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图书资料的作用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图书资料的作用和资料的积累方法
苏思本
2012-11-1 15:23:32 来源:求是杂志社研究所编:《秋实论丛·第二集》,红旗出版社,2012年9月版。
【作者简介】苏思本,求是研究所
图书资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纪录,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未来知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图书资料,认为图书资料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把它同能源、材料并立为发展科学文化的三大支柱。图书资料同研究、编辑工作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许多同志作过深刻的论述。本人从1978年至1992年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现把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对图书资料工作的认识,所了解的情况和体会,做些介绍,供同志们参考。
图书资料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第一,图书资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纪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提出新的课题。
许多同志认为,图书资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虽然人的认识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一代人认识不了的事物,到下一代人就可能认识。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在已经知道的事实材料和思想观点的基础上,去探索人们迄今还不知道的事实和理论。由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任何一种新的思想、创造和发明,都是从前人所留存下来的资料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求得我们还不知道的东西,就必须掌握已经知道的东西,把前人取得的成果当作我们研究的起点,把前人提出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当作我们研究的课题。
前人的认识,前人积累的知识,多数反映在图书资料上。图书资料是否齐全,使用手段是否先进,能否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反映一个国家的知识水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以往的图书资料准备和研究不足,就难以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所以能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他们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的充分了解和透彻的分析是分不开的。国外有人作过调查统计,在一项新技术或新的理论发现中,约有90%的内容是从已有的知识中获得的,而真正独创性的成果只有10%左右。我们应当清底,掌握前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而去研究那些没有提到、没有解决和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经验。如果不去研究资料,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当作新问题去研究,就会形成重复浪费。美国一家公司耗费十几万美元研究一项新技术,工作一年后发现,国外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只用1美元购买图纸和说明书就能解决的问题,却浪费了大量的钱财。
第二,图书资料是人类知识的宝库。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9月为《经济参考》题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开发图书资料这一宝库,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很大的作用。它可以为各级领导机关决策提供情况。
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是两条:一是了解情况即认识世界,一是掌握政策即改造世界。只有对情况的充分了解,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了解情况是一件非常艰巨复杂的工作。陈云同志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①查阅图书资料是了解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党政领导机关决策依据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好,有可能防止决策的失误。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某省1985年有些同志关心地方城市建设和发展,认为“有了工业,城市就会发展、扩大”,而对其他方面的城市机能注意不够。情报资料部门提供了日本的一个材料,标上《一份值得借鉴的材料——日本新产业城市的失败》醒目的标题,引起了省建委的重视。针对一些同志过分强调引进外资,又提供了《从巴西借外债求发展中得到的启示》,文中指出,借外债只能是内部积累的补充手段,要注意清偿能力,资源和经济潜力并不能完全代替清偿能力等意见,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注意。②据说,江西驻京办事处,曾将全国各地有关改革的方案收集起来,为该省制定改革方案提供了借鉴材料。
图书资料的作用除了表现在决策中外,还体现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从人类历史上看,欧洲罗马皇帝为了获得我国养蚕的情报资料,土耳其为了获得威尼斯制镜的情报资料,西班牙为了获得墨西哥制巧克力的情报资料等等,都不惜花费高昂的代价。全世界用于信息情报工作的费用在逐年增加。如:1977年为359亿美元,1981年为1712亿美元,1982年为2059亿美元,1983年为2345亿美元。日本战后,用4亿美元买了1500多项外国专利情报资料,创造财富达74亿美元。
图书资料在我国四化建设中也日益显示出重要作用。例如天津畜产进出口公司地毯厂,出口地毯必须经过水洗。但是该厂这道工序落后,积压很多。他们到图书馆请教,查到一种化学水洗方法,经过试验,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倍多,原来需要4年多时间才能洗完的200多万平方英尺的地毯,9个月就洗完了,为国家节约358万元,提前换汇450万元。浙江温州市曾将白坯绸缎,以每米3美元的廉价出售给日本,日本稍加染色后,即以每米10美元转销到国际市场上去,一年获利几百万美元。1985年温州市有关部门查阅到了白坯绸缎染色的工艺路线,还把市场上不易购到染色中间制造法也求了出来,先定产20吨,创产值170万元,增收外汇58万美元。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生产建设中遇到难题,有些不用出国考察,到图书资料部门查阅资料就可解决问题。
有没有资料,进度大不一样。机械工业部某研究所,为研制透平冷冻机系列,花了3年时间,进展不大。后来他们仔细研究和利用了情报资料部门提供的国外透平冷冻机的有关文献资料,仅用1年时间便完成了课题研究,其中典型产品的设计时间,从两三年缩短到两三个月,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一项资料救活了一个工厂,使一个厂起死回生的例子也不少。靠图书资料发财致富的更多。
第三,图书资料是未来知识活动的源泉。对后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作用。
图书资料一经产生出来,就作为知识的载体存在着,它向同代人传播知识,交流情况,也将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新的思想观点、学术理论提供启发和论据,反映着人们认识前进的过程。现代学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又是未来学术研究的资料;现代未解决的疑难,将是未来研究解决的课题。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③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在人类认识的长河中,无论怎样高明的前辈和名家,都不可能把问题解决完,总有许多问题需后人解决。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当完成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但是,我们这一代人未注意到、未涉及的,或未深入研究过的,或在某一点上弄错了的,或将只适用于局部而被当作普遍真理,或情况发生了变化的问题,用现有理论解释不了的事实和现象等等,都将留给后人进行研究、纠正和解决。例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虽然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但把时间、空间看作是同运动着的物质相脱离,互相间也无联系,因而提出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点。后来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了牛顿时空观的局限性,促使他创立了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我国清朝医学家王清任,主张“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当时的种种限制与非难,亲临坟塚、刑场,观察残尸、遗体的脏腑结构,写了《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代医书记载脏器结构及功能的某些错误。这种情况,现在和今后会大量出现。因此,这一代人要为下一代人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条件,准备留下充足而准确的资料。
党中央在这方面是十分重视的。中央书记处1982年同意中央宣传部编写《当代中国》丛书,系统介绍我国建国以来各条战线、各部门、各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成就与经验,作为国家的财富保存下来,造福于后代。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编好这套丛书,首先要作好搜集资料的工作,反映成就的资料和反映失误的资料都要搜集,要有丰富的切实可靠的资料。并且指出,我们对一些问题看法可能不正确,得出的结论也可能需要推敲,但只要我们用的材料是实在的、确凿的、丰富的,对后人就会有益,他们可以继续研究,从中提出新的看法,做出更正确的结论。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说编写军事卷搜集了5000多万字的资料;教育卷搜集了1000万字的资料。体现了党中央对历史和后代的负责精神。
积累资料是研究工作的基础
古今中外凡取得研究成果的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资料,善于积累资料。他们对资料的重要性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们对资料的搜集和研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资料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马克思曾这样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④马克思为写《资本论》而收集资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作了24本摘录,多达140印张。书中引用和提到的著作共有605部。其中有369位署名作者的557部,未署名著作48部。所引用的会议报告和其它官方文件59种。引用报刊56种。这些书刊资料包括,有连续出版25年的《工厂视察员向女王陛下内务大臣所作的报告》,也有世界著名的《泰晤事报》和大型杂志《经济学家》等。单是为了写关于英国劳工法200多页文章,他在藏书600万册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馆中,把载有英国和英格兰调查委员会、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作了研究。
马克思很关注现实的革命斗争,随时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革命的实践经验加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1871年巴黎公社开始起义时,马克思就注意收集巴黎的各种报刊文章,积累对巴黎公社的报道和评介资料,亲手抄录了约37万字。这一无产阶级政权只存在了72天。马克思竟然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3天,向国际工人协会宣读了18万字《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定稿。这充分说明收集资料的重要性。
恩格斯对马克思掌握、研究资料发展唯物主义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给予很高评价。他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指出:“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⑤
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在研究和发展自然科学中的作用,可以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事例说明。达尔文曾乘海军贝格尔号勘探船作了5年的环球旅行,收集了大量的科学资料,记录了50万字,经过艰苦的分析研究,写出了《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他说:“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作家搞创作,同样需要积累资料,越是高产作家在积累资料方面下得功夫就越大。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创作科幻小说104部,平均每年写2至3部。一个人能创作这么多吗?当时传说凡尔纳有一个很多科学家和作家帮忙的“写作公司”。记者去采访才知道,所谓的“写作公司”是满屋子的柜子。记者打开一个柜子,里面放满了两万多张卡片。凡尔纳的读书笔记有25000本,他仅仅为写《月球探险记》就研读了5千多册图书和资料。
上面都是外国的突出事例。在我国不论过去和现在,有很多靠平时积累资料而后完成巨著,取得研究成果的事例。例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书斋里就有一个七层的木架,架上摆着各种式样的陶罐,每个罐上貼有标签。他把平日所记材料分类投入罐内到时倒出来整理成篇。据说类书《白氏六帖》就是这样完成的。传说宋朝宰相王安石,20岁时上京赶考,路经马家镇,看到马员外女儿出的选婿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认为是好联,记了下来。在京考试中,面试时主考官出了个上联让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用马小姐的上联作为下联相对,大受主考官赞赏,考上了状元。回家路经马家镇,又用主考官出的上联作为下联,对上了马小姐的选婿联,娶马小姐为妻。元末著名文学家陶宗仪,在江华亭避乱,每天清早下地干活,总随身携带书籍笔砚。累了就到大树下休息看书,每有所感就记在树叶上,日落时把树叶放入瓦盆内,埋在树下,十年不断,积累树叶数罐,后经整理成书30卷,名为《南村辍耕录》。明朝李时珍用近30年的时间,阅书800多种,行程几万里,请教上万人,记录了几百万字的笔记,写成了190万字、插图千余幅的《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82种。
鲁迅自己认真积累资料,严格鉴别资料,可称楷模。他对积累资料的作用讲得很透彻。他说:“无论什么事,如果继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即如最简便而微小的旧有花纸之搜集,也可以观测一时的风尚习惯,和社会情形的一般。”⑥
许多学者、教授,文不虚生,论不虚作,勤于积累资料,刻苦治学。史学家顾颉刚,数十年如一日,积累笔记资料约600万字。他说:“我的论文、书籍就是靠平时积累的资料写出来的。平时不积累资料,不对这些资料反复研究,是写不出有创见的文章来的。”蔡尚思教授20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孔子思想,摘录的有关资料积累到三四蔴袋之多。徐玉中教授,40多年写卡片不下10万张,厚度相当于260多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汉语大词典》主编罗竹风,非常重视资料工作,他在1979年第一次编委会上就讲到搞好资料工作的重要性,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占有资料,提高质量是空谈。”10多年来,资料人员从1万多种图书中,收词制卡800多万张。他认为,这些资料是一座丰富的宝藏,要将它们开发利用起来,还之于社会,使其在研究单位,以至在所有汉语文化存在的地方发挥作用。
苏星同志说过,我们研究问题,感到不易深入,十之八九是由于没有在资料工作上下功夫。研究具体问题,从资料着手,这是一条困难比较多,非下功夫不能见效的路子。但是,既然做科学研究工作,就不能绕开困难走。
上述事例充分说明,积累资料是研究工作的根底,是治学之本。要想取得研究成果,做出贡献,必须从积累资料着手,它虽是艰苦的,却是可靠的,是做研究工作的基础。
积累资料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功
研究工作需要积累资料,搞编辑更需注重积累资料。因为编辑工作除同研究工作有许多共同性外,还有它的特殊性。苏星同志进过,“做编辑要学会做研究工作”,“一个合格的编辑,应当是能编能写的人。编和写,都要有研究工作的基础”。可见编辑应当是研究工作者。熊复同志在《编辑工作是一门学问》中说,编辑“必须精于写作之道,不仅自己是文章家,还必须善于是处理别人文稿的文章家”。编辑既然要处理别人的文稿,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应当比研究工作者略高一筹,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高在哪里?掌握资料、熟悉资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编辑才有底。
各行各业,有各行各业的基本功。研究历史是知人论世,要通过搜集资料编著《年谱》,了解社会经济情况。据说燕京大学的文科学生入学后,先要做一部书的《引得》(即《索引》)。如编《李白诗引得》,就得把《李太白全集》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分类摘编,《引得》完成了,编者对原著的内容也就非常熟悉了。过去大学毕业生到商务印书馆或中华书局工作,先要在图书馆和校对科工作两年,然后才做实习编辑。目的是通过实际锻炼打根底。因为研究中国文史哲,要从目录学入手;编辑看稿发现问题,需从校对做起。日本报社很少在大学生中招收记者,仅占几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录取后,第一年去卖报,接触读者,第二年到农村采访跑新闻。
作为党中央政治理论刊物的编辑,需要具备什么基本功呢?1982年4月《红旗》杂志编委会曾提出五项:
第一,熟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
第二,熟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三,掌握编辑工作所需要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
第四,掌握本业务领域的实际情况;
第五,能够联系和团结广大的社外作者,包括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
只要仔细一想,以上各项都离不开对各方面资料的了解和掌握。
编辑最基本的任务是组织和处理稿件。完成这一任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资料。不看资料,选不出能用的题目,找不到适合的作者。约稿前不了解作者曾有什么文章论著,目前正研究什么问题,约稿时就会觉得缺乏共同语言。至于评判稿件质量高低、有无修改基础,更需要掌握足够的资料。如你要处理一篇民族问题的稿件,事前起码应当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何论述,党和国家在这方面有何政策规定,报刊上发表过什么文章,当前民族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心中踏实,才能够对稿件进行刪、增、移、改。因为编辑要不断地组织和处理稿件,就要不间断地阅读研究资料。
编辑对稿件中使用的资料,需要认真识别和审核。通常有以下情况。有的作者使用的是第二手材料,必须同原始材料核对。有关某方靣的资料有几个,而作者仅看到其中的一个就加以引用,就容易产生失误,要注意辨证。有的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对资料随意删节、添加或拼凑,应坚决加以纠正。也有的作者引用的资料与其论点相矛盾,或起不到论据的作用,应加以删改。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请作者尽量避免使用孤证。当然孤证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中,要想证明任何观点,往往都可以找到例证和现象。列宁说:“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⑦因此,对于孤证要慎重研究分析,找另外可供证明的材料增补,否则应果断不用。梁启超曾这样说过,“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故存之,得有续证渐信之,遇有力反证则弃之”。这样对待孤证的态度,对我们有参考意义。
如果把编辑工作比作“为他人作嫁衣裳”的话,那么编辑平时积累的资料,就像裁缝手头的布角头,有准备随时填空补缺、锦上添花的作用。1957年有位同志报道上海奇寒情况时,引用了臧克家1947年写的诗“前天一夜风雪,昨天八百童尸”来做解放前后的对比,就增加了思想性的深度。
关于编辑和资料的关系,1982年2月《红旗》原总编辑熊复同志给我们讲了一段话,作了概括的说明。他说:“我们提倡讲话要有根据,要废除空话,废除形而上学。我们写文章,要讲道理,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事实的论证,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推论。这就需要资料。资料工作就是提供事实,提供观点,提供根据的。现在我们国家形势发展很快,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理论工作也要发展,要有新的事实、新的思想才能更好地说明这个发展,说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明马列主义。资料工作要为解释党的方针政策提供充分的材料和根据。”
积累资料的要点和方法
积累资料需要掌握的要点,根据资料界的谈论,大体有十项。
1、指向。积累资料应有明确的方向,要根据自己从事的专业,确定研究目标,有目的地去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例如,南开大学哲学教授温公頣,确定研究毛泽东逻辑思想,于是把毛泽东的所有著作读了一遍,摘录了几盒卡片,再将卡片依逻辑项进行分类,加以概括总结,最后写出了《毛主席逻辑思想初探》一书。
2、优选。积累资料要善于沙里淘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就资料使用的结果来说的。而在搜集资料时,则必须广撒罗网。道理很简单,没有粗何处取精,没有伪又如何存真?研究工作要力避繁琐,而积累资料则是多多益善。搞一篇文章也不过几千字,但是,写作前查阅资料,摘录笔记,要比文章的字数多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没有前靣的资料工作,是写不出论文来的。有人讲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肚子饿了,上街买烧饼吃,先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吃到第三个饱了时,他很后悔地说:“我的肚子是吃第三个烧饼饱了的,早知如此,光买第三个就行了。”很显然前两个饼子不吃是饱不了的。所以对资料的粗与精、伪与真要有个辩证的看法。
3、统筹。积累资料必须考虑到纵橫两个方靣。纵是有利于把自己的研究引向深入的材料;横是与自己研究领域、探索的问题有密切关联,便于旁征博引。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交叉的学科。同自己专业有交叉的学科的情况也必须掌握,不能单打一。
4、价值。资料的内容总是昨天的东西,今天的积累主要为了明天和将来使用。搜集资料要注意它的使用和参考价值。对于应当记忆的一般常识和必须掌握的资料加以区别。对前者不必搜集,对后者也要加以选择,容易找到的资料可以作个索引,不容易找到的资料就要抄摘下来。
对于资料的有用与无用,也要辩证的看待。积累的资料肯定有一些是无用的,但决不能因此影响对资料的搜集。积累资料有个过程,不经过无用就达不到有用。有用和无用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无用就显不出有用,没有有用也看不出无用。邓力群同志曾说,如你积累了某方面的1000条资料,只用了一条,那999条没用上的资料,也不能不积累。而且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资料当时觉得无用而过后又有用了,有的资料当时认为有用而过后并没有用。不能绝对化。
5、及时。碰到有用的资料要及时记下来。许多散见于报刊的资料,如不随手收集,往往像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再找不仅很费劲,甚至有找不到的可能。苏东坡的《腊日游孤山访问惠勤惠思二僧》中有这样的诗句:“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积累资料也有类似情况。
6、认真。资料具有权威性,在于它真实准确。来源应当可靠,不出任何差错。因此,要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于他人引用的资料必须进行核实。收集时要认真,摘录必须忠于原文,注明出处。
7、全面。就是注意资料的完整性。要搜集到主要的资料,对正反两靣资料都要收集。为了准确地收集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必须审慎地对待相互矛盾的资料,对于不同的观点、评价都要摘取,不能凭个人的情感与好恶而随意取舍。
8、求新。就是要搜集新资料。求新必须知旧。如果将新的误认为是旧的,可能出现遗漏;将旧的误认是新的,就会走枉路。期刊杂志往往反映世界最新的科学信息,学术研究成果,有些是刚刚冒出来的理论、事实、观点,一般通过期刊首先公诸于世。求新要在期刊中去求。有人统计,一个专业的文献资料,在本专业杂志上发表的只占50%,另外的50%则发表在其他有关专业的杂志上。一个专题范围内的文献资料,1/3登在专业杂志上,1/3登在有关杂志上,另外的1/3则登在与专业无关的杂志上。可见只读专业杂志是不够的。
此外,要求得全靣系统的资料和知识,除了看期刊杂志,还应当看教科书和有关的权威论著。杂志有它的局限性。
9、系统。就是要把资料及时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使无序资料有序化,归入一定的系统,便于查找使用。如果只搜集不分类,几乎等于一堆废纸,积累愈多,负担愈重。死记所有的资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只有运用科学的分类来掌握资料,应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史学家顾颉刚积累资料很多,有一位教授请教他:周吴太伯何时离家,中经何地,发生何事,定居吴何地?他略加回想,便从一个柜子的笔记本中抽出一本说:“这就吴太伯离周入吴的路线。”
对资料进行分类,是带有分析研究性质的工作,进一步加工就可得到惊人的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家雅各布研究德国的军事。他从德国报纸上积累资料,把涉及到军事方靣的消息、丧葬讣告、军官结婚启示等制成卡片,写了一本书,描绘了希特勒军队组织机构,各大军区的概况,参谋部人员的布置,陈述了160多名指挥官的姓名和简历等等,揭露了德国的许多军事机密。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大庆油田的位置和规模是保密的。但是日本人硬是通过搜集报刊资料,找到了答案。他们:(1)从1964年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认为大庆油田确有其事;(2)1966年在《中国画报》上看到一张照片,从照片上人的衣着判断,大庆油田可能在冬季零下30度的东北北部,大致在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3)来中国的日本人坐火车,发现来往的油罐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顔色和厚度证实大庆油田在北满;(4)1966年10月《人民中国》杂志发表王进喜的事迹,分析钻井最早在北安附近。从人拉肩扛钻井设备,得出井场离车站不远。事迹中介绍:“王进喜一到马家窰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我们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他们从伪满地图上查到马家窰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子,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10多公里处。于是把大庆油田的位置搞清楚了。
他们还用类似的资料和方法,分析出大庆油田的规模,从炼油厂的塔径和栏杆的相关尺寸,推断出炼油能力约为100万吨。1966年已有井820口,年产360万吨,1971年产量可增至1200万吨。最后得出了我国需进口炼油设备的结论。
10、持久。即要持之以恒,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邓拓同志说,收集资料,好比农民出门,总随手带个粪框,见粪就拾,成为习惯。专门去拾粪倒不一定拾到很多,一经养成随时拾的习惯,自然就积少成多了。积累资料切忌三天打魚两天晒网,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认为没有用而停顿下来。“斧不止则薪多”,勤于收集,坚持下去,就可占有大量资料。
积累资料的方法,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天津师范学院朱星教授列举了五种:
(1)用大小一式的笔记本加以編号。吴晗教授读明史,作笔记80多本。
(2)随时用大小不同的纸作记录,按类分置在各大封套中。朱星本人编《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即用此法。
(3)随时用另纸记下,貼在书斋墙上。闻顾实教授写《穆天子传西王母考》时,札记纸条,贴满四壁。
(4)分类分存档案夾,挂贴墙上。沈从文先生写《中国文物史》即是如此。
(5)用新式卡片分类摘录,分贮卡片立柜中。作家姚雪垠写《李自成》是用此法。
应当补充的是,除抄录以外,还应包括剪贴报刊。
哪种方法最佳?作卡片者为多。因为卡片调度灵活,使用方便,便于大量积累。作卡片是自己作,为自己服务,不是给别人看的,因此,只要自己觉得合适,用起来方便就行,无一定之规。北京大学教授方汉奇同志,从1947年就开始作卡片,他有5点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独立。每张卡片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内容独立,一事一卡,可随便放置,随便分类。
第二,标题。每卡标一题,揭示本卡内容,位置左上角,稍稍拨动卡片,就能看到标题。
第三,出处。卡片摘引必须注明出处,不怕麻烦,不图省事。
第四,单面。即只写正面,便于把同类卡片摊开来,进行综合分析。如一面容纳不下时,可另附与卡片同宽、长度不限的纸,折叠存放。
第五,一元。即一元化,把不同渠道来的资料都做成卡片。看书作卡片,报刊资料貼卡片,听报告记在与卡片同宽的纸条上,贴在卡片上,对文摘的意见、想法、体会、联想到的新观点,都附记在卡片上。凡有需求,只找卡片即可。
积累资料要学会利用工具书
搞研究、编辑工作必须重视积累资料。但是个人积累资料再多,在工作中仍会经常遇到种种问题,需要质疑问难,因而要经常查找核对资料。要节省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学会利用工具书,熟悉查找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知识陈旧周期缩短,科学知识增加,图书期刊惊人的增加,利用工具书就更为重要。据说,我国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古籍不下20万种,数量可谓大矣。但是到1987年世界每年出版的书籍就有60万种。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近30年来的科技成果就超过人类两千来年的总和。1865年全世界科技期刊只有1000种,而1965年科技期刊数量已突破10万种。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表的论文约50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1.3万至1.4万篇。假定一位化学家,每周阅读40小时,单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发表的化学方靣的论文和著作,就要48年。
我国国内的出版物也在急剧地增加。如1985年比1970年,图书增加40711种,报纸增加656种,杂志增加4684种。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图书资料工作,“知识的纪录只是分散的单一的个体,几乎完全失去它的可用价值。在大量的文献中寻找所需的文献,如同在堆积如山的干草堆中去找一根针一样的困难”。(英布拉德福)因此,不学会利用工具书,很难掌握自己专业的进展情况。
工具书,大体可分为五类:辞书类,资料性类,线索性类,图录类,其他类。各类工具书,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用场。它们可以给你指点读书门径,解决疑难问题,提供资料或资料线索。人们赞美工具书,把它称之谓“无声的老师”、“案头顾问”、“书海指南针”、“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人类记忆的延长”等等。熟悉工具书,查找资料就像按图索骥,一查即得。
到图书馆借书,需学会查目录卡片,搞资料,需掌握目录索引,翻阅有关文摘杂志等等。会不会使用工具书,工作效率差异很大。有的同志举过这样的例子。1980年全世界共发表化工方靣的文献约5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1370篇。这些文献是用60多种文字,发表在100多个国家的14000多种刊物上。如果一位精通数十种不同语言的化学家,从年初开始,每天读文献30篇,读到年底,也只能读完全部文献的1/50。也就是说,这位化学家要想把1980年发表的化工文献读完,需要50年的时间。但是,要读其全部浓缩的文摘、简介和题录,则只需要几天或几十天的时间,就可以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对口资料文献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情报学家勒希尔认为,全部文献可分成五个等级:100万件文献中,起码31623篇有意义,起码1000 篇是重要文献,起码有32篇非常重要,有14篇头等重要。根据每10种期刊的诞生,会紧随一本文摘刊物问世,可以把10%作为文摘与文摘信息量等价的最低值。美国《读者文摘》创始人华莱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伤时阅读杂志发现,那些文章能删去75%而不改变原作内容和风格,可以把25%作为文摘与文摘信息量等价的最高值。因此,文摘的上限与下限是原作的10~25%。
在工作中,领导常常交给一些查资料的任务,要付出鮮为人知的艰巨劳动。1962年《红旗》杂志社领导,为了说明人民内部犯罪是否都属于专政对象,让查外国人坐牢时有无选举权。着重从坐过牢的有影响的外国人中去找。最后在《恩格鲁玛传》中查到,恩格鲁玛坐牢时就有选举权。
1984年《红旗》杂志编辑部为胡乔木同志写的《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作注释。其中“肖伯纳”一条,初稿送审时,乔木同志要求补充,肖伯纳在英国大选中支持共产党,投了共产党的票。这个意思很重要,可从哪去找?责任编辑也感茫然。图书馆的两位同志协助翻了《英国文学史》(他是小说家)《肖伯纳传》《辞海》《百科全书》,均无着落。他们又翻《英国现代史》,查出英国大选是在邱吉尔下台后进行的,而邱吉尔下台是在1945年7月。于是去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从1945年7月1日查起,终于在7月14日《新华日报》第三版查到“89岁的世界文豪肖伯纳支持共产党,他写信给共产党副主席杜德说,他要在大选中投共产党的票”的报道。在`该条中补充了“在1945年英国大选中,他曾投了英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票”。这条注释刊登在《红旗》1984年第5期43页上,全条不足500字,仅仅为了补充25个字,花了好几天时间。由此,也可以揣测一点顺藤摸瓜,查寻资料的门径。
搞研究和编辑工作,相当多的时间花在资料方面。据统计,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时间,有一半甚至2/3用于资料的搜集、整理和阅读上。
要想在这方面节约时间,都有赖于图书资料收集、储藏和使用的现代化。英国《星期日快讯》的编辑埃什利?布朗,55年中收集剪报资料100多万页,重达5吨,分成47000类,存放在一所专门建造的房子里。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而图书资料工作的现代化,却能大大提供方便的条件。例如:
缩微技术。10000本100页的图书,约为5吨重,体积6立方米。缩微后,重量可减轻330多倍,仅15公斤左右,体积缩小600多倍,仅0.01立方米。这样一个藏书万册的图书馆,一个人就可以提走。若用超缩微处理如每张胶片缩微22500面资料,就成为“袖珍图书馆”了。
在美国,用20盘IBM3850磁带,可以把国会图书馆全部藏书1800万册图书存贮进去。假如把它传送到欧洲去使用,通过人造卫星,不到8小时,可全部传输完毕。
日本的一种激光唱片,能把20册美国学院百科全书(32000条目共900万字)全部录在上靣。只要把唱片放入激光唱机或电脑里,人们便可清晰地听到或查阅全书内容。价格不到90美元。而书的售价是7000美元。
一个6英吋的光盘价值600美元,可以贮存1907年创刊以来的全套《化学文摘》,在微型机帮助下,不到5秒钟便可检索到任何一页的资料。一个6英吋的光盘,可以贮存埃及整个博物馆的馆藏,呆在家里即可观看全部内容。
用电子计算机检索,它从两亿字中查找一个字的时间是1/50秒,查一个课题占用主机的时间,一般为40~50秒。大约10 分钟,就可以阅读30种文字,2000种专业期刊,90000篇科研论文。有人假设,如果马克思活到现在,用现代化的检索手段和文摘,那么写《资本论》的时间不是40年,而是4 年或更短。1976年美国利用商业检索系统查找资料250万次,节约的科研时间,相当于增加10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上世纪80年代《红旗》杂志社图书资料的基本情况,图书馆是《红旗》1958年创刊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当时,藏书17万册,订期刊1100种,报纸126种。每年进书约万册。报刊剪贴资料,“文化大革命”前是使用中央宣传部的。“文化大革命”中开始自己剪贴,后因人员下放干校停了下来。1977年又逐步发展起来。库存资料合辑本4000多册。那时,剪贴报纸55 种,期刊160种。并订有报刊复印资料。
大家的工作是积极的,但管理手段还相当落后,基本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手工劳动。当时对现代化管理还只是一种向望。后来随着机关计算机的普及,为图书资料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节省了时间,减轻了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图书资料工作更好地为研究、编辑工作服务。
牛顿说过:“如果我所看到的、我所发现的要比笛卡儿和培根远大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人们把长期有效的资料工作和积累,视为通往巨人肩上知识的階梯。
一位长期从事党校图书资料老同志说过这样的话:“在我们革命队伍里,有不少同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社会主义的今天。今天,我们在四化建设中,有许多同志是几十年如一日,在无声无息,在点点滴滴的平凡劳动中支付自己全部精力,甚至于生命,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们图书资料工作者就属于后者。”
图书资料工作人员,应当认清和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为有更多的人站在巨人的肩上,做他们登上阶梯的助手!
(1992年初稿,2012年5月改定)
注:
① 《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卷第189页。
② 参看《情报资料工作》1986年第5期,第11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1年3月第1版,第20卷第585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卷第21~22页。
⑤ 页。
⑥
⑦
2009年12月第1版,第2卷第5981979年4月第1版,第419页。1990年10月第2版,第28卷第364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许广平忆鲁迅》广东人民出版社《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
第二篇:教师如何积累资料
教师要多方面积累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源宝库”。
一、积累资料的方式
教师积累的资料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字资料;二是图表资料;三是音像资料。一般来说,文字资料是较为广泛的,也是易于积累的。
1、整储式
整储式,把见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完整地储存下来。这种方式适用于信息量较大、较丰富、集中的资料,如教学参考书、习题汇编类资料等。
2、摘抄式
摘抄式,就是从所见到的文字材料中“提要钩玄”,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记下来。它有两种主要方式:
(1)卡片式。卡片式是最常用的积累资料的方式。其方法是将有关内容摘要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积累资料,使用起来简便灵活。运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这样几点:首先,卡片上记录的内容最好是短小精练的;其次,每张卡片最好记录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再次,要对卡片进行分类、编号,以便于查阅。
(2)笔记式。即用一个专门的本子摘记有关内容。做笔记和做卡片有相同之处,都是对有关内容的摘录,不同的是笔记的容量较大,可以比较系统地、详细地记下看到的内容,保管也很方便。用笔记积累资料,最好编个目录,以减少翻阅的麻烦。
3、剪辑式
即将有关内容从书籍、报纸、杂志上裁剪下来,编辑在一起。为了防止散失,可用专门的本子,将剪辑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粘贴上去。
4、目录式
目录大致包括这样几项内容:资料名称(既可以是书篇名,也可以是自己对资料分类的名称)、作者、出处(出版社或报刊)、页码。当然,根据需要,目录也可以做得再详细些。
二、积累资料的过程
1、搜集
教师搜集文字资料的范围主要是有关教育(www.3edu.net-番达教育网)教学方面和科学知识方面的书、报、刊。从时间的分配来看,搜集可以根据当前教学、研究和学习的需要集中进行,也可以在平日里分散进行。
2、筛选
筛选就是将搜集到的材料,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阅读以确定取舍。虽然搜集本身就具筛选性,但其范围过大,标准过宽,待存储量过多,不易保管,也不易查找。经过筛选,范围缩小了,应选取的内容也明朗化了。
3、加工
即运用前文中提到的几种方式对选定的内容进行处理、加工。
4、分类储存
三、积累资料要做到”四勤”
勤阅读 阅读是搜集资料的最重要的途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非家之编”,(韩愈)持之以恒,必能采集到很多珍珠美玉,使自己的“资源宝库”蔚成大观。
勤思考 一是经常想一想应该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哪里收集;二是在阅读、筛选取时深入动脑思考,判断出哪些东西是有用的,是值得积累的,以后会用于哪个方面。经过这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工作,可使积累的资料有较高的质量。
勤整理 经常对搜集到的资料加工制作,分类编排,以方便查阅。在整理过程中,还要对已失去价值的资料随时剔除,随时补充新的资料,使积累的资料如淙淙的小溪,常流不断,常滚常新。
勤翻查 积累资料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对教学、研究和学习有所助益。因此,教师要经常翻一翻、查一查积攒下的资料。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是学习资料内容提供的知识,扩大视野;二是加深对有关资料的印象,便于及时发现、挖掘资料的价值,及时把它派上用场,使“死”的资料“活”起来。
第三篇:积累知识,运用方法
积累知识,运用方法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什么?语文教学两大任务:扎扎实实地积累知识,熟练地运用方法;积累哪些知识:字音,词语,精美片段、文学常识。
一、字音、词语的积累运用分三个层次来讲: 为什么要学生整理易错字音
在检查孩子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只能发现孩子能不能正确读准字音,落实到写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会读不代表能正确写出来。每次考试,就“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样基础的练习,错误的都很多。在我让孩子整理一课中自己易错的字音的时候就发现了孩子拼音的问题。于是,每学一课,我就让孩子自己把自己易错的字音整理出来,长此以往,孩子对字音就掌握得扎实了 学生如何整理易错字音
1、每学一课带着整理这一课易错的字音,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自己整理,班级集中交流,老师再根据孩子的共性问题补充、强调。
3、自己整理自己有个性的东西,逐渐提高自学能力归类整理的 字音、词语的积累:
整理的效果如何
1学生可以自主发现文中易错字音。2.对准确辨别字音,并准确注音。3.比如:浑身解数的浑,有的孩子就写成“huen” “成千盈百”的“盈”写成”yeng”;琥珀的“珀”写成“puo”;百宝匣的“匣”写成“jia”;还有我们平时就一直误读的音,比如“订正”的“订”,平时我们习惯读成“ding”第四声,实际上,它的争取发音是“ding”
第一声;还有一些读时变调的字音,孩子都误以为它就是那个音,比如“凛冽”的“凛”第三声,孩子容易误读成第二声。这些易错的字音如果平时不注意强调积累,时间长了,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哪些写的不对了。
对词语的学习积累主要是要在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能够把自己以前学过的,和这个字或词有联系的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会用。比如在学习“成千盈百”的“盈”时,孩子们把经营的“营”、晶莹的“莹”,应该的“应”放在一起区别比较,通过字形联系字义从而达到会用。因为比较理解了这些字,在孩子自己整理词语出题的时候就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选字填空
盈
迎
营
莹
应
颐和园中,成千()百的孩子喜()()地奔跑着,()面碰上了冰心奶奶,冰心奶奶带着他们欣赏着花瓣()莹润泽的海棠花,并告诉他们,花儿开得这么好,()该好好爱惜,好好经()。
整理了词语,孩子能够把自己整理的词语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我觉得孩子不仅真正掌握了这个字,还把以往学过的字综合起来,建立了知识的体系,形成了知识树。以后,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正确运用这几个字。我们学字,学词,学句,学篇不就是让孩子能自己这样用出来吗?通过整理积累我感受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样的积累才有效。
二、文学常识、精美片段的积累运用:
文学常识:每一课里关于作者或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文学知识、课后的作家卡片、名著便览除了让孩子能熟读成诵,背诵积累下来的,还引导孩子收集关于这个人物的事迹,总结这个人物的优秀品质,除了思想的引领,还启发他们这样的事迹,品质,我们可以在哪一类作文中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这样逐渐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积累的材料。举例说明。(冰心课例)
精美片段:
1、指导理解内容
2、指导有效背诵。3拓展运用。
例子:背诵《早》这一课的第四节,这一节课文没有要求背诵,但是我认为这一节作者描写梅花的方法非常好。作者用精美的语言,很有条理地描写了梅花的“多”“美”“香”“开得早”。为我们的孩子在描写事物时不能具体描写起到了典范的作用。于是,我再引导孩子一句一句地读、思,思这一句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梅花的什么特点。这时候孩子们就发现作者除了运用视觉、触觉、嗅觉直接描写以外,还运用了比喻、想象等修辞方法使得自己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然后我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写作情况思考,这一段的描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时候孩子就能从课文中走出来,把自己的写作和课文作对比,从而找到自己不能描写具体的原因。在这样的基础上,我让孩子自己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或事物,孩子写得就具体多了。
下面展示一下我班孩子的作品:
三、单元梳理、凸显自主。1.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梳理? 1.)走出课文,统观单元。
由零散的单篇课文,走入完整单元的主旨核心。2.)整合知识,及时巩固。
及时巩固,省时省力。2.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梳理? 3.单元梳理的效果如何?
3.同伴互动,增强趣味。
在进入单元梳理时,引导孩子借助自己整理的每一课的内容自己出一份单元卷,出试卷的过程中,孩子要对自己易错的字音、词语、课文中的重点进行梳理,自己对照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接着,同学互相交换检测,然后,自己出的试卷自己批改,并负责给做错的孩子讲解,这样的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不管是出试卷,还是给同伴改试卷,给同伴讲解,孩子都要有自己的思考,我觉得,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这种不留痕迹的巧妙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知识巩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老师,不能把所有的任务全权放手给孩子,老师要查看每一个过程,逐渐引导孩子形成自己反思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个复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下一阶段开展学讲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展示一下我班每一课孩子整理的知识点和这一单元孩子自己出的试卷,我觉得非常好,比我们买的练习册针对性还要强,里面体现孩子创新的东西很多。
四、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方法的积累运用
说到学习方法,我们都能罗列出很多:预习课文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听说读写的方法,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方法等等,只有掌握方法,才能形成能力。我们在教学中也很重视教给孩子方法,可是到了运用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只是用在我们讲的那一课里,换一个地方就不会用了。反思这个问题,我想,是因为孩子学习时对这个方法比较模糊,缺少规律性的总结、认识。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对一类问题的学习是不是可以给他概括一个规律性的模式,有一个规律性的模式,孩子思考理解就有了方向,迁移的时候就能运用自如了。
中高年级,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的理解是孩子要形成的主要能力,教学中我对如何
理解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子总结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1、关键词语我注意了动词、形容词的理解:
动词的理解格式:本意+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特征
比如:在教学《泉》时课后有一道题是: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同是说泉水,为什么用的词不同。A:泉水从地下往上涌。B:“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这里的“涌”和“冒”都有流动的意思,该如何区别理解呢?我让孩子先看这两个词的词性,这是两个动词,对动词的理解我们用上面的格式来思考:本意+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事物+特征。“冒”:往上升,流出来+(事物)泉水+(特征)多,速度慢。综合起来就是:泉水流出来,突出了泉水的多,流的慢。“涌”:本意:水或云气往上冒+事物(泉水)+特征(水多,流的速度快)。综合起来就是:泉水从地下流出来,突出泉水的多,流的速度快。
形容词的理解格式:词语本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事物+特征
比如:《暖流》中:他背得抑扬顿挫„„对抑扬顿挫的理解我们可以先说它的字面意思:声音高低起伏,语调停顿转折+事物、谁(江主席)+特征(形容背得绘声绘色,有感情)。综合起来就是:声音高低起伏,语调停顿转折,形容江主席背得绘声绘色,有感情。
平时理解词语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根据词语的类型分门别类地给孩子这样一个基本格式,让孩子积累这样的格式,孩子解释词语就有了方向,有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孩子就容易迁移运用了。
2、特殊句子理解方法的积累运用
理解特殊句子时(所谓特殊句子就是指含有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格式,如这一句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现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理解“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
飞泉„„”这一句,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这样理解: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海棠花开得多、茂盛),表达了(作者对海棠花及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不同的修辞手法有不同的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使物人格化,达到生动形象的作用;排比节奏鲜明,曾强语势;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设问: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主题,富有感染力;通过具体语言的学习引导孩子积累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然后按照这样的格式思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我们如果能把每一项的学习给孩子总结出这样一般的规律,孩子的自学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句子是这样的,篇章也是这样:比如:概括课文大意: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方法,说明文有说明文的格式,散文有散文的模式等等,我们在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时候,如果能对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概括整理下来,让孩子积累,是不是运用起来就方便多了,老师们结合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自行摸索适合本班学生的解决阅读问题的具体方法,相信大家都会有独到的优秀做法。
第四篇:作文材料的积累方法
作文材料的积累方法
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应怎样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
一般说来,学习每册教材时,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要:①多观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回顾总结。③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见闻,丰富生活。④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三、阅读积累。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做到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
第五篇:·作文材料的积累方法范文
·作文材料的积累方法作文要有材料,材料来自积累。学生手中掌握了丰富的作文材料,习作时就会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作文的难就转化为易,心理上的惧怕也就变为喜欢了。
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作文材料呢
一、背诵积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能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是积累作文材料的有效方法。学生读而不背,作文时就会感到笔力不足,词语贫乏。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年龄段是一生中记忆的最佳时期这一特点,对学生加强背诵指导,强化记忆,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材料。一般说来,教学每册教材,教师要做到:①选择一些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的优秀课文,让学生整理背诵掌握全篇。②对于不便全篇背诵的课文,可选择其中片断,指导学生背诵。并要他们抄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利用课余饭后,一早一晚,进行吟诵、品味、内化。③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的佳句,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这样,学生不仅能从中熟悉各种各样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方法,了解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巩固学习成果,而且便于把书本里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作文时想用某些句式、段式结构方法,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二、生活积累。生活好比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水才能长流不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学生作文之溪长流不竭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①指导观察,让学生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事情,从中捕捉和积累作文材料,提高观察分析事物、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②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旅游、劳动、科技活动等,每次活动都要有目的。活动前要有准备,活动中要细心指导学生感受生活,活动后要认真帮助学生回顾总结。③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影、广播等视听途径积累材料。经常有目的、有选择地组织学生看爱国影片、儿童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等,以扩大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生活。④鼓励学生勤动笔,及时作些记录,坚持写观察日记,作好文字积累。
三、阅读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搜集和积累材料,鼓励他们自学阅读,随时摘录,坚持写读书笔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材料分类,如按内容分成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的积累,学生胸中有材料厚积而薄发,作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写作能力的提高,便是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