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仰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4:5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信仰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信仰的思考》。

第一篇:对信仰的思考

对当前信仰的思考

—《信仰》观后感

电视片《信仰》重现了具有坚定信仰的几代共产党人在民族解放、国家建设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再一次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信仰的力量。

片中列举了很多英雄人物,包括:澎湃、陈树湘、陈毅、于蓝、张思德、刘胡兰、朱光亚、孟泰、杨根思、毛岸英、张秉贵、雷锋、王进喜、李改云、焦裕禄、谷文昌、甘祖昌、钱学森、邓稼先、沈浩、吴仁宝、蒋筑英、许振超、吴孟超、郭明义、徐虎、谭千秋、祈友富、叶欣、孔繁森、李林森、郑培民、王瑛、杨善洲等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共产党人,实际上我们对这里面的很多名字都耳熟能详,坚定的信仰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更加完美,这里面虽然也有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但多数是一些“特殊的人”,要么是我党的创始人,要么是在领导岗位上,要么是知名科学家,对于大多数普通党员甚至群众来说,更想知道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在成为“特殊的人”之前到底什么样的人?信仰是什么?有没有普世信仰?信仰有没有时代特征?

关于信仰,查百度网站,有一个说法比较赞同:信仰是一个人的最高操守,是一个人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永不言弃的精神支柱,有了信仰,再大的难事也有坚持到底的理由,有了信仰,再大的苦也有坦然面对的勇气,有了信仰,能耐得住寂寞,能守得住宁静,能扛得起责任,能冲破一切思想的藩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一个现象在较长时间里让人困惑,为什么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巨大发展,民众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相反社会矛盾大量积聚,冲突燃点不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信仰缺失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信仰的建立和宣扬上没有与时俱进,最显著的例子是曾经先辈们的革命的信仰如何继承为新时代下的信仰。由于革命而把先进共产党员神圣化,形成了宗教信仰之外的政治信仰,这种信仰高度依赖理论和个人的先进性,同时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强化,所以,环境条件越残酷,牺牲度越高,信仰愈坚定,这也是革命先驱甘为劳苦大众抛头颅洒热血的重要原因。在当代,鲜明而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不再,强化信仰的环境因素改变为多元复杂的环境因素,坚守信仰变得艰难,在现代的中国,精英人物、平凡岗位、普罗大众该以一种什么样的信仰来维护巩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结合《信仰》和其他一些阅读,谈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重新解读信仰。人在社会中有三种状态:政治信仰者、宗教信仰者、只求功利而无精神追求者。确立了新的信仰观,三者各自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就政治信仰来讲,新政治观的产生不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推翻,而是顺应政治生态变化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的新解读,即以新解读避免这一终极追求在实现途径和阶段特征上与现实脱节,根本是为了提升其稳定性和恒久性,保证得到更加广泛、更为自觉的追寻。当我们真正清楚共产主义实际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和终极追求,那么现实的不同制度就不再是障碍,而是阶段性存在,既然殊途同归,也便不再冲撞,更不需要以暴力方式来实现。如果这样的思想为人们所接受,我们与世界也就能实现和谐,同时政治信仰也会稳定下来。

二是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大国崛起于文化和文明,只有立身于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起引领作用才敢言崛起,确立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就是占领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将此视作新时代信仰观的应有之义和必须完成的工作,源于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制度设计和权力的运行,进而影响着思维方式和社会舆论,成为国家认同的载体,也是国际沟通和相互认知的途径。当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我们便能结合国家利益标准、伦理和法理标准等多种标准评价和解释世界。更进一步,作为中国人民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在信仰方面实际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但要更精粹,更大的约束力和更好的示范作用。

三是营造良好一致的社会经济氛围。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并不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即使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会有明目张胆的提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出于整体利益的需要,道德和信仰是汇聚国家和民族的主要力量。但反观国内和党内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很多都是利益追求过程中缺失信仰造成的,中央党校徐祥临教授在人民论坛杂志中的《警惕“右倾”歪理邪说》就提到: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奠基之作《国富论》,关于“经济人”,得出来结论介于“大公无私”与“自私自利”之间。显然,经济发展的行为准则必然是先利他后利己。中国传统也强调“君子爱才,取之有道”。现实的矛盾是:学校教育、党员教育强调信仰,社会经济发展中又强调利益至上,注重结果而忽视关联过程和整体利益。另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研究上就是急功近利而忽视持续发展。

对于个人来讲,没有信仰的人是空的,灵魂和思想将没有依靠!也就是说没有信仰的人,将很难驾驱你的思想你的灵魂!你的灵魂将堕落!将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我们害怕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另一面浮出水面的时候!就会出现变态,性格分裂!自私!,对价值观、原则没有任何敬畏,表现出“无所畏惧”,具体表现为利益追逐不知廉耻,目标实现不择手段,行为道德无底线,这正是当今社会一些乱像的根源—信仰缺失!看了《信仰》,由衷地感到,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的人,应多一点对信仰的思考,那就是在诱惑面前多一点正义和良知,在错误面前少一点纵容和放任,在困难面前多一点勇敢和决心。

第二篇:对农村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定稿]

对农村民间信仰的几点思考

——以关中等地农村老人“朝庙子”现象为例

王习明

自1990年代以来,关中、川西等地农村建庙、办庙会之风兴盛。现在,这些地方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小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大多数老人特别是老太太都要到附近小庙烧香;大多数小庙都会在农闲时间举办庙会,每逢做会,都有老年文艺宣传队来表演节目,并提供斋饭。老人赴会(当地人叫“朝庙子”)只需捐1-2元现金或少量的米、菜等实物就可有吃、有玩,打发大半天时间。老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特别喜爱朝庙子,大多数老年妇女宁可省吃俭用,也要每月至少朝2次庙子。

关中、川西等地农村建庙、办庙会,其发起组织者都是老人,主要参加者也是老人。这些地方的老人并不富裕,他们之所以热心于建庙、办庙会、朝庙子,是因为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找到精神慰藉、获得社会地位。与没有庙会但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湖北荆门等地农村相比,民间信仰兴盛的关中、川西等地农村老人福利水平确实要高很多:荆门农村老人自杀非常普遍,但关中、川西农村老人自杀很少。

发达的民间信仰之所以能提高老人福利,首先在于它给老人提供了日常交流的机会,可以让老人消除寂寞、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认为,老年人除了经济问题以外,还有个情绪生活问题。主要是“一种存活的愿望与死亡的恐惧所引起的情绪”。历来解决的途径有三:一是个人功德事业不朽的信念;二是在子孙身上得些寄托慰藉;三是灵魂永生的宗教信仰。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民间宗教的社会功能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精神层次上的慰藉功能和行为层次上的实用功能。对执着于务实求存这一价值标准的乡里民众而言,他们固然希望从“诸神救劫”的说教中获得精神支撑,借以消解由于社会压力而引起的心灵焦灼,但他们更希望这种精神慰藉能够落实到社会行为领域,以解决人生的实际需要为归宿。目前,农村老人已基本解决了最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但由于计划生育、青壮年外出务工、传统孝道的衰落,老人已经无法在家庭内满足自己的情感精神需求,特别是无法消除寂寞、交流情感、建立人生意义。建庙、办庙会、朝庙子正可以满足老人的这种需求。如,关中农村老人参加庙会的原因大体有四:一是为了到庙里烧香敬神,做善事(即捐钱捐物做义工),认为这样做可给自己和亲人的今生带来好运,并在来世过上好日子;二是为了到庙会散心、看戏,现在大多数老人都很孤独——未成年的孙子在上学,成年子女大多外出打工去了,农村里也没其他场所供老人活动,只能在庙会上与老朋友见见面、谈谈话;三是为了减轻家庭矛盾,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中年妇女,每天都待在家里,容易导致矛盾;四是为了给庙管会某些成员的面子,庙管会成员大多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有的在大集体时期担任过公社、大队干部,老人们大多认识,既然庙会是由庙管会组织的,参加庙会就是捧庙管会的场子。

其次在于它给老人提供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使老人获得了较多的社会尊重。西塞罗所说,“威望是老年的最大荣耀”,“实际上,老年的威望,尤其是享受尊荣的老年的威望,其价值相当于青年时代一切快乐的总和”。老人能成为建庙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庙管会的骨干,是因为老人比年青人更具备有关这些活动的地方性知识;老人愿意在这些活动中发挥作用,是因为这些活动使老人享受到了自己所珍惜的“威望”。如,许多村庄的村民小组组长并不是庙管会成员,但庙管会决定的事,组长都会积极支持:建庙时要占地,组长会将地调整好;庙会需要中青年妇女做斋饭,组长会自动安排妥当;唱戏需要小伙子搬运器材、搭戏台,组长会精心组织。凡是涉及庙会的事,组长安排后,人们一般不会拒绝执行,尽管所有这些出工都是不计报酬的。组长和村民乐于为庙会做事,一是出于对神明的敬畏,认为为神做事会带来好运气;二是出于对庙管会成员的尊重,认为他们年龄大、辈份高,组织庙会是造福村民。老人在民间信仰活动中建立的威望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如纠纷的调解,甚至整个乡村的治理,关中农村老人能在民间纠纷中发挥较大作用、可以影响村治,村组干部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其原因就在于此。

当然最重要的是,它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村庄文化,使孝敬老人这一规范成为强有力的地方性知识,成为子女身体无意识的一部分,不容易产生不孝敬行为,即使有了不孝敬行为,也会受到强有力的制裁。王沪宁认为,一个村落家族要维持秩序,保证村落家族能有效的存在,就必须有效地使所有的族员族化——认同村落文化。目前最重要的族化形式是“宗教”(即宗族教化,使家族成员认识宗族的基本状况)和礼教(使家族成员熟知礼俗规范并按礼俗行事),两者已呈结合的表象:“宗教”活动实际上在普及礼俗,礼俗也通过“宗教”活动体现出来。当然,礼教还可通过祭祀、婚丧、灯会、庙会等表现出来。“宗教”和礼教都以村落家族的血缘为基础,都是维持血缘家族秩序必不可少的。维持这种秩序的核心价值是“孝”,包括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祖先两个主要方面。年青人参加庙会、婚丧等民间信仰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孝心,是因为所有神灵都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做坏事会带来灾难,做好事会得到神灵保佑,其中孝敬父母是人人都能做的善事。关中流传的俗语“完了粮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就反映了这点。如新庄村关帝庙的石碑就以关老爷的名义劝村人:“敬天地,礼神明,尽忠孝,守节义,奉祖先,孝双亲,守国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和乡邻,教子孙。”并且说村人具备了这些精神,就可“岁岁平安”。大多数年青人(包括一些大学生和部分共产党员)虽然不相信这些,认为这是封建迷信,但也并不反对,并认为信神确实能净化社会空气,减少村民中的不善行为;相信鬼神总比什么都不信好。不论老人,还是年青人,都认为,近几年不孝行为减少与建庙办庙会有关。民间信仰不仅有助于农村老人福利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现代人类学家认为,民间信仰和宗教具有如下社会功能:给人生赋予意义、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强化和维持文化的价值体系、减少冲突和增强社会控制、维护社会集团内部的团结和增强集团成员内部的认同感、保存知识文化、促进社会变迁、调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国民间信仰是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宗教,有助于保持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维护中国的统一,其中奉祖先、孝父母、和乡邻等教义有助于家庭和睦与邻里友好;重视“风水”和禁止杀生,有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如关中农民将蛇视为神明,严禁捕杀;江西赣南农村至今将河边和屋后的大树和古木看作有灵性的东西,严禁砍伐。此外,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宽容性,能适应当代世界相互融合的趋势。中国民间是信奉多神的,神与神可以相容:不论什么神,只要保佑我,都可以崇之拜之。多神共处,产生的精神是宽容,宽容才生出和气,才能促进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处,不同民族的人友好相处。现代社会是个变迁越来越快的社会,中国农民仍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面对市场冲击,更感到无助,更需要信仰来发挥社会功能。中国民间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国家对其积极引导和规范,发挥其正面功能,消除其消极作用。

第三篇: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些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高尚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方向保障,对个体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价值理念和思维方法的笃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个人也不能没有信仰,否则就会失去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 主流意识形态,共产党员 和先进分子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和实践者,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需要大众化,成为普通民众的政治期待和行动自觉。

警惕马克思主义信仰 的危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信仰危机或是被边缘化的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一些人对理想信念的淡漠,极端个人主义、享 乐主义、拜 金主义盛行,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 于功利化、世俗化、多元化,以及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 俗、膨胀 自我等不良现象的蔓延。为此,党的十七届 四中全会在 总结党的建设基本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强调“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 的严重挫折,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上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激发了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错误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表示怀疑。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我国作为“和平演变”的重中之重。它们利用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借助于“文化软实力”到处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终结论”,大肆兜售西方的新 自由主义、历史虚无 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等理论,鼓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它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进而严重地影响着普通大众对马克思 主义 的信仰。在 策略手 段上,他们感 到“西化”、“分化 ”不够,又采取“淡 化”政治、“腐化”干部、“丑化 ”领 袖、“溶化 ”马列 的攻势,企图达到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信心、信任的目的。凶之,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的运动。无产阶级 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 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j(盼‟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就在于消灭剥削、消灭 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异 化现象,实 现人 的解放、自由和 全面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明了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 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 合体,在那里,每个人 的 自 由 发 展 是 一 切 人 的 自 由 发 展 的 条件。”_4](‟在我国的社会 主义 条件下,只有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树立一种整体的社会发展观,对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价值关照和道德关怀,始终把全体人民的自由、发展和幸福作为思想、制度、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平等观、公正观和发展观的实践和落实。

江泽民则强调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点明了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_6J(。完成这一艰难的历史课题,不能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人们需要社会主义的运动、组织、制度、社会等等现实存在物,实质上就是需要它们的社会主义价值,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功能,就是因为由此而带来的社会成员的普遍幸福。唯有认识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我们具体采用何种社会主义形式,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取舍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保障作用就体现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以及急功近利的思想等等,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对这些错误 思想 的克服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来制约和规导,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来抵制和消除,从而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个体更好地实现人生·70 ·价值具有推动作用。一是它具有导 向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能为我们指 出人生奋 斗的正确方 向;二是它具有动力作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能为我们 的人生选择提供一种强大的推进力量 ;三是它具有规范作用,马克思主义不仅是 思想理论体 系,而且是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行为准则,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从应然性上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 导引规范,界定理想 目标和思想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肯定积极的价值取 向、正确的思想行 为,否定消极 的价值取 向和错误的思想行为,排斥 干扰、冲击理想方 向、目标的思想行为。因此,马克思 主义信仰是个体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的精神动力,它以求真和至善的理念使人们

超越当下的现实生活,不断走 向人生 的理想境界。诚如米希尔 ·兰德曼所 言:“支配动物行为 的本能,是动物物种 的 自然特征 ”,“人的行 为则是靠人 自己获得 的文化来支 配的”l ”)。马克思主义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 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 自觉地以先进的文化精神来引领思想、塑造自我、成就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确立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价值性、现实性理解 和认 同的基础上产生 的知、情、意、信、行合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和提升的过程。

首先,要增强实践意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 的首要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 和实践科学。马克思曾经在批判费尔巴哈旧哲学时肯定了实践的功能:“对于实践 的唯物 主义 者,即共 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 的现状。”-48)所 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为关键的是化信仰为行动,化理论为德行。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仅仅停留于信仰层面而没有实际行动,这种信仰就只能是 自我欣赏、自我安慰,而没有任何实 际意义。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要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当前无论是政党、社会还是个体都要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化、现实化。比如“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以人为本”这一“普照之光 ”中得到实惠,就必须依赖于政策选择、具体行政、制度安排、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努力,离开了相应的社会实践,“以人为本”的政治承诺就会成为苍白无力的政治口号。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国 由计划 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乃至人们 日常生活 的深刻变化,促动了人们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 的重新分配和调整,也带来 了人们新 旧价值观念、价值 目标、理想 信仰的冲突与激荡。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和个体化,对传统的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消解。

3.有些人对当前社会 的“两极分化”和“腐败行为”表示不满,也 影响 了对马克思 主义信仰。近年来,社会成员的整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经济上 的贫 富差距 也有拉 大的趋势,社会 上相对弱势的人群由此产生了心理落差,萌发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与此同时,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以权谋私、权力寻租、执法犯法,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严重地脱离人民群众,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也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共 同理想 的信念。这也 从侧面提醒我们必须加大推进社会公平的力度,着力消除各类政治腐败现象,从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的历史任务,重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依据

自上世纪 的“五四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成为中国社会 占主导地位的信仰,这既是历史 的选 择,也是 人 民的选 择。马 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理性的、现实的信仰,它不同于非科学的、非理性的、超验的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科学真理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寻求 自身和人类解放发展的思想武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 和历史辩证法才能正确把握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 自身发展 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社会历史 变迁 的经验昭示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紧密结合时代、实践和人民的需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 主义是 推动 民族伟大 复兴 的根本 出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和放弃,这不是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信仰 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相信、坚持和发展真理。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 学。”“不要认 为马克思 主 义 消 失 了,没 用 了,失 败 了。哪 有 这 回事!”-2J(弼 马克思 主义 的精 华是科 学社会主义,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昭示 了两个 必然 :资本 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理想、一种制度、一种价值、一种运动,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它是共产主义学说的一部分。正如邓小平所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质上就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学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预见,而且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 目标 的最实际的运动,它在世 界上 已经 是

一 百多年 的活生 生的现实。因此,马克思 主义信仰是源于现实并服务于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诉求。

马克思主义是高 尚的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对崇高事业的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 曾言 :“„思 想 ‟

一 旦 离 开 „利 益 ‟,就 一 定 会 使 自己 出丑。”[3 任何思想、理论和主义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利益诉求,都有一定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价值合理性和价值正当性。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但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

致,对于社会未来 的发展来说,它代表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69 ·其次,要秉持科学态度。坚定 马克思 主义信仰不是一种非理性 的、盲 目的崇拜,而是要有一种 理性的、科学的态度,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 以后,邓 小平曾多次强调 :老祖 宗不能丢,同时又要说 出新话。江泽 民 同志指 出,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 主义 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坚 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因此,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奉为“圣经”,而是要推进马克思 主义 的 中国化、时代化 和大众化,在坚持 中发展、在发展 中坚持,尤其是要 坚持 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 系。坚定 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僵硬化、封闭化,而是要提倡理论联 系实际、实 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还需要对各种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斗争,勇于捍卫和坚持真理、勇于 自我批判;通过斗争揭露反马克思主义的反科学的本 质,提高人 民群众 的思想认 识,增强辨别力,从 而进一 步坚定 马克 思 主义 的科 学信仰。同时,也要以开放、平等和宽容的心态,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 秀文 明成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与时俱进 中不断得 到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注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性的、自觉的、可信基础上的确信,需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具有理性的认知、情感的共鸣、意志的磨炼和习惯的养成,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必要的生活体验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本质有了深刻的觉解和把握,才能自觉 自愿地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精神内化为行为主体 内在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追求。因此,理直气壮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帮助人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论基础。近些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还不够,原因在于受西方往往把信仰等同于信奉宗教的影响,有人据此把信仰片面归结为只是精神领域个人 自由选择的问题,忽视 了信仰 问题的巨大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 中央委 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邓小平文选(第 3卷)[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邓小平文选(第 3卷)[c].北京:人 民 出版社,1993.[6]江泽 民文选(第 2卷)[c].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7]米希尔 ·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北京:工人出版社 .1988.[

第四篇:关于当前党员干部信仰问题的思考

关于当前党员干部信仰淡漠的思考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这一信仰,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更是实现最高理想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给共产党人以智慧和力量,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和困难;这一信仰,给共产党人以正气和风骨,能够战胜各种挑战,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这一信仰,给共产党人以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赢得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人们面临种种诱惑的今天,对这一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正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信仰弱化、淡化、动摇甚至已然失去的危机正在加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党员干部信仰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89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中面对媒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提问:中共党员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纯粹的信仰而入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信仰危

机?面对这一尖锐的问题,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声明:“我们的党员99%以上都在生产、工作、经营管理一线,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是拥护党的主张,信仰党的理论,认同党的宗旨,追求党的先进性。”是的,从建党之初到现在,我们党历经了90年的风风雨雨,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履行自己的诺言,将共产主义事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一心跟党走,所以,我们党才会逐渐的兴旺发达,将8千万人凝聚在党旗之下。而我们也不难看到,恰恰正是这不到1%的“入党动机不端正”的所谓共产党员败坏了党的形象,影响党的声誉,充当了“老鼠屎”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不到1%的所谓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使他们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发生了根本的变异,堕入了腐败的泥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腐败分子,成为人民的罪人。这不到1%的所谓党员,当初在入党宣誓时也曾表示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但一个人在党旗下宣了誓,从组织上入了党,并不等于从此就解决了政治信仰问题。这些党员,也许开始坚信共产主义,怀着崇高的理想入党,但在严峻复杂的考验面前,政治信仰逐渐发生动摇,甚至完全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他们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一心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说什么“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产生了“信仰危机”:有的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有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淡漠,缺乏使命感,贯彻执行中央方针政策和上级部门决策打折扣,常常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甚至个人利益为本位,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

力观扭曲,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谋私利,搞山头主义,拉票贿选,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把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抛到九霄云外,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坚持以人为本,严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对群众呼声和要求置若罔闻,有的甚至置群众生命安全于不顾;有的缺乏服务群众的意识,遇到群众办事和反映问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态度“生、冷、硬”,官腔官气,等等。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严重削弱党的执政基础,损害党的事业。

而近年来,县委书记一度成为腐败高危人群,理想信念缺失就是重要原因。2010年,广西武宣两任县委书记李启亮、彭进瑜没有抵御住利欲诱惑、“前腐后继”,成为县委书记理想信念缺失、走向腐化堕落的反面典型。甚至一些高级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蜕变,他们不再信奉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变成了“最彻底的现实主义和享乐主义者”。2000年最为闻名的大贪官胡长清对移居国外的儿子说:“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有两个国籍,将来就有余地了。”为此,胡长清全家都办了化名身分证和因私出国的护照,准备一有“风吹草动”时就开溜国外。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经理兼党委书记陈铭曾说了这样一句“肺腑之言”:“在地球爆炸之前,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而山东泰安原市委书记的胡建学则在私下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既然共产主义在中国“不可能实现”了,又何必为它奋斗呢?既然“总有一天中国会不行的”,何不趁自己有权时狠狠地捞上一笔呢?于是,腐败分子就开展了疯狂“捞钱运

动”,发了疯似地捞钱,捞了钱以后转移到国外,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国际影响。原河北省政府办公厅秘书、河北省国税局局长李真因受贿、贪污罪被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处死刑。他反思自己走向毁灭的根源时说:“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信念,丧失信念,就要毁灭一生”,还说“弄钱”的欲望一产生,信念也就从根本上产生了动摇。不难看到,领导干部的主体信仰一旦发生动摇和移位,将会导致工作指导思想发生偏差,使改革走向邪路;自身政治信念不坚定,道德不纯洁,生活不朴素,对普通党员群众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不断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坚定信仰,对于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定信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无信仰则不立。党员、领导干部的信仰,就是也只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当下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世界里,在应对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接踵而至的情势下,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党内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对信仰的坚守就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邓小平同志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信仰坚定,党的事业才可能昌盛;信仰淡化,党的事业则会受挫。中国共产党靠什么把一个近8000万人的大党凝聚起来?是信仰。靠什么让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为了燎原之势,使“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赢得了中国?还是信仰。这已是被历史所证明的道理。信仰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

政党的根本。为什么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别的什么样子?就源于它的信仰。

(一)信仰,是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石。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烈士方志敏被捕后坚贞不屈,坚定地说:“敌人只能砍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这是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熟悉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无一不是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他们所表现出的坚强的党性与高尚的人格,正是源于有崇高的信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

这些年来,为了纯洁党的组织,保持党的先进性,党先后开展了“三讲”活动、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创先争优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很多党员同志都反思了自己“学习放松了,信仰淡化了”的问题,认识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和危害,同时制定了要切实加以改进和提高的保证措施。但是,我认为不能有“总结上交,措施出台,万事大吉”的想法,而应该真正落实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制定的整改措施,能经常把个人的“党性分析材料”拿出来,像照镜子一样,经常对照检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党中央通过这些活动的目的,即让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仰这个根本性问题,教育党员做到党中央所要求的“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各种困难和条件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二)坚定信仰,才能不迷失方向。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主义,譬如是一面旗子。”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方向。邓小平同志

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才能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于心,才能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不脱离群众,关心群众,最终全力以赴为人民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三)坚定信仰,才能淡泊名利,守住清廉。如果一个共产党人没有信仰,或者说信仰发生偏差,那么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他就极易在市场经济以及西方享乐主义思潮冲击的今天,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享乐现象、权钱色交易现象,心理会渐渐失衡,进而道德防线失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真正明白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使命,而只有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责任面前敢于担当,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才能淡泊名利,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工作上才能更大胆,用权上才能更谨慎,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

(四)坚定信仰,才能对工作充满激情,干劲十足。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理想,要实现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但

是,前进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事业顺利时要不松懈、不停步,遇到曲折和挫折时要不动摇、不气馁。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领导干部才能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才能以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有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党员群众才能爱岗敬业,干劲十足,激情创业,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

三、如何解决当前党员干部信仰淡漠问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求全党“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指出了党内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是一句很有份量的忠告,这是党中央看清这个问题并深感忧虑而提出这一要求的。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背景下,市场经济的主体多元化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及以组织形式、生活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变得格外活跃,许多负效应也给一些党员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冲击,从而导致了部分党员信念弱化、动摇乃至缺失。而信念一旦弱化、动摇乃至缺失,就会经不起各种形式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如何解决党员干部信仰淡漠问题呢?

第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理论水平,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长城。许多同胡长清一样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在剖析原因时,都把不注重理论学习放在了第一条。这绝非巧合,二者是地地道道的因果关系。理论上的糊涂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动摇,政治上的动摇就会迷失方

向,必然步入歧途。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事业和人生的大事,深入、全面、系统地而不是肤浅、片面、零碎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头脑里、凝刻在自己的心目中,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堤。

对共产党人,尤其对高级领导干部来说,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步入歧途。同时,高级官员的腐化堕落,其影响面更大更广,因为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胡长清、陈良宇、陈希同、成克杰等身居高位丧失信仰的“披着党皮的狼”,其对下面的“示范”作用可想而知。所以我们急需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最高层领导干部身正为范,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第二、加强党的宗旨教育,使每位党员干部心中真正树立起忧患意识。党员信仰淡漠,不能不说也和很长一段时间党内少提或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关,这些年虽有强调,但在落实上欠行动。信仰贵在践行,而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共产主义信仰者践行时的行为准则。如果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宗旨,共产主义也就真的只能是“远大”的理想了。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

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讲话把这些考验和危险摆在全党面前,就是要提醒全党增强忧患意识。而要增强忧患意识,就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就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积极健康情趣,筑牢思想上、制度上的反腐防线,让勤政廉洁的浩然正气在祖国大地吹拂荡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尽快实现中华崛起和民族振兴。

第三、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性教育是党校培训区别于其他培训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面对“四个考验”、“四个危险”,更加需要我们党高度重视抓好全体党员的党性修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党校都存在“重知识、轻思想”,“重经济、轻信仰”的问题,基本上不谈共产主义信仰,很少触及学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偏差,我们不能因为现在整个社会的考评指标都倾向于经济GDP就忽略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忠诚教育。理论武装和党性锻炼一直是党校的主营业务,党校培训不仅仅要把党的现行方针政策传达给学员,更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讲深讲透,让学员信服认同。如果在理论上对共产主义信仰达到了真正的认同,即使在社会主义建设暂时遇到挫折的情况下也不会动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保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无疑是人们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的前提条件。

第四、严把入口关,从源头上确保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质量。发展新党员,要坚持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执行发展标准和程序,确保发展质量。应恢复把又红又专作为衡量和吸收新党员的必须条件。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而不仅仅只是业务能力强或者学习成绩优良。只有这样,我们的党员队伍的素质才能逐渐提高,我们党的声誉才能进一步提高。

第五、把好出口关,纯洁党的队伍。一段时期以来,少数党员思想退化、工作退步,难以发挥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严重影响了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这些少数党员中不仅有混进党内的投机分子、腐败分子,也有大错误不犯、小错误不断,表现不好、思想行为落后的党员,对于这两类人都要毫不手软的清理出去,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一定要确保党员的质量,创新党员队伍“出口”机制,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纯洁党员队伍,使广大党员从中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从而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第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权力在腐蚀我们的党,而党和国家反腐防腐制度的乏力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日益严重又使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信仰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产生疑虑和困惑,这便是新形势下党性锻炼的艰巨性之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通过切实有效的纪律教育和法律约束,使领导干部把纪律、法律以及他律,逐渐转变为高度的自律,把外在的强制转变成内在的自觉,使他们对遵纪守法不只是迫于违法乱纪必受惩治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出于内在的责任感,出于对人民赋予的权力的珍惜和对自我人格的尊重,从而自觉升华为高尚的情怀。

坚定的政治信仰,折射的是崇高的理想,展示的是博大的胸怀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而坚守这一崇高的信仰是一个伟大的命题,因为她从选择到坚守是力量的拼搏、毅力的较量、意志的博弈。90年来,不管历史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用理想信念指引方向、凝聚力量,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战争年代,我们靠信仰战胜了艰难险阻、惊涛骇浪;今天,我们同样要靠信仰赢得“四个考验”、战胜“四个危险”,使我们党的生命力保持得更为持久,党的事业更加的兴旺发达,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绚丽多彩。

平武县委党校

龙文萍

第五篇:1942引发人们思考信仰缺失

《1942》引发人们思考信仰缺失

核心提示: 为何我们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生活得不踏实?曾经是因为灾难和贫穷,那么今天是为什么?

中新网12月17日电 意大利欧联通讯社17日刊出评论说,如今的我们,大多早已告别贫困,我们不需要再为温饱问题挣扎,如果说《1942》里的人们没有信仰,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吃饱喝足后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信仰。

文章摘编如下:

自11月29日起,国内各大院线热映由冯小刚导演执导的电影《1942》,时过半月,许多观影者在论坛里发表了影评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而大多数影评表示《1942》引人深思,人们从历史的提醒下开始思考现状,人们不禁问道为何我们和电影中的人物一样生活得不踏实?曾经是因为灾难和贫穷,那么今天是为什么?如今的我们究竟缺失了什么?

有人说我们还是太缺钱。纵观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如今国民物质生活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衣食住行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前优越了许多,绝大多数人已没有温饱问题,很多人已过上富足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热衷于攀比金钱有多少地位有多高,拜高踩低成了自然规则,谁也不愿被踩在脚下,可是金钱和权力难有顶峰,要有多少钱才算不缺钱呢?

有人说我们缺乏安全感。是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话题引向怀旧,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们反而开始怀念起过去一个院儿的街坊邻居挤在一起看一台电视机的相对贫穷的生活。细问他们缘由道是因为如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善意在慢慢流失,生活中缺少了情谊。成功时能共享喜悦的朋友在减少,失败时却多了幸灾乐祸的旁观者。真情善良和祝福的画面在褪色,虚伪背叛和防备的细菌在滋长,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

引用一位网友看完《1942》之后的观后感作答:“中国人的灾难正是没有信仰引起的。”人们正是因为没有信仰才会空虚,因为空虚才需要疯狂的敛财来填补,因为热衷敛财才会迷失本性,因为迷失本性才会缺乏安全感,因为缺乏安全感才会用践踏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可是金钱怎能取代信仰,伤害别人又怎能获得心灵的安稳?

如今的我们缺乏的正是信仰。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对信仰的定义。

笔者看来,信仰就是一个念想一种精神需求,存在于心灵最深入最纯粹的地方,不在乎它是一个伟大的主义还是一个平凡的梦想,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座右铭,只要它存在,心就不会空虚。当你绝望到想要放弃一切时,只要想到它就会找到继续下去的动力;当你痛苦到极点恨不能死去时,只要感到它的存在就有勇气承受一切苦难;当你在光怪陆离的森林里迷失不知不觉随大流走向梦想的反方向时,只要想起它就能及时修正不小心偏离的轨迹;当你在财富和权利的引诱下摇摆不定时,只要想到它就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一切诱惑。

信仰是人生的导航,是一种伸张正义的侠义,是一股坚持自我的信念,更是一种坦然淡然的生活态度,让人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这几年我们总能从新闻里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有人推崇拜金主义,有人虐待年老的父母,有人有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人为利益出卖亲友,有人仇富有人欺贫,太多太多负面的事件让我们对社会失望恐惧,对他人防备疏离,这些不都是没有信仰造成的吗?这是社会的悲哀,不也正是我们的悲哀?我们需要一股力量,当我们走到绝境或者面临困苦和挑战时支撑我们坚定不移正正直直地走下去。

如今的我们,大多早已告别贫困,我们不需要再为温饱问题挣扎,如果说《1942》里的人们没有信仰,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反思,在吃饱喝足后我们需要为自己寻找信仰。(廖曼伶)

下载对信仰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信仰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九一八事变思考

    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思考 黑暗、恶劣的九一八事件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它是什么,它是代表着日本对我国无耻地侵略。 在九一八事件的前期,就有三五个日本人通过坐火车来到了我国......

    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树立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江长仁 人们,尤其是青年对未来总是抱有各种各样的理想或幻想,而要把这种理想或幻想变为现实,人们必须尽早地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确定科学的信仰。所谓......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精选五篇)

    日本人对等级制度的信仰,是日本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构成日本人关于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整个观念的基础。在日本社会,人们由不同辈分、性别与年龄等形成以上下关系......

    信仰

    《信仰》观后感 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 信仰,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文化指引; 信仰,是一个政党矢志不移地为人民服务的指路灯。 在学习了党课的相关知识后,吉林大学机......

    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什么 主题班会演讲稿 P1 帅:今天由我们一起做班会演讲,我们这次的主题是信仰是什么,(P2)这是本次演讲的目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对我们又有什么作用与帮......

    信仰大全

    《信仰》纪录片观后感 南河小学 施星羽 当信仰被高高举起,人的头颅昂扬向上,我们的躯体挺拔健壮,我们敢于为了人民去付出鲜血与生命,人民把我们高高举起。当信仰蒙上灰烬,人便如......

    信仰

    信仰的力量 ——纪录片《信仰》观后感大型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何坚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胜利。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

    浅谈信仰

    浅谈信仰 这次读书会的主题是:宗教信仰。关于宗教我了解的不多,只能就提出的问题给予一些自己的想法,关注点在于:中国当下是否有信仰,宗教信仰在世俗化面前会不会衰退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