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
高效应用 科学管理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
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是一所集小学、初中为一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位于洛阳市涧西区银川路南段,占地8860平方米。学校始建于1966年,原址在陕西汉中;1996年初,随国营第二0二厂搬迁至洛阳市,学校更名为洛阳二0二学校。2001年8月,原国营第二0二厂与014中心合并成立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学校更名为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西区子校。2006年9月归属洛阳市教育局管理,学校更名为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学校是涧西区首批五星级学校,洛阳市首批规范化学校。学校荣获规范化小学、洛阳市德育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示范家长学校、初中教学目标管理考核先进单位、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先进家长学校、教育部信息理事单位、教育部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把五十六中建成一流的学校,打造洛阳市教育的品牌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校坚持发展为主题,质量是重点。不断丰富办学内涵,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在稳定中提高,在求实中创新。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务实教育科研,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走品牌之路,办精品教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提高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及应用的水平始终是学校发展的主要战略和重要目标。
一、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不断加强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围绕着为教学服务展开。校园信息化就是要改变或提升教育的技术基础,对教育产生系统的整体效应,改变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为此,我校自搬迁到洛阳后便在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管理上抹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即让三机一幕走入普通教室。这使我校在全面推进信息化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要真正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学校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教育信息化设施上的投入。我校于2002年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中庆智能视频系统,120平米的专用多媒体教室一个。2003年,我校又投资近三万元配置了“非编系统”这不仅为我校对外宣传提供了硬件可能,也为教育教学制作资料短片提供了物质可能。随后购置了多功能厅音响、尼康数码相机、索尼摄像机、逐步建成了校园网、语言教室、多媒体音乐、美术、舞蹈教室。2007年又投资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积极为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及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与传播成了我校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2005年学校投资建成了校园网,每个办公室都有了终端节点,每个办公室都安装了计算机,校园网全面投入运行。2007我校又为每名教职工配置了笔记本电脑,至此学校信息化教学初具规模。
2008年改造18个普通教室并为每个教室加装了55寸液晶电视机、计算机、实物展台。2011年,洛阳市“班班通”工程的实施,让我校的硬件设施再上一个台阶,电子白板、光纤入校、eclass教学平台的引入、一体式计算机机房的建成让学校的硬件基础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至此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高水平的硬件设施为高质量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正是这高标准的硬件设施,促进着学校建设,促进着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促进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管理者现代化科技素养的水平的提高。
二、强化应用、促进整合,大力提高信息化教学的质量 自从我校迁入洛阳后,我们一边宣传信息化建设对学校教学的深远影响,一边建立、完善信息化管理的各种管理制度。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提高他们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好的培训、指导教师应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教学,学校成立了由三人组成的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专人统一负责电教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专人负责教师系列培训;加强了管理力度。他们就学校计算机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班班通的使用等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各类设备在教学中的灵活使用。学校制定了相应设备购置、报损制度;维修、使用登记制度。学生电教管理员培训制度(为了实现教学设备的有效管理,由各班推荐一名责任心强,且具备一定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担任班级电教管理员,要达到不仅可以对设备进行简单的管理和维修,还可以为科任教师提供服务)。通过以上的制度,学校在电教设施的管理方面基本达到了管理、服务、维修到位,为教学一线提供了及时的技术服务,为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三、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全面发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对教育资源与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杜绝“看摊”式的管理,坚持“东西用坏了不可惜,放坏了可惜的”的管理原则,学校和电教中心积极为师生创造和提供良好的使用环境,为了更好的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电教中心组织教师中一部分擅长信息技术的教师先行一步,为配合学校的现代化管理与运作,信息组在信息技术、通过文件共享、ftp、学校网站等多种方式服务学习教学管理。
另外我们还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一方面从事班级电教设备的常规管理,一方面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信息教育,成为信息技术的骨干力量,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小助手,例如:他们可以做一些小的教育教学软件,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兴趣。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好,家长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也比较关注,故我校对信息技术的教学非常重视,三至九年级足量开设信息技术课。两位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业务比较过硬,曾在市级电教评优课中多次获一等奖等奖。学校每学年还组织了电脑作品制作比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市区级信息技术的比赛,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通过这些途径,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立足实际、打造特色,充分挖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潜能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洛阳市班班通工程的完成,教师们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Internet上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要,因此,建立适合本校、适合中学教师、学生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就成为了校园网发展的关键。
我们提出了“共享、共建” 的资源库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组的老师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作用,加强检查与督促。
随着洛阳市eclass教育平台的开通,学校向全体教师、各个教研组提出要求在信息技术组的组织下共同完成elcass教育平台资源库的建设。目前学校资源库主要包括:
1、各学科优秀课例实录;
2、教学资料库,包括文字、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素材资源库;
3、课件素材库,即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的“课件”组成学科课件系列,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个人设计思路使用;
4、教学策略库,即教师优秀课设计思路、获奖论文、课例分析及优秀教案等。教育资源的建设作为”班班通”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其建设一直保持着扎实、有序、高效、科学的进度。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校资源库将成为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
五、全面普及、不断探索,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全校教师中,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达到100%,100%的老师会使用电子白板,100%的教师自己制作课件,80%的教师能利用资源库辅助教学,80%的教师能主动使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媒体,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另外,教研组、年级组每学期推出一节优质课,青年教师每学期推出一节优质课。每一节优质课都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通过各类培训、评比,大大提高了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能力。几年来,在省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教学评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数学、自然、社会、英语、信息技术等多次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
在加强教师整合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我校投入大量精力,致力于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应用的研究和探索。学校成功完成了河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重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基教司重点课题《运用网络条件下家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验研究。我校组建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请专家到校讲课,组织老师学习有关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教师们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下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与学生、家长、社会一起学习的伙伴、朋友。意识增强了,观念转变了,老师们纷纷主动的投入到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来,成为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
2011年洛阳市“班班通”的开通尤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挑战,以校长为组长的实验研究小组再一次投入到“班班通”促进教育教学作用,特别申请了河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实验课题《“班班通”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研究》两个课题,通过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将为我校充分使用“班班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何使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管理水平跟上学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面对良好的生源、整齐的教师队伍、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将不断努力,使五十六中的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洛阳市第五十六中学早日成为洛阳市乃至河南省的一所名校。
第二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
多年来市、县领导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积极实施教育现代化规划,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来,持续加大对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工作,组织开展网络教研,加强网站和资源库建设,建立联校教育论坛,多层次培训教师,强化学科教学的整合,让农村学校师生也能够平等地享受教育信息化的资源,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概况
1、提升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
目前,学校所有班级、专用室、办公室、会议室等均接入教育城域网,做到班班通媒体,室室有网络。改善了学校现代化办学条件,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2、推进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应用。
2008年以来,学校通过设立电子邮箱,建立了教育信息通道,随后利用中国教育空间网平台,学校建起了自己的网站,还建立了视频教研活动室,每周三组织教师进行视频在线研讨。为了推进信息化及网络的应用,开辟了教育论坛,建起了教学资源库、教研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应用平台。
3、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整合并扩大教育信息化及网络优势,持续推进学校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提高办学质量的效益,培育学校信息化教育特色,建立和规范了信息化应用领导与工作小组管理网络,分工明确,职责严格。学校成立了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教师、和各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领导小组,构建了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各项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用严格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分工上,我们采用了既独立又相互支撑的管理体系,联校专门负责硬件维护与技术服务工作,教研室、各学校教导处负责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运用、教师资源库的建设、教师课件评比及师生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互相支持,保证了信息化运用工作的顺利实施。
4、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信息化应用水平。为全面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多次举行培训班学习,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两个层面的培训,培训内容有网站建设、博客建设、资源库更新、资源下载应用、课件制作、网页制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设备护、等方面。、教师培训率达95%以上。通过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很多老师成了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能手,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5、全面推进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一是促理念转变。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二是促教师成长。各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和优质课的评选,都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三是促学生学习。将信息技术列为中学生必修课,并按学校规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四是促学科教学整合。目前,除了设备不到位的学校之外,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师生的优质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了《岔口联校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岔口联校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岔口联校远程教育应用实施方案》等。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1、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联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联校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统筹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好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建设,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几年来,不断优化建设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学校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指导、保证质量、讲究实效、发挥效益”的指导方针,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技术现代化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教育信息化装备的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办学热情,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使信息技术装备水平迅速提高。特别是2010年,投资二十多万元给黄统岭和理家庄小学共12个班级安装了班班通,新配和更新了20多台计算机及一批投影机、语音教学设备等。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当前,岔口联校已形成了政府重视、学校努力自筹、社会广泛支持,共同为山区信息技术教育出力的局面。
3、加强教育信息化师资的队伍建设。
我们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采取引进、招聘与培训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补充数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在师资数量的补充方面,针对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立足实际,通过强化培训、引进优秀人才、重点招聘等途径,专兼职教师的数量已基本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开课需求。增强了教师对普及教育信息化步伐的认同感和紧迫感。
4、提升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水平。
一是以农远工程为抓手,提升使用率。通过中小学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县教育局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意见》,联校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细则,鼓励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不断进取,二是以课题研究为基础,提升学科整合力度。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创设课程环境,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素养,实现学生学习环境的拓展、迁移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目前,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努力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岳家庄学校王计怀、岔口小学王国庆成为市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应用能手。三是以岔口示范小学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升应用水平,我们结合“农远工程”的结对帮扶定期开展联片教研,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加强应用研究,教师应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四是以网站建设为支架,提升信息交流速度。岔口联校教育网正式运行开始,就十分注重发挥效益,服务基层。网上设立学校公告、校园快讯、学校概况、教育科研、德育之窗、教师园地、学生园地、教学资源库、教师博客、教育论坛等十多个栏目、三十多个专题,及时发布信息、刊登文件,不仅减少了办公经费、提高了工作效率,还为基层学校及时了解、交流信息提供了重要平台。由于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方便教师,联校教育信息网的日访问量大幅增加,5、完善教育信息化运用的督查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把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农业工程应用、网站建设、网络教研、教育论坛、学科教学整合等列为必查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小学信息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课、课件制作在实践中应用和提高。
6、服务教育教学,完善信息化建设
多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学校网站的建设工程,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我们注重由有到精的原则,并注重实用、方便。到目前为止,学校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校务公开、相互沟通的功能,学校的许多工作都在校园上进行,基本实行了校园无纸化管理。在校园网上,我们还整理了教师资源库,按学科进行分类,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也使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
信息化应用工作成效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学改革环境,使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提升,学生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运用我们实现了校际合作、相互沟通。每年我们进行了校际之间的远程互动,丰富了信息技术运用的内涵。
(3)、推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班级网页的制作与管理使学生们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方面得到了培养与提高。
(4)、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能依靠、阳泉教育城域网及校园网资源库备课,制作演示文稿和课件成了教师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5)、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6)、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卫生保健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7)、网络教研已成为联校信息化应用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组织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开展的教研大讲堂,通过联校视频会议系统,以学校为主体,促进网络教研和校本教研的结合,将学校纳入研究共同体,全方位推进校本教研的发展,特别是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成为网络教研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开通在线视频教研会议室后,我们立即出台网络视频教研相关制度方案,每周三下午的视频教研雷打不动,视频教研,直观、方便,实用性强,给全体教师提供了交流探讨的平台,教师在自己的电脑前就可以参与全联校的教研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系统,开展“小课题”研究、教研专题讲座、教学案例研讨、名师课堂赏析、教师网络说课大赛等,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省教育厅厅长亲自到我校,听取了网络教研工作汇报,并亲自走进联校组织的视频教研活动现场,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鼓舞了我们创新开展网络教研的信心。通过开展网络教研,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自主性、广阔性和实效性都得到了彰显,网络教研让山乡教育踏上了课改快车。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有学校网站建设力度不大,部分学校网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不牢固,普通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素养已成为制约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效不明显;设备更新的压力日渐加大;学生的信息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
四、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
一要加大学科整合力度。进一步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有机结合起来,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和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途径。
二要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有选择地市、县教育局及手拉手学校等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充联校资源库,组织学校参与教育资源共建,逐步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激励机制。
三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强化专任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带动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水平的整体提高。重视配好网管专业技术人员,切实加强管理,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效益的最大发挥。加强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再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广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四要加大装备更新力度。继续按照“学校自筹、社会捐助、多方集资”的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更新建设,把小学信息化工程提升新高度,为普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奠定良好的硬件基础。
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把握这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山丹育才中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应用工作总结
山丹育才中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应用工作总结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应用概况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山丹育才中学是一所新建的全封闭、全寄宿制现代化初级中学,学校在建成之后就高标准的配置了教育信息化设备,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现有网络信息点1000多个,信息中心一个,微机室5个,电子阅览室一个。
配备有服务器5台,其中WEB服务器一台,图书服务器一台,教育资源服务器一台,拥有200G教学资源,VOD视频点播服务器二台,目前服务器已基本建设完成。
全校有30个班级配备了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全校共有计算机364台,其中学生用机250台,生机比达到8.7:1,师机比6.4:1。
ip数据广播一套,校园视频监控一套。
高标准的信息化设施配置,成为我校信息化教育的一大优势。
(二)学校信息化管理与应用现状
学校微机室有专职教师5人,信息中心主管1人。学校教师均配有笔记本电脑,学校有满足教学和管理需要的校园管理办公系统。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除按国家课时计划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外,特别重视学生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我校面向学生建立了信息技术社团,并配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应用计算机的水平,促进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面,定期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重点做好计算机操作培训、多媒体白板的使用培训,强化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核,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提倡每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对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同时提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情境,营造氛围,扩展视野,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校信息化管理应用规划
为贯彻执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进程,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 的应用模式,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我校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学校制定了《山丹育才中学信息化管理应用实施规划》,并按照实施规划认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应用工作。
(一)总目标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学校实际制订近期(3年)和长期规划(10年),逐步建成数字化校园。主要目标包括建成校级教育资源库,创建师生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
我校正在跟甘肃电信合作,利用甘肃电信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构建新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模式,目前正在进行准备工作,预期在明年完成整个工作,实现与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对接。
(二)阶段目标
1.学校——构筑信息资源环境,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制度保障:根据新时期新要求,完善学校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合理性。
硬件基础:合理调整现有硬件资源,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形成硬件设施管理、使用的系统化、制度化。
梯队建设:精心打造一支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知识化、专业化的,又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梯队。
学校资源环境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资源库等已建设完成,准备投入使用。
2.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感悟教育的生命性和未来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研究教育教学策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实践体悟:在实践中探索由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主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及考核工作,先后邀请斯玛特公司对我校教师进行了两期的电子白板使用培训。
3.学生——激发学生个体潜能,为终身学习奠基
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学会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基本素养: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常识,知道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具备进行信息收集、整理、传输和表达的技能。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为主线,并利用信息技术社团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三、实施策略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领导小组,设立信息中心,制定专人负责,制定山丹育才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全校各类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统筹全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2.整合力量,强化培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要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技术培训。
加强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制定培训计划,把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网上教师培训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科教学的能手。强化应用推动,通过管理信息化应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和管理信息化的水平;通过教学信息化应用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教学信息化的水平。强化政策导向,把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与水平作为推荐、评选教坛新苗、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教师职务评聘的必备条件。
教研人员应率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各教研组组长要切实负起指导责任,推进学校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
教学改革问题。
3.加大投入,强化应用
加大投入,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要把实施教育信息化作为投入的重点之一,优先考虑,保证把15%的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
4.健全机制,鼓励创新
结合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积极争取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项目,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项目建设来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育才论坛、教育技术成果评选等活动,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总结表彰制度,激励教师发挥信息化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鼓励教师创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奖”,鼓励学校和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尝试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5.定期督导,提高绩效
学校制定了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相关人员、骨干教师,定期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评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科学和谐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并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跟年终考核。
四、信息化工作的思路与打算 1.继续完善数字校园建设
在学校现有信息化工程的基础上,多方争取资金,按照数字校园试点学校的要求继续完善。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及“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要求,加强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引导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切实提高广大教师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的专业发展水平。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评价反馈、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各环节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基本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常态化,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鼓励教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参与网上集体备课、教学实践问题的探讨,争取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覆盖率100%、课时覆盖率不低于70%,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和教学研究,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组织好信息技术学科学业考试和题库建设,探讨教学实施与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
训与指导,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和校本研训,创新学科教研模式,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教学能力和水平。
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切实开展好信息技术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全省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抓好主题网页、电脑绘画、机器人竞赛、DV创作、动漫创作等面向信息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
5.信息技术应用创新
初步开展交互电子白板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研究、课堂即时反馈系统应用研究、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系统应用研究等一系列教育技术课题(项目),逐步转变教与学方式,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创新,加大优秀课题(项目)实践研究成果的推广普及力度。
6.网络教研与资源建设
要加大投入,充实涵量,扩展服务功能,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使全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能通过网络开展学习活动。建成学校门户特色网站,及时更新信息,全天候对外开放。积极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和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初步构建;注重积累教师、学生的信息资源及主题作品,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达到资源丰富、实用。积极参与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校园网成为我们与家长、社区、上级部门交流的重要平台。
7.教育管理信息化
学校要通过校园网进行文件传输、校务公开、人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安装学习管理系统进行学籍管理;安装固定资产管理软件,进行财务与资产管理;校讯通的使用有效促进家校沟通,促进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民主化。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包括信息化设备统计、图书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教师档案、教师教育、评价管理等数据共享的全市中小学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能。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1.微机室的布置与美化档次较低,品位不高,尚需精心规划,精心布置,使之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凸显学科特点,发挥育人功能。
2.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明确,保证其发挥最大效益。
3.信息化使用记录不够及时详细,资料收集不全,装订不够规范。
4.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5.校园网站尚需进一步完善。
第四篇:中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总结
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关于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精神的要求,特别是教育局积极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平台应用活动中,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推进方案,明确信息化工作重点,落实教师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稳步推进信息化工作,开展了教育信息化深度应用性研究的探索与实践,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提高了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效能。现将我校此项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信息化设备逐渐到位,已实现教职工人人有一台电脑,班班配备了电子白板,满足了教育教学需求。学校建有电子白板教室35间、一体机教室10间、计算机教室4间、录播室1间,配备计算机473台,其中学生用机301台(生机比8∶1),办公用机172台(师机比1∶1),全部计算机上网。2016年5月,我校响应市教育局建设“三通两平台”的任务号召,率先建成了以“优教通”“班班通”“OA办公系统”为依托的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现正在试用并逐步深层推进使用。此外,学校每年能够根据校情,加大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设施设备进行更新维护,加强人员培训力度以及添置教学资源。学校特别注重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把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及课堂教学整合的实效作为评价教
师教学业务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建立评价、考核、奖励的长效机制。仅2015年,组织158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中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成绩全部合格;同时学校组织135名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与能力应用和交互式电子平板基本操作测试。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推进方案
学校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信息化领导小组经过多次专题会议研究,对我校情况进行摸清底数、清理需求,查找了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推进方案,结合我校现有的校园网基础资源及人力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层发展,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校园信息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信息技术工程,实现教育手段突破。从2011至2016年,我校以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为目标,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共
投入1997184元。其中,白板教室35间,投入773280元;一体机教室10间,投入122570元;录播室1间,投入101133元;配备更新计算机277台,投入1000201元。
(三)积极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
学校与中国联通达成合作协议,进行平台建设。经过施工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宽带500M,班级宽带不低于5M的应用条件。完成班班通授课端安装44套,开通教师账号165个,覆盖七年级——高中三年级所有学科,多个版本的教材资源,涉及课前、课中、课后、期中期末考试、升学考试各阶段,完全与教材单元章节、课时实时同步。学校教务处、教研室及时安排了“优教资源平台应用技能培训”,中国联通技术员对我校一线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收效良好,老师们都掌握了基本的应用技能。
(四)专人负责,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学校成立信息化中心,专人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建设工作,并配备专人负责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利用主题班会和校园宣传栏宣传网络道德,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老师办公室、微机室、和教室所用的电脑、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电教设备由专人负责,定期完成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三、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教师能恰当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并深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研
究。我校学科专任教师能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学习,学校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老师们的培训。使全校科任教师能熟练运用电脑进行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多媒体运用、网络资源的收集与资源建设,目前,全校专任教师计算机合格率100%,极大的促进了我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二)“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现在,一线教师正在通过“优教通”和“班班通”资源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授课,大大提升了教师互动备课、资源共享的有效性。
随着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教师无纸化办公意识的普及,我校逐步尝试和推广了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尝试和实践研究。除了学校教学QQ群在教师间沟通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我校开通了OA办公系统,现正在试用阶段,以后必将促进我校办公现代化的发展。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了教改的发展
基于我校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鼓励一线教师能参与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尝试与研究,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以评优课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有力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革新。
四、存在问题
(一)资源平台的建设与深度应用还存在问题: 1.学生、家长教师空间账号需要注册才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深度互动,但开通应用需要交费,收费问题无
法回避又缺乏政策支持。
2.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还需要在观念和技术培训上强化提升。
3.在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来自家长的阻力很大,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所需的硬件无法统一提供。
(二)基本设施配备缺乏
学生微机室部分电脑年份较早、配置较低,无法兼容一些软件的正常运行。5年前装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已经老化,投影机的镜头已到更换时间,需要更新。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我校所有班级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我校各班均衡发展;培养适龄生平等、快捷、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奠定他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尽快使我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迈进全市前列,充分体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一)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三通:宽带网络班班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网络、资源和服务全覆盖的我校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二)到2018年底,完成四项建设
一是我校按规定标准配备计算机教师,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信息技术课;二是我校建成教师电子备课室、微课制作室、录播室,满足日常教育教学需求;三我校为每名教师提供电脑,为教师研修和日常备课提供方便;四
是到2018年我校建成自己独立的网站和数字化校园。
(三)加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
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的深度融合;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省、市、校三级教育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网络安全与制度建设
及时建立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安全畅通;应用适当的软件,严防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害信息。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自觉抵制能力。学校建立有利于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评估制度。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的信息化推进又有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但是后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继续完善,信息化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的渗透、提升,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学校的信息化推进将会越来越突出,对我校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必将越来越发挥有更大的作用。
第五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xx,男,1971年8月生,现为xx教育局电教站负责人、技术骨干。2005年到电教站工作至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工作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xx县信息化建设和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的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多次获考核优秀,并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自觉加强业务学习,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熟悉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参加212年12月5日至8日,参加教育部举办的“教育网络与信息安全高级技术培训班”成绩合格,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
二、积极组织学校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
积极参加自治区多媒体进课堂课题研究,本人为县课题组负责人。积极选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展示周的活动,并组织学校教师观摩。2010年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自治区一等奖一次。
三、加强对学校信息技术建设与应用的指导,努力完成校本培训。
加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2012年3月26日至27日,组织培训全县有多媒体进教室的学校教师到县一小培训相关技能,共计培训教师680人。培训好学校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督促这些教师开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校本培训,2011年共计培训教师1160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给学校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好一批技术骨干,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支持体系,给学校充分的技术支持。
四、加强项目的建设管理,指导学校提高应用水平,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益。
创建教育局教学网站,承担教育局网站的技术管理员和教育局网络维护员,负责学校信息技术建设项目的指导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指导,在远程教育项目、“薄改”多媒体进课堂项目的建设中做到六到位:组织到位,项目实施领导与管理有序;接收到位,设备接收工作有条不紊;指导到位,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培训到位,教师运用设备能力进一步加强;服务到位,项目正常运行;管理到位,项目建设规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