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务微博对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作用与价值
政务微博对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作用与价值
[摘 要]互联网视域下,政务微博对维护地方政府形象和辟谣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政务微博运营,能够提升地方政府形象,同时也能够引导舆论导向。本文首先论述了政务微博在提升地方政府形象上的作用和价值,然后细致讨论了相关的政务微博运营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政务微博;地方政府形象;网络公关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37-01
一、政务微博在提升地方政府形象方面的作用与价值
1.作用
第一,互联网时代,全球信息同步。一旦有事情发生,知情人会通过自媒体进行发布,快速蔓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此时,大众?P注的要点是“政府,你怎么看”。由于网民追求点击率,或者恶意破坏政府形象的人,会对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对事件内容进行添油加醋,甚至捏造各种信息来制造舆论。政务微博在此时可以起到正音的作用,通过地方政务微博发布的信息具有公信力,可以让谎言和谣言不攻自破。这样就能够有效的维护地方政府的形象。
第二,地方政府每年都在紧张有序的处理各项地方建设任务,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下来。然而,这些政府工作人员是默默无闻的,百姓对其日常工作也是不关心的。这样就影响了大众对政府职能和政府官员的认识。政务微博可以对地方政府日常工作进行呈现,从而让百姓直观感受到政府职员在干实事,从而更加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改革。
第三,地方政府具有很好的网络公关作用。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地方政府的工作内容或者某些官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网络攻击,互联网会将这类信息迅速引爆,最后对政府或者官员造成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政务微博可以在互联网上与网民对话,发布最权威的信息来应对这些负面舆论。
2.价值
政务微博对提升地方政府形象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时效性和权威性两个方面。第一,政务微博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同时,地方政府微博的关注率比较高,可以短时间内将信息快速扩散出去。当下新浪微博与腾讯QQ和微信都有关联,能够将微博内容直接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这就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政府的态度和言论表达出来。第二,政务微博是地方政府的嘴,微博内容的编辑和措辞都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政务微博的言论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能够有力回击网络上的不良舆论。
二、政务微博在提升堤防政府形象方面的技巧和策略
第一,政务机构在开通政务传播平台后,应发挥其传播作用。在微博语言上,要注意措辞和表达效果。多使用网络语言,能够拉近政府与群众时间的距离。总书记的“点赞”就体现了用于的网络化,也因此让广大学生亲切的称他为***。这需要地方政府政务微博运营管理人员学习。
第二,政务机构在运营政务传播平台的过程中,较为侧重单向的信息传播。这就需要政务微博运营工作人员来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反馈。政务微博工作的完善需要一定的时间,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回馈信息进行整理,选取有代表性的以博文的形式统一回复。
第三,政务微博平台的传播力受到内容发布频率的影响。大数据时代大众细读的习惯渐渐消失,对于信息的速食倾向越来越明显。如果政府微博内容更换比较慢,首先是影响了政务微博的效能,然后很多粉丝会取消关注。这样就影响了政务微博与大众沟通的效果。所以,一定要缩短政务微博的内容更新周期。
第四,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互动效果会受到回复形式、回复速度和回复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政务微博的粉丝比较多,粉丝回复问题的质量和种类也具有重复性。这就需要在回复形式上下功夫,可以通过提取微博回复关键词来机器人回复,从而提高回复速度。此外,还要对微博回复信息进行筛查,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要进行人工回复。
第五,政务传播平台对突发事件的回应少,政务机构应重视政务传播平台的危机公关作用,及时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以化解危机。互联网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网络,智能手机是上网的工具,大众的基本状况是人人手机不离手。这就导致了大众对热点信息的关注程度提高,这就对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信息攻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网络时代,报纸是信息传播媒体,任何突发事件都可以在第二天的晨报上发布官方信息。目前需要政务微博同步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进度,从而为大众提供及时消息。如果政府微博发布信息速度慢,则存在政府背后操作等嫌疑,不利于政府想象的树立。这就需要政府内部在政务工作方面和公共关系方面双管齐下,并且做好两者的沟通,最终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务微博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视域下,政务微博对于提升地方政府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政务微博来将政府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效果第一时间呈现出来。完善政务微博的互动效果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信息反馈,能够更好的实现政务微博的价值。因此,地方政务微博的维护运营人员,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整合发布能力,地方政府也要将政务微博的经营管理纳入到常规工作当中,并且给予高度重视,从而促进地方政务微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然,谢薇.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14(10)
[2] 徐炎.我国政务微博的治理路径探析――银川市政务微博发展的启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2)
第二篇: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思考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发展思考
2013-8-7 15:16:00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政务微博是政府机构及其公务人员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自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元年”起,经过短短两年的发展,政务微博已迅速发展成为政务公开和网络问政的重要平台。而微博“前浪”还未降温,“后浪”微信又紧随而来。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沟通交流方式。同样作为官民沟通的全新平台,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优劣势,本文将对此做一个简要分析。
正面价值的探讨
政府微博可以促进行政职能转变
电子政务在推动行政管理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博的兴起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技术保证,公民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加深了政府微博的发展。微博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草根性很快发展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和监督政府决策的重要平台,而政府也积极响应微博时代的来临,提高自身行政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亲民形象。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政府微博可以改变政府的施政理念,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微博可以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决策失误,同时政府微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公务人员的行政效率,公文水平。
部门官员齐上阵,亲和幽默来沟通
我国政务微博的主体由党政部门和党政官员两个部分组成。这种传播主体的构成,打破了以往政务传播中主体的模糊性和严肃性,显得亲切平等。作为政务微博传播主体的部门和官员们,利用微博可以征集民意、问政于民、倾听民声。为了贴合微博人际传播的特点,开设政务微博的部门和官员们往往采用亲和幽默的方式和网民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拉近了政府机构与公众的距离。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政务微博能为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提供更多免费的“智囊团”。
碎片化表达方式,网络体活泼用语
在海量的政务微博信息面前,我们可以发现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给传播主体带来了很大挑战。在140个字限制下的微博内容,观点杂乱、数量巨大,这就要求政务部门需要成了一套专门的政务微博管理体系来进行管理。此外,和传统媒体发布的政务信息不同,政务微博的信息发布往往采取活泼的网络体用语,淘宝体、咆哮体等另类的言语表达层出不穷。如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开设的政务微博“外交小灵通”就以一则淘宝体的招聘启事赢得了众多关注目光,体现了极高的亲和度。
裂变与集群共存
我国政务微博有着独特的集群性特征。集群性是指一个地区的各部门纷纷开设政务微博,最终建立起了该地区的“微博群”,形成了政务微博的集群效应。突出代表有“成都发布”、“天津发布”等政务微博群。这些政务微博形成的微博群能够实现相互转发,达到良性互动,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政务微信形式新颖,采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
微博和微信的诞生,丰富了网络问政的方式,微信更是采用音频的方式与公众交流互动,拉近了政府与百姓的距离。微信发言,固然需要大众化一点,甚至可能需要适当幽默一些或“萌”一点。那样会显得更亲近,更贴切,能够在网民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同时也有助于其他官方信息的传播。太刻板、打官腔,显然不会有“粉丝”。
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
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
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
第三篇:乡镇政府对政务微博的治理机制研究
乡镇政府对政务微博的治理机制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民互动方式,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政务微博运行体系,防范政务微博所带来的风险,是我国乡镇政府提高政务微博服务水平的关键。在乡镇地区,管理者素养不足;微博命名、认证混乱;规章制度的缺乏与失效是政务微博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提高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关键词:政务微博;乡镇政府;运行机制
近年来,在乡镇地区,经微博发酵的各类事件层出不穷,借用微博平台,不仅提高了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多元“参政渠道”,更加速了乡镇政府机构的重新定位与革新。虽然政务微博便民、高效,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政务微博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之良性互动平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从而提高乡镇政府治理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
一、乡镇政府在发展政务微博中的问题
微博作为政民之间“施政”和“问政”的交流平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拉近了政民和党群关系。但随着政务微博的推行,政务微博的发展瓶颈日益显露,定位不清晰,语言僵化、失真,微博注册、认证混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政务微博运行机制混乱
据统计,至2011年年底,在新浪网、人民网、腾讯网、新华微博和人民微博上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 561个,其中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微博分别有32 358个和18 203个。“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虽然促进了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但政府相配套的微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规章和法规的制定也滞后于“微博问政”和“微博施政”的执行。在乡镇地区,由于政务人员服务水平低下,自身素质不高,面对舆情事件,往往采取隐瞒、谎报和不报的措施,政务微博运行体系混乱,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专业技能方面,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
(二)政务微博定位混乱,各部门职责不清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网民的维权意识,参政议政水平逐渐提高。在广大乡镇地区,对政务微博的管理,大多数部门采取轮岗和兼职的做法来运行政务微博,政务微博的发布、监督、和评估,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由单一的部门进行,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造成政务微博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和网民互动率等问题。在政府机构微博和党政干部微博、政府网站与政府微博之间,各部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严重。
(三)对政务微博监管和监督不力
2012年,新浪微博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务微博运营规范手册》,这对政府机构官方微博、官员个人微博以及政务微博与民众交流方面提供了有可循之“规”。政府组织机构、官员形象和政民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政务微博的监管和监督不力造成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协调的障碍。2013年,国家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法律条目单一且缺乏可执行性,并缺乏有效监督和监管;在党政机关内部,政务微博大多处于“空头口号”和“形象工程”,对政务微博的实际效果很少关注,组织内部没有建立科学、标准的监管和监督机制,造成政务微博随意性强、反馈性差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
在乡镇地区,政务微博的良好愿景逐渐与实际运行中的各种弊端形成强烈反差,尤其在内部机制方面,存在着管理混乱、无序,责任和职责不清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信息管理制度的缺位和传播管理理念的滞后等方面。
(一)政务微博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2012年年底,我国网民总数高达6亿人,网络力量的强大和政务微博的开通,加速了政务微博和政府治理模式的快速转变。政务微博不同于个人和企业微博,政务微博更多地代表权威和官方言论,并具有法律效力,其发文字数被控制在140个以内,在零散的信息中归纳总结、设置议程,并和其他部门配合,这对政府工作都是极大的挑战。针对紧急政务和突发事件,政务人员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应对,对信息的甄别、审核不严,为了辟谣或者安定民心而任意发布不准确的微博,不仅会给后续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和压力,影响了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二)政务微博信息管理制度缺位
据统计,政务微博和政务人员微博平均日转发量分别为74.3 次和6.5次,信息转发量之大和传播速度之快给信息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在日常的政务微博信息管理过程中,政务信息透明度偏低,在信息的选择、编撰、汇总流程中,偏重于发布对自身部门有利的信息,且信息发布存在“失真”现象严重。在乡镇地区,对关乎大众切身利益的信息,却更新迟缓或者内容空泛,缺乏实际效用,导致政务信息资源的配置与政务微博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三)政务微博传播管理理念滞后
在2013年底,政务微博已逐渐成为网民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平台,但政务微博的服务理念和办事效率,却没有得到网民的一致认同。在广大乡镇地区,大多数党政机构和干部还保留着传统的和固定化的管理理念,对政务微博采取否决和摒弃态度,导致政务微博发布和互动机制混乱。在政府发帖和网民互动环节,其转发量和互动性不足,政府只顾发帖,却忽略网民的评论和意见,政民互动少,且针对网民的意见,有些地方往往不理睬、不采纳、不解决,把政务微博只当成一种摆设和形式,在组织机构、官员自身、网民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政务微博传播管理机制。
三、政务微博的发展策略
政务微博经过近六年的发展,促进了乡镇地区政务微博治理水平的提高,这既是网民参政议政的互动平台,更是政府“阳光执政”的善治平台。因此,加快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有利于形成特色独具的政务治理平台。
(一)促进政务微博的规范化,提升官员媒介素养
目前,80%的乡镇政府都建立了政务微博系统,但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政务微博统一的施行规范与法律条文,各地“各自为政”现象突出。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规范的和标准化的管理条例,从宏观上进行约束和管理。具体内容包括:政务微博的操作流程、管理机制、政府效用、维护监督和科学控制等方面,制定政务微博应急管理条例和规章,建立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政务微博服务平台,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务微博运行机制。同时,提升官员的微博效用和业务素养,定期进行专业和政务微博培训,组建专业的政务微博团队,并加大同高校、科研院所和权威专家的沟通与合作,提升组织和官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建立多元的政务微博监督机制
目前,在乡镇地区,针对政务微博的特性,加强对政务微博自上而下的监督,从安全运营、组织流程和禁止性规定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监督。第三方监督机构作为政务微博的“中立方”,凭借其专业能力和素养,能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监督。2012年初,我国首次由权威和专业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组织和发起了《政务微博评估报告》,政府也以此为依据进行了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从而保证政务微博的健康、有序运行。网民作为政务微博的参与者和互动者,通过正常渠道、合理言论表达诉求,对组织机构、公务人员和办事效率进行相应的反馈和监督,从而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
(三)促进政务微博服务功能的转变
政务微博作为政民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不仅节约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和时间,更促进了政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提高乡镇政府政务微博的服务水平,应将政务微博的宣传性功能转化成服务性功能。对民众的诉求和疑难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回应和解答,从而实现政务微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与此同时,乡镇政府利用政务微博平台不仅发布信息,更要注重及时反馈和回应信息,从而改变“发帖不理、回帖不应”的被动局面,并针对网民的具体回应和意见,官方应进行负责、有效的应答,保障政务微博运行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从而实现政府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提升和转变。
结语
政务微博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在推进村民自治和提高乡镇政府现代化的治理水平和能力,尤为重要。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加快乡镇政府服务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平台,合理解决社会矛盾,这对促进乡镇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曲莉.当前中国政务微博初探[D].长春:吉林大学,2013.[2]李姗姗.微博舆论监督引导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作者简介:
吴肖(1989-),男,湖北钟祥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公共管理研究。
第四篇: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价值和作用
姚丽丽
(上海电力学院 电力与自动化工程学院,上海
200090)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弘扬和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和作用。青年大学生在磨砺中点燃了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出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激发了创新精神,并拓宽了国际化视野,中华民族精神正在世博会的平台上得到丰富和重铸。关键字:上海世博会 青年大学生 民族精神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在上海世博会申办、筹办和举办的过程中,到处都活跃着朝气蓬勃的青年大学生的身影,大学生群体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参与中,大学生的民族意识空前增强,中国的民族精神得弘扬和升华。
一、中华民族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1]之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原动力,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党的十六大报告同时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传承民族精神的血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情况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大学生作为重要的实践者、学习者、奉献者全面参与到了世博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们在无私奉献中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上海世博会对提升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年文明的国家,任何灾难都没能阻挡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步伐。历经千年沧海桑田的中华民族现今依然熠熠生辉,靠的是什么?答案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在的动力。这动力的源泉正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所共有的滚滚中国情,涓涓爱国心。
百年前,中国的仁人志士便有了最早的“世博梦”,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世博梦”也成了中华儿女心中的“强国梦”。百年中,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努力圆梦。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010年,中国终于成为第一个承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回顾与世博会的牵手过程,从观望者到参与者,最终成为主办者,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世博梦想实现本身成为一部中华儿女爱国奋进、自强不息的生动教材。
犹记得2002年12月3日,摩纳哥下午时间三点,格林玛尼会议中心爆发出一阵巨大的欢呼声:“我们又赢了!”顿时,中国沸腾了,上海沸腾了,浦江两岸绚丽的礼花腾空而起,上海各大高校一瞬间淹没在万千学生欢乐的海洋里,大学生们通过唱国歌、拉标语、走上街头、文艺表演等各种方式欢庆申博成功,抒发对上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迎世博的1000多天里,青年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作最热情的行动,他们走进社区、深入老区,下基层、串城市……大学生宣传世博的身影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宣传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把世博的信息带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世博会召开期间,青年大学生又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作为参观者来世博园区参观学习,还有很多大学生以世博工作人员或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整个世博会的组织和操作层面。这一全过程的宣传、沟通和服务成为大学生表达爱国之情最切身、最实际的体验。
可以说,“申博”、“筹博”到“办博”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增强和民族精神迸发到民族精神弘扬和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极大地振奋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大学生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因此,上海世博会意义已超越了展览会本身,它成为一个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大学生这股爱国热情必将转化为“后世博时代”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培养了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素质和觉悟较高,思想敏感,有热情、有担当,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据统计,“有40多万在校大学生积极报名参与本次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在最终选拔出的园区志愿者候选人72034人中,大学生占总数的90.6%;入选的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57168人中,大学生占入选总数的35.5%”。[2]大学生当之无愧地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催生“鸟巢一代”,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催生了有更多“90后”参与的“海宝一代”,青年人身上具有的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他们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世博会提供的广阔舞台上,“海宝一代”秉承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无私奉献、竭诚服务。走在园区内,不几步便会看到他们的身影,或挥汗如雨地向游客做指引,或站立在岗位上严正以待。面对闷热的天气,太阳的炙烤,高强度的劳动和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个年轻的群体经受住了考验,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能够面带微笑,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这样一群“90后”孩子?一位来自上海电力学院的世博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虽然辛苦,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最高尚的工作,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我们是世博会成功举办最坚实的后盾……”184天,大学生志愿者身上发生的感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他们成为世博会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友好的微笑”、“热情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品质”,这是社会各界对于“90后”大学生在本次世博会上的集体亮相给予的评价关键词。
在世博志愿服务工作中,这群被爱称为“小白菜”的“90后”大学生磨砺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气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海宝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为中华民族精神加入了新的时代注解,成为时代最生动、最鲜活、最具前景的精神动力。这个精神文化产品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群大学生本人及其身边同学、朋友、家庭、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进而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海宝精神”也必将成为推动“后世博时代”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
(三)激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的致辞中指出:“创新是推动人类进步不竭的源泉,也是世博会的灵魂”。正如总理所说,从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158年的世博会历史,就是人类的辉煌文明进步史,像举世闻名的伦敦水晶宫、巴黎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的原子模型塔等标志性建筑,就是历次世博会留下的人类珍贵建筑瑰宝。蒸汽机、火车头、电梯、电灯、电话、电视机、电脑等发明都是在不同时期的世博会上首次面世。对此,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有这样的概括:“每一次博览会,无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文明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种创新令人目不暇接。首先是理念创新。这届世博会是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解读了人与城市的密切互动关系,表达出全人类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其次是建筑设计创新。世博会本身就是世界建筑界展示水平的舞台,在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风格各异、充满创意的场馆建筑展现出建筑师巨大的智慧与才华,反映了他们对城市建筑如何走向未来的思考,独具匠心的场馆建筑给参观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视觉冲击。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世博会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在宣扬最尖端的科技,它的最大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在本次世博会上,世博科技攻关小组汇集了全国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把现代科学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地嵌入世博会,前后共计实施了新能源、生态环保、建筑节能、智能化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和新材料等230余项科技项目,取得了110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使得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技成就渗透到上海世博会的每一个细节。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世纪,也是创新竞争的世纪。江泽民同志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是未来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他们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创新精神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和现实升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
上海世博会为青年大学生搭建的这个创新学习和互动平台,使他们能够了解、接触到当前最先进的理念、科技知识和成果,体会世博创新的魅力,这必将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在学习实践中锻铸出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进而在弘扬民族精神中发展民族精神。
(四)拓展了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竞争也日益激烈。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培养出适应国际化生活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全局性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放战略要求国人在坚持国家观念、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增强国际化意识努力具备国际视野”。应推动大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到别的民族的特色,掌握适应国际化倾向、多元文化社会和全球经济以及与劳动市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整个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过程中不断激起自身的民族意识觉醒,珍视本民族文化,使本民族文化特色获得新的超越、新的发展。
世博会为拓展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世博会,184天的会期,2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万多场演出,在这略多于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一个地球村,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界限,全球、各阶层人民在这里广泛交流和互动,共同探索未来城市发展之路。“这里将成为闪耀全球智慧、聚焦国际视野、启迪人们心灵的神圣的殿堂,将看到独具创意和科技理念特色的展览,交融、荟萃的地域风情和多元文化的精彩诠释”。[3]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不仅可以为世博做贡献,更能够了解世界、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在这6个月过程中他们不断接触新的项目、想法、新的人,促进思维进一步开放,并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使我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由爱国主义向国际主义发展,由本国的和平向世界和平发展,从而开拓了民族精神的新境界。
三、结语
上海世博会将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长久的世博遗产,这其中因为世博会的举办而带来的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族精神的提升比世博会本身要更为珍贵。举办世博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建设项目,都是民族精神的催生点和生长点。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立足实践,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平台,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从而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坚持“三个面向”弘扬民族精神[J].《思想·理论·教育》,2004,(9)
[2] 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沪举行[EB/OL].[2010-04-13].http://.
第五篇:微电影营销对品牌营销的提升作用
微电影营销对品牌营销的提升作用
[摘 要]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了极速的网络时代,自2011年以来,各种“微”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微信、微博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愈加丰富的网络平台,平台之上的人们汲取着大量的信息,使“微电影”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互联网超越了时空限制与多媒体的声、光功能,又发挥了营销人员的创意,人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将微电影与营销相结合,且在这个品牌的时代,必将产生奇妙的火花。本文讲述了微电影如何与营销相结合,并对这种结合如何运用于品牌推广进行了分析,并浅析了微电影营销对品牌提升的妙处。
[关键词]网络营销;微电影;营销品牌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4.05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2 网络营销与微电影营销的概述
1.1 网络营销的概念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模式。它是以符合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和理念实施的营销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或社会价值。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
与常规的营销模式相比,同样都是希望找到并影响、打动潜在客户,但网络营销能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
1.2 网络营销的分类
网络营销包括口碑营销、网络广告、微电影营销、媒体营销、事件营销、搜索引擎优化(SEO)、e-Mail营销、短信营销、电子杂志营销、病毒式营销、问答营销、数据库营销、针对B2B商务网站的产品信息发布以及平台营销等。而笔者在文中提到的是网络营销大分类下的微电影营销模式。
1.3 微电影营销的概念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微影,它是指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分钟以内的影片,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它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8~15分钟)放映、“微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它具有以下特征。
(1)微电影营销是一个移动化的播放平台。“微电影”专门运用在手机、移动视频设备、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平台。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满足网民碎片化娱乐的需求。
(2)微电影营销是一个多元化的内容平台。微电影以产生话题为目的、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适合广告植入、具有某种连续性和后开发潜力。
(3)微电影营销是物美价廉、精准高效的新媒体营销。微电影是“微时放映”“微周期制作”和“微规模投资”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它具有低成本的特点。总之,微电影不同于网络视频短片,它更偏向商业化,更偏向于影视专业制作。微电影一定是一个故事,不一定是品牌故事,但微电影营销主要是品牌故事,且它的背后一定是商?I驱动,一定是专业化的制作,一定能够起到商业电影一样的视觉与情感享受。
1.4 结合网络营销特点的微电影营销特点
1.4.1 对网络的依赖性
网络营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于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是传统营销所无法相比拟的。微电影营销也是如此,是传统营销理念和方式进一步的升华。无论是“4p”理论也好,还是“忘掉产品,忘掉定价,忘掉渠道,忘掉促销”的理论也罢,其都和网络营销、微电影营销有一定的差距。
1.4.2 微电影营销的市场具有世界性
现如今,互联网遍布全世界,这也恰恰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市场,有市场的地方必然有营销,所以,微电影营销没有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寻找到目标客户。
1.4.3 微电影营销具有资源分享性
网络像蚂蚁的巢穴一般,相互链接,相互贯通,资源可以相互分享,网络营销中的微电影营销也是如此。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观看和评论,在营销过程中,可以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
1.4.4 微电影营销的个性化、人性化
微电影营销不同于传统市场营销的一对一,双方你情我愿的模式,是非强迫型的。受众依据自己的喜好,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微电影观看,自主选择微电影所对应的产品。它是由消费者主导的,循环渐进的一种营销模式,可以与消费者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其个性化模式更能使客户达到满意,对企业形象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4.5 微电影营销的成本节约性
网络营销相对于传统的营销方式具有很强的节约性,微电影营销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也具有节约性。在宣传方面,不用再依赖于昂贵的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其通过网络平台便可以传达给每一个网络用户。微电影的兴起与现状
2.1 微电影的兴起
2009年,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微电影”广告,是“微电影”的雏形。
微电影的兴起与网络视频平台的互动、微时代电影受众的需求、广告营销新阵地的需要等有关。
2.2 微电影的现状
目前,我国微电影可以说是尚在萌芽之中,但是业内人士、广告投资商或观众都对它的发展态势十分看好。我国电影界,现在“微”风习习,一部部抑或搞怪、抑或温情的作品盛行在网络,当然制作人技术不同,微电影的影响力也不同。
微电影综合了广告和传统电影,摆脱了乏味、枯燥的传播方式,在观众观看的同时,向观众传递广告诉求,潜移默化地实现广告效果的最大化。微电影在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前景十分广阔。微电影的营销模式
3.1 企业赞助
企业赞助的模式不会影响微电影的表现形式,且其内容往往以亲情、爱情、友情为主,多带有公益性。也有的内容会比较励志,有的会比较搞笑,比较深入人心。故而以这种内容作为手段,会让消费者更加容易产生信任感。
3.2 品牌植入
在品牌植入模式中,品牌?a品往往会作为电影的道具和背景出现,可以和故事内容融为一体,其重点是强调品牌自身的形象。简单的故事情节,让大家对品牌念念不忘。品牌的推广与提升
4.1 品牌推广的形式
4.1.1 传媒推广
传媒推广是人们最为熟悉且使用率最多的一种,其推广方式所普及的面积也是比较大的,并且影响较深入,更突出的是其的时间周期较短,能够在短期看到效应,其主要有电视广告、公交车广告等形式。
4.1.2 户外广告
户外广告也是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例如人们经常在大街上看到的广告、贴画广告以及墙面广告等,其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较大,还需要付出较多的资金,但本身效果也更长久,广告传单等也算是其中的一种。
4.1.3 报纸书刊
报纸书刊是较多见的极其传统的推广方式,此类投入较少,但相对来说,影响力也较小,所以出现的效应不会太大。
4.1.4 网络信息推广
随着电子商务不断被大众所熟知,企业想要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可以向网站中大量的投放广告,让更多的客户通过搜索引擎和网络平台找到产品,从而企业从中获得利润。微博、博客等也是一个宣传的渠道,录制视频进行企业品牌推广,有时能够达到极好的推广效果。
4.2 品牌提升的途径
提升品牌形象,除了对品牌进行建设,最重要是品牌推广,只有加强企业品牌的推广,才能达到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要做好品牌推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4.2.1 进行实体推广
实体推广是比较常见、普遍的一种方式,在电台、电视播放广告,在报纸上发布平面广告,张贴海报,在街上发放广告单等都是企业普遍提升品牌形象的方式。这些方式各有长处,对提升品牌的形象都十分有效果。
4.2.2 进行网络推广
进行网络推广具有见效快、成本低的优势,企业目前比较青睐这种推广方式,企业无论是推广产品,还是推广品牌都非常有效。在天涯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QQ空间等平台发布视频和文章,将产品信息发布到各大信息平台。综合运用这些推广方式,使优点相互结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微电影营销与品牌营销的结合5.1 微电影营销与品牌结合的实例
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以9分钟微电影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一个以亲情为主线的故事。虽是产品宣传广告,商业气息却并不浓厚,且带有公益广告的性质,抓住了人们回家过年的传统观念,在广告中很巧妙地植入了百事旗下的三个产品――周迅、张韶涵和罗志祥三位演员分别代言的纯果乐、乐事薯片和百事可乐,提出“把乐带回家”的广告语,一语三关:其一,片中张国立把古天乐带回家;其二,孩子回家过年带来的乐;其三,三个“乐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欢乐。
5.2 现有实例的合理化建议
5.2.1 宣传推广的局限性
现有的微电影推广一般都在网络上,而真正能使用网络并且看到微电影的人群却十分有限,多数为青少年,40岁以上的受众群体十分缺少。所以品牌推广如果只局限于网络,还是不能达到一个良好而全面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可以在电视节目上进行品牌微电影的推广,打破往常的电影模式和广告模式,将二者结合,“病毒式”的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深刻记住这个品牌的存在。
5.2.2 微电影的内容和质量
由于资金投入与后期制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微电影的质量影响着其推广的力度,所以相关人员应确保微电影的质量,用精良的制作为品牌带来良好的大众形象,并提高微电影的真实可信度。
主要参考文献
[1]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肖时胜.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概况[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3.[3]赵塘滨.微电影的商业营销模式[J].美与时代,2013(6).[4]崔宝国.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