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典型模式

时间:2019-05-13 04:1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典型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典型模式》。

第一篇:城市化典型模式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

1.西欧的“新城”模式。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

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 “过度城市化”。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二、国内先进地区城市化典型

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城乡一体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其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3.宁波“城镇梯度发展”模式。侧重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

4.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六”是指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

解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市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由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式低层住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追随其后移居到郊区。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就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市发展为包含着若干连绵的市、镇的大都市地区。

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市化大起大落。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脱节。由于拉美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源于宗主国的工业资本输入,政府没有利用好外资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一旦宗主国工业资本撤出,就没有了本国工业做支撑。二是忽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就业、居住、环境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思想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以前,总体上采用的是抑制的方略,走了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80年代,尽管学术界在探讨城市化问题,但政府采用的是观望的态度;90年代,由观望转为认同、支持,继而积极和大力推进,由于带有补课性质,在大力推进过程中,发力过猛,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又转向适度、稳妥、健康的城市化。总体看,目前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与经济建设一样有自身的规律,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

雅各布斯说:“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成功的多样性,这就有点像温柔地谋杀。”如果说这场谋杀在上世纪的美国依次经历了城市美化、旧城改造以及郊区化三个阶段,那么在中国,我们已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三大运动,并将那些可怕的病态城市(花园城市、梦幻城市、郊区城市)如数打包过来。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是按照渐进的方式逐个暴露出城市规划的后遗症,而中国则是以突击的手段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移植外来建筑,并消化不良。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致命弱点在于城市功能性的残缺和混合效用的匮乏,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城市形态无法将城市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兀空洞的建筑物如幽灵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原子化的大众挣扎徘徊于越来越封闭的生存空间,从而显露出多样性的衰竭。多样性原则的根本宗旨,是要满足每一个城市居民的需要,这种需要首先是现实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寻找精神家园的需要。这些需要来自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这些需要才是城市真正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往往被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所忽略,甚至漠视。新城化运动与旧城的死亡

当代城市建设有一个普遍共识,即“老不如少、旧不如新”,因此要“以少换老,破旧立新”。每一次旧城改造几乎都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模式进行,却忽视了老城区自身强有力的传统协调能力。雅各布斯曾经将路人行走亲切地比喻为芭蕾表演,意在说明老城区的活力体现在街道上,而不是建筑上,这恐怕是传统社区与现代都市最大的区别所在。“街道眼”理论充分证明了老城区的街道充满驻足和游赏的快乐,其社会行为建立在多样化的交流与共享基础上,带有和谐温馨的社区意识。反观我们被汽车和快车道抽空了精血的新城,以及那些冷冰冰的大马路,是否特别值得今天的城市建设者反省和深思?

今天的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但问题无疑也是最多的。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在西方早已经历过,但他们可以用近百年时间来解决这些流弊,而中国的悲剧则在于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积累了这全部的恶果,并且还在重蹈其覆辙。推土机依然作响,盲目混乱的城市建设何时停歇?当土地的热情已被耗尽,人造的花园也不再鲜活,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对城市的追求?但愿这场对城市多样性的谋杀能早点结束。理想模式:

2010年起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即

1、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据测算,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1841—1931年间英国为0.985,1866—1946年间法国为0.970,1870-1940年间瑞典为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2、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

3、滞后城市化(und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19.4%。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呈低水平上的相适应。1996年我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指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之比仅为0.69,远低于该比值1.4—2.5的合理范围。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工业化过度地孤军深入。

4、逆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生活质量下降,引起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区的时空距离等。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除洛杉矶以外的12个最大城市的市区人口,在1950—1971年间,城市市区人口从2625.3万下降到2552.4万,郊区及卫星城人口则从1463.5万增加到1714.7万。实际上,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第二篇:城市化模式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第一,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万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沿海,但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些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如石油开发(大庆、辽河)、化工(辽阳)、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业(伊春、大兴安岭)等。2000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6.55%(全国为26.08%)。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由于流量达十亿元计的边境贸易活动在近年剧烈扩张,云南的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毗邻缅甸,作为改革开放之前的边疆贫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发展。这十年中,该州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9.7%,而云南省仅为13.3%,全国是13.7%。以国民收入为例,全州平均增长率每年达19.6%,云南省仅为12.9%,全国平均为13.4%。国民收入增加,财政税收亦相应有了增长。这十年内,全州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7%,而全国仅为8.6%。其奥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长率扩张的边境贸易,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第三篇: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

我国的专家学者曾先后提出过三种不同的城市化模式,这就是大城市模式、中等城市模式和小城镇模式。目前,在实践中三种模式有并行的趋势。

小城镇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的结合点,它将城市中的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推向农村,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小城镇,使广大农民由农村迁移到附近的集镇。80年代中期以来,小城镇在我国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小城镇有其局限性,如集约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低下、能源耗费指标高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在逐年下降。所以,反对者认为,小城镇的战略使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变得更为迟缓。

中等城市模式:主张这一模式的人认为,小城镇布局分散,城市功能不明显,城市建设无序、管理混乱,类似于一种扩大了的农村。因此,与其“撒胡椒面”似地投资于小城镇或小城市,不如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适当数量的中等城市。中等城市人口大约在50万—80万,它既可以发挥工业生产与城市社区的聚集效应,又可以避免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人口高度密集的弊端。

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模式: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过去人们多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模式造成交通拥挤、能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然而,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大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越性。超大城市是经济活动、商业交往的中心,聚集效应带来了经济的高度繁荣。大城市与卫星城呼应,形成了广阔的经济增长地带,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国也正在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集中联片的超大城市区域。

除上述三种模式外,还应该有第四种模式,即“乡村生活的城市化”。传统上的城市化是指人口聚集到少数区域,该区域内非农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传播、通讯、交通日益发达,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聚集”可以是跨区域的;同时,高技术产业、信息业已经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在生物技术推动下的农业已失去了传统农业的含义。因此,城市化也可以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即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可以在农村得到普及。乡村生活的城市化,有可能成为我国农民未来的一种选择。也就是说,乡村仍然保留,但机械化的劳动方式、城市化的衣食住行、现代的文化生活及闲暇生活等都与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本质区别。

二.、河北省城市化的规划:

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正进行着城市化的伟大变革。河北省要在这场变革中,提高综合竞争力,迎头赶超发达省份,就必须全面认识自己,科学谋划城市化进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城市化或者城镇化虽然说法不一样,但内涵一样,就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以及人类的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一种现象,是随着工业化而发生的经济和人口分布重心向城市转移,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逐渐强化的历史过程。

(一)城市化中人口转移模式

经调查,发现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农民进城务工。工业和农业生产效率差距,带来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价格差距。目前我省城市劳动力平均价格是农村劳动力价格的4倍。正是这种差距,吸引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

2、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留在城市。农村学生通过考学,进城市读书,毕业后大多留城市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

3、精明的农民在城市里经商。一些有眼光的农民,抓住城市商机,逐步发展壮大,从而长期定居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

4、富裕起来的农民进城居住。由于城市生活条件较好,商业、文化服务设施完善,教育水平较高,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子女“跳龙门”,便进城居住,成为市民。

5、乡镇企业发展导致一些部门进入城市。一些乡镇企业,由于产品更新换代需要吸纳城镇技术和销售人才,必须将企业总部和新产品开发机构或销售部门迁往大中城市,导致职工随进城。

6、城郊村农民变为市民。随着城市的扩展,一些郊区的农民失去土地,大多从事二、三产业,从而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融入城市当中。

(二)“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比较

一般来讲,“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差异较大。以下仅从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乡村型”生活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从事着春耕秋收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蔬菜大棚)以及畜牧养殖等农牧业劳动,部分人出外打工挣些辛苦钱,基本满足了家庭的温饱,手中多少有些积蓄。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家庭成员省吃俭用,以抵御疾病、养老和教育孩子。道路、管网、学校、医院等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设施比较匮乏。

看电视、听收音机和玩牌基本上就是乡村人文化生活的全部,经常性串门聊天也算是一种消遣,旅游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奢望。

2、“城市型”生活方式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从事着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工作,工资待遇也相对较高。城市有便捷的交通网络,配套的学校、医院、水电暖管网等各种基础设施,较完善的社会服务设施,良好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使城里人生活相对优裕,家庭负担相对较轻。他们会利用双休日去旅游、看电影、参加健身或各种文化休闲活动。

享受城市里的优裕生活,一直是乡村人的梦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积蓄增多,“乡村型”生活方式将逐步被“城市型”生活方式取而代之。

二、为什么加快城市化进程

(一)面临的严峻形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引发出很多社会矛盾。而加快城市化进程能够通过有序地转移人口,促进社会相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营造社会和谐。因此,国家重视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2004年,河北省GDP达到8836.9亿元,位居全国第6位,而城市化水平只有35.8%,位居全国第19位。以上数据表明,河北省城市化进程远低于工业化发展步伐。近几年,我省虽在营造发展环境、扩大开放以及提高全民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不加快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

(二)城市化能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1、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人口的集聚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本质上是消费产业,是人类聚居模式改变后所带来的,所以服务业等产业只能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才能存在和发展。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餐饮、娱乐以及中介组织一方面能够为顾客带来良好的服务和享受,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从业人员收入,增强其自身改善生活条件的能力。

2、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人员的集聚能够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发挥综合效益。城市化能够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合理规模,取得良好效益。同时也使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得到节约,废弃物得到处理和利用。

3、技术和管理创新之源。任何一项现代技术的创新都要有一大批人才,要有一定程度的技术积累,而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和新技术的孵化基地。通过产业分工和合作,产生高效的城市经济,而知识积累高效化,又能使创新成本降到最低。因此,现代重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往往发生在大城市。

4、增加需求,刺激消费。消费(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城市最大的功能之一。没有消费,就没有对工业品的需求,就不能使更多的人就业,就没有经济发展的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的劳动者,衣食住行是其必要的生存基础,他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消费支出。另外,随着其收入的增加,其所要求的消费档次也随之提升,消费必然增加。

(三)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然生态破坏等现象越来越多,而大自然必然对人类贪婪的攫取进行报复。而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块,构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减少分散人群对自然的破坏,实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推进城市化,一方面能在“点”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还能从“面”上减少对生态的破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四)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全社会文明进步

加快城市化,一方面可以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迅速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集聚也使城市教育、文化、信息等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说,城市化的推进,对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文化、信息、医疗和娱乐等公共服务系统明显不如城市,很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目前,“放羊-卖钱-娶媳妇-生娃-放羊”的故事仍在我省某些落后地区演绎着。因此,要想推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

三、怎样推进城市化进程

(一)理顺体制机制。认真分析农民进城的六种基本模式,深入研究“乡村型”和“城市型”生活方式的转变,理顺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排查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每一个政策障碍,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解决进城农民所关心的户口问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政策问题。

户口问题。目前我省落户的基本条件是“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较以前放宽了很多。然而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法固定住所”就封杀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据了解,河南郑州明确购房或协议租房的外来进城从业人员均可申请城市户口,这就彻底打破了人口合理流动的瓶颈。我们应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大胆改革,厘定户口管理上的相关政策,逐步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头号难题。

教育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应试教育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据了解,每一所公立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基本上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教师的工资也是国家负担的,然而现实中重点学校、普通学校、乡村学校分别接纳不同的学生,教育质量也明显不同,一些流动人口的子女甚至无校可上。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保障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孩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保障问题。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存在问题较多,考虑到国家的财力,还不能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需要逐步地改进。首先要解决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应有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费用可由个人、社会和工作单位共同负担。城市需要外来务工人员,而外来务工人员也想把城市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曾有人形象地说,如果说加速城市化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那么社会保障就是牛鼻子的两个孔。

(二)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一个省,要想在国内有重要影响,首先要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企业。结合我省的特点,要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核心,培植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大中城市应重点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轻污染、耗能少的工业。小城市和小城镇要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其它特色产业。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70%左右,我省仅为31.3%。因此,充分利用人口集聚的有利条件,发展各类综合和专业的批发市场,以及房地产、旅游业、金融保险等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品牌服务效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逐步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对服务业的要求也是多层次的。相关部门要及时规范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大中小城市就像森林中的乔木、灌林、草本植物,都占有自己的生态位,缺一不可。石家庄、唐山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能为某些企业提供人才、信息、资本等生存发展环境,但是有些行业和企业适于在中小城市发育,比如,一些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就应在农产品丰富的小城镇发展。所以要客观合理地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使其各尽所能,和谐共生,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发展。

(五)坚定地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市场来使各种资源由低效的农村向高效的城市转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广大

民众的创新能力,快速实现城市化所需的要素流动和整合,促进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形成,使那些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事物不断地取代旧事物,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切忌滥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要相信市场的优胜劣汰作用。

四、推进城市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警惕过分强调城市化率,而忽略城市发展质量。城市化率只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现在的城市格局,虽然近百年来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发展也进入快速轨道,但城市化水平仍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要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切忌揠苗助长。另外还要注意,并非城市化水平高的地方,经济就一定繁荣、社会就一定稳定、人民就一定幸福。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很高,但是很多人没有工作,居住在贫民窟,造成国家的政治**、社会衰退。据有关统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即增加1.5~2个百分点。但要注意这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匹配的产物,而不是人口集聚的简单产物。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城市的品位、综合竞争力等质的方面,而不要只盯在城市化水平的量上。另外,城市化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很广泛,不能把城市化简单理解为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具体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大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孕育严重的城市病。城市盲目扩展所带来的问题很多。一是城市交通运输活动面临严重挑战。政府在城市交通方面的投入年年增加,但交通拥堵依旧。二是生活舒适度降低。拥挤的人流、污浊的空气、不绝的噪声、炙人的热岛效应,让人心烦意乱。发达国家评选的宜居城市,大多是5万、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没有一个特大城市入选。因此,要克服这些问题,就必须摈弃摊大饼式发展,树立“以发展克服城市病”,“以规划减少城市病”、“以管理医治城市病”的全新观念。

(三)城市化是需要成本的。依据城市化“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每进入城市一人,需要个人支付成本1.45万元,公共支付成本1.05万元,总计每转一个农民成为市民需要支付社会总成本2.5万元。当然,转移到大城市和小城市成本不一样。专家们指出,考虑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不要认为城市化就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的。必须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城市的布局在时间、空间、速度三维模型中必然是非均衡的、非对称的和非线性的。

(四)减少环境污染,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很严重,白色垃圾、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比比皆是,已经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另外,中国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将把4亿剩余劳动力的80%(相当于西方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总和)转移到城市,如果沿用欧美发展老路,将需要三个地球的能源来支撑。就河北一些城市而言,产业主要依靠矿产资源和钢铁的重工业支撑,所以,如何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应为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应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切忌“喊口号”,要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城市化工作涉及部门很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相关部门把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做深、做实,做出实效,使人民得到实惠,以便赢得广大群众支持,营造出一种人人关心城市化,人人为城市化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城市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区域且长期持续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促进了城市建设投资,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产业投资,转移到城市的农村人口需要解决户口、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了城市社会事业投资,共同推动社会总需求得到稳定和快速增长。

其次,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被现代城市吸收,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寻找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调整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优化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社会生产要素越集中,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也越显著,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大。在这种辐射过程中,实现经济要素优化配置,区域内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专家估计,在现有发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 增幅增加0.5 个百分点。迅速推进城市化构成中国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较高增长率的战略性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泛、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落差,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39%,西部地区约为28%.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工业化人口最多的地区,已经产生了一批特色明显的新兴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相对滞后表现得也更为突出。迅速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仅是保持东部地区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实现“以东带西”和“全国一盘棋”的战略要求。东部沿海地区具备比较好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第四篇: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具体形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经济效益:

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

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

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

现有规模: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经济效益:

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现有规模: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

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特点是:

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好处:

“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元-4000元。

第五篇:“互联网+农村”典型模式

/ 2

提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如今,网上购物、网上开店以及网上投资等已遍及中国城乡。浙江、广东、江苏等地的农村,更出现了一批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10%以上、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庄。但“中国淘宝村”究竟是怎样的存在?它给农民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农村电商研究等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题目:中国淘宝村:“互联网+农村”典型模式

视窗:212个“淘宝村”所包含的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根据农村网商的经营特点,按每个网店约4个从业者计算,则全国“淘宝村”整体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便达到28万人以上,而且还带动了大量相应专职岗位的出现。文/郭红东*

212个淘宝村、超过7万个活跃卖家„„也许就在几年前,有谁能够想到电子商务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村庄的经济发展,直到一个名字的出现——“淘宝村”。

中国农村“淘宝村”生态

“淘宝村”是指大量网商聚集在某个村落,以淘宝网为主要交易平台,以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当然,“互联网+农村”的发展过程将伴随诸多不同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也将催生各种电子商务形态和发展模式,但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淘宝村”可谓是这个过程的典型产物,其典型性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

第一、“淘宝村”的普遍性。淘宝村的出现并非偶然,也不是不可复制。相反,淘宝村的形成具有普遍性,具有遍地开花的发展潜力。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淘宝村的数量已经增长到212个,遍布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天津、山东、四川等10个省市,并将继续快速增长。

第二、农民广泛参与。“淘宝村”承载着线上线下双重联动发展的产业体,是一种农村社区嵌入型的创业和就业模式,大量的农村居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了网店的经营服务或线下的生产活动。

第三、淘宝网契合农村草根创业。淘宝网具有进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能够满足农民草根式创业的起步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包容性创新机制。

第四、“淘宝村”极具中国特色。“淘宝村”是C2C模式下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网店和线下活动的电子商务集聚形态,在国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淘宝村”的兴起,对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以及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据阿里研究院的统计,212个“淘宝村”所包含的活跃卖家数量超过7万家,根据农村网商的经营特点,按每个网店约4个从业者计算,则全国“淘宝村”整体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便达到28万人以上,而且还带动了物流仓储、包装设计、平面模特、广告设计、技术培训、管理咨询等大量相应专职岗位的出现。许多“淘宝村”的发展得益于淘宝平台与当地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这给当地的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有力带动了农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本村并带动周边村庄实现经济新发展。此外,“淘宝村”的发展还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商业思维和消费行为。

然而,相比于中国农村的庞大基数,目前“淘宝村”的数量仍属不多。有的省域,“淘宝村”较多,有的省域还很少,甚至一个都没有。已有“淘宝村”的发展程度也存在分化,有的“淘宝村”比较成熟,无论是网店数量和交易额,还是线下产业的规模和创新能力,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有的“淘宝村”则仅仅只是少部分村民参与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和服务缺失,发展活力不足,难以保持可持续性。

“淘宝村”是一个活素材 / 2

“淘宝村”对经济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样影响?淘宝村怎样实现转型升级?从县域的视角来看如何促进淘宝村发展?淘宝村的电商生态体系该如何构建?

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是“淘宝村”进一步发展所亟待思考解决的,又是目前还没有被系统研究过的。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掌握淘宝村发展的必要性和内在性规律。在此以前,虽然已有专家提倡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但人们从来没有想到电子商务可以如此深刻地改变农村经济,“淘宝村”的出现给予了活生生的画面和素材,通过研究“淘宝村”形成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其带来村庄变化的机理,能为推动“淘宝村”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而通过研究“淘宝村”的转型升级和电商生态体系建构,能为“淘宝村”由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由重视产品数量向重视产品质量转变提供政策上的咨询和参考。

而“淘宝村”的典型性让我们确信,对“淘宝村”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推进对中国农村电商的研究。也正因此,“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村电商研究中心”从成立开始,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村电商研究中心 就高度关注淘宝村的形成与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大量的调研,浙江大学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暨浙江大发布了《临安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农村淘宝人调研报告》、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英文简称“CARD”)是国《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淘宝家教育部首批确定与建设,并受教育部指导的国家村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动因与运行机制》、《农产品淘宝村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直属浙江大学的一个跨形成机理:一个多案例研究》、《农产品淘宝村形成及演变学科的、相对实体运作、开放性的研究机构。同时机制研究》等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也是国家“985”第二期工程人文社会科学A类创接下来我们的研究工作将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申请新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二是与典型“淘宝村”建立合作关系,设置研究工作站;三是开展长期驻点调研工作,综合采取实地观察法、参与体验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获取一手数据;四是适时运用扎根理论法、多案例研究、计量模型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对“淘宝村”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互联网+”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关注淘宝村,国外学者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淘宝村”开展研究,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村、产业集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发掘和另辟出传统理论所忽略或轻视的新变量、新视角、新假说、新属性。未来的研究在加强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总结实践经验的同时,要更注重运用已有理论和实证方法相结合开展应用研究,更重视促进理论上的升华与创新。这也是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村电商研究中心今后将努力争取突破的方向。

*作者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副院长、浙江大学CARD农村电商中心主任

下载城市化典型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典型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

    五峰铺镇新型城市化建设典型材料

    规划先行建管并举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共五峰铺镇委员会五峰铺镇人民政府 五峰铺镇位于邵阳县东南部,东与衡阳毗祁,南同永州接壤,是三市四县边贸经济走廊交汇处。全镇面......

    城市化范文大全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

    中国城郊农村新型城市化模式探析

    中国城郊农村新型城市化模式探析 郭晓鸣 廖祖君 中国传统城市化模式不断地暴露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创新中国城市化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选择成都市温江区“幸福田园”......

    典型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启示(5篇模版)

    【观察】典型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启示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钢铁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 ●钢铁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就开始出现下......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访问量:231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集 团化办学......

    全国教学模式典型精选(5篇范文)

    全国教学模式典型精选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一是时间模式:10+35。教师上课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35分钟。......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模式 发布时间:2013年9月25日 访问量:1815 信息来源:《教育决策咨询》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各地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团化办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