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交通发展的典型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影响到城市经济、城市生活等城市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现代大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如图
1.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大于50%,其代表国家和地区有日本、新加坡、香港等。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满足大量的出行需求,居民出行方便,缓解了中心城区的通行压力,使得城市集约化发展,强化了中心城区的地位,解决了城市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土地过度开发等问题。
2.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该模式是以小汽车交通为主体,小汽车的出行比例大于50%,其代表地区是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澳大利亚等。这种交通模式会导致城市向郊区延伸,造成城市中心区的低密度,使城市空心化和城市中心逐渐衰弱,并占用大量的耕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过度依赖石油能源、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因此,这种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浪费、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3.以公共交通、有轨无轨电车的交通模式 以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为代表。布达佩斯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城,街道比较狭窄,蜿蜓迂回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与北京笔直的大道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令人惊奇的是,布达佩斯市区以公共汽车、电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各种车辆居然鱼贯穿梭,畅通无阻。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布达佩斯的城市规模不是很大,人口约200万。布达佩斯每年乘公共交通工具上班的人占全市人口的84%。无论是高峰期还是非高峰期,公共汽车到站均比较准时,一般候车不超过15分钟。这一点多数城市是做不到的。有的公共汽车路线将到站时间表印在站牌上。这样公之于众,方便了乘客,人们可以按时间到站,不必浪费候车时间。有轨电车在布达佩斯的使用率很高。有轨电车与无轨电车的线路加在一起全长240公里,全市共有1100多部车运行。虽然有轨电车开起来噪声大,快速行驶中不太平稳,但由于牵引力大、载客多,以时至今日并未拆除。布达佩斯公共汽车市内线全长700公里,全市共有公共汽车6000多辆,全部为国产的“伊卡鲁斯”牌客车,日载客17万人次。4.以慢行交通为主的交通模式
慢行交通是指自行车、步行交通在城市交通方式中出行的比例大于50%,其代表城市有我国的呼和浩特、桂林等。自行车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我国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它和步行一样都是绿色交通,能很好地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和减少能源消耗。由于步行和自行车所占的道路空间远比小汽车少,步行人均动态占地面积约为1平方米,自行车人均占地面积约为4平方米,所以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压力。
5.各种交通方式均匀发展的交通模式
各种交通方式均匀发展的交通模式是指小汽车交通出行、公交出行和慢行交通出行的比例均不大于50%,其代表城市有巴黎、伦敦和柏林。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中心城区的交通主要以公共交通为主,中心城外围小汽车交通比例较高,城市短距离出行以慢行交通为主。均匀发展型的城市人口密度较高,城市交通效率、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都比小汽车导向型的城市好,但对于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人口基数大的地区均匀发展模式会超出能源、土地和环境的约束范围,会阻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6.关于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起源地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它是一种大运量公共交通发式,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运营系统。它结合智能交通技术,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和建造新式公交车站,实现轨道交通特性且具备普通公交灵活性的一种便利、快速的公共交通方式。快速公交系统的特点是运量大、速度快、低成本、准点舒适和绿色环保等。目前国内已经建设运营BRT的城市有北京、广州、济南、杭州、郑州、合肥、大连、常州、枣庄、昆明、厦门、重庆、盐城、盐城大丰、乌鲁木齐、连云港、银川等,另天津、成都、石家庄、武汉、南昌、淄博、长沙、深圳、沈阳、兰州、淮安、六盘水等城市也计划和筹建中。
① 低成本、投资少、工期短 ② 灵活性好
③ 速度快、运量大 ④ 准时性好
⑤ 污染小,耗能少 ⑥ 舒适性、安全性
图2 BRT系统的各项指标与地铁和轻轨的比较
7.关于出租汽车
出租汽车是所有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选择出租汽车出行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出租汽车和小汽车一样,具有运输效率低、占用道路空间大、消耗石油气资源多和污染环境的特点。从平均载客人数和运营方式看,出租汽车不应该作为主流客运交通方式。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经验看,出租汽车在城市交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非常低,公共交通是城市客运的主流交通方式,出租汽车只是辅助方式,以出租汽车为上下班及日常出行交通工具的人极少。但是在许多大城市,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和管理,难免会出现出租汽车数量过剩或不足的现象。出租汽车服务方式的不规范,随地搭载乘客也严重影响交通。因此,需要合理规划出租汽车的营运数量,规范出租汽车的服务方式,确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使得出租汽车在不影响城市整体交通效率下,有效发挥其辅助出行的作用。
8.关于摩托车
摩托车存在油耗大、噪声和废气污染严重、安全性差等缺点,对于特大城市和所有的大城市都应严格控制摩托车的发展。通过严格控制发牌来控制数量,减少和阻止自行车交通向摩托车交通转化,城区内逐步限制摩托车行驶,严禁摩托车参与营运活动。
附图 五种基本交通模式比较
第二篇:德国区域发展和城市交通考察报告
应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邀请,由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组织的“徐州市域城镇与现代交通规划”合作项目考察团,于2001年5月赴德国考察了区域规划和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情况。这次赴德考察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徐州市域城镇与现代交通规划”项目第一次研讨。
一、考察的主要成果
“徐州市域城镇与交通规划”项目是德国的技术援助项目,已列入2001江苏省政府和德国巴符州政府合作交流计划,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和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这次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召开的第一次研讨会,标志着该项目的正式启动实施。斯图加特大学是世界著名学府,于l829年建校,以技术大学为主,共设l4个系、l40个研究所。斯图加特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是国际著名的区域规划研究机构之一,致力于应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研究,曾与我国许多院校、部门合作,取得了多项成果。
研讨会上,省委研究室、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徐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分别介绍了有关情况,表示了对项目的态度,德方介绍了德国和斯图加特市住居和多方式城市交通系统、徐州项目的准备情况。在经过多轮商谈后,双方在项目的目标、内容、组织、经费、工作方案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预期成果。
研讨会确定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徐州市经济、人口、就业、社会事业、环境和人类住居等方面进行预测评价,分析交通需求,提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方案,划分功能区域,并与城镇体系规划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城市空间发展环境。
研讨会确定项目研究的工作阶段是:项目计划历时两年,到2003年4月完成整个项目,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工作是项目前期准备,召开第一次项目研讨会,细化工作方案,确定研究模型;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处理、公共交通方案设计,召开第二次项目研讨会;第三阶段,完成模型预测,形成综合公共交通多方案的初始评价,召开第三次项目研讨会;第四阶段,选择确定综合公共交通方案,完成方案设计,起草最终报告;第五阶段,完成项目最终报告,召开第四次项目研讨会,项目研讨成果提交中德双方政府部门。
研讨会确定了项目合作的主要方式是:双方对应的三级管理协调工作制度。一是协调和顾问层,二是工作层,三是实际工作层。
另外,为学习德国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成功做法,本次赴德考察还对合作开展“与综合土地利用相结合确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宁为例)”,进一步达成了协议。
二、对德国区域规划和城市交通的印象
考察期间,我们先后访问了德国的斯图加特市区域规划委员会、柏林城市规划委员会、慕尼黑市公共交通联合公司、卡思路城市公共交通联合体、法国国家地区设计和发展署等部门,并考察了这些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公共交通设施,这些城市的建设的优美、整齐、协调和公共交通体系的发达、方便、快捷、准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区域规划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德国、法国的区域规划是国家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德国、法国从国家到州、市均设有区域规划部门。如德国斯图加特设有大区规划委员会,周边的四个县也有专门的规划办公室;法国将全国分成了22个规划区,每个区每7年都要重新修订一次规划。德、法两国的区域规划一般均要经过议会批准,成为法律性文件。德国的区域规划的实施通过协调机制解决,法国区域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指令性,一般性区域规划通过国家与地方政府签订合同,不因政党更替有所变动,保持规划的连续性,要求按协议实施。高层次规划以总理令的形式发布实施。
2、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高度发达。德国是世界上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最好的国家之一,目
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德国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一般由区间电动机车(S—B)、城郊电动机车(U—B)、地铁、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轨道交通通常包括重轨和轻轨两种,可以在地面上行驶,也可以在地下行驶。
政府直接参与管理的城市公共交通中心(公司)或联合会,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基本上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交通运营由各公交公司承担,公交线路由政府采取招标方式公开拍卖,营运赤字由政府定额补贴,一般补贴额占总收入的50%左右,个别城市在20%。另外,城市公共交通联合会采取了许多措施,吸引市民弃私家车乘坐公交车,如建立统一的票务体系,实行一票制,在许多车站边建立了免费的P+R(停车与转乘车的交接口)停车场,设立公共交通时间表,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促使更多的拥有小汽车的市民放弃使用小汽车而转向使用公共交通。
3、注重根据产业结构和城市管理需要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二战后特别是最近一个时期,德国和法国的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城市郊区化的趋势,卫星镇大量出现,使城市用地的增长远大于人口的增长。如柏林市在过去的50年中,人口减少了100万,而城市建成区则增加了40%;斯图加特市自50年代以来,人口从230万增加到260万,城市用地面积却由350平方公里增加到750平方公里。二是城市布局由单一功能区向混合功能区发展,这主要是随着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向现代高技术产业转移而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如德国柏林市区正在着手沿着主要交通通道规划建设制造业、服务业和居住有机结合的混合功能区。三是重视大区的发展规划,大区规划的重点是注重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轻轨重轨并举,区内区外协调,高速公路成网,出行非常方便。
4、高度重视人居环境。德国城市建设中十分注重生态保护,森林绿地的比重不断提高。德、法两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都有严格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规定。如柏林市市中心仍保留着长达6公里的森林绿化带,成为该市一大特色景观;斯图加特市因在市区保留丘陵葡萄种植园而引以为豪。重视居住区的美化绿化,造就美好的人居环境,这与两国居民长期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是分不开的。在城市建筑风格上,对传统建筑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重视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同时对新建筑在高度、外观和色彩上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城市既各具特色,又舒适宜人。
三、启示与建议
1、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规划的水平决定建设的水平。没有现代化要求的城市规划。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如何统一规划好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建设,是一个紧迫的问题。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没有环境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可以与居住区混合布局,服务业就地满足,既可减少交通后勤供应压力,又可方便居民生活。在规划上可多借鉴德国等国外先进经验,通过合作,提升我们的规划水平。规划一定要超前,近期难以建设的项目可作预留,具体实施可视财力分步进行。
2、区域城市规划要以公共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骨架,无论是中心城区规划还是市域大区规划,都必须以公共交通体系规划为基础,并与水电气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持规划、功能区划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社区规划,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目标,特别重视搞好停车场规划,方便居民出行。只有科学规划,才能避免走回头路,否则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德国城市的城市综合公共交通体系的建设,大都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而交通规划建设又必须与城市布局、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因此,超前进行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市域发展规划非常必要。对于公共交通发展,政府一定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补贴,如德国政府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不是将盈利作为首要目标,而是为了方便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值得我们学习。
3、及早考虑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德国专家曾提醒我们,大城市的快速轨道交通
建设是当务之急,否则将会对以后的规划建设带来严重后果。国外经验表明,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矛盾的相对节约的办法。因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要及早考虑轨道交通建设。
4、加强区域间跨行政区的横向协调,逐步建立机制。区域规划和交通规划必须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注重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横向协调,协同解决好面临的共性问题,打破行政分割、画地为牢的做法,在交通、信息、供水供电供气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衔接,实行跨地区共建、共管、共用,避免资源浪费。重大协调事宜可在省里的统一领导下,但主要应以地方为主,通过市县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来解决。
5、将可持续发展提到更突出的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新的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德国等地到处是蓝天白云、绿草茵茵,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人的文明程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第三篇:国内外典型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国内外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摘要:港口物流已成为现代物流链中的重要节点,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各3个主要港口物流发展概况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港口物流 发展模式
一、何谓“港口物流”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港口物流是特殊形态下的综合物流体系,是作为物流过程中的一个无可替代的重要节点,完成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基本的物流服务和衍生的增值服务。
二、国外主要枢纽港口物流发展模式
世界港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港口功能定位为纯粹的“运输中心”,主要提供船舶停靠、海运货物的装卸、转运和仓储等;第二代港口功能定位为“运输中心+服务中心”,除了提供货物的装卸仓储等,还增加了工业和商业活动,使港口具有了货物的增值功能;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除了作为海运的必经通道在国际贸易中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并进一步提高有形商品的集散效率之外,还具有集有形商品、技术、资本、信息的集散于一体的物流功能。[1]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
(一)鹿特丹港口物流模式-鹿特丹港位于莱茵河与马斯河河口,西依北海,东溯莱茵河、多瑙河,可通至里海。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码头总长42公里,吃水最深处达22 米,可停泊54.5万吨的特大油轮。港区基础设施归鹿特丹市政府所有,日常港务管理由鹿特丹港务局负责,各类公司承租港区基础设施发展业务。鹿特丹被誉为新亚欧大陆桥西桥头堡城市。
鹿特丹港口物流模式简单说来可以称之为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拥有很大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和土地使用权,由其统一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和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管理。通常港口管理局拿出一部分仓库和堆场开辟为公共型港口物流中心,但其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中心的经营。当物流中心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中心,便其将原材料采购,配送等职能交由物流中心负责,参与供应链管理。一般说来鹿特丹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租赁给企业自主经营;二是港口配套设施齐全,储、运、销形成一条龙服务;三是港口物流中心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是港口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物流链。
鹿特丹港口物流的发展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多样化集装箱运输形式
鹿特丹港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它的装卸过程完全用电脑控制,集装箱装卸量已超过320万箱。鹿特丹的集装箱运输形式主要有公路集装箱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和驳船集装箱运输。
2.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 鹿特丹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在港区内实行“比自由港还自由”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拥有大约3500家国际贸易公司,拥有一条包括炼油、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港口机械、食品等部门的临海沿河工业带。
3.现代化的港口建设
鹿特丹港以新航道为主轴,港池多采用挖入式,雁列于主航道两侧,按功能分设干散货、集装箱、滚装船、液货及原油等专用和多用码头,实行“保税仓库区”制度,构成由港口铁路、公路、内河、管道和城市交通系统及机场连接的集疏运系统。
4.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
鹿特丹港在离货物码头和联运设施附近大力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其主要功能有拆装箱、仓储、再包装、组装、贴标、分拣、测试、报关、集装箱堆存修理以及向欧洲各收货点配送等,发挥港口物流功能,提供一体化服务。
5.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
鹿特丹港务管理局不断在进行功能调整,由先前的港务管理功能向物流链管理功能转变,继续扩大港口区域,尝试使用近海运输、驳船和铁路等方式来,促进对物流专家的教育和培训,建设信息港,发展增值物流。
(二)新加坡港口物流模式
新加坡港位于新加坡的新加坡岛南部沿海,西临马六甲海峡的东南侧,南临新加坡海峡的北侧,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又称狮城、星洲或星岛。该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自13世纪开始使是国际贸易港口,已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转口港。新加坡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中心。
新加坡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具有供应链物流中心和联合型物流中心两种模式的特点。供应链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物流企业与航运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物流中心,这种模式是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各方分工合作,共同投资组成紧密型物流集团来经营航运与物流两个供应链环节。联合型物流中心是由港口与保税区,或者与所在城市共同组建的物流中心。一般说来新加坡港物流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实行自由港的政策,为客商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物流分工明确,集约经营;三是培育港口物流链,港口与加工业联合发展;四是物流服务形式多样,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政府支持
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 “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
2.物流与高科技的结合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
3.专业性强服务周全
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可以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也可以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三)安特卫普港口物流模式
安特卫普港是比利时最大的海港,欧洲第三大港。地处斯海尔德河下游,距河口68~89千米。港区总面积10633万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315万平方米,港区岸线总长99千米,货物吞吐量近亿吨,是排名鹿特丹港和马赛港之后的欧洲大港。
安特卫普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简单说来属于共同出资型物流中心,即多方合资经营港口物流中心。该模式通常是以港口为依托,联合数家水、陆运输企业或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现代物流中心,成为装卸、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的统一体,开展一条龙、门到门、架到架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解决港口资金缺乏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外先进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国际上现化物流中心的经营和管理技术及运作方式。一般来说安持卫普港口物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这些特点:一是由港务局与私营企业共同投资;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三是有着畅通的集疏运网络;四是有着高效的政府管理方式。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完善的交通网络
安特卫普港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拥有300多条班轮航线与世界上800多个港口相连,水运与密集的高速公路、铁路为核心的陆运相衔接,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2.良好的硬件设施
安特卫普港拥有汽车、钢材、煤炭、水果、粮食、木材、化肥、纸张、集装箱等专业码头,备有各式仓库和专用设备,建有炼油、化工、石化、汽车装备和船舶修理等工业开发区。
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
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私营行业还建立了 “安特卫普电子数据交换信息系统(SEAGHA)”,并与海关使用的“SADMEL系统”以及比利时铁路公司使用的“中央电脑系统”等其它电子数据交换网相连。
三.我国主要港口物流发展
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沿海沿江有1460多个商港。中国有五大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
(一)香港港 香港港——中国天然良港,远东的航运中心,在珠江口外东侧,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香港地处我国与临近亚洲国家的要冲,既在珠三角入口,由位于经济增长骄人的亚洲太平洋周边的中心,可谓是占尽地利。香港港是全球最繁忙和最高效率的国际集装箱港口之一,也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主要枢纽港。目前有80多条国际班轮每周提供约500班集装箱班轮服务,连接香港港至世界各地500多个目的地。香港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繁忙货柜港的美誉,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
其港口物流发展的经验与模式分析如下:
1.发挥自身特点,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香港以中国内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为腹地发挥自身特点,依托中国大陆,连接欧美,面向东南亚,重点做好占其港口吞吐量83%以上的转口贸易中的中转货运物流,把香港建设成为虚拟供应链控制中心,使香港物流业的覆盖面遍及整个内地。
2.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香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其港口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起点高,先进的港口设备堪称世界一流,其物流运作的速度和效率也是首屈一指。
3.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香港政府一直重视物流业的发展,提出要把香港建成国际及地区首选的运输及物流枢纽中心,香港成立了物流发展督导委员会和香港物流发展局,强化与港口物流相匹配的服务功能,健全法律制度,提供金融与保险等一系列物流援助或服务、快捷高效的海关通关服务等。
4.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香港与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培养一流的港口物流操作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全球公认的公务员廉洁制度,提高港口物流从业人员全员素质,从而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二)上海港 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沿.居我国18000km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入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上海市外贸物资中99%经由上海港进出.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依江临海.以上海市为依托、长江流域为后盾,经济腹地广阔,全国31个省市(包括台湾省)都有货物经过上海港装卸或换装转口。上海港的主要经济腹地除了上海市以外,还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省和重庆市。
上海港物流发展的战略及经验:
1.正确定位,加快建设。长江三峡的开发建设,使上海港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上海港认清当前的形势,上海市政府城市规划整体布局和港口现状及发展加快建设,形成“一首两翼”的三大港区布局。即以外高桥港区为龙首集装箱港区,以洋山深水新港区、浦西为两翼,形成三大港区遥相呼应的港口格局。
2.目前我国的港口竞争主要以价格竞争形式表现,恶性的价格竞争使许多港口的经营陷入了困境。竞争是每个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但是不正当的竞争常常使竞争企业双方受损。港口要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发展现代物流,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升级口岸,引导发展。随着上海市新型工业化与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提升港口硬件和区位优势,这也将成为上海更好的吸引外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口岸升级尚存在困难。所以要高度重视水运口岸建设,积极协调解决口岸升级中的各种问题,这对于上海港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大连港
大连港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海陆空交通发达,是辽宁及东北地区主要进出口门户,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及合作的窗口。大连在东北的几大城市中的货物运输总量最高,而且在环渤海经济区,货运量也是比较高的。
大连港物流的发展战略目标:(1)进行深水港建设。海运作为最主要的货物运输方式,使港口必须吸引船公司的干线船舶挂靠,才能成为运输链中最大量货物的集结点。船舶大型化对港口深水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世界主要港口都争相进行了深水泊位和航道的建设,以便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2)提供货物配送功能。港口中新的典型的物流服务是其货物配送的功能。这区别于以往传统的仓储功能。这些港口的配送中心已经越来越多的开始提供诸如包装、定价、贴标签、产品组装、修理、退货处理等典型服务。
(3)港口装卸工艺的高度自动化。鹿特丹的ECT码头和新加坡的巴西班让港都采用了自动导航集装箱运输车(AVG)组成无人驾驶集装箱港内运输系统,使车辆定位的精度提高,大大加快了港口物流的通过速度。
(4)港口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和物流的关系非常密切,港口不仅是货物流通的中间环节,而且是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物流服务要求以港口为基地的电子信息、交流从以前分散的、局限的流通发展成为高精密的、连接运输链各方的信息流通方式。
(5)完善以港口为节点的集疏运系统。为了提供快速、可靠和灵活的物流服务,港口必须能够提供与其海向腹地和陆向腹地相连接的高效集疏运系统。
第四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实例写作模式
附件1: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实例写作模式
标题:×××××××××××
——XX镇(乡)XX村发展集体经济实例
【村情一览】
包括村落位臵,村自然属性(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户数、人口),村班子与党员基本情况(村班子人数、交叉任职情况、党员人数),村产业发展情况(支柱产业是什么),村集体拥有资本、资产、资源等情况,2010年村集体收入情况与村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受县以表彰的荣誉称号。
【发展历程】
写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背景与动因、主要措施和经验做法。×××××××××××
【案例点评】
要针对案例发展情况,通过点评,总结出规律来,指明类似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方向。
×××××××××××
拌一年饭”,生在山区已经习惯贫穷,何况条件差,想变也难。“泥砖屋,贫困户,荒着农田等救助,躺在竹床想媳妇”,这是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的顺口溜。二是客观方面。村里种植结构单一,山地资源未能开发利用,没有集体企业,市场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发展没有依托,增收渠道少。针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一班人组织党员干部到先进地区参观取经,统一思想,树立信心。同时请县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水果研究所等部门的技术员在开发山地种荔枝、龙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试验,确立了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兴办种养基地,搞好配套服务,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强衬富民的发展思路。
(二)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水石村的优势是山,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单一种植结构,开山种果,做活“山”字这篇文章。要开荒种果,首先要把满山遍坡的荆棘、杂草烧掉。但如果烧了山,群众以柴草为燃料的传统习俗就要改变,甚至有的群众认为烧山会烧掉风水,以后子孙后代都旺不起来。面对种种压力,官锦初结合自己承包荒山坡地种植荔枝、龙眼并已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实际,苦口婆心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参观自己承包种植的荔枝。为了进一步消除群众疑虑,党支部决定实施“三个带头”:即村集体带头、村干部带头、于部动员亲属带头,以此带动全村开荒种果。村集体在水库旁的荒山上办起了“七一果场”,种下荔枝、龙眼近80多商。村干部率先在各自承包的荒山地上、屋前屋后种上了果树。官锦初又发动自己的胞弟带头把承包的荒山 的棚架结构的农产品购销市场,除了为群众提供固定的购销场所外,还为外来购买蔬菜、水果的商贩提供代购服务,从中收取一些服务费。此项每年可为集体增收4万多元。村里以市场为中心,把市场周边的旧房屋全部改为商铺出租,并先后建起了医疗站、农情信息服务中心、农资购销部。农业银行电白支行还在村里设立了农村信用社。村集体还投入40多万元,建起了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市场,设臵铺位,分类出租,规范管理,进一步增加了集体收入。为了使村民能够看上有线电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里投资1O多万元,建起了闭路电视网,把电视线路拉到每家每户。现在村里已有1050户安装了闭路电视,每年可收取服务费6万多元。目前,村集体每年纯收入达30多万元。集体经济壮大后,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了。他们投资170多万元修通了群众最为关心的水石村至那霍圩6.5公里的道路,修建了水石村中心小学教学楼和综合楼,修建了5座水陂,拉通了程控电话线,开展了泥砖房改造工程,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案例点评】
从水石村的发展实践来看,相对贫困的地区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一,必须坚持困地制宜,依托当地资源,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像水石村这样偏远的山村,一无自然资源,二无外来投资,只能利用山坡地办果场、苗圃,开发水库、山塘养鱼、养鸭,发挥区位优势,建设农贸市场,搞活经济流通。第二,要坚持集体富与群众富相结合。群众富才是真的富。村党支部班子和
第五篇: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具体形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经济效益:
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
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
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
现有规模: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经济效益:
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现有规模: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
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特点是:
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好处:
“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元-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