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6:3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

第一篇: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

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

一、20*年经济工作简要回顾

(一)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城市环境呈现新面貌 过去一年,街道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努力营造文明、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积极构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重点工程顺利推进。积极配合市区重点工程建设,*阁工程已于5月初启动建设,环*山改造云西路区块工程正在推进之中。岩屿路拓宽工程顺利完成,塘岸、岩屿和泾边等村的综合楼建设基本完成。华府 新天地商业区建设进展顺利,海正老厂区开始拆建。多城同创深入开展。以迎接“省级卫生城市复审”为契机,着力开展了城中村、马路市场、背街小巷和五小行业等专项整治,积极开展“百日卫生大行动”,全面推进“多城同创”工作。投入500多万元,在红旗、岩屿两个“城中村”开展了电网改造。社区建设不断提升。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社区队伍管理,不断提高社区工作水平。云健社区迁入新办公大楼,*社区建立社区活动中心。广场社区和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正在积极筹建之中。不断推 进社区创建工作,*社区和小井社区创建成为省级和谐示范社区、市级文明示范社区;花园和横河社区创建为市级和谐社区;云健和翠华社区通过省级卫生达标单位复审,小井社区被评为*市卫生先进单 位,并通过省级卫生达标单位考核验收;翠华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区四星级民主法治社区。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顺利推进新世纪商城、三台门、星星、麻车、殿后陶等小区建设。泾边、高园、下马等村积极探索小区封闭式管理。加快村留地开发,泾边村28亩土地以600多万每亩的高价洽谈成 功。界牌头村自建营业房和老厂房出租,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50多万。下马村在市中心医院对面建成150多间营业房,年增集体经济230万元。高园村开发位于市府广场南路的18.6亩村留地,建成有效期长 达十年的临时房,年租金达310万元。其他各村的村留地开发项目也正在有序推进中。

(二)积极应对挑战,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过去一年,我街道的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考验,着力保增长、调结构,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工业经济亮点凸显。按照“工业立区”的要求,认真落实区政府推进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强化服务,促进发展,努力排解要素制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全力推进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虽然受宏观经济 影响,出口型企业发展受阻,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工业经济有所回落,工业性投资明显减弱,但综观全年,工业经济呈现了不少的亮点:(1)成长型企业快速发展。兴华真空、高登旅游、中海服装、华 通水产、旺隆轨道等企业,都得到较快发展,增速都在20%以上。另外,街道新增规模上企业3家。(2)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名牌,提升竞争力。*市银河制衣的台绣丝绸服饰荣获 省级名牌称号。(3)重视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产品升级转型,鼓励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了爱华新型材料、强鹰板式太阳能热水器、多功能康复床、*休闲用品、新恒正家用灯具、万胜电子的缝纫机控制器等项目的研发。万隆橡胶密封件有限公司成立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启明星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通过一 项省级新产品验收。(4)零地技改有效推进,*电器老厂区翻建和恒丰汽车厂房改造已完成。三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优先发展都市型服务业的要求,实施“两翼拓展、多业并举”战略,着力打造“都市商圈”。去年新增5家限额上三产企业。从产业情况看:(1)房地产稳定发展。新大众 “西锦御苑”一期、“城市港湾”三期和国强的《金岸公寓》先后开盘,销售形势良好;*房产的“国际商务广场”基本销售完毕;爱华房产的“*山一号”进展顺利。时间房产在江西赣州的楼盘开发项 目进展顺利。(2)餐饮、宾馆业稳中有升,增幅为7%,虽然健民酒家搬迁,时间广场于去年10月出租,但餐饮所受的冲击相对较少,方远国际、时间商务等保持在2位数的增长。(3)超市、百货等行业 稳定增长。虽然新时代、欧尚等大型商场、超市开业,城区商贸竞争加剧,但锦江百货、世纪联华的增幅都在20%以上。三江购物以老城区居民为消费群体,业务拓展节节攀升。(4)汽车销售服务,新 引进了奇瑞汽车,虽然消费景气指数下降,但企业营销总体平稳。另外,为提升城区的商业氛围,我们举办了第二届“现代生活·休闲购物周”,效果很好,锦江百货在国庆期间销售额比去年增50%以上。城市三产消费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挖掘。一产经济得到增长。重视粮食生产,全年落实粮食播种面积2058亩,比上年增1.9%;完成粮食产量868吨,比上年增长12.6%。稳定水稻播种面积1115亩,平均亩产499公斤。全年发放粮食补助金8.05万元。认真做好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及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特别是晚稻的矮脚病的防治。推进农民信箱工程,促进农业经济依托技术指导得到发展,至今信箱注册用户共721人,用户参培率95%。

(三)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过去一年,街道高度关注民生工程,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事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届邻居节圆满举行。5月16—7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邻居节”活动。以“奥运走近你我他,文明新风进万家”为主题,围绕“运动健身迎奥运”、“文明新风迎奥运”、“人文欢乐迎奥运”、“洁净美化迎奥运”、“平安稳定迎奥运”等五大板块,开展了近50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近3万居民和新*人热情参与了本届邻居节,进一步构造了“友爱、互助、温馨”的邻里关系,有效地促进了和 谐社会建设。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教育得到优先发展。中山小学综合楼于去年6月份竣工,9月份投入使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生均经费从260元,提高到300元。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大力开展了计划 生育综合整治大行动,计划生育率94.27%,出生人口性别比104:100;三查完成率99.36%。完成了各村计生协会换届选举。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加强了社区医疗站建设,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认 真部署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了农民健康工程的深入实施。社会保障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扩大。全面推进“五费合征”工作,街道三无对象、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100%。有力推进“低收入农 户奔小康工程”的实施工作。社会稳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四级联动“就业援助社区行”活动,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全区就业推介会,着力促进充分就业工作。以“实效大防范”为抓手,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 社会稳定。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年、百日安全督查和安全生产月专项行动,市级消防督办单位红旗木材市场和锦都大酒店投入近80万已整治完毕,通过消防大队验收。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 全监管,顺利创建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市级质量先进街道。同时,认真扎实地做好森林消防、防汛防台、应急管理、信访、依法行政等平安稳定工作,过去一年街道辖区内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消防事故和食品药品事故。同志们,过去一年我街道在经济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是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街道上下全体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务实进取、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向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企业家、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我街道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困难与问题。(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去年我 街道的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工业性投资少,发展后劲和潜力不足。(2)土地空间、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存在,辖区内工业土地容量基本为零,引进企业难度大,缺乏发展的集聚平台;三产空 间的拓展和提升难度较大,街道的城市核心区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3)工业基础薄弱,主导产业不明显,规模上企业数量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4)企业 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生产经营拓展存在困难。(5)重点项目落地难、重点工程政策处理难,与区里对接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 以克服和解决。

二、今年形势分析和指导思想

(一)经济形势和发展环境分析 今年是建国60周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之年,是我街道团结拼搏、化解危机的重要一年,也是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此,我们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今年世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前所未有。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本身 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我街道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据分析预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可能面临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世界经济 增速将明显放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场萎缩、全球性需求减少和流动性不足会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国际通货紧缩压力将继续加大。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性、破坏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充分认识今年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正确把握经济的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牢困树立发展信心和创新勇气,化危为机,抢抓机遇。一是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大势,可以看到党中央保增长的坚强决心、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和加快发 展的积极因素。去年9月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实施灵活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财税、金融、外贸和投资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举措,如中央决定投资4万 亿,省委省政府也决定拿出1500亿,这些都必将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们应对危机提供最大支撑和保障,为我们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 要看到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形势。不管是全国、全省,还是*,尽管经济发展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都保持了总体平稳发展的态势,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三是我街道的良好基础。我街道作为*市的核心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城市化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备,居民素质相对较高,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气氛浓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我们还拥有一支市场竞 争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勇于创业创新的企业家队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街道的大多企业积累了应对挑战的经验,提高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去年开始,多数企业已经积极开 始了调整,这些都为今年的经济发展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总之,街道经济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潜在机遇,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按照 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与主城区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发展道路,着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二)今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市三届六次党代会、区七届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三个*”和区委“五区”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稳促调、转型升级”这一主线,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依托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整合辖区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完 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总体思路:突出城市经济,克难攻坚,创业创新,内提外拓,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都市四个中心(都市商贸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生态宜居中心与和谐稳定中心)。主要预期目标:实现规模上工业总产值10.1亿元,同比增8%;三产增加值50亿,同比增10%;财政总收入3.*亿,同比增8%,其中地方财政1.75亿,同比增8%;农民人均纯收入10593元,同比增6%;社会各 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要把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抓好扩大需求、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坚持民生为本,企业为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基础性作用。把帮扶企业与保增长、保民生、保 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创新。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克难攻坚。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大力弘扬创业创新精神,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创新的举措迎接挑战,切实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努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和旺盛活力。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要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际国内发展,妥善处理长远与当前、全面与重点、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合理配置 公共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企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市委将“两年”确定为企业服务年和项目推进年,我们要把帮扶企业作为“两年”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围绕“解困、扶持、服务”,进一步深化“送温暖、送政 策、送服务”活动,全力帮助企业渡过“寒冬”,全力维护经济的平稳运行。加强联系企业制度。牢固树立关心企业、为企业服务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工作意识,坚持走访企业制度、街道领导班子联 系企业制度、重点项目分工负责制度等,加强情况了解,加强感情沟通,切实关心企业生产情况。积极开展政策、科技、信息、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服务,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增强发展后劲。全力帮助企业减负。经济发展办、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全面落实国家实行的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调整、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市区出台的相关优惠减负政策,切实减 轻企业负担。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认真落实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房地产业渡过难关,开创新的局面。推进新大众“西锦御苑”一期、“城市港湾”三期、爱华房产的“*山 一号”和国强集团在建、新建项目的进展。强化企业发展要素保障。要尽最大可能地通过“借地发展、借力发展”,大力实施制造业“飞地发展”战略,积极帮助企业破解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征用、拆迁、项目建设等有关问题。资金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要着力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用电、用水等保障。提升企业家素质水平。街道将努力创造机会,为创 业家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促进企业家的成长,着力培育懂经营、懂业务、懂管理、懂激励、重人才、重科技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增强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不畏艰难、团结协作、创业创 新的团队精神,提升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促使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二)创新发展思路,实施五大战略,力促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坚持“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原则,以创业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施科技推动战略。支持企业研发新产 品,提升产品档次和竞争力,走科技创新之路。进一步加快技术改造,做好产业升级文章,着力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重点支持爱华新型材料、强鹰集团板式太阳能热水器、多功能康复床、*休闲用品、新恒正水晶家用灯具和万胜电子缝纫机控制器等产品开发与生产。实施多元市场战略。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激活农村市场的方针,引导出口型企业主动调整定位,积极调整销 售策略,从纯出口转型为出口和内销并举,及时启动国内市场,拓展农村市场,完善销售网络。重点支持新恒正莫克水晶、*小家电、弗劳思服饰、银河制衣等企业拓展国内连锁销售渠道。推进规模培育 战略。完善各类扶持政策,全力做大做强*电器、强鹰集团、新恒正礼品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努力实现5亿元企业1家、上亿元企业3家。扶持小企业快速成长,新增规模上企业2家。争创区“明星”企业、“功勋”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投入,落实好万胜电子和银河制衣等企业的新厂区建设。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在全街道形成以名牌兴企、名牌兴工业、名牌兴街道的共识,充分发挥省、市名牌企业的“ 引头雁”作用,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打响主导产品,争创省市级名牌。实施“飞地发展”战略。鼓励企业跳出*、发展*,拓展发展空间。积极落实区里关于促进创业创新的有关政策,大 力支持*电器、银河制衣、万胜电子和钉霸工具等企业在*东部功能区块的发展。

(三)建设特色街区,打造商贸中心,繁荣现代服务业 按照优先发展都市型服务业的要求,实施“两翼拓展、多业并举”战略,着力建设特色街区,精心打造城市商贸中心。*山以北区块:以建设现代服务集聚区为载体,盘整资源,集聚产品,形成“一纵(解放路)两横(*路和工人西路)”的商贸格局。在解放路沿线大力发展商贸业,建设商贸特色街区,打造以锦江百货、世纪联华(*店)、玉宏*新天地、黄氏华府天地为龙头的解放路现代商贸业新名片。提升*路商业旺铺的档次,打造*路精品街。探索启动美食街区块改造,培育形成新的商务圈。推进工人西路海正老厂区改造,并借改造之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通过主题招商、特色招商等 措施,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总部、研发中心。以特色街区建设为载体,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打造休闲特色街,着重抓好江滨路等休闲特色街、工人路等娱乐特色 街、中山支路五小行业示范街、轮渡路餐饮特色街建设。*山以南区块:依托*商业街、东商务区及新*大厦、时间广场、*国际商务广场等商务楼宇,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聚,做旺新城区。继续建设开发大道汽贸一条街、市府大道金融一条街。支持新世界百货发展,打造*现代商贸业新航母。

(四)推进城市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构建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以完善城市功能为核心,提升辐射、集聚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和管理水平,为经济发展构建优良的环境。推进城市建设。积极配合市、区做好*阁建设、环*山区 块改造、华府新天地和开发大道西延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观城市整体面貌,再树城市崭新形象,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条件。强化城市管理。巩固省卫生城市“创卫”成果,着力推进“数字城管 ”,大力开展城中村、五小行业、背街小巷、马路市场、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塑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加快新农村建设。重视粮食生产,促进村民持续增收。深化联谊实业公司 改制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城市化、村民居民化。加快住宅小区建设,主要是加快星星村旧村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新世纪商城及麻车村、三台门村等小区建设。深入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发挥省、市级示范村、文明村的作用,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努力营造文明、舒适的人居环境。采取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多种策略,加快村留地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给广 大村民更多实惠。

(五)发展社会事业,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和谐共进 深入实施“全面改善民生65条”,坚持把全面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律,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和谐共进。加强社区 建设。启动集市民教育、休闲、服务于一体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将社会有偿服务与居民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开展一 系列便民服务活动,建设“社区服务超市”。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下乡等各项事业,精心组织好戏曲协会、排舞协会、体育协会等群体文体组织,拓展“邻居节”的内涵,繁荣群众性文化,提升街道文化软实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五费合征”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敬老院扩建工程,关爱老人晚年生活。落实好农民进社保政 策,积极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社保问题。推进“平安*”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技术监督、森林消防、防汛防台、应急管理、信访、依法行政、政府信息公开等各 项维稳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篇:创新经济“村发展”攻略

创新经济“村发展”攻略

与官员于军不同,作为中关村发展集团董事长,他首次把手机号印在名片上。他身上有那种对集团发展的热切渴望。

在中关村发展集团媒体见面会结束后,他热情地与各路记者交谈,并坦言,“要发信息,电话可是接不过来哦。”

半小时前,他刚刚完成了示范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股权投资和创新合作的签约仪式。沉甸甸的果实,传递着他的快乐。萦绕于心的喜悦爬上他的眉梢。

而坐在于军身旁的最亲密无间的搭档――集团总经理许强介绍说,此次签约举足轻重:是践行“三个北京”和建设世界城市的大战略;是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的大转化;是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平台的大整合;是开创以“四个一批”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记者还细心地发现此次中关村发展集团的简称也由此前的“中发展”演变成“村发展”。中关村管委会李石柱副主任亲切地把其唤作“村发展”,“中发展”似乎易让人误以为是中国发展集团,而村发展似乎更加顺理成章,贴近中关村人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村发展”将代表政府,5年安排300亿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以往,中关村的一系列重大活动都会放在核心区举行,而此次移师京西无疑增加石景山园的曝光率。这从主管石景山园工作的石景山区李艳副区长从容走进会场的喜悦神情中得到验证。

作为东道主,匆忙而过的她不失时机地和记者握手言欢。

“村发展”转化路线图

渐渐地,“村发展”在中关村呈现出她的无穷生命力。引项目,促产业,抓金融则是其三大拿手好戏。

在于军看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就是要建立目标清晰、有制度安排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路线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抓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工作要求,中关村管委会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工作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工作平台体系建设。

而中关村发展集团则成为了加快重大成果产业化的一套工作机制的有力抓手,引进和转化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规模化前景的成果,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当记者尝试理解“村发展”集团对中关村所能产生的影响时,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无疑是最好的向导。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为此建立了四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挖掘重大科技成果的六大渠道。

在他看来,应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举办中关村科技沙龙、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作用等,建立了高校院所、海外高端领军人才、中央在京企业和军工集团、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和境内领军企业、国际一流实验室等六大渠道,深入挖掘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建立备选项目库。

在完善项目评价筛选机制方面,郭洪倡议建立专家库,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专家。以及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成员等对备选项目,进行技术、市场、团队、管理等综合评价,筛选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

“市级财政5年统筹安排300亿元,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资金支持,带动中央和市属企业、战略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投入则旨在建立项目落地机制。”在财政支持下,郭洪提出了充分发挥北京市重大项目联席会集中决策、统筹支持的作用。组建项目联合工作组,指派专人全程跟踪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的举措。

而如何做好项目落地后的持续服务,也成为郭洪关心的一个问题。“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用担保融资、信用贷款、引入创业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到代办系统挂牌和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等方式,持续融资和发展。”

在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看来,实施对核心人才的股权激励、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承担单位享受“十百千工程”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则起到加速器的作用。

“村发展”运作大平台

记者了解到,引进重大项目和统筹产业布局是中关村发展集团首要任务。

“以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区域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建立起创新成果的主动发现机制;以政策集成为优势,以平抑产业化成本为突破口,建立起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产业培育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本纽带为调控手段,建立起规划布局合理的产业化机制。”

董事长于军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将以政、产、学、研、用、金高度互动为着力点,通过三大转化机制的创新,为国内外重大产业项目落户北京提供全方位服务。

“大力支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效率,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增长能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为实现大整合,“村发展”将建立从要素聚集、聚合到聚变的创新资源统筹运作大平台。

总经理许强告诉记者。集团将充分利用好政府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股权投资资金等手段,积极服务于各区县、各园区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大成果产业化,推动重大项目在京落地。

据了解,中关村发展集团将力争实现对中央、北京市和各区县三级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创新成果到创新产业集群的产业化链条各环节资源的整合;实现政、产、学、研、用、金各类型创新主体资源的整合,形成创新资源统筹运作的大平台,服务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政、产、学、研、用、金各创新相关主体中,科技金融是最关键的环节。”于军告诉《中关村》记者,为此,中关村发展集团第二项任务就是统筹融资,探索建立起与创新相匹配的金融支撑体系,解决科技与资本结合的问题。

“集团将代表政府,进行重大产业化项目股权投资,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长性的企业。”

在会议现场。许强表示,集团将把国有资产资本整合起来,并通过引进战略投资、发行中期票据及企业债、信托计划。上市等方式增强集团融资功能,与政府、银行等机构一起建立多渠道、多层次、以风险投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将社会流动资金转化为风险基金,用于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使其真正以资本的面貌与高新技术相结合。

通过政府资金整合,社会资本的进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都将从中受益。通过对目前已经成功落地的典型项目进行剖析,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初步总结出了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

业化的几种有效方式。

于军说,发挥政府股权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国家战略核心技术产业化、政府股权投资与国企战略投资相结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化组织能力优势、政府股权投资发挥天使投资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化投资平台作用,做好保障和服务,加快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重大项目落地为安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批签约的股权投资项目,都是自主创新、在国内外具有领先优势、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重点项目。其中,中科院光电院和中视中科公司的激光显示大屏项目,是继黑白显示、标准彩色显示和数字显示后的第四代显示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战略,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基础产业,它将为显示行业带来一场革命。

北京中视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贾中达接受《中关村》采访时表示,中关村发展集团通过对中视中科的支持。会在北京形成激光产业基地,会提升国内激光显示产业的总体水平,对该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另外,京联云公司手机中间件项目、国智恒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项目和清华大学新型镁离子抗衰老药物项目也都属于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领域,具有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条件,符合国家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良好的成长潜力和市场预期,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京联云先期目标是联合国内知名手机硬件设计公司开发低成本智能手机终端。

京联云软件首席执行官庞宇征向《中关村》杂志介绍了京联云与“村发展”合作的初衷。他说公司后期将长期捕捉运营商和用户的移动互联需求,结合技术进步和最新的市场理念,致力于成为最大的个性化定制移动智能终端的操作系统和中间件供应商。

“国能风力发电公司的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据我们测算,国能风电公司有望在五年内发展成为产值过500亿、利润过百亿的大型企业。”

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大龙告诉《中关村》杂志,目前公司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样机已正式下线,首批将运往张家口张北县风力发电厂进行发电运行试验,后续也将在北京选择适合的风场进行有关试验,该产品未来两年的订单已被国家电网公司和欧盟有关国家全部订购。

总经理许强是怎么想的呢?他表示,集团拟就对国能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投资启动尽职调查工作,对其所提供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核实,并对公司的历史、技术、产品、市场和经营等方面做全方位的调研和评估。作为“村发展”集团总经理,他以令人愉悦的谦逊展示他对工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负责态度。

记者了解到,签约战略投资合作意向的1 0家企业,均注册在中关村示范区内,其中有8家是深交所“三板”企业,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大力支持的新兴行业及公共管理服务领域,在行业细分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主营业务清楚、发展战略明确,具有较高收益率和成长性。

“2009年9月,国家正式确立天地互备、以北斗为主的电力授时体系。随着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全面实施及电信等其他行业的授时需求,初步估算北斗授时体系产值规模近千亿元。”

北京国智恒电力管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吕建光接受《中关村》采访时强调,中关村发展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进入公司这些企业,将对我们公司完善治理结构、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产生影响。

许强告诉记者,对上述公司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符合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对鼓励中小高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能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关村发展集团高度重视与在京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重大项目筛选和落地服务上进行全面合作。

北京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副总裁韦俊民告诉《中关村》杂志。通过合作,科研院所将能够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改制、上市、重大项目落地以及国家级创新基地的建设等方面为获得中关村发展集团的支持,以促进首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篇: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和 新挑战。

一、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发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因势利导,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出宽松的环 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增强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增强县域经济基础,使浙江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6年,如果不计萧山区、余杭区与鄞州区,我省的县域经济 GDP占全省的53.7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8.96%,人均GDP为26889元/人,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9.35%,存款余额 4853.4亿元,占全省的46.34%,自营出口3967789万美元,相当于全省自营出口的10090042万美元的39.3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601.94亿元,占全省的48.86%。

二、当前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浙江多数县、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百强县,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瓶颈与环境治理压力增大的问题,也面临着教育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升级难等问题与挑战。而且产业组织演变的双重困境影响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出现“两难境地”。产业组织不升级,传统中小企业,产业难能持续发展;如果产业组织升级,又会出现 大企业外移,对当地经济造成打击。

2、县域间与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的较大差异,造成地区间的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23个欠发达县均为山区县,其工业化受到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稀 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素制约,与经济强县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态势。同时,浙江省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3、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缓慢

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5%,主要为纺织、服装、皮鞋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产品增值率低,在制造业中,知识创新型经 济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仅初具规模。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比重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县域内的城市化水平仍只有40%左右,低于工业化进程。县域市规模小、城镇布局分散、功能薄弱。没有能 够形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强功能的中心城市

5、农业基础不稳固,“三农”问题仍需高度关注

浙江农村多处山区,人多地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受到地形、土地流转制度等限制。造成农业生产的土地机会成本与劳动力价格等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较 低。在农产品

开发、加工和深加工方面的产业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创新发展浙江县域经济的建议

在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我省县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主线,以五个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推进县域经 济的创新与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发展模式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粗放型增长走向集约型增长,创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模式与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中,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控制节能减排,力求 突破土地、资源、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对山区县要注重生态立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等服务业。在城市化中,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长远规划,形 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强县城与中心镇的幅射力与集聚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财政支出重点要向农村和山区倾斜,逐步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从具体发展模式上,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借鉴义乌模式、绍兴模式,推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商,以商兴工,使工业与商业良性互动; 产业集聚明显的地区,可以借鉴乐清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组织优化与开放创新;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龙港模式,通过人口与资金适当集聚,促进城市化,再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山区县,可以借鉴新昌模式,立足本地实际政府扶持,创设地方品牌,适当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 业化。

2、制度创新

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目前的省管县、强县、强镇扩权,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负面影响:县域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县内乡镇差距也出现 扩大的态势。省管县模式、强县强镇扩权,带动欠发达县与弱镇,以及山区县的生态保护与工业化矛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转移的制度创新 来解决。

其次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创新。一是要创新现代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并以法定制,促进依法流转;二要创新工业用地制度,目前的行政配置激化了圈地热。正在开始的 市场化招标又造成工业用地价格大幅提升,不利于工业发展。从增量、存量上创新交易流转制度显得十分必要;三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区间域居民的适当流 转,允许山区部分农民有规划地迁往平原地区,实现县域内城乡居民自由迁移,适当鼓励人口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四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要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各种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与综合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

3、产业组织创新

各县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引导建设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方式,促进专业市场跨区域发展;积极培育大企业,促进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中心—卫星的合作体系。

对产业集群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县市,要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高新技术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进行提升和整合;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信息服务、物 流配送服务、营销服务、科技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稳固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集群的外移与衰退;健全政策,鼓励以民引外,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鼓 励发展网上交易等无形市场;推进行业商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化发展,充实行业商会协会功能,更好地协调产业发展与企业间的协作与竞争;鼓励企业间 相互参股,开展合资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盟,强化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4、技术创新

一是细化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制定本区域技术规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纲要,细化规划,指导创新。二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如科技型企业抵扣 150%-200%所得税等,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要用足,要完善。三是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要素。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主渠道,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引进 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科技型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投资为补充,优惠政策作扶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引 导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中小科技企业这个主体的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四是强化鼓励技术创新的考核。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技 术创新纳入市对县(市、区)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县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五是鼓励县域的人才引进,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重视与大城市科 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利用外部人才,引进合适技术与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5、鼓励自主创业

一要营造创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氛围。激发和树立“致富光荣”的文化氛围;保护个人的自主意识,鼓励个人独立创业、模仿创业;增强社会的产权意识,严格执法 保护合法创业者的权益;大力建设诚信社会,促进合作创业。

二要重点推进农民、大学毕业生创业。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要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组建产供销一体的农业合作社、加强城乡企业合作、引 进技术与管理人才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引导新知识青年到乡镇农村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上山下乡,创办投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鼓励通过资本、技 术、土地等各种形式联合,投资创业。

三要着力降低创业成本,可在乡镇建设适量的针对个体工商业的创业园区或小企业园区,为不能进入工业园区的小企业与个体户提供廉租的厂房与经营场所。为创业者提供适当的扶助政策,如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对新办企业给予一定年限内所得税、消费税减免,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民间融资公司提供适当的财政 补贴等,促进居民创业;为小企业在融资担保、生产经营等方面,提供特殊保护和扶持。同时,在政府采购中,以立法形式保证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如在政府采购 产品与服务时,保证有一定的比例来自小企业。

第四篇: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关于推进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 文章论证了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七大” 举措。

[关 键 词] 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特色经济。

[作者简介] 刘 彬,河北经贸大学教务处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王新爱,河北经贸大学工商学院教师。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 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县域经济能不能快发展、大发展,前提是解放思想。思想解放的程 度、观念转变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快慢和成效。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且县与县之间、城乡之间 发展很不平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着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到位问题。表现在一些原来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县市,发展差距拉大。有的县发展思路明确,能够抢抓机遇,争上项目,短短几年经济发展就上了台阶,而有的县市不思进取,创新意识不强。这就导致一些县经济发展缓慢,综合经济实 力在全市的位次不断下降。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结构调整步履维艰。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加之原始积累不足,自身发展能力弱,导致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 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

3.县域财政十分困难。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 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证,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

4.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 境建设的落后,造成城市载体功能不强,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 头”,使县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建国以来,我国的省地市镇的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机构层级过多, 重叠设置,臃肿不堪,行政成本高,行政效率低。1995年前后,河北省逐渐撤销了省政府派出机构——地区行政公署,改为市管县。在当前形势下,这种体制的 负面效应越来越凸显,省县上传下达、请示汇报必须经市一级政府和各个部门无形中多了一道门槛。2005年初,河北省对22个县(市)实施扩权强县试点受到 各方关注。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的提出应扩大“扩权强县”试点,有的提出减少垂直管理部门,有的提出要还权于基层,等等.从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的行 政体制上看,省直管县完全是可行的,对壮大县域经济和提高县域发展速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以工业化为核心,培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县域经济滞后主要还是生产力发展滞后。壮大县域经济要将资源开放利用与环境生态 保护结合起来,在生产力发展创新上下功夫,要客观冷静选准主导产业,这是培育县域经济的基础,也关系到县域本身的存在与发展。选主导产业要看自然资源,更 要看经济优势和区位条件;要看绝对优势,相对优势,更要看竞争优势和错位优势,特别是核心竞争优势;要看产业、产品自身,更要看前向后向的带动力;要看现 实可能性,更要看今后的成长性;要看能够“富民”,最好还能“强县”。主导产业不在多,贵在精。总的看要因县制宜“一县一策”,要科技领先,走以资源与特 产精深加工增值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要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发挥项目载体作用,发展资源与特产的加工业,特别是 精深加工,带动相关基地与服务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工业园区,构筑工业经济发展平台,把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走链条与集群式发展模式,紧抓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在做大做强做优资源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信息化带 动工业化,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炼使传统产品与工艺标准化、流程化,发展各种特色、传统、民族的绿色产品等。

3.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使其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 展,加速县域经济民营化进程。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不断提升民营工业经济的份额和实力,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 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构建开放型县域经济。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两个市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 略。一是积极有

效利用外资,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实效,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重点,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河北各县投资。二是加快转变外 贸增长方式,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外贸出口由数量型创汇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扩大境 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4.以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为目标,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环渤海经济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江三角之后我国的又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河北县域 经济要抓住机遇,在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扩大与京津的合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建设天津滨海新区的机 遇,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进战略合作。为此,一要借助这一平台,发展特色、优质、标准化、绿色产品来提高县域产品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京津 做大对外出口,扩大对外影响。二要做好招商引资,广引人才、技术、资金,做强做大县域加工制造业。三要借助发展旅游业,形成以旅游特色为龙头,以名人文化 为依托,通过文化、休闲度假、购物、旅游等做好京津的休闲后花园。四要发挥区位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争取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

5.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必须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各地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和优势,大力发 展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小杂粮生产,同时要努力进行各种农产品内部结构的调整,减少常规品种,提高优质产品的种植,搞技术创新、品种改良,创名 牌产品。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了切实解决好提升产品的价值含量和完成产品的价值实现的问题,第一,可通过整合一些效益不太好、环境污染问题 又比较严重的企业转型;第二,可通过集资筹建部分产供销一体化、有利益联系的股份制专业组织;第三,可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姻进行科技攻关和开发等,大力 发展农产品的改良、保鲜、储运和加工;第四,要努力做好对农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工作,加快培育强势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生态化发展之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能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县域 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生态化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提升传统优势工业,加快冶金、建材、化工、电力、医药、煤炭等重点行业循环式改造,推动产业循环式 组合,鼓励循环式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低耗能、低耗水、高产出的行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二要加强对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加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建设的投入,多方筹措环保资金。(本文系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北省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研究”结项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080420)

参考文献:

1.赵会芳:“对县域经济特点和发展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载《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张学军:“探索壮大县域经济的新路子”,载《领导科学》2006年第11期。

3.林光彬:“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李 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壮大县域经济”,载《求实》2006年第1期。

5.王朝才:“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载《西部财会》2006年第3期。

第五篇: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志批示:“相关建议转各部门参考。”附件:《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

合肥市委督查组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根据市委对督查组工作的要求,组织市委督查组全体成员和市委办公厅等有关部门,就全市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专题,到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督查调研,并赴长沙、郑州考察学习。督查调研采取座谈研讨、查看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在督查调研中,我们感到,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积极谋划和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通过督查调研,进一步宣传了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有关精神,提高了大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必要性的认识,增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合肥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亟待统筹谋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提升水平。

一、全市经济转型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年多来,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主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健 1 康、持续发展。

(一)经济转型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各县市区、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确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探索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中心城区,围绕建设“首善之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物联网、特色街区,推进城区工业向都市型产业转型,工业园区向都市产业园转型。瑶海区针对一批老工业企业即将搬迁后出现的发展空间,积极谋划发展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庐阳区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特色街区、生态农业。蜀山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吸引美国传奇、香港派蒙等34家电商企业集中入驻,总投资50多亿元,发展目标是建成拥有10万个座席的全国重点电子商务区。包河区在着力构建“产城一体、业态繁荣、高端引领、功能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坚持生态立区,积极推进“三圩”(大张圩、东大圩、牛角大圩)生态旅游建设。各个开发区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定位和产城一体的要求,不断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发展。高新区围绕建设现代化科技新城,推进创新发展与城市西部组团建设双跨越,着力打造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推进“一中心、三基地”和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经开区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积极提升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产业。新站区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实施现代服务业和新型工业双轮驱动,推进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组团。滨湖新区努力营造交通、生态、医疗、教育、购物、休闲等“六个良好环境”,积极构建区域性金融商务、行政办公、会展旅游、文化体育、研发创意、商业居住等“六大中心”。合肥巢湖经 开区招商引资有了新的突破,一批新企业在该区落户和开建。各县市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突破,推进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优化提升。肥西县加快推进重点园区由规模扩张向集约开发转变,产业发展由相对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招商引资由注重数量向量质同升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由规模不大向规模扩张转变,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肥东县实施“工业立县、产城一体、开放合作、绿色发展”四大战略,努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进程。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加快。预计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57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28.3%;实现增加值4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领先。“双千工程”、“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产业双双突破千亿产值大关,家电产能跃居全国三大家电基地之首。服务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明显提升。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48.93亿元,同比增长11%,占GDP比重为37.4%;现代服务业引资960.6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量的一半,新引进大项目41个;1-11月份,服务业投资2193.69亿元,同比增长21.4%。服务外包快速发展,集聚企业253家,累计接包合同执行金额超过3亿美元。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入驻机构已达14家。环巢湖旅游开发强力推进,全市5亿元以上在建旅游项目63个;2012年前三季度,旅游业总收入304.5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动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产学研合作形式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宽,层次越来越高。示范核心区“一中心、三基地”基本建成,十大战略性产业研究院建设不断完善,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正在谋 划,高科技园区创新功能和产业承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安凯、三联获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133个。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已达233个,其中国家级26个。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前三季度,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3028件、892件,同比增长32.7%、60.1%;技术交易合同额30.97亿元,同比增长72%。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累计达938家,同比增长20%;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900亿元,居省会城市前十位。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32家企业参与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文化融合重点实施项目10个,支持语音、动漫、出版等基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加速集聚,新组建安徽硒谷生物等3家企业院士工作站,集聚院士团队118人,在肥服务院士总数达62人;新引进国家4个千人计划及其投资创业团队,全市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累计达33人。

(四)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加快。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统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促进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基础设施大建设继续强力推进,2012年,新建、续建大建设项目840项,完成投资217亿元;滨湖新区完工和在建项目33项,工程总投资121.5亿元。长丰县高起点建设北城组团,打造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新亮点,投资170亿元的世纪金源和投资70亿元的恒大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推进,商业广场、五星级酒店、运动中心、影视城2013年将全面建成营业。开发区、县区互动发展,高新区、经开区、新站区与县区合作共建的柏堰科技园、新港工业园、南岗科技园等,取得了发展双赢。现代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71家,其中国家级7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4.9%。4 环巢湖生态农业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总投资56.6亿元的234个生态农业项目,已完工159个、完成投资28.52亿元,建成了包河大圩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休闲农业示范点(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预计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达13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7%,比去年同期提高2.6百分点;肥东、长丰成为中部百强县;肥西县第3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位次比2010上升1位。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现。围绕巢湖综合治理,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一期总投资502.5亿元的113个环巢湖生态示范区项目已全面展开。《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批准实施,环巢湖乡镇污水处理总体方案已编制完成。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倒逼经济转型,在连续4年获得省节能超额完成奖的基础上,2012年前三季度,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7%,超过省政府下达的全年能耗降幅目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2012年1—11月份,六大高能耗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巢湖、肥东等地以铁的手腕推进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巢湖市截止目前已关闭67家矿山、57家轮窑厂、169座石灰窑,完成39万平方米生态修复工作。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城区绿化大会战和农村大规模植树造林,城区绿化投入14.45亿元,完成绿化面积1212.9万平方米,其中滨湖新区绿地率达44.8%、绿化覆盖率达57.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5、8.2个百分点;农村造林投入30亿元,完成植树造林24.4万亩。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实施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六)工作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各部门以效能的提升推进转型发展思路和举措的落实,把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加快转型、又好又快发展上。长丰县重点工作由县四大班子领导成员分别担任组长,乡镇、开发区和县直部门 5 责任捆绑、上下联动、同奖同罚,实行战役式推进、派单式分解、专题片式前后对比汇报、曝光式督查,加大了工作落实力度,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巢湖市严格考核、严格奖惩、严格问责,全年通报批评单位30个次、通报批评个人31人次、行政免职8人、实行离岗拆迁7人、在媒体上表态发言6人,在各级干部中产生了很大震动,形成了“以快速度赢得快转型、以快节奏推动快见效”的风气,促进了经济转型和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庐江县实施“工业立市推进年”和“城市建设提升年”,建立项目推进双向约束和“五个一”制度(一名县干负责、一套班子服务、一张推进时间表、一块任务倒计时牌和一份责任书),加快了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商务等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具体指导,积极研究支持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政策措施,认真履行各自职能,主动服务基层,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合肥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

根据调研中基层反映的情况,综合分析合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当前合肥推进转型发展,主要面临着五对矛盾:

一是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对于合肥来说,当前仍处在跨越赶超阶段,虽然“十一五”以来发展变化巨大,但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合肥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要实现“新跨越、进十强”,不仅要稳增长,而且要快增长。转型不是不要增长,而是为了更好更长远的增长。但从国内外发展经验看,转型发展中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必定要牺牲一定的速度,有时要付出经济增长放缓的代价。上海近几年在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经济增速就明显放缓(今年回升)。合肥近几年虽然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增大,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的提升,与发展速度、经济总 6 量的提升之间仍然存在落差,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特别是老城区和有的开发区,受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的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几乎要走到尽头,转型发展更加迫切。要提升合肥持续的竞争力,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即使一时增速受到影响,也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合肥科学发展新优势。当前,尤其需要引导各级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矛盾,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各种疑虑。

二是低端产业被调整与新兴产业过程化的矛盾。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既需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能忽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化工、冶金、建材、轻纺4个传统产业的工业产值和增加值,目前仍占全市工业的四分之一。转型发展需要运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同时部分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低端传统产业将会逐步被淘汰。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传统产业比重必将进一步缩小,新兴产业比重将会进一步扩大。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虽有较快发展,但许多产业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力还不强,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尚待培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找准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平衡点,防范产业转型出现真空和断档,出现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风险。

三是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与创新能力提升不足的矛盾。合肥是全国科教资源比较密集的城市之一,是科技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科技创新试点市,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去年又成为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市。“十一五”以来,合肥把科技创新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出了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但目前合肥创新能力还存 在诸多不足,产学研合作总体上规模还不大,层次也不高,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机制还不通畅;高新技术企业数虽居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排名前三的杭州、广州、成都相比,相差一倍以上,而且像京东方这样有规模、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合肥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760件,虽增长较快,但与周边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仅为杭州的16.9%、南京的21%、武汉市的29.4%、长沙的43%。科技要作为未来合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驱动力和战略支撑,还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

四是经济加快转型与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的矛盾。实现转型发展,需要有一个有利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十一五”以来,合肥大力开展效能建设,深入推进一系列改革,不少举措在中部乃至全国“领风气之先”,投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但从转型发展的要求来说,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不足。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多头监管和条块分割没有根本改变,基层对行政审批慢等方面的反映仍然不少。在要素市场建设方面,市场化改革还不够,市场体系培育机制尚不健全。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培育的发展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对牵动性强、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的重大项目有时还需要一事一议;产业关联度还不高,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在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大多处于自发和培育阶段,成熟且紧密的产业配套和企业协作不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特别是现行税收制度导致服务业税赋偏重,制约了服务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机制方面,与促进转型发展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

五是生产要素供给制约与转型发展要素需求的矛盾。随着合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供给矛盾越来越突出。经开区反映,因 8 缺少发展用地,不少项目转移到了其他地方落地;巢湖市反映,非常缺少城市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投资融资等方面专业人才;许多企业反映一些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很难招到。合肥要加快转型发展,不仅要推进先进制造业优化升级,而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这种产业转型和升级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转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合肥的劳动就业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储备情况还远不能适应,技术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偏少,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进入合肥的大量农村人口,大多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技能。人力资本的约束将是合肥转型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推进合肥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合肥目前正处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城市发展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呈现以下一些阶段性特征:

一是经济增长处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初级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合肥“十一五”以来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面对传统要素供求关系的变化,面对土地、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局面,这种传统外延式发展很难长期持续下去。因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动力,将成为未来合肥城市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二是产业结构处在二产带动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十一五”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业态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能否推动产业服务化和融合化,强化产业发展的高端环节,将是优化合肥经济结构、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的关键因素。三是城市发展处在区域中心城市向区域性特大城市转变的重要阶段。合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十一五”以来的跨越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特别是2011年区划调整后,合肥已经具备建设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 9 中心城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合肥实现城市转型,全面实施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关键阶段。

根据对全市转型发展的督查调研和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力度。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制定和调整产业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总结推广经验,科学指导和引导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在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规划,但总体上看,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推进方案,各地的转型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探索状态。一要抓紧进行全市转型发展的战略研究和规划。要对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总结,对国内外的转型发展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我市转型发展的思路,增强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1331”市域空间发展战略,尽快编制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对各个区域功能进行划分,明确各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明确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各地确定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错位发展、集聚发展。二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分类指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发展阶段不同,转型发展的具体要求和目标也不同。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县市区、开发区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和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类指导。三要改进经济发展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要把转型发展的任务要求纳入对城区、开发区、县市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发挥其在促进转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产业提升促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核心。要围绕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 10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已具有领先优势和一定规模的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从研发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产业群,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二是提升服务业的层次。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制定产业规划和配套措施,着力发展会展、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和体育、旅游、保健、养老等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中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服务业知名品牌。三是推进优势主导产业的高端化。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推进家电、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结构向高端提升,向智能化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提高食品工业水平,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支撑经济转型。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增强合肥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及战略性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充分发挥“一中心三基地”的作用,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加强科技园区的建设和体制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园区的产业承载力和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瞄准高新技术产业前沿,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同时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创新活动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三是大力加强人才工作,切实做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积极构筑创新人才高地。适应转型发展需要,围绕我市重 点产业,全力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资源。拓展引才育才渠道,创新完善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优化人才的服务环境,全方位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引进一批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以及新兴产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可在环境优越地段(如蜀山区山、水之间)兴建一个高级人才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高级周转住宅、学术交流中心、学校(能开展国际教育)和幼儿园、医疗保健、文化体育、休闲娱乐、餐饮服务、商业服务等设施,为在我市从事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国内外高级专家、高管人员提供优惠的租用服务。可开展评选表彰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十大功臣”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并让“十大功臣”享受市政府补贴和有关保健待遇。

(四)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转型。一要用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要方便生产(工作)生活、生态宜居、交通顺畅、体现特色。要大力推进产城一体。要加快发展地铁、地下车库和地上立体车库,增加公交线路和电动公交车。要增设街头公园和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建设住宅小区时要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要高标准建设副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镇级市,增强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研究制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入镇的门槛,让城镇常住人口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进城入镇定居的农民。在充分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规范进行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安心进城入镇。三要按照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原则来规划建设美好乡村。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 型企业向县域转移,促进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就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社会事业范围,推动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五)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动力塑造保障经济转型。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改革,创立与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必须扩大开放,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促进存量改造和增量提升。一是改革攻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目前,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偏多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力推进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招投标等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开放提升,不断拓宽开放领域和空间。积极探索产业、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等各领域开放的新路子,不断扩大合作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服务于我市经济发展。坚持以有效投入为重点,以项目落实为关键,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规模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引导各类投资投向产业转型的重点方向,加快推动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三要民营突破,进一步释放全民创造力。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全民创业作为关键性战略,全面清理现有的各项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都市产业园和县市工业园规划建设,打造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台,支持民营经济扩大数量,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大产业链,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水平、上效益。

(六)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以生态建设深化经济转型。一个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环境容量和生态可持续性。要确立以转型保障生态 13 建设,以生态建设深化转型的理念,走出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并行共兴的路子。要高起点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加大巢湖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截污减负、增容复苏、修复共生“三大路径”,力争通过3-5年能力,使巢湖水质有明显改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之城和最美丽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深入推进绿化大会战和农村植树造林。在城市组团之间建设生态廊道,在环巢湖边岸集中造林,在农村开展村庄、道路、河渠、塘坝、农田林网绿化。要进一步做好治污工作。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进行治污改造或关停并转。要严防新的污染企业进入合肥。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强化企业节能降耗,加大节能改造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12年12月)

下载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街道经济创新发展报告(精)(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楼宇经济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山阳区发展楼宇经济的调研报告山阳区政协委员:黄春林一.什么是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所谓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功能性板块......

    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大全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汇报的题目是《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近年来,我们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突出经济建......

    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汇报的题目是《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近年来,我们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

    创新载体建设发展自营经济(林场)

    创新载体建设,发展自营经济三卡林场位于xx县南部,始建于1980年,是以营林生产为主的小型林场,现有人口188人,在册职工104人,施业区面积79415公顷。可采资源已经枯竭,从去年就停止了......

    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汇报的题目是《创新发展理念,谋划村级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近年来,我们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突出经济......

    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2010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

    创新发展

    1. 政策制定 (“十三五”期间) (1)2017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 (2)2017年8月省政府......

    创新发展(范文大全)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工会工作要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新工会工作,一定要把握好工会定位,处理好与教职工利益的关系,工会代表教职工,在为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