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

时间:2019-05-13 04:4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

第一篇: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

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今年有望建成

一、热点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北京2月11日电(记者张怡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11日在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年会(2012)上透露,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化率超越50%这一转折点的出现,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求我们在更高层面和以更大强度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步伐。胡晓义说,“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取得重大进展。新农保试点迅速扩大,同步开展了城居保试点,到2011年底,已有超过3.6亿人参保,超过1亿城乡老年居民领取政府的基础养老金;再经过今年的努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全面覆盖,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可以宣告基本建成。

【材料二】

2011年6月19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指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并加快新农保试点进度,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实现制度全覆盖,这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材料三】

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以下称《社会保险法>)由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由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35号主席令予以颁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是一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点预测

(一)加快保障体系建设

1.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2)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3)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4)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2.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1)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3)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关系。

(5)党和政府致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党和政府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1)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有利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3)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4)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5)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6)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等。

4.党和政府为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有哪些措施?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积极推行新农合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给予低收入人群生活补助;对失业者进行培训再就业。

5.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有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2)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3)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4)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5)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

6.我国社会保障问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解决的根本途径是什么?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解决的根本途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7.为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你有什么建议?

(1)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的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

(2)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筹资、缴费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3)坚持公平原则,加大社会保障再分配调节力度。

(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工作。实现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统一性。

8.你认为政府在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应着重做好哪些工作?

(1)大力推进医疗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

(2)降低医疗费用,规范诊治、药品费用。

(3)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医保人群,增加卫生医疗的财政投入。

(4)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整顿行业不良风气,解决医患纠纷。

(5)改进社区健康医疗服务,注重保健知识普及。

9.面对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谈谈你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的一些建议。

(1)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2)加强对贫困老年人的生活救助。

(3)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4)加强老龄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5)加快老年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进程。

(6)加强老龄产业发展的措施,发挥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10.如何解决失业人群再就业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或建议)?

(1)国家: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③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④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⑥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⑦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2)失业人员: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本领,自主就业和创业,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是做好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11.谈谈我国由主抓经济发展到致力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体现了思想政治课中的哪些观点?

(1)是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综合国力日渐增强。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4)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是维护国家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6)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12.谈谈你心目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是什么样的?(1)国家能够对全民实行全面的、免费的医疗服务。(2)每一个公民都能领取养老金、工业伤残补助等。(3)政府对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等可发放津贴。

(4)独生子女家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经济补助及优厚待遇。

(二)全力奔向小康社会

13.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1)是低水平的小康。(它主要表现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高,而且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2)是不全面的小康。(总体小康侧重于经济指标,侧重的是物质生活水平的。)

(3)是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它表现为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5.为实现全面小康应怎么做?

(1)国家: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改革开放„„

(2)青少年:青少年应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16.我国现代意义上小康水平的内涵。所谓小康水平,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①物质生活比较宽裕;②精神生活比较充实:③生活环境改善;④人口素质提高。

17.党和政府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 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8.你认为如何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加强宏观调控,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用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和科学的发展观等。

(2)关注民生,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关注民生,有利于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顺利实现。

19.请你为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提合理化建议。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人民收入。

(2)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3)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

(4)坚决打击并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5)合理调整个人所得税结构,切实减轻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等。

20.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我国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请列举近年来国家的一些措施。①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如:调节个税起征点,扩大初次分配的比例。②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③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⑤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⑥建立廉租房制度和经济适用房制度。⑦重视“三农”问题,减免农业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

21.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保障人民权利;政府部门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办实事;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等等。

第二篇:2020年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2020年国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意见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一是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研发投入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普遍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2%,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行业领军企业逐步实现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与国际同类先进企业相当,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培育若干综合竞争力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集群。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相互支撑和联动,提高整体效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四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五是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3人年。六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学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

意见指出,要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定规划、技术标准、市场规范和产业技术政策等进行引导。优化布局,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电子信息、能源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此外,意见提出,要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实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2.5%以上的目标。

第三篇: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

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数据)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60年来,新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工业化起步阶段到工业化初级阶段、再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历史大跨越,推动我国从一个物资极度匮乏、产业百废待兴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引擎、全球的制造基地。新中国工业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工业发展成就辉煌

工业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固定资产原值比1952年的149亿元增长738倍。

60年来,工业生产基本行驶在快车道上。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19.8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29112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446倍,年均增长11.5%。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1952年的28.3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增长959倍。据测算,2008年一天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比1952年全年工业增加值还多2倍;2007年一天实现的利润总额比1952年全年实现的利润总额还多1.6倍。

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加强。2008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2.9%,比1952年17.6%的比重增加了25.3个百分点。

制造业产品是出口商品的主体,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于工业。2008年,仅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就达8100万,解决了大量的城镇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工业品短缺局面,市场供应由匮乏走向充裕。

粗钢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648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57045万吨,增长87倍;水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781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18.34亿吨,增长234倍;化肥生产能力由1957年的2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8230万吨,增长411倍;化学纤维由1957年的0.0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042万吨;洗衣机由1980年的60.7万台增加到2007年的5119万台。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7年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生产大国。

2008年与1949年相比,钢、原煤、发电量由15.8万吨、0.32亿吨、43亿千瓦时分别增加到50092万吨、27.93亿吨、34669亿千瓦时,分别增长3169倍、86倍、805倍。汽车由1955年的0.01万辆增加到2008年的935万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微型计算机和手机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呈迅猛扩张之势。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资料,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如今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15个大类中名列前三。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一半左右的手机、PC、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都在中国生产。

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超过一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

目前,家电、皮革、家具、自行车、五金制品、羽绒等行业已成为中国在全球具有比较优势、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行业。轻工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贸易量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为世界人民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出口商品结构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还略高于工业制成品。如今,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已下降到个位数,工业制成品已上升到90%以上。

工业结构不断改善

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我国都有,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经过60年的建设,工业行业发生根本性变化。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煤炭、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食品、医药等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壮大,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等也从无到有,迅速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

工业结构得到改善。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并持续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轻重工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中先后经历了比例严重失调和基本协调增长。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势头。2008年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28.9:71.1。但此次重化工业的增长机制与改革开放前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改革开放前是不计客观条件的盲目“跨越”,改革开放后是在房地产、汽车等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下发生的,是基本符合工业化进程演变规律的。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并持续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也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柱产业。

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瓶颈”制约不复存在,能源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

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能源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创纪录的飞跃。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由1949年的185万千瓦,发展到2008年的7亿多千瓦,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连续10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原油年产量由1949年的1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9亿吨,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油气生产国。原煤产量从1949年的0.32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27.93亿吨,供给由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生产方式由手工作业和半机械化为主转变为机械化、现代化为主。

高新技术制造业飞速发展,中国正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开始向研发制造基地转型。

我国的高新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计算机、移动通信手机、抗生素、疫苗等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00年至2007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38%。目前,国际市场份额已接近20%,居全球第一。

装备制造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达28%。其主要产品矿山设备由1949年的0.0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251万吨;冶金设备由1950年的0.0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70.3万吨;发电设备由1951年的0.2万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13343万千瓦。装备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显著提高,1000万吨炼油设备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30万吨合成氨和52万吨尿素成套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水电设备生产技术由单机容量30万千瓦提高到70万千瓦;50万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日产水泥4000吨至6000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一些电解铝、铜、铅、锌冶炼等的生产工艺已在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东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向协调发展推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均得到了空前大发展。2008年,东部沿海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341717亿元,比1952年增长1457倍;中部地区94405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9倍;西部地区60126亿元,比1952年增长1683倍。

2008年中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西部地区增长15%,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2.9和2.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9%和12.1%,比2000年上升了0.6和0.2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为68.9%,下降了0.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并向协调发展逐步推进。

工业企业百舸争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竞相发展。

国有企业在艰难探索中不断发展,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多样化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国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1952年,我国国有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2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49亿元。经过60年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难探索,国有企业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迈出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步伐。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765倍;实现利润总额10795亿元,比1952年增长382倍;固定资产原值110085亿元,比1952年增长738倍。国有控制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

私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受排斥到受保护,已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末,我国共有私营工业企业90.3万个,吸纳就业人员322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5.6%和34.7%;全部私营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4970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22.4%。到2008年,在我国私营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已发展为19.2万家,其中达到大中型标准的有7000多家。2008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0844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6.3%。

股份制企业从试点到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焕发出无穷活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试点开始,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逐步发展起来。1995年全国股份制(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企业共有5559个,仅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0.1%。2004年全国股份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7.1万个,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4.2%;工业总产值达10多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45.2%;年末从业人员4015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43.1%。2008年,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有20.7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7.6%;从业人员4010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50.6%。

“三资”企业从萌芽试探阶段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78年4月第一家港商投资企业在虎门落户,拉开了“三资”企业发展的序幕。2008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已发展到7万个。规模以上“三资”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2448万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2%。2008年现价工业总产值14.8万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7%,出口交货值5633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0%。

企业组织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中小型企业活力激增,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少,且以小型企业和个体经济为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数量不断扩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随着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以及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小型企业数量激增。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统计,2004年底,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35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8%;从业人员达到5796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2.3%;全年营业收入达到84304亿元,占全部工业的38.6%。

另一方面,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得到茁壮成长。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集团已达1833个,拥有资产19634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55.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1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39.1%。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形成。

第四篇: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中国水运》2013年第06期

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部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交通运输推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便捷高效、安全绿色的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体系,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随后,交通运输部又印发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新理念,以“试点示范和专项行动”为主要推进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根据《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全面覆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应用、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节约能源资源要求贯彻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养护和管理全过程。

同时,提出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行业监管能力提升等五方面22条具体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开展试点示范、强化考核评价、培育绿色文化、深化交流合作等六条具体措施。

《指导意见》要求,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协调,发挥政策叠加优势,突出政府主导作用;要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更加注重提升行业监管能力和企业组织管理水平,充分挖掘结构性和管理性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潜力;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改善法制环境,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部省共同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新机制,推进区域性和主题性试点,深化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树立行业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到2020年,在保障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单位GDP碳排放目标前提下,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运行体系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行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第五篇:五个基本,七大体系

党员学习材料

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活动的主要内容

加强“五个基本”建设,基本组织是基础,基本制度是根本,基本队伍是关键,基本活动是载体,基本保障是前提。

1、加强基本组织建设。

抓好“两个阵地”建设,即活动场所和实践阵地。一是要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本着坚持标准、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综合利用的原则,对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室的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室内建设要做到庄重严肃、布局合理、整洁美观,力争实现有“震撼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办公场所要做到“五有”,即有专用办公室,有办公桌椅,有档案柜,有档案资料,有会议记录。党员活动室要做到“六有”,即有党旗,有会议桌椅,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书报刊),有学习笔记,有活动记录。二是要有发挥党员“双带”作用的创业示范基地,即有党员创业骨干、有挂牌的“双建双带”示范基地、有固定示范帮带对象、有经常性的示范交流活动、有明显的示范效应。

2、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真正打基础、起作用的基本制度,促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规范党组织议事活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学习制度,坚持和完善交心谈心制度,坚持重大事项决策征询党员意见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选举、民主议事制度、党务公开制度、党费收缴制度、“双向”报告制度(向党员和上级党组织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坚持发展党员预审制、票决制、公示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3、加强基本队伍建设。

县直单位和乡镇要重点抓好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优化和稳定基本党务队伍,同时,加强党务培训,培养党性强、作风硬、业务精的党务工作骨干。要抓好“六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围绕“三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优秀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教育好、管理好、组织好,为党员服务好。二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农村通过实施“村干部素质”工程,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农村要大力实施“乡土人才素质工程”,注重乡土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建设小康农村中的作用。四是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干部后备储备库,加强对年轻优秀干部的培养力度。农村注重在致富能手、打工回乡青年、复退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中培养选拔村干部。每个村至少要有3至5名后备村干部。五是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重点在致富能手、打工回乡青年、复退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有一支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六是加强先进典型队伍建设。注意发掘、培养一批先进典型,鞭策后进,弘扬正气。

4、加强基本活动建设。

要组织开展好党的基本活动,通过基本活动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党员观念,激活党员的内动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一是年初要召开党员大会。二是经常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三是定期开展学习活动(重点学习重大时事政治和法律法规知识)。四是七?一前召开“双重”民主生活会。五是开展“七?一”纪念活动(搞好发展党员和总结表彰)。六是组织开展党员“三评”活动。七是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员交心谈心活动。八是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

县直和乡镇机关党员还要重点开展好扶贫帮困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两服务、两促进”党员主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万名干部联万户,心连心、办实事”活动、“三联两带”活动和年终送温暖活动。农村党员要组织开展“双建双带”党员创业示范活动。

5、加强基本保障建设。

县直单位和乡镇要做“三个落实”:一是党建活动经费落实。二是学习培训经费落实。三是专职党务工作人员报酬落实。农村党组织要做到“三个确保”,实现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一是实施“村级保障工程”,立足本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年积累在2万元以上。二是确保村党支部有办公经费和农村党员学习培训活动经费。三是确保村组干部基本工资待遇,实行村干部工资统筹。村干部工资纳入财政预算,通过乡镇党委绩效考核集中发放,每半年至少发放一次,年发放现金不少于2000元。同时,逐步探索和建立健全优秀村干部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

七大体系:

以县、乡镇(街道)为主要区域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要依托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以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宣传媒介为主要载体健全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群众工作体系,以“五议五公开”为主要内容健全党领导的基层民主自治工作体系,以“说事”、“恳谈”、“调解”为主要方式健全基层和谐稳定工作体系,以有领导、有人员、有经费、有场所、有制度“五有”为主要目标健全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以目标责任为主要依据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工作体系。

下载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专题二十 全国基本社保体系建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桥梁的基本体系范文大全

    桥梁的基本体系 桥梁的基本体系 按结构体系及受力特点,桥梁可划分为梁、拱、索三种基本体系,以及由基本体系之间组合而形成的组合体系 1.梁式桥 梁式桥的特点是其桥跨的承载结......

    社保常识与基本医疗保险(本站推荐)

    社保常识与基本医疗保险 哪些单位和职工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按照国务院规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

    我国5年内建成国家航空运输体系

    我国5年内建成国家航空运输体系 时间:2009-05-20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陈嘉佳 国内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之间原则上按每30分钟一个航班安排;八大区域枢纽至三大枢纽之间......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作者: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经济运行的“......

    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广东规划2014年全省基本建成法治政府2011年01月19日08:24南方日报我要评论(0)字号:T|T南方日报讯近日,省委印发了《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现摘要如下。2011-20......

    完善社保体系 发挥保障职能

    完善社保体系 发挥保障职能 为建设和谐衡山保驾护航 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要点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

    社保体系须系统性改造5篇

    社保体系须系统性改造 社保基金亏空严重几乎是世界各国的通病。富若美欧日尚且都在为庞大的社保基金黑洞而头疼,更何况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众所周知,中国社保基金亏空巨大(......

    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