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扶贫模式带动扶贫增收
创新扶贫模式 带动扶贫增收------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事迹材料
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12月,是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粮油种植、社会化服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黟县供销社持股40%,目前拥有社员2473户,优质粮油种植基地2.1万亩,各类农业机械90多台套,实现了山区粮油种植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专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式经营。
一、主要做法
合作社积极实践,探索解决了“种粮如何出效益,山区规模化机械化如何管理,产量与质量如何兼顾,一二三全产业链如何打造”等一系现代农业发展问题,构建了优质粮油产业产销一体化体系。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用工业理念、共享发展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整村流转“屏山模式”。在屏山、龙江、宏村、横岗等村整村流转土地4600余亩,每年每亩以国家稻谷收购价格乘500斤计算支付农民租金。同时,按每亩60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实现了农民、村集体、合作社共赢发展。土地托管“碧山模式”。由碧山村村集体将2170亩土地全部流转,委托合作社代耕代种,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全程社会化服务,稻谷按最低高于国家收购价格每斤0.1元进行收购,病虫害采取生物农药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土地入股“田川模式”。在田川村成立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农民以43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龙头企业以现金、管理入股,村集体以管理入股,村民组以闲置土地入股,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发展优质粮油。2016年田川合作社每股分红610元,村集体增收1.16万元,实现了农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并有效解决了土地抛荒问题。2017年对田川模式进行了复制推广,先后在黟县汪村、柏山、湖田、马道及黄山区等11个村建立了分社,土地股份合作基地达6000余亩。在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推广效益更高的中草药、菊花等经济作物种植,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坚持共享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同当、共赢发展。实现抱团发展。依托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及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服务体系,吸纳了26家家庭农场成立“有农优质粮生产油联合体”,实行“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种植安排、统一机械化服务、统一收购、统一品牌销售”。目前共发展优质粮油基地2.1万亩,2017年实现粮油产量1.1万余吨,联合体也被评为全省首批示范联合体。在2018年国家稻谷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情况下,合作社坚持发展优质粮油,抱团取暖,以高于国家稻谷收购价0.1元/斤——0.5元/斤价格回购成员稻谷,保障了成员的种植效益。建立服务平台。组建机械化服务队,制定服务标准和《优质粮油规模化种植手册》,为种粮大户提供从育秧、耕种、植保、收割、烘干的全程机械化服务。2017年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收割烘干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5万多亩。提供社员金融互助帮扶。与黟县供销社资金互助部共同开发有农联合体专项贷款,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规模化粮油种植专项担保贷款。2017年在柏山分社社员分红大会上,社员将分红存入资金互助部,实现社员互助发展。同时,合作社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实施农民创业接力棒计划,以现金和物资的形式向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贷款,每户可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
三坚持差异发展。树立品牌兴企、突出产业融合,提高产出综合效益。在品牌经营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绿色生态为主攻方向,以胚芽米系列为主打产品,严把品质、安全关,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区域品牌形象。在产业链打造上。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合作社已与微笑草帽(上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合作,以农民土地、资产入股的形式,正在计划实施南山小镇项目,发展参与体验游,组织消费者亲身参与粮油种植、生产、收割、加工全过程,感受田园风光,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带动更多的村民收益。在现代流通体系上。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促进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同时,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从生产到加工全程可监控、可追溯,让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的优质大米。
四是坚持科技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黄山学院、黄山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开展技术协作。合作社专门建立了200亩的科技试验田,开展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农艺结合等各项试验,召开现场会,向社员推广。不定期召开各项农业种植、管理、农机操作等培训,举办“种粮标兵”、“农机竞技”等各项农业技能比赛,增加科技兴农意识,促进生产发展。
五是发挥基层供销社“为农、惠农、姓农”作用。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各分社场所、人员优势,正在逐步把基层供销社向各个村发展。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土地入股,把土地集中起来,开展规模化经营;在分社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服务场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采购销售、全程社会化服务,技术服务,农产品就地销售,物流代办,电子商务,社员资金互助等一系列服务;让更多的农户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受益,也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扶贫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帮扶。通过合作社自身产业经营发展,发挥引导带动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帮助贫困户增收。合作社四年来累计支付田租和分红1325.8万元,农民工工资580余万元,涵盖2854户农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2200余元。其中贫困户 171户,支付贫困户租金 97.5万元,贫困户平均累计增收6600元。
二是帮扶贫困村成立土地入股合作社。帮助贫困村村集体成立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依托全程社会化服务,建立优质粮油种植基地,实现贫困村村集体、贫困户增收。
三是对接慈善基金帮扶。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合作社提供担保,基金会对合作社内20户相对贫困家庭提供总计100万元免息无抵押借款,每户平均可获得5万元创业发展资金支持。
四是直接捐赠。对口帮扶重点贫困村——柯村镇湖田村发展产业脱贫。结合湖田村实际情况,帮助湖田村成立了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发展黄山贡菊和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向湖田村捐赠水稻秧苗345万株、菊花苗8.1万株、生物有机肥15吨。
五是入股农机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小额贷款350万元入股,13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资金130万元入股,合作社以现金和农机折旧共310万元入股,共同成立黟县有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独立核算,为种植大户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稳定收入。合作社实行保底6%+效益分红,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长期受益。该模式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长效收益同时,还极大增强了黟县社会化服务水平,保障促进了贫困村和其它乡村的土地流转,使得扶贫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实现了共赢发展。
第二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蒲城县产业扶贫新模式调研
来源: 综合处 日期: 2017-12-20 作者: 秘书处
蒲城县作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有119个贫困村、1.5万户5.1万贫困群众需要脱贫,其中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10318户37145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建立了领导小组议事、信息台帐、专项督查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县镇干部“321”包联帮扶责任体系。按照“六个一批”要求,在统筹抓好教育、搬迁、兜底保障的基础上,蒲城县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新型经营主体为纽带、以园区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帮扶,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出“产业联结”、“产业菜单”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集体经济积累壮大的“双赢”路子。截止目前,全县选定参与企业和新型经济组织45个,建成或在建产业园区(基地)45个,帮带贫困群众3015户10913人,指导自主发展产业650户2379人,光伏扶贫614户2279人。
一、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产业扶贫的关键就是培育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蒲城县坚持县委统一领导,镇党委统筹主抓,村支部全力攻坚,党员干部全面参与,一村一策、因村施治,一户一策、户户不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级党支部在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苏坊、龙阳等地的产业扶贫中做了有益尝试,形成六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以苏坊镇桥绒村为代表的“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带动扶助模式。该模式成为农业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扶贫样板,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以10000余亩的苏坊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由镇政府负责建设产业园区,村集体负责管理园区公共事务,专业合作社分区域按照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六统一”标准进行生产指导,由贫困户或产业能人进行生产劳作。
具体来说,园区由镇政府争取资金,建成主干路、生产路硬化、滴灌配套、绿化等基础设施,并跨村完成1780亩核心区建设。桥绒、党定、苏坊三个村“两委”具体负责园区管理,已建成温室大棚272座、无支架大棚553个,分别由田运果蔬、佳宏尚品、绒乐瓜菜、农乐原瓜菜四个专业合作社实行分区域管理,由产业能人租赁使用,贫困户以5万元贴息贷款、流转土地入股或以土地租金价入驻园区从事生产劳作。以现价计,贫困户每年每棚可收入3万元,并可获得入股分红收益4000元,当年即可实现脱贫。
该模式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资本化运用,村集体可收取1600元/年的承包费,除去土地租金,三个村集体每年可获收益13万元。村集体收益由镇“三资办”统一监管,用于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例如,桥绒村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特别制定了扶持政策,对贫困户,每个无支架大棚补助5千元、日光温室补助2万元,第一年地租全免等,减少了贫困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每个棚的收入至少在2万元以上,三年实现全村328户贫困户脱贫任务。
这种模式被尧山镇成功复制,并进化为“镇政府+裕康金银花合作社+贫困户+产业链”模式,由村集体争取县镇政府支持,扩大当地金银花产业规模,政府进行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投资,村委会与合作社具体进行产业规划,提供产业发展政策保障,形成产业链。具体方式有三种:
1、承包方式。由村集体与合作社流转土地400亩,提供金银花成品园,每户贫困户承包土地2亩,所得金银花再由合作社回收。前三年每亩毛利润可达3000元,预计年收益6000元。合作社用三年时间收回种地与金银花成本,承包的金银花归各户所有,成本仅为土地流转费用。
2、入股方式。由村委会负责规划金银花种植基地,各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入股裕康金银花合作社,年底按入股金额的8%分红,确保每万元保底分红800元。
3、务工方式。贫困户在种植园和金银花茶厂务工,提供劳力。男工每天90元,女工每天70元。
二是以龙阳镇东王村为代表的“党支部(村委会)+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该模式同样是农业经济发达地区的模板,主要突显了村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东王村地处蒲城县城东南方,与苏坊镇桥绒村一样,土地平整,灌溉方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良好。该村支部班子战斗力强,敢为人先,十多年前就带领群众发展大棚种植,形成现代化的产业园区。目前,全村建有标准日光温室268座、无立柱大棚1500亩、5至8米拱棚2500亩,户均11.2亩棚,栽培的主要作物有杏、桃、樱桃和蔬菜等十余个品种。20l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19万元,近80%的农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但因医疗、教育、住房等因素影响,全村仍有84户327人没有脱贫。
为解决贫困户的发展问题,东王村建立了党员示范扶贫产业园区,形成了“支部+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的增收模式,并引入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支部牵头搞培训、跑贷款,党员和贫困户结对子、一帮一,加上第一书记、回原籍干部和青年挂职干部的助力,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中的资金、技术和信息问题,更提振了他们脱贫的信心。脱贫问题解决后,东王村计划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生态、有机农业和大力培育土专家,提高大棚种植技术,巩固扶贫工作成效,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以苏坊镇党定村为代表的“党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该模式在主导产业集约化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产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在发展奶山羊养殖产业中,为解决散养卫生差、技术缺、销售难等问题,由村党支部主导,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养殖小区;产业大户投资建设大棚,购置奶山羊;贫困户由村上担保,提供贴息贷款,购买投入奶山羊,在大户的带动下共同发展。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统一培训、统一青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养殖投资难、管理难的问题。在销售上,由村党支部牵头,与富平红星美羚乳业公司签订协议,在小区建立挤奶站,统一采集奶源,统一销售。
目前,已建成养殖棚8栋,饲养奶山羊1000余只,入驻贫困户21户。一只羊年收入2000元左右,养殖贫困户的年收入可达2万元左右。另外,红星美羚乳业公司每公斤给村集体0.3元作为管理费用。这样,村集体每年有20万元左右的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的实力。
四是以椿林镇为代表的“多型产业+新型合作组织+贫困户参与分红”的脱贫合作模式。适用该模式的地区产业集约性相对较差,规模较小,并未形成产业基地,但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在发展方向上,该镇选定4家重点合作社和9家发展合作社,确定甜桃、牡丹、山羊、黑猪为主导扶贫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导向,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打破村村独立格局,跨村合作发展畜牧养殖、设施农业。
加强对涉农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的政策指导,促进各类组织发展壮大。镇政府招引陕西中资国业牡丹发展有限公司在4个行政村发展油用牡丹。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公司中,其享有国家贴息的银行贷款资金约3至5万元投入公司参股使用。贫困户每年参与分红,有劳动能力的,每户可至少一人到园区务工,确保实现当年脱贫。
东府生态关中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参与合作的贫困户提供保姆式全程服务。贫困户使用扶贫贴息贷款向合作社入股,合作社负责担保、还款等事项,扶贫贷款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使用。合作社对黑猪进行集中统一饲养管理和销售,承担在饲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每年对贫困户进行分红。同时,带动周边养殖户调整养殖结构,使黑猪养殖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
秦汉甜桃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底建成冷棚43座,一期带动贫困户28户。合作社为每户贫困户建大棚1座,负责技术指导和销售,贫困户以扶贫贴息贷款入股。采取“党员示范户+贫困户”和“六统一”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学习相关技术,帮助贫困户通过务工收入、产业收入脱贫。白家塬酥梨合作社、椿欣酥梨合作社依托现有示范园区,扩大种植规模品种,贫困户以土地或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提供务工条件,贫困户可得到务工收入和投资分红。
五是针对贫困户作务能力差的特点,推广“党支部+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经济欠发达、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贫困户的果园大多疏于管理,收益较低,由党支部做媒介,引导贫困户将果园交由示范户托管,贫困户转换角色在自家果园为示范户打工,按照示范户要求进行施肥、打药等,实现果园增收,示范户从果园增收利润中付给贫困户相应的承包租金和务工费用,最终实现贫困户脱贫、示范户增收的“双赢”。
六是“其它企业+贫困户”模式。增加务工收入是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自然条件较差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模式。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原则,积极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外出或就近务工,增加现金性收入。椿林镇万兴村由村干部牵头,采取“村支部+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全村46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到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出资入股,贫困户用扶贫贷款持股分红。尧山镇主动联系考察保罗兰制衣、金粟山蛋鸡、瑞康农业、同富兔业等成熟的企业15家,带动全镇发展生产,促进881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实现脱贫。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蒲城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讨论,将苏坊、龙阳等镇的产业扶贫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印发全县,引导贫困户走“产业联结模式”、“产业菜单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1、强有力的领导和健全的机制是关键。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蒲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工作,先后六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精准识别、体制机制等问题,统筹推进脱贫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镇村明察暗访,研究动态,给予脱贫攻坚工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制定下发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领导及部门联村包户脱贫攻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健全了领导小组议事、帮扶联系卡、信息台账等工作机制。各镇办、各部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进落实,做到了有班子、有机构,事有人管,业有人干,形成了层层传导、清晰有力的责任体系。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抓镇促村、夯实基础,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壮大集体经济。以开展“城乡党组织共建、青年干部挂职、干部回原籍、选派第一书记”等党建活动为抓手,选派干部驻村帮扶,夯实基层基础,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脱贫攻坚的“一线作战部”。在抓好党建的同时,实施项目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改革,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力提升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
3、积极探索推行产业帮联模式。对已经成熟的六种帮联模式,根据各镇实际情况进行推广。在产业基地,积极推广“镇政府+产业园区+新型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提出发展产业就是扶贫的口号。由镇政府跨区域建设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由专业合作社分区域管理指导生产,由产业能人或贫困户进行生产劳作,实行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在产业基础良好的乡村,推行“村党支部+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用组织力量加市场力量推动扶贫。由基层党组织牵头,利用项目资金单独建设或吸引产业大户、技术能人联合建设产业园区(建成后产权或股权归村集体所有),吸收贫困户托管入驻或由产业能手和贫困户租赁使用。在产业基础较好的镇村推广“产业+新型合作组织+贫困户参与分红”模式。强调百花齐放,鼓励支持贫困户加入各类新型合作组织,享受行业分红。针对产业基础较差的乡村,推行“党组织+党员示范户(产业大户)+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每户党员示范户结对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在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方面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帮助。推行“政府+农村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依托全县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网店、线下实体店等,为贫困户网购商品、网销农特产品、提供物流配送岗位等,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推行“其它企业+贫困户”模式。依托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4、让贫困群众自主“点单”。结合《蒲城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蒲城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对全县现有特色优势主导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在坚持产业带动、主体联结、长短结合、互惠互赢、自主选择、自愿认领的基础上,制定出全县扶贫“产业菜单”,选定29类产业,让不愿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自愿、自主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产业,在镇村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5、下势解决贫困群众后顾之忧。资金问题是制约贫困群众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贫困群众缺资金问题,蒲城县制定出台了《金融扶贫实施意见》,县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风险担保金,撬动金融机构贷款2亿元,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且经镇村评级授信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的贴息贷款和3000元的产业直补资金。截止目前,已有473户群众获得1739.17万元的贴息贷款,3189户签订了意向协议。
三、几点启示
1、产业基地建设是脱贫攻坚的依托。调研发现,越是产业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越活跃,贫困户的相对贫困程度就越低。反之,在产业薄弱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贫困户的贫困程度也较高。所以,注重产业发展,融入市场经济环境,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活力和潜力的企业发展,打造产业基地,发挥基地的致富载体和带动作用,是各级政府推动脱贫攻坚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方向。
2、精准施策是脱贫攻坚的保证。在产业基地,实行大的产业政策辅之以一些精准政策,就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在产业发展较差的地区,必须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精确性,才能使脱贫工作取得成效。所以,在县、镇政府产业统筹的前提下,村党支部包抓包联,党员示范户、产业大户的引领作用更加重要。要做到没想法的给思路,没资金的给资金,没技术的给技术,没渠道的给通道,把零散贫困户同各类新型组织结合起来,让群众“点单”,促其脱贫致富。
3、党的组织引领是脱贫攻坚的明灯。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尤其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既不是越俎代庖,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充分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发现问题、组织群众,尊重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促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蒲城县人民政府研究室
成 员:田民孝 杜红格
杨 霖原县锋郑永平
第三篇: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报告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材料
企业扶贫 农企双赢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是忻州市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是我省唯一的羊绒毛无纺非织造布生产加工基地,属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33333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总资产11756万元,职工150人,其中安排贫困职工和农民工67人。拥有八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纯羊绒(毛)絮片、羊绒被、羊毛手工地毯等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2005年“暖神牌”羊绒服装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05年申请羊毛复合保温材料专利成功,2005年又被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销售收入达到4384万元,利税709万元,对我县扶贫起到带头作用。
2005年为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贫新思路,大力促进我县养羊业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公司+农户”和“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企双赢”的脱贫致富新格局。实施了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多次得到省、市、县三级扶贫部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资助公司进行绒山羊原料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0年青海玉树地区地震,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向玉树地区捐赠救灾款物10万元,其中现金2万元,衣物8万元,体现了全公司职工的深情厚意。
一、公司+农户:
我们已在连续四年抓原料基地建设,实施绒山羊改良较好的岚漪镇21村270户,宋家沟乡19村154户,高家会乡10村100户,大涧乡6村100户,共计4个乡(镇)65个行政村950个养殖示范户中配合扶贫整村推进计划,实施了以引进“辽宁盖县绒山羊”和良种选育相结合的基地建设计划。2006年3月从辽宁盖州市购进种公羊100只,种母羊300只。2007年购进当地养殖户选育种羊796只。2008年购进内蒙巴美肉用种羊300只,共计1496只,几年来无偿资助养羊户、贫困户种羊1200余只,进行繁殖、改良、淘汰原有本地产绒少的绒山羊,逐步改变全县的羊群结构。
二、人工种草:
我们选择的养殖示范户人均承包四荒150亩以上,因地制宜,草灌结合选用传统草种和新型草种相结合的办法。人工种草7500亩,其中克冷摩750亩,紫花苜蓿750亩,草玉米3000亩,柠条3000亩,亩均产草5000公斤,保证羊群安全越冬有充足的饲草和饲料,人工种草采取的办法是草种,化肥公司无偿提供,养殖户自己管理,种下的草归养殖户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养羊户的积极性。
三、签订养殖合同:
和950户养殖户签订了养殖合同,周期为五年。无偿给950户养殖户无偿投放种公羊、种母羊1200余只,户均1.3只,让他们进行羊群品种的改良,提高产绒率。定期派兽医人员到养羊户中进行疾病防
-2-治工作,帮助养羊户建立养羊档案,给绒山羊打耳记,每年五、六月份利用农闲时间深入到四个乡镇65个村对所有养羊户进行了圈舍饲养技术的培训,疾病的预防与防治。母羊产羔前后期管理与羔羊初期如何管理饲养,给群众购买了一部分绒山羊饲养与管理手册,通过培训羊羔成活率达到75%以上,死亡率下降到5%左右。羊绒收购按保护价,贫困户出售山羊绒在50斤以上,山羊毛在100斤以上者奖励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极大地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拓展了科学养殖之路。
四、基地建设:
在岢岚县岚漪镇道生沟村修建种羊场二处,占地2000m,建筑面积2000m,其中:羊圈30间900m,草房6间180m,宿舍6间180m,办公室6间180m,化验防疫检疫中心一处,蓄水窖11个680m,蓄水池一个2000 m,各种饲草饲料加工机械10台(套)以点带面,有效地配合了养羊示范户的羊群改良繁殖工作,并为基地建设积累了成功经验。
五、经济效益:
1、基地效益:通过实施基地建设项目,使基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初见成效,2006年524户年初养羊56000只,根据最近统计养羊总数已达到75000只,新增19000只,户均36.3只,人均新增8.4只,实施前养殖户人均养羊24.7只,通过项目实施人均养羊达33.2只,增长34.4%。给公司提供羊绒30吨,羊毛50吨,价值75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每只羊40元,总费用为300万元,净收入450万元,项目区2260人,人均纯收入为1991元,连同农业收入,可达3000元,达到
3232
2了预期效益,为贫困地区走出了一条致富道路。
2、公司效益:原料基地的建设,保证公司全年的正常生产,根据测算,今年公司生产羊毛复合保温材料110吨,销售收入175万元,羊毛绒被40000套,销售收入3000万元,除去生产成本1500万元,新增产值1500万元,利税450万元。
3、项目区效益:道生沟村是项目实施区之一,全村111口人,2005年进行绒山羊改良后,羊绒单项收入约11万元,仅绒一项人均收入1000元。该村有适龄母羊1000余只,经与辽宁盖县种公羊相配,产羔率高,在75%以上,如养殖户张荣虎的羊群50%的母羊一胎产3羔,由于管理的好成活率100%,他的成年绒山羊产绒在1.5公斤左右,而且绒头长度达3-4cm,品质高,色泽正为绒中上品。2005年该村绒山羊羔约750只,羊羔可增加收入750只×120元/只=9万元,人均增收800元,仅羊羔羊绒两项人均收入可增1800元,农业收入人均1200元,总计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圈舍养羊的极积性。
4、社会效益:除了项目区2260个规模养殖户人均养羊纯收入1991元外,二年后基地规模养殖可发展到1000户,三年后可幅射12个乡镇,带动3523户贫困户,项目区新增养羊13万只,产绒达到40吨,山羊毛产量达到100吨,全县养羊可达54万只,产绒可达到216吨。除此之外所产的羊粪30万担,可为10000亩良田提供优质羊粪,保证了粮油产量稳步增长。而且对资源的管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保持水土、恢复植被必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
-4-改变了观念,在养殖技术上改变了传统的群养羊、乱啃荒的放牧方式,实行圈舍饲养,围栏养殖的方式提高了养羊质量,提高出绒率(绒山羊的出绒率为0.8公斤-1.5公斤,本地山羊出绒率为0.2公斤,是土种羊的4-5倍,)改善生态环境为全县的绒山羊改良和圈舍饲养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改变了羊群整体结构,由于本地山羊逐年退化,绒头短,均在2-3cm左右,而改良后的绒山羊绒头在4-6cm左右,因而引进优良品种进行绒山羊改良是十分必要的。
六、示范带动作用:
1、项目单位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项目的总体运作模式是:①种羊繁育场繁育出大批优质肉用种公羊,通过政府补贴出售、租用、有条件出借等多种方式下放各乡镇的种公羊人工授精站。②种公羊人工授精站通过配备人工授精器械、药品与技术培训,建立起面向农牧户、上门服务的技术服务队伍,帮助养殖户开展杂交改良。
绒山羊产业化的实质是各环节分工的连贯性、专业化、集约化与利益分配的稳定性、合理化,通过产业化配套,使分散的“弱者”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增强养羊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养羊户共同致富。县农业局、扶贫办与种羊繁育场共同整合项目资金、种羊、器械及技术力量,集中扶持各村、镇的“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开展优质杂交肉羊生产;在每个自然村选择一户种羊户进行培训,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农牧户的配种站,-5-每配出一只优质杂交羔可挣取6元服务费。目前,岢岚县各村、镇已有80多个与繁育场签订杂交合同的农村配种站,培训科技人员60名、农民200多名,已经免费为农民改良优质标准化肉羊4万多只。
在加大绒山羊改良服务力度的同时,暖神公司养殖场引进巴美羊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肉用羊以高于当地土种羔羊5%—10%的价格承诺收购来自“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各个层次养殖专业户的3-4个月龄的优质杂种羔羊在基地集约化育肥,并逐步形成每年五批次共20万只标准化优质肉羊的批量供应能力,优质优价供应给“蒙羊”、“老马清真”等周边加工生产高档分割羊肉的企业,其它二级育肥企业及农牧户也可加入交易。集中获取的较大利润,除让利养羊户外,还可补贴种羊基地、技术服务中心等环节,减轻、消除农民的负担与顾虑,确保优质绒山羊羊产业链条的连贯顺畅。
2、辐射带动基地、农牧户
结合岢岚县农民的实际情况,暖神公司巴美肉羊和绒山羊二大品种利用自身优质种公羊多、技术服务辐射力强的优势,摸索总结出 “单元养殖户”、“中心养殖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等四种适合不同层次农牧户的杂种肉羊生产模式。通过项目的实施,将全面带动岢岚县养羊户从事优质标准化肉羊生产。
第一种为入门模式,称作“单元养殖户”。具体规模为每户养殖1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形成一个专业养殖单元,农村配种员为其作杂交配种服务。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杂交肉羊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并有种植3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
-6-第二种为基本模式,称作“中心养殖户”。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自然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拥有1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30只以上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并有种植60亩牧草和棚舍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入种公羊,技术服务中心将其培训并雇用为农村配种员。
第三种为示范模式,称作“家庭牧场”。这样的养殖户在一个行政村只选择一户,其规模是配备3只纯种巴美种公羊,有150只土种羊作为基础繁殖母羊。对该养殖户的基本要求是:自愿通过养殖生产达到增收目的,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养殖经验与配种技术,并有种植200亩牧草、棚舍、饲草料加工机具等条件。由政府补贴购买及企业优惠出租、有条件出借等相结合的方式配备种公羊,由技术服务中心、育肥基地将其培训并雇用成为农村配种员、羔羊回收的农村经纪人。
第四种为规模化模式,称作“养殖小区”。本模式直接利用移民新村、养羊专业村的基础资源,繁育中心的种羊、人工授精技术支持与稳定的育肥羊收购销售渠道,使移民户、专业户相对集中于小区内进行标准化杂交肉羊养殖,并有相配套的牧草供给、标准化饲喂设备等条件。
每年为社会提供种公羊700多只,实现15万只基础母羊人工授精改良。可以大大提高农民养羊的积极性。近期主要辐射周边地区,以后辐射范围将逐步扩大到周边盟市。
3、促进农民增收情况
-7-农牧户饲养基础母羊,由放牧转变为舍饲,由土种羊转变为杂种羊,农牧户的纯收入可由原来的60元/只增加到200元/只。单元养殖户年均增收1400元,中心养殖户年均增收4200元,家庭牧场年均增收2.10万元,养殖小区年均增收8.40万元,对农民增收有显著支撑。改良土种母羊30万只,育肥杂种羔羊30万只,按户均4人、30只土种羊计算,直接受益农牧户达10000户,直接受益达4万人,可实现岢岚县全县农民增收4200万元,人均增收1050元,户均纯收入4200元。
4、公共服务覆盖范围
公司生产出的绒山羊与2010年引进的纯种巴美种公羊和种母羊直接销售给岢岚县农户,种母羊可扩大当地优良肉羊的比重;种公羊可以改良当地肉羊品种,提高肉羊的生长速度、繁殖率、羊肉品质和生产效益。近期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主要是岢岚县及周边地区农牧户,同时可辐射到忻州市岢岚县各乡镇,并辐射带动周边各县。
山西暖神绒毛精品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二年八月五日
第四篇: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作业:
怒江州扶贫增收致富
(**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怒江州“五位一体”的实际,大力发展怒江州特色产业,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稳定可靠的增收来源,使群众脱贫致富,是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怒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行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特殊县情,导致起步晚、底子薄,脱贫致富难,整体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生存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95%以上国土面积为山区,地质结构脆弱,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受土地的制约,耕地面积少,全县耕地面积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80%,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粗放的耕种模式,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贫困呈区域性贫困、条件性贫困、民族性贫困和素质性贫困,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贫困面和贫困程度属全省前茅,整体发展水平滞后,扶贫攻坚任务艰巨。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全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严重滞后,1
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人民群众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
四、生态保护任务重,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县有55.6%的国土面积被纳入自然保护区,而境内拥有的水能、矿产、旅游、生物和民族文化等五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矿产和水能资源大部分处在自然保护区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内,受国家政策的制约,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资源优势一直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核心增长极,缺乏支撑的特色产业,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依靠国家扶持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基于**县的特殊性,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作为从事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事业的部门,应该努力争取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三江明珠”—国内知名生态旅游品牌,努力把**打造成中国最具魅力的特色生态旅游县之一,使**成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生态公园。以旅游业带动为主,打造“一区四片”,一区:独龙江生态旅游区;四片:丙中洛景片、迪麻洛景片、野牛谷景片、骡马道景片,大力开发文化旅游。
二是开发重点景区和线路。以县城为中心,构建五大特色旅游组团。以交通通道为纽带,以独龙江、丙中洛核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独龙江、丙中洛、迪麻洛、野牛谷、骡马道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迪庆、丽江等旅游热线的链接和旅游区域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构建
跨区域旅游协作网。
三是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五大旅游组团之间的交通联结,形成片区大容量、高安全、快速度、无障碍核心旅游环线。加快改善旅游组团内交通条件,建设一批组团内便捷旅游环线。积极推进五条精品旅游线路交通、游路建设,形成以公路为主体的快速旅游通道,加强道路的旅游标识系统建设,规划一批汽车营地。
四是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加强独龙江乡、丙中洛镇、捧当乡、茨开镇、普拉底乡旅游接待和服务功能建设,把独龙江乡、丙中洛镇建设成为**片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形象窗口。完善和提升利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特色民俗“农家乐”,支持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繁荣旅游市场。
五是旅游产品多元化开发。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实施特色民族村和独龙族、怒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工程,形成一批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村和片区间的旅游网络。进一步开发根雕、奇石、酒、民族服饰、手工制品等旅游产品,大力支持休闲度假养生、农业生态及会展等旅游项目,形成有效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的支柱产业。
扶贫增收致富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实现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2013年5月19日
第五篇:【案例分享】重庆武隆创新扶贫模式
创新扶贫理念 拓展扶贫领域 全面开创全社会参与的统筹扶贫大格局
社会扶贫工作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不断拓宽社会扶贫领域,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重要体现、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又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帮困传统美德的时代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武隆县把社会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大扶贫理念,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不断健全机构,不断完善机制,不断探索社会扶贫模式,以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济困事业为抓手,不断引领扶贫开发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手段,走出了一条具有武陵山区特色的社会扶贫之路,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以“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为目标,以凝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济困事业为抓手,不断引领扶贫开发思路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手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扶贫工作新路子,加快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五年来,我县共争取社会扶贫资金2.5亿元,引进社会帮扶资金7.5亿元。
一、狠抓“三大创新”,吸纳各方资源,积极探索社会扶贫模式 一是走创新开展“城乡互动〃结穷亲帮扶”活动。广泛聚集社会爱心人士或企业本与扶贫济困事业,开展“城乡互动〃结穷亲帮扶”系列活动,创新“城市富人”帮扶“农村穷人”长效机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城市爱心人士与贫困农户结为“亲戚”的达2000多对,有各级干部8000余名结亲帮扶贫困农户1.39万户,筹集各类帮扶款物近亿元。二是创新推行社会扶贫信息化。把建设贫困村信息路与开发扶贫爱心救助网、扶贫对象监测网和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路三网”的信息化社会扶贫工作格局。将贫困群众的姓名、家庭人口、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资料上传到网络上,并对外公布急需助学、助残、助医、助智、助技术、助产业等方面的信息,借助网络让愿意奉献爱心的单位或个人,能快速、便捷地找到合适的救助对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社会各界通过网络向武隆捐赠款物近1000余万元。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是通过扶贫爱心网搜索到我县白马镇板桥小学缺教学设备、学生缺衣、缺学习用具的实际情况后,组织重庆、福建、陕西等几个省市的职工捐款10万元,为学校购置了2套多媒体、7台电脑、1台数码相机、1套乒乓球台等教学设备一批、为全校170名师生每人赠送校服1套、运动鞋1双。三是创新探索特殊救助扶持制度。将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融合、,筹资近2000佘万元,建立46个农村扶贫互助协会,向贫困农户发放3000-10000元生产借款,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出台《农村特殊贫困户救助办法》,建立救助式扶贫基金,对因重病、学生读书、重灾祸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特殊群体,从就医、就学、住房重建等方面给予1200-30000元不等的救助和帮扶,促进他们早日脱贫。
二、突出“三个联动”,依托帮扶单位,广泛开展定点协作扶贫 常言道:财政扶贫有限,社会扶贫无限。因此,找们树立“大扶贫’理念,在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的同时,也加大与水利部、济南市、厦门市、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等帮扶单位的对接力度,着力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市级扶贫集团对口帮扶工作。一是与定点协作扶贫单位联动。深化国家水利部定点帮扶,部领导先后100余人次深入武隆调研,下派6名干部挂职扶贫,援助设立重庆市首个区县水文局,累积投入水利行业扶贫资金13.93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9015处,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91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1.3平方公里。争取山东省济南市开展东西扶贫协作,捐助财务资金900万元,助推武隆教育发展、农业改良、招商引资、旅游管销。二是与市级扶贫集团联动。直辖以来,四任市委书记先后联系武隆,市委办公厅扶贫集团、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先后对口帮扶武隆。累计下派干部88名,直接投入帮扶资5300余万元,协调引进资金3.52亿元,帮助实施扶贫项目757个,与6267户贫困群众建立结亲帮扶关系,资助贫困学生4315人次,送去慰问款物1490.56万元,帮助我县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信息扶贫等实现全国领先,建成公路、桥梁、电站、旅游等一批重大扶贫项目,对促进武隆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与其他帮扶单位联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拓宽帮扶渠道、汇集帮扶资源。不断拓宽帮扶渠道、汇集帮扶资源。与德意志银行、新加坡边氏援助组织、香港道德会、中国民生银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厦门南普陀寺、珠海京威公司、长安集团、同创集团、华为集团等30多个境内外单位建立扶贫协作伙伴关系,获得各类捐赠5000佘万元,帮助贫困村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三、做到“三个到位”,坚持自力更生,深入推进县内集团扶贫 一是集团对口帮扶到位。组织、动员全县120个党政机关、企事业本位组建26个扶贫集团,落实37名县级领导挂帅,对口帮扶26个乡镇89个贫困村和经济发展后40位贫困村。各成员单位按照建设一条公路、修建一口水池、发展一项产业、引进一个项目、支持一所学校、改造一片房屋、帮扶一批农户、资助一批学生、培训一项技术的“九个一”帮扶内客,每手投入自有资金1万元以上、协调帮扶项目资金5万元以上,帮助联系帮扶乡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建设“百座便民桥工程”。近年来,累计开展扶贫调研1.22万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1200余万元,引进资金9500佘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480个。二是干部结对帮独到位。2013年我县再次对贫困户进行识别,按精准扶贫的思路,对识别的贫困户按ABC类、然后组织各级干部8000余名,结对帮扶AB类贫困户1万余户,每年深入帮扶户家中4次以上,干部职工每年到贫困户家中4次以上,帮助谋划发展思路、落实生产项目、指导检查进度和开展节日慰问等。三是干部挂职扶贫到位。近年来,全县先后选派年轻干部240人到84个贫困村挂职扶贫,驻村宣传惠农政策、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发展骨干产业,推进整村扶贫和扶贫政策到人到户,帮助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オ,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来,县内集团式扶贫累计开展扶贫调研15200人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2300佘万元,引进资金19500佘万元,实施基础目870个。
四、建立“三大机制”,注重统筹协调,确保社会扶贫顺利推进 一是建立领导联系机制。由县委书记担任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强化对社会性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实行领导包乡、部门工作例会制度,每个县级领导联系1-2个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例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扶贫和集团式帮扶工作。切实解决社会扶贫工作机构调协、人员配备等问题。设立的社会扶贫机构有社会扶贫科、信息科、配备社会扶贫工作人员5人。二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将扶贫开技工作特别是社会扶贫工作纳入乡镇、县级部门和干部个人综合目标内容。加强督查督办,实施动态考核。每年评选表彰十佳先进扶贫集团、十佳先进帮扶单位、十佳帮扶干部和十佳挂职干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优化社会扶贫投入机制。创新组建公募扶贫基金会,畅通扶贫捐赠渠道,搭建社会慈善扶贫平台,为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提供更合法、便利的服务。据统计,基金会成立仅一年时间就募集社会扶贫资金433万元,完成了397名贫困学生资助,启动实施了2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规划为载体,充分整合涉农资金、汇集社会扶贫资源,加大对贫困乡村扶贫项目投入;每年安排本级财政资金4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重点用于社会扶贫工作,其中用于特殊贫困户救助100万元,用于元旦春节慰问50万元,用于社会扶贫工作经费20万元;创新社会扶贫工作绩效激励机制,对争取到位的社会扶贫资金和物资,超过1000万元部分,由本级财政按照5%的比例追加社会扶贫工作经费。
五、强化“三项措施”,突出真抓实干,开创社会扶贫崭新局面 我县社会扶贫工作在探索中前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扶贫部门的要求还有差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大扶贫”理念,强化行业扶贫管理、搭建扶贫捐赠通道、挖掘信息平台潜力,进一步探索创新,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县社会扶贫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强化行业扶贫管理。继续做好与中央国家机关、济南市、市级扶贫集团的对接工作,加强对口扶贫项目管理力度,建立台账式管理,即对这些帮扶单位的每一次调研、每一笔帮扶资金和物资,按照时间顺利建立台账,进行跟踪和管理。对市级扶贫集团的对口扶贫工作动态,定期报送简报、反映工作进展情况。二是挖掘信息平台潜力。充分利用武隆扶贫爱心网搭建的信息平台,精心策划扶贫项目,发布扶贫信息,结合扶贫基金会,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在主题为“携手扶贫,爱心助学”的第二期“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基础上,继续推出更多的系列活动,将“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向纵深推进。三是探索建立以离退休教师、医务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为主体的扶贫志愿者支教、支医、助学帮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