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

时间:2019-05-13 04:42: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

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传[1994]47号 【发布日期】1994-12-27 【生效日期】1994-12-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

(辽政传[1994]47号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全省地方税务机构组建后,为进一步加强地方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保证地方税务机构工作秩序和干部业务素质,现对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各地不得擅自减免地方税。除国家已有明确规定的减免税政策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地方税收不准乱开口子,擅自减免。各级地方税务局要根据税收法规加强对地方税收的管理,对擅自越权减免和乱减免的,要进行严格检查,对所减免的税款,是哪级查处的就入哪级金库,同时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二、二、稳定地方税务干部队伍。国、地税机构分设后,划转到地税部门的人员,必须到岗到位,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到岗工作的人员,要按干部管理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未经上级税务部门同意,不得随意抽调地方税务干部从事非税收征管工作。按地税机构组建以原税务局和财政部门划入的人数暂定编制进行控制的原则,对超过暂定编制的,要立即停止调入。各地自行核定的地税机构编制,省不予承认。待全省地税系统编制由省核定后,一律按照《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吸收录用地税人员。对于确属开展正常工作急需的人员,必须经市以上人事部门批准,从党政机关中选调,并按暂借人员掌握,不得办理调转手续,更不得随意扩大选调范围,降低标准。

三、三、要按程序审批“三定方案”。根据地方税收的特点,从有利于增加地方税收收入出发,按照精简二线,充实一线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各级地方税务机构。各级地方税务部门的“三定方案”,要按照省编委《关于组建市、县地方税务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辽机291号)要求,在征求上一级地税局意见后,由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四、按照人随业务走,固定资产和各项经费按划拨人员比例进行分配的原则,做好地税人员的划转、固定资产和各项经费的划拨工作。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辽宁省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_

辽宁省地方税务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贯彻实施,规范全省地方税务稽查工作,提高税务稽查管理水平和执法质量,强化监督制约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细则》)、国家税务总局《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税务稽查的基本任务,是依法查处税收违法行为,保障税收收入,维护税收秩序,促进依法纳税。

税务稽查工作由地税局稽查管理部门、稽查局依法组织、实施。

第三条 稽查管理部门和稽查局在所属地税局领导下开展稽查工作,实行分工负责机制。

稽查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稽查业务进行管理、指导、考核和监督,可对稽查局的执法办案进行指挥和协调。

稽查局负责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涉税当事人履行纳税义务、扣缴义务情况及涉税事项进行检查处理,以及围绕检查处理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稽查局具体职责依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有关规定确定。第四条 查处税收违法案件时,实行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分工制约原则。

稽查管理部门为稽查的选案部门,负责选案工作。稽查局根据稽查管理部门确定的案源开展检查、审理、执行工作,分别由检查、审理、执行部门实施。

第五条 税务稽查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平、公开、公正、效率的原则。

税务稽查应当依靠人民群众,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和配合。

第六条 税务稽查人员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保密。

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属于保密范围。第七条 税务稽查人员有《税收征管法细则》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回避。

被查对象要求税务稽查人员回避的,或者税务稽查人员自己提出回避的,由稽查局局长依法决定是否回避。稽查局局长发现税务稽查人员有规定回避情形的,应当要求其回避。稽查局局长的回避,由所属地税局领导依法审查决定。

第八条 税务稽查人员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恪守职业道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权限行使职权;

(二)利用职权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利益;

(三)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

(四)泄露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向被查对象通风报信、泄露案情;

(五)弄虚作假,故意夸大或者隐瞒案情;

(六)接受被查对象的请客送礼;

(七)未经批准私自会见被查对象;

(八)其他违法乱纪行为。

税务稽查人员在执法办案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 地税机关必须不断提高稽查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集涉税信息,提高案件查处效能,强化稽查管理和执法监督。

第十条 地税机关应当加强与国税机关的联系和协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对同一被查对象尽量实施联合检查,并分别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章 管 辖

第十一条 稽查局应当在所属地税局的征收管理范围内实施税务稽查。

前款规定以外的税收违法行为,由违法行为发生地或者发现地的稽查局查处。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对税务稽查管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税务稽查管辖有争议的,由争议各方本着有利于案件查处的原则逐级协商解决;不能协商一致的,报请共同的上级地税机关协调或者决定。

第十三条 税务稽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可充分利用税源管理和税收违法情况分析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按照以下标准在管辖区域范围内进行分级分类稽查:

(一)纳税人生产经营规模、纳税规模;

(二)分地区、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水平;

(三)税收违法行为发生频度及轻重程度;

(四)税收违法案件复杂程度;

(五)纳税人产权状况、组织体系构成;

(六)其他合理的分类标准。

分级分类稽查应当结合税收违法案件查处、税收专项检查、税收专项整治等相关工作统筹确定。

第十四条 上级地税机关可以根据税收违法案件性质、复杂程度、查处难度以及社会影响等情况,组织力量查处管辖区域内发生的税收违法案件。

下级地税机关查处有困难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可以报请上级查处。

第三章 选 案

第十五条 稽查管理部门负责稽查对象的选取,对案件查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

稽查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地税征管信息、互联网信息和第三方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源线索,集体研究,合理、准确地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

第十六条 稽查管理部门必须有计划地选案,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检查次数。

稽查管理部门应当在年(季)度终了前制订下一年(季)度的稽查选案计划,经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稽查管理部门备案。

年(季)度稽查工作中的税收专项检查内容,应当遵照上级地税机关税收专项检查的统一安排,结合当地工作实际确定。

经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年(季)度稽查选案计划可以适当调整。调整情况于5个工作日内报上一级备案。

第十七条 稽查管理部门应当建立案源信息档案,对所获取的案源信息实行分类管理。案源信息主要包括:

(一)财务指标、税收征管资料、稽查资料、情报交换和协查线索;

(二)上级税务机关交办的税收违法案件;

(三)上级税务机关安排的税收专项检查;

(四)税务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

(五)检举的涉税违法信息;

(六)其他部门和单位转来的涉税违法信息;

(七)社会公共信息;

(八)其他相关信息。

第十八条 各级地税局设立税收违法案件举报中心,负责受理单位和个人对税收违法行为的检举。

对单位和个人实名检举税收违法行为并经查实,为国家挽回税收损失的,根据其贡献大小,依照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地方税务局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奖励。

第十九条 税收违法案件举报中心应当对检举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区分不同情形,经所属地税局局领导批准后分别处理:

(一)线索清楚,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虚开发票、制售假发票或者其他严重税收违法行为的,由稽查管理部门列入案源信息;

(二)检举内容不详,无明确线索或者内容重复的,暂存待办;

(三)属于地税局其他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四)不属于自己受理范围的检举,将检举材料转送有处理权的单位。第二十条 稽查管理部门对案源信息采取计算机分析、人工分析、人机结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筛选,发现有税收违法嫌疑的,应当确定为待查对象。

待查对象确定后,稽查管理部门下达《交办函》,连同有关资料一并移交稽查局立案检查。

地税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选案部门应结合税收检查计划和当前选案情况,对确认有重大违法线索或嫌疑的纳税人,应作为待查对象交稽查局立案检查;对经筛选未立案检查的,应当及时告知移交信息的部门,移交信息的部门仍然认为需要立案检查的,经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后,由稽查管理部门交稽查局立案检查。

对上级税务机关指定和税收专项检查安排的检查对象,应当立案检查。

第四章 检 查

第二十一条 稽查局根据稽查管理部门确定的稽查对象,填制《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连同有关资料一并移交检查部门进行检查。

稽查局应当建立案件管理台账,跟踪案件查处进展情况。第二十二条 检查部门接到《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后,应当及时安排人员实施检查。

检查人员实施检查前,应当查阅被查对象纳税档案,了解被查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所属行业特点、财务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和会计核算软件,熟悉相关税收政策,确定相应的检查方法。

第二十三条 检查前,应当告知被查对象检查时间、需要准备的资料等,但预先通知有碍检查的除外。

检查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共同实施,并向被查对象出示税务检查证、送达《税务检查通知书》。

与国家税务局稽查局联合检查的,应当出示各自的税务检查证、送达各自的《税务检查通知书》。

检查应当自开出检查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完成;确需延长检查时间的,经稽查管理部门审核后报主管局领导批准。

第二十四条 实施检查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可以采取实地检查、调取账簿资料、询问、查询存款账户或者储蓄存款、异地协查等方法。

对采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核算的被查对象,可以要求其打开该电子信息系统,或者提供与原始电子数据、电子信息系统技术资料一致的复制件。被查对象拒不打开或者拒不提供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对该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直接检查,或者提取、复制电子数据进行检查,但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不得破坏该电子信息系统原始电子数据,或者影响该电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

第二十五条 实施检查时,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收集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收集的证据材料应当真实,并与所证明的事项相关联。

调查取证时,不得违反法定程序收集证据材料;不得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证据材料;

不得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证据材料。第二十六条 调取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时,应当向被查对象出具《调取账簿资料通知书》,并填写《调取账簿资料清单》交其核对后签章确认。

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前会计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并在3个月内完整退还;调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当年的账簿、记账凭证、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以上地税局局长批准,并在30日内退还。

第二十七条 需要提取证据材料原件的,应当向当事人出具《提取证据专用收据》,由当事人核对后签章确认。对需要归还的证据材料原件,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履行相关签收手续。需要将已开具的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发票换票证》;需要将空白发票调出查验时,应当向被查验的单位或者个人开具《调验空白发票收据》,经查无问题的,应当及时退还。

提取证据材料复制件的,应当由原件保存单位或者个人在复制件上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原件存于我处”,并由提供人签章。

第二十八条 询问应当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实施。除在被查对象生产、经营场所询问外,应当向被询问人送达《询问通知书》。

询问时应当告知被询问人如实回答问题。询问笔录应当交被询问人核对或者向其宣读;询问笔录有修改的,应当由被询问人在改动处捺指印;核对无误后,由被询问人在尾页结束处写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者向我宣读过),与我说的相符”,并逐页签章、捺指印。被询问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章、捺指印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并由在场的其他人员或检查人员(两人以上)签名和签署日期,予以证明。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证人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方式陈述或者提供证言。当事人、证人口头陈述或者提供证言的,检查人员可以笔录、录音、录像。笔录应当使用能够长期保持字迹的书写工具书写,也可使用计算机记录并打印,陈述或者证言应当由陈述人或者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当事人、证人口头提出变更陈述或者证言的,检查人员应当就变更部分重新制作笔录,注明原因,由当事人、证人逐页签章、捺指印。当事人、证人变更书面陈述或者证言的,不退回原件。

第三十条 制作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证明对象等内容。

调取视听资料时,应当调取有关资料的原始载体;难以调取原始载体的,可以调取复制件,但应当说明复制方法、人员、时间和原件存放处等事项。

对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的文字记录;对图像资料,应当附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第三十一条 以电子数据的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的,应当要求当事人将电子数据打印成纸质资料,在纸质资料上注明数据出处、打印场所,注明“与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当事人签章。

需要以有形载体形式固定电子数据的,应当与提供电子数据的个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财务负责人一起将电子数据复制到存储介质上并封存,同时在封存包装物上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文件格式及长度等,注明“与原始载体记载的电子数据核对无误”,并由电子数据提供人签章。第三十二条 检查人员实地调查取证时,可以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对实地检查情况予以记录或者说明。

制作现场笔录、勘验笔录,应当载明时间、地点和事件等内容,并由检查人员签名和当事人签章。

当事人拒绝在现场笔录、勘验笔录上签章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原因;如有其他人员在场,可以由其签章证明。

第三十三条 需要异地调查取证的,可以发函委托相关稽查局调查取证;必要时可以派人参与受托地稽查局的调查取证。

受托地稽查局应当根据协查请求,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调查;对取得的证据材料,应当连同相关文书一并作为协查案卷立卷存档;同时根据委托地稽查局协查函委托的事项,将相关证据材料及文书复制,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注明原件存放处,并加盖本单位印章后一并移交委托地稽查局。对协查中发现重大违法线索的,应报经本级稽查管理部门另行立案检查。

需要取得境外资料的,稽查局可以提请国际税收管理部门依照税收协定情报交换程序获取,或者通过我国驻外机构收集有关信息。第三十四条 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存款账户的,应当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

查询案件涉嫌人员储蓄存款的,应当经所属设区的市以上地税局局长批准,凭《检查存款账户许可证明》向相关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查询。

第三十五条 检查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迹象的,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

第三十六条 稽查局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送达《税收保全措施决定书》,告知其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内容、理由及依据,并依法告知其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采取冻结纳税人在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冻结存款通知书》,冻结其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采取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填写《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由纳税人核对后签章;采取扣押纳税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时,应当出具《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专用收据》,由纳税人核对后签章。

采取查封、扣押有产权证件的动产或者不动产措施时,应当依法向有关单位送达《税务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其在查封、扣押期间不再办理该动产或者不动产的过户手续。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稽查局应当依法及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

(一)纳税人已按履行期限缴纳税款的;

(二)税收保全措施被复议机关决定撤销的;

(三)税收保全措施被人民法院裁决撤销的;

(四)其他法定应当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

第三十八条 解除税收保全措施时,应当向纳税人送达《解除税收保全措施通知书》,告知其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时间、内容和依据,并通知其在限定时间内办理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的有关事宜:

(一)采取冻结存款措施的,应当向冻结存款的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解除冻结存款通知书》,解除冻结。

(二)采取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措施的,应当解除查封并收回《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

(三)采取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的,应当予以返还并收回《扣押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专用收据》。税收保全措施涉及协助执行单位的,应当向协助执行单位送达《税务协助执行通知书》,通知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相关事项。

第三十九条 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期限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查处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延长税收保全期限的,应当逐级报请国家税务总局批准:

(一)案情复杂,在税收保全期限内确实难以查明案件事实的;

(二)被查对象转移、隐匿、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其他证据材料的;

(三)被查对象拒不提供相关情况或者以其他方式拒绝、阻挠检查的;

(四)解除税收保全措施可能使纳税人转移、隐匿、损毁或者违法处置财产,从而导致税款无法追缴的。

第四十条 被查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征管法细则》有关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检查的规定处理:

(一)提供虚假资料,不如实反映情况,或者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二)拒绝或者阻止检查人员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复制与税收违法案件有关资料的;

(三)在检查期间转移、隐匿、损毁、丢弃有关资料的;

(四)其他不依法接受税务检查行为的。

第四十一条 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税务稽查工作底稿》,记录案件事实,写明计算过程,归集相关证据材料,并签字、注明日期。

第四十二条 检查结束前,检查人员可以将发现的税收违法事实和依据告知被查对象;必要时,可以向被查对象发出《税务事项通知书》,要求其在限期内书面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被查对象口头说明的,检查人员应当制作笔录,由当事人签章。

第四十三条 检查结束时,应当根据《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有关资料,制作《税务稽查报告》,由稽查部门负责人审核。

经检查发现有税收违法事实的,《税务稽查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案件来源;

(二)被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检查时间和检查所属期间;

(四)检查方式、方法以及检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五)查明的税收违法事实及性质、手段;

(六)被查对象是否有拒绝、阻挠检查的情形;

(七)被查对象对调查事实的意见;

(八)税务处理、处罚建议及依据;

(九)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十)对涉税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十一)检查人员签名和报告时间。

经检查没有发现税收违法事实的,应当在《税务稽查报告》中说明检查内容、过程、事实情况。

第四十四条 检查完毕,检查部门应当将《税务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及相关证据材料,在5个工作日内移交审理部门审理,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暂时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中止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中止检查:

(一)当事人被有关机关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

(二)账簿、记账凭证及有关资料被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调取且尚未归还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中止检查的。

中止检查的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填制《税收违法案件解除中止检查审批表》,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恢复检查。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检查确实无法进行的,检查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终结检查审批表》,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审理部门审核,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终结检查:

(一)被查对象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依法注销,且无财产可抵缴税款或者无法定税收义务承担主体的;

(二)被查对象税收违法行为均已超过法定追究期限的;

(三)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可以终结检查的。

第五章 审 理

第四十七条 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及时安排人员进行审理。

审理人员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对检查部门移交的审理案卷及相关材料进行逐项审核,提出书面审理意见,由审理部门负责人审核。

案情复杂的,稽查局应当集体审理;案情重大的,稽查局应当依照辽宁省地方税务局有关规定报请所属地税局集体审理。

第四十八条 对《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审理人员应当着重审核以下内容:

(一)被查对象是否准确;

(二)税收违法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数据是否准确、资料是否齐全;

(三)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否适当,定性是否正确;

(四)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五)是否超越或者滥用职权;

(六)税务处理、处罚建议是否适当;

(七)其他应当审核确认的事项或者问题。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理部门制作《补充稽查通知书》,可以将《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退回检查部门补正或者补充调查:

(一)被查对象认定错误的;

(二)税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三)不符合法定程序的;

(四)税务文书不规范、不完整的;

(五)其他需要退回补正或者补充调查的。

第五十条 审理部门在审理过程中发现确有需要重新进行稽查的,填写《重新安排稽查申请单》,报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制作《重新安排稽查通知单》,重新安排稽查。

第五十一条

《税务稽查报告》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错误,数据计算错误或者提出的税务处理、处罚建议错

误或者不当的,审理部门应当另行提出税务处理、处罚意见。第五十二条 审理部门接到检查部门移交的《税务稽查报告》及有关资料后,应当在15日内提出审理意见。但下列时间不计算在内:

(一)检查人员补充调查的时间;

(二)向上级机关请示或者向相关部门征询政策问题的时间。

案情复杂确需延长审理时限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以适当延长。

第五十三条 拟对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作出税务行政处罚的,审理人员制作《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交检查人员送达被查对象,告知其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及要求听证的权利。《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认定的税收违法事实和性质;

(二)适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拟作出的税务行政处罚;

(四)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五)告知书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六)其他相关事项。

第五十四条 对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意见,审理人员应当认真对待,提出判断意见。

对当事人口头陈述、申辩意见,审理人员应当制作《陈述申辩笔录》,如实记录,由陈述人、申辩人签章。

第五十五条 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听证主持人由审理人员担任。听证依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六条 审理部门对属于职权范围内且具备审理要件的案件,制作《税务稽查审理报告》,报请稽查局局领导审批。

对不属于审理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案件或虽属于审理部门职权范围,但经审理后认为定案有困难的案件,由审理部门提出初审意见,报请稽查局审理委员会审理,审理部门按稽查局审理委员会的意见制作《税务稽查审理报告》,报稽查局局长审批。

第五十七条 《税务稽查审理报告》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审理基本情况;

(二)检查人员查明的事实及相关证据;

(三)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的陈述、申辩情况;

(四)经审理认定的事实及相关证据;

(五)税务处理、处罚意见及依据;

(六)审理人员、审理日期。

第五十八条 《税务稽查审理报告》签批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审理部门制作相应法律文书,报请稽查局局长签发。

第五十九条 审理部门区分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处理的,拟制《税务处理决定书》;

(二)认为有税收违法行为,应当进行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三)认为税收违法行为轻微,依法可以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拟制《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

(四)认为没有税收违法行为的,拟制《税务稽查结论》。《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引用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注明文件全称、文号和有关条款。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经稽查局局长或者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后由执行部门送达执行。

第六十条 《税务处理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处理决定及依据;

(五)税款金额、缴纳期限及地点;

(六)税款滞纳时间、滞纳金计算方法、缴纳期限及地点;

(七)告知被查对象不按期履行处理决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八)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九)处理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六十一条 《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行政处罚种类和依据;

(五)行政处罚履行方式、期限和地点;

(六)告知当事人不按期履行行政处罚决定应当承担的责任;

(七)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八)行政处罚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六十二条 《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或者其他涉税当事人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税收违法事实及所属期间;

(四)不予税务行政处罚的理由及依据;

(五)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不予行政处罚决定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六十三条 《税务稽查结论》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被查对象姓名或者名称及地址;

(二)检查范围和内容;

(三)检查时间和检查所属期间;

(四)检查结论;

(五)结论的文号、制作日期、税务机关名称及印章。

第六十四条 税收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稽查局向稽查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移送报告》,附以下资料,由稽查管理部门填制《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后,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一)《涉嫌犯罪案件情况的调查报告》;

(二)《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复制件;

(三)涉嫌犯罪的主要证据材料复制件;

(四)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情况明细表及凭据复制件。

第六章 执 行

第六十五条 执行部门接到《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等税务文书后,应当依法及时将税务文书送达被执行人。

执行部门在送达相关税务文书时,应当及时通过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情况通报被执行人主管地税机关。

第六十六条 被执行人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确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稽查局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七条 经稽查局确认的纳税担保人未按照确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滞纳金的,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第六十八条 被执行人对《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确定的行政处罚事项,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的,稽查局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或者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九条 稽查局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应当向被执行人送达《税收强制执行决定书》,告知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内容、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其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七十条 稽查局采取从被执行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滞纳金、罚款措施时,应当向被执行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送达《扣缴税收款项通知书》,依法扣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并及时将有关完税凭证送交被执行人。

第七十一条 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在拍卖、变卖前应当依法进行查封、扣押。

稽查局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前,应当拟制《拍卖/变卖抵税财物决定书》,经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送达被执行人,予以拍卖或者变卖。

拍卖或者变卖实现后,应当在结算并收取价款后3个工作日内,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的入库手续,并拟制《拍卖/变卖结果通知书》,附《拍卖/变卖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经稽查局局长审核后,送达被执行人。

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和拍卖、变卖费用后,尚有剩余的财产或者无法进行拍卖、变卖的财产的,应当拟制《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通知书》,附《返还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清单》,送达被执行人,并自办理税款、滞纳金、罚款入库手续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退还被执行人。

第七十二条 被执行人需要出境,但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又不提供担保的,稽查局经所属地税局局长批准后,填写《阻止出境申请书》交同级征收管理部门,经征收管理部门逐级提请,由省级征收管理部门填制《阻止出境通知书》送达出境管理机关,阻止被执行人出境。

当被执行人结清税款、滞纳金或提供纳税担保,稽查局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知同级征收管理部门,经逐级报告,由省级征收管理部门填制《解除阻止出境通知书》送达出境管理机关,解除阻止。

第七十三条 执行部门应当根据被执行人缴纳税款、滞纳金、罚款情况,及时制作阶段性《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记明执行过程、结果、采取的执行措施以及使用的税务文书等内容,由执行人员签名并注明日期。

当被执行人缴清税款、滞纳金、罚款或者稽查局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后,执行部门制作完整的《税务稽查执行报告》,连同执行环节的其他税务文书、资料一并移交审理部门整理归档。

执行部门应当自决定性文书规定的限缴日期期满之次日起,积极采取《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所有强制执行措施开展执行工作。执行部门满12个月仍不能执行完毕的,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可将案件移送被执行人主管地税机关继续执行。

第七十四条 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涉嫌犯罪的,执行部门应当及时将执行情况通知审理部门,并提出向公安机关移送的建议。

对执行部门的移送建议,审理部门依照本规程第六十四条处理。

第七十五条 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执行部门填制《税收违法案件中止执行审批表》,附有关证据材料,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中止执行:

(一)被执行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尚未确定可执行财产的;

(二)被执行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尚未终结的;

(三)可执行财产被司法机关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依法查封、扣押、冻结,致使执行暂时无法进行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其他可以中止执行的。

中止执行情形消失后,应当及时填制《税收违法案件解除中止执行审批表》,经稽查局局长批准后,恢复执行。

第七十六条 被执行人确实没有财产抵缴税款或者依照破产清算程序确实无法清缴税款,或者有其他法定终结执行情形的,执行部门可以填制《税收违法案件终结执行审批表》,依照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地税局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经地税局相关部门审核并报所属税务局局长批准后,终结执行。

第七十七条 地税局相关部门移交的税收违法信息经筛选立案检查的,案件执行结束后,稽查管理部门应将稽查结果向相关部门反馈。

第七章 案卷管理

第七十八条 《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行政处罚决定书》、《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税务稽查结论》执行完毕,或者依照本规程第四十六条进行终结检查或者依照第七十六条终结执行的,审理部门应当在60日内收集稽查各环节与案件有关的全部资料,整理成税务稽查案卷,归档保管。

第七十九条 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被查对象分别立卷,统一编号,做到一案一卷、目录清晰、资料齐全、分类规范、装订整齐。

税务稽查案卷分别立为正卷和副卷。正卷主要列入各类证据材料、税务文书等可以对外公开的稽查材料;副卷主要列入检举及奖励材料、案件讨论记录、法定秘密材料等不宜对外公开的稽查材料。如无不宜公开的内容,可以不立副卷。副卷作为密卷管理。第八十条 税务稽查案卷材料应当按照以下规则组合排列:

(一)案卷内材料原则上按照实际稽查程序依次排列;

(二)证据材料可以按照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等特征分类,每类证据主要证据材料排列在前,旁证材料排列在后;

(三)其他材料按照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列。

税务稽查案卷内每份或者每组材料的排列规则是:正件在前,附件在后;重要材料在前,其他材料在后;汇总性材料在前,基础性材料在后。

第八十一条 税务稽查案卷按照以下情况确定保管期限:

(一)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税、抗税案件,以及涉嫌犯罪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永久;

(二)一般行政处罚的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30年;

(三)前两项规定以外的其他税收违法案件,案卷保管期限为10年。

第八十二条 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办理手续。税务机关人员需要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的,应当经稽查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以外人员需要查阅的,应当经稽查局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

查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在档案室进行。借阅税务稽查案卷,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完整归还。

未经稽查局局长或者所属地税局领导批准,查阅或者借阅税务稽查案卷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摘抄、复制案卷内容和材料。

第八十三条 税务稽查案卷应当妥善保管,并于立卷之日起满3年后移交所属地税局档案管理部门保管。

第八章 附 则

第八十四条 本规程相关税务文书的式样,由辽宁省地税局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规定制定。

第八十五条 本规程所称签章,区分以下情况确定:

(一)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相关人员签名,加盖单位印章并注明日期;

(二)属于个人的,由个人签名并注明日期。

本规程所称以上、日内,包括本数。

本规程所称日是指自然日,所称工作日是指法定的工作日。

第八十六条 本规程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第八十七条 本规程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辽宁省地税局2005年11月8日印发的《辽宁省地方税务系统稽查执法工作规程》(辽地税发[2005]140号)同时废止。辽宁省地税局原有关规定与本规程不一致的,按本规程执行。

第三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95]14号 【发布日期】1995-06-15 【生效日期】1995-06-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的通知

(辽政发[1995]14号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五日)

为适应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保障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现就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抓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物质基础。当前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受资金严重短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将会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如何强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保卫工作,净化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保证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国有大中型企业保卫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国防军工、重点工程、电力通信、金融机构、油田矿山等大企业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积极维护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为其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企业保卫部门要密切掌握企业内部动态,发现各种不安定因素和闹事苗头,要及时报告,提供预警性信息。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化解各种不安定因素,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单位内部,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注重抓好国家和省里确定的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严重亏损企业、搞活无望、破产倒闭等矛盾较多企业的保卫工作。

二、二、强化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各处侵害企业的不法行为

各级公安机关对哄抢、盗窃、诈骗、贪污企业资财和破坏生产的重大案件,要快侦快破。对企业内的严重刑事犯、重大经济犯罪活动和滋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厂棍厂霸要严厉打击,决不心慈手软。对集体哄闹、请愿游行示威、怠工罢工等重大突发事件,要本着早介入,快反应,重疏导的原则,积极工作,果断处置。对阻碍企业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威胁、恐吓、伤害企业领导人的案件,要及时受理,认真调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严禁打击滋扰、报复企业领导人的不法行为,切实保障企业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及其人身安全。要严密大中型企业周边地区的治安管理。各级政府要以治安问题为重点,搞好整顿治理工作。各级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认真清理整顿大中型企业周边地区的废旧金属收购站点、熔炼厂点,严禁非法经营,堵塞销赃渠道。对因征用土地、环境污染、历史遗留等问题引起的纠纷,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疏导、调处工作,防止酿成重大治安事件。对哄抢物资、阻碍生产、群体械斗等重大事件,公安机关要迅速赶赴现场,制止事态的发展。

三、三、加强指导,强化大中型企业内部保卫工作

公安机关要加强对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治安保卫责任制,严密防范措施;督促企业开展治安防范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堵塞漏洞;协助企业考核、培训保卫人员;指导企业保卫机构开展刑事、治安案件调查工作。

企业要加强保卫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保卫工作责任,实行保卫工作目标责任制。各企业法定代表人是本单位治安保卫工作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加强对企业保卫工作的组织领导。企业各部门、各基层单位也要逐级建立治安保卫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和目标,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把治安保卫措施落到实处。

要加强企业法制宣传工作,增强职工遵纪守法观念,严格治安管理,落实防范措施,及时疏导、化解不安定因素,确保要害部位安全。要开展安全检查,认真整改,堵塞漏洞,避免或减少各类案件及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

对因治安保卫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企业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四、理顺公安机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保卫队伍建设

要按照《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理顺企业公安机构管理体制。企业公安机构撤销的,其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本单位负责。各单位应有一个部门负责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大型企业可以恢复保卫机构。

要配齐配强保卫人员,保持保卫队伍的稳定。加强经济民警队伍的建设,并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军事素质,充分发挥其在维护企业内部政治安定、治安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要提高保卫干部、经济民警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保卫干部、经济民警的表彰、记功、奖励和专业职务评定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给予积极支持。对保卫工作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企业应给予保障。要充分考虑保卫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合理确定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对他们的超时限工作,应按《 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给予必要的报酬。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办发〔2005〕25号2005-04-07 【发布日期】2005-04-07 【生效日期】2005-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

(辽政办发〔2005〕25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自《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情况报告的通知》(国办发〔2000〕27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辽政办传〔2002〕105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全生产委员会〈辽宁省重特大事故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辽政办发〔2005〕5号)下发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值班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制度,明确了值班和重要情况报告责任制,使值班工作有了较大改进,为省政府领导及时了解和处置重大事件提供了依据。但也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值班制度不落实,上下联络不畅通;有的对因工作失误或人为原因引发的重大情况上报不及时甚至隐瞒不报;有的存在侥幸心理,发生紧急重大突发事件后,往往等到处理不了了才报告,延误了时间。因此,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紧急重大情况时有发生,使上级机关和领导同志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情况,影响了对紧急重大情况进行及时妥善处置。为切实加强值班信息和重要情况报告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和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

值班工作是各级政府机关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也是做好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送和处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和谐辽宁的高度,切实加强值班工作,建立健全值班网络,确保上下联络畅通,反应迅速,情况处理及时。?

1、要切实加强对值班工作的领导。各市、县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有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值班工作,并落实值班工作人员和值班制度。市、县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昼夜24小时有专人值班。节假日期间,特别是敏感时期,要有单位领导坐班或在岗带班。?

2、要加强值班队伍建设,保证值班工作条件。要选配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人员担任值班工作。要加强值班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为值班室配备保密电话、传真机、计算机、复印机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并加强对值班人员的培训,使值班人员都能熟练地使用这些设备。要加强政府值班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不断改进紧急重大情况信息的处理方法和手段,实现用计算机网络处理和传输紧急重大情况信息,确保报告及时,信息畅通。?

3、要建立和完善全省政府系统值班网络体系。省、市、县三级都要加强政府值班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覆盖面广、反映灵敏、传递迅速、处置准确的应急指挥系统,各市、省直各部门主要领导、值班、带班领导要务必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形成高效运转的政府值班和通联网络,以确保重大事故、事件和敏感事件能在事发1小时以内报告省政府,确保及时处置。?

二、紧急重大情况报告的范围、报送渠道和要求?

(一)报告范围?

l、重大事件类。主要包括参与人数较多的械斗、游行、上访、闹事、罢工、罢市、罢课、静坐、金融挤兑以及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或堵塞铁路、干线公路、城市交通,大型非法宗教活动或者严重影响民族团结、涉外及涉及港澳台同胞等群体性事件。

2、重大案件类。主要包括死伤人数较多或影响恶劣的杀人、爆炸、抢劫、盗窃、诈骗、投毒、走私、偷渡、制毒贩毒、制假贩假、纵火、劫机及制售假劣种子(化肥、农药)坑农害农等严重犯罪案件。?

3、重大事故类。主要包括飞机失事及重大列车、汽车、船艇等交通安全事故;重大通讯、供水、燃气事故;重大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重大地质灾害事故;重大中毒事故等。?

4、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重大水旱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重大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

5、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类。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医、药源性感染;重大动植物疫情;食品安全与职业危害事件等。

6、虽然规模、损失不大,但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或可能造成恶劣影响的敏感性事件、事故。?

(二)报送渠道与要求?

为加强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确定由省政府值班室负责接收各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上报省政府的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和请示;负责向省政府领导报告全省发生的紧急重大情况并及时准确地将省政府领导对处置紧急重大事件的批示、指示传达给有关地方和部门;负责处置紧急重大突发事件的联络协调工作;负责承办需上报国务院的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

凡属于报告范围的紧急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有关市、县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必须在事件发生后1小时内向省政府分管领导和省政府值班室报告,来不及形成文字的,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补送文字报告。来不及报送详细情况的,可先进行初报,然后根据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随时进行续报。?

要规范紧急重大情况的报送方式。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要有固定的载体通过党政信息网或密传渠道向省政府值班室报送紧急重大突发事件信息。要将紧急重大情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经过、原因、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应急处理措施及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情况报送省政府值班室,并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和处理情况,直至事情处理完毕。省直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紧急重大情况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同时向省政府报告,并在向省政府的报告中注明已同时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三、建立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市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对向省人民政府报送紧急重大情况负责,并督促本地区、本部门办公厅(室)和值班人员认真做好报送工作。各级各部门的办公厅(室)更要将此作为一项重要职能,切实负起责任。今后,凡发生紧急重大情况,要由事件发生地的市、县政府负责向省政府报告。同时,省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也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向省政府报告主管工作方面和发生在本部门、本系统的紧急重大情况。为减少环节,确保时效,一般情况下,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值班人员可在向本地区或本部门负责同志报告的同时,直接报告省政府。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紧急重大情况的报送工作要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加强督促,特别要保证紧急重大情况报告渠道的畅通,不得干预和限制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如实地向省政府报告,更不能压住不报或谎报。对紧急重大事故事件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报告的,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以及其他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的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值班时间不能擅自离岗,也不能报喜不报忧。对工作不到位或不认真履行职责造成延误的,要给予严肃批评或纪律处分。省政府办公厅将加大对紧急重大情况报告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对各地区、各部门值班工作情况和紧急重大情况的报告工作不定期进行抽查和通报。

省政府值班室电话:(024)86893149、86892112(传真)。?

二○○五年四月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税务工作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