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

时间:2019-05-13 06:2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

第一篇: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办和举办过程中,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代表的莘莘学子,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参与中,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得以光大。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个总和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源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民族精神教育指为提高民族使命感、凝聚力和创造力等而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重点教育内容,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一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

心理学家认为,塑造榜样就是为了给行为提供参照,一旦学习者确定了学习样板,也就明确了未来的行动目标,进而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保持一致。当个体目标确定之后,他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主动采取行动。北京奥运会有很多感人的事迹,这些榜样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公务员、志愿者、运动员和普通百姓,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当代大学生把从这些榜样身上学到的品质在实践中运用,行为得到正面强化,从而巩固与强化了自己的道德认识,全面掌握了社会的主流价值与道德。

(二提供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范式

在北京奥运会中,大学生的参与是广泛的。在全方位参与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这些范式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今后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参照。这

些模式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社区参与等模式。据了解,奥运会当中共有各类志愿者170多万,其中有赛会志愿者10万人,社会志愿者10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还有20万拉拉队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当中绝大多数是大学生,媒体称呼他们是鸟巢一代。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形成了“人文奥运”教育“学校—社区”参与模式,有的地方至今仍然延续这种模式。大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服务意识,有效地培养和发展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开拓民族精神教育的视野

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是北京残奥会的主题口号。这个主题口号说明,尽管人类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在共同分享奥林匹克的魅力和欢乐,在共同追求人类和平的理想,我们同属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样的希望和梦想。它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实质和普遍价值观——

—团结、友谊、进步、北京奥运会对提升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党磊贾小萱张翠苹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是高等教育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

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提供了民族精神教育的范式,开拓了

民族精神教育的视野。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唤醒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育了大

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了大学生的凝聚力,激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五方面。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民族精神;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005-0079-02 德育园地 79 2010.5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和谐、参与和梦想。十几天的高水平竞赛,给大学生带来了激情和欢乐,也使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中外观众和游客的接触交流,外国观众的文明素质和风趣表现,为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之间建立友谊、增进共识、加深理解都提供了良好契机。大学生通过视野的跨越,对中华民族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三、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作用(一唤醒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奥运,它提出了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相融合,展示了一届“和谐、交流与发展”的人文主题奥运会,并达到促进世界和平、友谊与进步的发展目标。人文奥运理念的传播,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民族文化的失落在大学生中表现突出,北京奥运会促使了这一文化的回归,大学生学会了和谐,包括自我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等。“人文奥运”成为以人为本,歌颂人、尊重人,塑造和谐发展的个人和城市形象的人文舞台,这一理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提升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举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奥运会展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最重要的是给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据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发布的“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及市民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观测数据显示,包括来

京务工人员在内的北京市民,在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参与等领域的公共文明素养整体水平都明显提高。所有这些,无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志向和威武坚强的意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浓缩,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生命力的核心。此外,表达着人类对和平美好愿望祝福的奥运圣火在英法屡次受袭,西方媒体恶意诬蔑,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怒,中国境内外的华人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愤慨,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三培育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曾说过:“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2008北京奥运会需要的核心志愿者约10万名。他们不计报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用友好的微笑,用自己良好的精神风貌感动着各国的运动员、感动着各方面的来宾、感动着社会各界。在志愿者的工作过程中,大学生们既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能力,又扩大了社会交往,对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提高了大学生的凝聚力

北京奥运会在筹办过程中先后经历了雪灾、地震等大灾难,但是在灾难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现出一种坚强的信心,抗击灾难的行动和筹办北京奥运会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但生发了抗震救灾精神,而且也孕育出了北京奥运精神,这一精神的产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灵魂得到了洗礼,他们为中国体育健儿在赛场上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努力进取的奥运精神和民族精神所感动,同时也坚定了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五激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

2008北京奥运会有两大创新点。一是“人文奥运”理念的创新,它依托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历史的突破。二是在“科技奥运”理念下,北京充分利用人才优势,着力突出科技创新,围绕奥运筹办任务组织了1200余项科技攻

关。科技创新体现在奥运场馆建设、竞赛组织、奥运服务等领域。这些创造性的成果,唤醒了大学生的创造热情,激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大学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要真正把这一软实力短期行为变成长期效应,还要立足于长远,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体育与科 学,2002,(5.[2]刘光明.在弘扬奥运精神中升华伟大的民族精神[J].学校 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3]冯国庆.谈谈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义及途径[J].思想 教育研究,2004,(9.[4]孙超.论北京奥运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价值[J].边疆 经济与文化,2009,(5.[5]张艳霞.关于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工作的思考[J].思 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EA080174“北京奥运会对提升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体育工作部河北保定071001 责任编辑王娟 德育园地 80 2010.5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第二篇: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加强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探析

继续教育学院邱卫东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的中坚后备力量。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如果缺乏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和参与,将会给我们的战略任务带来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拟围绕对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导向和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培育都是一个树本立根、继往开来的重大战略工程。

中央16号文件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的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在认真学好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培育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刻不容缓。

(二)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富有成效的改革得到了广大人民的高度认可与衷心拥护,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一致好评。

纵观中国整个的发展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在水深火热中生活了长达一个多世纪、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才逐渐走上康庄大道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

现在这么扬眉吐气,他们参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与意志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和坚决。从横向角度上来讲,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便利。

同时,党和政府也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近十年来先后颁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等几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将弘扬民族精神视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

综观以上这些主客观方面的事实,正如许多学者专家所指出的,当前环境下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从主客观两当面看,时机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成熟,所拥有的资源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丰富。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困难需要我们面对和处理:

一是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文化全球化发展,影响着“本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争事实。而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着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为不同思想文化体系间的交流与借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向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总体上处于弱势的国度,提出了如何维护自身的文化独立,进而维护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挑战。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设想“普世文明”的发展,极力绘制没有文化差异图标的新的世界文明。青年大学生在文化的追求上恰恰存在求新的心理,他们在文化的开放中,常常被西方文化的一些表象所迷惑,忽略了本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本土文化对青年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产生危机。

二是大学生“网上冲浪”的普遍趋势,导致了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弱化。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社会。网络以其传播范围的开放性、内容的广泛性、速度的快捷性,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成为大学生的“第二校园”。互联网的使用,使青年学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做地球村村民的意识,这虽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可是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种族、民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渐消解,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此同时,当今网络,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信息内容完全取得在互联网传播的垄断地位,从米老鼠到唐老鸭,从奔腾芯片到IBM电脑,这些给青年学生带来精神愉快的同时,也在削弱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各种社会问题,动摇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经济领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思想,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有的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信念,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一些大学生坐而论道,泛泛而谈,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与民族精神相悖的。

与此同时,党内的一些腐败现象,政府工作人员中的某些不信守、不公正行为,一些地方和领域的不平等竞争,下岗职工增多,就业难等社会问题,一些大学生不能理性对待,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动摇了自身民族精神的培育。

四是宣传思想领域的杂音,影响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导向。应该说,近年来我们的党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思想领域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地方,如有些杂志文章公开鼓吹“全盘西化”,经济上推崇私有化,主张把国有企业全部“民营化”;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一些媒体对西方的东西不加分析地宣传,使青年学生感受到的是“他国的先进”,青年学生国情判断的矛盾心理容易丧失对本民族的信心。

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从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辨正关系原理看,民族精神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她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实际出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国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

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纳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须解决好两个问题。

第一: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中国具体的历史国情出发,明确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定义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2]著名学者于海在其《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一文中认为,结合十六大报告以及近十年来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文件可以看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包括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与公民人格三个层次。[3]这种分析在某种程度上也恰如其分地回答了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问题,值得充分借鉴。

我们认为,从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这三个层次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无论是从大学生的受知能力还是这个民族对大学生群体的高要求来说,都显得特别适合。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的同时,要对他们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国家观念、国家意识和国家富强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意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时,要做到促进大学生以人和观、家和观、和平观及天和观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在培育大学生树立现代公民人格的过程中,要从传统中提炼汲取以诚信、守法、自强、仁爱为主要内容的思想精髓。从而真正做到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不是在简单地整理国故,更不是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走向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第二: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

当前,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民族精神在教师职业中的生动体现,教师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但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广大教师不但是民族精神的倡导者、传播者、更是实践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对学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深刻地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二)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取得了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因此,要有效地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须使青年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保守主义等落后的民族意识,最终使中华民族精神在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提升。

(三)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十六大关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具体要求,我们可以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地在相关课程中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如“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课程,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国情、民情、民族历史教育,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认清自己所承担的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合理调整课程结构,让一些立场坚定、同时又深谙西方民族思想精髓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一些已为学界认同的经典思想著作选读等选修课。在中西结合并相互对比的环境中,让广大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民族思想形成的历程,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公民人格。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引导大学生塑造民族精神。高校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到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行为规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开展“两史”教育,也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京剧、昆剧、川剧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

(五)抢占网络阵地,拓展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随着计算机技术

和网络的高速发展,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限”,而且网络也成为大学生掌握知识、了解信息的一种主要渠道,这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网络也是教育者与学生双向沟通的一条新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建立民族精神宣传网站、论坛、数据库等,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元化的主流思想引领当前多元化的价值观。

(六)发挥社会实践的锤炼作用。社会实践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并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寒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但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应把青年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教学之中,建立健全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积极迎接新形势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挑战,努力探索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径,为社会塑造新时代的“四有新人”。

注释:

[1] 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

[2] 参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36页。

[3] 详见 于海:《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2期,第3—4页。

第三篇: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抗击非典,现代化

摘要: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性。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总结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成果与经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新一代青少年群体的表现共和国公民的责任感,危机激发了青年一代内在的潜能。他们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在自己工作和学习岗位上,新一代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到升华。广大青少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公民道德,弘扬了民族精神。在我们欢呼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总结,以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一、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公民的整体道德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又是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公民道德是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是公民道德的提炼和升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能割裂。在实践层面,民族精神往往具体体现为公民道德。民族精神既有高度抽象的哲学品格,又经常体现于一些杰出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全国人民用生动的实践,弘扬、丰富和发展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民族精神。

二、抗击非典斗争中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的认识与定位

面对突发的、大面积的、严重的灾害事件,把责任严肃地放到了每个青年人面前,成为对每个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在这样的氛围中,青年人同时看见自己身上的责任,广大团员青年与全国人民一道无所畏惧,冲锋在前,拼搏奉献,用智慧、汗水乃至生命铸就了一道抗击非典的钢铁长城。抗击非典的战场已经成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和实践课堂。“非典”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然而,从教育的角度,也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应该看到,在危机时刻所展现的不仅是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方法,而且留下了众多对价值的坚守,对精神的探求,对灵魂的重新发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周围,不需间接说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对于习惯接受间接经验、间接知识的学生来说该有多么宝贵。他们通过亲身体会懂得了树立生态伦理观和环境道德观的重要性;危机迫使他们和我们显示出平时没有机会显示的对生命的关怀,迫使他们和我们重新审视科学和理性。

“非典”突然之间把我们身体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身体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前提,在那个危机的时刻,关爱自己即是对他人负责,呵护自己的身体其实也是在捍卫人类的尊严。身体被病毒作为突破口的时候,对于身体的发现和关爱恰恰是人文关怀的前提。如今,我们知道,对自己身体负责变成我们社会责任的一个基本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的这样的观念,身体是脆弱的和需要呵护的,在正常时刻必须避免无谓的消耗,要从细节处关怀生命的点点滴滴。从危机中可以发现,关爱自己的身体其实并不是软弱,寻找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社会具有高度的价值。对自己身体负责,也是对家庭、社区和国家负责。我们需要对于更高价值的追求,但关怀生命的责任更是社会健全的保障。如果经此劫难,在学生的思维中能形成对身体关爱的观念,实在是这场危机留给我们宝贵的礼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正有机会进行千万种选择,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让

学生了解,无论什么专业,都有可能遇到价值的选择,在关键时刻,为了专业的责任甚至不得不牺牲生命。平时的的确是少有这样悲壮的例子,现在,就在身边,在我们眼前,无数人用行动做出了答案。总有一天,课堂中的学生会面临,他们每一个正确的专业选择都关系到荣誉和尊严,每一个谨慎的探究和理智的决定都人命关天,到那时,需要的是不逃避,不鲁莽,会为守住某种底线而苦苦抗争。如果今天的每一个学生到危机之时都能让人们在疑惑中看到希望,在迷茫时感到方向,因为他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期待,这将是我们教育的最大成功,我们培养的合格人才,不就是那些能用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让我们重建信念、用坚守岗位和尽忠职守来让我们重获平静的人吗?

非典对青少年造成的实际伤害是有限的,但给我们的启示很深刻,是一次对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考验。在校园,由于信息不畅造成一些学生初期的恐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这反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种缺陷:除了单一的行政系统,各种学生组织基本失去作用,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自助、互助的机会和能力。它显示的是公民素质的薄弱。晏阳初认为公民教育的意义是“养成人民的公共心与合作精神,在根本上训练其团结力,以提高其道德生活和团结生活。”因而,公民素质不仅是一种价值,一种意识,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能力,基于公共心的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青少年应该“结起团体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而“对于公共幸福,可以养成主动的兴味;对于公共事业,可以养成担负的能力;对于公共是非,可以养成明了的判断”。

三、如何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与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创造性。

(1)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科学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去认识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把它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来研究。要善于借鉴和引入诸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科研力量,借鉴成功经验,加大这项工作的科学含量。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规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增强开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

(2)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强和巩固日常教育的成效。通过实践对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和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重视实践教育,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岗位做起,从小事做起,于点滴中见精神,于日常中见效果。要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寓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于活动中,设计和规划一些能够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的特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青年敢于迎接各种挑战,敢于面对各种风浪,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锻造精神。

(3)增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创造性。要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我们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发展的、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

2、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非典之战,多少白衣战士、无名英雄,他们留住了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了民族之魂。我们所弘扬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及抗非典精神等,构建出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的新体系。通过非典之战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性格,带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明显特点,因此,塑造民族精神必须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一是培养理性求实的科学精神。当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由相信科学,从而由初期的恐慌转到科学防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时,我们必须提高民族的科学精神,要相信我们面对的问题只能靠各种专业的知识来解决,不可能靠喝绿豆汤、靠放鞭炮驱赶。二是培养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现代人应该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是不应该因此轻视社会责任。这次非典之战中,医务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表现出了强烈的公共服务意识,说明全社会的责任意识的重要性。三是营造友爱互助的团结风尚。要形成一种有机的团结,使我们在面对共同的民族危难时能风雨与共、共度难关。四是锻炼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现代化非常注重理性。面对危难的时候,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力量去战胜危难,这才是现代化的精神。塑造强势人格,不仅要有浩然之气,还要有一种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人性的力量。五是树立开阔前瞻的风险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问题是全球性质的,风险意识可以塑造开放心态,帮助我们随时应对新的危险。六是强化遵规守法的纪律精神。现代化是法治系统,很多问题要用法治来解决。疾病流行以后,一些民工和大学生擅自回家了。对此,用传统的眼光和人情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但是假如我们有一部紧急状态法,一旦政府宣布处于紧急状态,你所有的行为都要遵循这个法则,而不是谅解,那就是有法可依。从广义上来说,纪律精神和制约精神也是规则意识。

3、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与探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在这场抗击非典斗争中的表现是令人欣慰的,尽管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们也恐慌过,迷茫过,但非典的洗礼让他们更坚强了,也更成熟了。抗击非典启示我们,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重视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典时期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自己负责。个人防护、个人卫生、日常生活的安排和自我克制,这些在平时“并不重要”的问题,一下子成为最重要的能力。无论是父母、学校、社会,还是青少年本人都应从中感悟到,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没有全面素质的基础是无法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二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育。如何有效应对挫折,并从中获益,是一个人抗挫折能力的体现。尽管这样的挫折并非长期存在,但非典时间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再一次提醒人们,平时太多的顺利和良好的成长保护,也在悄悄地消磨掉人们的耐受能力。三是重视情感教育。被关心的感觉是幸福的。短信中的祝福疏解了高度的紧张,亲人的鼓励和支持、朋友的善意提醒甚至恶作剧式的玩笑,都一起构成了生活的美好。人们关心着,也被关心着。非典时期的生活提醒了我们,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部分,是珍重自己、关爱他人的基础。

4、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

做好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需要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吸纳新知、勇于进行探索的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和引导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少年,充分相信青少年,肯定青少年,相信后人总是要超越前人;用国际化的眼光认识世界,善于和勇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运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加强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努力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践行者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广大社会工作者和青少年工作者要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现实紧迫感,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关注现实,不断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事情。要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做好做实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以现代化为取向,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切实加强青少年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造就共和国所需要的公民。

第四篇: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主要对北京年北京奥运会后,发表于各类期刊上的有关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等方面的文章进行进行研读并分析,来阐述北京奥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的新的历史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北京奥对我国群众发展的影响。旨在为今后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群众体育;影响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自身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并努力追求自身的幸福感,而身心健康无疑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自身幸福感提升的前提条件。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士气,为我国群众体育迎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使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不断高涨,这也对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居民自身幸福感有较大的辅助作用。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使体育工作重心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这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体育消费观念等将大大增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等得到协调发展,最终使大众体育管理体系逐渐得到改善。

1.群众体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1群众体育的内涵

群众体育是指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兴趣爱好、自然环境等自愿参加,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二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这方面区别于竞技体育。

1.2群众体育的特征

1.2.1管理体制的缺位

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呈现出一个显著基本特征,就是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但是,由于“金牌战略”的实施,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上对竞技体育进行全方位倾斜,导致群众体育管理资源的严重不足,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与竞技体育极不协调,严重影响群众体育发展的有效发展。而且,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群众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非常薄弱,部分地区甚至是“空白”,这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的一个“瓶颈”。

1.2.2发展的渐进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体制的改革大体上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9年至1992年,我国群众体育开始向社会迈进。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开始至今,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不断深入,群众体育的产业化问题在此阶段出现新气象,其管理体制也开始由“单位制”向“社区”过渡。

1.2.3主体和功能的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主体在个人主体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社会主体与国家主体共存的格局。这种主体多元化的变化又导致了我国群众体育功能的扩展。群众体育的最本质功能是健身和娱乐,但是社会主体和国家主体从它们的功利目的出发,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进行了开发和利用,从而产生了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些非本质功能。这种群众体育功能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群众体育产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2.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群众体育带来的后效应

2.1 奥运会提高了我国群众体育的意识

北京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突破。这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会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植根于我国人民群众,并在人群中传播,这为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奠定了基础。从历届各国举办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动态可以看出,举办奥运会后,该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将大幅增加,国民的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得到提高。

2.2 奥运会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的物质基础,同时它也是一个固定的、有形的和基本的体育产业。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相政府借此机会抓住推进城市化进程等有利时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发行体育彩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体育广场、全民健身公园、小篮板、乒乓球台等措施,极大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条件,维持了他们的健身热情。

3.奥运战略与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之间的现矛盾

3.1奥运争光计划降低了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

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发展密切相关的群众体育的发展仍比较滞后,无论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难以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尤其是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凸现群众体育的弱势地位和辅助地位。随然当前我国的体育人口、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国民平均运动时间、平均运动健身消费等数据比北京奥运会前有所改观,但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这种现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存在。

3.2 北京奥运会拉大我国群众体育城乡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先天的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后天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体育消费是一种“非必须”消费,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目前,我国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人口较之东部来说数量相对较少,而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人文历史因素等造就了西部广大地区较落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以及边境等落后地区。

3.3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群众体育加速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农村体育一直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体育消费市场难以启动。现阶段我国农村无论是人均体育场地,还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

4.北京奥运会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对策

4.1转变观念大力推进群众体育社会化

目前,在城市地区我们清晰看到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有所提高,体育人口也逐渐增加,但这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群众体育的体制还不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仍需加强。然而推进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要以社会化为突破口,依靠社会力量,鼓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投资、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和兴办经营性体育场所。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对体育工作的职责要不断强化,结合本单位情况,发挥各自优势,创造性地开展群众体育工作。

4.2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制定保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提高

我国政府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体育制度和法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20北京年“两会”期间,相关人士呼吁《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并一再强调: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台《全民健身条例》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将极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弘扬奥运精神,继承奥运遗产,更好地人文奥运的内涵,旨在推进群众体育的发展。

4.3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建立具适合我国国情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

社会、国家和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必须协调发展。体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回归本质就是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质。目前,我们要努力实现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但同时我们要明确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不能忘记群众体育这个根本,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5.结论

北京北京奥运会为推进群众体育发展的提供了大好契机。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目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以奥运为核心的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使体育工作重心出现以竞技体育为重点逐步转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两者要兼顾发展的局面转变,并使群众体育发展日益从竞技体育中剥离出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需要、缓解压力、增进健康为目标,最终使群众体育也逐步与世界社会体育接轨,朝着大众化、多元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生.后奥运时代太极拳对湖南省群众体育发展影响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4).[2]李林,冯永丽.转型期中国群众体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走向[J].山西体育科技2010,(6).[3]杨建设,安儒亮.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数据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7).[4]牛群群.20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走向趋势[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1,(22).[5]杨枭,畅永民.后奥运时代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5).[6]吴海霞.第29届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J].科技信息,20北京,(27).

第五篇: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内容摘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本文就在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进行探讨,力图通过对比和实证的方法说明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高效性,并提出了在实践中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展望思考。

关键词

大学生 民族精神 实践教育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民族文化中最核心、最精华的组成部分,是推动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六大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全过程。高等教育承担着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以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为己任,培养既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又有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的栋梁之才。本课题旨在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出发,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

本课题重点是在上海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实效的途径。结合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具体运用调查法、案例剖析法、个别访谈和学生座谈法、教育活动全息观察法等方法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如何从社会要求和各个层面的实际出发,探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精神教育,十六大报告对民族精神作了精辟的界定;而自1994到2004十年间党中央先后发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1994)、《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文件,将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件对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作了深刻的阐述,视之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本工程,并提升到民族振兴的高度,为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彻民族精神教育确定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要求

青年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青年的佼佼者,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更是未来社会的精英,他们负有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任重道远,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高尚的品格和浓厚的爱国情感,而这一切又有赖于学校教育。大学生处在人生转型期,因而高校加强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的茁壮成长十分重要。

2、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全球化为人类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技术等的交流和互通创造了条件。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在现时代,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情况下得到发展。但全球化并非一个自然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和破坏,民族国家的主权被削弱,普遍遇到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交流的频繁,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矛盾和冲突相对激烈,这不仅对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他们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因此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励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立志报效祖国无疑是有益的。

3、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条件。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而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尤显重要。

4、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克服市场经济负效应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经济交往中的原则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价值观念上发生严重倾斜,这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高校要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培养他们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精神,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负效应,并形成生气勃勃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校园规范。

(二)“以爱国成才”为主旋律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民族精神应当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是在实践中发展的。要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教育融入实践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民族精神,增强、升华民族情感。

1、以理论学习构筑大学生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得以生存、繁衍、延续、发展和壮大的命脉所在,是我们民族的主心骨。大学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全面贯彻这一精神。在大学众多的课程中,“两课”无疑要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这是“两课”的性质和定位所决定的。在“两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将个人利益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和实现民族的全面复兴视作自己的神圣职责,自觉克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中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

上海各高校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在“两课”改革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尤其是为了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使大学生达到知、信、行的统一,“两课”教师们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结构的调整、教材的编写、教学手段和考试方法的改进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充实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我校等高校在“两课”教学中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普遍采用多媒体设备,同时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理论发展的最新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得民族精神教育常讲常新。上海各高校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党员学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第二课堂建设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形成了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生动局面。各高校于1995年后,相继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目前各高校学生邓研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等学习型社团有260余个,会员总人数超过3万。大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种理论社团,学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文化构筑自己的精神支柱、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例如我校历史系就开展了让同学们走上讲坛,为大家上时事政策课的“时事论坛”活动,这种新颖的活动方式使得同学通过“自学自讲”锻炼了自身的理论学习能力,提高了自身政治素养,真正做到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受到很多同学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主题教育是有效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方法,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主题教育,是在全社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各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实际举措,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最深刻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依托各种教育基地,以各种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为契机,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大学生广泛参与。特别是要把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好,使大学生在自觉参与中了解、熟悉、感受民族精神,理解、接受和认同民族精神,在参与活动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我校一方面在本科生中倡导“诚实履历”,做到个人履历不掺假、不掺水,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另一方面,在研究生中开展了学术道德大讨论,从规范学术道德、拒绝学术腐败入手,要求研究生“欲求学问,先学做人”,在新世纪新的育人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以实践活动体验升华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长期潜心地发挥主导作用,更需要大学生长期主动地参与配合,以做到主导教育与自身塑造的有机结合。上海高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求,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征文活动、辩论赛,组织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高水平的人文讲坛和科学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各种下乡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先进的厂矿、企业、农村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民族精神。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大学生人文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上海市教育党委和市教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整整十年。十年来,上海各类艺术团体纷纷进入大学校园,使大学生能够欣赏到民族的高雅艺术,这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情操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大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培养了民族自豪感。此外,各高校的艺术团体、学生社团立足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文化需求,开展了缤纷妍丽的艺术活动,成为全市高雅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书本和纯理论转向活动和实践,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每年暑假,高举“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大旗的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走向“老、少、边”地区,把自己的青春和理想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胸怀祖国、服务社会的壮志豪情。我校大学生们通过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经风雨、见世面,开展了诸如民工子弟作文比赛、“快乐助苗”及社区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意志与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此过程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和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未来的竞争,是国民的竞争,是文化创造力的竞争。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而是高校德育中一项长远而持久的任务。高校应该抓住一切有利机会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激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高校要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创造有利的氛围,整合、开发校内外德育资源,拓宽民族精神教育途径,从而使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时刻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与感染。

(一)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民族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把民族精神教育放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不仅要抓好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也要重视在第二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精神教育。把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统筹安排。把第二课堂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整体计划中,以强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在连续性和外在广延性,同时重视施教对象的层次性,把握好政治理论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相关性和导向性,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领导,提供必需的设备、场地等,选派社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和导师,甚至亲自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积极营造全校都关心支持第二课堂民族精神教育的环境。

(二)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使传统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开放的现代意识、全球意识相结合,进而使民族精神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及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中得以升华和发展。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而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推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创业精神,增强他们勇于开拓、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为国、为民、为社会主义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向心力、内聚力。

(三)重视师资培训,加强校际交流

学生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以及良好品行和学风的形成,都有赖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要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首先必须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言行举止要体现我们民族的良好素养。通过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甚至终身的影响。教师也必须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这也要求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再教育。

综合性大学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师资力量雄厚,而一些理工科大学迫切需要人文学科方面的师资资源,应加强大学间的校际交流和相互支持。

(四)与媒体携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民族精神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社会的责任。因此,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政府和社团都有责任和义务给予支持和保障。现代社会,媒体的导向作用对大众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青少年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影响。因此,在学校大力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政府也要提倡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传播优势,在全社会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氛围。同时争取新闻媒体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和活动,及时把活动的成果报道出去,提高学生自觉教育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网络的出现,消除了人类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对于培育青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来说,这既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条与学生进行双向沟通的新渠道,比如可以建立高质量、大容量、有着强吸引力的“民族精神教育网站”、“民族精神论坛”,抢夺网络制高点,通过设立各类型的主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网站的各类讨论中培育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下载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奥运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价值与作用(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200090)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弘扬和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价值......

    政务微博对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作用与价值

    政务微博对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作用与价值 [摘 要]互联网视域下,政务微博对维护地方政府形象和辟谣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政务微博运营,能够提升地方政府形象,同时也能够引导舆论导向......

    纪录片的作用与价值(优秀范文五篇)

    浅析纪录片的价值 我认为纪录片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对外宣传,发展旅游,树立形象。 而对外宣传,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拍摄纪录片成为“外宣”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树立形......

    学术期刊的价值与作用是什么论文[推荐5篇]

    一、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学术期刊的存在依据是其社会价值,它内源于学术期刊本身的内在价值功能。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媒体,能传播学术信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在学术研究过程的......

    发挥财务管理在提升企业价值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企业价值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指出了财务管理的激励作用对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五篇范例)

    历史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上海市第八中学 张敏霞 如何领悟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解决当前民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为孩子们的中国心注入强大动力?在我校“两纲......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素质提升

    浅谈大学生自我管理与素质提升 班 级:1206班专 业:旅游管理 学 号:24姓 名: 陈小丽 在人类社会中,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管理已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是我们大......

    社交礼仪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系别:通识教育部 姓名:陈荣光 学号:10081135 社交礼仪对提升大学生素质的作用  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现状分析: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构成整个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