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ICU的建设与发展(范文)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ICU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节ICU的建设
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临床医疗的迫切需求,ICU的建立和发展成为现代医学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ICU是以危重病医学为专科、专门从事危重病救治临床基地。危重病医学的贡献在于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生命支持手段,使许多过去认为已无法救治的危重患者得以存活或延长其生命时间。
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实践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重症监护的职能是运用各种先进的医疗技术,现代化的监护和抢救设备,对收治的各类危重病患者,实施集中的加强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的生命及随后的生命质量。
ICU的收治对象原则上是各种危重的急性的可逆性疾病,如重大手术后需要检测者、麻醉意外、重症复合型创伤、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电击、溺水者复苏后、各种中毒患者、各类休克患者、败血症等。
ICU的监测范围很广泛,可按呼吸、循环、肝、脑、肾、胃肠、血液及凝血机制、内分泌、水电解质、给氧等几大系统划分。常用监测项目有心电图、心功能、血压、呼吸频率及戒律、体温、尿量、动脉血气分析、脑电图等20多项,并根据监护患者用一级监测,疾病和手术后可能有致命危险的患者用二级监测,病情趋于平稳者用三基监测。
ICU原则上不允许陪护,但允许探视。探视时间一般在下午,时间为30~60分钟。
ICU对危重病的治疗为原发病的治疗创造了时机和可能性,使原来一些治疗效果差或无法治疗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满意的治疗。与此同时,其他专业科室对原原发疾病的治疗又是危重病根本好转的基础。这种有机的结合所表现的危重病医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相得益彰是重症监护室在综合医院中得以发展的关键之一。
(一)ICU病房设置规模
中国ICU建设与管理指南建议ICU床位数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8%,重要的是要8~12张床为一个单元(模块),危重医学科由数个单元(模块)组成。每一单元可以建一中心站。中心站地势上高于病床,更便于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察。数个单元建设在一起,便于资源共享,尤其是设备。这种模块化的设置为以后临床中收治患者的分类管理、分批分阶段根据需要无菌操作、隔离等提供了便利。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医院总的床位数达到了指南和医院收治危重患者的要求,但20~30张床位构成一个单元,不便于管理,存在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病室内噪音不断等诸多问题。
(二)ICU病房场地要求
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综合性的ICU一般设在医院内较中心的位置,并与麻醉科及各手术科相近。室内建筑和设施要求均高于普通病房,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及时监护。
(三)ICU病房建设标准
1.ICU应接近主要服务对象,如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2.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3.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无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4.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5.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6.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7.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8.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患者的通道。
9.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少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A),傍晚4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10.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四)ICU必配设备
1.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做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断路器。
2.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压疮床垫。
3.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
4.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
5.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6.其他设备包括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痒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7.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线、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
(五)ICU的人员配备
1.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2.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3.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六)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1.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2.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3.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4.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如复苏、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率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肠胃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等。
5.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包括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纤维支器管镜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等。
6.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7.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试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七)基本要求
1.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
2.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培训、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3.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第二节ICU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危重病医学学科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并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为我国危重病医学的全面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为进一步确立我国危重医学学科地位以及持续新的活力。2006年8月,第14界亚太国家和地区危重病医学大会(APACCM2006)在我国北京举行,充分体现了在近年来我国危重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并已融入国际危重医学大家庭。
ICU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和重视,保证ICU人、财、物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培养一支有专业素质的医护队伍,处理协调好ICU与其他科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技术效益的“三赢”,根据医院规模、学科及人才队伍状况以及患者的需求发展专科性ICU或综合性ICU,积极开展ICU经济学研究。Edbrooke等报道了一些评价和计算ICU费用和疗效的方法,这些方法有助于知道ICU医生的临床实践。Richardson等提出了减少ICU费用的措施,如避免使用可选择性的高价技术、缩短停留时间、优化护理配置、减少进入ICU的随意性,集中改善医疗质量法、短循环改善法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2003年,北京市ICU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和北京护理学会重症监护委员会成立;2004年初,中华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成立;2004年初,首批ICU专科资格护士持证上岗。随后,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陆续成立ICU专业委员会,组建ICU护士资格认证委员会,培养了一大批ICU专业护理骨干;2009年,四川省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成立,2010年3月,正式启动首届《ICU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总结四川大地震中的医疗救护工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次危重的救治成功,是建立在以重症医学平台基础上的多学科的写作”。可见,ICU在特大自然灾害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别的学科所替代不了的。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重症医学科得到重视,致使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建设成为医院关注的重点。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定制《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学科的规范建设与发展
ICU是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场所。
(二)专科重症监护室与重症医学科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危重医学专业的普及,大型综合医院还是应以发展综合ICU为宜。ICU建立的初衷,就是把危重患者集中起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集中精明强干的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细致护理,加强治疗。
弄清专科重症监护室与重症医学科的关系,有利于重症医学科向更独特、更深入的学术方向发展。在《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中,对重症医学科的准入条件、质量管理、感染控制、患者的转入转出标准等关键环节也进行了明示,特别是鼓励以省为单位成立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重症医学科在独立成为二级学科的同时,更有望走上一条规范化发展之路。专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种相对单一,从医院整体角度衡量,其人力成本和物资成本相对高;而综合性ICU,是针对危重症患者,对其生命重要生命体征的维持和抢救,更易积累经验,同时,还可以带动急救医学并推动其他专科医学的发展,监护急救整体水平较高,集中抢救的优势更明显。但是需要更多学科的交叉和支持以及医院职能部门的大力协调,对从事ICU的医务人员进行集中、定期的培训,监护仪器设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保养、维护。
(三)ICU的质量管理
1,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应该制定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证ICU的工作质量。
(1)ICU质量控制制度。
(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
(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11)医患沟通制度。
(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2.ICU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1)ICU护理常规
1)ICU护士要熟悉各类监护仪器及抢救仪器的使用,了解报警原因,全面了解分管患者的病情,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2)所有患者均系重症监护,需要持续24小时进行心电监测,每1~2小时测量并记录HR(P)、RR、BP、SPO2,每4小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新转入或新入院的患者要测量并记录进入病房时的生命体征,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准确记录特护记录单,并体现专病专护。
3)严格遵医嘱计划静脉滴注,必要时采用输液泵静脉滴注,不允许口头遗嘱(抢救情况除外),所有药物使用时必须三查七对,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保持尿管及各种引流管通畅,防止脱管现象发生,并预防交叉感染。5)按时或随机做好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六洁”、“四无”工作,危重患者卧位舒适,及时进行相应评分(GCS评分、镇静评分、Breden评分)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6)严格进行交接班工作,认真执行各相应的交接班程序。
7)在漂浮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IABP、持续床旁血液虑过等特殊监护及治疗时按各常规护理执行。
(2)常见ICU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见第十一章)。3.ICU护理质量标准
(四)新型的危重症救治模式的形成
新型的危重症救治模式是由专科技术水平到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由单一器官支持到多脏器功能的监护,从整体宏观控制到个体微观化处理,注重医护之间的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
1.ICU管理模式
(1)根据本地区危重症医学以及综合医疗水平而定。
(2)完善医疗体制,充分发挥医院以及社会力量的作用,通过患者本身、医院以及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危重患者过重的经济负担,使其得到及时、合理的救治。
(3)高度关注ICU患者安全性,使ICU真正成为救治危重患者的安全场所。(4)人性化管理。
2.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作为临床信息系统,实现了重症监护过程的规范化和数字化管理。它覆盖了重症监护相关的各个临床工作环节,能够将ICU的日常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极大地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了整个工作流量的效率,为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过程、为临床科研、为提高医疗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icu发展概述
一.重症医学发展简史 危重病医学的雏形
1863年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撰文:“在小的乡村医院里,把病人安置在一间由手术室通出的小房间内,直至病人恢复或至少从手术的即时影响中解脱的情况已不鲜见”。这种专门为术后病人开辟的“小房间”即被认定为ICU的雏形。
国际危重病医学的起步
1923年,Dandy在美国为脑外科病人开辟术后恢复室。1930年Kirschner在德国创建手术恢复室与ICU混合型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以及军队中逐步建立起创伤单位。1943年建立休克病房。1942年开辟烧伤病房(BurnsUnit)。1945年建立产后恢复室。
1952年丹麦哥本哈根发生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大量死亡,人工气道持续的手法通气及后期Engstrom呼吸器的应用,使病死率由87%下降至40%以下,随后多家医院相继开设了ICU,并激发了危重病医学的崛起,这是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国际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72年,美国在28位医师的倡导下创立了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CCM)
1980年在日本Nishimura和菲律宾的Gomez倡导下成立了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会(Western Pacific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WPACCM)
1982年欧洲成立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ine,ESICM)
中国危重病医学起步
1970年以后北京、天津的一些医院创建了“三衰病房”、“集中观察室”等治疗危重病的单元
1982年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陈德昌教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张现代意义的ICU病床
1984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加强医疗科(危重病医学科)中国危重病学会的发展
1997年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2005年3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2009年7月,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
近年,各省重症监护质量控制中心相继成立
二.重症医学现状分析
重症医学的主体结构
(1)训练有素的医师和护士(2)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系统
(3)正确的学术思想和高技术的治疗措施 国内外调研数据
欧洲ICU病房的结构及组成特点
Vincent等人利用EPIC数据库中的信息,对欧洲14国ICU的规模及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ICU病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大部分ICU病房小于6张床位,67%的ICU有指定的病房主任,72%的ICU病房有24h全天值班医生;在英国及南欧,ICU收治病情较重者,且住院时间较长。
1.ICU人员、床位配置分析
国内ICU普遍存在医生护士的编制不足,医生、护士、床位比例合理并达标的ICU仅占少部分。医务人员数量的缺编造成医务人员工作负荷过大,有可能影响到对危重病人的管理质量。
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综合ICU及专科ICU的床位使用率平均都在70%以上,床位使用率≥80%的医院比例数高,这也说明根据各医院的情况,部分ICU的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危重病人的抢救需要,可适当增加床位数或进行扩建。
2.ICU管理模式
开放式 半开放式 封闭式
3.ICU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危重病医学的组织管理直接影响ICU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Closed-ICU的预后明显好于Open-ICU(reduces mortality),目前国内仍有少数医院ICU为开放式管理,科室内缺乏从事危重病学的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专业监护和抢救技术受限,不能达到加强治疗的目的,不利于对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抢救。
经过系统的、专门培训的有能力对多器官功能进行延续的支持性治疗的重症医学专业医师,具有对多个器官或系统功能进行紧急或延续性支持治疗的能力,这是ICU发挥其救治危重病职能的关键。专职ICU医生,每日ICU查房和合理的护士-病人比例都可以影响ICU的发病率,死亡率,ICU天数和费用。重点建设危重医学科(综合性ICU),专职ICU医生管理病房,不仅符合我国国情,将有限设备和人力资源集中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是发展医院危重病医学较好的模式。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同、医院管理重视情况不同,目前国内ICU仪器设备的配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尚不完善,限制了ICU的监护抢救能力,调查也提示ICU在这些项目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ICU监护技术情况分析
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尚待提高,整个行业尚需提高专业技术的整体水平,缩小各级医院技术水平的差距。加强ICU系统专业培训,制定ICU医务人员技术准入制度,从事ICU的医护人员应经过相关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以确保对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三.ICU发展展望
我国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经过一段缓慢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在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显著特点是各地医院纷纷组建ICU病房,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投身于这一行业。
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迫切需要系统性、规范性的引导,使我国ICU的发展走上科学化、标准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1、健全学科建设管理标准
2006年----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9年---《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 2009年---卫生部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重症医学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章可循!
2、完善准入制度
重症医学科科室建设需标准化,加强和规范我国各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医疗救治水平,建立专职ICU医师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教材,培训基地,师资队伍;规范专科医师准入制度;完善管理模式;改革我国传统的ICU人员配置方式,加强多学科的相互合作;专职ICU医师在危重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应担负主导作用,当然需要其他学科的合作。
3、健全危重病救治网络建设
突发性公共事件逐年增加,ICU是接纳这部分患者的主要场所,ICU医务人员是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抢救、监护设备的集中使用,有利于充分发挥设备的效宜,起到资源共享作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第三篇:ICU发展及历史
重症监护病房与危重症监护医学 【引言】
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医疗单位。自40年代开始建立手术后恢复病房,特别是62年建立的冠心病危重病房,在抢救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导致危重症监护(criticalcare)的概念应用于有急性生命威胁的各种疾病和综合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中。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发展亦为医学科研和临床诊治技术的飞跃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根据医学现代化的要求和医院发展的规律,医院必须建立起icu,集中危重患者,并采用高尖技术和医疗仪器设备进行监护和诊断,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icu系统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在医院手术室旁设立手术后病人恢复病房。为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提供住所,这不但被称为护理学和医院管理上的革命,而且,也被传统观念认为是icu的起源。随着发展,医院规模逐步扩大,病房的功能也增加。1923年dandy在hopkins医院建立神经外科病房,不但促进医学专业化的发展,而且是较为危重的病人得到集中管理。二次大战前,dandy和cushing建立起第一个24小时管理的术后恢复病房,1950年前后由麻醉科医师向外科专业作了推广。20-50年脊髓灰质炎流行席卷世界,导致了延髓疾患呼吸衰竭通气支持的需要。美国洛杉矶医院用50多台“铁肺”(呼吸机)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同期为了救治大量呼吸肌麻痹的病人,高级麻醉师ibsen在丹麦哥本哈根医院里组织其包括医疗等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在高水平的实验室配合下建立起一个共有105张病床的抢救单位,给病人进行手动式通气。这个多学科的和先进的医疗单位就是现代完善的icu的最早尝试。几年后,frank和john在美国又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病房里设置了计算机监护系统,系统工程师成为了监护队伍的一部分,护士队伍也得到了发展,他们对icu内应用的特殊技术有专门的经验,并在icu内各岗位担任具体工作。这导制护理学分支重症监护护理学的产生。58年美国巴的摩尔医院麻醉科医师safar也建立了一个专业性的监护单位,并正式命名危重症监护病房。至92年,仅美国已大约有7434个这样的治疗单位。随着icu发展,根据医院各临床专科危重患者的需要,至今icu常见的分类有呼吸监护病房(r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icu),外科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监护病房(micu)。在少于200张病床的小型医院中,一般只有中心性的icu。
现在,美国有专门执照的危重症监护医生,其中2/3是内科医生,其余是麻醉科,儿科,和外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约90%是肺科医生,但没有经过多专业的训练或在其他的专门的icu内培训,因而90年美国危重症监护学会建议资格委员会要求参加工作的医生必须有个月外科icu轮训。
【危重症监护学(criticalcaremedicine)和icu】
危重政监护的定义是最大限度地确保病人的生存及随后生命的质量而采取及时的高质量的和大量医学监护的一种医学监护模式。
80年代就有学者估计在美国每年200万死亡者中大约有1/3是在“他的真正死亡时间到来”之前死亡,而且其中有1/3可以通过改进复苏技术的现代急症医学而得救。以“复苏”概念作基础的危重症救治,必然包含有“紧急或即时的复苏”到“延长或强化的复苏”的必然经过。本世纪初期,脊髓灰质炎使呼吸衰竭成为不能生存的同义词。但是“铁肺”成功的救活了不少患者,是医学界看到了希望,也认识到了抢救设备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在逐步了解各种循环,呼吸危重症发生的基础上,创造了新仪器及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支持技术,延长了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术,胸外心脏按压术,心脏除颤术,心电监测,起搏器的发明和安装,床边心导管术,血气分析,先进的人工呼吸
机的发明及应用等等。抢救复苏术的不断完善,延长生命支持的能力不断提高,使简单的“复苏”发展成为60年代提出的危重症监护学(ccm)的新概念。而在63年第一个ccm进修医生培训班出现在匹兹堡,不久成立了重病监护学会。
抢救危重病人的两个主要环节是:急症抢救和重症监护,他们之间存在着若干密切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急救医学的任务及工作重点在于现场抢救,运送病人,及医院内急诊三部分。ccm主要以重症监护病房为工作场所,接受由急诊科和院内有关科室转来的危重病人。工作的第一阶段主要是院外现场急救系统工作,第二阶段的工作是从急诊室开始,在现场初步被处理过后送来的患者按照医院急诊治疗规范进一步稳定病情,再根据病情需要使用病床车转送。分别送入手术室或icu。部分已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变化需作病床上复苏,相当于此阶段急诊室的工作。手术后危重患者人需进入icu。而病情稳定的患者离开icu后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和康复,则属于第三阶段工作。
【icu的特点和任务】
所有的icu均有如下特点:救治极危重的患者,拥有高尖科技和贵重的医疗仪器设备,有熟练掌握这些现代化仪器设备的专门医疗医师人员队伍。
危重症监护早期的焦点是在于心肺损害的问题。intensivecare原意是强化的或长时间生命支持,以“心肺复苏”(cpr)为基础。从基础生命支持(bls)到高级生命支持(als);此外也包括了紧急呼吸复苏,紧急心脏复苏至延续的或强化的呼吸复苏和心脏复苏。因而可以赢得时间,使病人自然的或通过药物和外科治疗恢复器官功能从而使传统观念认为“临床终末期”或“临床死亡”的病人逆转。1980年shoemaker等也指出“危重症监护”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在传统医学中于生命威胁有关的所有内容。之所以命名为危重症的“监护”就是他有赖于对生命器官衰竭生理学机制的客观评价,使治疗手段得以发展,并使解决生命威胁问题而设立的生命支持系统能发挥最大效能。对危重症病人从第一阶段复苏至运送至icu或手术室内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严格有效的“监护”成为该学科的精髓。
【icu使用价值的评价】
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18张病床的内科监护病房于1977年至1982年期间收治6680例患者中,icu患者的病死率为7.9%,而全医院包括icu的为13%。此外,safar的另一个资料显示,1973年在美国俄例冈州大学中,当各科独立的icu被一个多专业的icu取代后,衰竭患者的病死率从30%降到了10%。这是因为它可以随意自动的对不同状况的患者安排麻醉医生,内科医生,或外科医生来及时处理。
如何提高icu使用价值,一直是医学界研究重点。在1986年knau等总结了美国13家医院中病死率最低的icu的经验。有四条:必须采用规范的治疗途径。有一个具有相当权威的,可以处理出入院政策和协调各个医务人员工作的有能力的领导者。护士要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掌握重症监护技术和熟练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护士和医生有十分强的协调关系。
总之,危重症监护医学是目前医学界最新学科,icu已成为医院中不可缺少的治疗单位。“监护”是icu的精髓,集中处理危重患者的任务,决定了它的多专业性。规范化管理对icu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0年,美国危重病协会协调会议曾按功能和治疗水平的不同把国内的ICU有低到高分为4各等级。但由于1级过于简单,难以视为ICU,故ICU实际上存在3个级别,即i~iii级。i,ii级ICU由于没有设有专职的ICU医师,ICU的干预治疗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见图1,显然无法收容APACHE2,SPAS评分较高的较危重的病人,而护士予病人的比例理所当然的应当降低。勉强收治危重病人,进行危重管理,将带来严重后果。伴随医疗法律及医疗保险的高速发展以及医疗市场 的竞争激烈,将被淘汰。
ICU的人力配备是始终是一个icu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我国ICU起步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时ICU仅仅是作为医院评级的摆设,因而icu及危重医学的发展无从谈起。而icu的创建者们也无法拿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模式,甚至无法确定ICU的人员配备的结构和数量,而TISS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原来是通过干预的复杂度从而评估患者的危重度,现在主要用于评估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及人力资源配备依据。
因此用于我国目前ICU建设的一个理论依据,又重要作用。图1中:10以下护士与患者比=1:4 10~15护士与患者比=1:2。5 15 以上护士与患者比=1:1~1:3
ICU的组织和建设:
1、ICU 的模式
目前,ICU存在多种模式,如专科ICU或综合ICU;全时服务的ICU或部分时间服务的ICU。专科ICU往往附属于某一专科,故一般来说对本专科问题有较强的处理能力;部分时间服务的ICU通常仅在正常工作时间有专职人员负责,其它时间则由病人原所在科的值班人员处理,这种ICU可以减少ICU专业人员的配备。但从危重病医学发展需要来看,这两种形式均不够完善。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目前ICU更倾向于向综合性的,全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但在起步阶段,如果条件不成熟也不妨先从专科或非全时服务ICU开始,或专科ICU作为综合ICU的补充。在我国,各地区、各医院的条件差别悬殊,因此各类ICU均有其合理存在的基础,很难而且也不应当强求某一固定模式。无论何种模式的ICU,必须是以实践危重病医学为己任,离开这一宗旨就不成其为ICU了。
2、人员训练
ICU内的医护人员要求具有强健的体魄、能适应紧张的工作、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许多国家、医护人员在入岗前均需接受专业培训并 取得资格证书。目前,不少SICU主要由麻醉医师管理,此与SICU形成的历史和SICU内大量的处理与复苏、循环和呼吸的问题有关,而这些问题无疑是麻醉医师所擅长的,但并非由此即可以说麻醉医师完全可以胜任SICU工作。危重病医学毕竟不是麻醉学,所涉及的问题更复杂和广泛。目前在先进国家已专门设有危重病医学教育课程,一代新的专业化ICU专家——intensivist已经出现,并承担ICU的重任。、ICU的规模和建制
ICU的床位数一般约占医院总床位数的l%~2%,但主要应根据本院实际的危重病人数量确定。在一个ICU内,床位数以8~10张为宜,超过12张床位应另设ICU,否则将影响其有效性。不管何种模式的ICU,做到“在任何时间内平均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护士”始终是ICU追寻的目标,根据这个原则,病人与护士之比约为1:4.25。与普通病房相比这个比例确实很高,但这是病人的病情和医护人员沉重的工作负荷所决定的,因此应尽可能保证,否则会导致ICU质量下降。任何一个ICU都会遇到病人不平衡的问题,普遍的看法并不主张在ICU病人暂不充足时将医护人员调离,因为从全面看他们的工作负荷不轻。4、ICU的职责及与专科间的关系
专业化的ICU是完全独立的科室,ICU医师将全权负责病人的医疗工作。但同时ICU又是高度开放的、与专科联系最广泛和密切的科室,因此专科医生应参与并协助ICU的治疗,特别对专科问题,后者负有直接和主要的责任。一般要求专科医师每天至少一次巡视本专科的病人,并向ICU医师提出要求和建议;ICU医师也有义务将病情和治疗计划详细向专科报告,以取得理解和支持。无论在任何时候,ICU医师请求专科会诊时,专科医师均应及时到场。对待ICU切忌两个极端:一是缺乏信任,指手划脚,事事干预;二是完全依赖,将病人弃之不管。这两种态度都是源于对ICU的功能缺乏了解。
5、ICU 收容指征
目前还没有十分具体的ICU收容指征,主要凭借医师的经验判断。毫无疑问,ICU收治的是那些有严重并发症或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潜在风险的危重病人。但并非所有危重病人都有收容指征,他们只限于确能受益于加强治疗从而获得治愈可能的危重病人。而目前医学尚被认为不可救治的病例,如晚期肿瘤、脑死亡、临终状态等均不应进入ICU。强调此点将直接涉及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ICU利用的有效性。无原则地扩大收容范围,将意味着不能确保对那些真正可以从ICU获益的危重病人的收容和救治。
6、病人的收容与转出
任何需要进入ICU的病人原则上均应仅由ICU医师会诊后决定,或由专门的抢救组的负责人决定。反之,在ICU医师认为病人应当转出时,任何专科均不得以任何借口拒收病人。对ICU的收容与转出制度必须有明确规定,否则就无法保障ICU有限的床位的正常周转和合理利用。(转贴)
ICU的人员要求:
ICU医生可来源于麻醉科、急诊科、外科或内科。挑选有较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能熟练应用各种精密仪器、善于钻研及创新的中青年专业人员作为专科医生。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
ICU护士的筛选是十分严格的,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时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2 4h能够观察和直接得到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只有护士;当病情突然改变时,患者的生命在几秒、几分钟内通过瞬间诊断和处理被挽救,这常常被认为是护士的职责。这种迅速的判断能力是以丰富的临床知识结构为基础的。ICU医生所得到的关于病人病情发展、及是否需要修正治疗方案的大量信息来源于护士。即ICU护士是危重患者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人员之一。ICU病室内有一批优秀的临床护士,对医生及病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ICU护士多来自于外科、麻醉科、急诊科和内科。不论对于ICU专科科研工作的设置还是发展来讲,一批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是非常难得的.应相对专业化,周定化。即使专科的特点限定了人员的淘汰性,护士的流动及反复的强化训练必须受到重视。
ICU护士不仅要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更要强调对病情系统的认识,还应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和图象的分析及其临床意义。从某一专科抽调来的骨干护士,可以先进行多专科的轮转学习,再进行ICU的强化训练。然后.在实践工作中逐渐达到ICU护士标准。
ICU护士应当是技术全面、应变工作能力强,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人员。其素质标准为:
1,有为护理事业奋斗的献身精神及开拓精神。2,有一定的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病理生理学知识。3,有较广泛的多专科护理知识或实践经验。
4,善于创新及应用逻辑思维.发现问题及总结经验。5,实际工作及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6,操作敏捷、善于钻研、工作细致耐心。
ICU护士与病人的数字比例为2~ 3:l。目前,国内尚未有ICU护士的培训中心,现有的ICU护士无专业证书,待遇方面也无相应改变,这与国际危重病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有差距的。在欧洲,英国护士从专科学校毕业后再须进行 6~ 12个月的 ICU专业训练;瑞典是1年,奥地利是 9个月,丹麦是 1年半.结业者授予ICU护士证书,待遇方面优于普通病室护士。
ICU病室可以设化验员1名。负责常规化验检查。技术员1名,负责贵重仪器的维修、保护及病室内部分消毒工作。
第四篇:ICU建设规范
瓜州县人民医院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ICU的人员配备】
瓜州县人民医院
瓜州县人民医院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 : 1以上。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一)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二)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三)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四)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1)复苏;(2)休克;(3)呼吸功能衰竭;(4)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5)急性肾功能不全;(6)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7)严重肝功能障碍;(8)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9)急性凝血功能障碍;(10)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11)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12)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13)镇静与镇痛;(14)严重感染;(1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16)免疫功能紊乱。
(五)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1)心肺复苏术;(2)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3)机械通气技术;(4)纤维支气管镜技术;(5)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6)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7)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8)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9)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10)持续血液净化技术;(11)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
(六)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七)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瓜州县人民医院
瓜州县人民医院
【ICU的医疗管理】
(一)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应该制订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证ICU的工作质量:(1)医疗质量控制制度;(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4)抗生素使用制度;(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11)医患沟通制度;(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
(二)ICU的患者由ICU医生负责管理。患者的相关专科情况,ICU医生应该与专科医生共同协商处理。
(三)ICU的收治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M2。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瓜州县人民医院
瓜州县人民医院
(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废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面积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四)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五)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六)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八)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
(九)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可能减少到最小的水平。根据国际噪音协会的建议,ICU白天的噪音最好不要超过45分贝(A),傍晚40分贝(A),夜晚20分贝(A)。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音的建筑材料。
(十)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ICU必配设备】
(一)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
瓜州县人民医院
瓜州县人民医院 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二)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1台。
(四)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应有便携式呼吸机1台。
(五)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2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六)其他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七)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
【ICU选配设备】
除上述必配设备外,有条件者,视需要可选配以下设备:
(一)简易生化仪和乳酸分析仪。
(二)闭路电视探视系统,每床一个成像探头。
(三)脑电双频指数监护仪(BIS)。
(四)输液加温设备。
(五)胃粘膜二氧化碳张力与pHi测定仪。
(六)呼气末二氧化碳、代谢等监测设备。
(七)体外膜肺(ECMO)。
(八)床边脑电图和颅内压监测设备。
(九)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左心辅助循环装置。
瓜州县人民医院
第五篇:ICU建设及规划
ICU建设及规划
为做好创建三甲医院的工作,ICU按《广东省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拟订ICU建设及规划方案: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因此我院ICU应开放10张床位。
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那么我院ICU应配备8名具有各级职称的医师。
(二)ICU 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上。因此我院ICU各级护理人员应配备25人。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如理疗师等。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一)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二)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三)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四)ICU医师应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
1、复苏。
2、休克。
3、呼吸功能衰竭。
4、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
5、急性肾功能不全。
6、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7、严重肝功能障碍。
8、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
9、急性凝血功能障碍。
10、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11、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2、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
13、镇静与镇痛。
14、严重感染。
1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16、免疫功能紊乱。
(五)ICU医师除一般临床监护和治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一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
1、心肺复苏术。
2、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
3、机械通气技术。
4、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5、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
6、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7、胸穿、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
8、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
9、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技术。
10、持续血液净化技术。
11、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
(六)ICU医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省级或省级以上重症医学相关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的学习,不断加强知识更新。
(七)ICU护士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熟练掌握重症护理基本理论和技能,经过专科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上岗。
ICU的医疗管理
(一)ICU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规范诊疗常规。除执行政府和医院临床医疗的各种制度外,应该制订以下符合ICU相关工作特征的制度,以保证ICU的工作质量:
1、医疗质量控制制度。
2、临床诊疗及医疗护理操作常规。
3、患者转入、转出ICU制度。
4、抗生素使用制度。
5、血液与血液制品使用制度。
6、抢救设备操作、管理制度。
7、特殊药品管理制度。
8、院内感染控制制度。
9、不良医疗事件防范与报告制度。
10、疑难重症患者会诊制度。
11、医患沟通制度。
12、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人员紧急召集制度。
(二)ICU的患者由ICU医生负责管理,患者的相关专科情况,ICU医生应该与专科医生共同协商处理。
(三)ICU的收治范围:
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
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严密的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
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
4、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ICU的监护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ICU的收治范围。
ICU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考虑以下因素:接近主要服务对象病区、手术室、影像学科、化验室和血库等,在横向无法实现“接近”时,应该考虑楼上楼下的纵向“接近”。
(二)ICU开放式病床每床的占地面积为15-18M2,每个ICU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积为18-25 M2,每个ICU中的正压和负压隔离病房的设立,可以根据患者专科来源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决定,通常配备负压隔离病房1-2间,鼓励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多设计单间或分隔式病房。
(三)ICU的基本辅助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中央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置室、值班室、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备其它辅助用房,包括示教室、家属接待室、实验室、营养准备室等,辅助用房面积与病房之比应达到1.5:1以上。
(四)ICU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互相干扰并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五)ICU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条件者最好装备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每个单间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该独立控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消毒装置,单间每床一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两床一套。
(六)ICU要有合理的包括人员流动和物流在内的医疗流向,最好通过不同的进出通道实现,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必须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防静电、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八)ICU的设计要求应该满足提供医护人员便利的观察条件和在必要时尽快接触病人的通道。
(九)除了患者的呼叫信号、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外,电话铃声、打印机等仪器发出的声音等均属于ICU的噪音。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这些声音应尽量减少到最小水平。地面覆盖物、墙壁和天花板应该尽量采用高吸 3
音的建筑材料。
(十)ICU应建立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与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广播系统。
ICU必配设备
(一)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ICU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ICU最好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和漏电保护装置,最好每个电路插座都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二)应配备适合ICU使用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三)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监护仪一台。
(四)三级医院的ICU应该每床配备一台呼吸机,二级医院的ICU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球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ICU单元至少配备便携式呼吸机一台。
(五)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每床均应配备,其中微量注射泵每床两套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六)其它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血液净化仪、连续性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体外起搏器、纤维支气管镜、电子升降温设备等。
(七)医院或ICU必须有足够的设备,随时为ICU提供床旁B超、X光、生化和细菌学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