水安全。实施基本农田保护工程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实施草场恢复性建设工程,不断加大草原建设、管理和保护力度。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力争完成2399户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着力解决安居工程中水、电、路、讯、广播电视、邮政等“短腿”问题,确保90%以上的农牧民实现定居、安居、适居。实施农牧区小康环保行动,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乡村公路建设,方便农牧民群众运输和出行。实施薪材替代工程,力争完成2000户沼气建设任务。
在调整农牧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努力建设既具有明显特色和品质优势,又具备较强规模经济优势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做到建设特色农牧业产业带与市场营销、旅游观光、科技推广示范、培养新型农牧民、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
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实现劳务输出4.5万人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的机遇,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牧区农贸、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常继续贯彻落实“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针,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家,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业,使更多的农牧民群众吃上旅游饭。
在扶贫开发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加快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积极实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扶持和引导贫困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认真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和“爱民固边战略”,促进边境县与腹心县同步发展。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坚持工作到乡镇、规划到村、帮扶到户。
在统筹发展民生事业上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和谐农牧区。加快发展农牧区教育事业,广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加大科技培训,完成1万人次培训任务;加快发展农牧区文化事业,力争完成20个村文化室、50座广播电视站的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加快发展农牧区卫生事业,确保农牧民群众小病不出乡、大病有统筹、医疗有保障。
在深化农牧区改革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增强农牧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三个长期不变”的农牧区基本政策,深入落实草场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林芝地区农牧区改革试点方案》,重点抓好工布江达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继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农牧区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引导援藏资金重点向农牧区倾斜。
在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以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载体,不断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以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建立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建立党建信息员制度为载体,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沟通联系;以流动党校和典型建设为载体,切实抓好“双培双带”工作。
第四篇:十二五新医改实施方案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2‟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现代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贯穿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十二五”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关键时期。为巩固扩大前一阶段改革成果,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明确2012-2015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目标、改革重点和主要任务,是未来四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一、规划背景
自2009年4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实现了阶段性目标。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医保)框架初步形成,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13亿人,筹资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保障范围从大病延伸到门诊小病,城乡医疗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药品安全保障得到明显加强;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开始形成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2200多所县级医院和3.3万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改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开始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10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面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围绕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下简称“四个分开”)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开,多元办医稳步推进。各级政府对医药卫生工作的认识和执行力明显提高,实践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三年改革实践证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向正确、路径清晰、措施有力,尤其是在基层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集中暴露,改革的难度明显加大。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还需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政府职能转变亟待加快步伐,制度法规建设的任务更加紧迫。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点,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疾病谱变化、医药技术创新、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卫生费用快速增长等,对优化资源配臵、扩大服务供给、转变服务模式、合理控制费用和提升管理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
“十二五”时期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承前启后,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抓住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不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把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为基本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精神,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以及监管体制等领域综合改革,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重点突破,增强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优化卫生资源配臵,重构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提高医药卫生体制的运行效率,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病有所医”的制度保障,不断提高全体人民健康水平,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主要目标。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通过支付制度等改革,明显提高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卫生资源配臵不断优化,社会力量办医取得积极进展;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不足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药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逐步规范,医药价格体系逐步理顺;医药卫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
到2015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服务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卫生总费用增长得到合理控制,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群众负担明显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降低到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22/10万以下。
三、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
充分发挥全民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重点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通过支付制度改革,加大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责任。在继续提高基本医保参保率基础上,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管理服务能力,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医疗费用保障问题。
(一)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三个百分点。重点做好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保工作。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到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筹资机制。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稳步推进职工医保门诊统筹。
(三)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按照管办分开原则,完善基本医保管理和经办运行机制,明确界定职责,进一步落实医保经办机构的法人自主权,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四)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即时结算,使患者看病只需支付自负部分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2015年全面实现统筹区域内和省内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初步实现跨省医疗费用异地即时结算;做好基本医保和医疗救助结算衔接。完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基本实现职工医保制度内跨区域转移接续,推进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衔接。加快建立具有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等复合功能的医保信息系统,实现与定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医保就医“一卡通”,方便参保人员就医。
加强基本医保基金收支管理。职工医保基金结余过多的地区要把结余降到合理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基金要坚持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结余过多的,可结合实际重点提高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水平。增强基本医保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市级统筹,逐步建立省级风险调剂金制度,积极推进省级统筹。完善基本医保基金管理监督和风险防范机制,防止基本医保基金透支,保障基金安全。
(五)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将符合资质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六)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筑牢医疗保障底线。资助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重度残疾人以及城乡低收入家庭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提高封顶线,对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加大对重特大疾病的救助力度。无负担能力的病人发生急救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基金、政府补助等渠道解决。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发展慈善医疗救助。鼓励工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互助活动。
(七)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产业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发展基本医保之外的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长期护理保险、特殊大病保险等险种,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落实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结算。加强商业健康保险监管,促进其规范发展。
(八)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公益慈善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因病致贫问题。在提高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和高额医疗费用支付比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基本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政策,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有效提高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加强与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大病患者的救助力度。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持续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和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继续加强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发展。
(一)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管理、补偿机制、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措施,巩固基层改革成效。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地方政府要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中央财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后对地方的经常性补助机制并纳入预算;加快落实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健全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二)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果,落实基本药物全部配备使用和医保支付政策。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同步落实对乡村医生的各项补助和支持政策。对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地政府可结合实际,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将其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鼓励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三)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根据各地基本药物使用情况,优化基本药物品种、类别,适当增加慢性病和儿童用药品种,减少使用率低、重合率低的药品,保持合理的基本药物数量,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用药需求。2012年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并适时公布。逐步规范基本药物标准剂型、规格和包装。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增补,不得将增补权限下放到市、县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合理控制增补药品数量。
(四)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坚持基本药物以省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采购政策。坚持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质量评价标准和评标办法,既要降低虚高的药价也要避免低价恶性竞争,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建立以省为单位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和使用管理系统,明显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监管能力。对独家品种和经多次集中采购价格已基本稳定且市场供应充足的基本药物试行国家统一定价。对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可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对已达到国际水平的仿制药,在定价、招标采购方面给予支持,激励企业提高基本药物质量。提高基本药物生产技术水平和供应保障能力,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强化基本药物质量监管,所有基本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必须纳入电子监管。
(五)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继续加强基层在岗人员培训,重点实施具有全科医学特点、促进基本药物使用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进一步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行为。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巡回医疗,推动服务重心下沉,服务内容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试点。明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
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完善乡村医生的补偿、养老政策。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后备力量建设,逐步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定向培养、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等方式加强乡村医生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六)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把建立全科医生制度作为强基层的关键举措,通过规范化培养、转岗培训、执业医师招聘和设臵特岗等方式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1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积极推进家庭签约医生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契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七)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县(市、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县乡人才联动。开展免费医学生定向培养,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充实基层人才队伍。严格落实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大医院退休医生到基层和农村执业。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落实津补贴政策或给予必要补助。
(八)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在试点基础上,以省为单位,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五、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由局部试点转向全面推进,大力开展便民惠民服务,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一)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的和应履行的职责,扭转公立医院逐利行为。进一步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臵、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所办医院)数量和布局,严格控制建设标准、规模和设备配备。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
(二)推进补偿机制改革。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实行集中采购。政府投资购臵的公立医院大型设备按扣除折旧后的成本制定检查价格,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检查价格。医疗机构检验对社会开放,检查设备和技术人员应当符合法定要求或具备法定资格,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由于上述改革减少的合理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补偿。提高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收费标准,体现医疗服务合理成本和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增加的政府投入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地方财政要按实际情况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投入。
(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医保经办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制止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滥用药品等行为。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采取总额预付、按人头、按病种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同时加强监管,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严格基本医保药品目录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等指标考核。
加强卫生部门对医疗费用的监管控制,将次均费用和总费用增长率、住院床日以及药占比等控制管理目标纳入公立医院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及重复检查等行为。加强对费用增长速度较快疾病诊疗行为的重点监控,控制公立医院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价格监督检查。
(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强化卫生行政部门规划、准入、监管等全行业管理职能。研究探索采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多种形式确定政府办医机构,由其履行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任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
(五)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理事会与院长职责,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发展规划、重大投资等权力由政府办医机构或理事会行使。建立院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推进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提高医务人员待遇,院长及医院管理层薪酬由政府办医机构或授权理事会确定。严禁把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公立医院财务核算制度,加强费用核算和控制。
(六)开展医院管理服务创新。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持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简化挂号、就诊、检查、收费、取药等流程,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医疗行为。推广应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规范抗菌药物等药品的临床使用。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大力推广优质护理,优化服务模式和服务流程,开展“先诊疗、后结算”和志愿者服务。积极推进区域统一预约挂号平台建设,普遍实行预约诊疗,改善就医环境,明显缩短病人等候时间。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边远地区的远程诊疗系统。
(七)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臵,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巩固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
(八)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拓展深化试点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尽快形成改革的基本路子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改制过程中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六、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协同性,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卫生资源配臵,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
(一)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15年达到40元以上,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媒体要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科学就医和安全合理用药。到2015年,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到40%以上。
逐步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继续开展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和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适龄妇女“两癌”(宫颈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稳定在96%以上。重点做好食品安全(包括餐饮、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控、重大地方病防控、卫生应急等对居民健康有重要影响的公共卫生服务。
完善重大疾病防控、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卫生监督、农村应急救治、精神疾病防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等能力建设。提高疾病监测、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流动人口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严格开展绩效考核和效果评估,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益。建立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工协作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全额安排。
(二)推进医疗资源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明确省、市、县级卫生资源配臵标准,新增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中央、省级可以设臵少量承担医学科研、教学功能的医学中心或区域医疗中心。鼓励各地整合辖区内检查检验资源,促进大型设备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薄弱环节建设,优先支持基层以及老少边穷等医疗资源缺乏地区发展。每个县重点办好1至2所县级医院(含县中医院)。继续支持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省级妇儿专科医院和县级医院妇儿科建设。推进边远地区地市级综合医院建设。鼓励发展康复医疗和长期护理。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
(三)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包括港、澳、台地区)依法开办私人诊所。进一步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给予优先支持,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的大型医疗集团发展。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业,扩大和丰富全社会医疗资源。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
(四)创新卫生人才培养使用制度。深化医学教育改革,重视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加快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大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师、儿科医师,以及精神卫生、院前急救、卫生应急、卫生监督、医院和医保管理人员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具备行医资格的人员申请多个地点执业,完善执业医师注册、备案、考核、评价、监管政策,建立医师管理档案。建立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
(五)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选取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品,依据主导企业成本,参考药品集中采购价格和零售药店销售价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最高零售指导价格,并根据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等因素适时调整。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
完善医药产业发展政策,规范生产流通秩序,推动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药品配送能力,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和联合重组。到2015年,力争全国百强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额分别占行业总额的50%和85%以上。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完善执业药师制度,加大执业药师配备使用力度,到“十二五”期末,所有零售药店法人或主要管理者必须具备执业药师资格,所有零售药店和医院药房营业时有执业药师指导合理用药。严厉打击挂靠经营、过票经营、买卖税票、行贿受贿、生产经营假劣药品、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
落实《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提高药品质量水平,药品标准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全面提高仿制药质量,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仿制药中基本药物和临床常用药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积极推广科技成果,提高药品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施新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修订并发布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行药品全品种电子监管,对基本药物和高风险品种实施全品种覆盖抽验,定期发布药品质量公告。
(六)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发挥信息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诊疗规范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医疗服务、医保信息等数据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建设。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发展专业的信息运营机构。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和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信息互联互通,方便群众就医。
(七)健全医药卫生监管体制。积极推动制定基本医疗卫生法,以及基本医保、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制度、公立医院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功做法、经验和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适时修订执业医师法。完善药品监管法律制度。
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机构分类评价体系。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严肃查处药品招标采购、医保报销等关键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医疗机构进行独立评价和监督。强化医务人员法制和纪律宣传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
七、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
(一)强化责任制。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形成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常务工作和卫生工作的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细化任务,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制,把规划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
(二)增强执行力。“十二五”时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阶段,医药卫生系统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主战场,要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好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改革攻坚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推进改革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规划措施落到实处。
(三)加大政府投入。地方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机制,完善补偿办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切实保障规划实施所需资金。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在安排卫生投入预算时,要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在向政府汇报预决算草案时要就卫生投入情况进行专门说明。“十二五”期间政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力度和强度要高于2009-2011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投入。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止各种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
(四)实行分类指导。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面广,各地要在中央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鼓励地方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政策,积累改革经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注重改革措施的综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改革持续取得实效。
(五)加强宣传培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及时解答和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力宣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典型经验和进展成效,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关爱患者的风气,营造改革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水平,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记者吕诺、胡浩)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已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医改将如何推进?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就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的医改将力争在健全医保体系、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及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三个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问:“十二五”期间,我国医改将如何实现三个重点突破?
答: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方面,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明显缩小与实际住院支付比例的差距。二是完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基本医保管理体制,探索整合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管理职能和经办资源。三是改革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切实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控制费用、推动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四是提高基本医保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实行统筹地区即时结算,加快推进跨省即时结算。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探索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新农合管理,鼓励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五是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疾病保障基金,力争2012年年底前全面实施已经开展的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8个病种的保障,并在三分之一左右的统筹地区增加肺癌、急性心肌梗塞、血友病、甲亢等12种疾病,充分发挥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协同互助作用,使补偿水平提高到90%左右。
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方面,一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财政投入政策,加快实施一般诊疗费并落实医保支付政策。健全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并落实体现医务劳动特点的工资和分配制度,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二是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在村级卫生机构、非政府办基层卫生机构和有条件的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单位全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完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供应及时。三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首诊制度试点。到2015年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15万名以上,使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四是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立以省为单位覆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功能的信息系统,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
在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方面,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统筹推进综合改革。2015年要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阶段性改革目标,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分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对此设立了哪些主要工作目标?
答:“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改革。主要的工作目标有两个:一是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采购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二是实施便民惠民措施,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力争使县域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答:2012年,全国选择300所左右县级医院,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
我们将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机制。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县级医院能力建设,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
问:在破除“以药补医”、改革补偿机制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要发挥医疗保险补偿和控费作用,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改革。合理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要规范药品采购供应,落实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政策,特别明确严禁县级医院举债建设。
问:在推进相关综合改革方面呢?
答:要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深化用人机制改革,给予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扩大医院业务支出中用于分配的比重,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收入有所增加;建立健全法人治理和完善内部运行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要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充分发挥医保机构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和监督制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
问:在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加强重点科室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疾病救治和复杂疾病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建立城市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师和管理人员制度,探索设立专科特岗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试点;合理配臵医疗资源,制订县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积极探索以多种方式建立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城市三级医院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
四大难点亟待突破
问:推进县级医院综合改革,主要有哪些工作难点?
答: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其实是对医院补偿渠道和收入结构的重塑。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不仅能够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收入损失,更可以理顺对医院的激励机制,促进医院健康运行发展。
二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需要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套。要加快推进按人头、按病种、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支付方式改革需要相关技术能力的支持和政策措施的配套。
三是落实财政投入和补助政策。特别是在化解县级医院长期债务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国卫生部门所属县级医院5411家,资产合计3390亿元,负债合计1153亿元,其中,长期负债达到318亿元。必须在明确县级医院不得举债建设的同时,逐步化解旧债。
四是关于人才问题。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普遍与县域群众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这是当前制约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的首要因素。
问:如何让县级医院在短期内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答:必须制定突破性政策。当前有三方面政策需要落地:一是城乡对口支援要深化,大型公立医院要带动县级医院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全科医生制度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要落实;三是探索设立专科特岗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试点,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当前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尤其需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强化医药卫生人才投入机制,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开发、使用评价、流动配臵、激励保障机制,为实现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第五篇:新街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新街乡“十二五”经济和社会
发 展 规 划
新街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
月
日
—1—
新街乡“十二五”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新阶段。“十二五”规划是确保未来五年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即从2011年到2015年全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全面实施富民强乡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第三产业化进程,提高城乡化水平,实现小康生活;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农业强乡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全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快速发展。
二、指导原则
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保持适当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增强综合经济实力;
2、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整体素质;
3、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设施农业建设、交通、农村电网改造、水利和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建设;
—2—
4、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利用外资上新水平;
5、实施农业强乡发展战略,全乡农业企业增长上新档次;
6、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7、实施科教兴乡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8、努力增加收入,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9、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三、总体构想
(一)、“十二五”期间全乡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乡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从国际形势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本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新型产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总需求持续扩大,这些为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央财政政策将进一步向农村倾斜,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同时,实施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富民强乡。富民就是把实现人民富裕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脚点,努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人民收入,扩大劳动就
—3—
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公益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强乡就是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着力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流通辐射能力、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把我乡经济总量较大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为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逐步实现从经济大乡向经济强乡的大跨越。
(二)、“十二五”期间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工作目标再提高,工作措施再强化,工作力度再加强,突出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重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新胜利,推动我乡经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的跨越。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是: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十二五”期间,要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坚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行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着力培育农业
—4—
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农业发展,关键在于形成富有成长活力的主导产业或新增长“亮点”。从乡情出发,应重点培育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苦荞、亚麻、肉羊五大支柱产业。
1、加大农牧也结构调整。
扩展无公害蔬菜达到5万亩,禽畜牧业要以发展草食动物为突破口,加快禽畜牧业的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不但要有量的扩张和还要有质的提升。通过扶持大户,建规模小区,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全力具有现代化饲养模式的养殖大户和专业村,到2015年饲养肉羊20万只,100只以上标准化养殖户达到100户。同时,稳定生猪生产,到2015年,全乡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场达到100个以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等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基地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使全乡75%以上的农牧户纳入产业化经营。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一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品种是农业增长之源,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品种,就意味着我们拿到了进入国内外市场的准入证,特别是适销、高值、创汇的品种。二是积极吸收消化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现有传统的耕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一家先进农业加工企业,就可以带来品种、技术、资金、设备和市场,形成引来一家,带进一批,开发一片,富裕一方的结果。
3、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县扶持农
—5—
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机补助的优惠政策;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带动多元投入;增加对农牧业的信贷扶持,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信用体系。
4、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发展劳务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和培育能够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组织劳力有序输出的大型就业综合服务中介机构,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增加劳务收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十二五”期间,每年劳务输出稳定在8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提高到35%。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
面向城乡居民,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房地产业开发,建立和完善房地产服务体系,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十二五”末期,兴建一批品位高,可塑造乡镇新形象的建筑群和风景靓丽的花园式、休闲型住宅。同时推出一批中低档实用房以满足居民需求,抓好经济适用房建设,提高住房的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搞好市场开发建设,建设2至3个层次较高的大型超市和零售商场。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粮食、牲畜、蔬菜等批发交易市场。培育一批产供销、—6—
贸工农、内外贸一体的商业企业,成为拓展国内外市场,带动中小流通组织的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农村商业网点和市场,整顿、规范农村集贸市场,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
加快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推进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融合,实现更高程度的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换。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加速发展综合业务接入能力的光纤用户接入网,重点抓好主干传输网、用户接入网、城镇电话网、无线通信和数据通信网建设。积极发展卫星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和数据广播业务,推动双向传媒业务的发展,重点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及信息的传送质量,扩大光纤网覆盖范围。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四)、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鼓励外商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改善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鼓励集体、私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加大以农业科技园和市场体系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以地缘、人缘、血缘为纽带,广泛进行招商引资。
(五)、重点项目与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符合国家在新形势下的投融资政策取向,着眼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7—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全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
“十二五”期间,全乡初步安排XXX个重点项目,计划投资XXXXXX万元,其中续建项目X个,新开工项目XX个。按行业分:农林水利项目XX个,农业业项目XX个,社会事业项目XX个。
2、交通建设要加强乡村公路改造力度,乡通往村公路基本实现小油路路面、村通往组实现高标准砂石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做为惠民行动的实践来抓,争取和引进资金,扩大水浇地面积XX万亩。完成 XX个村XX个组,XXXX户,XXXX人,XXXX头牲畜的饮水工程。
3、能源建设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建设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为目标,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多元化能源结构。“十二五”期间,新建沼气池XXXX口。
续建城镇电网改扩建工程,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及供电质量,整改率达到100%;加强需求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提高集镇化水平。
从实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加强规划、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城镇合理集聚,突出抓好城乡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5A级旅游区中转站为依托,着力打造精品旅游小集镇,—8—
中心村为基础,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的梯度结构城乡体系,密切城乡关系,提高城乡化水平。
突出城乡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化进程。到2015年,乡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好**街道给排水、亮化、美化、垃圾处理工程。
(七)、科教兴乡。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按照教育“三个面向”要求,以建设教育强乡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行为,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继续实施“农民教育工程”。
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我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八)、精神文明建设。
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我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进思想教育基地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
—9—
业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加强科教基地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反对封建迷信。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争创文明镇镇。深入开展双拥工作,重视民兵预备役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
(九)、加快发展文化事业。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多出优秀作品和人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到2015年全乡有线电视覆盖率达60%以上。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公共设施建设要加强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等设施的建设,努力挖掘民间文化。不断完善小城镇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设施。规范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十)、提高集镇居民生活水平。
1、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十二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改善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美化城镇生产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2、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
—10—
育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3、继续发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加强重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和改善农村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卫生室村村达标,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努力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健康活动,努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十一)、人口与资源及环境保护。
1、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规划、综合协调,逐步形成以法律为基础,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切实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普及优生优育科学知识,提高全民人口素质。大力推行计生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扶政策,逐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到201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十二五”期末总人口控制在3.2万人以内。
2、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固
—11—
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渔洞水库径流区的综合治理力度,全面提高综合环境质量。通过实施城乡下水道的综合治理以及农村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措施使我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乡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标准二类之内、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5%以上。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的处理能力,把新街建成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小镇。
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严格保护耕地,完善各类用地的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土地,鼓励节约挖潜,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盘活土地存量,实现全镇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十二)、强力推进民生改善和保障工程。
民生是立党之基、执政之要,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建设“幸福金凤”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万事民为先的执政理念,不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要一心一意为民。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政策资金扶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加强创业就业培训,争创国家级创业型乡镇。
—12—
(十三)、强力推进社会和谐工程。
1、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把维护稳定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维护社会政治文明稳定,为加快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2、要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巩固和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区。积极发展党内民主,落实和完善党代表任期制,深化“四议两公开”、“民主议政日”等基层民主决策机制, 保障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3、加强和改进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等人民团体工作,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把各界的力量凝聚到推动发展、促进和谐上来。加强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4、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平安新街”建设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各类重特大
—13—
安全事故的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要深入推进依法治乡。高标准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依法行政。狠抓政法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审判工作和检察机关监督机制,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公正,优化司法环境。
(十四)、党建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大农村基础党组织“科学发展、升级晋档”、乡村“双评进优,升级晋档”活动。2015年,一类支部达到X个,二类支部X个,三类支部X个,四类支部X个。“十二五”期间,完成村和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任务,保证每个村和社区都有活动场所。
2、十二五”期间,发展党员XXX名,每年2期,对村(社区)双委会干部、农村党员进行远程教育、业务知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3、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14—
五、工作措施
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措施: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全乡上下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跨越式发展的新观念,树立大招商、大市场、大开放的观念,树立奋发有为,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观念,真正使全乡干部不断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强化服务意识,实施形象工程,加强政府部门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树立公正廉洁、规范运作的政府形象。
(三)加大督查力度。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督查是关键。对重点项目,要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跟踪服务督导,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要做到有部署,有督查,有结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注意典型培养,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弘扬正气,鼓舞士气,形成全镇上下你追我赶,竞相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四)化优发展环境。要继续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创建“平安新街”。一要正确处理好群众的来信来访。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持宽松的环境,又要兼顾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发展,—15—
互利双赢。努力营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适宜”的投资环境。
—16—
新街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