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社保体系 发挥保障职能
完善社保体系 发挥保障职能 为建设和谐衡山保驾护航 2005年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要点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和各项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任务,一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全面实施社会保险,扩大劳动就业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为重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努力提高工作绩效,经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局集体先后被市、县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机关活动先进集体”、“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年度目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保先教育活动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促进劳动保障工作的全面发展与建设和谐衡山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二OO五年工作回顾
(一)行政业务工作齐头并进
1、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企业养老保险新增3507人,累计参保企业26家,参保职工1413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新增参保932人,累计参保单位182个,参保职工10950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231人,累计参保职工9940人。医疗保险,现有参保单位265家,参保职工16511人;参加大病互助的单位170户11679人。工伤、生育保险自10月份启动至今,分别有2350人、2080人参保。与此同时,为切实解决矿山企业和二轻系统集体企业职工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矿山企业参保工作从2006年元月1日起实施,预计明年可扩面新增1000人;二轻集体企业按市企业改制有关文件精神,将对15家尚未参保的集体企业中的2426名职工的养老保险实行托管。
2、基金征缴力度日益增强。企业养老保险费年应征收 1168万元,实征收1322万元,清理追缴企业往年欠费271万元;应发放养老金 2196万元,实发放219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应征收1710万元,实征收1810万元;应发放养老金2190万元,实发放219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年应征收200万元,实收缴206.9万元;共计发放失业保险金169.8万元。医疗保险基金年征缴860.57万元(统筹基金440.11万元,个人帐户基金420.46万元),支付基金836.83万元(其中支付统筹基金410.67万元,支付个人帐户基金426.16万元);征缴大病互助金93.43万元;共计慰问重症特困病人738人次,为应参保的企业伤残军人及时办理了入保手续。目前,各项社保基金基本上实现了收支平衡。
3、社会化服务水平普遍提高。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均实行微机管理。一是全县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养老金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达到两个100%。25家定点医院、8家定点零售药店与医保中心进行了网络联接,参保职工可凭IC卡自由选择实惠、方便、就近的医院、药店购药,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险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较好地提高了全县社会保险基金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二是按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文件要求,成立了网络信息和基础统计数据会审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专人负责。三是建立了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社保局、社保所、就业局、医保中心网络己与省市成功联接。四是加强了劳动保障综合材料汇报及统计信息汇总工作,材料上报与数据统计确保了及时、准确、完整。
4、社保基金管理运作规范。为真正达到社保基金应保尽保的目的,我们加强了基金管理与监督工作。一是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了基金监督委员会成员,进一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检查。二是为确保社保基金使用途径,进一步严格退休审批程序,按规定正常退休、特殊工种及病退人员均呈报市局再呈报省厅审批,全年共计办理退休228人,工残鉴定56人。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的优势,通过建立养老金防冒领机制和采集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信息表等多种办法,共计查处冒领养老金人员6名,及时停发2例死亡人员退休金,追回冒领养老金近万余元,有效地杜绝了个别死亡冒领养老金现象。四是通过加强对“两定点”(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的监管,共核减不合理医疗费用14.2万元。由于管理举措到位,各项社保基金无挤占、挪用等违规现象,在今年的行业审计、常规审计、财政检查及省、市基金清查中,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5、积极向上争资确保稳定。为及时弥补社保资金支付缺口,切实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和国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县财政和社会筹集资金无法按政策配套到位的情况下,我们积极向上争取社保缺口资金473万元,保证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共计争取国、省、市下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370万元,全部用于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解困金和代交社保费、再就业培训及劳务中介等工作。同时,为确保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我们通过加强与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配合,累计为53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和明白卡,为340户近1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等400多万元。今年,全县参保的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和住院病人没有出现一次集体上访现象,减少和避免了诸多矛盾,较好地促进了安定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
6、广开渠道增加就业机率。自年初开始,我们就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实施“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社区就业和灵活就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广开就业渠道。据统计,今年共计新办就业实体6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226个,新增城镇就业3240人,帮助253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大龄就业困难对象300名),目前,全县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登记率达100%,原国有企业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困难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到位率100%。二是全力打造新型劳务职介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广泛收集用工信息,与50多家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全年共计帮助5620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新增劳务收入近5000多万元,人均年纯收入达9000余元,输出人员稳定率达95%以上。三是按照省、市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7个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让全县各社区和乡镇的劳动保障工作都纳入到了劳动保障站范围,覆盖率达100%。
7、培训职能鉴定同步推进。为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增加劳动者择业机会,我们把就业培训、职能鉴定与职业介绍有机结合起来。全年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13期,共培训学员5450人,其中为1341名下岗职工免费进行了再就业培训,为28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免费进行了职业指导,劳动预备制培训1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00人,企业在职职工培训2000人,创业培训252人,均100%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经培训后,劳动力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极大地增加了就业机率,培训后就业率达90%以上。为满足培训需求,进一步改善了培训条件,在去年争取省、市、县专项资金支持,购买原物资局作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又添置了30台电脑和课桌椅等培训必备的教学设施。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职业资格证书》办理工作,到12月止,共计培训技能鉴定人员826人,办理《职业资格证书》705人/次,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持证上岗的工作进度。
8、劳动监察仲裁有序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与劳动仲裁是落实社会保障各项职能的坚强后盾,是劳动关系管理的一面旗帜,是依法办实事的重要途径。为切实履行好职责,我们通过强化监察、开展劳动保障执法专项检查和广泛宣传劳动保障法规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较好地维护了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一是根据省厅的统一安排,在全县开展了“劳动保障监察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宣传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悬挂横幅230余幅,张贴标语2000余张,制作墙报、板报20多版,印发《劳动者维权手册》2000余份,并在局办公楼和开云劳动保障站前设立了劳动者维权咨询台,接待咨询500多人次,并通过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和信箱,畅通了举报投诉渠道。二是对全县职业培训机构、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全面清理整顿,对个别未经许可从事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单位进行了取缔。三是重点开展了以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费缴纳、职能鉴定为主要内容的专项监察。对150家用工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了定期书面审查,共补签劳动合同8000余份,补办职业资格证书130多个,为劳动者追回工资4万余元,追缴社会保险费5.5万元。四是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人员开展了劳动法执法情况自查。7月12日,接受衡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劳动法》综合执法检查,受到了检查组成员的一致好评。五是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力量,通过考试考核,今年在局内聘请60多名兼职监察人员充实了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六是全年共立案查处案件11件,己结案11件。七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通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起,其中立案14起,调解处理9起,仲裁裁决5起,结案率100%,其他方式处理15起。全年共计处理群众来访500多次,接待来访人员800余人次,切实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化解了劳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9、上级交办的各项综合工作任务如数完成。一是按照县委和市局指示,认真做好了衡山县职工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二是及时做好了涉军群体的稳定工作,挤出资金为他们解决了医保,并提供了失业帮助。三是认真做好了事业与企业单位改制工作,派专人直接参与企业改制,及时办理改制企业的职工续保手续,保障离退休人员及时足额领到了养老金。四是悉心听取人大代表对我局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积极办理县人大代表提案1件,代表对提案回复较为满意。五是“两会“清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管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及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年度工作任务,均按质按量认真抓好了落实,受到各相关部门的好评。
(二)党务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1、认真开展保先教育活动。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局从2月8日开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期间,全体党员读了一本好书、走访和慰问了10户困难户、30多户特困下岗职工、10户特困病人家庭,并结成了帮扶对子。活动中,我们结合本局党员的思想实际,按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引导大家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自觉投入,让党员先进性在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全局工作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全局党员的积极参与,我局保先教育活动三个阶段的验收均一次性通过,在县委庆祝“七一”和“保先”教育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我局荣获县“保先”教育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2、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一年来,我们始终注重在建立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工夫。一是将200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了党组班子成员。二是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一把手”为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人的规定,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实现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惩。三是建立了副股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对干部进行了动态管理。四是认真做好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妥善处理好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五是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教育,组织全局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了中央、省、市纪委全会精神和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自觉性。六是组织开展了以“两个条例”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七是认真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学习了先进人物事迹,观看了示范、警示教育录像片。
3、支部建设工作卓有成效。一年来,各党支部按照县委组织部和县直机关工委“抓党建、带队伍、促工作、争一流”的工作思路,结合“保先教育”活动,不断改进支部工作方式方法,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会制度》、《党员联系非党员群众制度》、《党员发展制度》等12项制度,并大力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创先争优”活动,确保了制度规范化,活动经常化。各支部年度工作计划、学习计划和规章制度齐全,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定期召开,党费收缴及时,党员发展认真,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三)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1、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为丰富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我们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活动。一是组织干部职工、退休老同志分期分批赴革命老区进行了参观学习,让大家时刻牢记党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热情。二是重大节假日,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演讲、卡拉OK、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比赛,较好地陶冶了干部职工情操。三是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县工会和市局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先后参加了卡拉OK、拔河、文艺汇演等比赛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进一步锤炼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干部的集体荣誉感。
2、内部管理制度得到完善。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我们在原有内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竞争、约束、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全面实施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大大小小20多项规章制度,从局领导到股室负责人均实施了分级负责制,实现了项项工作有章可循。
3、职工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自年初开始,我们就一直把班子团结、队伍精干、作风过硬、战斗力强作为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主要目标,通过举办业务知识讲座,集中学习、检查执法程序等办法,不断促进干部职工执法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提高。通过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坚持边查边改,边整边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进一步提高了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制定局系统《干部考察方案》,进一步激活了用人机制,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管理与监督。
4、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在县文明办、绿化办的正确领导与具体指导下,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园林单位创建工作,以开展“党员示范岗”、“文明窗口”、“文明家庭”和“文明楼院”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结合劳动保障部门自身特色,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机关建设和美化、绿化的创建思路,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并以出色的工作成绩顺利通过市级文明单位、园林单位验收。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思想统一,领导重视。
一是年初多次召开局党政联席会议,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二是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先后召开了全县劳动保障工作大会和县长专题办公会,提高了应参保单位的参保意识,让他们明确了各自的参保任务;三是积极争取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视,增拨资金确保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开展,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方案科学,责任分明。
根据省政府“八件实事”和各项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任务,我们结合本局实际,一是成立了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领导小组,局长、书记负总责,要求各二级机构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及时督促落实;二是精心制定了《社会保险扩面工作考核方案》,考核以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量化指标,奖优罚劣为原则,对各责任单位主要工作和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计分标准作了详细规定;三是由局长、书记与各二级机构法人代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对各项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制定完成进度,通过局办公会、联席会、专题会等多种形式听取汇报,协调工作,做到周有安排、月有检查、季有小结,从而确保了年度目标考核任务的完成。
(三)征缴灵活,管理规范。
为确保社保基金征缴到位,我们结合全县实际,采取了强制征缴与灵活征缴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对垫付单位,实行全额结算的征缴方式,要求按时足额;二是对增收单位一时经济困难,难以一次缴纳到位的单位,我们与之签订协议,允许分期、分批缴纳;三是加强与各战线主管局的联系,争取其支持配合,增强他们的参保意识。同时,为堵塞社保漏洞,落实保障职能,我们采取派人深入厂矿企业调查和发放宣传资料的办法,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确保社保基金高效、规范运作。
(四)部门配合,齐抓共管
我局与交通、教育等部门联合,在从事技术工种(岗位)的企业人员中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与工商、税务、城建、公安、卫生等部门配合,落实了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通过建立健全协商机制,预防和减少了劳动争议案的发生。
(五)转变作风,优化服务
当前,劳动保障工作任务重,责任大,特别是在诸多矛盾和困难交织的情况下,要圆满完成目标管理考核任务,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把抓。为此,我们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抓好劳动保障业务工作的同时,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苦练内功,固本强基。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如就业服务局经过“考察、考试、考核”,选拔了一批高素质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人员;二是坚持政务公开,强化便民措施;三是优化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大多数服务对象反映,来我局办事程序少、速度快、效果好。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年来,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作中尚存在社会保险费收不抵支矛盾突出,基金支撑能力弱;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再就业工作压力大;社保缺口资金不断增大和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三三制”难以筹集到位;社保经办机构工作经费不足;就业服务机构未能按省委文件列入工资统发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工作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同时,请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四、二00六年工作要点
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省、市、县提出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及要求,力争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并重点做好“五坚持、五着力”:一是坚持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着力探索就业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抓好职能培训教育,着力实施智力扶贫工程;三是坚持抓好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四是坚持抓好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着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五是坚持抓好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我局2005年度各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巩固和发扬成绩,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开拓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为建设和谐衡山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思想汇报:社会保障工作入党思想汇报:完善社保体系
尊敬的党组织:
一直以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党员是什么?通过党课的学习,我才意识到我这个问题是何等的肤浅。正在的党员是不在乎任何形式,他们更在乎自身的修养和一种服务的默默无闻的精神。现在我想通过多向周围优秀的党员学习,端正自己的入党态度,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今天我的思想汇报就是
想谈谈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的看法,我认为这也是我要求进步的一点体现。刚刚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充分表明经济形势要好于预期。无论是季度gdp的总量增速,还是月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发电量数据、信贷投放规模增速等先行经济指标,都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但与此同时,部分数据的好转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彻底走出危机阴影。恰恰相反,在冷静的市场观察人士看来,目前投资拉动为主导的增长局面能否长期持续,仍然是一个现实的严峻问题。近期中国经济的积极表现,主要源于财政投资资金的大手笔注入。在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下,这一举措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其中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市场所担心的问题主要在于:投资拉动依赖于持续的资金注入,而财政开支能否提供持续性的资金供给存在疑问;投资资金最终会转化为商品供给,如果终端消费需求无法提振,还是会出现商品滞销压库的问题,其结果不过是延长了危机而非化解了危机;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有可能冲击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国进民退”的局面不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
因此,在中国经济逐步开始恢复元气后,调控部门不仅不能松一口气,反而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政策攻坚阶段的到来。之所以称之为“攻坚”,是因为上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先例使然。十几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同样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彼时有关“拉动内需”的政策目标顺势而出,但在之后的经济运行中,过度繁荣的房地产市场行情冲淡了启动内需政策落实的迫切性。而等到本轮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才恍然发现,原来扩大国内需求并不等于房地产行业的一家独大。在当下房地产市场价格畸高的局面下,为了应对新一轮金融危机,内需提振政策的必要性反而显得要更加突出。
这是一个长短期政策目标的抉择问题,考验的不只是调控部门的政策智慧,同样也需要社会各界对长期政策效果的容忍度与接纳度。诚如xx总理所言,未来“中国把公共资源配置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这将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者信心,推动中国经济集约发展”。事实上,立足于全面落实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才是启动内需的“金钥匙”。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不足才是制约市场经济活力发挥的最大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动的房改、教改、医改等一系列改革,存在过于强调泛市场化导向的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其结果就是,多数居民在预期收入固定的情况下,预期开支却大幅增加,这直接抑制了消费需求欲望。内需不振导致中国庞大的制造能力只能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由此一旦海外经济出现剧烈波动,就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海外危机多次冲击中国经济的根本原因所在。
#p#副标题#e#
现在,当中国经济逐步走出底部时,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积极的政策调整,以及对于政策效果的耐心。财政资金在关注具体的投资项目的同时,必须要更加侧重于完善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后者才是未来调控政策的根本导向。伴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渐次完备,老百姓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有钱可花”、“有钱敢花”。好于预期的经济形势表明,未来改革攻坚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尽管较之于投资项目优化gdp的快速成效而言,这一过程要显得漫长和迟缓得多,但是为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实质性优化,我们必须要以更大的耐心给予决策者推进改革攻坚的空间。
在学习和分析的过程中我认识的自己的不足,我还要学习更多,改造更多。我一定不能满足也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我会虚心接受党组织的教诲,认真反思。
汇报人:
第三篇:浅议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新路子
浅议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新路
子
浅议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新路子2007-02-06 12:27:0
5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努力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浅议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新路子
劳动保障监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就劳动保障行政来说,它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的;对整个社会来说,它又是为用人单位和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的。其重点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落脚点是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进而维护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但从我
县乃至全市近几年劳动监察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劳动保障监察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国退民进”后,各类用人单位自觉遵守执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程度和水平不高,更需要劳动保障监察发挥行政职能。然而,现今劳动保障监察的整体水平及职能的发挥离劳动者的期望值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市各县劳动保障监察队伍迈不开步——没有监察经费;也挪不动身——没有必要的交通工具。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很难全方位对用人单位,特别是对劳动关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保护。本人自我县劳动监察机构组建以来,一直从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论新形势下发挥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新路子。
一、使之执有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更需要健全的劳动保障法制。目前就整个劳动法制而言,法律法规超前
和滞后相对并存的现象较为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仅次于宪法的根本大法,在不少条款中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在现实的监察活动中也不难发现现在所适用的为数不少的劳动保障法规又严重滞后,好在我省于年月颁布了《陕西省劳动力市场条例》,为滞后的现象作了一些弥补。然而条例毕竟是条例,且是地方条例,在实际监察工作中不能很好的解决适用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就很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劳动保障监察职能的发挥就会受到制约,劳动力市场就会出现无序竞争,就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序开展。由此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二、使之行有威
劳动保障监察既不同于司法部门的执法,也不同于纯行政的人事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工作,就其职能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准司法性质的执法活动。因此,必须树立劳动保障监察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扩大劳动保障工作在广大劳动者和各类用人单位的知名度与影响。这就不仅要求劳动保障监察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还必须注意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以威严之感。这就必然要求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做到装备精良、着装统一、执法严谨,否则就有碍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我县人事和劳动保障机构合并后,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建设和监察工作力度方面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突破,开展了多次专项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活动,有效地监督了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情况,规范了各类用人单位招聘职工的行为;特别是查处和追讨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违法违规行为,在社会上树立了较好的形象,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劳动者的好评。由此建议,劳动监察队伍应自上而下地建成统一着装、统一培训、统一步调、统一网络、装备精良、执法严谨的新型劳动保障监察队伍。
三、理顺体制
目前,我国除在纵向成立了兼有劳动保障监察性质的机构(司、处、科、股),地方各级亦成立了专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总队、支队、大队),两者结合起来好象形成了一支坚强的劳动保障监察网络。但从实际来看,这种纵横向的劳动监察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纵横机构大多数其实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二是政令不畅(专业劳动监察机构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上下无联络机制);三是精力分散不专(纵向劳动监察机构还兼有大量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和其他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就以我县来说,纵向虽有县人劳保障行政部门设立了监察股,横向亦在县人劳保障部门设立了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纵横向机构其实就是一个工作体,仅有的三个业务人员其实是县人劳保障行政部门培训就业办公
室的在编人员,不仅要承办监察职能工作,同时还要承担就业与再就业以及职业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等业务工作,这些业务繁多,使之往往是头痛顾头、脚痛顾脚,哪项业务时间紧迫就抓哪项业务,难免经常出现业务打架的现象,原因是就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规格低、无编制、不能专司其职。因此建议劳动保障行政事务工作和劳动保障监察职责应当分离,专业劳动监察机构应专司劳动保障监察职责,理顺体制,上下连动。下可借鉴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做法,适当提高监察机构的规格,核定人员编制,组成一支专业的劳动保障监察队伍。上可借鉴其他的执法机构的做法,在内部设专业监察总署,省设专业监察总队,市(地)设专业监察支队,县(区)设专业监察大队,会同编委确定各级机构及人员编制,实行垂直或双重管理,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劳动保障执法工作的需要。
第四篇: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专题
深入十八大: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
2013年03月29日13:58 来源:广西日报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在全国两会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热议的话题。会场上,代表委员围绕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诤言、献良策;会场外,老百姓谈期盼、说愿望,会内会外的互动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度更为提升。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就成为贯彻落实两会精神的重要任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抓起,又需要以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推动和保障。必须深入探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途径,通过强化制度体系的保障功能,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1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原则性要求
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通过建立并逐步完善制度体系,用制度的力量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党委、政府的工作常态,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成员实实在在的权利和利益,从而推动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重要时期。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加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步伐。笔者认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体现以下五点原则性要求。
一要坚持制度确立的科学性。民生需求是一个内容多元、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民生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涵盖的领域和内容,以保证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实现民生保障体系化。在内容设计上要形成体系,实现民生保障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推进。对涉及面广、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短期内又无法全面解决的民生问题,本着“统筹考虑、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
三要实现制度建设的法制化。法律具有刚性约束性,可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障,特别是能够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也可以为处在社会劣势地位的弱势群体提供特殊保障,使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四要尽快实行制度定型,包括国家立法。现阶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首要任务,要将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国家立法规范的层面,进一步明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责任,并根据责任分担原则进一步明晰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个人的社会保障责任。坚持多层次化和社会化原则,在政府主导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监管机制和全面实现社会化,使整个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协调发展。
五要突出重点,优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当前,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教育公平、住有所居、社会保障这五个方面,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点,因而也应作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的重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需要着重考虑的现实问题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落脚点是解决好民生问题。为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设计上,就需要着重考虑与民生关联度高的一些现实问题,才能使这一制度体系在推动民生问题解决上更好发挥作用。
推动经济跨越发展,使民生保障有雄厚的经济支撑。经济是基础,只有经济快速发展、财力不断增加,民生保障才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才能使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广西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农村人口占多数,因此,加快经济发展对保障民生更具特殊意义。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发展循环产业和绿色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积极构建现代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积极打造民生财政,新增财政向民生项目倾斜。财政是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政策手段和财力保障,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完善保障与改善民生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区财政有了较大的增长,各级财政都自觉地将新增财力优先向民生项目倾斜,将新增财力集中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后,在制度设计上,要以改善民生为导向,倾力打造“民生财政”,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新增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更多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与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是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眼下,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增加收入的问题,因此,要重点考虑如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广西来说,最艰巨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自治区提出,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各地既要有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举措,又要考虑如何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大力改善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环保、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民生问题,让一个个过硬的指标使幸福成为民众的真实体验。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落实“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问题。一要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正常调整机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标准。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探索建立失业、工伤保险的统筹制度等。二要建立完整的教育资助体系,保证每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广西,要重点关注三个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城乡边远困难家庭的孩子、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三要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完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农合制度,完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制度,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四要实施“安居乐业”工程,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步伐,使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真正住有所居。((执笔:黄筱娜))
第五篇: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完善农村医保体系 保障农民生活水平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农村医疗保障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农民基本医疗服务得到了改善,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农村卫生工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管理更加规范。但在社会转轨的背景下,农村医疗保障在推进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农民真正摆脱看病难的困扰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摘要: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必要性;措施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中心,处于核心地位。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社会群体,他们是从事农业为生的劳动阶层,而从社会现状来看,农民普遍面临着增收难、看病难等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些社会问题将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党和政府在农村实施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医疗合作社,为解决农民看病困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党和政府开创思维、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农村地区进行农村医疗改革,旨在进一步保障农民生活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在政府指导下和集体经济的扶持下,以农民为保障对象,按照自愿、适度与受益的原则,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的满足基本医疗需求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1] 这种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形式较之以往的形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更全面、多方位的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一、现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进行了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农村卫生工作仍存在矛盾和困难。从总体上看,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突出。医疗改革的一些做法与预期目标之间出现偏差,出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我国农村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在逐步下降。
1、保险范围覆盖率小,社会保障程度低。
我国缺乏统一的制度,部分地方的农民依然得不到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降低,社会化程度也较为低下。199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达22.2﹪,在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仅为1﹪-3﹪。[2]2003年底,全国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式下发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试点方案和管理办法等文件,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了29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约覆盖9330.89万农业人口。[3]由此可见,我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仍然不高。此外,农村地区医疗保障水平普遍偏低:据统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率在2008年只有23﹪,2009年,虽然政府加大了投入,报销比率仍然只占农民医疗代价的40﹪多。[4]
2、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计划经济的特殊性和毛主席的提倡,合作医疗通过行政命令等手段一度得到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后,行政命令效果大不如前,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很多决策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自行安排。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虽然出台了合作医疗政策,但这种政策仍然“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于合作医疗没有被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中,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农村合作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它的相关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
3、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
我国村级卫生室条件较差,大部分达不到国家要求。一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房屋破旧,设备老化,管理模式以个人为主,存在面积过小,功能区不分;器械消毒没有保障等问题。很多急需治疗的病人没有较好的环境接受检查,而且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生病时需要到定点的诊所或医院去接受服务,自由选择的余地相对来说比较小,这就把各级定点医院或诊所推到了一个具有“垄断”色彩的位置,这些医院或诊所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经济刺激,服务的态度和质量可能会大打折扣。[5] 此外,村里的卫生人员往往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许多卫生院甚至连简单的小手术都不能做,农民看病种类有限。而且,乡镇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现象比较突出,因而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往往相互推诿,影响医疗质量。
4、宣传方法不够合理、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很多农民并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相关知识与老制度相模糊、对其长期实施缺乏信心,因而参保积极性不高,所以在向农民宣传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时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尽量少用用官方化语言。我国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力度不够,很多农民不清楚制度的内容和运行程序。农民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体,失去农民群众的支持,新制度的推广将会受到阻碍。所以,在向农民做宣传工作时要让农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他们带来的切实利益,并且以农民利益为重,让农民在参加合作医疗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体会到参与医疗保险的好处。
二、当前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十分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农民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与同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对于预防控制农村地区重大疾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大意义。[6]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龄化趋势正以较快的速度蔓延,养老保障和医疗改革等已经成为百姓和政府普遍关心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要以农村为重点,这奠定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地位。我国正处于全面奔小康的关键阶段,农村是奔小康路上的最重要的一道关卡,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对于农村稳定、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保障作用,所以必须进一步在农村实施医疗体制改革,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和筹资水平都不高,保障能力也不强,所以加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使劳动者在生病后得到及时的治疗,恢复身体健康和强壮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7]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将会使他们更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以更高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卫生工作关系到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关系到农村社会进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其次,实施医疗保险是保障农民身心健康、提高农民健康意识的需要。农民及其家庭生活主要是依靠其劳动来维持的,他们一旦生病,失去健康体魄这一基础,他们就不能正常劳作,他们的家庭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实施医疗保险,不仅可以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而且能使其获得适量的经济补助,减轻其经济负担。同时,农民享受到医疗保险后,在一定程度上会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增强自我医疗保障能力。这也将有助于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再次,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仅是对农民生存权的尊重,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完善农村医疗体系,保障农民看病问题,使得农民不至于在看病问题上花费太多的钱,有利于实现农民的增收,是小城乡收入差距重要途径之一。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1.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要强化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政府部门应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增加财政投入,要依据中国国情,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加大在人员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一些偏远乡镇和交通状况较差的地区,要保障他们具有最基本的医疗条件,使之能在第一时间保障病人得到救治,以免贻误医疗救治时机。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提出2010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增幅为50﹪,并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报销比例和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逐步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8]2010年卫生部更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筹补偿方案,从统筹模式上看,国家把原先的“大病统筹﹢门诊家庭账户”统筹模式改为“门诊统筹﹢住院统筹模式”;从筹资标准看,把筹资标准由人均100元提高到150元,政府补助更是增加20﹪。[9]由此可见,政府在为改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其次,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卫生相关规定,管理好各类农村医疗机构。加大督查力度,定期对各卫生院,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开展检查,对药品采购,价格,质量,使用情况,服务质量及医疗垃圾处理加强监管。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确定的包括的“保、医、药”三项制度改革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再次是要引入竞争机制。由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生病时需要到定点的诊所或医院去接受服务,因而这些医院或诊所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就会缺少相应的经济刺激,在服务态度和质量上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农村实施医疗保险改革时,要引进不同的竞争机制模式,允许病人选择不同的医院和医生;要引入不同付费方法的竞争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的竞争。
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投入意识,普及卫生防疫知识,改善农民的居住卫生环境,帮助农民群众培养科学文明的卫生生活习惯,减少疾病,促进健康。2.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卫生机构经营模式。乡镇卫生院可采取撤、并、转的形式,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重组,改革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村卫生室可以由村委会集体举办、村医联办或者乡镇卫生院设点领办,也可个体承办。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允许各种经济成分在农村投资举办营利性医院。
此外,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改革现行人事用工制度,改变人才短缺与人员“假性”过剩并存的不正常现象。医疗工作涉及人生命健康,建议制定相关法规,限定非医学专业人员进入医疗行业的条件。引进受过专门培训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对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医疗卫生人才,应有特殊政策,在工资,培训,职称考评等方面给予优先。
3.农民要提高自身保健意识,积极参与医疗保险
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缺乏合理、有效的缴费机制,在风险分担范围、报销手续上欠缺科学论证,部分农村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偏高、服务不规范、合作医疗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农民对其好处认识不足,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农民来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关注和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同时,农民也要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减少生病几率,要增强费用意识,有效地利用卫生资源。
四、加强农村医疗改革的启示
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在农村地区推行社会医疗救助。社会医疗救助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地领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项主要面向城镇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行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能承担有限责任,它是一种针对基本医疗保险有限责任而拓展的医疗保险方式,能够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对社会和个人突发性的不可承担的风险进行救助。在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较差,实施社会医疗救助有助于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支持,缓解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增强其自我保障和生存能力。
其次,借鉴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有关经验。德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一是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二是保险费按照一定比例征收,但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人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三是对于日收入低的工人,保险费全部由雇主承担,失业者的医疗保险费大部分有劳动部门负担。德国的这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优点在于,调动了社会各方财力,保证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达到了社会收入再分配。[10]我国贫富差距现象比较严重,部分经济落后的群体根本无力支付参保费用,因而也得不到医疗保障。所以,参保人缴纳保险费用的多少应取决于其经济能力而不能做硬性规定,参保人保费的多少也不应影响他们对卫生服务的享用程度。这样做才会有利于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矛盾的缩小。
参考文献:
[1] 张思锋、温海红、赵文龙.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2.[2] 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9.[3] 夏淑梅、罗遐.社会保障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303.[4] 郑功成.中国医疗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病有所医及其发展路径[J].济南:东岳论丛,2010(10):11-17.[5] 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M].南京:南大出版社,2008:257.[6] 盖锐,杨光.社会保障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1.[7] 张有华,刘树聚.社会保障概论[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79.[8] 安仲文、高丹.社会保障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32.[9] 庾波,段晓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农村一种医疗保险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0(5).[10] 李秉坤,陈淑君,张洪艳.社会保障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9.作者简介: 姓 名:史燕群
出生年月:1986年8月1日 性 别:女 籍 贯:江苏溧阳
单 位:南京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 职 称: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邮政编码:210093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东八舍418)电 话:*** 邮 箱:syq03050202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