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
——十堰市副市长张歌莺“3·23”世界气象日致辞
今天是“3·23”世界气象日。隆重纪念世界气象日,切实加强气象知识宣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对科学防灾减灾、保障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向为十堰气象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气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关心、关注和支持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世界气象组织将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确定为“人与气候”,意义重大。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变化问题。持续的气候变暖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了明显而深远的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以及气候突变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将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导致地球及其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承载能力下降,进而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而且也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经济要发展、人类要安全、社会要进步,必须高度重视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切实加强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努力提升气象公共服务水平。
十堰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不仅有干旱、冰雹、低温冻害的侵袭,而且常有洪涝、酷热高温等灾害发生,具有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等特点。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特大干旱、冰雹、暴雨等气象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威胁,给我市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始终把气象工作摆在重要突出位置,注重加快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加强气象专业系统建设,推动了十堰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气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主题,坚持秉承“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认真践行“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做到严密监视、滚动预报、主动服务、及时预警,全方位、多形式提供准确及时预报预警信息,为各地各有关部门科学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救灾、群众避灾自救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保障十堰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阶段性高温干旱、连阴雨、强降水交替出现的气象灾害,我市气象部门按照“准确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求,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和作用,较好地完成了春运、春播、夏收、汛期气象服务、应急气象服务和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一是重大气象灾害以及应急保障服务主动及时、准确高效。2010年,我市遭遇多轮强降雨,来势之猛、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多年少见。面对历史罕见的暴雨侵袭,气象部门科学预报,及时发布预警、雨情,适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主动提供优质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为各级各有关部门科学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防汛抗灾胜利赢得了先机。二是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公共气象服务成效显著。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取得长足进步,决策气象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更加完善;专业气象服务覆盖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环境、能源、旅游、地质等多个行业。可以说,气象服务已由单一的气象预报服务发展为涵盖天气、气候、防灾减灾等综合服务。同时,开展了旅游、烟叶生产、水电、交通、重大工程等特色专业专项服务,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去年,全市共开展抗旱和森林防火人工增雨作业13次、防雹作业47次,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四是为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重大社会活动顺利、圆满、成功举办提供了气象服务保障。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自然灾害日趋严重、产生原因日趋复杂的现状相比,我市气象工作还有许多薄弱环节和不相适应的地方。比如:灾害监测手段还不够完善,灾害预测和综合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灾害信息共享水平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希望气象部门继续努力,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把我市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从近50年来气候变化情况看,主要呈现年平均温度上升、冬季增温明显,旱涝灾害增多、降水强度增大、灰霾日数增多等特征,暴雨、洪涝、干旱、风雹、雷电、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呈多发高发态势,其引发的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流行病等次生、衍生灾害更不在少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福祉安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气象灾害及其危害,为保障人民福祉安康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要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加快我市气候变化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基础数据的科学分析,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增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分析认识能力。要加快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现代气象业务系统建设,重点强化气候变化业务服务职能,着力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要加强气候变化评估工作,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市经济布局、农业生产、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评估;要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大力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气候变化预测预估业务发展和气候变化决策服务能力,为我市制定科学的战略对策提供决策依据。
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预警发布、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平台建设,以及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响应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应急演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要以灾害性天气预报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新一代省市县天气预报可视会商系统,努力做到预报预测精准化,切实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测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提高覆盖面和时效性,切实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要以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全市气象灾害应急体系。要以增雨抗旱防雹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库蓄水、城市降温、森林火灾、环境污染控制等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大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度,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加快城市、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进程。
要强化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加快推进人与气候和谐发展。切实做好气象实况监测产品的服务,向公众提供温度、降水、风速、风向等气象实况监测产品,充分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闪电定位等监测产品,制作台风、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出现地点、时间和强度的图示性描述产品。要长期、系统、连续地监测和分析温室气体、紫外线和酸雨等大气成分的变化,评估它们对人类健康、气候、空气和水质等产生的影响,及时预警因不利的天气、气候可能导致的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极端气象灾害和大气污染灾害,并引导社会公众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清洁的大气、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气候,是人类永续生存和健康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大力支持气象工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胸怀人民群众的福祉安康,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切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开创十堰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提高工会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提高工会服务水平,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企业工会是工会组织的主体,作为党联系职工的桥梁与纽带,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推进和谐企业的构建,既是企业的要求、职工的期盼,也工会工作的重任。面对新的形势,我厂工会工作将按照党委“打造新形象、提升软实力、实现新业绩”的要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切实把工会建设成为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维权到位、服务有力、作用明显,党委靠得住、行政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工会组织。
一、抓住“三个围绕”,把握工作关键点
一是围绕中心促发展。从我厂点多线长面广,任务繁重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围绕发展这一要务的落脚点放在促进生产优质高效完成上。解决好这一主要矛盾,企业的发展才有保证,职工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当前,围绕中心促发展,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沟通,使职工理解在发展机遇面前,要最大限度地完成油气当量162万吨生产任务,围绕我厂的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挖潜增效等重点,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技术攻关和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二是围绕和谐抓关爱。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使广大职工时刻感受企业的关爱。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工帮扶体系,坚持做到在内涵上深化,在外延上拓展,使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坚持把节日送温暖与日常送关爱相结合,把关心弱势群体与关爱先进人物、慰问一线职工相结合,把物质救助与精神疏导和解决现实困难相结合,把系列特色活动建设成制度化、常态化和全覆盖的职工帮扶关爱体系,使困难职工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三是围绕队伍抓素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职工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既是我厂当前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要让每一名职工都明白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竞争的大潮中屹立潮头。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职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组织各种技术比赛,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等,把提升素质工程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做到“三个基层”,找准工作落脚点,工会是群众组织,基层是工会工作的根本,工会只有坚持 “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的工作方法,才能根深叶茂,花繁果实。一是要深入基层。切实把工会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带着对职工的深厚感情,真正沉到职工中去,关心职工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工会工作扎根于基层和职工群众体察民情,二是要服务基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更多地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让职工群众得到实惠,提高动员职工、服务职工的实际成效,倾听基层声音,了解基层意愿,把握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以基层需求为依据合理安排工会工作。三是要会做基层工作。既要科学决策,又要让决策为群众所理解所拥护;既要为群众谋取根本利益,又要照顾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既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又要反对盲目迁就和无所作为,以工会组织的温暖,工会干部的真诚,去感染职工、教育职工、凝聚职工,赢得职工群众的信赖。
三、强化“三种意识”,探索工作新亮点,一是强化学习意识。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就必须加强学习。要进一步提升工会干部的整体素质,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定期举办工会干部培训班,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工会常规工作进行讲解,通过培训丰富业务知识,坚持将工作常做常新,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二是强化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意识。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工会工作来讲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的过程,过去老一套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了,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围绕我厂发展,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作为工会创新工作的重点,在改变思路的同时,在工作内容上和形式上向多样化转变。定期开展练功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发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职工群众将工会称为“家”,我们也在深化工会“建家”活动,因此切实担负好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职责至关重要,这个家庭的氛围如何,完全取决于工会的服务质量。工会工作是全局性的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想、多做,敢想、敢做,切实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总之,在新的发展时期,工会只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凝聚职工力量,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第三篇:促进民生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民生事业发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为全力支持我县各湖区乡镇场的发展,实现湖区“保稳定、促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促进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决定》(干发„2012‟42号)文件精神,我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围绕开展以扩大充分就业、完善保障体系、优化人才结构、构建和谐关系为工作重点,着力创建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推进湖区各乡镇场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服务,做好湖区乡镇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在扩大就业方面做足功课支持湖区各乡镇的发展。一是做好湖区乡镇企业用工服务工作。紧扣我县重点企业用工情况,加强与乡镇企业及各用人单位的联系,湖区各乡镇人保所每月向所辖区域组织散发企业单位用工传单,使广大湖区劳动者及时了解我县企业用工情况,切实解决我县部分湖区乡镇企业用工难的问题。二是继续加大湖区乡镇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以实施“彩虹工程”为契机,通过舆论宣传、典型带动、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强两地之间的互动往来,引导我县各湖区乡镇场劳动力向滨海新区有序转移。三是落实完善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在过去的一年,成功实施第四期“飞翔工程”,继续输送500名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到江西技师学院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来自湖区各乡镇场的有186人;同时加大对湖区农村劳动力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改变传统作业方式,创新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另外对湖区企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给予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方面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二、加强管理,加快完善湖区乡镇社会保障体系,在扩面征缴方面求突破支持湖区各乡镇的发展。一是扎实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督促指导全县湖区各乡镇场做实城乡居民基金征缴台帐,加快征缴进程,确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法》的宣传、培训和实施力度。尽量做到使党的优惠政策深入湖区,进家入户。
三、严格规范,促进湖区乡镇人事人才工作的平稳实施,在优化人才结构方面支持湖区各乡镇的发展。一是认真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鼓励大学生到湖区边远乡镇工作。我局将“三支一扶”作为拓宽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环节和良好机遇,严格按照省、市统一安排部署,抓好岗位申请、人员安置、经费配套等工作的落实,使这项工作呈现出招聘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使全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总数累计达到252名,全县各湖区乡镇场均配有年轻大学生,这只年轻的生力军,为湖区乡镇的工作带去了激情和活力,为“有一个坚强的乡村两级领导班子”注入新血液。二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加快产业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精心培育一批湖区乡镇场内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本地特色浓的农村产业化典型,今年向上级申报的湖区项目有“瑞洪乌鱼养殖基地、江南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xxxx县信丰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3个项目,通过培育典型来带动周边乡镇及村的发展,为“有一条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路子”指明了方向。
四、积极构建,维护湖区乡镇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创建和谐用工环境上支持湖区各乡镇的发展。我人保部门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积极做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的相关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湖区各乡镇企业、个体户监查维权工作,使劳动执法检查深入边远湖区、山区,努力营造和谐劳动关系。一年来,湖区未发生一起因劳动纠纷上访的群体性事件。一是畅通湖区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在全县湖区各乡镇场范围内开展了以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处理了5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维护了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开展针对湖区乡镇整顿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结合我县劳动用工实际,在全县湖区各乡镇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重点对边远湖区乡镇企业用工单位进行突击检查。
总之,我们人保部门将本着“稳定为先、发展为重”的原则,紧扣部门职能,实出工作重点,不断完善湖区基层服务平台,提高湖区乡镇公共服务水平,全力支持湖区各乡镇的发展!
2013年10月15日
第四篇:构建和谐商会 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
构建和谐商会 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
——浙江省人民政府协作办主任姚少平在第三届全国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促
进会会长年会上的讲话
2009年09月10日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2009年5月31日)
各位会长、秘书长、浙商代表:
在09年浙商大会期间,我们再次相聚杭州,召开第三届全国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促进会(以下统称商会)会长年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交流情况、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浙江省政府对这次年会的召开很重视,茅临生副省长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这次年会与往年相比,有不同的形势背景,有特殊意义所在。这就是面临着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新环境,肩负着携手共克时艰的新使命。我认为,新的形势下,商会必须着力做好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这篇大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广大浙商提出的期望。昨天下午,听了有关商会会长作的交流发言,也看了其它商会的交流材料,各商会在积极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的好做法、好经验,很有代表性、借鉴性、推广性。同时,大家提出的一些好的建议,也很有价值,会后我们一定认真研究。下面,我讲三方面的意见。
一、近年来商会工作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全国浙江商会积极探索、创新提升,取得重大进展。充分发挥了商会“聚人心、树形象、建桥梁、促合作、重服务、维权益、为社会、担责任”的功能,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服务企业渡过难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加强自身建设,注重规范管理,促进了商会的健康发展。
随着去年吉林省浙江商会的成立,全国29家省外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已全部成立,包括省内建立的4家商会、促进会,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浙江商会组织网络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各地浙江商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探索了很多成功的做法。一是注重组织建设。各商会十分注重内部组织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一方面,不断加强商会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形成了决策民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的领导集体,充分发挥了商会领导班子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同时,不断强化秘书处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层次、高资历的优秀人才,提高了秘书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证了商会工作的顺畅运行。另一方面,商会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商会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企业家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二是注重制度建设。各商会通过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轮值制度、会长办公会议制度、理事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会员管理制度、会费收缴管理及使用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商会的日常管理和规范建设,既充分保证了商会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又充分调动了广大会员参与商会管理的积极性。三是注重文化建设。各商会在不断加强自身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商会文化建设,提高软实力。通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商会已经建立了集论坛、讲堂、沙龙、联谊、文体活动等于一体,具有鲜明浙商特色的文化载体,弘扬了浙江精神,彰显了浙商文化,提升了浙商形象。
(二)体现组织优势,发挥服务功能,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各商会坚持服务立会的理念,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为会员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把商会建设成为广大浙商学习联络、交流合作,发展创业、维护权益、倾诉心声的平台。一是开展信息服务。大多数商会都建立了网站、会刊、报纸、短信即时通讯等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各种政策资讯和商业信息,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参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发挥了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二是开展维权服务。许多商会通过聘请法律顾问、组建法律顾问团,建立法律维权部、维权专委会、法律服务工作站等形式,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三是开展融资服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很多浙商企业遇到了资金紧张问题,各商会积极为会员企业寻求融资渠道,提供借贷、转贷资金,并联系有关银行开展银企合作,帮助部分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缓解了资金瓶颈。四是开展培训服务。通过专题培训、MBA、EMBA研修班等形式,帮助会员提高素养,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立于不败。五是开展经营服务。许多商会积极促成会员企业结成战略同盟,促进共同发展;及时帮助解决会员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三)凝聚浙商力量,发挥纽带作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各商会作为政府和企业、联系各兄弟省(市、区)和浙江两地的桥梁和纽带,在凝聚省内外浙商力量,促进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省际合作交流,扩大对内开放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是在各地发展上有作为。近年来,在各商会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广大省外浙商加快了在全国布局发展、投资创业的步伐,为所在地提供了资金、技术、税源和就业岗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在家乡建设上有作为。在省外浙商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各商会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的号召,鼓励广大省外浙商通过多种形式服务家乡,反哺家乡,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近年来,随着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的实施,大批省外浙商踊跃回乡投资发展,积极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帮助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如去年我办启动了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广大商会积极响应号召,与衢州、丽水有关县(市、区)共签订了首批帮扶项目17个,帮扶资金2253万元。广大浙商身在他乡,心系家乡的情怀,令人感动,值得赞赏。三是在省际合作上有作为。各商会经常与两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联系和沟通,收集整理两地的招商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提供给会员企业及当地浙商,并组织会员企业深入实地考察,商谈具体项目,达成了许多跨区域的合作项目。同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省际经贸合作交流活动、大型会展活动,促进了省际合作交流。
(四)彰显社会价值,塑造“责商”形象,促进了浙商品牌提升。
各商会在会员企业中积极倡导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价值理念,引导和鼓励广大浙商在做强企业、做大事业的同时,勇敢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进一步提升了浙商的形象,扩大了浙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踊跃参与救灾,勇担社会责任。去年南方特大冰冻雨雪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商会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协作办的号召,迅速投入到参与救灾中来,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商会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奉献爱心,尤其是四川浙江商会的同志们第一时间参与抗震救灾,奋战在第一线,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止08年底,全国浙江商会发动浙商共捐款5.8亿元,其中四川省浙江商会发动在川浙商捐款1.4亿元。在恢复重建期间,又举行了“全国浙商参与灾后重建青川行”活动,首批组织44家企业赴灾区考察对接,共签订援建青川爱心学校项目9个,捐赠资金2080万元;签订意向性合作协议4个,金额达4亿元。此外,各商会还积极参与意外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如去年年初新疆德汇国际广场发生特大火灾,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云南、贵州、重庆、陕西、宁夏、四川等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先后发函或派人到新疆慰问浙商,新疆浙江商会站在安抚资助受损浙商的最前沿,帮助受损商户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广大在外浙商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品质、风貌,彰显了浙商的责任感,树立了浙商的良好形象,为浙江人民增了光,为浙商品牌添了辉。二是弘扬团结精神,共御金融危机。为应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各商会积极鼓励会员企业在困难面前抱团合作,共御危机。如去年11月底,浙江省区域经济合作企业发展促进会召开了以“浙商携手互助,转危为机”为主题的促进会年会,1100余名促进会会员企业代表在《互助宣言》上签字,承诺在当前全球面临金融危机的重要关口,发扬浙商抱团作战的优良传统,携手互助,共渡难关,化危为机,彰显了商会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三是热心公益事业,体现社会价值。各商会由会长、副会长带头,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参与希望工程、光彩事业、慈善事业,积极扶助下岗职工、低保户、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社会广泛好评。随着在外浙商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在外浙商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全国以及各省、市、县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越来越多,在外浙商参政议政的范围日益扩大。由于贡献突出,很多浙商及其企业还获得了各地评选的各类荣誉称号。
应该说,各商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一是如何以围绕和谐为目标,加强浙商凝聚力方面有待进一步重视;二是如何以提升质量为重点,提高商会服务力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如何以提升浙商品牌为己任,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力求解决。
在这几年的商会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政府重视是前提。各商会的发展能形成这么好的局面,政府重视是前提。这其中,既有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有家乡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各浙江商会要坚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开展工作,以实现更好发展。二是团结和谐是关键。各商会的会员来自各个地区、来自各行各业,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把这么多会员凝聚在一起,靠的就是团结和谐。因此,各商会的领导班子、秘书处、广大会员必须把团结和谐作为办会的关键所在,通过不懈努力,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发展的氛围。三是规范建设是基础。省外浙江商会作为民间社团组织,结构相对松散,要确保商会正常运作、健康发展,就必须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加强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建设,建立一整套决策民主、程序合理、体系严密的规章制度,坚持做到按章治会、按章办会、按章兴会。四是创新提升是动力。商会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提升。正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推动了商会在发展理念、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上的创新和提升,使商会的工作始终保持勃勃生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五是服务会员是根本。商会的建立,是为了促进浙商事业的发展壮大。只有真正服务好会员企业,才能更好地体现商会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把商会会员服务好,让会员感觉到商会具有吸引力,感觉到商会是一个大家庭。
总之,近年来商会工作成效显著,应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协作办,对为商会工作作出贡献的各位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商会给予我办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下一阶段商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商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各商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挑战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持续,外需市场依旧比较疲软,整体经济形势仍然很严峻,特别是外贸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省内外浙商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有些浙商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企业转危为机,渡过难关,这对商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是明确的:要大力发展、大力支持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二是各地政府对商会的建设和发展是重视的。三是这几年商会的建设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特别是一些成立较早、发展较好的商会,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办会模式,成为了凝聚各地浙商力量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这些都是商会继续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总之,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定信念,扎实工作,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的主题,进一步增强做好商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推动全国浙江商会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二)下一阶段商会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全国浙江商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构建和谐商会,提升服务水平,服务发展大局”的工作目标,坚持创新、致力发展,不断探索异地商会工作新路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商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1、以应对危机为重点,进一步服务发展大局。在金融危机面前,各商会要鼓励和支持广大浙商坚定信心,提振士气,把服务发展大局作为商会的主要工作。一是要着力服务转型升级。当前,为应对金融危机,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的要求,浙江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浙商企业也处于创新转型的关口。浙商企业今后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为此,各商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广大浙商企业通过整合、提升等有效手段,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要着力服务浙江人经济发展。在危机面前,各商会更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深入了解浙江与各兄弟省(市、区)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切实找准各兄弟省(市、区)与浙江开展经贸合作的切入点,积极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以项目为纽带,不断加强经贸合作,拓展合作领域,不断做强浙江人经济,推动浙江人经济和浙江经济的联动发展。三是要着力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各商会要进一步引导会员把企业发展好,多缴纳税收,多提供就业岗位,为所在地多做贡献,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以规范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商会建设,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加强管理建设。要加强商会的规范化管理,组建完备的职能部门,提高办公信息化程度,完善商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运转协调、公正透明、高效廉洁的商会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商会自身管理能力,为商会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要不断提升商会班子的领导水平,提高商会秘书处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的队伍,提高商会的办会水平和协调组织能力。加强对商会会员的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会员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公益意识;抓好内部团结,形成以团结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要加强商会的文化环境建设,形成每个商会的独特文化,彰显各地浙商的精神风貌。同时,加强商会党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探索建立异地浙江商会党组织,提高商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以提升水平为要求,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商会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信息、维权、融资、培训、经营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下一阶段,要在深化这些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一是拓展商会咨询策划功能。聘请各类专家、教授、公司总裁组成商会顾问团,或直接作为商会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会员企业重大投资发展和开展大型经贸合作活动提供咨询、策划、论证,提高商会的决策水平。二是拓展商会整合提升功能。很多浙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不够高。各商会要充分利用掌握的会员企业信息,根据各企业资金运行、产业类别、产业关联等情况,进行有效整合,促成会员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投资合作、研发合作、上中下游产业合作,实现浙商的整合提升。三是拓展商会联谊窗口功能。利用商会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与各地商会的联谊活动,组织各类经贸论坛,促进各地商会之间、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
4、以回报社会为己任,进一步提升浙商形象。各商会要引导在外浙商多开展公益事业,多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用行动树立起浙商的良好形象。一是要热心公益甘于奉献。各商会要经常性地引导和组织会员结合自己企业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帮助有困难的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体现浙商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二是要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各商会要引导和督促会员企业加强信用建设和法制建设,树立浙商诚信为本、依法办事、文明经商的良好形象,真正把浙商打造成一流的品牌。
5、以发展浙江为己任,进一步参与家乡建设。广大浙商尽管身在他乡,但根在家乡,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是广大浙商的共同愿望和心声。各商会要积极引导在外浙商反哺家乡,支持、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一是积极参与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各商会要发挥与外界接触多、联系广的优势,引导和组织广大省外浙商带资金、项目、人才、科技回乡投资发展,把外界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家乡,把好的经验带回家乡;同时,积极宣传浙江、推介项目,引介国内知名企业来浙江投资考察,洽谈业务,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二是积极支持省内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全国浙商帮扶低收入群众增收“152”计划等载体,帮助我省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加快发展,帮助低收入群众实现增收。三是积极助推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市场。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协作办以省外浙江商会为载体,以省外专业市场为平台,开展国内市场拓展工作。各商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网络优势,携手助推做好浙江产品拓展国内市场工作,提高浙货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这项工作省协作办将作专题部署。
6、以和谐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弘扬浙商文化。浙商文化是浙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浙商企业的灵魂和价值核心。新时期,各商会要引导广大浙商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发展的氛围。一是要建立和倡导和谐理念。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事业。各商会要全力打造和谐商会,加强团结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团结风气。同时,引导广大浙商注重企业创业与商会发展的和谐统一,互促共进;注重会员企业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团结和凝聚广大浙商,互相支持、互相合作,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创新的事业。二是要树立和发展品牌意识。品牌建设是浙商发展赢得先机的重要法宝。浙商要崛起于众多商帮之列,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当前,浙商在全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今后,要进一步展示自身良好形象,维护好浙商这一金质品牌。三是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千精神”。各商会要引导广大浙商发扬“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的“新四千精神”,继续推进各项事业开创新的辉煌。
三、合力共创商会建设新局面的几点设想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合力共创商会工作新局面。省协作办作为联系省外浙江商会的职能部门,一定全心全意、尽力尽为,做好指导、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此,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平台建设。省协作办将与各商会合作,共同构筑五大平台,为商会的发展提供更好服务。一是工作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商会会长年会、秘书长工作例会制度,完善专题研讨会、商会会长、秘书长培训机制。二是活动合作平台。组织商会及会员企业参加浙商大会、山海协作系列活动、“西洽会”、“哈洽会”、“渝洽会”等各种展会平台及专题招商活动。三是金融网络服务平台。推动商会与在外金融机构开展银企合作,为商会及会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联合阿里巴巴网站,为各商会打造商务网络平台。四是法律援助平台。联系司法部门,为商会及会员企业提供法律讲座和咨询;维护商会及其会员企业的合法权益,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依法妥善解决有关纠纷。五是信息沟通平台。借助互联网、浙商通讯等载体,完善与商会的信息交流机制。
(二)要加强课题合作。今年,根据省委的要求,省委政研室和省协作办将联合开展“促进省外浙江人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调研。这是2004年专题调研后的又一个大动作,希望各商会积极参与并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要加强基础工作。基础工作很重要。下一阶段要加强与商会及会员企业的沟通,调研了解商会及会员企业的信息,与各商会共同努力,建立商会及会员企业的数据库、信息库。我坚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商会的各项事业必将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最后,衷心祝愿各商会越办越红火,各位企业家的事业越干越兴旺,也衷心祝愿各位会长、秘书长和浙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五篇: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人与河流和谐发展
文章作者:钱正英
陈家琦 冯 杰
添加时间:2006-4-15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消耗会员点数:0
17:37:0
2世界各地人民都把当地的主要河流称为他们的母亲河,是因为人类不仅依傍河流而生,而且通过利用和开发河流谋求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河流开发的力度越来越大,对河流资源的索取越来越多。这同时也引发了河流自身和周边环境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到河流的基本功能和永续利用。我们认为,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来源:求是[字体:大 中 小]
一、河流的自然功能及其发展规律
河流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活跃因素,它的自然功能是地球环境系统不可或缺的。河流的自然功能在总体意义上就是它的环境功能,初步分析,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河流的水文功能。河流是全球水文循环过程中液态水在陆地表面流动的主要通道。大气降水在陆地上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沿地表低洼处汇集成河流。降水入渗形成的地下水,一部分也复归河流。河流将水输送入海或内陆湖,然后蒸发回归大气层。河流的输水作用能把地面短期积水及时排掉,并在不降水时汇集源头和两岸的地下水,使河道中保持一定的径流量,也使不同地区间的水量得以调剂。
2.河流的地质功能。河流是塑造全球地形地貌的一个重要因素。径流和落差形成水动力,切割地表岩石层,搬移风化物。通过河水的冲刷、挟带和沉积作用,形成并不断扩大流域内的沟壑水系和支干河道,也相应形成各种规模的冲积平原,并填海成陆。河流在冲积平原上蜿蜒游荡,不断变换流路,相邻河流时分时合,形成冲积平原上的特殊地貌,也不断改变与河流有关的自然环境。
3.河流的生态功能。河流是形成和支持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在输送淡水和泥沙的同时,河流也运送由于雨水冲刷而带入河中的各种生物质和矿物盐类,为流域内和近海地区的生物提供营养物,为他们运送种子,排走和分解废弃物,并以各种形态为他们提供栖息地。河流是多种生态系统生存和演化的基本保证条件,这不仅包括河流和相关湖泊沼泽的水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也包括河流所在地区的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河流入海口和近海海域的海洋生态系统。
河流自然功能中最基本的是水文方面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文方面的功能决定了其他方面的功能,水文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其他方面的特性。河流的水文要素包括径流、泥沙、水质、冰情等方面,其中最活跃的是径流。由于气候特征的作用,河川径流表现出一定的“律情”:如径流有季节变化,一年中有汛期、中水期和枯水期;径流有年际变化,不同年份有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径流特性和气候、地貌、地质特性,决定了河流中不同的含沙量及其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径流和含沙是河流活动的最基本要素,体现河流的基本特点。河流本身、所在的自然环境以及这个环境所支撑的生态系统之间不断互动,在变化中相互调整适应。河流在这种反复调整过程中演化发展。这就是河流自身的发展规律。
二、人类活动和河流演变的相互影响
在生物的演化和进化过程中,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以饮水水源作为生存的第一条件,并和其他生物群体共享包括水在内的地球自然资源。人类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一些河流,发展生产,创造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华文明无不发源于大河两岸的冲积平原,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是因为,只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源源不断的河流淡水资源,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大规模发展创造条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河流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正是通过改造河流才创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大,河流的自然功能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损伤。
首先是河流集水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受到各种干扰。例如森林和草地受到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各类建设及生产中的废渣、废料和废水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各种废气污染了大气,并造成酸雨,导致植被破
坏和水体污染;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全球气温的变化,对流域生态系统、河川径流和江河洪水形成了不利影响。其次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土地,并利用河水进行灌溉、航运、发电、城乡供水等,从而改变了河流的本来面貌。例如:围垦河流两岸的洪泛土地,从而割断河流与两岸陆地的联系,并侵占洪水的蓄泄空间;引水到河道以外,从而减少河流的径流;筑坝壅塞或拦截河水,从而阻拦和改变河水的流路;建造调节径流的水库,从而改变河流天然的水文律情;利用河流排泄废水,从而改变河流的水质。
以上种种改造,都不同程度地干扰了河流的自然功能。河流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抵御干扰能力,但如果干扰超过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其自然功能也将不可逆转地逐渐退化,最终将影响甚至威胁人的生存和发展。
三、我国河流开发利用的状况
我国河流开发的历史久远,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开发历史都在两千年以上,珠江、松花江、辽河以及西北地区的内陆河等流域,也有数百年以上的开发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到2004年底,全国的江河湖海堤防总长达27.7万千米,保护人口5.31亿;河流上的大、中、小水库8.5万座,总库容5542亿立方米,为河川年均径流总量的20.5%;供水总量5548亿立方米,为年均水资源总量的19.8%。然而,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平衡,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其他省、自治区的一些地方,水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在西南、东北的一些边境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还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空间。
对河流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不少问题,直接影响河流的自然功能和永续利用,主要表现为:
水质严重污染。经济发达地区的河流、湖泊以至水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且日趋严重,成为当前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大威胁。
下游河湖干涸。一些河流由于上中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河湖干涸,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地下水严重超
采,形成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在干旱地区,内陆河下游河湖干涸不但使当地居民失去生存条件,而且由于下游生态系统的衰亡,造成沙漠扩大,危及区域的生态安全。
洪灾威胁依然严重。多年来虽然不断加固、加高和增建堤防,并兴建巨大的调节水库,但是许多河流的洪灾威胁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比过去更为严重。这是由于对河流洪水的调节力度过大,使河流减少了汛期的造床流量,造成河床萎缩。同时,土地的无序开发,大量侵占行洪滩地和蓄洪湖泊,压缩了洪水的蓄泄空间,从而导致河流的洪水位不断抬高,有的地方防洪工程建设和洪水位抬高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近海海域的生态系统退化。由于河流入海的淡水减少,近海海域的盐度相应增加,加上大量污染物的排入,使我国近海海域的生态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以渤海湾最为严重。珠江口及东南沿海的红树林衰亡,不仅影响生物的多样性,还将加重今后风暴潮的危害。
以上种种,已经直接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并将进一步危及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必须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河流的开发利用正面临着一个关键时刻。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1.总体要求和区别对待
我们认为,总体上必须坚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本身的发展,必须开发、利用和改造河流;另一方面,利用要有限度,改造必须适当,不能损害河流的自然功能,要保持河流的永续利用。我国河流按其改造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或基本保持自然状态的河流系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流域中基本上未建具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开发利用程度小于10%,例如雅鲁藏布江、怒江、黑龙江干流等边境河流;第二类是人工化与自然复合的河流系统,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流域中建有一定具有控制能力的水工程,开发利用程度一般在10%—20%,有的甚至接近40%,这涵盖了我国的大
多数河流,包括长江、珠江等;第三类是人工化河流系统,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工程控制程度较高,天然河流已改建为不同类型的人工河流系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开发利用程度超过40%,有的甚至在70%以上,例如淮河下游、海河中下游、黄河下游以及一些内陆河流的中下游。
在开发利用河流上,如果要求对第二类和第三类河流恢复或基本恢复其原有状态与原有的自然功能,是不现实的;甚至对第一类河流,也不能无视当地居民的发展需要,不加分析地完全划为自然保护区。但另一方面,在我国经济近几十年的迅速发展中,一些主要江河的自然功能正在或已经退化,如果不正视这些问题而任其发展,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在坚持总体要求下,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分类指导并提出不同要求,是当前水利总体规划中的首要任务。结合我国河流现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对江河源区,原则上划为自然保护区,基本禁止开发;对水源丰富而关系重大的江河,例如长江和珠江,应在保护中开发,并以开发促进保护;对水源不够丰富而关系重大的河流,例如黄河、淮河和辽河,应调整原有的开发规划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加以保护;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某些河流,例如海河中下游,应改进和完善原来的规划,建成符合总体自然环境、可永续利用的人工化河流系统。
2.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河流的生态和环境需水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就陆续提出对河流生态需水的各种计算方法,但一般偏重于在中小河流上如何保证各类生物体的栖息和生长环境。我国相应的研究工作在20世纪末才开始较大规模地展开,至今对河流生态需水的含义仍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从狭义方面理解,河流的生态需水主要是指河道内水生生态系统的需水,这也是国外的研究重点。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河流生态需水的研究重点应当从广义方面理解,应考虑宏观自然环境对河流的要求,包括维持河流的水沙平衡、水盐平衡以及河流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广义的生态需水量应当是保持河流整体环境功能的需水量。
国际上大多认为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率是30%,极限开发利用率是40%。由于我国河流处于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所承担的环境功能和永续利用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而应在参考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河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生态和环境需水量,并据此确定合理的开发利用率。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条件,对北方和西北地区一些已经过度开发的河流,只能先按较低要求恢复生态和环境用水。对南方和东北地区一些尚未过度开发的河流,建议参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从严控制开发利用率,对生态和环境用水留有充分的余地。在配置年径流量的基础上,还需根据各河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出生态和环境用水在洪水期、中水期和枯水期的时段分配。
3.在规划设计和水利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落实河流的生态和环境需水
在流域或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必须考虑环境和生态需水的要求,包括水量和水质的要求,并规定一些关键的控制性指标。规划实施后,要研究各关键河段剩余径流在时程上和数量上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是否足以维持河流必要的环境功能,以保证环境不出现恶化现象。同时,还需研究废污水排放的情况,对废污水的处理和回用予以通盘考虑。在工程设计中,应重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阶段提出的各种问题,工程设计阶段应比较详细地予以研究解决。水利工作的任务是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必须坚决防止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效应为代价的河道外超量引水和超采地下水,并防止河流遭受污染,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不良后果。在水利管理运用中,应及时对已建各类水工程进行环境和生态影响的评价。要对向河道外引水和耗水的实际情况、不同河段不同季节剩余径流情况、因控制调节径流导致的河流水文变化情况、河川径流的污染情况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进行跟踪调查,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修复措施。此外,需要加强研究河流水文律情变化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河流的治理开发涉及到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的诸多方面,不仅要解决当前各方受益的问题,还要从未来人类利益的高度进行通盘考虑。我们应当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做到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
(作者:钱正英,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家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冯杰,河海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