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由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统管,而且把心育内容设置在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之内,由此导致许多人、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不少人,都以为心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其实,有这样一种体制安排,只是因为德育与心育关系极其密切,而且心育尚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各方面都极不完善,只好“挂靠”到德育身上,也是出于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考虑,而完全不能由此得出心育归属于德育的结论。心育与德育应该是并列的关系,而且心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德育。本文就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试作以下浅析:
首先,心育与德育在多个方面都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目标、任务不同。
心育的目标是:学生的人格健全、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状态,实现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高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育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干预。而德育的目标则是:学生的道德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能够自觉承担各种按照社会伦理准则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应的,德育的任务就是: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简言之就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心育与体育卫生工作倒是更相似一些。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高度相关的。
二、内容不同。
心育的内容是关于心理卫生、心理素质的知识和相关训练;德育的内容是先进思想、道德规范和相关活动。
三、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同。
心育的重点对象是心理不够健康的群体;德育的重点对象是思想道德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群体。
四、理论基础不同。
心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科学;德育的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教育科学。
五、方式方法不同。
心育运用的是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不能也不必进行价值判断,即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而德育不但不能避开价值判断,而且要以价值判断作为基础、方向和核心。
由此可见,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是决不能把心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的。
其次,心育与德育虽然区别很大,但是德育与心育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德育十分需要心育的支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切实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共同的紧迫任务。
一、德育要具有针对性,离不开心育的支持。
当前,在我国的学校、尤其是正规化程度较低、师资薄弱的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着不够科学、效率较低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缺乏科学的把握,基本上都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甚至是成见,想当然地实施教育,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长期陷于经验主义的泥潭。
德育如果要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准确把握德育对象的心理,而缺乏针对性的德育无疑是失败的。学校的心育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调查、测量、评估(诊断)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就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具体的、科学的依据,为德育的成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
从宏观上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些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去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中的体现。
不爱自己的母亲能爱国吗?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还谈什么集体主义。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所以,心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提高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德育要提升效率,离不开科学的心理干预(辅导)。
(一)德育效果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效率低,就是效果差的体现。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达到最大的效果就是理想的德育效率。怎样提升德育效率?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按照德育对象的心理规律实施教育,对于心理有偏差的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辅导)。
德育的效果,不是体现在德育对象懂得了多少道理即道德认知,而只能体现在德育对象做出了多少道德行为。低效率的德育,就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仅仅停留在给德育对象灌输了一大堆大道理、小道理这个层面上。而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中间必须经过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这两个阶段,一如人们常说的“知易行难”,这就是道德行为形成的心理规律,不遵循它,效果当然不会好。再者,根据心理学原理,要使接受对象对某项道德认知愿意接受、领会得更好、印象更深刻,也要“动之以情”在先,“晓之以理”在后,才会更有效。因为没有感动,就不会有感触,就不会有感悟,道德认知就不会在德育对象身上实现内化。根据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于那些本来就存在反向认知的德育对象,若直接晓之以理不但无效,往往还会起到反向作用。在现实中,不少家长、教师对子女(学生)的“反复叮嘱”、“谆谆教诲”失去效力、甚至起了反作用,大多是因为没有按照上述心理规律行事。如果这些家长、教师不去反省自己,如此下去,不仅教育者浪费时间和精力,还极有可能发生恶性循环,即:说教—违背—严厉的说教—再违背—更严厉的说教(斥责)。
(二)如何运用心理辅导(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提升德育的效率呢?这个论题比较大,本文仅论及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先“动之以情”?
上文已经谈到,未“动之以情”就直接“晓之以理”的德育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反之,如果德育对象已经有了强烈的、足够的道德情感体验,那么不但大大有助于道德认知的内化,也为树立坚定的道德意志,从而形成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所以,先“动之以情”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也就是说,一定要使德育的对象沿着感动—感触—感悟的路线一步一步走下去。
什么信息(资讯)最能感动青少年?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能引起兴趣,这是前提;二是具体可感,越是感性的信息,对人的情感的刺激度就越大,空洞、苍白、抽象的理性信息对人的情感的刺激度是很小的;三是越原始、越真实越好;四是能吸引人的多种感官参与;单纯的“我讲,你听”效果很差;五是信息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净化人的心灵,否则就没有德育价值。例如,讲到某某模范人物的事迹时,一段具有原始记录特征的视频,几张照片,一件具有丰富内涵的实物,一个与模范人物关系密切的人亲自讲述模范人物的故事,对听众的感染力就远远胜过教育者任何抽象苍白的长篇大论。我们不能经常用“狼来了”的故事去吓唬和教育学生不能撒谎,我们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让孩子的谎言在萌芽中消失,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日常教育中,组织学生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当中,或开展许多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以此让学生们的潜能的到开发,课余时间得到打发,这样孩子们就很少有心情或经历去撒谎,从而的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2、心育工作和心理咨询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助推与启示。(1)学校心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普遍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正是实施德育的障碍,反之则是实施德育的有利条件。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一个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他的心理防卫机制是很敏感、很强固的,这就导致他们对别人的信任度低、对别人的建议和帮助很自然地采取抗拒态度。而一个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与盲目自信不同),则更容易感受和接受别人的善意,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育工作对于德育是相当有价值的。
(2)对于那些所谓“屡教不改”,即采用各种德育方法、手段均无效的学生,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甚至有必要直接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下面仅以一例略作介绍。案例:有一位初中生,学会了抽烟,家长、班主任反复劝阻教育均无效,校纪处分、家长处罚都不起作用,他还发展到常常在校园内抽烟,影响很坏。这样的学生在任何一所中学里恐怕都不罕见。既然事实已经表明,常规的德育对该生无效,何不尝试借鉴一下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对接受辅导者(以下简称“受辅者”)无条件尊重和接纳,坚信所有人都有自我完善的趋向。这种尊重和接纳,不是接纳和赞同该生吸烟,而是尊重和接纳这个犯了错误的未成年人,就象母亲对待自己犯了错误的儿子一样。
第二,不能批评指责受辅者。如果批评指责有效果的话,就不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了。具体说,就是要先放下吸烟这个话题,从别的角度入手,慢慢让该生自己发现问题、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赢得受辅者的尊敬和信任,尽量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不化解该生的对立情绪,就不可能转变他。
第四,整个过程,特别是前期和中期,要让受辅者几乎觉察不到辅导者想要刻意改变他。如果该生发现辅导者还是象此前一样,目的就是要让他戒烟——即改正错误,那就会产生“阻抗”,使辅导工作无法进行下去。
第五,少说多听。要创造条件和氛围,让受辅者多倾诉,宣泄情绪。要尊重、理解受辅者的感受,只有受辅者认为辅导者是尊重理解自己的,并且情绪已处于平和放松的状态,指导性的步骤才可以开始。即使开始进行指导,辅导者也不能说得太多,长篇大论地“上政治课”更不可取,要“助人成长”,而不是“代人成长”。该生吸烟,一定有其主、客观原因,有着某种必然性,特别是,很可能存在某种情绪上的原因。至于吸烟有害的道理,他早就知道了。
第六,严肃、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能想当然地下结论,更不能轻率地从道德角度来下结论。如果认定该生吸烟屡教不改是品德有问题,就会产生“贴标签”效应。该生吸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社会学习论角度看,他吸烟是学习的结果,即盲目模仿。这种分析,是比较普遍的。但是,还应该精神分析的角度作更深入的分析:他是否有某种被压抑的深层情绪——例如学业失利引起的沮丧?是否有与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的人关系紧张导致的压抑?吸烟的深层动机是什么?或者说吸烟满足了他何种心理需要?只有彻底摸清他吸烟的多方面、多层次原因,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否则最多只能一时治标。
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精神分析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社会心理学的态度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因此,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社会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我国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他杀和吸毒等不良心理与行为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就值得教育界高度重视了。
第二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而不是指的互相替代。
那么德育与心育有哪些联系?又如何协同发展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但是许多人并不赞成这一定义,认为德育必须包含更多的内容。心育即指的是心理教育,“所谓心理教育,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通常所说的动机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性格教育等都是心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性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很显然通过心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是它们可以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二者在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联系、融通,而不是指的互相替代。二者既是一种相容关系,也是一种反馈关系。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对加强、改进学校德育而言,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思路、一种举措,对心理教育来说也是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它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是符合儿童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发展规律的,是符合教育整体实施的特点,也是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的一种尝试。德育与心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是要重视德育与心育之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德育与心育内部各方面因素之间的同构共建。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主需要和完整人格是教育价值的体现。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与受动的统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对学生心灵世界的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在正确、全面关注自我发展的同时,能更好地关注社会发展需求,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过程中,获得个性健康发展的更大时空。德育主要是培养道德的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培养上述这些品质以及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自我修养能力等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心育的任务。
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个性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将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将有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
第一,转变观念,确立服务意识。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转变德育观念至关重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德育观念转变的基础。我们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人格独立、精神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人与人的合作精神与相融态度的培养,才有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也才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变化的需求。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深入“童心”。同时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给学生以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第二,开展实践活动,升值道德生命。活动是德育的生命,少年儿童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都可以从活动中直接获取,活动让少年儿童成为自我道德教育的主体,活动让少年儿童懂得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活动促进了人的心理在个人既有的遗传素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发展;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发挥个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特征;活动还有利于个体潜能的发挥。
第三,着力体验,关注情感体悟与情感发展。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影响人、内化人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
第四,加强交流,深入内心世界,注重双向互动。以往的德育观点认为,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教师灌输给学生。但是今天的德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是需要老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来开展的。我们在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有质疑德育的权利,只有了解、把握不同个体的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才能在德育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好的时机和结合点。这样,德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第五,回归生活,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表面上看,德育是以道德规范为内容,学生必须接受的。但是道德规范从本质上讲,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条,它是活生生的人们的行为规范,它渗透于一切社会关系中。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发生现实的关系时,才能对道德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蕴,获得切身的体验,从而真正理解道德规范的实质。只有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生活,才能体会百味人生,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
在教育回归人自身的背景下,我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也在发生变化,既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关注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将德育与心育结合起来,做到既关注学生技能发展和身体健康,又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德育与心育协同发展了,就能以德养心,以心育德。
第三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体会(本站推荐)
初中生德育心理教育的新思路
现代的中学生在课外接受的知识是非常多的,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深深的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许多班主任觉得很难有效对学生进行德育心理教育,普遍认为学生太难管理了。其实,学生接受的知识增多了,我们的学生已经与过去的不同了,学生改变了,我们老师的教育观念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学生肯定不能全面接受老师的教育。现代中学生德育心理的教育我们可以从如下思路入手。
健康个性的培养
德育首先是面对具体的每个学生的,必须适应学生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中学阶段是长知识、长身体、逐步形成个性的阶段,中学德育必须抓住这一特点,做使每个学生个性心理健康成熟的德育工作。特别是今天中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特定的家庭环境中形成了不同个性,他们的个性中存在着如下不足:一是内向,没有交往能力;二是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三是个性古怪,带有明显的偏激和逆反心理;四是缺乏坚强意志力和稳定的自信,如此等等。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开展系列的个性培养教育,交逐步引导他们参与开展系统的“追求自我价值”、“崇尚自重自强”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追求上进、勇于克服困难,不怕遭受挫折的健康个性。
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他们面临着更多的选择,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寄托着家长更多的期望。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在教学的同时应该去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读,那么学生不会买你的帐。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我试图努力去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了解学生学习之外的其它方面,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课间,课堂上互动起来,把自己亲切、随和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没有架子,容易接近愿意和你说心里话。学生熟悉我的同时我也就了解了他们。这时学生也就丛内心接纳和喜欢上老师,老师的批评和建议才听得进去。
二、德育个体健全人格的唤醒培养
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前提是,学生必须是讲求自我人格的个体。中学阶段的德育重要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人格、珍爱人格。现阶段的独生子女,特别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子女,他们缺乏正确的人格意识,有的甚至不讲人格,他们“虚伪”、“油腔滑调”有时“出尔反尔”;有的唯我独尊、过分以自我为核心;有的不讲“面子”,不讲是非。开展“完善自我教育人格”、“提倡自我对象化”的系列教育活动,目的就是唤醒学生自我人格,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准自己的缺点,在班集体、年级和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表现自我,自觉珍惜和维护集体的荣誉。
初中生是一群正在成长和发育的孩子,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的天空,有明亮灿烂的一面也有灰色暗淡的部分。和你的期望值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双“火眼金睛”,不同的事情要区别对待。二00四年担任初三班主任,班中有一名体育班长,是我最得意的班干部,班级的体育活动、两操等都带的非常好,在学生中很有人缘,是一个负责任的学生,他和我的交往也不错,第一个学期学习很努力,成绩在班中总是前十名,他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一个活泼的、好学上进的学生。可是第二个学期事情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班干部干的还可以,学习成绩一路下滑,最差时竟然落到了班中二十六名,我感到学生有问题了,通过调查他的朋友们以及周围的同学,问题水落石出,原来他陷入了早恋的“泥潭”中。
我非常惊诧,决定马上和他当面一谈,但是冷静地想一想,我和学生谈什么?难道谈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早恋问题,那样做学生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彻底解决学生的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有一个确凿的证据,我留心观察,终于在一天的午休时间载获了他刚写完的一封“情书”,下午放学后我把学生请到了我的办公室,我们之间的谈话刚开始不久,“扑通”一声,我的天哪,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学生跪在了我的面前,痛哭流涕,断断续续地表着决心,同时还哀求我在家长和同学面前给他保密。我当时就惊呆了,教学十多年来第一次碰到学生给我下跪,事情来的太突然,我那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就知道使劲地把学生拉起来,口中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快起来,怎么能这样,怎么能这样„„。
我平静下来之后,给他拭干眼泪,我们师生两个面对面坐着,推心置腹地说了很久很久,放学时间早过了,家长担心的电话打到学校时,学生刚刚踏上回家的路。第二天早读时间,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厚厚的有二千字左右的信,信的署名是“给您下跪的学生”。
读罢书信我内心非常感动。当中考结束时,他和她都有顺利地升入重点高中,一丝甜甜的感觉涌上我的心头。
多年的教学使我明白,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可能犯错误,我们如果把犯错误的学生直接公布于众,就有可能促使学生自暴自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在班中造成一种“墙倒众人推”的反面效应,把学生推向更差的一类中去,犯错误学生的背上就如同贴上了差生的标签,连他们的父母都会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伤害学生的心灵。实际上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人就都有不完美之处,也都存在成长的潜能,老师如果能以期待的眼光看待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给他们一些关爱,就会点燃他们心中希望之火,让他们改过重来,一天比一天更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我们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人文关怀,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管理学生有许多方法,但是采取粗暴武断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它只能造出粗暴的学生来。老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信任,一些期待和理解,让他们看到希望的朝霞,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片灿烂的天空。
三、对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和含义以全新的理解。
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内容,过去一味强调“集体荣誉”,忽视“个人合法权益意识”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情感,却忽视培养学生对集体这个“概念”的具体感受。“自主精神”从个人自身这一角度,诠释了“集体”的真正含义,强调了集体组合的个人责任,使集体主义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而且,“自主精神”所讲的“集体”是由各具特色的个体形成的,个体特色愈鲜明,表现得愈充分,这个集体的整体水平就高。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德育心理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随着学生思想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变化,教师应该紧紧的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的脉搏,把德育心理教育做到学生心里去。
第四篇: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创新与心理健康教育
—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民族中学王成轩
2011年4月28日—30日,我有幸聆听了心理教育专家冯世忠老师为我们作的生动精彩的讲座 在这次学习中有收获与体会,但更有顾虑与思考,简单总结如下:
培训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这次讲座,让我对自己这几年老师们用他来陆续学习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及时地巩固,同时这些讲座的们工作中的实例弥补了我自学的缺陷,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了更丰富的背景知识。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培训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政府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以及不断更新观念、不断突破、与时俱进的学术品质。
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开始总结反思自己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转化上的工作模式、工作方法。我在民院已经工作了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感受很多,当中有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并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求实现工作上的与时俱进。“学然后知不足”。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培训、不断地学习来更新我们的观念、提高我们的认识、创新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学院的管理理念、制度、精神、思想能够通过学生接受、喜欢的途径与方法更好地贯彻与落实。今后,我将用心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这一良心、民心工作坚持下去,为我们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创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培训过程中的顾虑与思考: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并特别注重科学实验的学科,很多结论地产生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与判断,而依赖于科学的测量与实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系统的,它需要学习者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丰富的临床工作经
验,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忌讳武断与急于求成。而相当多的辅导员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如果仅凭培训几天所了解的知识与技巧在实践工作中生搬硬套,将在平时表现特殊的学生都装入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以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与视角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危险,也是非常摧毁人性的。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以教育者的心态与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正常的个体,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用我们纯真无私博大的爱去关心、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人性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如果确实碰到异常的个体,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同普通同学一样的关怀与爱,但在关怀中注意观察、注重信息的收集,准确辨别,及时反馈、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对情况严重的及时上报,及时寻求支持,及时转介,从科学实效上关注我们学生的健康,避免将学生心理有问题作为我们逃避工作困难的借口。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异化,更是对
我们学生人性的摧残。我们辅导员老师在做学生心理辅导时需要:“一个前提(准确的角色定位)、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材与人格完善)、两种意识(服务意识和学习意识)、三种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四种能力(管理能力,辨别、决断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期盼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以教育者的心态,并借助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来实现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将我们这一民心、良心工程做实、做好。
经验可以参照、但决不能照搬。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借鉴经验、勇于创新是我们需要的工作态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届学生也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必须能沉进去,也能跳出来,不能为过去的经验所累,不能为过去的思想所束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我们将每一批学生都当作第一批学生,用最初最真最深的爱与热情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在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让我们的学生能在民院这一沃土上健康愉快地成长成材。
21世纪的政治辅导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需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更需要足够的爱心与智慧;需要广博的知识、宽阔的胸怀、成熟的思想、淡泊的心境;需要我们这一批一线工作者忠于本职、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011.05.10.
第五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抓手之一,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既要体现时代性,把握好师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同时开展工作富于创造性。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进一步促进师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二、主要内容
(一)继续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1、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网络。
分管校长德育领导少先队辅导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各班主任心理辅导室小辅导员“心灵之约”联盟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
期初制订好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活动计划,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加强对团队辅导方法的研究,经常性的了解学生中出现的有普遍性、针对性或特殊性的心理问题,通过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和方法。3、继续开展好培训工作。
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教师对全体班主任做好校内的培训,同时选派好老师参加区级的各类培训,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二)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1、邀请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经验的老师对学生作专题讲座。
2、通过小广播、小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
3、通过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团体辅导。
4、通过心理辅导老师,班主任加强对各类偏差生或近期各方面表现有起伏学生的访谈工作,要求主动出击,建档立卡,做好跟踪疏导工作。
5、依托少先队组织,积极开展好“心灵之约联盟”和小辅导员的知心姐姐活动。
6、通过开展有益的活动,如各种小队活动,奖章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7、继续开展好一室、一线、一箱常规工作,为广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三)加强科研工作,切实做好《教师目前心理状况研究及对策》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