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目标
****区2011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目标
(**委发〔2011〕7号)
2011年全区文化建设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水平,为奋力开启**“十二五”跨越发展新征程,建设创新型、国际化、幸福乐居的生态品质新城区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深化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
1、认真抓好各级中心组学习。始终把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理论武装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党(工)委中心组的学习,重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建党90年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高运用党的理论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谋划科学发展的本领。
2、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着力深化学习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有效整合全区各街道、园区和区级机关部门的学习的平台和资源,以提升社会发展潜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市民文明素质为根本目的,广泛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习宣传活动,精心打造第四届**学习节,深化开展“文化与文明讲坛”等各类群众性读书和讲坛活动,让更多的干部群众参与到学习节活动之中,让学习成为市民良好的生活习惯。
3、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冬训工作。以街道党工委为龙头,以基层党校为阵地,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理论宣讲、集中培训、电化教育等多种形式,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培训。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突出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检查指导,提高冬训实效。
二、深化文明城区建设,切实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4、倾力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评。以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评为契机,以主干道、商业大街、主要路口交通秩序和住宅小区环境与管理为重点,严格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各项标准要求,大力深化文明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市容环境清洁、基础设施完善、公共秩序优化、交通秩序畅通、社会文化环境净化“五大行动”,促进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在省、市对我区开展的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中,力争文明城区建设群众满意度≥ 85%。
5、健全文明城区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区深化文明城区建设行动计划(2009-2011年)》,巩固和扩大文明城区建设成果,保持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提升工程,定期开展社会综合测评。加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参与文明城区建设力度。开展“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达标竞赛活动,推出一批“文明服务示范窗口”,推动窗口行业提升文明服务质量和水平。深化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店)主题活动。评选表彰创建文明城市(区)先进集体和个人。
6、进一步夯实社区文明创建基础。深化第三轮“城乡携手共建文明”活动。加强社区(村)文明创建力度,以“三清”(清理垃圾杂物、清刷乱贴乱画、清除卫生死角)为重点,开展“小区清洁月”活动。创建首批区级文明示范社区(村)15个,市级和谐示范社区建成率达90%以上。着力打造邻里一家亲、家庭情感驿站等特色品牌,深化开展文明楼幢(院)、文明户、农家乐文明经营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家庭文明创建活动。组织评选“2009-2010年度”区级文明示范户1000户。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覆盖率达90%以上。组织评选全区精神文明创新案例。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效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7、广泛开展市民文明建设教育。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全区广泛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市民眼中不文明行为”群众调查活动。继续办好“文明**大家谈”品牌活动。在全区中小学和社区学校开设文明礼仪课程,组织学生礼仪宣讲队深入社区进行宣讲活动。举办市民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和“文明礼仪之歌”——欢乐家园大型广场文化活动。选树行业文明礼仪之星。进一步加强全区公益性广告宣传,重点做好城区公益性户外广告的设置、发布和管理工作。组织优秀户外公益广告评选。
8、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围绕“迎青奥、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实施迎青奥文明行动、窗口行业迎青奥文明示范行动、迎青奥社区文明提升行动、迎青奥志愿服务行动、迎青奥文明交通行动、青少年“阳光青奥”行动,组织开展“五环旗下——奥林匹克会旗**传递”、“公民道德日”和“学习、争当道德模范”等系列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开展以消除视觉污染大行动等为主要内容的“万人行动别陋习”活动。以“文明出行,平安回家”为主题,积极推进文明驾驶、文明乘车、有序候车、文明让座和“交通文明我先行,志愿奉献一小时”假日文明行动等活动。
9、充分发挥传统节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以民间艺术赛、民俗展示、经典诵读、团圆赏月、尊老孝亲等为内容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组织编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书籍,开办教育基地专门网页,拍摄教育基地系列电视专题片,设计制作教育基地纪念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党爱国爱家乡活动,特别是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10、全面促进市民综合素质提升。组织推荐与评选第五届**好市民、第二届**道德模范等各级市民文明标兵。大力开展宣传学习各类市民文明楷模先进事迹活动,使市民对本区道德模范的知晓率≥ 85%。创建各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家。举办区第五届学术年会,评选表彰区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进“百名专家进百村工程”、社科知识“五进”工程。办好成人学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老年大学,推进社区市民学校达标。组织区级“金桥工程”、“厂会协作”优秀项目评比。开展“母亲学堂”四进活动,组织母亲素质教育培训40场,培训人数达1万人,组织妇女就业创业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
11、做好对“新**人”的宣传工作。利用各类平台、媒体和形式,开展“家住**——共同为**做贡献”系列活动,强化对“新**人”的服务、宣传和引导,提高来我区工作、学习、置业、居住者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与归宿感,融入**创业创新发展事业,共建和谐**,共享建设成果。
四、强化未成年人和志愿服务工作,大力促进和谐
12、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在未成年人中弘扬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古都文化和青奥文化。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网络体系,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主题道德实践和中小学校班集体建设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搭建“网上家长学校”,创建示范家长学校。发挥各级关工委和“五老”志愿者作用,精心组织丰富、生动、具有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乡村少年宫”和社区(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
13、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以网吧、荧屏声频、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净网、净频、净刊、净园”四大行动。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和“零家庭暴力社区”创建活动,做好帮教、社区矫正、关爱服刑及劳教人员的青少年子女等工作。
14、大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全区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 15%,广泛开展交通、家政、帮困、环保、科普、文化、红十字、慈善、计生等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各类志愿服务 10万人次以上。组织“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 活动。新创区级“青年文明号”30家,组织开展“青年文明号便民服务万家行”大型活动40场次。
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联、文体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建设。健全区级文化馆和图书馆、街道文体中心、社区(村)文化室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推动农家书屋自然村延伸点全覆盖。加快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步伐,新增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5万户,新增数字电视用户2万户,互动电视用户1万户。完成区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陈工作。完成区广电中心主体建筑工程建设。规范街道、园区综合档案室管理。完成街道、行业、部门志的出版工作。做好《中共南京市**区地方史(改革开放史)》专题征编工作。
16、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实施“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工程,全年送书价值20万元、送戏60场、送电影2400场。精心组织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继续推进第十一届“**之春”、“和谐**大舞台”群众文化节等群文活动品牌建设。积极参加第十一届南京文化艺术节、“金陵五月风”第五届南京文学艺术节等活动。全年组织开展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0次。组织举办“和谐社区喜迎青奥”等群众文化活动。
17、推进文化精品创作。成立区剧目创作室。创作小品6件以上、其它各类节目20件。做好第二届**作品(作家)签约工作,举办全区文学艺术精品创作研讨会,鼓励文艺人才创作具有时代特色、体现**风貌的文艺作品。办好《**文艺》期刊和《**艺苑》专刊。充分发挥区文联及各分会的纽带作用,加强区、街两级文联互动。
18、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水平。举办**区第六届运动会。完善10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健身路径30条、农村健身点50个,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名。继续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工作。举办区级群众性体育活动20次以上,举办2次国内、国际大赛,组队参加各类市级以上体育比赛20次,举办**区少年儿童体育竞赛4次。
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19、深化改革与产业发展。制订和落实《**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及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促进全区文化事业、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完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认真做好文化产业绩效考评工作。加大文化招商力度,有计划地引进文化强企,培育发展本土文化企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大做强“春牛首、夏田园、秋民俗、冬温泉”四大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实现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1.2亿元以上。
20、强化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区文化市场管理和“扫黄打非”组织机构。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制。完成文化市场管理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加大“扫黄打非”和违法违规广告整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出版物市场经营活动、公共视频载体播放广播电视节目行为和境外卫星电视接收秩序。调整文化娱乐市场布局结构。
21、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杨柳村民居群二期修缮工程及周边环境整治,建成杨柳村民俗馆并开馆。完成南唐二陵防水工程,继续实施南唐二陵彩绘二期修复工程和环境改造。积极推动东吴、南唐历史文化博物馆建设。
七、精心组织新闻宣传,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2、全力宣传推介**。围绕区委、区政府“十二五”开局之年的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加大宣传主题策划和内容创新,梳理报道线索和组织重点稿件,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350篇(条),其中,中央级媒体稿件20篇(条)、省级媒体稿件40篇(条),头版头条的重点稿件各1—2篇。积极邀请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来**采访报道,大力宣传我区的发展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对外展示**、推介**,不断提升**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23、开展正面舆论引导。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从群众的关注点入手,加大对区广播电视台和区新闻中心的指导,进一步改进宣传报道形式以及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和热点引导的方式,从新闻策划、主题挖掘、角度展示、内涵延伸乃至画面构图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升,面向基层宣传,多报道群众身边的人和事,使新闻宣传更加贴近群众、走近百姓,不断增强舆论宣传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努力办好“**宣传”网站和**网络电视“第三频道”,不断提升网络宣传水平。
24、加强社会舆情监管。进一步健全全区各级、各单位新闻发言人制度。组织学习培训,努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坚持媒体舆情管控和网络舆情监控两手抓,加强与媒体沟通协调,寻求支持合作。实时监控网络舆情,开展网络正面引导,有效抑制和化解负面影响,努力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引导得好。
第二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让我们回顾一起走过的十年。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2003年6月27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举行;
2006年11月1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10月15日:党的十七大召开。大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
2011年11月2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2012年7月23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京举行。文化建设的主要及发展状况如下:
一、艺术创作
我国艺术发展既大力弘扬民族艺术,保护和扶植传统艺术形式,又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长处为我所用,各个艺术门类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艺术创作与生产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与加强,各种新颖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不仅有京剧、昆曲、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民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还有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歌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这些艺术品种都已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而且音乐剧、现代舞、各种流行音乐等都为中国大众所熟知,并有专业的艺术团组。据统计,2008年我国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114个(其中事业性质2484个,企业性质2630个),全年上演剧目44051个,其中新剧目1415个,全年国内演出85.19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8万场次,到农村演出47.22万场次,比上年增加23万场次,国内观众63187万人次。
作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昆曲,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扶持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近五年来,全国7个昆曲院团整理改编上演26部昆曲传统剧目、新创和移植改编12部昆曲剧目、录制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还举行了昆曲进校园公益性和普及性演出700场以上,观众达100万人次,并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乡镇文化站从无到有,达到4107个。到“十五”末期,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已达22.1亿元,地方累计投入已超过19亿元;通过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截至目前已共建村级基层服务点75万个,其中已配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专用设备31.5万个。2009年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覆盖率要达到70%。计划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村村通”。从2003年开始,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由中央财政统一购置图书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截至2008年已累计安排资金1.2亿元,已向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其乡镇配送图书总数超过1000万册,为贫困地区农村群众提供了适用性强、内容丰富的书籍。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从2004年开始,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实行了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得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比免费开放前增加1.56倍。
三、文化市场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文化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
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截至2008年,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305589个,从业人员达到1409876万人,其中演出经纪机构1305个,娱乐场所84356个,网络文化经营机构155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34267个,艺术品经营机构1697个,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机构74369个,其他经营机构9440个。
四、文化产业
伴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近10年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9大文化产业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文化系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北京儿童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竞争力和实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相继成立,国有文化市场主体逐步壮大,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与此同时,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云南丽水金沙演艺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长迅速,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大型实景歌舞演出“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动画片《大闹天宫》、《宝莲灯》、《喜羊羊和灰太郎》和漫画《三国演义》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3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命名,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进一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五、文物保护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相继颁布《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物保护性的政策、法令,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标志着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我国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2007年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了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公布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3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8371处。我国共有37处世界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自然
遗产7处,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4处,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三位。
经过60年的努力,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西藏布达拉宫保护维修工程、北京故宫维修保护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随着现代科技广泛应用,考古工作领域不断拓展,水下考古、航空摄影考古、环境考古等新领域逐渐被纳入考古学研究范畴。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6年5月、2008年6月,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28项。2007年——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羌族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
2001年、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公布了三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申报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中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相继入选,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04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七、文化科技
改革开放以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剧场建设和图书馆建设两个领域。当前,科技已经渗透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到目前为止,文化部系统各级艺术科研机构共有187个,从业人员3300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地方艺术研究院所为基础,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主力军、全国各艺术高校为生力军的艺术科学研究网络。
当前文化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二是积极运用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推动与演艺、影视、动漫、游戏等相关领域的融合,用先进的生产手段和表现形式,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电子票务、手机文化、数字节目制作、4D电影、三维动画等业态,拓展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和传播能力。重点支持推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语言文字技术、声音技术、图形图像技术、动漫制作技
术、新材料技术和剧场舞美技术。
所以,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作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虎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从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到十七大将“文化软实力”写入大会报告;从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十八大报告中再度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强国势不可挡,必须认真落实。
第三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主要问题(表现):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健康文化缺位,优秀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体制落后
传统节日被忽视
原因:不是传统节日没有精神层面的内涵,而是我们国家在引导、宣传方面做得不够;
对传统节日的开发不够重视(内涵挖掘和如何继承);重实体轻精神
“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
文化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文化市场秩序仍然不够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现象日益凸显,个别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缺乏主动性,还有的法制观念淡薄。
原因:
封建文化根深蒂固
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社会导向、约束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抑制什么更多的停留在宣传层面上,缺少制度和机制保障,缺少形成有利于和谐文化生长的强大引力和社会氛围。
对策:
用先进文化支撑可持续发展
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差别性文化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文化产业
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意义: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们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活力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领域,是检阅和体现文化发展的成果的重要方面。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地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打造农村文化的地方样本:用体制激活农村文化,用特色引领农村文化,民间艺术启迪农村文化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第四篇: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因素,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也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盼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部署,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现阶段,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文化建设 矛盾
解决
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只有加快文化建设,才能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走在前列;不断巩固精神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走在前列;才能提高党领导文化发展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推进文化精神的与时俱进,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走在前列。总书记强调:齐心协力加快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号召全党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思维和态度决定着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文化建设且主要倾向于人们的思维与认识,属于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事实上,科学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一旦缺乏了文化建设,必然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然,文化建设并不是片面的建设运行场、图书室、唱唱歌及跳跳舞,而是要继承传统的文化,有效提升农民的致富本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总而言之,文化建设就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有效的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人口还是一半是农村人口。怎么样才能够将在众多人口中做到文化建设做到深入人心,不断提高国民的精神文化素质,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现状
1.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农民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要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需要全体农民的全新参与,这就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就从目前我国农民素质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相比较低,和现代化素质要求还相差甚远。这就使得,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活动单一,农民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2,。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和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健全。广大群众没有文化活动的基地和场所,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近些年,国家政府大力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来支持各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但就总体来说,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倾向于城市,对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农村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3.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不良文化对农村侵袭严重。如今在农村的文化市场,充斥着各种盗版书刊、大肆宣扬封建迷信、各种非法出版物等,出租或出售着各种淫秽色情光碟、非法音像制品等,各种不良文化肆意扰乱着文化市场。尤其在一些学校附近更是摆设着游戏机室及网吧,许多未成年学生进出自由;各种茶馆、棋牌室更是麻将声声,赌博风气浓厚,;虽然有一些农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但是缺乏引导与管理,屡屡出现低俗乃至色情的表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农村文化市场朝着畸形发展。
4.缺乏系统的组织领导建设,文化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政府工作中,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成为软任务,没有被摆上应有的位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化状态,所以党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部署到基层大打折扣,在执行中走了样。
5.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对农村社会起了动员作用,重教兴教蔚然成风,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为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农村已经实现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只是初步的,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巩固的,其中还存在一些“水分”,而城乡的差距扩大正在加剧,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生活,越来越多的小孩随着农民工父母外出求学。并且计划生育的实施,农村小孩的数量增长缓慢。这就从而导致学校生源不够,很多村级小学撤消、合并,学生上学的路程增加。学生的学习愿望、目标不明确。其次,农村教师数量少,专业单一。有些学校的采用复合式教学,就是在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轮流给几个年纪的学生上课,而且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传授,还是业余的,责任心不够,其能带给学生的知识可想而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影响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6.农村人口的减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影响,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具体表现在:
第一,城乡二元经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二元结构又称社会二元化或经济二元化,是指在同一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城乡长期分设、分治、分管,致使二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差别特征。”城市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作为现代文明的一部分,代表和引领着整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农村由于其相对的封闭性和缺少资源支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文化中优秀部分无法完全得到乡村社会的接受。例如中国农村社会重视“亲疏有别”而法律却强调“一视同仁”的普遍性。以“礼尚往来”互惠原则的人情关系网,保障了普遍性的法律在以差别为原则的伦理政治的有效运行城乡发展的不协调既阻碍了文化资源的整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又迟滞了农村文明的进程。
第二,基层党组织思想的片面性也在一定程度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大多数基层干部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作用,但在具体行政过程中,却往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同时,很多基层干部缺乏一种整体意识,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中只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即可,而忽视了文化建设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把经济增长速度。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这是从指导思想的角度提出来的,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人们在执行具体事物时才不会偏离主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6]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化建设、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三位一体的关系,没有三者的协调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义
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城市“文化设施也相当齐全,文化人才相对集中,城市文化的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农村,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3拓宽筹集文化资金的渠道,增强硬件设施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约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这也是许多不发达地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一定要取得各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便于持续稳定的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文化部门应该积极拓展多条筹资渠道,包括自身积累、社会筹集及国家拨款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有了资金就要合理开支有效增强硬件设施。
4.夯实基础教育基础.。
新农村文化建设最直接的体现在基础文化教育,只有基础文化教育得到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才能得以夯实。基础教育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整合农村公共教育资源,确保受教育者机会均等,打破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融洽学校与群众的关系,也繁荣农村文化市场。
5.健全和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市场监管作用。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和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及稳定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多措并举,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同时,必须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相关文化的法规,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制意识。开展文明村社、文明家庭的创示范活动,引导农民抵制迷信、崇尚科学,引导农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与文明向上道德风尚。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精神内核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有序发展和“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但从整体看,农村文化设仍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因此,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分析和思考,对于推动乡村文化在促进乡风形成、增强农民素质、改变农村面貌、丰富农民生活、凝聚农村人心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本固基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第五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我见
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个民族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缺少文化的人只能称之为莽夫,一个缺乏文化的民族只能称之为蛮夷,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建立一个大秦帝国,孔子创儒家学派,支撑二千多年封建王朝。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超级大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毋庸置疑,我们的经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十七届全会高度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可谓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发展。无论国家的发展,还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可以释放出比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更强大的能量。
党的十六大做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并列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我认为一个国家文化大发展,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今天谈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够给世界贡献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我们建设和发展当代的文化。任何文化总是和其产生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不同时代的人为了完成自己时代的任务、回答自己时代的问题,便形成了自己时代的文化。当今时代,面临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光荣使命。如何进行这一伟大实践、完成这一伟大使命,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作出正确回答。这种回答就构成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树大根深,散发着东方智慧和人性光芒,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有经济超越的成功先例,文化超越亦有可能。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祖国一定会不只是经济强国,同样也是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