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江市四牌楼街道区域化团建材料
深化街道区域化团建
——形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团建新格局
镇江市京口区四牌楼街道团工委
京口区四牌楼街道北滨长江,左接“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右连“江中浮玉”焦山,面积3.5平方公里,居民2.4万户,6.9万人。辖区商贸、商业发达,企事业单位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日益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群体分众化的特点,面对这一形势,要想保持和巩固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工作格局,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创新团组织工作。四牌楼街道团工委按照团市委、团区委的相关部署和要求积极实施区域化团建,创新团建工作模式,形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团建工作格局,努力构建服务青年的特色化品牌。
一、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实现团建区域化
1.健全街道团组织架构。街道共有10个基层团组织,其中5个团委,4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共有团员436名,青年社会组织3个。按照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要求,我们在四牌楼街道党工委领导下,采取“编制内与编制外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街道团工委班子9名专兼职团干部的组织格局,为街道区域化团建提供稳定的核心骨干队伍。
2.构建街道区域化团建。为实现区域内团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不断丰富和扩大团组织在青年工作中的活动力和影响力。四牌楼街道团工委在团市委的协调支持下,多次走访辖区范围内的市供电公司、镇江文广集团、安利中国镇江分公司、平安保险镇江分公司总部等团组织并达成共识,建立了
春影视角”、“青彩书画苑”,从看、读、写三个角度丰富了青年人业余生活;阳光青年服务岗依托社区办事大厅,设置“新镇江青年”服务点,提供创业就业咨询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绿丝带法律咨询服务等;“青年网络e家”,形成了网上居委会“青年文明号”互动栏目、社区新浪微博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青年虚拟网络交流家园。贴近生活实际,力争聚之有行。阳光青年聚社成立以来,相关负责人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的原则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近期,组织青年观看《当幸福来敲门》引导青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邀请青年在“全国节水宣传周”开展节水宣传,通过志愿服务奉献社会;开展青年乒乓球比赛增强青年体质;带领青年郊游,增进青年交流;开展女职工权益维护宣传……通过这些具体活动,充分发挥阳光青年聚社在引导、组织、服务、维护青年方面的作用。
2.密切联系青年社会组织。针对青年网络社会组织(80E家)、滨江青春鸟应急救援服务队、绿微客环保志愿协会,街道积极联系,使之成为团组织延伸手臂、增强活力的重要依托,切实提高街道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共青团工作在青年身边实现有形化,提升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归属感。青年“80E家”,助力街道信息化建设。四牌楼街道80E家青年志愿者团队,成员50名,全部为35岁以下的街道80后的年轻团员干部,覆盖到街道各部门和社区,他们学历高、创新能力强,给基层工作带来了新力。如街道在全市率先试点了“网上居委会”工作,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够享受到社区为大家提供的便捷信息服务,而开展和维护这项工作的正是这支80后团队。“滨江青春鸟”,服务街道突发应
触社会思潮、了解热点事件、获取海量信息、发表个人见解,以圈、群、吧、论坛等形式实现了群体聚集,思想意识受到网络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四牌楼街道团工委高度重视和做好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作,进一步用好用活新媒体来推进团的工作与建设。在原有街道网上居委会的基础上,社区新建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通过三次“键对键”做好正面网络宣传。“我键入”,由社区团组织负责人主动键入相关信息;“你键入”,即由青年在网上与社区团组织进行互动;“他键入”,引入第三方青年评论员,针对网络上相关问题做到客观公正评价,让社会正能量“随风潜入夜”,影响青年“润物细无声”。利用网络,更为快捷的联系青年,为青年提供服务。
四、扎实开展双向服务,凝聚青年常态化
通过区域化团建,重点利用好“阳光青年聚社”服务阵地,密切联系街道青年社会组织,利用“网格+网络”服务载体,开展双向服务。
一是服务好辖区青年。重点从青年工作技能提升和情感沟通入手,如组织青年参加SYB创业培训,提升其创业积极性;协调工会、人社局提供企业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注重情感表达,街道举办“新镇江青年”才艺展示活动、开展“大学生创意交流会”等等多形式的活动,让青年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增进情感。
二是促进青年服务社会。搭建青年出力平台,回报社会,通过“滨江青春鸟”服务队,发动青年广泛加入,参与各类演习活动。搭建青年沟通平台,丰富情感,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
第二篇:区域化团建(范文模版)
上海市共青团奉贤区委员会设有57个直属团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已经全面实现了团组织的全覆盖。下面,就创新基层组织格局、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做法作一介绍:
一、广泛调查研究,为破解难题寻出路
团区委通过广泛调研发现,在一些基层地区,团的工作基本上限于在本社区或者企业封闭的圈子里进行,相互间没有联系沟通。另外,一些新设立的团组织,由于对所处地区的环境较为陌生,没有适当的渠道与地方团组织建立联系,团组织对外的沟通交流也不能及时地开展起来。
面对这一客观事实,团区委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要求,以及团中央陆昊书记提出的坚持眼睛向下,把工作载体向基层转移,着力解决基层团组织工作活力提升的问题等要求,积极寻求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的破解之道。于是,提出了在垂直管理的传统组织模式基础上,建立起一个综合协调本地区所有团组织的机构,打破基层团组织间横向壁垒,带动区域内各单位团组织开展工作的设想。开始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破冰之旅。
二、着力试点先行,为破解难题闯新路
团区委先后走访了区内各个基层团组织,充分沟通交流建立区域化团组织的思路和想法,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级团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拟设立的共青团奉贤区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对内不断加强组织协调,对外主动寻求地方支持,已成功举办了多项主题活动。成立了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城乡少年手拉手阳光计划;开展了“水润贤城”主题行动等。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团组织在我区的形象,迅速提升了基层团组织的活力。
三、积极稳步推进,为破解难题拓宽路
为指导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团区委在工作会议和历次团委扩大会上,都安排各级团组织负责人介绍工作情况,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为了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常态化开展,我们结合实际进一步界定了基层团组织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在近一年的探索创新组织格局的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一是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二是充分界定职责是开展好工作的先决条件。团区委的主要职责定位是,对外沟通和对内协调。具体而言,在对外工作上,主要是与地方团组织进行沟通交流,牵头、联系、提升管理层级,为区域内团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内工作上,主要负责对区域内各单位和各级团组织间开展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为各项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注重系统规划是开展好工作的重要要求。团区委的工作要结合区域内的实际进行系统地规划。根据地区覆盖面大的特点,以依托建立片区的工作方式,以点促面开展工作;结合青年较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能力,以相互对接的方式开展活动。
尽管我们在创新组织格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上级党团组织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工作,并根据“”的总体目标,以党建带团建,将区域化团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引入到驻外机构的团组织建设中,不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活力,服务好每一名团员青年。
第三篇:社区区域化团建工作总结
篇一:街道区域化团建工作经验
街道区域化团建 工作范例选编
(一)共青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
2014年4月 秦宜智同志关于区域化团建讲话摘录
关于区域化团建工作。针对城市青年分布特点,以区域化来实现对城市青年的最大覆盖,是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是共青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实现团组织格局创新的有益探索。我们看到,随着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街道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层级,承载了大量的社会功能,驻区机关、企业、学校、商业机构等构成了城市运行的基本单元,各类青年集聚生活在社区,街道社区成为共青团联系青年的重要组织依托、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作载体、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空间。推进城市区域化团建,就是要立足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突出街道团工委的堡垒作用和枢纽功能,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健全和完善在团组织领导下的,由青少年服务阵地、各类青年社团和青少年社会服务机构等有机结合的工作网络,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形成网格化管理、阵地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功能化发展的区域整体性工作格局。刚才,上海团市委、浙江团省委介绍了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相信大家听了以后会有所启发。在这一格局中,街道团工委肩负指导基层各类团组织建设、发展团员和团籍管理、推动社区青年阵地有形化等职责,是共青团在城市中的组织堡垒;同时又具备联系社区团员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的优势,理应成为区域化团建的重要枢纽。
推进城市区域化团建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工作基础。近年来,城市战线通过抓街道团组织格局创新、社区团建试点及落实经费保障等工作,使街道团组织具备了一定的组织基础、干部力量和工作保障。上海、浙江、广东、北京、重庆等地在区域化团建、青年工作阵地建设方面为全团探索了一些成熟的模式和案例,这些都为我们推动区域化团建打下了基础。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团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要转变工作理念。城市团组织要强化属地意识、属地原则,打破团内条块分割,努力实现从传统以“条”为主的工作方式向“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区域化整体推进方式转型,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青工战线”向新形势下“城市共青团”的转型。需要说明的是,区域化团建是更加开放的组织运行模式,要促进区域内青年工作资源、项目、阵地的共建共享,整体性推动工作开展,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组织建设、轻工作载体等问题。二要形成整体合力。过去城市团组织开展工作,主要还是在相对封闭的单位体系内进行,与属地的街道、社区团组织缺乏必要的沟通和联系,资源配置和工作开展很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共青团工作的全面活跃。开展区域化团建,各类驻区团组织要实现“团务向团建转变、条属向区域转变、封闭向开放转变”,既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促进形成分工协作、整体推进的格局。在这方面,团中央城市部和省级团委要结合实际,加强协调、参与和评价等机制建设,引导各级条属团组织融入区域化团建。
三要突出街道枢纽作用。街道团组织要努力成为联系街道辖区内各类青年的聚合点,发挥对青年社会组织政治引领、业务指导、服务管理的作用,统一整合辖区内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属地化协同推进各方面工作。
四要构建综合服务平台。这是党中央书记处提出、团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明确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适应区域化团建的新格局,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合现有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共青团工作阵地。重点依托街道社区团组织、青年中心、青年汇、亲青家园、青春驿站等组织和工作载体,把更多地青年吸引过来,使其成为共青团组织延伸手臂、增强活力的重要依托。要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工作,努力使其成为团组织联系青年的重要组织基础、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工作载体、开展活动的重要阵地空间。(摘自秦宜智同志在2014年全国城市战线共青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篇二:xx街道区域化团建半年总结 2014年区域化团建总结
--万安街道团工委 万安街道办事处位于洛江区南部,为洛江区政府所在地。是洛江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辖区面积 14.87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大专院校1所,中小学校7所,非公企业132家,辖区总人口约3.5万。街道下设8个社区团支部、25个非公企业团支部。这一年来,为进一步深化我街道团的工作,根据团省委、团市委关于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的有关要求,在上级团组织、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我街道团工委逐步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积极发挥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立足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强化属地化原则,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切实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
一、全年工作情况汇报
1、紧跟党的脚步,坚持党建带团建
党的领导是做好共青团工作,推动共青团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万安街道团工委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团中央关于推进区域化大团建的总体方针,结合街道实际,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以党建带团建、联合促团建、共建强团建为工作思路,我们先后开展了向党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组织辖区内青年团员们参加义务献血、组织辖区内基层团组织负责人参加街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等活动,我们紧跟党的脚步,同时也在青年人群中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方针路线。
2、完善辖区内团组织联动机制,资源共享
年初我们先后对纳入辖区区域化团建的各个基层团组织进行工作互动,了解团组织建设情况,理顺各基层党组织与区域划团组织和隶属党组织及原上级团组织的关系,建立健全了区域化团建工作制度,强化了区域化团组织的统一协调,同时,根据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和区域划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需要,结合区域化团建单位行业性和代表性的特点,联合15家成员单位成立了万安街道区域化团建共建委员,选聘了成员单位重点7名团组织负责人担任万安街道团工委委员,充实了区域化团建工作力量,有效提高了区域团组织建设的活力。为切实加强区域化团组织的管理与教育,我们每季度召开一次全街道各级团组织的联席会议,研究工作,协调力量,督促落实。并结合当下青年们的需求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青年们喜闻乐见活动。同时结合区域化团建工作的需要,强化区域化团组织与社区团组织的地域联动,努力形成有万安特色的区域化团建工作格局,如5月20日联合红星美凯龙团支部开展的“缘来是你”相亲会,“六一”联合洛江区实验小学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联合艾博等3家企业开展的青年员工“红丝带在行动”等活动,我们以服务和谐社会、服务社区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为工作重点,努力探索团建工作的新思路,逐步健全和完善街道的区域化团建工作。
3、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切实保证青少年素质教育。
今年以来我们以服务和谐社会、服务社区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为工作重点,联合辖区内各相关部门,重新组建了万福社区青少年宫,突出服务青少年,营造特色品牌。万福社区青少年宫开设心理咨询、绿色网吧、小小图书室、科学工作室等,依托辖区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孩子提供“义务星期六” 免费课外辅导、聘请专业老师开设“四点半学校”和校外兴趣班(培训舞蹈、美术、围棋、乒乓球等课程)等项目,通过服务孩子的学业来服务青年务工家庭,从加强学习辅导、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引导回迁居民和孩子提升文明素养,同时结合党团共建、校社共建、老少共建、社区共建等共建互动活动,整合社区青少年工作资源,储备教学力量,科学设计青少年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团青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社区青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积极拓展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
4、整合优质资源,推动非公企业团组织标准化工作 根据共青团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街道的自身情况,这一年来我街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原则和“点面结合、建活并举”的工作思路,围绕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活动组织等五个方面推行非公企业团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整合优质资源,龙头带动效应,在万安街道区域化团建共建委员的联席会议上组织学习福建优兰发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团委标准化建设运作机制,并从实际出发,选择辖区内非公团建工作相对优秀的企业泉州洛江红星美凯龙团支部做经验交流,从8月开始在全街道25家非公团组织中推行标准化建设工作,并于9月底完成对新建5家非公企业的考评工作。通过推行标准化建设工作,激励非公企业团组织动起来,活起来,鼓励他们结合青年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根据青年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适应青年需求,组织开展拔河比赛、羽毛球赛、篮球赛等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断拓展青年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各非公企业团支部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等企业支部特色活动,充分展现了团员青年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力出一份力,力献一份情”的勃勃生机。
二、存在问题
1、区域化团建及非公企业标准化团建重视不够,工作资源少、人手少、经费少、任务重、工作量大。
2、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创新性活动较少。
3、对辖区内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差,没有很好的发挥新媒体力量。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1、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团建格局创新。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主体,逐步理顺区域化团建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编制外委员的协调、服务作用,努力形成区域团组织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加大非公企业团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力度。坚持党建带团建,紧随党建工作推行的台资企业“网络联盟”模式,努力拓展团建工作在台资企业中的阵地。
3、进一步坚持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加强新媒体在青年活动中的宣传引导功效,不断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落实情况,引导广大青年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帮助青少年实现创业的梦想。
4、进一步加强社区青少年学校阵地建设。依托万福社区青少宫的活动,动员和发动社会力量,关注辖区众少年文篇三:社区青少年服务平台参与区域化团建工作总结
xxx社区青少年服务平台参与区域化团建工作总结 为更好地服务区内青少年,xxx社区团支部正进一步整合“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资料,动员全社区共青团员志愿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力量,解决他们面临着的生活、学习、安全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此外,团支部还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团建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化团建工作取得新进展。以“人人有班上,天天有收入”为目标,社区团支部通过搭建创业、就业平台,积极帮助团员青年参加各类招聘会、推介会,以及我区举办的就业技能培训,成功帮助我区512位团员青年掌握就业技能,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xxx社区团支部 2015年11月
第四篇:xx街道区域化团建半年总结
2014年区域化团建总结
--万安街道团工委 万安街道办事处位于洛江区南部,为洛江区政府所在地。是洛江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辖区面积 14.87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大专院校1所,中小学校7所,非公企业132家,辖区总人口约3.5万。街道下设8个社区团支部、25个非公企业团支部。
这一年来,为进一步深化我街道团的工作,根据团省委、团市委关于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的有关要求,在上级团组织、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我街道团工委逐步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积极发挥街道团工委的枢纽功能,立足建设服务型团组织,强化属地化原则,打破行业、层级、所有制界限,实现区域内“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阵地共用、工作联动”,切实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团的工作有效覆盖面。
一、全年工作情况汇报
1、紧跟党的脚步,坚持党建带团建
党的领导是做好共青团工作,推动共青团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万安街道团工委依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和团中央关于推进区域化大团建的总体方针,结合街道实际,大力整合社会资源,以党建带团建、联合促团建、共建强团建为工作思路,我们先后开展了向党的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组织辖区内青年团员们参加义务献血、组织辖区内基层团组织负责人参加街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等活动,我们紧跟党的脚步,同时也在青年人群中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方针路线。
2、完善辖区内团组织联动机制,资源共享 年初我们先后对纳入辖区区域化团建的各个基层团组织进行工作互动,了解团组织建设情况,理顺各基层党组织与区域划团组织和隶属党组织及原上级团组织的关系,建立健全了区域化团建工作制度,强化了区域化团组织的统一协调,同时,根据区域化团组织建设和区域划团组织格局创新工作需要,结合区域化团建单位行业性和代表性的特点,联合15家成员单位成立了万安街道区域化团建共建委员,选聘了成员单位重点7名团组织负责人担任万安街道团工委委员,充实了区域化团建工作力量,有效提高了区域团组织建设的活力。为切实加强区域化团组织的管理与教育,我们每季度召开一次全街道各级团组织的联席会议,研究工作,协调力量,督促落实。并结合当下青年们的需求围绕街道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青年们喜闻乐见活动。同时结合区域化团建工作的需要,强化区域化团组织与社区团组织的地域联动,努力形成有万安特色的区域化团建工作格局,如5月20日联合红星美凯龙团支部开展的“缘来是你”相亲会,“六一”联合洛江区实验小学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联合艾博等3家企业开展的青年员工“红丝带在行动”等活动,我们以服务和谐社会、服务社区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为工作重点,努力探索团建工作的新思路,逐步健全和完善街道的区域化团建工作。
3、加强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切实保证青少年素质教育。
今年以来我们以服务和谐社会、服务社区建设、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工作目标,以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组织建设、志愿服务为工作重点,联合辖区内各相关部门,重新组建了万福社区青少年宫,突出服务青少年,营造特色品牌。万福社区青少年宫开设心理咨询、绿色网吧、小小图书室、科学工作室等,依托辖区大学生志愿者为社区孩子提供“义务星期六” 免费课外辅导、聘请专业老师开设“四点半学校”和校外兴趣班(培训舞蹈、美术、围棋、乒乓球等课程)等项目,通过服务孩子的学业来服务青年务工家庭,从加强学习辅导、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引导回迁居民和孩子提升文明素养,同时结合党团共建、校社共建、老少共建、社区共建等共建互动活动,整合社区青少年工作资源,储备教学力量,科学设计青少年活动。通过多种类型的团青服务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社区青少年、儿童的课余生活,积极拓展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
4、整合优质资源,推动非公企业团组织标准化工作 根据共青团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街道的自身情况,这一年来我街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党建带团建的工作原则和“点面结合、建活并举”的工作思路,围绕班子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活动组织等五个方面推行非公企业团组织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团组织服务企业、服务青年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整合优质资源,龙头带动效应,在万安街道区域化团建共建委员的联席会议上组织学习福建优兰发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团委标准化建设运作机制,并从实际出发,选择辖区内非公团建工作相对优秀的企业泉州洛江红星美凯龙团支部做经验交流,从8月开始在全街道25家非公团组织中推行标准化建设工作,并于9月底完成对新建5家非公企业的考评工作。通过推行标准化建设工作,激励非公企业团组织动起来,活起来,鼓励他们结合青年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根据青年专业特长、兴趣爱好,适应青年需求,组织开展拔河比赛、羽毛球赛、篮球赛等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断拓展青年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各非公企业团支部大力开展技能竞赛等企业支部特色活动,充分展现了团员青年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力出一份力,力献一份情”的勃勃生机。
二、存在问题
1、区域化团建及非公企业标准化团建重视不够,工作资源少、人手少、经费少、任务重、工作量大。
2、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创新性活动较少。
3、对辖区内团员青年的凝聚力差,没有很好的发挥新媒体力量。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1、进一步完善区域化团建格局创新。落实党建带团建工作主体,逐步理顺区域化团建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工作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编制外委员的协调、服务作用,努力形成区域团组织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2、进一步加大非公企业团组织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力度。坚持党建带团建,紧随党建工作推行的台资企业“网络联盟”模式,努力拓展团建工作在台资企业中的阵地。
3、进一步坚持以青年志愿服务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加强新媒体在青年活动中的宣传引导功效,不断推进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贴息工作落实情况,引导广大青年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帮助青少年实现创业的梦想。
4、进一步加强社区青少年学校阵地建设。依托万福社区青少宫的活动,动员和发动社会力量,关注辖区众少年文化生活,正确教育和引导少先队员度过健康、充实、有意义的节假日,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广大青少年社会化教育搭建广阔舞台。
5、充分结合辖区内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有意义的环保关爱活动(洛阳桥、红树林)
6、进一步配合街道党政中心工作,协助组织做好相关工作,顺利完成上级团委下派的任务。
第五篇: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大礼堂
始由中央大学首任校长张乃燕筹款兴建,英国公和洋行设计,1930年动工,因经费困难而中辍。继任校长朱家骅请得拨款,由建筑系教授卢毓骏主持续建,于1931年竣工。大礼堂造型庄严雄伟,属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正立面用爱奥尼柱式与山花构图,上覆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铜质大穹窿顶,顶高34米。堂内三层,面积共4320平方米,可容2700余人。1965年添建两翼,2544平方米。数十年来,海内外校友均视礼堂为母校之象征。1994年4月,台湾中大校友余纪忠先生捐资107万美元修葺大礼堂,使其焕然一新。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在大礼堂前增建百年校庆纪念碑和涌泉池,寓师生对父母养育之恩、母校培育之恩、社会携助之恩当涌泉相报。
图书馆
即孟芳图书馆。1921年,东南大学成立时向社会募捐图书馆经费,经校长郭秉文奔走,终获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独资建馆并置配套设备。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耗资16万银元。建成后,以齐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张謇题匾。其两翼及书库,系1933年扩建,总面积3813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造型为西方古典建筑风格,比例匀称,构图稳实,风格隽雅,入口爱奥尼柱廊及墙面装饰细部极为精美,是国内近代建筑的优秀作品。
体育馆
20年代中国大学最著名的体育馆之一。1921年郭秉文主政东南大学时筹建,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面积2317平方米。该主楼耗资6万银元,游泳池及配套设备4万银元,堪称当时国内高校之最。体育馆建成后,不仅作为体育健身之所,亦为集会、讲学之处。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均曾在此作过讲演。
健雄院
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口字房始建于1909年,楼二层,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1923年毁于火灾。后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科学馆。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为培养理科人才重要基地。数十年来,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吴健雄亦曾就读于此。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纪念并入部分系科的江南大学,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学校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
中山院
中山院,初建于1922 年。原为南高附中教学楼。楼高三层,教室18 间。因学校历史上曾名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期间即命名该楼为中山院,属文学院。1952年为建筑系系馆,1958年为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7433平方米,与东南院有平台连通。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也是学校电化教育中心。
东南院 东南院,曾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所在地。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将社会科学院改称法学院。1932年至1937年间,中大法学院即设于此,为二层楼房。因学校曾名东南大学,且该楼地处校部东南隅,遂以东南院名之。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东南院作教学用房。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2799平方米,与中山院有平台相通。
金陵院
曾是中央大学医学院附属牙科医院所在地。1935年,中大奉令主办国立牙医专门学校,设牙医专科,筹建牙科大楼,1937年建成,面积3567平方米。抗日战争胜利后,牙科大楼改为大学医院,附属于中大医学院。随后,医学院和医院迁至丁家桥二部,牙科大楼改为医学院的牙科医院,在四牌楼本部,后改称口腔医院。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口腔医院迁出。为纪念院系调整时并入部分系科的金陵大学,命名该楼为金陵院。现为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
前工院
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时为两层教学楼。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学院中之最大者,乃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2年院系调整,于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1987年拆除重建。面积10700平方米,为四牌楼校区主要教学楼之一。
中大校友会堂
中大校友会堂,原系校友集资捐建,于1947年落成,一层砖木结构,面积302平方米,为小型会议及活动场所。1986年改建成三层楼房,面积1950平方米,为校友会等单位之办公、会议及活动场所。
中大院
原名生物馆。1929年落成,面积2321平方米,造型为西方古建筑风格。门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和图书馆相仿,且两楼东西呼应,相得益彰。自南高至中大,为生物学系办公楼,我国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曾在此楼办公。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现为建筑学院所在地。
工艺实习场
建于1918年。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的工艺实习场所,我国最早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含锻工场、木工场、金工场和铸工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杨杏佛曾任实习工场主任。几十年来,东南大学经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变更为国立中央大学,期间历经八年抗战之苦,西迁重庆之累,但工艺实习场一直得以保留并不断发展。
南高院
南高院,原名一字房,始建于1909年,造型庄重朴实。东西两层,中部三层,居中钟楼四层,呈金字塔形。1933年修建,因学校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故名南高院。自南高、东大至中大初期,该楼一直为学校行政中枢,校长室向设于此。中央大学后期,为教育学院教学、办公楼。五十年代时曾为南京工学院院办公楼。1963年拆除重建。面积5032平方米,现为学校科研基地。
吴健雄纪念馆
吴健雄(1912-1997),举世闻名的杰出女性物理学家、世界物理学界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核子物理女皇”、“中国的居里夫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其母校――东南大学校园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这是经中国政府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华人科学家纪念馆。2002年5月31日,在这位女科学家诞辰9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吴健雄纪念馆建于东南大学大礼堂西南侧,总投资约2000万元,整体4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129平方米。纪念馆造型庄重朴实、简洁明快。纪念馆不仅展示了吴建雄的生平业绩,而且陈列了由吴健雄亲属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捐赠的大批遗物,包括吴健雄生前所获得的奖章、奖状、证书、聘书,有关文件、书籍,友人赠送的书画、物品以及吴健雄和其丈夫袁家骝先生生前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李文正楼
李文正楼,我校杰出校友、著名实业家、印尼力宝集团董事长李文正博士出资捐建。竣工于2004年。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设计。位于校园北端,遥对鸡鸣寺,与校南大门、大礼堂同一轴线。大楼总建筑面积29597平方米。造型美观,气势恢宏,是四牌楼校区最新的标志性建筑。该楼目前主要作为我校电子信息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验之用。丁肇中教授领衔的AMS研究中心及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领导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均坐落于楼内。该楼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我校宇宙探测、信息电子等学科的发展。
逸夫建筑馆
逸夫建筑馆,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500万元港币和国家教育部、东南大学筹资4238万元人民币共同兴建。位于四牌楼校区内中大院东侧,健雄院南侧,前工院北侧,东临成贤街。逸夫建筑馆为科研办公综合楼,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2000年竣工。建筑面积为16873平方米,其中地上15419平方米,地下1454平方米,层数为主楼地上15层,裙房3层,地下一层。使用单位主要有土木、交通、建筑等学科的部分单位。
河海院
“河海院”的命名,渊源于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院”(今河海大学)成立,因当时校舍无法着落,遂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今东南大学)协商,“河海工程专门学院”租用该校口字房(今健雄院)、一字房(今南高院)及部分平房(今河海院)做校舍。1927年6月,河海工科大学奉命与东南大学等校合并组成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河海工科大学并入中央大学工学院,校址迁至河海院。“河海院”是河海大学的发源地之一。1955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将老楼拆除重建,由南京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699.42平方米,使用面积1311.80平方米,于1956年4月竣工,当时工程总价柒万零柒佰贰拾壹元玖角伍分贰厘。河海院现在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热电工程设计研究所等单位所在地。
逸夫科技馆
逸夫科技馆,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500万元港币和国家教育部、东南大学筹资1500万元人民币共同兴建。建筑总面积为10,000多平方米。逸夫科技馆布局规整,造型简洁。馆内设园林式庭院,幽静舒适,亲切宜人;楼内设学术报告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完备,可承办大型学术会议。目前,该楼主要由部分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使用。
榴园宾馆
榴园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隅,建成于1994年。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齐康教授主持设计。外观简洁别致,与比邻的逸夫科技馆构成一和谐的整体。榴园层高十二层,共有按三星级旅游饭店标准设计和建造的各类客房178间套和与之配套的大、中、小会议厅,中西餐厅、宴会厅及各种娱乐设施。榴园装备有中央系统冷暖空调、程控电话、可控音响和自动消防系统。榴园周围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学校经常在这里举办国际会议、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李瑞清塑像
李瑞清(1869-1920),字仲麟,号梅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为纪念这位中国美术教育的先行者、东南大学创办者,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吴为山塑铜像一尊。该塑像现竖立于梅庵斜对面的草坪之上。
杨廷宝塑像
杨廷宝(1901-1982),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40-1982),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蜚声中外的建筑学家、教育家。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为纪念杨廷宝先生,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吴为山塑铜像一尊。该塑像现竖立于孟芳图书馆前。
钱钟韩塑像
钱钟韩(1911-2002),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教授(1945-2002),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杰出的教育家、科学家,我国热工自动化学科奠基人。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特邀南京大学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吴为山塑铜像一尊。该塑像现竖立于孟芳图书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