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问题的思考
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
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 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经济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受到挑战;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使国人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着党的肌体健康。针对这些挑战,中国共产党应加强对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各种制度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使党永葆先进性,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先进性 挑战 对策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的历程中,始终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和党内的多重挑战,正是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保持和发展着自身的先进性,从而使党的事业不断向前迈进。新世纪新阶段,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又面临着新的考验。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完成党自身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探索解决的办法和应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面临诸多严峻考验
(一)经济全球化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市场、产品、信息、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极大地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多的经济不稳定甚至危机的可能。正如江泽民所说:“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两重性。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弱势,如果没有正确的对策就会落入更加不利的地位。”[1]经济全球化不仅使我国面临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而且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领域也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上各种先进思想文化纷至沓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相互交织、激荡,这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更新优化和走向世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仍然操纵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手中,它们在向中国进行经济扩张的同时,也会“极力推销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行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2]。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优势和文化技术优势加强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扩张,他们以经济、科技、信息为载体,向我国公民扩散其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企图以他们认可的意识形态取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些敌对势力主张对社会主义国家“打一场无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他们以抽象的所谓的全人类利益的观念来淡化党的观念和国家差别;他们从形式上极力消融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和对立,实质上是企图用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取而代之,使中国全盘实行西方的社会制度;他们利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犯过错误、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大做文章,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使党员干部群众离心离德[3]。他们还想尽办法争夺中国青年一代,如,美国中情局为了对中国加紧意识形态攻势,提出要通过采取物质利益引诱、影视作品熏陶等方式影响中国青少年,使他们反对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撼动共产主义信念。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面对各种政治思潮的涌入以及西方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枯竭论”、“失败论”等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言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党的理论基础受到威胁。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使我国加深了同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间的相互联系,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因为,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宣传自己,扩大国际党际交往,增强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吸收借鉴国外政党经验,引进好的政党建设做法。但是,由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单边主义政策,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利益,大搞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甚至不惜采用经济制裁和军事打击的手段干涉别国内政,企图把世界经济政治走向纳入符合其自身利益的轨道。“苏东剧变”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敌对势力把中国看作最后的社会主义堡垒。凡是妄图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势力及个人,它们就极力扶植和庇护;凡是有可能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引发**的事件,它们就设法插手;凡是会给中国抹黑的活动,它们就大肆渲染;凡是有利于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机会,它们就百般利用。具体地说:一是利用“人权问题”进行干扰破坏。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就人权问题对我国进行污蔑、攻击,几乎每年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搞反华提案,利用人权问题对我国的国际军事合作、经济贸易进行刁难。二是利用民族问题加紧对我国实施“分化”。积极支持新疆民族分裂势力和**集团的分裂活动,加紧推进“新疆问题”、“西藏问题”国际化。三是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它们不惜投入巨资,扶持我国天主教地下势力,争夺我国的天主教领导权;实施所谓“松土”工程,企图使“中国文化基督教化”,掩护各种在华非法传教活动,推行所谓“福音西进计划”,等等[4]。这些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三)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使国人对中国共产党提出更高要求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由过去的相互封闭、封锁和全方位对抗转为相互开放、交流和多领域合作,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中由于传统教育与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使人们容易出现“信仰”危机。在封闭和半封闭年代,由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缺乏客观介绍和科学教育,人们不能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现实的全面情况。在“左”倾错误思想占主导地位时期,人们习惯于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起来,在维护社会主义信念时,习惯采取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态度,那时,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是腐朽的、没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贫穷的社会主义也能战胜资本主义。改革开放使人们看到了在不同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水平、实际生活状况,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改变了过去概念化的看法;而且由于对外开放,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科学技术成果、科学管理经验以及其他有益的文明成果,已经在现实中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让中国人尝到了甜头。这种经济合作中裹挟着科技成果、管理成果内容的经济渗透、文化渗透,悄然地增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好感”。由此也给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心”、“信念”形成巨大冲击。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们评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要在世界这个大视域中,尤其是要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执政党进行比较,这样民众的期望值就会提高,这给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四)中国共产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着党的肌体健康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自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更加重视自身先进性建设问题,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自觉性,明确提出先进性建设的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倡导先进性精神,营造了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必须承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使党的先进性建设面临新的考验。
一是党的干部选拔和任用体制存在一些缺陷。目前,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由上级党委选拔任用的,广大群众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导致一些人跑官、要官、买官,而且被提拔的干部很容易产生“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思想观念和做法。二是在如何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如何科学地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党政关系、条块关系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些有待明确、有待改革、有待完善的地方[5]。如,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保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的具体制度尚不完善,地方党委权力过分集中于常委会,常委会的权力又过分集中于党委书记,缺乏反映党员意志的有效渠道和途径,等等。三是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自由主义和好人主义严重,作风漂浮、欺上瞒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等等。
二、迎接挑战的对策性思考
面对新时期的各种挑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根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不断探索对保持和发展先进性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永葆先进性的美好愿望。实践证明:思想建设是政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前提,发展经济是一个执政党赢得成功的最为坚实的基础,民主是党健康发展的保证,反对腐败是党赢得民心的必要措施[6]。
(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保持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是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政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先进性的旗帜和灵魂。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无论是夺取政权还是巩固政权,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政党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先进性的旗帜和灵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7]。在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占领。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加强对全党的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通过对全体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党的理想信念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先进性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事迹的教育,形势和政策的教育,遵纪守法和反腐倡廉的教育,等等,使党保持和增强先进性。
(二)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在表现,直接体现党的形象。建设并形成优良的作风,是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执政党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害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甚至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党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8]。必须深入研究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标本兼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不断增强在新的形势下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败斗争进一步更加深入、有效地向前推进。这样才能增强全党的凝聚力,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必须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形式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以制度建设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完善和创设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制度体系,以健全、合理、公正的制度和机制,合理安排、规范和协调党员的行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保障。这是因为,一方面,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刚性的规范和约束功能,有助于保障和监督党的纲领和各项纪律的实施和践行,发挥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作用[9]。另一方面,制度对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力量具有协调和整合功能,有助于保障和发挥广大党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先进作用,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总之,中国共产党只有着眼于当代世界发展大势和党的事业发展的大局,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加强先进性建设,真正把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党的先进性,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519.[3]吴家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29.[4]金钊.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执政党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2.[5]党建热点面对面[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30.[6]邢贲思.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88.[7]田克勤.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5.[8]郭凤志,杨宝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72—77.[9]陈士玉,刘彤.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10.(作者黄桂英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唐德系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第二篇:关于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的探讨
关于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的探讨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党只有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影响农村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因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要求在每一位党员的身上具体体现出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
个体,每位党员都应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但目前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很难发挥出来,原因在于:
1.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家庭分散生产经营,客观上不利于农村党员先进性的发挥。由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利益相对独立,集体活动大大减少,客观上给农村党员保持先进性造成一定难度。
2.文化水平低,不具备一技之长,使农村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革命战争年代和解放初期发展的老党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些老党员文化程度较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多年来很少补充新知识,无法保持党的先进性,有些甚至沦为贫困户,更说不上带领群众致富。
3.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不利于党的先进性。农村党员中有2/3在50岁以上,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由于体力、脑力日渐不支,相当一部分党员在家庭中由原来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在很
多事情上力不从心。
4.党员贫困户偏多,社会风气不正,打击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积极性。一些基层党组织对有困难的党员关心不够,影响了一部分青年农民加入党组织的积极性。一般农民群众认为入党不入党都一样,该困难照样困难,没有人关心。
二、保持党的先进性,让群众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
战斗在基层的广大党员能否保持先进性,以及他们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如何,不仅是党风的直接体现,关系到党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着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广大党员必须始终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村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农民的最根本利益,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扎实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让人民群众受益,使他们切实感到“三个代表”就在身边。
1.以执政兴村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使群众切实得到物质利益。
只有经济发展了,基层党员干部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党的先进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第一,党员要带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党组织不仅要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为农民服务的思想觉悟,而且更要着眼于解决好农村党员干部“会不会富”和“能不能带领群众同富”这两个问题。要促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努力做到在科技兴农上先学一步,在农村结构调整上先走一步,在发展二、三产业上先干一步。在鼓励他们带头致富的同时,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全力帮助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要求广大党员做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向农民群众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做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向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和各种农用生产资料,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因缺乏资金、物资而受阻;做传授技术的指导员,向农民群众提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并在技术操作等方面给予
具体的指导、示范和培训;做开拓农副产品市场的销售员,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使农民从产品的销售中获得收益。组织发动党员干部为农民群众增收搭台子、指路子、出点子,努力走出一条先富帮后富、齐帮困难户、共走致富路的农村发展的新路子。第二,党员干部要切实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办实事。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应以维护群众利益为基本出发点,让农民生活水平随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
2.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开展教育活动,使群众对精神生活得到满意。在发展先进生产力,改善村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必须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相结合,使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得以全面发展,在精神领域中保持基层组织的先进性。第一,党员干部要时刻强化群众意识。深入群众,到群众中去是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是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群众意识说到底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根本态度问题。农村党员干部处在党的工作的最基层,工作生活在农民群众之中,其群众意识如何是党风的最直接体现。只有牢固树立群众意识,才能牢记党的宗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第二,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中国现代化能否实现,关键是看中国农村现代化能否实现,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必须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3.坚持党的宗旨,推行政务公开,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十六大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农村基层组织必须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把建设农村政治文明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让群众参政、议政,增加政策的透明度。第一,推行政务公开。近年推
行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以及党务公开工作,取得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党员干部一个清白”的明显效果。要努力将党务、政务、事务等农村社会热点问题全部纳入公开的范围,做到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办事结果、整改措施全部公开。第二,多办好事实事。党员必须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思群众之所思,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群众。通过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村民看到党组织心里装着群众,是真正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是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
三、建立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机制
要使农村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既要继承和发扬过去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又要不断有所创新,结合农村党员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形成一套有效机制。
1.强化教育功能。坚持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要立足“群众帮,自己找,组织点”,严格按照“自评一互评一民主表决”的程序给党员定格,通过学习教育和群众评议活动,增强农村党员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
2.改进培训方式。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展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使45岁以下的农村党员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面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力求达到“确定一批项目、培训一批党员、形成支柱产业、带富一方百姓”的良好效果。
3.激发组织活力。发展年轻有为、实干精神强和文化程度高的积极分子入党,尤其要培养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农业科学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入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眼光要宽一些,不仅培养在村务农的青年积极分子,也要培
养外出经商、打工的青年积极分子。对班子软弱涣散,无力发展党员的支部采取先整顿、后发展的办法,以改变落后面貌。经过努力,使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得到优化,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不断增强党在农村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明确岗位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继续提倡农村党员讲奉献、尽义务,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又要结合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客观要求,以及农村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批准农村党员尤其是农村无职党员践行“三个代表”的切入点,使每个党员都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对老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
对老年教师自身发展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的自身发展成了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普同的教师,我深感教师自身发展的蓬勃兴起,已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尤其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活跃在课改的最前沿,更成了这道风景线上最大的亮点。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就教师群体来讲,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那就是占教师群体相当比例的中老年教师,他们的专业发展还只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们不应成为课改春天所遗忘的角落。只有全面激发他们参与新课程的热情,使他们成为这次课程改革之旅的同步者,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才会得到全面支持,并成为全体教师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自觉行为。
可以这么说,只有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优势,课改,才会春色满园。
一、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缺乏自觉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能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一直以来,中老年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不需要去问自己为什么要教给学生这么一些东西,只是让学生取得比较满意的考试成绩就行。他们缺乏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和目标。
2、缺乏自主的学习态度。“新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要求教师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同时,新课程在整体设计上,十分强调动态性,更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注重合作、探究。但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对许多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学习的内容。中老年教师由于职业的倦怠,原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再加上大部分人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遗失了必要学习的动因,因此,也就体验不到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体验新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与自由。于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便利用自己在本学科专业知识上的某些优势,来“设阻”,通过这些资源和手段来获取学生的“臣服”,可在新课程背景下,那些偏难、偏繁、偏尖的知识,对于学生发展甚至考试来说都不再那么的重要了,一些中老年教师的心理就由此而失衡。
3、缺乏教师文化的重建。教师文化,可以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中老年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师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已严重规约和束缚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为。反思并积极寻求重建中老年教师文化的路径,是从根本上解放教师,增进课改实效,激发课改活力,促进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良好的教师文化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动机,增进其创造性和工作的有效性,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老年教师由于教师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一般不愿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教育教学中往往“自给自足”,缺乏团体意识,自身和教师整体发展都受到严重的抑制。传统的教师文化,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对教师的行为和发展施加着消极的影响,成为教师参与新课程的精神负累。新课程改革对中老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迫使他们要改变支撑原有教育行为的“旧文化”,如个人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人为协作文化,从而走向合作与对话、探究与反思,关注个体经验,形成个人风格,从而重新构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崭新的教师文化。
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1、目标明确的、现代的发展。
一个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不适宜的角色概念,来规范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那么他的发展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对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尤其要体现在教师的新角色上。理念的转换,角色的转变是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目标明确,意味着更多的内涵。这个目标,要符合时代特点,是按照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的变化而发展,是根据教师自我情况而量身订做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我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大讨论,来明确方向。“看准方向”是重要的,一 味重视技术方面而忽视了方向问题,极容易产生南辕北辙的结果。
2、自主的、能动的发展。
中老年教师在以往的培训中只是被动者,如何提高他们的自觉性,关系到专业发展的成效。自主的发展,蕴涵着中老年教师要有发展的内部动力,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要求。这种内部动力来自于教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浓厚的校园文化。自主的发展,还意味着和别人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是自己的发展,有针对性,是个性化的发展,不是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专业发展上探讨“个性化培训模式”。但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使中老年教师发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困惑、障碍,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只有知不足,才能够奋勇向前。因此,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能力,是当前教师专
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3、有规划、分阶段、立体式的发展。
有些学校对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只从师德、业务等方面提出要求,往往没有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不同的经历和实际水平。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地关注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既要注重横向统一的要求,更要注意到个人纵向发展的客观存在与可行性。对于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或者说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针对他们在某个发展阶段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提出要求。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要有“过程概念”、“阶段概念”。具体地说,要了解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有几个阶段,“我”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现在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校对不同阶段的中老年教师的发展任务和困难,提供哪些帮助。中老年教师更要把学校的要求、对自己实际的反思、自己关于发展目标的考虑等因素综合起来,作出发展设
计,然后按照设计,循序渐进地采取措施,寻求发展。
4、多途径、多模式的发展。
对于年轻教师的发展,培训机构和学校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不能照搬年轻教师的模式。发展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应百花齐放。中老年教师的情形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的优点往往各不相同,缺陷也不是表现在同一个方面。他们专业的发展,往往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劣势的过程。他们专业发展的模式,应是发展的顺序的不同安排,发展的任务的不同组合、发展的策略的不同选择。发展的模式更应是动态的,如渐进式累积式发展、单一方面的纵深发展,由枝节到本质的发展,由中心而扩散的发展。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都会获得殊途同归的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课例研究为抓手,是每个中老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途径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当前,普遍存在着教龄越长开课越少,结果是经验丰富,评课内行,但自己上课却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与效果,尤其是体现新课程新理念要求的目标。实践是触发反思的最佳途径,也是激发内驱力的最好办法。通过实践,使中老年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头作用,更能在这场新课程改革中找回了发展提高自我的新春天。
课例研究,要求教师把教育教学中含有问题或疑难情节、具有典型性的事件描述出来,对相关问题作深入的讨论思考,并制订解决方案。课例研究有利于中老年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他们系统化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助于从经验走向规律,从个别走向一般,从现象走向本质,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自己的素质。在课例研究中,中老年教师能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把研究当作自我的需要,而每一个课例就好像是一个多媒体,教师通过对课例素材的收集、整理、反思、提炼、研究、来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课例的开发研究,使学校的教研真正落到了实处,避免了以往教科研中“从理论到理论,有用的没有研究,研究的没有用处”的怪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中老年教师专业得到发
展的最佳途径。
“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中老年教师不应该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中老年教师成为研究者,更有助于他们走上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件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
福的道路上来”。
第四篇:关于加强新时期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新时期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思考
组织部门作为党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管干部、管党员和管人才的重要职责,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和人才之家。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从近年来开展的“树公道正派”活动、“双强”岗位练兵等一系列活动,我县从未间断过加强组织部门自身的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对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并在全国组织系统实施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将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为更加深入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改革创新,水城县委组织部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采取集中研讨、召开座谈会、深入走访寻生问计、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QQ论坛、开展“我为组织工作创新献一策”征文等形式多样的调研活动,对如何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达成了共识。
一、当前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具体内容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组织工作的基础,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创新是组织工作创新的前提,它是一项包罗广泛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1 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首要内容,主要包含组工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思想水平、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政治品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就是要做到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意志坚定,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自觉做到胸襟宽广,公道正派,坚持原则,谦虚谨慎,克己奉公。
1.2 队伍建设。队伍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含组工干部综合业务能力、处理复杂局势能力、辨别是非能力、服务基层和群众能力、具体工作的实践和执行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能熟练掌握和把握组织工作全局,精通党建组织工作各个方面各个岗位的业务,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能基本了解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具备开展调研、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有较强的改革、开拓和创新意识。
1.3 部风建设。部风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组工干部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自觉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讲求实效,善于发现问题;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服务;自觉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4 廉政建设。廉政建设是组织部门在人民群众中树立新形象的关键,主要包含组工干部廉洁自律、勤政廉政环境、廉政文化、廉政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要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自觉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坚持公道正派,任人唯贤,坚持原则,主持正义,严格遵守组织人事工作纪律,带头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
1.5 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实现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创新的主要措施和手段,主要包含制度的建设和创新、执行和落实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以“管好、管活、实用”为原则,以管出实效为目的,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建设与落实并重、法制与人治并重。
1.6设施建设。设施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按照“高效、快捷、便利”的要求,逐步达到“微机化、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目标。
1.7 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灵魂,主要包含思想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团队文化、服务文化、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是按照“内求团结、外树形象”的要求,全面丰富组织部门工作精神、价值观念和制度内涵,形成优良传统、优秀品质、良好作风营造有利于组工干部个人健康向上、同事间团结协作、部门间良好和谐的组工文化。
1.8 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外在表现,即视觉上的第一感观,主要包含环境卫生状况、人的精神面貌状况、每一个角落的整体布局状况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标准可用七个字来进行概括:即“人”要精神,“物”要整洁,“行”要端正,“语”要规范,“德”要遵守,“业”要精通,“事”要认真。
二、当前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目标要求
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需长期抓、经常抓的工程。因此,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随时代的进步、工作大局和工作重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在讨论中,对水城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达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2.1 在加强组织部门改革创新上有新观念。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强自身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达到这一目和要求,没有大局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行,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求实的作风也不行。所有这些,都要求组织部门必须进一步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组工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更牢固地立大局观念,把组织工作大局观作为应该和必须确立的第一观念,进一步提升组织部门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大局工作来定位组织工作的方向,自觉按照党委的中心任务和大局要求来究部署工作,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主动的姿态,开阔组织工作的思路,拓展组织工作的领域。
2.2 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重点上有新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共同推进的持续过程和系统工程。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既给组织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组织工作必须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宽广视野,寻找自己的定位,开阔自己的思路,拓宽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在指导思想上与和谐社会建设相一致,进一步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作为谋划组织工作的依据、推进组织工作的动力和衡量组织工作的尺度;要在工作目上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协调,切实发挥组织工作在促进党内和谐方面的重要职能作用,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把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安定有序和谐服务作为组织工作的目和方向;要在工作部署上与和谐社会建设相呼应,使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选人用人、制度设计、人力资源开发和组织资源配置等,都自觉地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努力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战斗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模范,把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总之,要准确把握组织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更宽广的视野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2.3 在组织部门自身科学发展上有新举措。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要求我们要善于改变以往组织工作中不合时宜的做法,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切实实现“四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单一服从服务型向全面保障型转变,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在工作方式上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领导方式上实现由意志型向科学型转变。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工作精神、价值观念、制度内涵、道德规范的集中反,也是组工干部形象和质的综合体现。
2.4 在树立组织部门的新形象上有新提高。
2.5 在组织部门自身效能建设上有新突破。
三、水城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基本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县委组织部按中央及省、市委组织部要求,扎实开展了“树组工干部公道正派”形象、先进性教育、机关作风教育整顿、“双强”岗位练兵、“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组织部长下基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活动,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先后被评为中组部信息先进单位;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春晖行动”贡献奖、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全市关心一下代工作先进集体、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远程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信息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文明单位;2006年以来连续获县级目标管理考核二等奖、农村党建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远程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经过讨论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2.1 坚持科技强部是基础。切实将“三网”建设与组织工作效能建、党员电化教育等结合起来,进一步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投入资金15万元,建成涉密机房1个,配置涉密计算机3台、服务器2台,接通了省委组织部内网,围绕“实用”原则,建成了县委组织部专网,并积极与县机要局协调开通了商密网,安装了公文传输系统,实现了网上互换文件,逐步推进了无纸化办公;建成了组织部内部局域网,启动了组织部国际互联网党建网站建设,并依托“三网”建设“三库”,逐步实现了“微机化、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目标,组织工作效率得到全面提高,“三网”建设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共利用党员信息库为部内和各单位提供党龄等方面的查询服务1000余次,充分利用干部信息库为各单位提供干部档案查询服务800余次,充分利用内部网络为组工干部提供信息查询、学习等方面服务500余次。
2.2 坚持从严治部是根本。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组织部门现行规章制度进行集中清理,扎实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进一步完善组织部制度48个,修改完善了《水城县组工干部十要十不要行为规范》,进一步在组织工作中引入标准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理念,扎实推进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和谈话长效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干部座谈会,每年开展干部交心谈心活动1次以上,谈话1次以上。严格执行“上班签到制”,定时考勤,每月在公开栏公布一次,每年在职工大会上再汇总公布一次,同时兑现奖惩;严格落实“部长查岗制”,部领导轮流值周,对有上班代签、随意脱岗、窜岗等行为者予以处罚;全面实行“考勤责任制”,从部长、分管部长到各科室负责人,自上而下层层监督,自下而上层层负责;深入推进“首问责任制”,无论接听电话或接待来访,要求热情相待,尽力解答和帮助。
2.3 坚持关爱聚部是关键。建立健全“党内关爱”机制,注重对组工干部从心理、健康、教育成长等全方面实施关怀,切实为组工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充分发挥每一个组工干部的主体地位,将工作重心从过去单调地抓组工干部管理转变到强化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上来,努力为组工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才进步创良好的条件,使每个组工干部“平时有人问,困难有人帮,生病有人探”,进一步增强部内凝聚力和亲和力。
2.4 坚持服务树部是核心。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度、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全面推行党务公开,认真制定了组织部门办事服务流程图、工作人员告示栏、胸牌、桌签等方便群众办事的标志,做到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热情的问候话、一个满意的答复,让办事群众满怀希望而来,称心满意而归,切实将组织部门可亲、可敬、可信、可靠的形象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今年以来,深入开展了服务基层“大实践”活动,围绕“树立新形象,实现两满意”主题,由县委组织部带头开展组工干部“结对帮扶”实践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组工干部实践课,每名组工干部必须每季度到结对帮扶的农户家中开展交心谈心,了解民情民意。如在对扶贫点的“1+1”帮扶中,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到点上,详细了解帮扶对象的具体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在“访民月”活动中,部内各科室负责人及副科级以上领导参加,共走访8个乡镇、5个村、5个企业和35户农户,解决实际困难10余个;在“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中,共42名组工干部参加,建立乡镇联系点33个,县直部门联系点74个,企业联系点6个;切实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严格贯彻执行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积极带头践行科学发展观。
2.5 坚持素质立部是手段。开设“周末大课堂”,在全县组织系统开展“大学教”活动,针对组织工作应知应会内容、组工干部的基本纪律要求和基本道德素质要求,采取举办业务培训班、集中研讨、网上在线学习等形式,开展党章、党纪党规、组工业务、思想道德以及人文、法律、经济、科技、管理等专题培训的方式,全面提高级开干部执行力。着力完善部机关学习制度以及述学、评学、考学等制度,努力实现部机关学习的经常化和长期化,每次学习要做到“四个一”,即制定1个学习方案,开展1次专题讨论,拟交1份发言提纲,撰写1篇心得体会。深入开展组工干部“大练兵”活动,针对各单位组工干部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全面开展组工干部岗位“大练兵”活动,采取情景模拟、现场测试、履历分析、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研究制定问题解决方案等形式,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考察材料撰写、谈话与说服、典型总结、缺点描述、公文写作等岗位练兵活动。
2.6 坚持文化兴部是灵魂。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发挥部机关支部、工会等组织作用,丰富部内各类文体活动,着力培养部内每个组工干部集体主义、集体荣誉思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组工干部学雷锋活动,着力培养部内每个组工干部团结友爱、知心同德、互助互爱的道德风尚。每周由办公室或工会牵头,组织开展棋牌、球类、诵读等各类竞技娱乐活动,共开展棋牌活动1次,知识竞赛1次,读书活动1次,营造了一个团结、和谐、活跃的工作环境,进一步陶冶了组工干部积极健康的情操。
四、当前水城县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水城县委组织部始终围绕服务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核心任务,以加强组织部门执行力建设为主线,以锤造组织部门优良作风为抓手,以提高组织部门效能为目标,积极探索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着一些不足和差距。
3.1 组织部门思想观念与新时期的新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有些组工干部全局观念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在工作中想问题、做决定,往往只盯住眼前,不能够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同时,由于组织部门工作性质特殊,其原则性、程序性、保密性要求较高,导致组工干部的创新意识不强,思想相对封闭,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旧观点思考新问题、用过时的经验来指导新工作,缺乏一种创新的思维,对一些长期困扰组织工作的问题,如干部能上不能下、党员队伍出口不畅、干部考察方式单
一、领导干部监督不力等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另一方面,在推进组织工作中还存在就班子抓班子、就基层组织建设抓组织建设、就人才抓人才的现象,缺乏一定的资源整合意识;一些组工干部对如何降低组织工作成本,如何做到以较少的投入产生大的效益,如何提高组织工作的社会效益等问题考虑不够,缺乏“成本”、“效能”意识。
3.2 组工干部整体素质还不完全适应组织工作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些组工干部只是熟悉与岗位相关的业务,对整个党建和组织工作业务缺乏全面的掌握,学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和先进科技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不够高。同时,由于组织部门平时工作任务繁杂,经常加班加点,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较少,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也不多。不少组工干部没有参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知识能力已严重“透支”。另一方面,对基层组工干部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各乡镇、各部门政工人员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主要是参加本乡镇、单位开展的各类集中学习,未参加各级组织的专题教育培训,在业务培训方面,多是通过老新帮带的形式进行,或自行根据工作需要与邻近单位政工人员交流学习,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请人帮做业务的现象。近两年来,我县虽然每年举办一定期数党务干部培训班,但由于力量有限,培训范围小,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无法达到满意效果。
3.3组织部门内部制度建设与组织工作的科学发展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自身建设缺少纵向指导、检查,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且执行不够到位,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与全面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统筹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对工作强调得多,对队伍的培养抓得不够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特别是对基层组工干部缺乏激励措施,一些基层组工干部进城办业务差旅费报销难,有自掏腰包贴钱办业务的现象,给基层组工人员造成了厌战心理,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3.4 组织部门的服务水平与被服务对象的具体要求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基层工作指导不够,特别是对边远乡镇业务指导不够,平时的深入基层都是在离城较近的周边乡镇,深入村级指导的次数也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对群众的服务不够,平时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仅仅停留在捐款慰问、交心谈心上,对协调发展项目方面还做得不够。
五、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对策思路
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切实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对外平等”的要求,以全面建设“党性坚强、作风纯正、工作出色”的组织部门为目标,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全方位培养和激发组工干部强烈的改革精神、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思想水平、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业务知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旺盛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实现全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经过调研和讨论,就如何立足水城实际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达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
4.1 以“大学教”不载体,强化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整合“周末大课堂”、县委组织部门内部网站、组织工作 QQ讨论群等载体,进一步丰富组工干部教育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经常性、长期性地深入开展组工干部“大学教”活动,着重加强对组工干部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反腐倡廉、心理健康等教育,并建立完善组工干部思想教育引导机制,使组工干部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政治上的坚定性,切实增强每个组工干部践行公道正派要求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坚定性,自觉做到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失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切实增强组工干部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蚀的自觉性和免疫力。
4.2 以“大练兵”为载体,强化组工干部能力建设。针对各单位组工干部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办好“业务课堂”,深入开展组工干部岗位“大练兵”活动,每季度开展一次组工干部实践课,广泛深入到结对帮扶的农户家中开展交心谈心,了解民情民意,开展调研,增强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学习型部门”创建活动,有效促进组工干部轮岗交流锻炼的落实,定期选派组工干部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逐步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组工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全面构建让组工干部“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全方位提升组工干部的学习思考能力、业务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知人善任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3 以“大访民”为载体,强化组织部门作风建设。以保护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着力整合“万组组织部门下基层”活动载体,全面深化“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经常性地开展组织部门“大访民”活动,每季度定期开展1次访民活动,着力在组织部门建立组工干部与群众谈心交友制度,提倡组工干部与人民群众结穷亲、交民友,全面构建组工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机制,多渠道培养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作风,注重实效、真抓实干的作风,牢记宗旨、服务群众的作风,公道正派、廉洁献公的作风,勤学善思、精益求精的作风,使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努力做到党性最强、作风最好、工作最优、业务最精。
4.4 以“大关怀”为载体,强化干部成长环境建设。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努力为组工干部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切实从政治上引导、生活上照顾、身体上关心、情感上慰藉,注重营造一个团结紧、严肃活泼、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一要着力实施“心理关怀”。坚持部领导与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科室人员定期谈话,听取意见建议,随时掌握组工干部思想动态,帮助组工干部化解心理压力。二要着力实施“健康关怀”。注重引导组工干部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定期组织组工干部进行健康体检,对生病住院的职工及时走访探望。三要着力实施“人文关怀”。在节假日、干部生日、部内人员父母过世或发生其他重大家庭变故时,及时走访慰问;在干部遇到困难时,及时进行帮扶,使组工干部能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努力解除其后顾之忧。四要着力实施“成长关怀”。健全和完善组工干部培养机制,保证成熟的组工干部能够及时提拔和重用,加快组织部门自身的新陈代谢。
4.5以“大娱教”为载体,强化组织部门文化建设。坚持娱教结合原则,注重寓教于乐、寓娱于教,着力建立健全组织部门文化建设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加强组工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组织部党支部、工会等群团组织建设,进一步丰富组工文化载体,保持文化体育活动的经常性和多性,定期深入开展参观学习、体育竞赛、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挖掘每一个组工干部潜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个体的内驱力,使和谐关爱成为组工干部的基本理念,使团结协作成为组织部门的坚强合力。
4.6 以“大宣教”为载体,强化组织部门廉政建设。切实将党风廉政知识作为组工干部教育培训主要教材,并纳入培训规划,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大宣教”活动,按照“抓班子,带队伍,改进作风;抓教育,建防线,治理源头;抓部风,带行风,廉洁从政;抓监督,促管理,打造形象;抓引导,助成长,作好表率;抓创新,促规范,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组工干部“十严禁”纪律要求,结合水城实际提炼组工干部行为规范和廉洁自律规范,注重引导组工干部自觉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职业观、金钱观、名誉观、苦乐观、道德观、成才观和幸福观等人生“八观”,全面营造勤政廉政环境,培育清正廉洁干部。
4.7 以“大网络”为载体,强化组织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整合各类资源,全面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进一步加大组织部门“三网”建设力度,加快“三库”建设步伐,加强县远教中心、信息中心、党员电教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强与县党办、政府办、机要局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扩大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商密”系统覆盖面,逐步推进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向乡镇、县直部门延伸,加快组织工作“微机化、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科技强部”,全面降低组织工作运行成本,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4.8 以“大清理”为载体,强化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围绕“管用、实用”原则,按照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清理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对组织部门现行规章制度进行集中清理,扎实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科学构建组织部门工作运行机制,科学完善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要建立调研组织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制度。切实把调研谋划组织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重点,广泛深入基层问计问策和问效于民,着力解决新情况和新问题。二要建立组工干部与党员群众交心谈心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组织部长走访党员干部和与部门一把手交心谈心制度,组工干部与党员群众谈心交友制度,广泛深入党员群众,与党员群众打成一片,切实建立起密不可间的鱼水情关系。三要建立组织部门与党员群众联帮制度。进一步深化“四联四帮”载体,深入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送政策、送思路、送项目、送法律、送技术、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三进六送”活动,积极探索建立组织部门与基层单位结对业务指导制度,分别建立乡镇和部门联系点,指导和帮助开展党建和组织工作。四要建立干部和人才发现培养选拔制度。以“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研究制定《关于加强“一把手”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注重在下基层活动中发现那些埋头苦干、兢兢业业、不跑不要的优秀干部,认真加强培养,大胆提拔使用,从源头上遏制“跑要”现象,努力营造“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钻营者得利”的良好环境。五要建立和完善组织部门科学决策制度。认真执行组织部门重大问题征求意见制度,全面深化党务公开工作,积极探索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党员主体地位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着力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中共水城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闫秀春)
第五篇: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党员自身党性修养的思考
加强党性修养,是每一个党员的永恒任务。在新形势下,加强党性修养需要把握党性修养的内涵,认识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党性修养的规律,探索加强党性修养的新方法。
一、党性修养的内涵和特点
党性修养就是党员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使自己的党性认识、觉悟、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感等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它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要求和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必然保障。党性修养是高于一般人修养的修养,是同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心理情感修养和作风修养等等。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牢固的组织观念、有强烈的宗旨意识、有高尚的人品道德和有昂扬的进取精神五个方面。
二、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上看,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但西方敌对势力仍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境内外敌对势力总是企图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渗透。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繁重。能否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能否维护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科学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过程,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素质的考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局面中,砥柱中流,岿然不动,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当党有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当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立之后,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决定的因素,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加强党性修养。
(二)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修养问题,解决作风问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邓小平对党员的党性问题极为重视。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只有增强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才能增强对错误思想的识别力、免疫力和抵制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此,他始终要求:“所有党员都要增强党性观念”,“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深刻地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重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引起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给广大党员的思想带来冲击。扩大开放、敞开国门,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乘隙而入;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灯红酒绿和丑恶现象,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以至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少数党员干部的堕落说明:作为一名党员,要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强化自己的党性观念。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在复杂的新情况面前不迷失方向、不动摇精神支柱,才能在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面前不丧失理智、不解除武装,真正做到拒腐防变。
(三)、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政治思想保证。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作风端正,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就有了保证。目前,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积极投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四)加强党性修养是改善党员队伍现状的重要保证
从党员队伍的现状来看,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二是纪律松懈,缺乏全局观念。三是宗旨意识淡化,无视群众利益。四是作风不实,党风党纪不正。上述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也触目惊心。这些问题同共产党的党性是根本不相容的,严重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削弱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党员素质,是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三、认识和遵循党性修养的规律
党性修养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的过程。认识和遵循党性修养的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党性修养的内涵,也是我们探索党性修养新方法的基本前提。搞好党性修养,必须遵循党性修养的规律,主要是正确处理好党性与党风、党性与个性、自律与他律、改革与创新的关系,真正把端正党风与纯洁党性、锤炼党性与发展个性、严格自律与注重他律、继承传统与创新未来结合起来。
四、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新方法
党性修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势和任务,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新时期党性修养,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环境,一方面丰富了党性修养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对党性修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了解党性修养内函及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加强党性修养的新方法,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永葆党的先进性。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实践中加强党性修养
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共产党员一方面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当前,我们大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论修养还不够,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是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的教训来看,很多是由于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导致理想信念淡泊,政治方向迷茫,精神生活空虚,抵御诱惑和拒腐防变能力降低,最终走向犯罪。可见,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是共产党员“致命的弱点”。
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实践能力,理论最终是要靠实践来检验的,离开实践空谈理论,就会把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阻碍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党内也确实存在少数领导干部在问题和矛盾面前,在突发事件和危难面前或纸上谈兵,或茫然失措,或墨守成规,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实践能力不强,由此可见,提高实践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问题,也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大问题。
因此,党员干部既要提高理论修养又要提高实践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
(二)个人修养与教育监督相结合,在自律和他律中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归根结底要靠每个共产党员的自觉性,实际上就是共产党员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共产党员首先要自律,自觉按照《党章》的规定,进行先进性自我教育,自觉在实践中进行自我锻炼,自觉用党性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改造,不断完善自己,升华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才能担负起人民和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党性修养的真正目的。
党性修养,重在自觉,但也离不开各种监督,尤其是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把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同接受教育监督紧密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性修养的新要求。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无不事关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把自觉的党性修养和广大群众的监督结合起来,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公信度的积极举措。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我们党务公开工作有过不理想的时期,这既不利于党内沟通,也不利于党的领导干部同党内外群众的密切联系,尤其是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这个深刻教训我们应当吸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也要“开门”、透明,置于阳光之下,从制度上保障党员和群众能够实现有效的参与,监督、促使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因此,党员干部既要重视个人修养又要大胆接受教育监督,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更加有效地加强党性修养。
(三)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改革创新中加强党性修养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怎样把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
当前,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其核心就是改革创新。我们光荣传统的本质也是改革创新。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具有价值的同一性。党性修养既要求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党性修养的内容和方式。在新形势下,弘扬时代精神,我们要以光荣传统为根基,既要传承好,更要发扬好。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崇尚节俭,厉行节约,把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上、用在发展上;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在建设和发展中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精神,坚持机遇在实干中把握,办法在实干中找到,难题在实干中破解,在实干中体现党性,在实干中增强党性,在实干中检验党性。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既是光荣传统能量的巨大释放,又是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强大动力。而光荣传统薪火相传的过程,正是改革创新的过程,也是改革创新的成果。党员干部必须将继承党的光荣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弘扬时代精神中继承光荣传统,在继承光荣传统中弘扬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