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数字化电厂构想
全面数字化电厂构想
一、全面数字化电厂概述
当今,大规模、大容量电厂不断涌现,由于其设备和系统愈来愈多,所需操作、控制设备也愈来愈多,生产过程高度自动化,电力行业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发电企业必将加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与企业先进的、强大的信息网络分不开的,中央提出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指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个企业生产过程监控和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是全面的电厂数字化,电厂的数字化、网络化覆盖的范围、功能应用、人员的依赖程度决定了其信息化水平,信息化高水平除了通过电厂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外,别无其他的途径,可以想象,人工去采集成千上万有效信息点,进行分拣、修正、分析,形成有效的信息系统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近年来,数字化在厂级发展迅速,普遍建立了SIS/MIS网架,配置了实时数据库、故障诊断、状态检修、性能优化、设备管理等监控和管理等软件,苦于大量现场设备、元件、局部系统信息无法自动、实时、准确上传,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企业过程监控、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使其电力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因此,实现全面数字化电厂是势在必行,实现全面数字化电厂可进一步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减少运行维护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有了全面数字化作基本保证,电厂的信息化、网络化就得以迅速的发展,SIS/MIS数据库得到充实;设备、元件的故障诊断及其寿命预测将会更加准确和有效;设备、机组、系统运行得到优化;设备、人员的管理更加有序;各方面的信息的传达更加畅通,从而使得企业更有活力,实现高度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保证企业的安全、可靠性,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电力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面数字化电厂结构
按2000年示范电厂的“先进、实用”原则,电厂自动化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第一层)是监控、信息管理层,第二层是过程控制层,第三层是设备、元件层。
第一层是监控、信息管理层,功能包括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厂级信息管理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这是基于SIS、MIS之上功能软件,包含于SIS、MIS之中。
SIS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来源于过程级的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设备故障诊断;设备寿命预测;机组优化监控;厂级性能计算等,SIS为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分析和决策,它能最大程度地获得过程信息,有效地、经济地发挥设备、系统作用,使机组时刻贡献最大的经济效益。
MIS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来源于过程级的实时和非实时数据库,处理、积累相关信息,帮助进行综合加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完成企业人事资源信息管理;完成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进行设备维护管理;基建及生产经营管理;办公室自动化。
第二层次是操作、监视过程级,它包括锅炉、汽机、发电机主厂房控制系统和辅助车间集中网络化的辅助车间控制系统,主要完成对设备运行层实时数据的采集、转换和存储,监视、操作系统及设备,这是一个实时性强;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稳定性要求高;强调相对快速反应的控制系统,对数据存储和整饰是有局限的,它所侧重的是监视和操作。因此,形成SIS/MIS所需的数据信息,通过这里上传。
主厂房控制系统一般都采用分散控制系统(DCS)来实现,硬件包括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打印机、历史站、多功能处理器、通讯处理器、I/O卡件(远程I/O)、现场总线等,功能包括数据采集(DAS)、模拟量控制(MCS)、开关量控制(SCS)、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FSSS)、汽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给水
泵汽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MEH)等。
辅助车间控制系统是一个全厂小车间控制系统联网的网络控制系统,可以采用DCS来实现,也可以采用程序控制器加个人计算机(PLC+PC)来实现,由于(PLC+PC)网络公开性较好,一般都采用(PLC+PC)来组成辅助车间控制系统。硬件包括操作员站、工程师站、打印机、历史站、多功能处理器、可编程控制器、通讯处理器、I/O卡件(远程I/O)、现场总线等,按2000年燃煤示范电厂以及新颁发《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对辅助车间控制方式的要求,按三个相对集中监控点集中监控,在水控点,设置过渡子控制室在化学补给水车间,范围包括补给水车间控制、凝结水控制、全厂废水处理控制、原水预处理控制等。在灰控点,设置过渡子控制室在电除尘综合楼,范围包括除灰、除渣控制系统,脱硫控制系统、电除尘控制系统等。在煤控制点,范围包括输煤控制系统、输煤冲洗水控制系统等。考虑到人员素质和运行方式的现状,设置了过渡子控制室,一旦条件成熟,竞价上网真正实行,减员增效,过渡子控制室将撤销,全部集中到全厂集控室集中监控。
第三层次是设备、元件级,它包括现场控制对象被控对象,如电动机开关柜、电动门配电箱、压力、差压变送器、温度热电阻、热电偶、液位变送器、流量变送器、分析仪表变送器等,它们把过程参量转换成国际标准电流、电压信号送进DCS、PLC,或者采用标准数字总线方式直接把数字量信号送进DCS、PLC,从而满足运行人员对机组的监控要求和满足厂级管理人员对全厂生产、行政管理要求。
三、全面数字化电厂的构想
从现在整个电厂的管理和监控情况来看,第二层次过程级已基木实现了智能化和数字化,这一级着重考虑的实时性和可靠安全性。在第一层次监控、信息管理层和第三层设备、元件层数字化实现的深度、成效还很不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3.1 监控、管理层
SIS和MIS虽然都有不少的应用软件,由于没有适合时机,很多可用的软件功能没能发挥应有作用,如SIS功能中,机组自动优化和调度;设备状态检测和分析;设备故障诊断及寿命预测,还有MIS的功能,包括设备维护管理、基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物资源管理等,在现有项目中,应用情况都没能达到设计要求,在监控、管理层,要完善信息化及网络化功能是需要时间和适合的机会来临,这不是现在某个工程和项目马上能完成的事情,但在现阶段切实可行的是工程引入三维技术手段应用于设计过程、施工和运行管理过程,这不但为电力设计注入新意,同时也给实现数字电厂提供技术保证。
(1)三维技术应用设计工作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其作用
① 建立三维模型,立体感强,优化设计十分方便。
② 碰撞检查,三维模型具有精确的立体坐标和属性,能检查出所有的碰撞,以前靠人工检查,无法避免工程的“碰”、“漏”现象。
③ 自动生成二维图,在其设备、管道、管件均有与三维模型中相应部分相同的属性。
④ 材料汇总功能,由于有了属性连接,可准确统计材料,特别是管材和电缆长度等,不会出现设计中少开或多开材料问题。
(2)三维技术应用于工程施工管理和电厂运行、维护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其作用
① 可协助施工及安装单位制定正确的施工安装程序。
② 安装部分可使用自动配管程序进行最佳配管,提高施工效率。
③ 有了三维模型,电厂管理人员对全厂的设备布置更直观、更立体感,对设备、系统管理参数化维护检修人员可使用三维功能指导,实现对设备无碰撞检修,更有序、更方便设备及系统管理和维护。三维设计技术的有效引入,方便了施工进度管理和安排,有效地消除或减少施工中返工和浪费,在电厂运行、维护管理也起到了有效作用,为保证全面数字化电厂实现,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手段。3.2 第三层设备、元件层
这是数字化电厂最基础部分,大量的设备、元件乃至系统信息不能自动地、有效地上传到监控、管理层,导致所提到的监控和管理软件不能有效地应用,严重制约了全面数字化电厂的实现,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目标实现起来更显得遥遥无期,要解决这一难题,根本方案是采用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数字现场总线通讯模式。最近几年,很多电厂为最大可能获得生产、管理信息,一直在努力推广智能控制器+智能变送器+现场总线控制方式。取得很好的成效。3.2.1 现场总线技术和产品
现场总线技术和产品,以及由此组成的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Fieldbus Control System)是开放的、全数字化和双向、多站的通讯网络,与多功能的智能化现场数字仪表是FCS的主要特征,它将可降低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维护和系统扩展等方面的综合费用。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成功应用在石化、化工、冶金、医药、市政 工程、楼宇、建材等多个行业,在一些电厂技改项目中如除灰、输煤等控制中也开始崭露头角。
PROFIBUS总线技术在国内外电厂中有过较多成功的应用,如德国的Niederaussem电厂、国内陕西杨凌热电厂、山东龙口电厂、河北三河电厂、广安电厂等。其中Niederauceem应用在如汽水循环、烟气系统和机组协调,陕西杨凌热电厂用于余热锅炉及其辅助设备、燃气轮机外围系统、蒸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山东龙口电厂用于输煤程控,浙江宁海电厂在汽机开、闭式水系统中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
FF现场总线的产品主要在化工、医药、冶金、水厂等方面应用业绩较多,最近EMER-SON公司的Delta V系统在意大利的一家发电厂的水处理项目上也有应用。电厂辅助车间的控制对象类型与上述应用场合较为相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场总线的出现,使贯穿于控制系统的各个层次获得了广泛的新功能,例如在现场仪表中实现更多的控制、多变量的测量和传输、基于自查的现场设备维护和管理等等。这些新的功能将为系统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带来实际的效益和利益,从项目早期开始,到实际运行期间,利用现场总线技术所带来的这些新功能均可实现实质性的成本节约,增加效益和收益,而传统的系统则不具备这种能力。3.2.2 更强大的系统功能
数字通讯最重要的好处之一也许就是能从一台设备通过网络访问另一台设备上所有的参数。因此,现场总线技术有可能到达过去现场设备和主站无法达到的系统功能水平。以前,一台二线制变送器有一个4~2OmA的信号输出,它只能代表一个测量结果。虽然二线制多变量变送器已出现几年了,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原因是这种设备所采用的数字通讯太慢,结果只有一个测量值可供使用。现场总线则有足够的速度(如PROFIBUS最大可达12Mbps)使每台设备能够实时地传送多个测量值。在同一个双绞线网络上,阀门定位器向主站传送实际阀位的反馈及执行器的压力,同时也接受阀门的设定点,并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电缆。3.2.3 网络化设备管理
现场总线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不仅能够传送过程I/O信号,也能够将非过程数据送往总线进行输送。此类数据包括组态下载、远程操作和整定数据以及对设备进行管理所用的参数(如诊断数据和校验数据)。传统的设备管理必须有单独的一套软件,并由人来输入数据。现场总线通讯能使设备管理软件从集中控制室直接与遍及全厂的设备进行对话。有关设备的全部信息都可以在控制室的主站上看到,包括位号及其它标识、测量范围、结构材料以及最近的校验记录等等。
网络化的设备管理功能对于运行和维护特别有帮助。在一个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系统中,操作员可以从工作站观察到工厂内每一台现场总线设备的内部运行情况。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数字通讯意味着所有设备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不用离开工作站就可以检查设备的校验状态,设定新的量程以及对设备进行重新组态和诊断。距离越远,环境越复杂,数字通讯能够体现的好处就越明显。3.2.4 分散的功能
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设备可执行比单纯的输入输出更多的功能。一台变送器不仅能进行测量,而且还可以完成补偿和累计功能;一台阀门定位器不但能对阀门定位,而且还可以完成流量的特性化与过程回路的控制等其它功能。3.2.5 更宽的诊断范围
现场总线都可从现场设备和仪表取得更多的维护诊断数据。自诊断例行程序对设备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并将该设备产生的信息是否准确可信告知系统的其余部分。通过先进的自检查和诊断功能找出设备的故障是整个现场总线功能链中的第一步,它将为整个工厂在生命周期内节约运行成本。
在现场总线中,诊断信息可以动态可见地表示为每个测量参数和操作参数状态。状态告诉操作员和工程师过程值的有效性,使他们更有自信地做出决定。在某些系统中,状态还被用于控制策略。以便能在异常工况下采取特殊措施。3.2.6 运行统计
预见问题的到来比问题出现后立即被发现更好。利用对影响磨损的因素进行超前指示,预测将更加容易和精确。大多数现场设备测量环境或传感器的温度以确定设备是否在限定的范围内工作。符合现场总线规范的阀门定位器通过跟踪阀杆往复的次数来收集诸如循环动作次数等统计数据,此外它还有一个内置的里程表,由此来预测因密封件摩擦增加而导致的性能下降。
3.2.7 精度提高
现场总线是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的,因此可以克服DCS输入通道中A/D转换、输出通道中D/A转换及模拟信号传输产生的误差,从而提高传送精度。在PROFIBUS PA和FF的所有标量值都采用标准的32位浮点格式进行处理、存储及传送,而全系统则保持着7位的精度。因为数值是浮点格式的并且通常带有工程单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进行定标或量程变换。这将会简化和减少组态工作。
四、结语
全面数字化电厂是企业实现高效、节能、减排,提高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目前大容量电厂开始建设的SIS和MIS已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管控数字平台,如果有实效的优化软件在平台上应用,将会给电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考虑故障预测和诊断等提高安全性,防止重大设备损坏或不必要的非计划停机,经济效益获得更大。如果进一步实现现场设备数字化,可进一步提高运行安全的可靠性,适应现代化要求,减少成本,降低工程费用,因此,电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否能最大化和全面数字化电厂的是否能实现是息息相关的,全面数字化电厂的实现将是电力企业在社会经济市场改革浪潮中,敢于创新、敢于领先、立于不败之地的历史性标志。
第二篇:电厂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法
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浅议
执笔人:王国良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的一个管理工具,能够做到明确整个公司、部门、科室班组乃至基层员工的预算目标,起到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加强内部控 制,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竞争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没有一个能够被借鉴的统一模式,其实施必须考虑不同行业的特征和企业管理文化的特点,因势利导逐步深 入。本文就在电力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咨询经验,来谈谈在电力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体会。本文重点是与大家共同商讨在电力企业内,全面预算管 理如何寻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从而帮助电力企业更有效的提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电力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设备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的连续生产流程性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电力行业的销售模式、生产运行、维护维修、安全环保等方面都受大量国家与行业法规的直接监管。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电力企业生产运行方式与大规模制造生产型企业有着本质不同。
首先电力企业的产能、成本结构不是从投产运行后才确定,而是在电厂招投标、厂址选择、工程设计、筹集资金、设备采购、施工建设阶段已经基本确定。
其次电力企业虽然属于高度计划性的单位,但是实际生产运行更注重对生产的实时监控和调节,生产一线员工对于生产过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评价一线员工的工作 业绩时,不能通过实际运行结果与预算计划值进行简单对比来判断生产运行质量。就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管理水平来看,对于一线班组业绩的评价,往往是通过评价不 同班组之间经济技术小指标比较来衡量。再次电力企业是连续生产的流程性企业,不同专业、岗位对于最终的生产结果影响程度很难确切衡量,团队建设(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被称为“班组建设”)在电力企业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最后电力效益企业受燃料价格波动,电力市场需求不确定因素影响,使得利润目标往往难以准确预计。
正因为电力行业具有上述的特征,使得许多电力企业公司级的关键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无法直接进行分解,落实到基层的部门和员工。在制造企业中 成本倒推法、标准成本法等有效的成本管理工具,在电力企业的主要生产部门无法得到成功实施。电力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的重要性缺乏认同感。本文认为全面预算管 理在我国电力企业中所面临的困境,是由于电力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管理的错误认识所导致。目前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模式沿袭了大批量生产的制造行业预算管理模 式,过多的将电力企业的预算管理局限于静态的财务指标,预算变为现有生产管理水平下财务资源的争夺。
那么全面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成功实施的突破点究竟在哪里?如何在电力企业中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本文从以下方面阐述看法。
一、收入(在电力企业中可以直接表述为售电量)的提高对于电力企业提升盈利能力的作用最为显著,但是从可控性角度出发,本文认为为了确保电力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应从降低整个企业综合成本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才是可行的。因 为电力企业收入提升的保证取决于设备容量和设备可靠性水平提高,同时也不可忽略电力企业在当地电力市场上的影响能力。目前电力销售规则依旧是行政控制型,非市场因素占据统治地位,电力企业额外售电量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一些潜规则来实现的。对售电量指标年初可以确定一个当年的预算考核指标,但在实际考核时,本 文认为应参考当地电力市场实际需求情况和电厂售电量在当地市场中所占比例,才能对当年的实际售电量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二、针对电力企业特点,本文建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前,应先建立一套能反映电力企业经营运行状态的指标体系。有 了这样一套指标体系后,就可以全方位展示电力企业基本状况,同时也可以通过这套指标体系与其他电力企业进行对标寻找差距。对于一直强调平稳运行的电力企 业,只有先找到差距才能突破现有管理理念的束缚,预算管理的目标、计划、执行监控、评价与不断提高改进的理念才能在电力企业中找到立足点。对于对标企业的 选取,本文建议可以选择国内具有相同或类似机组、自动化水平相近的企业,而非国际先进发电企业。这样对标的结果才能对电力企业就更具现实性,也更容易发现 电力企业问题所在。
公 司层面的指标体系建立应该以电力企业的战略为出发点,但是对于单个电力企业往往无法提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定位。因此本文建议这套指标可以是从关键业绩 指标出发或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来建立。以下罗列了一些电力企业公司级评价指标:供电(发电)标准煤耗率;厂用电率;售电量;机组可靠性指标;安全生产指 标;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产品单位成本;资产负债率等。对于上述所列非财务类经济技术指标,可以直接作为电厂级考核指标。同时这些厂级生产经济指标可以 进一步分解到各机组,作为以机组为单元的考核指标。
三、建立了电力企业整体评价指标后,就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分解,并进行相应的预算编制工作,这一阶段同时也是将各项预算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职能单元的过程。
对于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中的日常费用项目,其分解、编制、落实责任的过程与一般企业没有差异。
对 于生产性指标(包括生产成本)的分解与落实则要区分对待。因为有些生产类预算指标是无法进行数量化分解落实到各岗位,例如煤耗、厂用电率、等效可用系数(小时)。当这些公司层面的经济技术指标转化为班组层面的生产小指标时,由于目前大多数电厂的现代化水平局限,使得这二套指标之间不存在严谨的科学函数关 系。运行小指标的选取与确定,与各电厂的技术水平、设备性能、管理者素质等因素息息相关,不存在一个标准的电厂小指标体系。其 他一些生产预算指标,例如维修、维护、更新改造费用虽可量化分解,但具体发生时需要在成本和质量间进行舍取,对这些预算指标可以有一个历史平均值作为比较 基础,但不能简单确定一个数值,然后要求相关人员进行强行控制执行。本文认为更有效的方式是在分析维护维修费用支出时,应结合设备完好率指标、安全指标、维修返工率等情况,注重维修计划的合理性,对维修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对维修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分析。对于技改项目则应该注重投资回报估算,而非仅仅要 求预算数值的准确率。根据本文咨询经验,全面预算管理往往是从财务入手,但是要持续的开展和深入,必须得到技术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全面预算开展之初首 先是让电力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明白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这需要反复的沟通和宣传培训。只有技术管理人员认同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全面 预算管理才能在企业中真正开花结果。
四、由于电厂以安全生产作为其核心,因此财务对于生产的精细化核算的程度相对较低。对 于咨询公司而言财务预算审批流程和成本核算还是有相当的工作可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对于一个处于长期平稳运行的电力企业,财务审批控制和成本核算 制度对于成本的节约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完整的这些内控制度可以预防不应有的浪费发生,同时可以量化成本责任人的成本金额,事实上对成本发生控 制起到了威慑和监督的作用。
五、在电力企业中往往被认为是不可改变的成本现状,但确实存在可以节约的潜力。全面预算管理在确定预算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改善企业绩效水平的时候应特别关注一下几方面:
1、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1)通过灵活的融资手段降低财务成本支出。电力企业的一个特征就是高负债,大宗采购现金支出和销售收入现金收入往往会存在时间上脱节。因此充分利用电力企业在金融机构和供应商的信誉,可以采取灵活的融资手段延迟现金流出,降低财务费用。
(2)盘活现有非生产型资产。对于电力企业由于地理位置或者是历史遗留问题,往往会
存在企业办社会或者存在与主业不相关的投资。因此有必要进行主辅分离,并将有限的资源收回,集中精力发展主业。
(3)建立一套严格的大额项目投资管理流程。许多电力企业每年都从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改造基金,如何使用好这些资金,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 发电企业应制定全公司范围的投资优化战略,建立起一套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一致的投资项目筛选标准来对各个资本项目进行优先排序。
* 对于单个投资优先项目,发电企业应通过系统的方法在项目的成本、效益和时间上发掘改进机会,尽量减少资金投入。
* 对于选定并完成设计的方案,抓好项目的实施是资本项目管理的又一关键步骤。要做好这一步,应在实施前制定好职责明确、时间节点清晰的实施计划,重视包括业绩评估在内的流程监控,并尽可能培养一职多能的人才以使实施队伍精炼强干。
* 发电企业还应定期对投资项目的业绩进行回顾、评估以及时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并通过对责任相关的人员的嘉奖和惩罚激发管理人员对资本管理的重视,达到不断改进资本管理的目的。
2、加强燃料管理,减少运输储存损耗
对于火电企业而言,燃料是最大的一项现金成本,尤其是目前燃料成本高涨,其他所有成本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时,优化燃料管理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 降低运输损耗。运输损耗可以通过与供应商、运输商签订协议返还一定的奖励方式来减少运输损失。
* 减少卸货损耗。要求加强卸货的控制和监督检查。
* 减少存储损耗。加强电厂内部计量和改善存储保管条件。
* 对于燃料品质进行控制,可以通过优质煤和低成本煤的灵活切换或混合达到对电力市场和燃料市场商机的最佳平衡,从而使得利润最大化。
3、非燃料采购采购管理
非燃料采购主要是生产材料、设备的购买。降低这部分成本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二方面入手:
从 电厂内部角度来分析,许多电厂都备有庞大的备品备件库。这些存货量合理性的解释来源于行业颁布的非强制性规范。但是在将这些存货分类后,就可以发现这些备 品备件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大量市场上可以立即获得的通用设备或材料有着相当大的库存;双机备份的设备有大量的备用件;一些特殊设备装置在电厂所属的整个集 团或同类型电厂都备有相同的备份量。在对存货进行这种粗略的分析后,仅从定性角度就可以基本估计出存货是否过多。
从 外部角度来分析,发电企业应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通过扩大招标范围引入竞争机制,对供应商进行系统的筛选和定期评估,并对其实行透明的、以业绩为导向的奖 惩制度,从而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保证交货速度和产品质量达到所需要求。另一方面,发电企业还可以灵活利用采购数量、供货付款方式与供应商签订最有力的合 同条款,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比如,发电企业可以将多个电厂的采购量集中起来,通过采购量的优势赢得优惠的合同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或者要求供应商 快速响应能力;甚至可以要求供货商在企业内先行预留一定量的货物,待实际使用后再结算。
4、提高维护效能和效率;减少直接维护成本(如维护所需配件、资金、人力);降低停工带来的间接损失。
优化维护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故障给发电企业带来的损失,而这种损失是多重的。首先,故障导致增加了直接维修成本和维修劳动力成本。其次,故障导致了更大的间接停工损失。停工所带来的间接损失只需通过简单的计算,就可以清楚的量化收益的潜在减少。
目前降低维护成本的一个可行方法是在电厂内保留部分日常维修项目,其他维修则进行
外包。这样数个电厂可以充分利用一只专业化维修队伍,来达到降低维护人工成本的目的。以上是本文对于电力企业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经验介绍。
第三篇:如何全面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试题:如何全面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中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反对分裂、坚持统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面对港澳台地区尚未统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政治前提与根本保证。
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的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的尊重和维护。
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第四篇: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分析与共赢模式构想
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分析与共赢模式构
想
——由“独家授权协议”引起的思考
任全娥
2012-9-21 16:43:10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3期
【英文标题】An Industry Chain Analysis and Win-win Mode Idea on Digital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 Consideration Aroused by the “Exclusive License Agreement”
【作者简介】任全娥,女,1972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计量与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生产、传播与利用,在我国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条与利益主体。由“独家授权”问题带来的争议,促使我们重新梳理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探索合作各方的共赢模式。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构成了产业链的主要节点,制度供给模式、技术实现模式、个性化服务模式配套实施,才可能实现产业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合作共赢。
Digital publication, dissemination and use of academic journals have become the industry chain and benefit main body.Disputes over the “Exclusive License Agreement” made us reorganize the industry chain of digital public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as well as search for win-win modes among cooperators.Content providers, service providers and technology provid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links of the chain.Only if we apply institutional providing mode, technology realization mode and individuation service mode coordinately, can we achieve the cooperation and win-win objectives of different links of the industry chain.【关 键 词】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共赢模式academic journal/digitization/industry chain/win-win mode
【编 者 按】随着数字化资源的日益增多和学术期刊数据库的飞速发展,这些数据库提供的数字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欢迎。与此同时,“独家授权”和“捆绑销售”的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线,一方面是读者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却是相关费用的日益上升,“捆绑销售”带来的资源重复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各种矛盾的交织和各个利益主体的博弈,使得本来就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微妙,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和主管部门的关注。问题的症结到底在何处?面对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束手无策还是积极寻找解决的良策,是有担当的学者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本刊邀请既是经常性的使用者又是本领域研究者的任全娥博士和苏金燕博士,把她们近期对公众关注的这些问题的研究心得发表出来。希望她们各有侧重、各具纵深的研究和见解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借鉴意义的思考。
万方数据和中华医学会于2008年2月29日共同宣布正式启动合作战略,合作双方就医学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达成一致意见,中华医学会将独家授权万方数据来实现其旗下115种医学专业期刊的数字化服务推广[1]。与此同时,清华同方正在积极和多家期刊社谈判,愿意以高价买断他们的期刊数字版权,并在检索出的每篇论文中提供该“被买断”期刊封面照片,期刊上印着“独家”标识以明示读者。“独家协议”这种数字期刊赢利模式改变了以往单家杂志签约数字技术支持商的形式,提出了系列杂志电子版权资源独家合作的构思。从理论意义上说,这种独家高额群体信息资源代理一方面扩大了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丰富了数据库(技术支持商)信息服务的内容,顺应了传统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行业趋势;另一方面,也将引起传统学术期刊对原创内容的价值进行重估,思考是否可以以集群方式从信息服务商处获得高额版权转让费。
但是,新的模式也会产生新的问题。例如,收录独家数据库后会产生期刊论文的网络传播与影响力下降、数据库资源垄断与价格上涨、用户的使用不便、学术资源数字化产业重组与盈利分配模式等问题。此时,最需要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开展系统研究,进行政策协调与宏观管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理顺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关系;探索多方共赢的新盈利模式,保障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论文作者的利益;鼓励数据库运营商之间的有效合作与资源整合,最大限度提升期刊内容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学术信息需求,发挥期刊的学术交流本职功能。
1、期刊数字出版“独家授权协议”
期刊独家数字出版授权也称为期刊独家网络出版授权,属于独家数字出版授权的一种,其他形式的独家数字出版授权还有图书、会议论文、博硕士论文、工具书、报纸等。根据同方知网与各类期刊编辑部签订的独家数字出版授权协议,期刊独家数字出版授权可以定义为:信息内容服务商以独家方式制作、出版和发行出版机构印刷型期刊的任何电子、网络等数字化产品并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未经信息内容服务商和各出版机构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使用各出版机构出版的期刊制作、出版、发行任何电子、网络等数字化产品和从事互联网信息服务。
在进入独家授权时代,截止到2008年年底,已有630种期刊与同方知网签订了独家授权协议,其中核心刊物460种,非核心刊物170种,社科类期刊240种,自科类期刊184种,大医学类期刊206种(其中以中华预防医学会的64种期刊为核心)。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学科分类体系,目前已签独家授权的学科为72种,只有畜牧、动物医学和武器工业两个学科尚没有刊物签署独家授权协议。万方数据的选刊范围集中在大生命科学、工程技术、大学学报和图书情报四个领域;维普数据库公司不搞独家授权业务;龙源期刊以非学术期刊收录为主,授权方式既有独家授权也有非独家授权[2]。
有学者呼吁,“独家协议”影响了学术交流,导致读者引用资源的不全面,对期刊杂志社与图书馆等订购单位都有不利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这是因为期刊都希望能够被广大学者阅读、参考或在研究中引用,但“独家协议”无形中使那些签署了独家协议的期刊屏蔽了某些研究群体。同样,因为许多单位经费有限,相似的数据库只能订购一家,因此,无论期刊与哪一家数据库签订“独家协议”,均会失去另几家数据库的用户,使这些用户无法使用独家协议期刊上的论文,造成这些期刊的被引率下降。在目前主要以被引指标来评价期刊的评价体系内,容易造成期刊评价结果失真。长此以往,将使这些期刊在评价中处于不利境遇。同时,学术资源制作商与期刊杂志社签订“独家协议”,造成价格上升,无形中将成本转嫁给了订购单位;有的单位为了保证所订期刊的全面,不得不同时订购多个数据库的使用权,造成重复和浪费[3]。然而,某些学术期刊出版人则认为,损害研究者、读者、期刊和信息服务部门利益的不是“独家协议”,而是“捆绑销售”。我国现在的操作模式是,图书馆不能单独购买数据库中某一部分或某一类直至某一种期刊,而必须全库捆绑购买,这就造成订购单位的成本上升。只要数据库肯拆零卖,其实过度竞争和资源重复的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这种签署“独家协议”、买断学术资源的做法,会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也符合国际期刊数据库的运营潮流。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期刊社的版权,有利于促进期刊数据库更好地发展[4]。但是,“捆绑销售”却是与良性市场竞争与用户需求相悖的,是技术提供商过于强势的“霸王”表现。
当前围绕独家授权协议产生的期刊数字出版产业争议,不论是来自产业上游的内容提供“独家协议”,还是走向产业下游的服务提供“捆绑销售”,都与我国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没有理顺、盈利模式还不成熟有很大关系。
2、数字化学术期刊的产业链条分析
在国内期刊数字化网络化领域,随着各方利益主体的不断涉入,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传播领域也形成了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条。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传统期刊与数字期刊在各自的内在机制上是有区别的。传统期刊拥有正式刊号、主管主办单位和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数字期刊则是一种网络化的信息产品,它的生产者、发布者可以是期刊社,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企业,对于数字化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5]。但尽管如此,知识生产与学术交流永远都是连接学术期刊产业链条的主轴线,链条上的内容供商、服务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共同承担着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功能,如图1所示。
2.1内容提供商
从知识生产与学术交流方面看,作者是知识生产与创造主体,期刊编辑部扮演的正是内容提供商的角色。传统学术期刊一直将全文经营作为自身产业的生长点,这一生长点受到数字化、网络化知识环境的影响。最明显的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学术信息服务非常方便,使得用户可以便捷地进行网络浏览或付费下载。这种便捷将本属于传统科技期刊的读者拉入到数字图书馆的消费群体中,从而使以此作为收入来源的传统期刊面临生存的危机。同时,根据目前数字出版的趋势,数据库的内容服务是未来的主要赢利点。因而各大数据库出版商开始“跑马圈地”,争相开出优惠条件与各期刊社签订论文网络传播权的独家转让协议,逐渐进入恶性竞争。
对此,各个期刊编辑部无所适从,顾虑重重:一是出版商给的钱杂志社是否有权全额支配,要不要给作者,应该给多少?二是怕影响其评价。大多数期刊对转让费并不是太在意,最关心的是核心期刊评价用哪一个数据库,加入一家会不会顾此失彼,失去读者,降低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影响其核心期刊的评定。三是怕歧视。数据库出版商为了拉拢期刊签署独家转让合同,开出了费用以外的差异化服务——快速上网、专题推荐、采编系统,等等,非独家转让的学术期刊则实行滞后服务,由此带来影响力下降的潜在危险。面对这些数字化问题与生存危机,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界开始觉醒,突然意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以及“内容为王”的真正涵义,纷纷提出构建以“把关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6]。目前,大部分期刊社正在另辟蹊径,尝试其他数字发行渠道,如通过自建网站进行期刊论文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或者参加期刊群或行业门户网站。
2.2技术提供商
数字技术提供商实际上直接联系着内容提供商与服务商,需要它对知识内容的生产与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但是,技术提供商凭着对数字技术的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产业环境下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他们是当前数字出版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目前的学术期刊产业链条中,技术提供商几乎身兼多职。在数字内容提供方面,知网与万方等数据库公司凭借其强大技术实力与资源优势,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定制了各种数字化产品,直接服务于终端用户,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科研用户群,成为事实上的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内容提供方面,学术期刊内容提供商的一些好的数字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却没有力量搭建大型的数字传播渠道与网络平台,不得不转手技术提供商,否则就会无缘市场通道,无法与大量的数字信息用户见面,也就谈不上资源整合基础上的网络显示度与被引率。2011年年初,万方数据库正式成立数字出版事业部,全面布局数字出版,意在打造一个“品质信息”数字出版平台[7]。可见,技术提供商已经意识到数字出版平台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这方面抢占先机。
但是,内容生产与知识创新是期刊编辑的传统优势,期刊论文是国家的精神财富,技术提供商无法以主导性姿态进入内容的创新。因此,作为技术提供商,他们也无法独立将内容提供和技术提供集于一身[8],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2.3服务提供商
数字图书馆是直接连接用户的数字知识产品流的终端,用户的需求直接决定着其服务内容与实现形式。理论上,数字图书馆是应然的知识信息服务提供商,但是,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信息服务提供商是作为技术提供商的各大数据库公司。他们强大的技术优势与灵活的市场敏锐性,正迎合了我国学术期刊管理中低效、迟钝的运作服务模式,也弥补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重技术平台,轻用户服务”的缺憾。因此,很多大型数据库都以数字图书馆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方向,直接面向来自于科研第一线的终端读者群,这使信息用户不但可以绕过纸质期刊环节,还可以绕过数字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数字图书馆或信息服务机构只能通过购买数据库的数字产品来满足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不得不在产品定制与个性化服务方面陷入被动,处处受制于数据库商。数据库商作为市场主体,必然以商业赢利为目的,其在产业链中所处的明显优势也必然会促使其不断拓展自己的盈利空间。他们一边通过签署“独家协议”来控制内容提供商,一边又通过“捆绑销售”来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惜损失信息服务机构与信息用户的切身利益,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甚至趋势。
2.4产业链节点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技术提供商既是实质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又可以通过与传统期刊签署“独家协议”等形式成为内容提供商,实际上控制了学术期刊产业链的上游、中游与下游。尽管大多数期刊担心数字期刊对纸制期刊发行量带来冲击,但是由于互联网传播传统期刊的赢利模式尚在发展初期,信息服务商向期刊编辑部提供相关服务并支付低廉的资源使用费,就可从传统期刊编辑部获得巨大成本出版的内容数据[9]。学术期刊与数据出版商两者利益博弈的结果呈现出一种不对称的状态,二者之间并没有达成一个良好的平等协议,形成了以技术服务商为主、期刊出版主体为辅的格局,而此时数据出版商并没有及时提出合理的共享方案,期刊界日益不满。
因此,为了使信息服务商与内容供应商之间形成真正共赢的产业链关系,尽快促使我国的中文学术信息数据产业走向成熟,增强国际竞争力与世界话语权,需要利益各方共同探索更为优化的合作共赢模式。
3、共盈模式构想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赢利模式,在宏观上涉及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商业博弈,微观上则涉及“成本——价格——收益”的经营模式,更涉及“需求——服务”模式的变局。如果沿着这一思路分析,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做法,从知识生产源头开始重组产业链条,实现各方共赢的运作模式。因此,本文吸取国外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出版经验,从制度供给模式、技术实现模式与个性化服务模式三个方面提出如下构想。
3.1制度供给模式构想
学术资源带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学术资源具有使用上的非竞争性,一部分人对其使用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其使用,因而是可以共用的[10]然而,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有时甚至是恶性竞争,还会出现“独家协议”、“捆绑销售”等损害期刊、作者与用户利益的现象。因此,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科技进步平台的大事情,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管理,不能将其完全交给市场,必须在尊重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加以干预。
政府干预的方案与规则仍然需要从产业链分析入手,全面协调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上的各方产业主体,提供相关配套政策体系支撑。这些产业主体都处于知识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作者/研究机构(知识创造节点)——出版机构(知识生产节点)——信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知识传播节点)——用户/图书馆(知识利用节点),制度供给就是整体协调节点之间的利益关系。
(1)在知识的创造与生产节点,政府主导建设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平台。该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定位于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直接监管的一个国家级出版工程,旨在梳理各种知识成果产生渠道,明晰知识创造的主体构成,出台吸引优质期刊资源和原创论文资源的导向政策,防范优质稿源外流之后的国有知识资产流失。同时,鼓励国家级基金会、专业学会或协会大力资助并主管学术期刊数字化,组织专人(或依托某期刊社)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学(协)会期刊在此平台上进行远程在线编辑、在线排版、在线审校协同工作,按业务流程进行统一在线管理等[11]。以根深蒂固的“内容为王”理念为指导思想,构建内容主导、技术为辅的数字化期刊赢利模式,也一直是国外运作较为成熟的知识生产产业链模式。我国数字学术期刊目前还只是以加入大型的数据库技术提供平台为主,即使以刊社联合起来独家授权形式实现集约化,也不过是增加了与其合作时的谈判砝码,并没有成长为合作的主导方。因此,建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基金资助为主要形式,强化政府干预力度与监管力度,引导我国学术期刊数字资源建设与盈利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2)在学术期刊的数字传播节点,政府制定市场运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与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建设大型专业化公共检索平台与知识链接机制来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虚拟整合。首先,完善数字知识产权政策,界定作者、期刊、数据库服务商享有的网络传播权,出台学术期刊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其次,在此基础上鼓励国内的同方、万方、维普、龙源、台湾华艺等数据库技术商借鉴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集团等数字期刊平台的运作模式与经验,整合期刊学术资源,充分发挥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的检索平台、统计平台与评价平台的功能(具体的技术实现模式下文有详述)。再次,大力倡导“开放获取运动(OA)”,鼓励学术期刊与学者将自己编发与撰写的学术成果在网上公布,从而使读者能够免费获取、共享和传播学术思想。这是学术界对学术资源商业化的一种主动性回应,有利于促进学术资源的公共化和免费化,同时也扩大了学术成果及其作者的学术影响力,有效促进术成果的社会转化。
(3)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等用户知识利用节点,政府通过制定信息服务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信息服务机构需要合理定位各自的用户群体,明确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积极主动与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提供商进行平等谈判、合作,提出合理化的全方位个性化服务需求。作为用户的终端节点,服务提供商居于整个产业链条的“神经末梢”,对用户需求最为敏感,及时地进行需求反馈可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术信息资源及产品服务形式。
3.2技术实现模式构想
在有效制度供给的前提与大环境下,从技术层面更容易实现如下模式:搭建专业检索平台,实现基本元数据的集成共享;元数据与全文数据分开经营,持续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分散运作,元数据分散在各自的平台上,网络共享程度较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成共享。不但如此,而且还引起了信息服务商之间争夺资源的“恶性竞争”,因此,建议在我国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和支持下,由权威科技文献情报机构联合国内几家有实力的大型数据库机构及行业学会、协会或团体主办的期刊,集群建设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引文数据库系统。同时,通过电子资源识别码(DOI号)为数字产品在网络空间上赋予唯一合法身份和标识,成为数字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依据。目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成立中国DOI注册机构,可以为中国期刊申请办理国际DOI码,并实现我国科技期刊文献与中英文参考文献的链接[12]。
这样,通过知识链接将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间进行跨系统的链接,使期刊元数据与全文数据分开经营,同时作为盈利点,以用户检索行为作为市场导引,将各期刊社和数据库商的效益相关联,大家同时受益于某一检索行为。对期刊社而言,进行期刊的数字化制作可以直接通过用户检索的全文下载来获取收入,让高质量的文献吸引更多的客户浏览和下载,直接反映出相应的效益。对数据库商而言,真正开发和经营科技期刊元数据,如国外大型数据库CA、EI和Web of Science等类似产品,不必付费给编辑部用来买断其数字文献专有使用权,减少数据库的扩展成本,省略向单位客户的推销费用,将经营的重心转移到出版平台的开发推广,特别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等主体业务上,进行信息组织、数据集成与知识链接,提供更完善和人性化的服务。这样,期刊社经营版权,数据库商经营元数据,分工明确,共同遵循市场化原则,利益成为网络出版整体运作的主要动机,不管是单个检索行为还是数据库整体出售,期刊都能获得部分利润,公开、透明的分配机制能准确反映期刊办刊状况,检验其内容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将提高期刊编辑部参与网络出版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期刊网络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科技期刊数字化可持续发展能力[13]。
3.3个性化服务模式构想
当下的数字化学术期刊的“捆绑销售”盈利模式完全没有顾及图书馆与终端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过是某些数据库企业为求得生存的权宜之计,不可能走得太远。“介质-传输”模式改变了知识产业的“供给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额外需求,是实现眼球积聚,进而实现规模收益,最终实现赢利的必由之路,也是自在之途[14]。在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谁不围绕用户需求不断完善服务模式,谁就会被淘汰出局。这个“微时代”存在很多“长尾用户”与“长尾需求”现象,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提供“微支付”等个性化定制的服务模式立于不败之地。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生活与学术研究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已铺天盖地、势不可挡。这一环境对学术期刊与科研信息的生产、传播、利用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论什么样的技术方案与制度安排都不可能完全控制这一强大趋势。因此,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无序、重组、竞争、合作等问题,市场与用户会通过自组织功能不断变换、调整与优化。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发展初期与混乱期,必须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与经费资助,制定相应的市场规则与调控政策,发挥宏观协调与引导功能,而不能置之不管,任其发展。数字化期刊产业链的梳理与共赢模式的实现离不开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与服务提供商的通力合作或功能重组,也离不开信息技术、工作标准、知识产权等的不断进步与逐渐完善。
学术期刊数字化“独家授权协议”是市场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关键问题是这些IT企业依靠其强大的信息技术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进入了数字出版市场之后,如何建立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学术出版的制胜法宝是“内容为王”,同样,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共赢才是王道。那么,学术期刊数字资源的“捆绑销售”则是与共赢模式背道而驰的,因为它放大了一方利益却损失了另一方的利益。在我国数字化期刊产业链各节点中,技术提供商一直处于强势地位,通过“独家协议”正在并已经控制了内容创造和提供商,但是任何形式的“捆绑销售”都必须代之以“个性化服务”才可能共赢。
【参考文献】
[1]韩阳.中华医学会期刊携手万方数据开启期刊数字化合作新模式[J].出版参考,2008(5):27.[2]薛敬,赵凡.中国期刊独家数字出版授权及影响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1):15-17.[3]苏新宁,等.“独家协议”不利于学术交流[N].光明日报,2011-11-1(5).[4]庄建.板子不能只打在“独家协议”上[N].光明日报,2011-11-1(5).[5]李仲先.2006-2010年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理论研究综述[J].科技与出版,2011(3):4-6.[6]曾伟明.构建健康合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J].科技与出版,2011(3):7-9.[7]郭丹.基于内容管理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研究[R].北京印刷学院,2009.[8]朱莉莉.以“把关人”为主导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构想[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75-176.[9]王旌,等.强强联合:探索百年期刊数字化发展道路[J].编辑学报,2008(5):436-438.[10]准公共产品[OL].[2012-02-01].http://baike.baidu.com/view/738355.htm.[11]李红.中国精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145-148.[12]姚长青,等.我国精品科技期刊数字对象标识符的实施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8):83-85.[13]曾建勋.基于知识链接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1):6-9.[14]陈昕.从美国数字出版现状看出版新趋势[0L].[2008-01-20].http://.
第五篇:生物质电厂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编 制日 期 审 核日 期 批 准日 期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附录1:全面预算管理流程附录2:全面预算编制日程表
总 则..........................................3 预算的组织机构.................................3 预算的编制.....................................5 预算的执行、控制与分析........................11 预算的调整....................................12 预算的考核与激励..............................14 附 则.........................................14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逐层分解,对其内部各个责任单位下达经营目标,全程管理其经营活动,并对其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内部管理会计制度。
第二条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在于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手段,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管理层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制定出强有力的经营应对策略,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条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由一系列预算及差异分析、相应制度和说明组成的,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前后衔接、相互关联、有序排列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报表体系,它完整地体现了企业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期,通过将经营结果与预算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实行过程控制,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
第二章 预算的组织机构
第四条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分管副总、计划财务部以及预算责任单位。
第五条 董事长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董事长依据公司发展战略,结合经营环境、经营计划等因素审核、批准公司预算方案及其调整方案。
第六条 总经理负责组织制定公司预算管理方案,其职责为:(一)组织公司有关部门论证并决定经营目标。
第3页,共16页(二)根据经营目标,提出预算总目标及预算方案。(三)审议、批准责任单位提出的预算调整方案。
第七条 计划财务部是预算管理的执行机构,负责预算相关事项的日常处理和预算的整理汇编。其职责为:
(一)负责拟定和修改公司预算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预算目标(包括总目标和目标分解体系)、预算编制程序、预算方法等,报总经理办公会审议。
(二)根据预算编制方针,初步检查责任单位编制的预算草案是否符合公司预算目标,汇总后编制公司整体预算草案并试算平衡,编制和季度损益表报总经理办公会议审定。
(三)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监督、检查和控制责任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四)预算执行完毕后,形成预算执行反馈和差异分析报告给总经理办公会议。
第八条 责任单位的划分
预算执行部门是各级预算执行主体,即责任单位,责任单位负责本部门及分管业务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控制等工作,部门预算实行主要负责人责任制,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审核和执行预算,并对执行结果负责。
各责任单位结合预算的编制,制订本部门的、季度、月度工作计划。
第4页,共16页
第三章 预算的编制
第九条 预算编制方法
采用季度滚动的编制方法体系,即每过1个季,立即在期末增列1个季的预算,逐期往后滚动,使预算期永远保持12个月。
(一)上年末(10月-12月)编制预算全年预算,同时将第一季度预算细化分解至1-3月的月度预算,并编制以季度为单位的二、三、四季度预算。
(二)预算第一季度预算执行结束前(3月)编制二季度滚动预算,并细化分解至4-6月月度预算,同时调整以季度为单位的三、四季度的预算,估算滚动顺延到下一预算的第一季度预算。
(三)第二季度结束前(6月)制定第三季度滚动预算,并细化分解至7-9月月度预算,同时调整以季度为单位的第四季度预算、下一预算的第一季度预算,估算滚动顺延到下一预算的第二季度预算。
(四)第三季度结束前(9月)编制第四季度滚动预算,并细化分解至10-12月的月度预算,同时调整预算的下一第一、二季度预算,估算滚动顺延到下一预算的第三季度预算。
(五)第四季度结束前(10月)开始编制下一预算全面预算,同时将下一预算第一季度预算细化分解至1-3月的月度预算,并编制以季度为单位的二、三、四季度预算。以此类推。
第十条 全面预算的编制
每年10月1日至12月15日启动下一全面预算编制工作,第5页,共16页 全面预算草案报总经理办公会审议、董事长审批,批准后的全面预算方案正式下达给责任单位执行。
(一)预算编制准备
10月1日-15日,总结本经营情况,预测下一预算经营环境,拟定下一总体经营目标及预算总目标,制定预算指导文件。
(二)预算编制与质询
1.10月15日,召开总经理办公会,明确预算要求,确定总体经营目标和预算总目标。
2.计划财务部下发面预算指导文件,预算指导文件具体包括:公司全面预算目标下达文件,编制手册(含预算假设、表格、编制说明)和编制进度要求。
3.11月15日前,计划财务部和各责任单位根据经营总目标及预算指导文件,分别制定预算目标方案,交主管领导初审,由主管领导提出意见并进行修改。
4.11月15日之前,各责任单位将审核后的全面预算草案上报公司计划财务部,计划财务部初步审核各责任单位上报的预算草案。
5.11月20日,召开全面预算编制质询会,讨论、质询各责任单位的预算方案,提出调整意见。各责任单位根据全面预算质询会的要求修改调整预算草案。
(三)预算方案确定与下达
12月10日,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各责任单位预算方案(调整方案)
第6页,共16页 并经董事长审批,12月15日前,计划财务向各责任单位下达通过后的预算方案。
第十一条 季度滚动预算编制
每季度最后一个月进行季度滚动预算方案编制,批准后的季度滚动预算方案下达给各责任单位执行。
(一)每季度末月10日,计划财务部及各责任单位在全面分析本季度预算执行情况、预计未来各项业务情况的基础上,编制剩余各季预算草案,并将下一季度预算细化到月度。
(二)每季度末月20日之前,各责任单位将主管副总审核后的预算草案上报计划财务部审核。
(三)每季度末月25日前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季度滚动预算质询会,讨论、质询各责任单位的预算方案,提出调整意见。
(四)各责任单位根据全面预算质询会的要求修改调整预算草案
(五)每季度末月结束前,计划财务向各责任单位下达通过后的预算方案。
第十二条 全面预算编制质询
全面预算及季度滚动预算方案通过总经理办公会的预算编制质询会会议审议责任单位及公司整体全面预算草案。要求如下:
(一)公司计划财务部提前1周下达会议议程、规则和材料要求,责任单位提前准备好有关材料。
第7页,共16页(二)总经理介绍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和全面预算目标及各责任单位的分解目标。
(三)责任单位汇报各自预算草案,接受与会人员质询,明确修改方向。
(四)与会人员对责任单位预算有质询权,总经理对修改要求有最终决定权。
(五)会议必须形成明确的全面预算修改意见,并形成会议记录,与会人员签字认可。
(六)计划财务部分发全面预算质询会议对于责任单位预算草案修改的要求和时间表,跟踪全面预算的修改,重新汇总,直至与公司的要求达成一致。
(七)计划财务部将重新汇总编制的全面预算草案报总经理审核、董事会批准。
第十三条 全面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及责任单位编制职责 全面预算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依据,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编制全年的销售、生产、采购、费用、资本性支出等预算,组成预算。为实现销售收入而编制的各项预算构成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体系。它主要包括:
(一)销售预算
电厂、生态公司编制销售预算表。(二)生产成本预算
第8页,共16页 1.生产成本预算由计划财务部编制,运行部配合编制。2.大中修预算、零修预算由安技部编制。(三)采购成本预算
1.燃料采购成本、采购费用预算由燃料部编制,运行部配合编制。
2.物资采购成本、采购费用预算由采购部编制,运行部配合编制。
(四)费用预算
1.业务招待费、招聘费用,由综合部部根据预计发生情况编制预算,核定责任单位额度,并统一控制。
2.培训费由安技部根据预计发生情况编制预算,并统一控制。
3.福利保险、办公设备折旧费等,由计划财务部统一编制预算。4.产品试制、实验费用由研发中心编制预算。
5.其它各项管理费用由责任单位根据本部门预计发生情况进行编制。
6.财务费用、税金、营业外收支预算、其它业务利润预算由计划财务部负责编制。
(五)资本性收入预算
1.资本性收入预算是对预算期内可用于资本性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的财务安排,主要包括内部资金来源预算和融资预算。
第9页,共16页 2.内部资金来源预算是对预算期内税后利润、折旧的财务安排,由计划财务部负责。
3.融资预算是在预算期内需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的财务安排,由计划财务部负责。
4.其他资本性收入主要包括根据国家政策给予的政策性资本投入等,由相应责任单位负责。
(六)资本性支出预算
1.资本性支出预算是对预算期内进行资本性投资活动预计产生的现金支付的财务安排,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投资预算、还本付息预算、其它资本性收支预算。
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包括技术改造项目预算、生产性固定资产购臵预算和管理类固定资产购臵预算,由计划财务部负责。
3.权益性投资预算管理包括股权投资预算、债权投资预算,由计划财务部负责。
4.借款的还本付息预算由计划财务部负责。(七)专项预算
若在全面预算编制期无法预测发生的新投资项目,在项目确定时须编制专项预算,专项预算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责任单位需要提交项目工作内容简介,项目总体预算,分项目预算和用款计划。如研发部门提交的研发项目预算。
第10页,共16页 第四章 预算的执行、控制与分析
第十四条 预算的执行控制体系
(一)责任单位第一负责人:各责任单位的第一负责人根据本责任单位的预算目标,负责本责任单位具体业务活动的领导和监督,按照预算目标控制资金及成本的支出,完成指定的工作目标。
(二)计划财务部:计划财务部依据预算目标对责任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实施事中审核,确保预算执行部门在预算目标框架下运营。
(三)公司总经理:总经理在董事长授权的额度范围内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外行为进行审批控制。
第十五条 预算管理例会制度
(一)公司定期召开总经理办公会预算管理例会,对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预算管理的例会分月度/季度/例会,月度/季度例会召开时间在每月10日以前,例会在1月中旬。
(二)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例会,对前一月/季/年责任单位的全面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中的潜在问题,确定改进措施,明确下阶段的工作重点,确保全面预算的完成,或者必要时修正全面预算,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十六条 预算的差异分析
(一)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各预算单位要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差异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对整个经营活动加强控制。
第11页,共16页(二)各责任单位都要建立全面预算记录台帐(也可根据公司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计算机管理),按全面预算项目详细记录全面预算额度、实际发生额、差异额、累计全面预算额、累计实际发生额、累计差异额。
第十七条 预算内资金控制
(一)预算内支出,根据不同的审批权限由公司各责任单位主管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审批。
(二)需要资金使用的预算责任单位填写《资金支出申请表》,并附相关文件、合同或资料,按公司授权审批权限审批后,送计划财务部审核,计划财务部根据资金的周转情况和资金需求情况,办理拨付手续。计划财务部对于不符合预算的一概不予报帐。
第十八条 预算外资金控制
预算外资金申请,需由责任单位填写申请,该申请应该包括使用目的、/责任人、使用目标、使用方式等内容。总经理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内对各责任单位的预算外行为进行审批控制,在董事长授权范围外需向董事长专项申请,由董事长审批。
第五章 预算的调整
第十九条 预算调整原则
公司预算的调整决定权属于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办公会(董事长列席)。
(一)董事长对涉及公司经营目标的调整具有决定权。
第12页,共16页(二)总经理办公会在公司经营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他预算项目的调整具有决定权。
(三)各预算单位对自身预算项目的变动有申请调整和说明权。第二十条 预算调整程序
由于市场等外部因素的变化,或预算执行的差异分析,需要对原预算进行调整时,应该对现有预算作出调整。预算的调整程序如下:
(一)预算调整采取季度调整的办法。即每个季度的预算执行完毕后,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各责任单位提交下季度预算调整计划,并将调整内容编入季度滚动预算方案。
(二)公司于每月10召开总经理办公会,对月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由相应的责任单位提出预算调整申请及文件,说明调整内容及原因,并附相关文件(如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说明、相关政策变化情况说明、变更前后的经营计划、公司下达追加(或缩减)任务等),经过主管副总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三)计划财务部根据审批意见,编写月度预算调整通知书,以及调整后的预算方案下达给相关责任单位。
(四)调整后的月度预算采取附加预算的方式进行,附加预算与原预算合并使用,对原预算不做改动。
(五)对于季度内重大突发事件,按预算外支出办法处理。
第13页,共16页
第六章 预算的考核与激励
第二十一条
预算的考核
考核责任单位的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并与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挂钩,实施事后控制,增强全面预算管理过程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第二十二条
预算评价程序
(一)各责任单位于每月25日前将执行情况,形成预算分析报告,交计划财务部及各主管领导。
(二)计划财务部汇总、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于次月5日前,形成每月总的全面预算分析报告和初步全面预算执行情况意见。
(三)次月10日,召开全面预算月度例会,对前一月/季责任单位的全面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形成正式的公司全面预算分析、考核报告。
(四)次月15日前,计划财务部将上月预算执行考核意见下方相关责任单位,并根据公司《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及相关制度规定,对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考核。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预算制度经公司总经理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 自2013年X月X日起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预算制度颁布实施之前所制定的相关制度如与本制度不一致,则均须按本制度相关规定执行。本制度未尽事项,参照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第14页,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