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千方百计领群众致富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千方百计领群众致富
——只乐乡东只乐村党支部书记王玉红先进事迹报告材料
我叫王玉红,现任只乐乡东只乐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87年开始在村里任妇联主任、支部委员,03年接任村党支部书记,04年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高票当选村主任。
当时由于村务、党务公开制度不够健全,财务管理不够民主,账面混乱,加上因为穷引发的各种矛盾激化,群众上访不断,村两委班子陷入瘫痪状态,成了只乐乡有名的“老大难”村。乡党委、政府做工作让我挑“大梁”,担任村支部书记,说实话,刚开始我十分犹豫,不愿接手这个“烂摊子”。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家庭压力大。儿子小,需要有人照顾,家里还有农资生意和一个苗圃场,干活又要照顾儿子上学,顾了外边顾不上家里。丈夫也是一肚子的不乐意,说什么“一个娘们能治理好这个村?在家管好俺爷俩就可以了”。二是村里的工作难度大。当时,支书、主任、会计辞职不干,村两委干部想法不一,人心不稳。开会时争吵辩论,背后是说长道短,各项工作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三是怕自己干不好,辜负乡党委和乡亲们的厚望。可是看到群众的信任,党委、政府的殷切期望,又让我义不容辞地接过了支部书记的这副担子,成为当时全县少有的女支部书记。俗话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而做一名落后村的女支部书记真是难上加难。自己感到压力不小。但是既然干了,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干出咱花都妇女的风采。
说着容易做着难,怎样赢得群众得信任、怎样树立干部的威信、怎样带领群众致富、怎样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富裕的小康村。说实在话,刚接任村支部书记的头几天,心里真没底,彻夜失眠。通过走访群众和学习文件精神,我决定从入群众心、树干部威、解百姓忧入手,带领大家走致富路、建和谐村。
要想入群众心,必须身入群众,从上任的那一天起,我的包里就放着一个小日志本,到东家走走,西家逛逛,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倾听他们对村两委的建议及要求,一条一条的写在纸上,记在心里。由于我们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的多、村里以妇女老人为主,需要及时解决的事多,小到垒灶台、换灯泡,大到机械家电修理、庄稼耕种收割。我便和丈夫商量把农资门市部和苗圃场卖了,买了一台大型农用拖拉机。无论谁家需要垒灶台、换灯泡、机械家电要修理,还是农忙时缺机械、缺劳力,我都会对丈夫说:你去把这活干了。丈夫在村里也因此得到“闲不着”和“万能药”两个响当当的绰号,以致丈夫埋怨我:“你当好你的大支书不就行啦,还把我拉下水”。
村民陈爱萍,爱人外出打工不在家,孩子小,我抽空就去她家带孩子,干农活,还用自家的机械为她收种庄稼,她的孩子大了以后,就经常跟着我到支部和其他人家帮忙。今年,被村民选为村委副主任、妇女主任。村民杨毛,手残疾,还是纯女户,家庭劳动力不足,我就用自家的农用拖拉机免费为他家耕种收。村民杨志勇,在家办了一个小型猪场,由于防疫和卫生条件差,几头生猪死的干干净净,小两口吵闹不断,妻子跑回娘家,声称不过了,我知道后,了解杨志勇有养猪的技能,便自费在村外的荒片上建了一个养猪场,让他小两口搞养殖,现在杨志勇已买了车、住上了楼,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钱海潮,在家是独生子,自小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小偷小摸不断,老母亲成天以泪洗面,我了解情况后,知道钱海潮有驾驶技术,经常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我自己掏钱买了一辆三轮车让他跑运输,现在钱海潮象换了一个人一样,小偷小摸现象没有了,并通过自己劳动,换了一辆四轮汽车跑运输,盖了新房,娶了妻,生了子。
8年来,我和丈夫从未在帮扶群众上得过一分利,不久前,我问丈夫:“咱到底都给谁家帮过忙啊?”。丈夫深思半天,憨憨一笑,说了一句话:“不记得了”。是啊,这些事我们大都不记得了,可群众记得。至今,钱海潮的母亲见了我还唠以往的事:“闺女,要不是你,俺这家真没法过,海潮这孩子也毁嘞”。
我经常告诫自己:要想干好农村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干部有没有出于公心,是不是做到一碗水端平。上任伊始,我就在村“两委”会上明确提出:“当干部就当代表群众利益的,当干部要讲奉献,村里的大小事务都要放在桌面上办,如果谁想借机为自己捞好处,为亲戚谋私利,那就尽早离开这个集体。”一席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大家都表示不搞派别,不能有私心,坚决围绕党支部开展工作。为了让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我们党支部一班人经过多次研究,严格推行了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和村级民主监督制度,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均由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集体决策,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制度,村务民主公开化管理,将财务支出、扶贫帮困、党员发展等多项村务事项纳入了集体决策范围。8年来,在我村的公示栏中,每天都向群众公示着党务、村务、财务信息。想要知道村上都干些啥,到村委会公示栏一看就知道。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05年秋,一场暴雨,村里村外汪洋一片,正在村委大院的我,听说村里十多个桥涵被玉米杆堵住,排不下去水,两千多亩庄稼浸泡在水里,我向村会计安排了一声:“召集全体干部去东地桥涵那”。便冲出村委大院,冒雨赶往出事地点。看到水不停地往上涨,两千多亩庄稼在水里泡着,我心急如焚,大声喊了一句:“是干部和党员的跟着我跳下去,把玉米杆拽出来”。一些围观的群众和干部赶紧劝我:“嗨,嗨,咱村这么多大老爷们,咋用着你跳下去”。当时顾不了那么多了,我第一个跳进腰拦深的水里,用力往外拽玉米杆,四五十名干部、党员、群众中也跟着扑通扑通跳了下来,十多个桥涵,不到半个小时便全部疏通了。水排下去了,两千多亩庄稼得救了。我却病倒了,高烧39度,在医院一住就是半个多月。
08年秋,也是一场暴雨,三道河上游开闸放水,河水迅速上涨,河水漫过桥面,威胁到村里的安危和地里几千亩地的庄稼。我积极组织干部群众用沙袋加固加高堤坝,并带领村组干部在堤坝上披着雨衣、拿着手电守了一天一夜,直到河水排下去才回到家,又一次得了重感冒,住进了医院。在医院丈夫还埋怨我:“咋就不长一点记性呢”。
通过这几件实事,两委干部更加团结,乡亲们也对我们两委干部另眼相看,说:“把村里交给红这一班人俺放心”。他们打心眼里认为我们能把村庄治理好,我们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更高了。虽然我病倒了,但我觉得值。
在我几十年的农村工作生涯中,始终把群众的愿望和呼声看在眼里、挂在心上。老百姓想的,也就是咱要干的;老百姓盼的,也就是咱要办的。东只乐村本来水质就不好,加上村里搞养殖的近年来比较多,水源严重污染,含氟量高,一锅水半锅锈,吃水成了长期困扰村民的老大难题。2008年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下来后,十几个村同时开展建设,技术人员不够,工程机械短缺,为了让群众早日吃上自来水,我四处打听技术人员下落,蹲在技术人员身边等,技术人员刚忙完,我就赶紧往村里请,还自费买了一台开沟机,组织人员挖沟埋管。短短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挖埋管道10000多米,动用土石方16000余方,饮水工程终于竣工,全村4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吃上了清凌凌的自来水,老百姓是喝在嘴里,甜在心里。为彻底改善水质,我积极跑项目,引资金,使国债沼气项目和农村环保整治项目落户我村。现在已有200多养殖户建了沼气池,投资126万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不日将投入使用。届时,我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我们东只乐村毗邻S237省道,但原先只有3条土路能直通S237省道,晴天也就能过个拖拉机,里边出不去,外边进不来,秋后农产品卖不了钱,群众意见非常大。可是真要修路时,碰了谁家的利益谁都不干。开工修路的第一天,村里就有两个村民阻止修路,不让施工人员伐树。面对这些,我没有退让。在现场就召开群众大会,就地摆事实,讲道理,号召大家清障修路,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同时,苦口婆心地做那两个人的思想工作。一直忙到下午,才把所有人的思想工作做通。长达2000多米的水泥路得以顺利施工。为修好这几条路,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奔波在这条路上,处理矛盾纠纷,监督工程质量,直至通车。记得有一次正在工地上接到儿子的电话:“妈,你啥时间回来啊,我跟着俺爸都吃四天面条了”。我不禁潸然泪下,但今天看到村民行走在平坦的水泥路上,心里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东只乐地势低洼,十种九涝,机耕路狭窄又坑洼不平,再加上排水沟、机井等基础设施常年失修,一下雨就涝,部分耕地曾经出现过绝收和种不上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带领干部群众开沟挖渠。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跑项目,要资金,终于迎来了“千亿斤粮食增产项目”落户我村。时至今日,我村新修机耕路6000多米,新打机井62眼,维修机井30多眼,开挖排水沟渠20000多米,地埋线30000多米,滴灌田2000多亩,形成了旱涝保守的局面。基础设施改善了,可我并不满足,先后6次去省农科院,向教授请教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出路,学习科学种植技术。通过教授的介绍,联系到我村大部分耕地都种小麦的实际,我对“国麦6319”麦种繁材起了浓厚的兴趣,从苏氏集团引进这种麦种繁材向群众推广,当时部分群众并不认可,杨红升等村民还说这种麦子价钱高,肯定产量低,说什么都不种。我便带领干部和部分党员带头试种,一年下来,“国麦6319”麦种繁材比其他小麦平均多收100多斤,每斤还多卖3毛多钱,公司上门收购,不出地头就能拿到钱,群众看到了实惠,第二年,包括杨红升在内的村民都要求种“国麦6319”麦种繁材,现全村种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亩多收入四百多元,全村3000亩小麦比种其他小麦多卖120多万,村民兜里的钱多了。也因此被 规划为万亩示范园,迎接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市、县领导的视察和督导。
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的加大,该村也逐渐赢得多方投资者的青睐。06年一位档发厂老板来到我们村,意图在我村办档发厂。村里土地紧张,我便想到把村委办公楼腾出两层给他们做厂房,可其后在党员及村民代表会上,许多党员干部认为影响办公不同意。眼看商机就要化为泡影,我就从招商可以解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的角度,对党员干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通过一次又一次真挚耐心的劝解,终于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目前,档发厂已落户我村并正常运转,60余名村民加在档发厂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档发厂为村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实惠。
要和谐,就先得把弱势群众照顾好。每到过年过节时,我就带着米、面、油等慰问品走访看望低保户、贫困户,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和谐,就要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上下功夫。我们投资20万元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图书室、妇女活动阵地和电教室。要和谐,就要提高村民生活条件。在村内大街小巷安上了路灯56座,200多座沼气池进行了“一池三改”,建立了垃圾集中存放点20处。要和谐,做为一名女党支部书记,更要注重发挥妇女作用,我们成立了巾帼文明服务队、巾帼科技致富服务队、女子腰鼓队和女子文艺宣传队等,同时,每年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好邻里、好妯娌,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形成了邻里团结、夫妻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文明和谐局面。
如今,村民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走上了平坦的水泥路,用上了沼气、液化气、省柴灶等清洁新能源,坐上了舒适的小轿车。每当看到这一切,看到村委大院挂着的一张张奖牌奖状,无论八年来做了多少难、受了多少委屈、吃了多少亏,我都无怨无悔。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我当选为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县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县第八届政协委员。
这些年来,虽然我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心里十分清楚,我做的还不够好,就咱县范围内来讲,我们与一些经济发展好的先进村来比,相差还很远,我深知肩上的责任还很重。但我坚信,在县委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东只乐村会发展的更好、变化更大,我有信心带领全村的群众共同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云南省第二十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事迹材料
农民致富的领路人
——昆明市晋宁县孙家坝村程树才事迹
穷,或许不是穷在资源,而是穷在精神。程树才,一个穷乡村里的当家人,就是凭着无私奉献和敢冲敢闯的拼搏精神,让贫穷落后的孙家坝成为“云南奶牛第一村”。
抵押房产闯难关
晋城镇孙家坝村坐落在滇池南岸,是一个典型的平坝村。在尚未解决温饱的年代里,良好的水土条件使这里成了粮食高产村。改革开放后,由于一无资源,二无工业,三无交通区位优势,有限的土地和单一的种植结构使孙家坝戴上了“高产穷村”的帽子。90年代初,村里虽然有人开始饲养奶牛,但经营没有规模,科技含量低,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监管,一些奶牛养殖户经常将冷水、白糖、淀粉甚至染料掺进牛奶中出售,致使全村的声誉受到损害,奶价一降再降,经济效益很差。
2000年村两委换届时,程树才当选党总支书记,他下决心寻找切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带领群众走出困境。“村里有养奶牛的历史和经验,可以扩大发展,加以规范,将其做成村里的支柱产业。”程树才经过调查研究,孙家坝发展奶牛业的方案了然于心:由村委会牵头,在村中建盖几栋牛舍和一个机械挤奶车间,动员村民分散养殖奶牛,集中机械挤奶。然而,仅牛舍的土建工程就需要20.2万元。当时村委会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欠了几万元的外债。没有钱,到银行贷款吧,拿什么抵押呢?没办法,程树才把自己及弟弟的房产证拿出来抵押,在他的影响下,村主任杨继芬也把自已及妹妹的房产证拿出来,共贷款15万元。
一日三吵为群众
对于这个人多地少、贫穷落后、群众对基层组织几乎失去信心的村,要办成一件事谈何容易。项目的推进总会产生各种矛盾,解决矛盾总会发生争吵。首先,建盖牛厩和车间需要连片使用土地,程树才决定拿出村里原先预留的土地与群众调换。2001年1月初的一天,村委会组织群众进行土地臵换。然而,穷怕了的群众视土地为命根,硬是寸土不让,一位性急的村民甚至抄起锄头迎着程树才闯过来。那段日子,平均每天要发生三次争吵,就是经过这些争吵,做通了群众工作,臵换土地的事情终于解决掉。建盖牛舍和车间时,程树才总是亲自跟车运送建筑材料。一天夜里,他和村主任带着一辆装满基础石料的卡车回到村里。汽车刚拐到村口,看见两块巨大的石头直立在道路中央。两位村干部正准备把石头搬开,忽然,路边吼叫着蹿出一个人来:“车子不准从这里走,会压坏我家的水管……”这位村民站在路中央,死死地拦住汽车的去路。经过两个小时的折腾,事情才算摆平。
牛舍和车间建好后,程树才怀着喜悦的心情请来昆明某企业的负责人参观考察,并说服他们拿出20多万元资金在村里安装一套机械挤奶设备。双方签下了合作协议:孙家坝供应鲜奶,企业收购加工,货款按月结算,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做强做大牛奶产业。牛奶的销路找好了,接下来就是鼓励群众饲养奶牛、扩大规模、保证牛奶质量了。然而,让程树才始料不及的是,群众的反应相当冷淡。没有养奶牛的农户不愿意养,他们担心亏大本;养了奶牛的不愿意加入,他们怕机械把牛弄死掉。一家家的不理解、不合作,一句句的难听话,像针一样刺着程树才的心。两个月过去了,扩大养牛规模、统一挤奶的计划没有多大进展。眼睁睁看着新建的牛舍和车间被闲臵,程树才心急如焚。最后,他决定另辟溪径:邀请附近饲养奶牛的大户到村里实行机械挤奶,给群众作示范;引导有能力有市场眼光的村社干部带头养牛、统一挤奶。随着奶牛数量的增多,牛奶质量的上升,购买牛奶的企业向孙家坝的群众给出了较为满意的承诺:牛奶每公斤1.6元至1.8元。农民最重实惠,他们看到有钱可赚,养牛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全省第一个奶牛合作社终于顺利建成,程树才喜出望外。
从2001年6月开始,不见村民们和干部争吵了,往日出现在村里的不和谐言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与信 3 任。原因很简单,群众从干部的行为上看到了结果,看到了真诚。
开疆拓土创大业
奶牛业发展起来了,饲料又成了问题,农户拿菜叶喂牛,不但奶牛容易生病,而且鲜奶质量受影响,动员群众种植牧草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种植上千亩集中连片的牧草,需要大规模调整农户的责任田。从2003开始,程树才又把主要精力放在牧草种植上。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到2005年底,全村种植牧草1373亩,养牛户发展到125户,奶牛存栏1200头,日产鲜奶7吨,他们生产的优质鲜奶主要供昆明市生产学生奶的公司,仅雪兰牛奶公司每月兑给本村养牛户的钱就达34万元,全年400余万元,奶牛饲养户每户平均3.3万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1000多农村人口就业转移和合理安臵。昔日的“高产穷村”一举成为“云南奶牛第一村”,外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孙家坝奶牛业发展起来之后,程树才又在土地上做文章,大刀阔斧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2006年上半年,经过多方努力,争取上级支持,投资403万元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小额贷款,采取“协会+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栽种出口蔬菜,并新建了2个苗木基地,让种田人的腰包也鼓起来。
为了扩大奶牛饲养规模,2010年1月,该村成功收购了县内一家日产鲜奶3.5吨的奶牛合作社,并争得国家标准化示范养殖补助50万元和机械挤奶补助25万元,为孙家坝奶牛合作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全村奶牛饲养户达到168户,奶牛存栏1875头,日产鲜奶14吨。
群众冷暖挂心间
产业发展了,但制约全村群众共同奔小康的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文化生活等问题又日渐凸显出来。为了解决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程树才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率领孙家坝村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2006年,孙家坝村被上级列为昆明市首批启动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来又被列为昆明市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村。2006年以来,在程树才的领导下,孙家坝村完成了1000余米的进村道路硬化工程,3000余米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完成了1500米的人畜饮水管道安装和20立方米水池1个,完成了460米的截污管道埋设工程,新建了一个78立方米的截污池,拆除老式厕所156个,新建了324个家庭生态旱厕和8个公厕,在村内安装了60盏太阳能路灯,先后新建了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农村综合超市;投资148万元建成集卫生、农科培训、文化阅览、党员活动和村两委办公于一体的活动中心,并配套了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健身设备;开通了全县第一个村级网络视频教育 5 对话平台;通过整顿,完成了4个组的土地流转,使有限的土地再次升值,形成了新的产业化格局。
“孙家坝变了,变富了,变靓了!”这是村里的游子回家时发出的感慨。是啊,整齐的田野,宽敞的道路,布局合理的牛舍……大多数村民不仅扛回了彩电冰箱,开回了汽车摩托,还盖起了小洋楼,小日子过得多滋润。程树才本人虽不算富裕,但他领导群众走上致富路,上级给了他很高的评价,2005年4月他被评为昆明市劳动模范,2006年7月被昆明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8年被晋宁县委县政府评为“拔尖农村实用人才”。面对群众的信任和上级的赞誉,程树才却说:“我是共产党员,就要积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是我们应该永葆的本色。”寥寥数语,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境界。
第三篇:致富领路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领路人二
白手起家 “牛贩子”变成了“牛经理”
——记东丰县大阳镇黄牛经纪人ⅩⅩ
ⅩⅩ,44岁,大阳镇得胜村村民,从事养牛、卖牛近16年,这些年,他潜心发展自己的牛买卖,用自己过硬的本领和坚定的信心,战胜牛买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今,他的事业正一天天“茁壮成长”,牛棚内头头健硕的黄牛见证着他的养牛致富之路,他从白手起家的“牛贩子”变成了“牛经理”。
贫穷里压出致富经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紧张无法再继续供他上学,ⅩⅩ毅然扛起了家里的重担,面对家里举步维艰的生活,当时年轻的ⅩⅩ没有一句抱怨,而是用坚强的臂膀托起贫困的生活。面对巨大的贫困压力,ⅩⅩ没有一点逃避而是坚持不懈的不断探索,终于在他发现了黄牛买卖中的商机,ⅩⅩ每天起早贪黑开始了自己的“牛贩子”之路。起初ⅩⅩ不懂经商之道,摸不准行情、看不准毛斤,常常亏本,也曾心恢意冷过,但是家庭的现状由不得他轻言放弃,ⅩⅩ开始虚心学习,多次到外地取经,他渐渐会摸准行情,几年下来,ⅩⅩ熟悉了肉牛经商之道,结交了许多客商,2000年他用多年的积累购买了一辆大货车专门用于商品牛的运输,为发展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诚信养牛为己更为众
ⅩⅩ一直认为作为一位农民,淳朴善良,老实厚道是自己的根本。在是十几年的经营中,诚信养牛,保证经过他手中牛都是放心牛是他不变的承诺。因为他的诚信经营越来越多牛商贩的信任他,愿意与他合作。近几年他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市场,购牛地也由原本的长白县进一步扩展到临江市等地,而销售地也由周边地区发展到辽阳、开源等地,平均月更是达到了近150头的牛购售进出量,一次性育肥黄牛的数量也达了近50头。为了保证育肥牛的健康,ⅩⅩ在严把购牛关的同时,积极掌握养殖防疫一系列养牛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再加上自己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喂养、防病方法。为进一步加强防疫灭病,定期请兽医站人员进行防疫,对圈舍消毒达到无病无菌,保证每一位吃到牛肉的顾客的健康,同时经过以上方法也较大程度的降低了自己在养牛过程中牛生病病甚至死亡的风险,降低了自己的养牛成本,加强了在同行中的竞争力。
做播撒致富种子的领路人
ⅩⅩ自己富了,他看着自己从前的小土房变成了现在的砖瓦房,家中还摆设着冰箱、电视等现代化电器和家具,但他也看到还有那么多村民和同胞仍在贫困线上挣扎,于是他毫不犹豫的将自己这十几年里辛辛苦苦中积攒的丰富的经验方法传授给那些需要它们的群众,帮助他们少走些弯路,尽快走向富裕之路。
他没有高硕修长的身姿,没有傲人的学历,但他却用自己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铺就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而他风雨兼程中
晒下的汗水和汗水中结出的果实更为那些正与贫困作斗争的人树立了榜样。
第四篇:为群众致富搭桥的人
为群众致富搭桥的人
——记虞姬乡田万村优秀共产党员冉祥军
一九九六年,三十三岁的冉祥军同志,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起初,他家并不富裕,住的是土屋,一日三餐再平常不过,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寻求着自己的致富之门,当时虞姬乡有“辣椒之乡”称号,在群众大面积的种植辣椒的情况下,外来商贩越来越少,有很多群众都是骑着自行车到蚌埠、徐州去卖,起早贪黑驮着二百多斤的辣椒遇到行情不好也挣不了几个钱,收入甚微,冉祥军在看到自家的辣椒收入太少的情况下,一个构想在脑海中浮现,他和刘现友、张化刚一起跑南京、芜湖考察行情,在认为能贩运辣椒的情况下,他说干就干,开始向群众收购,起初由于信息来源不准,头两趟他把自己家仅有的三千元都赔了进去。冉祥军开始有些退缩了,而且在父母和妻子的唠叨下,停止了收购,可他怎么也不甘心,我不能眼睁睁地就把这三千元打水漂了,于是在父母及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借了伍千元从后桥村收购了一车辣椒,直跑南京,由于事先掌握了行情,这一趟净挣了五百元,于是他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开始小批量收购,并且在南京市场开市时候提前到达,这样辣椒不仅能保鲜,价格也高,每次都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他越干越敢干,越干胆越大,一个季节下来,最后净赚了五仟多元。此时的他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了,1997年他开始在灵璧的渔沟镇收购黄瓜、茄子等蔬菜向南京、合肥、芜湖等地贩运,一年下来又赚了万元左右,在他所到之处看到别人都靠种植蔬菜致富了,而我们还靠一麦一玉米和豆子,他就大胆地在小卢庄动员群众搞蔬菜种植,起初别人还不懂,还不相信,于是他就与户里签订合同,这样动员了两户(赵永、卢丙正),没有想到到了收获的季节,冉祥军以高于当地的价格全部收购,使得这两户亩产收入达到了五千多元,事实胜于雄辩,小卢庄在一九九九年底,发展到了家家都有一亩园,户户都有塑料大棚,而冉祥军遵守了承诺,都以高于本地市场价格进行收购,使群众卖菜不出门,而且是现金,群众尝到了甜头,对有一些群众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再发展能力,冉祥军就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他们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冉祥军的腰包也开始鼓了起来,二00一年他的存款已达到六位数,并且在二00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冉祥军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党员,他开始谋求更大的致富途径,带领更多的人致富,于是他开始联络了困难户刘现友、田中等人组成了一个集体,在芜湖成立办事处,专门销售蔬菜。有专人销售,专人收购,二00四年他们每人都赚了六万余元。冉祥军同志自己富了还想着群众,帮助群众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时刻在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年轻党员把自己为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前进的目标,是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并且在“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冉祥军同志正在向更高的目标奋斗,用他的话说尽我最大的努力,使更多的群众快速致富,为构建小康田万村而奋斗!
第五篇:如何通过远程教育带领群众致富
如何通过远程教育带领群众致富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52更新时间:2008-12-7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面向农村的现代化教育,其优点是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生动直观;其教育途径是通过天网或地网接收各级远教站的教育节目或者通过播放光碟等为主要手段,放给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观看学习,以传播致富信息、科技信息为手段,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出发点、以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最终目的,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有效机制的一项“民心工程”。建好、用好、管好这一工程,意义重大。
一、制定 学习培训计划
为了保证远程教育学习培训做到经常性、针对性,使学习培训不走过埸,各站点应结合自身需要,拟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计划 >>、<<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培训目标>>等,有计划的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收看有关远程教育节目,认真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辅导。各站点可采取统一播放、分组播放或分发光盘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农民群众学习的参与程度,为把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培养成致富能手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发挥阵地作用,抓好学习培训
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培训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站点的培训阵地作用,是培养科技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带领群众勤劳致富的有效措施和手段。全县各站点可按照“三围绕、四产业、一示范”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和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因地制宜、灵活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一是要把培训工作作为远程教育的头等大事来抓。各站点根据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需要,确定好培训的目标和内容,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采取分组集中收看、分组播放光碟和分户轮流播放光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和因地施教的效果。二是规范县级领导联系有关站点的管理,实行全天开放,保证党员干部群众随到随学。三是把室内培训与室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因此培训工作注重实践性,室内培训室外实践,使农民群众对远程教育培训看得见摸得着。如东街村葡萄专家蒋文武在梅影村葡萄基地现场讲解葡萄种植技术,镇政府科技副镇长李美辉到排汪村现场指导种草养牛技术等,使培训达到速成效果,得到了参训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镇里还依据信息站教学设备先进,信息量大的优势,有针对性的面对全镇农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天麻栽培技术、种草养蓄、计划生育等农业农村适用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进行培训。自开展远程教育培训以来,全镇43个站点共组织各类教育培训648期次,发放实用技术光碟168张,培训农7950人次。通过培训有1700多名群众撑握了1一2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500人。形成了村村有技术骨干、寨寨有致富带头人的农科技致富“领头雁”。
三、发挥远教作用,带领群众致富
为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台拱镇结合本地实际,结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增强“学、用”的广泛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学习的积极性,农民群众眼界开阔了,发展思路明晰了,不仅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想,带领农民致富,农村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也得到了较大的改观。通过学习教育培训,通过对科学技术知识实际应用,全镇成形了登交红阳的劳务输出、排汪村的种养畜、梅影上桃一带的大棚蔬菜、方省、南省的果树栽培等一批独具特色的远程教育科技培训示范网络,科技应用效果显著,远程教育犹如一朵朵绚丽的花绽放在神秘的苗疆腹地之中。
实践证明,党中央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提作出的战略性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长远的民心工程。如台拱镇梅影村,该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村,“种地收粮,养猪卖钱”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一些干部群众的头脑中已经根深帝固。村“两委”一班人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后,他们的决心大、信心足了,充分依托地理位置优越和市场优势,决心把做大做强蔬菜文章作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经来抓,积极引导和动员群众种植大棚蔬菜。为做大做强世蔬菜产业,村干部们因势利导、借题发挥,抓住远程教育这个有效载体,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大棚蔬菜栽培技术专题培训。4个月来,一共组织学习培训23期,培训技术骨干50余人,受教育群众达700人次,为达到培训目的,在培训中,该村还专门请来了县、镇农技专家给予具体辅导,随堂讲解,并且专门在当街、显眼、群众容易看到的地方设置学习园地,力求教学内容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了白天忙农活,晚上忙学习良好氛围。经过远程教育学习培训,使梅影村的村民撑握了科学种菜的致富本领,运用科技积极性高涨,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村委副主任欧阳明学就是个典型示范户,他通过远程教育学习后,看准了种植蔬菜有市场、风险小见效快、有潜力、有赚头,加之多年积累的经验,他的胆子“壮大”了,由原来种植2.5亩的露天蔬菜改为大棚蔬菜,并租用其他农户的农田扩大到5亩,品种由原业的5种发展到现在的10余种,销路极为可观,供不应求,仅今年时令菜第一茬收入就达到6500元。当谈及远教育时,欧阳明学高兴得合不拢嘴地说:“真想不到,在短短的时间我就收入这么多,这都是远程教育立下的“功”。它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实在太丰厚了,我决心明年再扩大规模呢?”在欧阳明学的带动下,全村由去年已建蔬菜大棚35个28亩发展到现在50个45亩,带动露天蔬菜106亩,蔬菜品种多达20余种,成为台江闻名典型“大棚蔬菜村”。欧阳明学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梅影村的发展,同时也辐射带动了上桃、下桃、桃尧等周边村寨蔬菜产业的发展,仅梅影、上桃、下桃、桃尧等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就达1050亩,建有大棚蔬菜164座。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在梅影村中下游已成为了现实的绿色产业带。为了拓宽蔬菜销售路子,村“两委”一边抓好大棚蔬菜配套建设的同时,一边积极为农民联系“订单”,并成立了以农民会员为主的“蔬菜协会”,现有协会会员30人。“协会”具体负责蔬菜生产、销售等,为农民提供中介服务,联系定“订单”,找销路,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农民搭起了致富“桥梁”。蔬菜产“一供一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在梅影已经形成。蔬菜已遍布全县各个市场,挤入邻县剑河、三穗及州府凯里蔬菜市场。农民种大棚蔬菜真正得到了实惠,远程教育把村民一下子拉到了现代意识面前。
又如上桃村主任李鹏举,他是个科技人才,瞄准了远程教育带来的好处,借助光碟和下载的内容,认真翻阅,作好记录,学到了母猪的饲养管理和方法后,对其饲喂的3头母猪进行品种改良和人工授精,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饲养方式进行饲养管理,果不其然,今年每头母猪产仔较往年多出了3头。他如获得宝地竖起大指母说:“远程教育真好,他是我们的好老师,感谢中央的英明决策,我今年饲喂母猪产仔个头大、仔数多,按每头母猪两年产仔5窝计算,今年可净赚1万元啦!”。这就是农民群众的肺腑之言,党性民心在这里有了最好的诠释。
像这样典型的事例还有很多。远程教育实施以来,台拱镇始终把其视为农民致富、农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扎实开展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求在“用”字上狠做文章,做到一切为农民一心为农村。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高涨,全镇在农业生产管理、科技种养等方面均跃上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依托远程教育这块培训学习阵地,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认真开展培训工作,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铺就了一条致富的桥梁,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科学致富的“金钥匙”,它是广大群众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有效阵地,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