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1”教育改造模式
“5+1+1”教育改造模式下的罪犯劳动改造工作新思考
时间:2011-12-28 06:45来源:未知 发布:佚名 点击:
749 次
笔者按:“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两年,全国监狱系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主要方向比较集中的在罪犯的教育改造领域,而忽略了占据罪犯改造大多数时间和空间的罪犯劳动改造领域。因此,笔者结合监狱工作实际,通过对“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的分析,侧重研究该模式对罪犯劳动改造的意义和要求,突出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5+1+1”教育改造模式下的主动性调整措施,旨在充分发挥劳动改造手段固有的改造功能,促进罪犯改造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5+1+1”教育改造模式劳动改造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造罪犯的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提升,对全面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两年,全国监狱系统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主要方向比较集中的在罪犯的教育改造领域,而忽略了占据罪犯改造大多数时间和空间的罪犯劳动改造领域。
罪犯劳动改造作为罪犯改造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以生产劳动为形式的刑事强制性活动,是监狱执行刑罚中的基础性活动;担负着培养罪犯正确劳动观念、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历史使命。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监狱生产经营与罪犯劳动教育不协调统一,罪犯劳动时间长、劳动量大、安全事故相对较多,使得部分监狱管理者模糊了对劳动改造的认识,片面的认为——罪犯劳动生产成了众矢之的,劳动改造工作处于非常尴尬的处境,成了制约罪犯改造质量提高的罪魁祸首!在全面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的今天,如何调整罪犯劳动改造地位,使之恢复其固有的改造功能,如何协调各个改造手段之间的关系,统一并进,已成为提升监狱管理水平,促进罪犯改造质量提高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深刻内涵
2009年11月17日,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从而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教育改造模式,“5+1+1”模式破解了制约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瓶颈”,这一新模式不断的在监狱管理教育罪犯的实践过程中得到了论证和发展完善。该模式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改造罪犯工作的承接性。我们不能孤立的将该模式与原有的改造模式相剥离,监狱对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发展体现了监狱教育管理罪犯的理念的不断更新,是一个连续的、承接的、渐进的过程,该模式在原来的“6+1”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作为对原有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改革和深化,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和发展的延续性。
2、“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系统性,“5+1+1”教育改造模式中的“教育”是“大教育”的范畴,是三大改造手段的和谐统一。对于“5+1+1”教育改造模式,我们不能片面的只看重罪犯教育这一方面,不能仅仅认为该模式是教育改造领域的转变,而是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狱政管理三大改造手段的和谐统一,是监狱改造罪犯各项工作的整体变更。“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贯彻落实,需要监狱在生产经营理念、生产指标分配、劳动项目优化、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经费保障、民警素质提升、管理教育理念更新、罪犯劳动改造权和休息权保障、狱政管理水平提高等各方面加以更新提高,才能真正的发挥“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充分贯彻“首要标准”的要求。
3、“5+1+1”教育改造模式体现了监狱教育改造手段的整合性。我们不能将每周一天的教育日,简单的理解为课堂化教育,或者是一周的全部教育内容集中在这一天,不能简单的将罪犯5天劳动教育实践理解为单纯的生产活动而忽略了罪犯劳动教育内容。“5+1+1”教育改造模式除了在时间概念上的规定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在“首要标准”语境下,多种教育资源和手段的整合。比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制度;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利用社会帮教、狱务公开等活动方式增进罪犯社会化教育,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形成;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罪犯回归生存技能;完善罪犯权益保护制度,提高罪犯社会归属感等等。
只有加强对“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思想上解放出来,不至于厚此薄彼,从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监狱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5+1+1”教育改造模式对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首要标准”的要求下,“5+1+1”教育改造模式在保障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同时,亦对罪犯劳动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新时期的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明确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地位
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明确规定了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监狱行刑中的地位。《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监狱法》第4条明确规定:“监狱对罪犯应当依法监管,根据改造罪犯的需要,组织罪犯从事生产劳动,对罪犯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第69条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但在监狱长期发展中罪犯劳动改造的地位却被偏移、边缘化,“5+1+1”教育改造模式确定了5天的罪犯劳动教育时间从执法的高度上确立了罪犯劳动改造在监狱运行中的地位。
2、“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促进罪犯劳动改造功能的回归。
劳动改造具有着培养罪犯正确劳动观念、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习惯、维护监管改造秩序的功能,但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由于监狱体制、机制和监狱经济发展的制约,为了在市场竞争生存和发展,监狱不得不集中相当多的精力解决生产经营问题,自觉不自觉地挤占教育改造时间、忽视劳动改造中原有的教育及矫治功能,出现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现象,而把促进罪犯劳动改造,是罪犯在劳动中改过自新,成为守法公民当做次要目标来看待,使罪犯劳动改造偏离了原有的轨道。“5+1+1”教育改造模式明确了5天的劳动教育时间,不仅保障了劳动改造时间,更重要的是使劳动从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回归到教育矫治的主要目标上。“劳动教育”不仅涵盖了劳动观念的培养、劳动技能的学习等方面,更突出体现了劳动本身固有对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的矫治功能,并通过良好的罪犯改造秩序促进罪犯生产各环节的良性运转,从而实现监狱生产效益的次要目标。结合司法部下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中的:“教育罪犯认识劳动重要意义,引导罪犯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培养积极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统一,紧紧围绕在“首要标准”的要求之下。
3、“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规范罪犯劳动生产的组织设置、运行管理。随着“首要标准”理念、“5+1+1”模式的确立和深入开展,必将促进监狱生产管理部门(集团公司)对罪犯生产经营工作加强调整和改进。在生产项目的准入上,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产品附加值、生产技能应用性、环保等因素的要求;在生产管理中,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管理规范化水平;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上,加强岗位实用性、回归适应性,提高生产劳动的相后延伸性。
4、“5+1+1”教育改造模式有利于促进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监管改造三大手段形成和谐统一的良好局面。
罪犯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三大基本改造手段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劳动改造是基础,监管改造是前提,教育改造是方向。在“5+1+1”教育改造模式下三大基本手段应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形成一种协同作战、密不可分的良好局面,而不能“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相互拆台,相互掣肘,相互摩擦,要做到劳中有教,教中有劳,劳教结合;劳中有管,管中有劳,管劳并进;教中有管,管中有教,教管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三大基本手段和谐有序,协调统一的良性局势,才能为罪犯劳动改造营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罪犯劳动改造工作在“5+1+1”模式下的主动性调整措施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监狱改造工作的要求,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真正发挥劳动改造的强大功能,监狱机关应更新观念,统筹兼顾,劳动改造管理部门应强化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发挥劳动改造作用,让劳动改造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高罪犯改造质量的有力武器。
(一)加强理论研究深度和应用性,树立科学的劳动改造理念。
加强劳动改造领域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丰富劳动改造内涵。各级监狱学会应加强调研,对劳动改造工作的地位、功能、实际困难、发展方向、改革措施等方面加强研究,开展诸如完善劳动改造的法律依据、罪犯劳动改造权的保障、劳动改造的时代性内涵等课题研究,紧扣监狱工作发展方向,做到理论先行。同时,做到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广大监狱民警的智慧,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提高民警对劳动改造的观念提升,从监狱管理层面到执行层面,树立科学的劳动改造观,以此指导罪犯劳动改造实践工作。
(二)丰富拓展劳动改造的内涵和范畴,体现劳动改造的时代性。
“5+1+1”教育改造模式适应了监狱事业大发展的时代需要,劳动改造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观念,深挖资源,不断拓宽劳动改造工作范畴。一是完善“三项保险”制度。根据《监狱法》、《社会保险法》,建立健全罪犯基本医疗保险、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保险、刑满释放后短期生活保险等三项保险。将罪犯保险制度纳入地方城镇居民基本保险体系,进一步依法保障罪犯基本权益,充分调动罪犯改造积极性,维护监狱稳定。二是完善劳动报酬工作。《监狱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监狱对参加劳动的罪犯,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报酬„„”。将罪犯劳动报酬与罪犯劳动岗位、生产业绩、改造表现挂钩,科学设立档次,充分调动罪犯生产劳动积极性。三是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劳动保护措施。全面推行生产项目准入制度,加强劳动环境整治,抓好生产场所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建设,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严格落实罪犯劳动保护措施,力保罪犯生产无事故。四是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实现向外延伸。以国家技能鉴定所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罪犯职业技术培训,结合劳动生产项目和社会就业需要,科学设定培训项目,实现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重视劳动改造评估工作,强化劳动的改造功能。
罪犯劳动改造评估是指在罪犯劳动改造过程中,监狱机关根据罪犯的劳动及日常行为表现、劳动改造态度、劳动改造成果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测量和综合评定的过程和方法。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工作具有客观反映罪犯劳动改造效果,总结经验,预测信息,审查决策,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作用。目前各监狱在劳动改造评估工作普遍开展不足,比较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改造功能的发挥。省监狱管理局应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指导中心,监狱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委员会,监区成立罪犯劳动改造评估小组,采用各种有效评估方法,对罪犯个体以及群体的劳动改造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及时反馈的罪犯个体或者群体呈现出的各种倾向性结果,为指导罪犯改造方向,修正罪犯改造目标提供及时有效地信息,并为狱政管理、教育改造提供真实的依据。
(四)充分发挥劳动改造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加强对劳动改造执行工作的监督指导和考核。
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改造管理处负责对全省监狱系统罪犯劳动改造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各监狱劳动改造管理科负责监狱罪犯劳动改造工作的执行和指导工作。各级劳动改造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业务指导和监督职能,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细化管理措施;二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民警思想观念和业务水平;三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四要加强考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的方式,强化过程考核,奖罚分明,带动劳动改造管理水平提升;五要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拓宽劳动改造工作面。
(五)优化罪犯生产劳动管理,紧密结合罪犯劳动教育,有效利用5天劳动教育时间。
“5+1+1”教育改造模式确定了5天的劳动教育时间,要求我们寓教育于生产、以生产促教育,互相融合,相铺相成。首先,监狱企业集团公司严格生产项目准入制度,倡导“5S”、“7S”等科学管理模式,形成劳动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亦使罪犯形成科学管理、现代化生产意识;其次,监狱、监区因地制宜地创建各具特色的罪犯生产劳动文化,以多种多样的生产竞赛活动,建立和强化罪犯集体主义、互帮互组、争先创优等良好观念;再次,广泛开展以QC科研活动为主的生产创新活动,强化罪犯生产劳动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智慧,在促进生产效率的同时,使罪犯体验科技创新、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的满足感,继而深化罪犯热爱劳动,矫正不良习性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全面落实“首要标准”要求,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背景下,通过深刻领会“5+1+1”教育改造模式内涵,明确劳动改造工作的重大意义,立足监狱工作实际,创新劳动改造管理,必将重新赋予罪犯劳动改造强大的生命力,使罪犯劳动改造真正成为维护监狱安全稳定、提升罪犯改造质量的有力武器。
(海南省监狱管理局劳动改造管理处肖靖)
第二篇: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
严格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深入贯彻首要标准
苏飞举
摘要:“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监狱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首要标准的具体实施,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改造罪犯的工作措施。严格落实该模式对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提升有重要意义。随着监狱系统规范化管理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实践“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过程中,对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总结出一套确保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经验方法。
关键词:罪犯 “5+1+1”教育改造模式 落实
Abstract: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pattern is change and the method innovation of the presen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pattern,which is decided by the contemporary jai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level,the scale and construction dynamics.Und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jail cultural construction,the creative cultural patterns,including subject culture transformation,Government by law culture safeguard mechanism,can it develop effectively.2009年11月17日,司法部下发了《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其中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从而形成了旨在提高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质量的“5+1+1”教育改造模式,“5+1+1”模式突破了制约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阻碍,有效的提高了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这一新模式在推动监狱工作规范化,确保监狱安全稳定的同时,也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条件,掌握一套符合监狱工作实际,适应现代教育改造的方法,确保该教育改造模式的真正落实。
一、强化三个认识,确保“5+1+1”模式贯彻执行。
吴爱英部长曾强调,要“把罪犯劳教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作为监狱劳教工作的中心任务,这是做好监狱劳教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一定要贯彻到监狱劳教工作的各个方面”①。“5+1+1”教育改造模式,作为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罪犯改造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凸显教育改造工作中心地位的重要举措。因此监狱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必须强化三点认识,坚决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
1、是强化对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要贯彻执行“5+1+1”教育改造模式,首先必须要求广大监狱民警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造工作是监狱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使教育改造工作的中心地位深入人心,形成全狱上下高度重视教育改造工作的政治氛围,特别是通过召开教育改造专题研讨会等宣传形式,使广大监狱民警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改造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意识到必须把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通过强化教育改造中心地位的认识,让广大民警深刻领会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对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而改变普遍存在的重劳动生产轻教育改造的思维惯性,使“5+1+1”教育改造模式真正成为落实“首要标准”、贯彻党的监狱工作方针的现实举措。
2、强化对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认识。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造理念的根本要求,是“三课教育”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提升教育改造质量的有效途径。“5+1+1”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就是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改造对象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的教育改造新模式,改变了以往教育时间不固定以及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标准等落后状况。因此,在新时期,面对党和国家提出的新要求,广大监狱民警必须强化现代教育改造理念,充分接受“5+1+1”教育改造模式,及时更新工作理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广大民警积极贯彻落实“5+1+1”教育改造模式,把握好管理和执行这个重点,严格落实、认真执行、统一行动,对教育学习要和原来的生产劳动一样重视和严格,避免因管教、生产不协调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同时,建立现代教育改造工作考评机制,将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3、强化对科学教育改造方式的认识。随着“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运行,使得罪犯有了相对以往更多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更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教育改造模式的转型,罪犯群体性活动开始增 ① 吴爱英.在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司法.2009.11.20
多,无所事事,无事生非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教育改造方法来保障教育改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保障监狱安全稳定。要突出教育改造工作的矫正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利用收听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强化、稳定和巩固罪犯改造成果,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逐步形成。同时要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健全罪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估体系,对罪犯实施心理矫治,进行心理干预,促进罪犯消除心理疾患。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狱内教育和狱外教育相结合,大力引进社会帮教力量,学习现代教育改造方法。
二、着力于三个方面,确保“5+1+1”模式顺利实施。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在全国监狱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造工作成为监狱工作中心任务的要求下提出的,因此确保该模式在监狱工作中被不打折扣的执行,是践行首要标准的必然要求。要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必须着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着力于加强教育改造的教学队伍,提升教育改造水平。一方面,在加大民警业务技能培训教育、强化罪犯“三课”教育的同时,积极引进法律、教育、心理矫正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合理调控警力,挖掘教育教学队伍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狱外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帮教的重要作用。充分重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参与罪犯教育,弥补监狱民警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举办报告会或讲座活动,播放中外优秀的教育纪录片等,不断提高罪犯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促使罪犯出狱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着力于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相关业务科室要做到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保证教育改造落到实处,三课教育依然要做为教育内容的重点,必须认真组织开展好组织好罪犯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的学习。另一方面,为了更好的践行首要标准,增强刑释人员的就业和谋生能力,就必须把罪犯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摆在突出位置。为此,采取创新教育模式的方法,积极拓展思路,通过设立开放式车间、课堂,试验田的方式,大力开辟缝纫、手工制作、农业种植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实用学科为教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教育培训模式。对文化层次不同的罪犯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将扫盲教育,学历教育,岗位技能教育有机组合,合理配置课程,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进一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把教育改造落到实处。
再次是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注重教育改造实效。完善教育形式,一方面坚持以集体化课堂教育为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灵活有趣,易于服刑人员接受的教育形式。在监区,教育形式仍然要以集中式的课堂教育为主,辅以个别教育。在整个监狱,要开展好“引进来”工程,建立思想、法制、文化、技术等狱内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教育进监狱活动,举办法律专题讲座,传统文化讲座,亲情帮教等大型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监区文化是建设。以党的十七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监区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广泛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吸纳各种精神文化营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开展监区文化活动,逐步建立一批有社会志愿者参加的监区文化活动辅导员队伍。同时,注重融入和吸纳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把区域文化与监区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监狱品牌文化。通过一系列举措,着力于完善教育形式,确保教育改造取得实效。
三、把握三个关键,确保“5+1+1”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确保该模式健康持久运行,就必须把握三个关键。
1、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制度规范是关键。监狱应当制定规范、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制度。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时间,再到警力保障必须保证有一切行动规范有序。首先是教育内容要规范。监狱要统一规定教育日的五项必选项目,即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训练、内务卫生评比训练、监组队列训练、监区(分监区)周讲评教育和月度评议。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确保教育日的各项活动不走样、不变形、不受阻。其次是教育时间要保证。各基层监区在周内可任选一天作为教育日,并保证教育时段固定。同时要规范出工请示制度,保证集中教育不留死角。对于确需出工劳动的,必须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再行出工,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所缺教育内容进行补课。再次是警力配备保障。教育日内,监区(分监区)必须保证60%的警力按时到岗到位,认真组织课堂化授课教育,认真组织罪犯开展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确保监管安全和稳定,坚决杜绝出现“教育日”变“放羊日”、罪犯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2、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考核机制是关键。陈训秋副部长曾强调“制定全面、系统、合理的考核指标是构建民警绩效考评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为了推进“5+1+1”教育改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严格检查,并纳入到日常的业务考核之中;另一方面要制定绩效考核与个人利益所得挂钩制度,对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绩优异的民警,评选出教育模范标 ②② 陈训秋.在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视察时的讲话.中国监狱.2010.4.26
兵、年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评选先进单位时优先考虑等,最终形成由能干事,肯干事的人有干劲多干事的良性工作格局,保证“5+1+1”教育改造模式持久运行。
3、确保“5+1+1”教育改造模式贯彻落实,夯实经费保障是关键。建立监狱教育经费财政动态保障机制,保障“5+1+1”教育改造模式稳定运行。同时加大教育改造工作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项资金,大力解决教育设施和场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机制,进而有效提升教育改造水平。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监狱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卫者,要全面落实“首要标准”,将教育改造工作摆在监狱工作的第一位。必须大力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使教育改造落在实处,进一步提高改造质量,推动监狱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法宪 当代西方监狱学 法律出版社 2005
2、黄成宏 教育改造在监狱工作的应用 中国监狱学刊 2011.1
3、侯国云 犯罪与改造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学刊 2012.5
第三篇:“5+1+1”模式下提升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5+1+1”模式下提升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途径和策略研究
1.引言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新时期提出的一项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工作措施,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我国监狱系统近年来的实践证明,“5+1+1”教育改造模式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对服刑人员改造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该制度还在探索阶段,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随着监狱系统对“5+1+1”教育改造模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者积极地对“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探索和提升。
2.“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概述
2.1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的涵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第79号令《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中,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被明确为刑罚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服刑人员的基本手段之一,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重要体现,贯穿于监狱工作的全过程。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服刑人员认罪悔罪,自觉接受改造,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将其改造成为守法公民。
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应当根据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恶性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坚持因人施教、以理服人、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目前监狱的狭义教育改造手段主要为 “三课”教育,即对服刑人员开展的思想、文化、技术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改造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教育改造,是指监狱对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所实施的旨在促使服刑人员适应监狱环境,矫正服刑人员恶习行为和犯罪思想,提高服刑人员文化素质,培养服刑人员谋生技能,最终将服刑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各项活动的总称,不仅仅包括“三课教育”,还包括心理矫治、社会帮教等内容。
2.2“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5+1+1”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指监狱在制度上保证每周对服刑人员实行5 天劳动教育、1 天课堂学习教育、1 天休息的新型教育改造罪犯的模式。
随着“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监狱的本质职能将重新回归,生产不再是监狱的首要追求,同时随着首要标准的提出,维护监管安全稳定和降低重新犯罪率被称为监狱的主要任务,这对监狱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5+1+1”模式下,教育改造在中国监狱工作中的比重将有所增大,提高服刑人员教育质量,成为监狱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2.3“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目的和价值
“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目的,主要为了通过对教育改造结构进行调整,保证课堂教育的时间和质量,从思想上促进服刑人员的转变,通过文化教育、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心理健康等方面促进服刑人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模式,进一步落实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的监管中心任务。
因此,随着教育模式的调整,教育时间及比重的增加,需要监狱更加积极探索、切实把握新形势下服刑人员改造工作的规律,创新改造理念,完善改造手段,充分发挥教育改造在矫治犯罪思想、传授知识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劳动改造在矫正服刑人员恶习、培养劳动习惯、培训劳动技能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心理矫治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为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3.“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3.1教育改造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5+1+1”教育改造模式自施行以来,监狱师资队伍的建设正不断加强,并且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但是随着教育改造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就目前而言,监狱教育改造主体力量还是相对较弱。警察教师队伍及社会师资由于各自制约因素限制,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工作上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现状问题。
3.1.1警察教师队伍的现状和问题
由于监管需要及警力配备问题,监狱警察教师无法做到专职专教,因此一般从年轻干警中选拔组成警察教师团队。大部分警察教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培训,也没有现代服刑人员的教育理念,缺乏调动服刑人员学习热情的教学技巧,造成课堂授课中经常出现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的低水平阶段。同时由于警察教师身负平日的监管任务,无法专注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因此造成在教材备案上无法向更专业、更深层、更适合服刑人员学习特点发展。而监狱警察与服刑人员之间的身份问题,也使服刑人员对警察教师授课产生一定的抵触和隔膜,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鉴于以上存在的现状问题,警察教师无法有效调动服刑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明显的提高。
3.1.2社会师资的现状和问题
除了警察教师以外,监狱也积极引入社会师资力量。监狱邀请社会专业人士为服刑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讲座、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对服刑人员教育改造是一大补充力量。但社会师资参与服刑人员教学只能单次或短暂进行,并且多以讲座形式教学,存在无法确保稳定、系统、长效地为服刑人员提供教学课程。而部分技能培训也存在教材老化滞后,实用性低,缺乏实际操作练习等问题,造成服刑人员无法掌握能与社会接轨及被认可的技能,无法提高服刑人员刑满出监后就业能力。
3.2教育改造授课形式的现状与问题
监狱教育改造一直以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内容为主,俗称“三课教育”。而授课形式多以课堂授课及大课授课,因此存在教育内容及授课形式单
一、枯燥、缺乏互动,影响了教育的感染力、穿透力,制约了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在内容上不仅脱离了社会实际,也无法提高服刑人员的学习兴趣。监狱也视情况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新式教学方法,但由于教育设备、场地等硬件投入有限,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4.“5+1+1”模式下提高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的途径与策略
4.1完善教育改造工作制度
在“5+1+1”模式早期探索阶段,司法部出台的改革方案仅限于目标、原则、内容等规定,尚没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和详细的具体措施。而科学完善的制度是良好机制有效规范运行的保障。因此监狱应该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巩固改革成果,靠制度确保规范运行。
4.2加强监狱师资队伍建设
监狱教育改造主体是决定服刑人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加强监狱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实用性和多样性,培养服刑人员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监狱可通过招纳具有教育资格、知识经验的警察,增强监狱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通过对师资队伍进行教育培训,提高警察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巧,培养出专家型、教育型的监狱警察,达到监狱师资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
4.3确保监狱教学经费投入
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是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能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尤其在“5+1+1”模式下,教育时间和教育质量都要求相对的提高的大环境下,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教育改造质量才可能得到提高。监狱也应充分利用教学经费,根据服刑人员的学习特点及需要,科学、针对、高效地对监狱教学环境、教学设备、教学材料进行改造和更新,并且引入新式的教学系统,提高服刑人员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热情。
4.4创新监狱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要提高服刑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监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改变枯燥、单
一、被动的课堂学习,积极引入丰富、综合、互动的教学方式,围绕监狱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在理念上能有新的拓展。如我监根据服刑人员学习特点,引入了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均能能够激发服刑人员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5+1+1”教育日课堂教育质量。
4.5构建丰富多样监区文化
积极开展监区文化建设,是对“三课”教育一大有效补充。根据服刑人员的兴趣爱好和改造需要,有组织开展体育、文艺、音乐、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感染与熏陶,不断提高服刑人员道德素质、陶冶情操,达到端正改造态度,增强自律能力,明确改造目标,实现个人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拓展、积极重塑新生。
4.6建立社会帮教长效机制
监狱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建立长效、有益的社会帮教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帮教活动,拓宽帮教渠道,推进教育改造社会化。如继续推进亲情帮教,用亲情唤醒良知,转化罪犯思想,激发改造热情;引入社会企业帮教,积极与劳动部门及社会企业合作,为服刑人员开展热门、应时的技能培训,增强服刑人员的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性,促进服刑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雇佣协议,提高服刑人员刑满出监就业率。
第四篇:对监狱实施“5+1+1”教育模式的思考
对监狱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10-13 作者:柯贵赋 来源:宿州监狱 阅读次数:
723
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加强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监狱应当坚持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教育、1天休息。罪犯每天劳动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0小时。”这一规定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和全体监狱人民警察要充分认识到“5+1+1”教育改造模式对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监狱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结合工作实际,争取探索一条既符合监狱实际、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改造新路子,以确保这种教育改造模式的有效落实。
一、实现三个转变,确保“5+1+1”模式贯彻执行。
“5+1+1”教育改造模式,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的罪犯改造工作措施,也是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一项重要举措。监狱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主体,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一是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5+1+1”教育改造模式首先应当解决全体监狱民警特别是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召开党委专题研究会、中层领导讨论会、基层民警调研座谈会、服刑人员宣讲大会等形式,对实施“5+1+1”教育改造模式的意义、目的、要求等层层学习,逐级宣贯,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重劳动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特别是对“一天集中教育”重视不够的传统认识,使“5+1+1”教育改造模式成为落实“首要标准”、贯彻“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的新举措、新途径。通过动员和宣传贯彻,逐步建立管教、生产一体的“大教育观”,为“5+1+1”教育改造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二是实现教育改造理念的转变。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是“三课教育”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民警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5+1+1”新型教育改造模式,就是在制度上、机制上保证改造对象每周5天劳动教育、1天课堂学习教育、1天休息的教育改造新模式,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育时间不固定以及教育内容较为零散、不系统、不全面等状况。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从理念上充分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改造模式,引导广大民警尤其是基层民警尽快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教育改造模式,更新工作理念,转变思维方式,实现教育改造理念的彻底转变。一方面要积极贯彻落实,不能被动应付,把握好管理和执行这个重点,严格落实、认真执行、统一行动,对后两个“1”要和原来的生产劳动一样重视和严格,避免因管教、生产不协调而导致的不稳定因素产生。同时,要创新方法,灵活运用好后两个“1”,必须保证每周有1天时间专门用于教育,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中规定的课堂学习各项内容,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内容的发展态势。
三是实现教育改造方法的转变。“5+1+1”教育改造模式的运行,将意味着罪犯有更多的娱乐和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更多接触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时间,有更多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同时,随着这种模式的转型,罪犯群体性活动开始增多,“无事生非”的机会也加大,因此,对罪犯的教育改造方法也必须有所转变。要加强个别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利用收听广播、电视等“涉外”机会,强化、稳定和巩固罪犯改造成果,促进罪犯“社会化”人格的逐步形成。同时要加强民警队伍建设,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和履职能力,提高公正文明执法的水平,提升监狱执法的公信度,让罪犯无“隙”可趁。另一方面就是要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对信息影响程度的评价,有选择的引导罪犯观看电视节目和影视光碟、阅读健康书籍,参加“监区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展教育改造的渠道和路径。
二、解决三个“关键”,确保“5+1+1”模式顺利实施。
“5+1+1”教育改造模式除了在时间概念上的规定外,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在“首要标准”的语境下,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确保“首要标准”的贯彻落实等等。因此,积极应对新的形势,全力解决三大“关键”问题,是推行“5+1+1”教育改造模式的突破口。
首先是优化教育改造的“师资”队伍,解决“谁来教”的关键问题。一方面,在加强民警日常教育、强化罪犯自我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内部教育资源,聘请有教学特长的民警担任兼职教师,对象可以是原来从事过教学工作或者长期从事政工、管教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理论修养较深的在职民警,主要承担全监狱性的专题教育讲座。还可以组建讲师团,有针对性地对罪犯开展文化、法律、刑事政策等方面的辅助教育。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参与罪犯教育,外聘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包括法律、道德、心理健康、形势政策等各个领域。通过邀请专家、教授举办报告会或讲座活动,播放中外优秀的教育纪录片等,不断提高罪犯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促使罪犯出狱后更好地融入社会、避免重新犯罪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第三就是监区基层的管教民警,他们又是“师资”队伍的主体,承担了最大工作量的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监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观摩赛或讲评课活动,提高他们教育教学的整体能力,为推动教育改造工作上台阶提供有力的支撑。
其次是丰富日常教育的内容,解决“教什么”的关键问题。业务科室可根据全年教育计划对教育内容进行分解,提出教育的章节、重点、难点和思考题,实行每周“菜谱化”安排,全监狱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核,保证教育内容落到实处。“三课”教育仍是教育的重点,在认真组织开展好罪犯政治课、文化课和技术课的同时,要根据罪犯不同的文化层次、兴趣爱好、生活需要,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选修课。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服刑人员,可开展一些直观教育,比如讲故事、看电影、说寓言等。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服刑人员,则可以开设一些较深层次的课程,如中国古代诗词、美学等。针对部分服刑人员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还可开设一些相应的辅导班。监狱要为监区选修课的开设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要做到教育内容互补,既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有各监区自行安排的教育活动。要将安全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美育熏陶、规范化训练等都纳入到教育范围,从而丰富教育内容,扩大教育的覆盖面。
再次是灵活教育形式,解决“怎么教”的关键问题。坚持以课堂化教育为主,同时注重增加灵活多样、服刑人员便于接受的形式,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监区层面以课堂教育为主,监狱层面以专题教育讲座、定期举办政治大课、形势政策教育讲座、闭路电视音像教学、读书演讲会、知识竞赛、亲情帮教等大型教育活动为载体,搭建新的教育平台。在巩固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富有监狱特色的职业技能和取证工作,重点开展社会实用性强、见效快、周期短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形成教育“百花争艳”局面,凝成整体教育改造工作的合力。“监区文化”是建设实施“特色品牌”教育的重要载体。推行“一个监区,一个文化特色;一个单位,一个教育品牌”的教育工作理念,使监区文化建设的精髓渗透到心中,形成“我参与,我快乐”、“监区文化有你有我”的良好局面。
三、落实三个“保障”,确保“5+1+1”模式健康持久运行。
一是制度保障。首先是教育内容保障。监狱要统一规定教育日的五项必选项目,即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训练、内务卫生评比训练、监组队列训练、监区(分监区)周讲评教育和月度评议。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确保教育日的各项活动不走样、不变形、不受阻。其次是教育时间保障。各基层监区在周内可任选一天作为教育日,并保证教育时段固定。同时要规范出工请示制度,保证集中教育不留死角。对于确需出工劳动的,必须请示监狱领导,得到批准后再行出工,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就所缺教育内容进行补课。再次是警力保障。教育日内,监区(分监区)必须保证60%的警力按时到岗到位,认真组织课堂化授课教育,认真组织罪犯开展各种类型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确保监管安全和稳定,坚决杜绝出现“教育日”变“放羊日”、罪犯管理不到位的现象。
二是考核机制保障。为了推进“5+1+1”教育改造模式的实施,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严格检查,并纳入到日常的业务考核之中;另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教育改造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民警,评选个别教育能手、年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在评选先进单位时优先考虑等,最终形成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的良性工作格局,保证“5+1+1”教育改造模式健康持久运行。
三是职能和资金保障。按照分工不同的原则,在工作安排上要突出管教各部门的工作特点,做到合理配置、分工细致、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大力倡导“一人多能、一岗多职”的理念,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资源优势,使原有各部门“分头抓、多头管”的教育工作格局,转变为统一领导、突出中心、相互协作、携手配合的工作模式,真正发挥教育改造工作“组合拳”的作用。同时加大教育改造工作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专用资金,着力解决教育设施和场地问题,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机制,有效提升监狱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能力和教育改造水平。
第五篇:改造模式
改造城中村先立新 “ 规矩 ”
■从2007年10月20日施行的《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标志着西安市城中村改造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西安市城中村改造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为西安城中村改造提供政策和法律依据
■西安106个村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
■城中村改造增加的就业岗位应优先安排原村民
■城中村房屋拆迁实行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补偿安置方式
城中村改造建设安置,住宅免缴基础设施配套费
为推进城中村改造,提高改造主体的积极性,《办法》规定,“ 城中村改办城造所有建设项目免缴工程定额测定费、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安置村民的住 宅建设项目还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其他生产经营性项目减半收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城中村改造登记,二层以上房屋面积按残值补偿
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比较混乱,私搭乱建比较突出,大多数房屋缺乏完整的建设手续,使得城中村改造拆迁中补偿安置矛盾较多。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称,为了规范城中村房屋建设,2006年6月西安市政府出台了《西安市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施行前,试已建成的房屋要进行产权登记,在城市建设或城中村改造拆迁时按照房屋产权登记确定的面积补偿,二层(不含二层)以上部分的面积在城市建设或城 中村改造拆迁时按残值给予补偿,没有进行产权登记的房屋不予补偿。因此,为了与 《西安市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相衔接,保持政策连续性,《办法》规定,城中村改造拆迁补偿安置以房屋产权登记载明的面积和性质作为补偿安置依据。《西安市城 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施行前(2006年6月),城中村已建成房屋二层(不含二层)以上部分的面积按残值(即重置成新价)给予补偿。” 也就是说,您在(2006年6月)《西安市城中村村民房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施行前已建成的多层房屋并进行了产权登记的,在拆迁中二层以上(不含二层)部分面积将按残值给予补偿。城中村改造现状,106个村列入改造计划
备受关注的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经过2002年到2005年的起步阶段、2005年到2007年探索阶段,随着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正式组建,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入了新一轮的启动和全面发展阶段。截至目前,西安市列入改造计划的共有106 个村,其中40个村的 改造工作方案已通过审查予 以批复,32个村相继进入了改造建设的实施阶段。西安市 累计完成了旧村拆除共220万平方米,完成新建2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6亿元。到2008年2月份,我们西家村5栋32层高的安置楼就地拔地而起了。” 目前,西安市碑林区西何家村村委会主任赵建平自豪地对记者说。据了解,西安市城区共有行政村
624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的城中村286个,总人数 口37万: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区域二环路以内有72个。目前,像西何家村一样的9个城中村已完成了旧村整体拆迁工作。完成了62个村2.3万户、6万余人的农转居工作。并展开了63个村集体资产清缠、核资和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其中,30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5个村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向前推进。
城中村改造资金,设拆迁安置专用基金
“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关系到旧村能否安置到位。” 目前,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为了保证拆迁补偿安置资金的安全,防止出现资金不到位,或被挪用的情况,借鉴其他城市拆迁中的做法——设拆迁安置基金专用帐户。《办法》规定:“城中村改造实施主
体、在申请领取房屋拆迁许可证之前,应当在指定银行设立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专用账户,足额存人拆迁安置资金,并与开设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专用账户的银行和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签订拆迁补偿安置资金使用监管协议。该监管资金未经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同意,银行不得拨付。补偿安置资金应当全部用于房屋拆迁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城中村改造原则,禁止其他非农人员迁入城中村
《办法》 规定,二环以内的城中村全部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二环以外的城中村,由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报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批准后,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对存在社会公共安全隐患的城中村由所在区人民政府组织限期改造。从城中村迁出的入学、入伍、服刑人员,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迁回原城中村,禁止其他非农人员迁入城中村。城中村改造保障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原村民城中村改制是城中村改造的基础和前提,制度能否顺利转变制约着城中村改造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城中村改制,应当坚持户籍制度、管理体制、经济组织形式和土地性质同步转变的原则。”改制后原村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办法》中规定,“城中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后,统一纳入城市就业管理范围。因城中村改造增加的就业岗位,应当优先用于安排原村民。”城中村改制后,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原村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城中村改造用地,部分土地用于安置村民
为了使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有效利用、合理开发,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将城中村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政府规定的人均用地指标划为改造综合用地,用于城中村改造,如容积率适当,使用40%左右的城中村改造综合用地就可以完成对村民的安置。二环路以内储备的土地在保证市政公用设施、市级以上(含市级)重大公益建设项目外,全部用于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安置两种补偿安置办法供村民选择结合目前西安市居民平均住房标准,《办法》 提出,实施城中村改造,应当按照旧村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人住。旧村拆除应当在所在区域中村改造办公室的组织、监督下实施。旧村未拆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城中村房屋拆迁实行产权调换和货币补偿两种补偿安置方式。被拆迁人可以自主选择安置补偿方式。实行货币补偿的,根据被拆迁房屋的区位、使用性质、产权建筑面积、房屋结构等因素,以房屋市场评估价确定补偿数额。实行房屋产权调换的,以转户前,城中村在册户籍人口为依据,人均建筑安置面积原则上不少于65平方米,并结合原房屋产权建筑面积进行安置。
被拆迁人员在外过渡不得超过30个月
《办法》 规定,城中村改造主体安排被拆迁人在外自行过渡的过渡期限不得超过30个月。超过拆迁安置补偿协议规定的过渡期限的,从逾期之月起由城中村改造实施主体按不低于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2倍向被拆迁人支付过渡补助。费,超过6个月的,从第7个月起每月不低于原过渡补助费标准的3倍支付过渡补助费。
城中村改造方案,改造方案要满足城市功能
改造方案是实施改造的 “蓝图”,关系到如何安置村民、保护集体经济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问题,改造方案要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满足区域城市功能要求,还要考虑安置村民、发展经济、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等因素,同时为了使制定的改造方案能够完整规范,既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能切实体现村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在相关机构指导下以村委会为主进行。因此,《办法》 规定,“城中村改造方案的制定,应当根据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和区域城市功能的要求,以及城中村改造综合用地专项规划指标,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环境风
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在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的组织下由村委会编制;属于行政村合并改造的,由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组织合并改造村的村委会编制。”
改造方案须村民认可
记者了解到,城中村改造方案的确定要体现民意,还需要经过村民会议确认,得到村民的认可与支持后,最终由西安市政府确认其有效性。因此,《办法》 规定,“城中村改造方案须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后,报所在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初审,经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审核后,报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