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蚌埠供销社综合改革
按照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加快对固镇县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经营、服务和管理创新,以“打基础、转机制、抓龙头、建网络、促发展”为目标,推动供销合作社形成为农服务有力、组织体系健全、经济实力强劲、体制机制完善的新格局,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
一、转变联社职能,改造管理方式
强化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属性和发展经济属性,健全完善班子成员,以增强县供销合作社服务功能和管理职能,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打造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实体性合作经济组织。
二、规范投资平台,加强联合合作
以供销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为投资平台,整合全系统资源,按照社有资产性质和业务服务范围,通过产权融合、业务合作等对接方式,以租赁、联合、合作发展等不同形式,扶持社有企业、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发展,带动系统内开展联合合作。
三、构建龙头企业,突出服务规模
改造完善供销合作社参股的企业,按照“龙头公司+配送中心+基层连锁店(加盟店)”的形式规范运营,按照“新网工程”建设要求,大力提升六大服务网络水平,以基层供销合作社资产为依托,采取公开竞争择优的方式,联合有较强实力的经济实体,共同组建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打造日用品现代经营网络,实施“连锁超市进乡村”计划,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建立中小型连锁超市,改善农民购物环境。
四、重组改造基层合作社,强化服务功能
依据“改造一批、重建一批、撤销一批”的原则,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办社,吸纳社会人才和资金,以股份合作制形式联合发展,利用闲置资产设施,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发展的方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完善经营网络,实现流通现代化
以“新网工程”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和完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和农村金融六大流通网络,实现沟通城乡、贯通上下、跨区联结的对接网络;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领办、自办和参股等形式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宣传、融资、项目、产品推介、农超对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筹建村级服务社,结合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规划,采取行政推动、企业化运作方式,打造网络销售终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实现一网多用、引导带动作用。依托现有行业资源,通过“实体+网络”方式,推动龙头企业网点与基层社、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网点对接,逐步建立以县级龙头企业为中心,以乡镇供销合作社骨干网点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服务社为销售终端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体系。
六、探索金融服务,发展农村资金互助
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拟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坚持社员管理制度,实行资金封闭运行,为农村经济和社员提供适时服务;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健全风险防控措施,开展融资、信贷、投资业务,为系统内中小企业和促进当地城乡经济发展服务,弥补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网络的空白。
七、拓宽用人渠道,开展人才队伍建设
面向社会,开放办社,吸纳素质高、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加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进一步充实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力资源储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利益联结和收入分配,挖掘优秀人才潜力,增强发展动力,以人为本带动工作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第二篇:安徽殡葬改革
《不要用殡葬问题绑架改革——对当前安徽“殡葬事件”的分析》2014/5/29
安徽“殡葬改革”不是真正的改革!老百姓的殡葬问题不是小事,关乎民心和民意。老百姓殡葬也是改革发展大局的一部分,以小见大。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嗅到一丝不平常的信息。就是,我们国家的改革到底得到了多少人的支持和响应?按说,改革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或集团的现实利益会有损失。这样的一部分,规模不大,人数很少,却是反对改革的力量之源。隐约感到,类似事件背后似乎藏着一些势力,一股暗流,反对改革,制造事端影响改革速度和方向。还有一些明显不合常理的信息,也似乎证明了这些猜测。比如,新疆的羊群,由于头羊失足而跟着坠崖,以及被野狼偷袭等,琐碎的事情,居然占据网站或其他媒体的重要位置,其原因绝不是新闻本身的价值,而是在幕后力量,进行推动,而使得这些消息成为新闻,从而引起关注。还有一些老领导的出现,看似不经意,可是明显有意为之。江普的上海会晤,本身就是极不平常的。中国前任领导人的贡献是中国人的事情,应该由中国人评价,但是普京为何在此时此地发出如此之声?都是值得思考的。这些都与当前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工作方向不一致,与当前的全局不一致。很明显,在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工作的前提下,舆论方向应该是高度集中于现在的党中央领导班子的。而此时出现一些不符合当前党中央主流的信息,是极不正常的。决不能认为这是一种,集中前提下的民主。因为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就是主体不变的前提下,对操作方法的完善和西化,绝不会与主题本身产生分歧。看来,当前的改革确实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是能量很大的人的很重要的利益。这些人的这些利益,就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博弈。对改革的方向有不同意见本身无可厚非,但是方向的不同意见与反对改革本身有本质的原则性的不同,无论言语和行动多么轻描淡写,本质中透露的反对信息是藏不住的。对这些人来讲,允许你的不满,但是不宽容你的破坏。改革的旗帜不能变,改革的方向不能偏,改革的大局不能乱。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是历史潮流,改革是全民所愿,改革是民族希望。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质疑、拖延甚至反对改革。面对现实吧,顺应改革历史潮流,放弃抱残守缺,适时调整自身发展,恰当表达自身意愿,自觉做好自身发展与国家改革大局的协调一致。这是唯一的现实的正确道路。最好是立改立行,不要再执迷不悟了。发展容易,改革不易,且行且珍惜。请看今天的《凤凰资讯》标题,其中深意不言自明。
习近平改革论述出版 部分首次公开发表
李克强晤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做好政策储备 适时适度微调 李克强:让创新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的强大动力 中央将重点整治“只对少数人开放的会所”
中纪委:1300名官员因大操大办婚丧喜庆问题被处分 杭州西湖周边会所现状:1家变茶馆 29家仍停业
新华网斥安庆殡葬改革:改革不能逼死人
安徽安庆:村民50岁后开始准备寿材 做好后要宴请亲朋 安徽:老人火葬限期前欲自杀 称我要睡寿材
裸官因妻不回国被调岗 交接会上唱《渴望》
广东数百名裸官被调整岗位 包括9名市厅级官员 广州市委副书记方旋提前退休 知情人称其是“裸官”
这些新闻标题并列,本身就是一种问题。总书记的改革论述出版,是一种推进改革的进军号,新华网为何刊登斥责的新闻标题?斥责安徽的小官员?还是另有所指?什么叫“改革不能逼死人”?这其中的改革到底指什么??指桑骂槐吗?还是另有企图??现在改革是大势所趋,是国家发展大局,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改革怎么会逼死人?进而问一句,当前改革“逼”的是什么人?恐怕,只有这些人自己心里明白。不要绑架民意啊!不要把自身的私利捆绑到人民头上。煽动民意,反对改革吗?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中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中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是在不断提高的,中国人民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任何以私利绑架民意,任何以维护既得利益而破坏改革大局的图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的消极对抗,是没有用的,发一些牢骚,说一些怪话,是阻挡不了历史发展的前进步伐的。还是收收心吧,回去好好反省吧,奉劝一句,对抗和扯后腿是没用的,还是洗洗睡吧!
安徽民政厅回应多名老人大限前自尽:与殡葬改革无关 2014年05月27日 11:00 来源:法制晚报
67624人参与 1878评论 原标题:安徽民政厅:老人死亡与殡葬改革无关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安庆市强推殡葬改革,6月1日起一律火葬,对民众家中现有棺木强行拆解,多名老人在大限前自尽。
今天上午,安徽省民政厅办公室工作人员对《法制晚报》记者称,部分媒体报道“殡改致使老人自杀”失实,经过实地调查,老人死亡情况与目前推行的殡改措施没有关系。殡改政策也不会因为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
民政厅老人死亡与殡改无关
安徽民政厅工作人员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网上有媒体报道安庆多名老人因为殡改制度自杀身亡,民政厅了解情况后,当天就组织主管殡葬改革的业务处前往当地进行调查。
经调查,媒体报道的几例老人死亡事件与殡葬改革政策并无关系。“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有些人是不是想利用这个事件抹黑政策?”该工作人员表示,报道中说的“个别乡镇出现了乡村干部强行拆解棺木”,实际上是因为实行火葬,棺木没有用了,政府发文让群众自愿上缴家中的棺木。自愿上缴将获得800-1500元的补助。这项政策并不会因为受到舆论影响而停止,6月1日肯定将继续实行。
“殡葬改革不是新鲜事物,是移风易俗的事情,当地老百姓传统观念一下要改过来,是比较困难的,有些想法也比较正常。”他同时表示,欢迎媒体朋友实地来了解情况,希望媒体对殡葬改革鼓与呼,能对该政策支持与理解。
推行殡改也与森林防火相关
今天上午,安徽省民政厅工作人员对记者称,安庆市推动殡改的力度如此之大,除殡改大势、移风易俗等共性原因外,与当地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也有关系,火灾多发也是促进政策出台的因素。
工作人员坦言,目前安徽省内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殡改,“也就剩下这个地方没有实现了,早在十年前就应该推动殡葬改革了,对当地政府来说,老是处于后进状态,也说不过去。”
安庆地区近年来森林火灾频发。据公开报道显示,仅今年1月24日,安庆市大龙山森林公园就连续发生16处火情,过火面积超过15公顷。
人民网安徽频道2014年1月27日报道,安庆市1月26日召开市委常委会,通报了森林火灾事故责任追究的处理意见,20多名官员被处理。其中,安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被责成向安庆市委作深刻检查,安庆市林业局局长田辉引咎辞职。
原标题:推行殡葬改革 莫要“不恤死”的自负
新华网北京5月28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丁永勋)据媒体报道,安徽安庆市近期推进殡葬改革,要求6月1日起全部实行火葬,一些地方收回村民棺木强行拆解,引发较大抵触情绪。有报道称,近期安庆地区有不下10名老人为赶在殡改政策实施之前“入土为安”而自杀。对此,安徽省民政厅有关工作人员称,经过实地调查,老人非正常死亡与殡改没有关系,安庆殡改政策也不会因为舆论影响而停止。
虽然当地民政部门否认老人自杀与殡葬改革有关,并且说,“谁能保证6月1日前没有人死亡呢?”但媒体对个案的详细还原,却揭示了老人自杀与强推土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当地传统和风俗与火葬政策的直接冲突。一边是工作人员模糊的表态和轻佻的推测,一边是多家媒体记者的深度调查,哪个更可信,公众自有判断。
作为出身农村、来自某个以平坟而闻名天下地方的人,我能理解那些要“死在殡改之前”老人的顽固逻辑。在平坟运动搞得最激烈的时候,和村里的老人聊天,他们几乎都流露过“恨不早点死”“羡慕那些人死后不用烧”的想法。当然,可以说这是“迷信”“老脑筋”,但却不能不正视它的存在,不能奢望短时间内改变这种“惯性”。
死生事大,中国人历来对葬礼十分讲究。由土葬改火葬,不仅是殡葬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习俗和文化的扭转,不能不慎重。安庆这样的地方,文化厚重,传统坚韧,安庆下属的桐城,更是桐城学派的发源地。虽然当下的安庆农村,也难脱发展至上、乡村凋敝的困境,但毕竟文脉未断,传统的影响还在。很多农村老人哪怕是文盲,但受环境影响,仍固守着一些传统和习俗。这并不是简单的“文明”或“落后”的问题,而涉及复杂的文化和情感。
因此,即便推行殡葬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仍要照顾民众的感受和诉求,至少要有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从媒体报道看,安庆现在力推殡葬改革,直接背景有两个:一是当地之前推行火葬力度不够,在全省处于落后位置;二是民众祭扫引发山火,导致有关领导被问责处分。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似乎都是从领导的政绩和面子出发,而没有考虑群众的接受度。
如果弃土葬改火葬真是为了移风易俗,除了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还需要领导带头示范,并在公墓建设、祭扫服务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除了回收、拆掉村民家里准备多年的棺木,提供有限的补偿之外,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地方有什么实际举措。
因此,殡葬改革面临阻力,不要仅归咎于民众思想落后,然后以“不恤死”的劲头,宣布改革不会因此而停止。我们说改革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往往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触动利益并不意味着罔顾人的死活。一般来说,没有一种改革,要以“逼死人”为代价,这是一种“致命的自负”。
更何况,“一刀切”改火葬为土葬,真的有利无害吗?两个月内就要改变延续上百年的习俗,这合理吗?恐怕这些都要打上问号。如此蛮干,感情和利益受损的都是群众,受益的恐怕只有那些获得好看政绩的官员,这恐怕算不上什么打破不合理利益格局的真改革。
媒体评周口平坟:无视民意 最终也就摆脱不了惩罚2013年02月23日 13:14 来源:中国经营报 分享到:
更多 6人参与 2条评论 原标题:周口圆坟的双重警示
仿佛一夜之间,河南周口那片土地上,圆起了百万座坟。最近突然呈现的这种景象,是对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周口平坟事件一次最大的民意回应。作者:单士兵
周口平坟事件,被很多媒体评价为2012年影响中国百姓生活最为重大的法治事件。在地方权力强行推进之下,历时数月,有200余万坟头被平掉。就在平坟运动达到高潮之时,新的国家规定出现,人们从中读到了从2013年起民政部门不能再强制平坟的信号。
从平坟到圆坟,数以百万计的坟墓在大地上凸起,现在成为摆在周口市政府面前的一块烫手山芋。
周口平坟,打着极其响亮的“复耕”旗号,但究其本质,则是“醉翁之意不在墓,而在地”。这些年,地方财政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正在通过各种形态展示出来。在土地征收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腾地目的,一些地方可谓是花样百出,平坟运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其中的一种变异。
事实上,透过“平坟复耕”的复杂性,人们也清晰看到一条权力之手制造的复杂“利益链”。围绕平坟,周口出台免费火化、公墓建设等殡葬政策,其中火化、骨灰盒、遗体接送、公墓安葬等环节,都被做尽了政绩与利益的文章。
结果就是,这样的强制平坟,没有建立在尊重民风民俗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这样的权力推进,无视民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最后,平坟自然就沦为另一种暴力拆迁。
想当初,周口方面为了给平坟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扛着殡葬管理条例说事,寄望于通过“殡葬改革”这样宏大的现实叙事,来掩蔽这一场腾地运动的丑陋面目。而相关专家则明确解释,殡葬管理条例不应成为平坟的依据,相较而言,土地管理法第36条的“禁止占用耕地建坟”应更有约束力与说服力。
而土地管理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在1998年修订时增加的,法不溯及既往,周口一刀切的平坟运动,连那些年代久远的祖坟都不放过,当然是伤害民众情感,又破坏公平正义。
问题是,强力推进平坟已经被地方政府视为捞取政绩与利益无法舍弃的工具,权力眼里早就没有制度的正当性,只是考虑如何用制度来编织愚弄民意的谎言了。在这样背景下,权力最终也就摆脱不了民意与制度的双重惩罚。
2012年11月16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了国务院第628号令,对《殡葬管理条例》第二十条进行修改,原规定“将应当火化的遗体土葬,或者在公墓和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埋葬遗体、建造坟墓的,由民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其中的“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被删除。
这一变动,又从制度层面将这场“平坟复耕”推向了舆论更大的风口浪尖上。法无禁止则自由,民意也迅速地从殡葬管理条例中找到了可以圆坟的制度由头。这时候,周口政府面对一夜之间凸起的百万坟头,在没有来自上级的新政策之前,只能一筹莫展。
当初搬起的那块所谓制度的石头,终于砸了自己的脚。相信曾经叫嚣着“此事(平坟)已无退路,是一场革命,攻坚战”的周口市市长岳文海,现在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场“革命”失败了,“攻坚战”到退守的时候了。那么,在承受民意以行动给权力这记最为响亮的耳光的同时,权力为了利益和面子,能够真正跳出“钱穆制度陷阱”吗?
钱穆制度陷阱,简单地说,也就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不断繁密化造成病上加病,造成更多的矛盾、歧义和漏洞,越陷越深,越理越乱,制度也就失去应有的效率。
被民意和制度嘲讽的权力,是到时候彻底清醒过来了。不尊重民意的权力,最终必然要招致民意的嘲讽;没有制度约束的权力,很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偏离正义的轨道。野蛮的权力在利益面前尽管可能一时得逞,但因为践踏文明,违背正义,最终会以失败告终。而制度,要最大程度满足正义需求,则应该与民意形成及时的良性互动。
从平坟到圆坟,是民意和制度对权力的双重惩罚。它最大的警示,也就在于尊重民意,在于及时进行制度清理,来还原正义。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媒体谈周口平坟教训:政策不应挑衅滔滔民意2013年02月21日 03:43 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更多 855人参与 42条评论
原标题:周口平坟教训:政策不应挑衅滔滔民意
我们认为即便平坟真为长远发展考虑,也不应该践踏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底线,更不应该用运动式执法将民意碾得粉碎。
当人们快要忘记去年河南省周口市那场轰轰烈烈的平坟运动时,当地又有新闻传来:当初被平掉的200余万个坟头,如今,至少半数已经复建。周口市太康县民政局副局长葛灏称:去年该县平坟35万座,几乎所有的坟墓都平掉了,如今大量的坟墓被圆起,“没有95%,也就一半吧”。
平坟走回了原点,当地政府和群众却都被深深地折腾了一把,造成官民之间难以愈合的心理伤痕。2月20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此发表题为“平坟复圆坟,滔滔民意岂可违”的评论:周口被平坟墓,一夜之间半数恢复,这真是对平坟运动的莫大讽刺,背后的民心向背值得当地反思。
我们认为即便平坟真为长远发展考虑,也不应该践踏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文化底线,更不应该用运动式执法将民意碾得粉碎。
庐墓是先人长眠的地方,慎终追远、扫墓祭奠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对后世的期冀。祖坟是远方游子魂牵梦萦的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扫墓祭奠这种公序良俗,应该得到权力的敬畏。诚然,基于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现状,因占地巨大,土葬等殡葬习俗应该渐进式地移风易俗。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明确的原则是“积极地、有步骤地”改革土葬,对于“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而火葬改革还需要有相应的乡村公墓建设等作为保障。但是,去年周口市的平坟运动中,突然将扩耕由年初确定的3年完成调整为当年年底完成,要求火化率年底达到100%。这是运动式平坟,其中出现了种种乱象,如周口扶沟县的土政策是“给三天期限平坟”,平不掉,要罚100元;平坟还没完,还要推倒墓碑,结果导致村民意外伤亡;多名村民指证,一位厅级官员的祖坟被突击圈入公墓,避免了被平„„
更吊诡的是,河南省民政厅表示从未发文要求平坟。甚至在去年11月16日国务院修订《殡葬管理条例》,删除了“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的强制平坟规定后,周口当地依然表示不会停止平坟。
这是为了什么?有学者指出:平坟运动名义上为“复耕”实为“卖地”,只是另外一种花样翻新的卖地手法,跟过去强行撤并村庄逼农民上楼做法一样。那么,周口的运动式平坟是在推进改革,还是在疯狂制造政绩?
值得一说的是,原河南省政协常委赵克罗因为在微博上揭露周口地区平坟运动存在的事实,而落选新一届政协。他还在网上写“忏悔书”揭露有官员对其打击报复,甚至他还称已做好“杀身成仁”的准备。总书记说共产党员要容得下尖锐批评,而赵克罗前委员甚至没有提出批评,只是讲出了河南当地大规模平坟的事实。
同是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共产党人血液里流淌的反思力量开辟了中国模式”。平坟闹剧造成目前骑虎难下的局面,当地有关方面应该反思一下:当初是谁悍然推动强制平坟,要求提前实现100%的火化率?造成当下的恶劣影响,相关领导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平坟运动到底靡费了多少公共资源?平坟之后,多少土地实现了“复耕”?谁该向说出真话的赵克罗道歉?没有真相,就没有反思;没有真相,就没有谅解;没有真相,难保不会重蹈覆辙。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和公序良俗,是任何政策都不能越过的底线,必须得到敬畏。相反,任何打着改革的旗号、不惜挑衅滔滔民意的公共政策,其合法性、公正性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篇:2010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宣传工作总结
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宣传工作总结
根据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宣传工作会议整体工作部署,我院宣传教育中心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在分管领导党委副书记黄文书记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和内涵建设,按照院党委提出的“重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的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谐、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开展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宣传攻势,截止2010年年12月10日,我院共在《皖煤地质报》发表新闻作品30篇,《蚌埠日报》6篇、《中煤地质报》5篇、蚌埠电视台、蚌埠教育台4篇;在校园网上发表新闻320条,安徽职成教网发表稿件345篇,许多报道被中煤地质网、蚌埠经济生活网、蚌埠教育网、喜阅网转载。有效增进了社会各界对我院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树立了学院良好形象,为学院招生就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具体开展工作如下:
一、全面加强宣传制度建设,为宣传工作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今年学院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标活动为契机,全部建立了院党委成员直接分管宣传工作制度,施行宣传部门直接向院党委请示汇报工作的领导体制,并把宣传工作纳入系部的目标管理,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评比。根据局宣传报道工作管理办法,制定下发了《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宣传媒体管理办法》、《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信息处理管理办法》、《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新闻发布审批办法》、《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宣传报道稿件发放办法》、《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宣传报道奖励办法》等制度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对各系部、各科室的宣传报道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进行指标分解,确保2010宣传工作任务顺利完成,增强了学院宣传工作的后劲,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宣传工作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二、加强宣传队伍和阵地建设,为宣传工作增添了生机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一年来,学院各部门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部门主任亲自抓,设立兼职通讯员,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需要,把原职成教网信息员邢劲松调整为吴立伟,推荐董兰标老师为安徽教育网全省中职教育通讯员,学院各系部、各科室的通讯员也进行了重新调配,组织了一期全院通讯员校园网信息发布培训班,一期通讯员写作培训班和摄影培训班,委派董兰标参加安徽省新闻出版局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委派吴立伟、刘道成、孟庆峰参加了安徽局在淮南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
不断完善和拓展宣传阵地建设,学院还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积极进行校园网络建设,使得校园网站得以高效运转,对校园网主页进行了再次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技术更科学,版块规划也更加规范,栏目设置也更加合理,视觉效果也更加美观。同时开辟了教科研网,ISO9000网以及骨干教师培训网、未来人文学社社团网等子网站,投入资金对学院各种橱窗、展板等媒体进行了维修和美化,投入近一万元在大门口安装了电子宣传屏,拓展了宣传媒体的形式。继续发挥校报校刊的阵地作用,先后出版诗词楹联会刊《涂山集韵》2期,共发布在校园网上的新闻300多条,先后制作各类展板200多块。
二、重点围绕阶段性重大活动,不断掀起宣传高潮。
为大力宣传我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示我院在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质量建设等方面的成果,学院宣教中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各级媒体上刊播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稿子,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成效。
为配合学院构建强势校园文化,宣传教育中心安排通讯员报道对雷锋活动月、感恩节、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等专题活动进行跟踪系列报道,第一时间在学院校园网和校外媒体发表,《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体育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异彩纷呈》、《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开展雷锋活动月》、《感恩教育沐浴学生心田》等文章先后在《蚌埠日报》、《皖煤地
质报》公开发表。为展示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成果,先后在《蚌埠日报》、职成教网、安徽省教育厅网发表了《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柳工集团积极开展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华益导电膜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创新校企培养模式》等文章;围绕教学质量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蚌埠日报》上刊发了《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与海军士官学校开展共建活动》,《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启动职教能力培训》;在《中煤地质报》上刊发了《安徽局技师院深入开展卫生活动月》,《安徽局技师学院表彰优秀教师》、《赵建平院长被评为全国百名杰出校长》等文章,在《蚌埠日报》刊发了头条《安徽蚌埠机电技师学院开展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等一系列宣传报道。此外,学院还围绕教职工代表大会、先进表彰大会、建党89周年、ISO9000等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立体化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报道,宣传出了我院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创建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为学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以建设职教大省为契机,形成职教新闻宣传积聚效应
我院宣教中心还找准切入点,以此建设职教大省为契机,加强与省级新闻媒体和合作,仅在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网就组织策划撰写刊发了350多则新闻稿件,文字、网络、图片、影视宣传等平面媒体和影视、广播媒体齐头并进,在省职成教学会主办的《青苹果》杂志刊发了《奋进中的安徽电子工程学校》、《三星电子苏州有限公司在我院设立奖学金》、《安徽省德育教育调查报告》、《安徽电子工程学校德育教育全程路线图的研究与实践》在《中煤地质报》上刊发了《安徽技师学院深入开展卫生活动月》等文章。在蚌埠教育电视台播出了《改革创新示范校》、《全国重点国家学校巡展》专题片;同时宣传部门积极与安徽职业与成人教育网、安徽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网、安徽省教育厅网联系协调,为我院董兰标老师申请了全省中职学校通讯员身份资格,在主流网络媒体上传发了一大批宣传学院正面形象的稿子。
总之,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010年,我院宣传工作者在省局党委和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宣传报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着宣传队伍人手少,没有专职人员,宣传缺少系统设计,在大报上专刊、特刊上稿率低等现状,将在以后的宣传工作中加以改进。
宣传教育中心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第四篇:安徽蚌埠公司团青工作汇报
国电蚌埠发电有限公司共青团工作汇报
国电蚌埠发电公司团委成立于2008年11月。团委成立以来,公司共青团员的数量伴随着企业发展,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中。随着今年7月初35名2010届大学毕业生入厂,公司人员总数达到218人,平均年龄31岁。其中团员人数为97人,35岁以下青年133人,青年党员44人,35岁以下青年人数占员工总数的61%。与此同时,公司共青团工作坚持紧密围绕企业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中心任务,将引领青年成长,为青年提供成长成才的“舞台”作为共青团工作的立足点,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充分发挥凝聚青年、服务青年职能,共青团工作在推动团青队伍素质提升和企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2010年5月,公司团委被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授予2009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公司先后有5名共青团员被集团公司团委和蚌埠团市委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公司副总经理唐坚被评为2009蚌埠市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安全生产技术部主任陈俊财荣获“蚌埠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提名奖”。
一、健全班子,完善制度,努力夯实共青团工作基础
1、两级团组织不断完善。公司自党委班子到任以来,就高度重视团青工作,在公司尚处于基建期,工程建设任务 相当繁重的时期就推动建立了共青团组织,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委班子。2009年下半年,公司在转入生产经营期后,继续以推动共青团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作为全面加强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2009年12月,公司任命了专职团委书记;2010年3月,根据企业实际,设立了以四个运行值和设备管理、综合管理为单位的6个团支部,由全体团员民主选举产生了团支部班子,做到了支部建在“值”上,既健全了共青团组织机构,又方便了以团支部为单位的团的活动开展。
2、共青团工作机制逐步健全。结合公司大部分团干刚刚开始从事共青团工作,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的现状,公司努力加强对基层团支部工作的帮助和指导,定期将全体团干召集起来,充分交流各支部团员思想动态,研究探讨下一步共青团工作。为进一步提升团干综合能力,公司为全体团干配发了《团委工作指导手册》、《新编团支部书记工作手册》等书籍,加大对团员骨干力量的教育培养力度。为进一步加强普通团员的团员意识,规范共青团工作,公司制定了《团费收缴管理办法》,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推进共青团的各项制度机制走向健全完善。
二、强化学习,重视教育,有效提升共青团队伍整体素质
青年是企业员工的主体,是企业员工生命力的所在。公 司从加强对团员青年思想、学习、工作上的教育、引领入手,加快团员青年与企业的整体融入,加大对青年员工业务技术的培养力度,经过两年多的持续努力,团员青年队伍素质得到了极大提升。
1、坚持思想上的教育引领。抓好青年工作,首先要从思想工作抓起。针对年青人的心理特点,公司注重从加强正面引导、强化文化熏陶入手,努力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今年五四青年节,公司组织全体团员集体收看了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举办的首届“共享成长 共创未来”青年成长成才论坛,以国电大家庭内优秀青年的成长之路,鼓舞坚定广大青年员工立足岗位、实现价值、创造成功的信心和决心;公司坚持每年开展优秀共青团员评选,对今年所评选出的5名2009优秀团员,在全厂职工大会上进行了公开表彰,努力在青年队伍中营造一种尊重先进、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公司大力倡导“严格、高效、正义、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和以“家园、舞台、梦”为内容的企业愿景,努力以科学、严谨同时又富有亲和力的企业文化对青年员工进行了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
2、坚持学习上的强化推动。作为新建企业,公司格外重视青年员工的学习培训,将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团队作为企业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来抓,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引领主动学习风尚,从而推动了员工技术业务素质的持续提 升。一是丰富培训形式。公司以培训效果为着眼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员工培训,在2010年上半年时间内就先后组织了十余次以收看专家讲座视频、邀请专家来现场讲课等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二是创新制度机制。公司制定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员工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对员工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制定实施了《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见习职工奖学金考核发放办法》、《 “123人才工程”评选办法》等制度规定,以制度机制的创新为员工成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三是营造读书学习氛围。结合公司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赠书促学”活动的总体安排,5月份,公司为全体团员配发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高素质员工的24堂必修课》、《把健康彻底说清楚》等图书,发放了专用读书笔记本,启动了职工书屋建设,努力引领广大青年爱读书、爱生活、爱工作。
3、坚持工作上的培养支持。在公司生产部门人员构成中,团员青年所占比重达到了75%,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2007年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针对这种情况,公司在岗位锻炼提升上有意识地向青年员工倾斜,利用机组调试、设备检修、设备改造等时机为青年员工提供实际操作、累积经验的机会;组织开展传技术、传作风,提技能、提素质的“双传双提”活动,以导师带徒,青工技术讲课比赛等形式,加快青年员工在业务能力上的成长。经过多方努力,截止目 前,公司已经有6名团员青年走上机组长岗位,大批新分学生成长为值班员、巡检员,广大团员青年已经逐渐成长为支撑公司生产运转的一支骨干力量。
三、围绕生产,服务大局,积极推动青年生产经营骨干作用发挥
1、深化“我为转型作贡献”活动。2010年上半年,按照集团公司组织开展的“我为转型作贡献”活动部署,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公司团委在全体团员范围内启动了“勤学习、增才干、比贡献”主题实践活动,以团员队伍能力素质的提升来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开展赠书活动、举办“安全生产之我见”主题征文、“与祖国共奋进,与蚌电同发展”团员青年演讲比赛、#1机组大修“青年突击队”等四项活动,构成了2010年共青团全年工作主线。
2、积极参与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是发电企业的生命线。为进一步强化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青年员工安全作业水平,围绕公司6月份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公司面向全体员工和各外委单位举办了“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在现场抢答比赛中,代表公司参赛的两支全部由团员青年组成的代表队,在7支竞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现场抢答比赛部分的第一名和第三名,以事实证明了公司青工队伍过硬的安全生产业务素质。在集团公司即将举行的热工技术比 武中,公司选派了两面青年员工代表公司参加比赛,又一次体现了青年在企业生产中的骨干作用。
四、开拓思路,丰富形式,充分激发团员青年的风采和活力
1、拓展青工体育文化活动“阵地”。为方便青年员工自行开展健身活动,公司为单身公寓员工配置了专业乒乓球台,在生产楼六楼安置了跑步机、综合训练机、乒乓球台设施,建成投用了专业网球场和篮球场,为全体员工配发了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针对公司厂区与员工居住区距离较远、缺乏市内运动场地的实际,充分发挥共建单位优势,利用蚌埠市二实小羽毛球馆、乒乓球训练场地,方便了员工进行体育锻炼。世界杯足球赛前夕,为方便单身青年员工收看比赛,公司团委在充分征求各运行值意见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在公司及市内单身公寓设置两处集中收看点,制定了《世界杯足球赛收看安排表》,保证了公司运行人员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收看比赛。
2、活跃青工业余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公司加大组织举办文体活动的力度,努力以日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团员青年生活,陶冶团员情操。一是举办“迎世博,庆五一”健身活动。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和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公司举办了“迎世博,庆五一”篮球赛和春季越野跑比赛,公司团员青年近120人次参加了活动,在展示了蚌 电青年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的同时,还进一步凝聚起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做好世博保电工作的决心和动力。二是组织参加团市委组织的三人篮球赛。5月份,公司团委选派了6名团员,参加了蚌埠团市委组织的三人篮球赛,在蚌埠市团青工作“大舞台”上第一次展示了蚌电团员的形象和风采,有力推动了公司共青团工作与地方团委的有机融合。三是开展团员青年拓展训练。7月中旬,公司团委面向全体团员青年组织开展了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分四批进行,共有113名团员青年报名参加了训练,该项活动对锤炼意志、熔炼团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团员的一致好评。
3、深入推进单身青年联谊活动。结合公司单身青年员工较多的实际,公司团委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青春有约”单身青年联谊会。今年以来,团委继续加大与蚌埠团市委的沟通联系力度,主动联络蚌埠市各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的团委和工会,努力通过举办联谊会、组织集体出游等方式,拓宽团员青年的交友空间,积极为单身青年恋爱、婚姻牵线搭桥、创造条件。
第五篇:综合改革
综合改革 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新时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惠州市作为全国16个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实施综合改革两年来,惠州市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推进而不冒进、真抓实干而不蛮干、开拓创新而不标新”的指示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到既稳定低生育水平,又提高人口素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新机制。加强管理 “三个代表”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体现着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理光芒。在改革中,惠州市坚持用“三个代表”正确认识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工作。
1、建立基层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从广大育龄人群婚育行为的经常性出发,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新机制。在农村,建立健全“镇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落实重心下移,强化镇、村两级的计划生育工作职能。加强“村官”培训。建立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小组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城镇,建立“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机制,强化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计生工作职责,健全楼栋长、房东、工厂宿舍舍长和农贸市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管理网络。彻底改变了过去计划生育工作“急在县里、忙在镇里、梗在村里”的现象。
2、健全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机制。我们在综合改革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对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整合、提升,建立和完善了十项经常性工作制度:①“两员一干”(党员、计生协会会员、干部)计划生育包干责任制;②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月例会制度;③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④定期“三查一服务”(查环、查孕、查病,提供生殖保健服务)制度;⑤育龄妇女信息变更、反馈、分析制度;⑥独生子女户、纯二女结扎户慰问、优惠制度;⑦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制度;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⑨县(市、区)、镇(办事处)季度考评及隔级考核制度;⑩镇(办事处)、村计生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制度。
3、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机制,依法管理计划生育。2002年上半年全市推进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建立以村(居)为主的有效的基层管理。在农村,把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政策、组织管理机构、奖励与限制措施和执法程序等内容写进村民自治章程,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把村民实行计划生育作为贯彻落实村民自治章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村民充分享有正当行使村民组织法赋予的权利。在城镇,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之中,强化街道和社区妁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建立单位负责、社区管理、居民自治、条块结合、双重管理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依靠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以及计划生育协会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了村(居)民自治组织依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4、健全完善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才能做好。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由计划生育部门协调,各有关 1
部门参与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央《决定》精神和省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惠州市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公安、卫生、教育、工商等兼职成员单位的计划生育分工职责,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垂直负责制,共同抓好计划生育。
5、健全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是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一支队伍。市、县、镇三级均成立相应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定人定编。同时,发展企业主、房东和流动人口中的积极分子等做义务宣传员和计生信息员,建立一支不走的宣传队。完善两种制度。一是建立健全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制度:①流动人口计生档案、证明管理制度;②流动人口清查验证制度;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反馈通报制度;④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三查一服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流出地配合管理制度;①流出人员婚育、节育情况申报、审核制度;②流出人员计生管理跟踪服务制度。同时,认真把好“三关”——发证关、落实节育措施关、信息反馈关。落实三项责任制。一是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责任制;二是工厂、企业法人代表责任制;三是属地管理责任制。实行“四同”。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实行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初步建立起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机制。
6、改革考核方式,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机制。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2002年,在国家、省计生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实施了“三线考核”,即:一是对党委、政府的考核(简称“党政线”),注重“三率”: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以及“三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二是对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的考核(简称“部门线”),按计划生育兼职成员单位职责中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三是对计划生育部门的考核(简称“计生线”),主要包括统计质量、落实“三为主”、基层基础建设、优质服务等计生业务工作。“三线考核”切实从综合改革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考核对象和职责,减少了考核层次,采取年终考核与平时检查相结合、自查与上级检查相结合、直接调查与间接评估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落实“一票否决权”。切实把基层的注意力的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
7、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上,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全市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规范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化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呈现出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的雏形。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丰富决策信息,使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轨道发展,2004年力争实现市、县、镇三级在线联网,从而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科学化、服务全程化。创新服务,注重实效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在综合改革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做得更好、更深入、更细致、更加科学规范。
1、改革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大胆创新宣传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倡导温馨化、个性化、咨询式、启发
式的宣传服务。依托社区,强化载体,贴近群众,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切实把计划生育知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由单纯的说教式向平等、对话、咨询等多种形式转变,有时代性、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的计划生育宣传服务,不断把“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向深入。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深化宣传教育的内容。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需求为目的,注重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和新婚育观的宣传,以及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生命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科学知识教育,实现了从过去宣传法规政策向宣传科技知识扩展,群众的全局观念、人均意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妊娠、流产、妇女常见病和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3、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着力建立完善市、县、镇、村四级计生技术服务阵地,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计生技术服务网络作用,努力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宣传、培训和避孕药具的发放,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条件,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已婚育龄夫妇服务。目前,我市共有计生医技人员502人,均具备大(中)专以上学历;市、县(市、区)服务中心(站)建立优生实验室,配备了开展普查普治,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服务所具备了“三查一服务”的必要条件,50%的村(居)委会配备了B超仪,为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
4、拓宽技术服务领域。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在综合改革中,我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改变过去单纯计划生育为与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建立以人为本和逐.步过渡到“知情选择”的新机制。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坚持以健康人、亚健康人为服务对象,积极开展以计生技术服务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如定期开展“三查一服务”活动,大力实施“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优质服务“三大工程”,加大性病、艾滋病预防力度,把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的安装从市区延伸到各县城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等等。目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30%以上的村(居)委会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高了避孕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及时率,维护了广大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在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践证明,两年的综合改革,创新了机制,转变了作风,成效明显。(作者单位:惠州市计生局)(摘自《广东人口信息》)
综合改革
2001年,国家和省人口计生委将我市确定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试点市。对于我市来说,这既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计生等各职能部门积极
探索,从明确新思路、建立新机制入手,以综合改革促进工作理念与工作格局的转变,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思路和实施过程 2001年初,国家、省人口计生委领导到我市调研时指出:惠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把以大突击为主的工作方式向经常性工作和优质服务转变。我们认为,这一要求非常切合实际,为我市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统一全市各级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我们专门就综合改革怎么改?如何贯彻国家提出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在全市上下展开了大讨论、大调研,并认真组织学习国家、省有关文件,在集思广益、摸清群众需求、体察民情社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市综合改革的思路:在总结30年人口计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注入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视抓好综合改革配套措施的建立和完善,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在“实”字上下功夫,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求真务实精神贯穿于综合改革的全过程。思路明确以后,我市综合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是2001年初至2002年初的前期准备阶段。我们在开展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的意见》,由市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关于“三线”考核等九个实施方案。县、镇两级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二是2002年初至2003年底的试点推进阶段。主要是选定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镇为试点,上下联动,探索经验,并通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现场会,树样板、推典型,以点带面,及时把点上的经验转化到面上,促进全市综合改革工作的平衡发展。三是今年初以来的全面铺开阶段。主要是挖掘亮点,总结经验,并将之上升到理论和机制的高度,制度性地安排综合改革措施。
二、我市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们重点在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改革突击性工作模式,建立经常性工作新机制
1、以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促进经常性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工作是计划生育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市综合改革的重点。我们通过对原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进行归纳、提升,建立了以镇村党员、干部包干工作责任制度和已婚育龄妇女全程跟踪服务制度等为主的经常性工作“十项制度”。实行县(区)四套班子领导包镇包村责任制,镇三套班子领导包村包户,镇干部全员包户,村(居)委会干部包组包户,职能部门包配合,纪检监察部门包监督的责任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抓好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的落实。镇、村干部的包干内容,从过去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高潮四术落实率的“旧四率”发展到群众对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知情选择率、参与率、满意率的“新四率”,具体要求做到“十包”:包了解计生对象的婚育状况,包宣传计生政策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包动员对象参加优生检测,包孕情监控,包计生对象查环查孕和落实节育措施,包术后回访,包动员对象接受妇科普查普治,包辖区内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包协助计生对象办理计生优惠证件并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小孩九年义务教育书杂费等各项优惠,包协助计生对象开展“三结合”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等。
2、以宣教方式的创新深化经常性工作的内容。一是更新宣传教育服务理念。用平等对话、咨询服务等的宣传教育,代替单纯的说教式教育,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宣传教育服务。二是加大精品制作力度。在市区和县城,建立主题突出、时代感强的生育文化主题公园和文化长廊;在中心镇,建设高档次、高品位的婚育新风“风景街”;在厂矿、企业,设立人性化的婚育新风“自助餐”等。三是提高宣传教育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各传媒体和网络的作用,在电台设立“关注悄悄话”等热线节目,在《惠州广播电视报》设立“性福课堂”,建立“人口计生网站”,利用移动电话网络开展手机短信服务。四是全面推广七种模式。在镇村两级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计划生育/生殖保健培训、干部与育龄群众民主对话、社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论坛、计划生育知识竞赛、计划生育演讲、计划生育文艺汇演以及制作和播放计划生育VCD专题片。通过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和内容,为经常性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群众认识基础。
3、以信息化建设促进经常性工作上水平。几年来全市在计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共投入经费约1300万元,信息网络初具规模,所有镇(办事处)均配备了信息化管理必备的微机,完善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网络版单机运作,并依托政府专用平台实现初步的在线联网。同时,切实做到统一管理、专人负责,改变了以前那种在纸堆里找育龄妇女信息、人工统计数据的工作模式,使计划生育经常性管理和服务上了一个新水平。(二)改革单一的技术服务模式,建立优质服务新机制 一方面是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我市市、县服务中心(站)建立了优生实验室,配备开展优生筛查和检验的相关设备,镇计生服务所中有71%达到省甲级以上标准,50%的村(居)委配备了B超机。并在用人上
严格把好“进人关”,积极引进素质高、懂业务、善于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医技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改过去单纯计划生育服务为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保健服务相结合,全面启动避孕节育、生殖道感染防治、出生缺陷干预“三大工程”;把服务范围从户籍地已婚育龄妇女扩展到流动人口;实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充分尊重育龄群众“计划生育主人翁”的地位,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90%的村(居)委已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另一方面是转变服务态度,创新服务方式。改过去“坐堂服务”为上门服务;生殖保健服务由原来“政府给什么、群众只能接受什么”,向“群众需要什么、政府就尽量提供什么”转变;生殖健康快车每月都轮流进村、进厂为育龄妇女开展妇科常见病的普查普治,为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进行体检;并坚持派车接送落实节育措施的育龄妇女,坚持术后随访,把慰问、宣传、服务融为一体。(三)改革“处罚多生”的管理模式,建立“奖励少生”的利益导向新机制 在城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通过制订村民自治章程,把集体经济股份分红与计划生育挂钩,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兑现集体分红,宅基地优先分配,查环查孕误工给予补助等;对不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取消全家7—14年集体股份分红。各县(区)出台了《关于实行农村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优先优惠措施的若干规定》,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提供优先优惠政策,为农村独生子女和纯二女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各部门、各单位为计划生育家庭开辟“计生绿色通道”、“服务专柜”,提供各种优先优惠服务。同时,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三结合”,扶持计划生育户发展“三高”农业、开办实业。此外,镇级普遍设立“温暖基金”,专门用于慰问计生困难户和对特困户进行补助,让计生对象真切感受到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四)改革干部管理模式,建立队伍建设新机制 一是建立灵活用人机制,配齐、配强计生队伍。全市镇、村两级按3000:1和1000:1的要求配齐计生工作人员,各村(居)委会配备两名以上专职计生干部,村民小组设有宣传员,每30至50名育龄妇女设一个小组长,并落实报酬,村计生干部每月工资补贴在300—1500元不等。村(居)计生专干采取群众选举和公开竞聘方式产生。按照“选能人,用强人,谁能抓好就用谁,谁抓好了就提拔重用谁”的原则,选拔、任用计生干部。二是深入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推动计生队伍作风建设。广泛发动群众对各镇(办事处)计生办、服务所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以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公开评议。在活动中,各级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采取向参评对象发放评议表、公开监督电话、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信箱等多种形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通过广泛开展“万人评计生”活动,切实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息,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效果的第一标准,大力加强全市人口计生队伍作风建设。(五)改革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模式,建立管理服务新机制 一是营造依法维权氛围。制订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岗位责任制度、检查督促制度以及责任考核制度,坚决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若干规定》,严格执行有关流动人口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开通维权服务热线,并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设立《群众来信》栏目,公开接受流动人口投诉和民众监督。同时,健全党政、人大、政协、群众、舆论等全方位监督机制。使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从单纯强调管理向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转变。二是建立管理服务并举架构。建立、推行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五种责任制,即:楼栋长责任制,房东责任制,企业宿舍舍长责任制,计生、治安联动责任制,集贸市场协会会员责任制。各级计生兼职成员单位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在暂住登记、就业、生殖保健、科技培训、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先、优待。计生协会主动配合工商所、物业管理处“一帮一”和“一挂一”地为流动人口提供计生宣传服务。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流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服务方面的投入。设立计生专项基金,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提供经费保障。通过推行以上五种责任制和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管住流动人口的“窝”,赢得流动人口的心,实现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同考核。
三、我市综合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目前,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比改革前下降了1.
14、0.85个千分点;政策内生育率比改革前提高2.81个百分点,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了4.53个百分点。2003年,全市创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合格村(居)939个,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先进村(居)283个。三年多来,全市有1800多对已婚育龄夫妇自愿放弃生育二孩。200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计划控制指标,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工作理念发生重大变化。人口计生工作实现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从依靠管理为主到注重优质服务转变。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大胆叫响计生品牌。———工作方式方法逐步改变。主要体现在“十改十转变”:改突击性工作向经常性工作转变;改“急风暴雨”向“和风细雨”转变;改统计业务以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管理转变;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以流出地管理为主向流入地管理为主转变;改单纯说教式宣传教育向人性化宣传教育转变;改查环查孕
向“三查一服务”转变;改落实节育措施“对号入座”向“知情选择”转变;改单一的服务向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转变;改单线考核向“三线”考核转变;改“旧四率”向“新四率”转变。———群众应知应会率、参与率、满意率有较大提高,分别达到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