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奖励办法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表彰对我国能源重大问题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调动能源领域及社会开展软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各级能源管理部门提高能源科学管理和决策水平提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属于部委级奖励,评审和授奖遵循公正、公平和依法公开原则。国家能源局负责维护其严肃性,对授奖成果严格把关审查。
第三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实行单位推荐申报制,每年评选一次。
第四条
国家能源局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工作。
第二章 奖项设置
第五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设一、二、三等奖三个等级。具体获奖比例根据当年申报成果数量和质量确定。若申报成果未能达到评奖标准,一等奖可为空缺。
第六条 每项获奖成果奖励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限额制,单位不超过5个,个人不超过10人。受奖单位和受奖人由推荐单位在申报奖励时按贡献大小排序。
第七条 国家能源局对受奖单位颁发奖状,对受奖个人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第三章 奖励范围
第八条 申报成果是以我国能源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及相关重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重大应用价值,对促进能源软科学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有重要参考作用。申报成果范围包括:
(一)能源软科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二)能源战略、规划、政策、标准,以及能源立法、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成果;
(四)能源行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五)能源国际合作、对外开放和境外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六)能源安全、能源预测预警系统、能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七)其他相关能源问题的研究成果。
第九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形式包括专著、研究(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和论文等。
第四章 申报程序
第十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推荐单位应为国家能源局机关各司和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行业主管部门,能源行业协会、学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能源企业等。
推荐单位必须为申报成果第一完成单位,且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第十一条 国家能源局每年下发开展评奖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申报成果的完成和应用时间、申报所需材料和成果申报截止日期等。
第十二条 推荐单位申报研究成果,应按评奖通知要求,提交完整、真实、可靠的申报材料。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一)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书;
(二)研究成果原件、缩写本;
(三)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三条 申报成果应是经过专家评审、鉴定或验收的成果。属于应用研究的成果,须出具使用单位的应用效果证明;属于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须提交在国内外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原件。
第十四条
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应由第一完成单位与其他完成单位协商一致后,由第一完成单位提请申报。
第十五条
设有密级的申报成果,推荐单位应按保密要求对其成果作必要的处理后再申报。
第十六条 能源软科学研究成果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应申报、推荐:
(一)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
(二)对软科学成果完成单位或完成人有争议的;
(三)研究成果未经鉴定或验收的;
(四)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
第五章 专家评审与获奖标准
第十七条 根据各单位推荐的专家,建立“软科学评审专家库”。从专家库中抽调专家,组成评审专家组,专家组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评审专家组下设综合、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专业评审小组,各小组专家5-7人。
第十八条 组织评审实行匿名制和专家回避制。评审专家不得泄露评审过程中的情况及未经批准的评审结果。
申报成果主要完成人不得参加当年评审专家组。
第十九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程序:
(一)初审。组成初审专家小组对所有申报成果进行初审,将不属于能源领域、不属于软科学研究和其他不符合申报条件的申报成果筛除,形成《初审意见书》。
(二)专业小组评审。对每项申报成果,先由该行业专业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各位专家分别填写《成果评分表》,对申报成果逐项按分值给予量化评价,并形成《专业小组评审意见书》。按各专业小组申报成果数的50%确定入围名单。
(三)全体专家评审。由专家组全体专家对各专业小组入围成果进行评审和打分,确定一、二、三等奖建议名单,填写《成果评分表》,形成《全体专家组评审意见书》。
第二十条 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标准:
(一)一等奖成果应具有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创新性突出,研究难度大,对决策影响重大,社会反响很大,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成果整体研究成熟完备,在同类问题研究中明显处于领先水平。
(二)二等奖成果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创新性较强,研究难度较大,对决策有较大影响,社会反响较大,可操作性较强,应用范围较广,成果整体研究较成熟完备,在同类问题研究中处于领先水平。
(三)三等奖成果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应用价值,一定的创新性,一定的研究难度,对决策有一定影响,有一定的社会反响,具有可操作性,具有一定的应用范围,成果整体研究基本成熟完备,在同类问题研究中处于先进水平。
第六章 批准、授予
第二十一条 国家能源局局领导召开由各司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对评审专家组提名的一、二、三等奖获奖建议名单进行审议。审议通过的获奖建议名单,经国家能源局局长批准后,进行公示。第二十二条 公示期为15天。公示期内,有关单位或个人对公示的获奖成果如有异议,须正式向国家能源局政策法规司书面提出,逾期或匿名的异议均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经公示无异议后,由国家能源局发文正式批准获奖名单,并召开大会向受奖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状、证书及奖金。
第七章 获奖成果的宣传与推广
第二十四条
国家能源局建立优秀研究成果库,编印《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汇编》,组织优秀成果交流和研讨,报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决策参考,积极发挥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作用。
第八章 罚则
第二十五条 违反第十六条规定,以及以剽窃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得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单位或个人,一经查实,撤销奖励,追回奖状、证书和奖金,公开通报,取消单位和个人下一届的申报资格。
第二十六条
参与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的相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一经查实,取消其参与评审活动的资格,并通报批评。
第九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能源局政策法规司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供电监管办法-国家能源局
附件
《供电监管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供电监管,规范供电行为,维护供电市场秩序,保护电力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能源局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全国供电监管和行政执法职能。
国家能源局派出能源监管机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负责辖区内供电监管和行政执法工作。
第三条 供电监管应当依法进行,并遵循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
第四条 供电企业应当依法从事供电业务,并接受国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简称能源监管机构)的监管。供电企业依法经营,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本办法所称供电企业是指依法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从事供电业务的企业。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供电企业违反本办法和国家有关供电监管规定的行为,有权向能源监管机构投诉和举报,能源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处理。
第三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教社科〔2009〕1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奖励高等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鼓励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三年评选一次,包括下列奖项: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论文奖(人文社会科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研究报告奖(人文社会科学)。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普及奖(人文社会科学)。
所有奖项分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第四条 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委员会(以下简称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教育部有关司局、有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奖励委员会负责审定评奖方案、聘请评审委员会专家、拟定获奖名单和奖励等级等。
第五条 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负责评审工作。评审委员会专家应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布等具体情况,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学术造诣高、学风优良的专家学者组成。
第六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由奖励委员会授权负责评奖组织等具体工作。
第二章 申报条件与组织
第七条 普通高等学校均可按要求推荐申报。申报者资格为:成果公开出版、发表或向实际工作部门提交研究咨询报告期间,正式人事关系在高等学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
第八条 推荐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第九条 申报人应按规定填写申请表,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申报材料须真实可靠,符合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十条 地方院校和其他部委院校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以学校为单位(以下简称申报单位)限额推荐申报。申报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汇总、审核后,在规定日期内集中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交。奖励委员会办公室不受理个人申报材料。
第十一条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推荐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成果形式、申请书等是否符合要求。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公示。
第三章 评审标准
第十二条 获奖成果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资料翔实,数据准确,逻辑严密,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符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体现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的统一。
第十三条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填补了本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
第十四条 应用研究类获奖成果应在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上有所突破,为党和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决策咨询意见和建议,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五条 普及类获奖成果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在宣传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播普及方面产生良好社会效果。
第四章 评审原则与程序
第十六条 评审工作坚持质量第一、宁缺勿滥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申报者不参加奖励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
第十七条 评审采取集中独立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委员会专家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评审标准,独立对申请材料进行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提出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评审委员会作出的获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进行复核。
第十八条 奖励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评奖工作情况汇报,审定获奖成果名单和奖励等级。
第十九条 拟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第二十条 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第五章 异议与处理
第二十一条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均可向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包括必要的证明材料)提出。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并写明联系人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并写明本人的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和电话。不符合本款规定和要求的异议,不予受理。
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有异议的材料组织专家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报奖励委员会审议裁定。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对提出异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密。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或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核实,通报批评或取消其参评资格。
第二十三条 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奖励的,经奖励委员会核实并报教育部批准后,撤销其奖励,追回奖励证书和奖金。
第二十四条 参与评奖活动的有关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泄露秘密,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处分。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原《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奖励办法
北航教字〔2010〕18号
为奖励在我校教学工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集体和个人,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优秀教学成果的内涵
优秀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可操作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包括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是指:
1、针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课程、教材、实验实践教学等的改革和建设,坚持教书育人,探索教学规律,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成果;
2、根据教育目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规律,在组织教学工作,推动教学改革,开展教学评估,加强专业(学科)、师资队伍和学风建设,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等方面的成果;
3、结合我校特点,推广、应用已有的国内外先进教学成果,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显著效果的成果。
二、奖励
1、等级
优秀教学成果奖是我校在教学工作方面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奖励,设校级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特别突出的可授予特等奖。
2、周期
学校将在每两年组织一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3、奖励
学校向获得校教学成果奖的单位或个人将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者,记入本人考核档案,作为职称评定、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凡属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者,评审委员会有权撤消其奖励,收回证书及奖金,并根据情节予以处理。
三、申报
1、申报条件
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成果应具备以下条件:(1)必须具有明确的思路和创新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管理质量等方面有改革、有创新、有突破,并具有明显效果;
(2)申报一等奖、二等奖的成果应达到国内同类成果的先进水平,三等奖应达到校内先进水平;
(3)至少经过两个运行周期或者两年的实践检验;(4)具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易于推广和被他人学习、借鉴;
(5)近两年内获优秀班主任、优秀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等单项教学奖励的最高等级获得者,以及在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指导学生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经学校认可,可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也可不受单位名额限制,申报高于三等奖的奖励,申报条件与审批标准同申报校教学成果奖的其它项目;
(6)已经获得过各等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成果,须在原基础上有明显提高,才能再次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
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个人或单位主要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人师表,在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2)在截止申报时的两年内必须在教学一线或者教学管理岗位上工作,并完成规定的工作量;
(3)每项成果的完成者个人或者单位主要成员一般不超过5人。
2、申报程序
申报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的单位和个人,须由各学院组织专家对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的项目进行审查,经学院院长签署意见后,在学校下达的限额内向校评审委员会推荐。
两个以上(含两个)单位或个人完成的成果,通过第一主要完成单位或第一主要完成人申请。
推荐申报优秀教学成果奖须提交以下材料: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一式三份);(2)成果总结(一式三份);(3)其他相关材料(一份);
(4)申报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项目,需有两位具有正高级职称以上的同行专家推荐,并提交专家推荐意见(一份);
(5)以上有关材料的电子版。
四、评审
1、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讲义)、优秀班主任、优秀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依据相关条例单独组织评审。
2、评审组织
针对每届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情况,学校聘请同行专家成立优秀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会按照本科和研究生各分为2-3个评审组。
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培养处是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其职责是:
(1)定期启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发布有关通知,接收各学院推荐成果的申请材料;
(2)对推荐成果进行材料审查:核查申报书及相关材料,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核实,要求其推荐单位作出说明;
(3)组织召开评审启动会;(4)评审过程中负责联络与协调;
(5)组织召开审定会,负责投票结果的统计和核对;(6)协助人事处师资科组织召开颁奖大会。
3、评审程序
(1)启动:由教务处与研究生院培养处组织全体评审委员召开评审启动会,介绍申报成果的总体情况,安排评奖日程及分组情况,将申报材料发送给各评审组。
(2)小组评议:各评审组由组长和副组长组织,负责本组成果的初评工作。通过专家审阅、小组讨论、申请人答辩等方式,了解申报成果的具体情况,产生小组评议结果,并将投票结果和排序向评审委员会汇报。
(3)评审委员会评议:由教务处与研究生院组织全体评审委员对全部项目进行评议、投票表决。根据情况,评审委员会可以通过组织公开答辩的方式对申报特等和一等奖的成果进行评审。
(4)投票: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由参加会议的评审委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推荐特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十分之九以上同意方可认定;推荐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认定;推荐三等奖的成果,须有参加投票成员的半数以上同意方可认定。
(5)获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项目须报校长批准,获三等奖的项目须报主管本科与研究生教学的副校长批准。
五、评审结果的公布与争议
评审委员会初评结果将张榜予以公布,公布后两周为公示期,对评审结果有疑义的项目,可以提出申诉或复议要求,由评审委员会领导小组决定是否进行复议或重新评审。公示期结束后,评审结果送校领导审阅批准,正式公布。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奖励条例》同时废止。
第五篇:国家能源局职责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共设综合、政策法规、发展规划、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司九个司,编制112人。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现任局长 吴新雄 机构属性
副部级单位发改委直属机构 总部地址 北京
1机构职责
(一)研究提出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拟订能源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起草有关能源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拟订有关改革方案,协调能源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二)负责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含核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的行业管理,组织制定能源行业标准,监测能源发展情况,衔接能源生产建设和供需平衡,指导协调农村能源发展工作。
(三)负责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组织推进能源重大设备研发,指导能源科技进步、成套设备的引进消化创新,组织协调相关重大示范工程和推广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1]
(四)按国务院规定权限,审批、核准、审核国家规划内和计划规模内能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五)负责能源预测预警,发布能源信息,参与能源运行调节和应急保障。
(六)负责核电管理,拟订核电发展规划、准入条件、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提出核电布局和重大项目审核意见,组织协调和指导核电科研工作,组织核电厂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七)拟订国家石油储备规划、政策并实施管理,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提出国家石油储备订货、轮换和动用建议并组织实施,按规定权限审批或审核石油储备设施项目,监督管理商业石油储备。
(八)牵头开展能源国际合作,与外国能源主管部门和国际能源组织谈判并签订协议,协调境外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按规定权限核准或审核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天然铀等)境外重大投资项目。
(九)参与制定与能源相关的资源、财税、环保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政策,提出能源价格调整和进出口总量建议。
(十)承担国家能源委员会具体工作。
(十一)承办国务院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1] 2机构重组
2013年3月10日披露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指出,国务院将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完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方案提出,将现国家能源局、电监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同时,不再保留电监会。改革后,国家能源局继续由发展改革委管理。发展改革委主要是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能源规划的协调衔接。[2]
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3历史沿革 国家能源局
国家能源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时设立的燃料工业部。1982年国务院能源委员会成立,承担能源行业监管职能。1988年能源部成立。1993年能源部撤消。
2008年成立国家能源局,下辖11个局机关。现任局长是吴新雄。
2010年1月28日,为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任主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任副主任。[3]
国家电监会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前身可以追溯到1955年设立的电力工业部。1988年电力管理相关职能划入新成立的能源部。
2003年国家电监会成立,开始履行电力市场监管者的职责,共有9个内设机构。现任电监会主席是吴新雄。[3]
4机构设置 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国家能源局设9个内设机构(副司局级):
(一)综合司。负责机关日常运转和人事、党群、监察、财务、资产管理、离退休干部工作;承担能源行业统计、预测预警工作;承担政务公开、新闻发布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研究能源重大问题;组织起草有关能源法律法规和规章草案;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承担相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
(三)发展规划司。研究提出能源发展战略的建议;组织拟订能源发展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承担能源综合业务;承担能源体制改革有关工作。
(四)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指导能源行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承担科技进步和装备相关工作;组织拟订能源行业标准。
(五)电力司。拟订火电、核电和电网有关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电力体制改革有关工作;组织核电厂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
(六)煤炭司。承担煤炭行业管理工作;拟订煤炭开发、煤层气、煤炭加工转化为清洁能源产品的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煤炭体制改革有关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煤层气开发、淘汰煤炭落后产能、煤矿瓦斯治理和利用工作。
(七)石油天然气司(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承担石油、天然气行业管理工作;拟订油气开发、炼油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承担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有关工作;承担国家石油储备管理工作,监督管理商业石油储备。
(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农村能源发展;组织拟订新能源、水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
(九)国际合作司。承担能源国际合作工作;拟订能源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及政策;协调境外能源开发利用;承担机关外事工作。机关党委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党群工作,办事机构设在综合司。
国家能源局前身、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机构设置:综合处、信息政策处、电力处、煤炭处、石油天然气处、石油储备办、可再生能源处、国际合作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