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7:5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第一篇: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明白其危害性,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将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智育

误区

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随着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其核心。顺应这一潮流,我国也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势必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智育能力和德育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下本人从几个方面谈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外,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团体活动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和德育是共同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如果说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总体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

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体目标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维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正常人,社会中每个正常的个体都是身和心的统一,每个个体要求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高尚之人。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学生思维、情感、记忆和人格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化

我们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或是将心理问题德育化的两种错误的现象。有的教育者在学生出现违纪的时候,特别是经常犯同一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该学生会不会有心理问题?由此而放松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甚至对他们特批,不对他们加以严格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当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也是从德育方面加以考虑原因,而从未思考过学生极有可能出现的是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德育化,从而混淆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二)重智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

课程改革后原本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现在却要用半年的时间上原来一年的课程, 课程更显得紧张。很多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心理焦虑。但是教师只管赶进度, 管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许多授课教师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他们只管上课,殊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很多学校对每次的月考尤为关注, 特别是到快毕业的时候, 学生在一轮又一轮的模拟大战中苦苦挣扎着, 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试卷等待着他们去“品味”, 班主任、任课老师和领导两只眼睛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哪里有时间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25%-35%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在刚刚开办了心理咨询室的时候,老师本想没有多少学生能来,结果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前来咨询,这从反面说明了当前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现象。

(三)把德育问题孤立化

在目前的对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学校习惯于德、智、体、美、劳的评价,找不到心理教育方面的评价。更有甚者,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德育问题孤立化。有的班主任老师把学生的违纪问题全部归结为德育问题,他们没有从心理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动机,单纯地从德育上来教育学生,其收效甚微。有的授课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不想听课了,就马上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德育问题,就向学生的班主任打报告,而不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了起来。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一旦出现了德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要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否学生因成绩长期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或是心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联系智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加以考虑,而不能将德育问题孤立化。

三、上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认识误区在现实的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危害性

(一)混淆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将严重地影响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中学生出现的是心理问题,而我们却用正面德育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就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针对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对中学生教育的时候,即要将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又要将它们联合起来来分析问题。如果将二者混淆起来,我们就难以对症下药,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重智育而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将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激烈的竞争难免让有些心理脆弱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在将近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考试前夕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现象;有的学生长期睡不着觉,甚至出现头痛和神经衰弱;有的学生考试怯场,一遇到考试就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如果我们教育者只重视智育教育,从不对学生加以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将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有的中学生会出现一种封闭心理,他们不愿意和外界沟通,甚至是我行我素。很显然,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也影响着教育要让学生在教育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一教学实质的实现。

(三)将德育问题孤立化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中学生出现德育问题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心理原因、智育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如果仅仅对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以正面的德育教育来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加快问题的迅速解决。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德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出上述存在的误区,明白其危害性,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将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第二篇:美育的职能及其与德育、智育、体育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方针中讲的“德智体”是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而言。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是紧密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德智体几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即通常指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

行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即通常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技术教育,简称“五育”。方针既然明确规定了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就必然要实施“五育”的内容,因此不能认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没有包含美育和劳技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但毋庸讳言,人们对全面发展教育中“五育”内容各自的功能、地位、作用及它们之间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还有偏颇。有人提出“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将“五育”机械地割开,有人将美育片面理解为单纯的艺术教育等等,然而“五育”既各有其特定的职能,又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就美育的职能及其与德、智、体的关系作初浅的探讨。

一、美育的职能

既然审美素质教育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强

烈的审美教育的意识,充分认识美育的特殊职能。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完善品格,荡涤心胸,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等。美育的具体职能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1、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审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低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同样人们如果要欣赏瑰丽的大自然的美,欣赏、追求社会生活的美,探求人们心灵美的奥秘,就需要有相应的感受能力。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和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

美存在于自然、社会、艺术和科学等客观事物和客观的活动过程之中。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凌寒而开的红梅,粉妆玉砌的雪景,一泻千里的江水,都蕴含着美意,这是大自然的美;刘胡兰的慷慨就义,“八一”南昌起义的壮烈,天安门广场上被检阅的三军的威武,抗洪抢险中人民子弟兵的非凡表现,雷锋与日月齐光的事迹,李四光的地质之光,这些都是社会美;贝多芬的交响曲,达·芬奇的绘画,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被世界公认的艺术之至美;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美的。我们学生的生活中同样无处不在存在美:“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的语言美;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的行为美,干净、整洁、绿化了的环境美;诚实热情、遵纪守法、开拓进取、乐于助人的心灵美,都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线条、形体、色彩、表现方法的知识、技巧,必须训练他们的视觉器官,提高其视觉感受力;要让学生学会识谱,懂得节奏、旋律,提高他们发音、吐字等表现声音之美的能力,必须训练他们的听觉;引导学生接触英模人物的事迹,领略名山大川的奇异风光,参观科技成果的展览……都能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人类生产劳动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壮丽,科学发明的喜悦。对于中学生来说,心理正趋于成熟时期,对美的感受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唯有能够感受美,才能谈利上鉴赏美和创造美。

2、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力。美育的又一职能,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地鉴赏美丑的能力,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判断事物的美和丑,并且不断提高鉴赏美的水平。这种对于事物美丑的鉴别力,同样并不是先天具有的,而只能在日常教育活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由于缺乏对美应有的鉴别力和鉴赏力,难免会出现美丑颠倒,是非混淆的情况。况且由于人们的生理基础,心理素质,文化教养,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在各不相同的审美情趣中不但有高下之分,而且有健康与病态,进步与落后之别。凡此说明,对中小学生确实需要通过美育教育培养他们正确地鉴别美丑的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使人们树立起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从而满怀激情地去追求应该追求的美。

第三篇: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谈音乐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摘 要:如果老师在上课时开始用明快、优美的乐曲引导学生进入教师,小朋友在乐曲的伴奏下做各种合拍的动作,极富生气。听琴入室时的律动,使小朋友在上课一开始即处于感知音乐美之中。老师还可以在发生练习、视唱练习时配上合适的动作,使音乐教学更有生气。也可以为一些歌曲编配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关键词:小学音乐 德语教学 智育教育

音乐”与“幼儿”几乎是同步的语汇,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成人也经常用音乐来抚慰教育小孩。教育家们也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孔子提出的六艺中有音乐。音乐是声音艺术,他的力量是巨大的,之所以巨大是因为音乐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节奏是音乐的骨骼,离开了节奏,旋律也就不存在了。因而,在音乐课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其节奏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灵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音乐教育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地进行音乐教学改革。

一切美好的音乐作品都具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时,感情激动,认为这是人间奇迹。感情虽是无形的,捉摸不到的,但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极大的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在每周一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学生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就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不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支柱。改变了我国落后的面貌,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教学生唱绿色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等歌曲时,使学生从这优美的旋律中真正体会到祖国的山青、水秀、人美,增进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

学生期正是情感由高级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开始逐渐的发展,富有情感性的音乐艺术能促进学生情的发展。因此,以音乐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容易得到良好,长期的效果。音乐教育不仅对德育有直接影响,跟智育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若有机会经常进行音乐活动大脑右半球就能处于积极状态,获得良好发展,从而使整个大脑左、右两半球能在互相沟通、互相联系,紧密合作的情况下,增进其机能,为心理活动,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的特殊艺术形式――歌曲、乐曲,促进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音乐是通过声音的表现力,来抒发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借专传情是音乐教育的特殊手段,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因此,把音乐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浅谈以下几点:

一、寓教于乐,激发激情。

在音乐教育中,在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的同时,进行寓教于乐,是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如我在教《快乐的旅行队》这一首歌时,一开始就把整首乐曲从头至尾用录音放一遍,这首乐曲自始至终由该调主和弦中1、3、5三个骨干音组成。但由于节奏变化较多,不仅没有单调、平淡之感,而且更加明朗,富有神彩。特别是模仿性的二部合唱,更增加了欢快活泼的气氛。这样用录音一放,学生一开始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学生随着整首欢快、活泼的乐曲去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的景色,逐步激发儿童的激情,使他们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种观赏祖国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愉快心情,与此同时教育他们要更加热爱祖国的大自然。

二、寓德于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现阶段的青少年,在若干年之后即将成为社会中的主力军,成为创造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因此,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首先应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科学文化水平。其中音乐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少年儿童共产主义的品德、情操和意志。

在音乐教育中,我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和德育的重点来抓,做法是在“渗透”二字上下功夫。我在教学生唱歌曲,结合歌曲的节奏和流畅、优美的旋律,配合歌词内容,激起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如有位老师在教授《哈达献给北京城》一课时,就充分借助了舞蹈功能。老师以优美的舞姿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在学会前进步、后退步、三步一抬、踢踏步、旋子步、甩袖、献哈达等西藏舞的基本步法和基本动作后,边唱边舞。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学生情绪处于热烈、欢快的气氛中,充分感受了西藏人民的感情。

整首歌曲始终以景带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堂课,把音乐教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又突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

总之,音乐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多,各有其妙,但创情设景使音乐的情景交融,应该说不失为音乐教学的一种好方法。我们音乐老师的任务就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以上所谈,是自己多年音乐教研工作中的肤浅体会,敬请同行们斧正。

第四篇: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摘要: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说明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育人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德育常规工作各个学校是常抓不懈,好与坏是一眼看穿,但它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是面上的工作;而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渗透才是德育工作的瓶颈,属内在思想转化的工作。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我个人认为: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时,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并寻求良好策略加以解决?

关键字:品德教育、思想转化、教师、学生、家长新时期新面貌,当教育新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始盛开时,我们的教育专家雄心勃勃,大有展露拳脚之势,要好好将我国的教育体制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拯救沉浮于应试教育的万万家庭和万万学子。你瞧,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的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是,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时,素质教育变得那样微不足道,应试教育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又是什么呢?我想,要想探究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瓶颈”一词的含义。

“瓶颈”一般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

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瓶颈”在古代意为梏桎(即桎梏。束缚手足的刑具)如:中罪桎梏。――《周礼·秋官·掌囚》;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吕氏春秋·仲春》

于是,人们常用“突破瓶颈”来表达寻求解决困难的意思,比如人口众多而普遍素质不高是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像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版,其他的板再长,也没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短的这块木板就是这个桶的颈瓶。在电脑中,即使CPU是最先进的,但内存很小,或硬盘很小,那么,这台电脑也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时可以说内存与硬盘就是这台电脑的运算速度的颈瓶。广义的颈瓶指的是限制某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个人认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应当是: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时,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并寻求良好策略加以解决。记得我校在去年十月中旬,裴校长从王家山小学请来了一位中年女教师鲁老师,她不仅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清华母亲。那天,我们组织了1-6年级部分家长聆听了她的讲座。内容丰富,事例生动,语言通俗、道理浅显易懂。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鲁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不成才没关系,但一定要成人。特别是男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健康、品德不好,对社会就是一大公害,如马家爵之类的问题大学生。所以成才首先得育人,也就是德育为先,智育在后。俗话说的好:“千头万绪抓根本”。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我认为是抓学生的成长,就是育人。而学校德

育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说明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育人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德育常规工作各个学校是常抓不懈,好与坏是一眼看穿,但它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是面上的工作;而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渗透才是德育工作的瓶颈,属内在思想转化的工作。下面我将具体分析此问题并谈谈解决的策略。

一、育生先得育师,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孩子思想有些问题,得好好管教了。”这时我们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会焦急万分,不管三七二十一,轮番轰炸,先批评再说,至于学生听进去多少,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试问,这样的说教与不说又有何区别?表面上学生被训斥的是低头“认罪”,实质上是转身忘他个九霄云外。当应试教育还挡在素质教育前面的时候,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小小音符、、、、、虽然我们在日常常规管理中无不把德育说得如此重要,言辞中总缺少不了“德为先”,“思想第一”等字眼,而真正回到学校中一切又恢复原样,正是应验了大家伙说的那句话:“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什么都不要”。即使是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日子里,应试教育仍旧是搞得扎扎实实的,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一心扑在了教书上,育人吗?容后再说吧,出现问题再解决吧!由此看来,要想教育学生,首先得教育教师,让教师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些老师(包括班主任)虽是明理其中的深远意义,但是

在如此耗时和艰巨的长期任务前他选择了逃避和冷淡。德育效果显现的长远性和德育工作的烦琐细碎让一部分教师选择了随大流或是放弃,不如抓应试出成绩效果来得要快和显著。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如大量阅读德育报刊和辅导员杂志,从思想上解放出来,让我们共同认识到德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我们所有在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就是让我们教师从实际的行动出发,关注身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一颗饱满的热情和爱心真诚地教育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能理智的分析,做到包容与宽容,但绝不纵容学生的错误。

二、转变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分、分、分,现在成了学生家长的命根。尤其是城里家长的思想是对子女成绩上的关注远远胜过一切,只要是孩子成绩优秀,其他什么都可以不顾。至于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出乱子就可以了。不仅如此,除了校内的文化课程不能落下之外,还得在双休日里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孩子累的身心疲惫,他能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吗?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九岁女孩写保证书,长大没有特长,不怨爸爸妈妈。”教育专家认为,课外培训只有建立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功利思想严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如此多的学业已占据了孩子太多的剩余时间与空间,做父母的又能在什么时间里和孩子沟通与交流呢?有些家长不愿甚至是

制止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和合唱比赛,总认为这些是不务正业,荒废了学业。学校德育离开了家长观念上的支持。

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于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任何一个学子要升入大学必须要经历中考和高考两次大考,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考试还是选拔人材的最佳方式,而考试就必须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因此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以应试为基础,以素质为形式的不良现象,于是德育与分数教育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地位的旁落不难找出其中深层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也许是出于带过低年级学生的缘故,每次看到学生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时,我都爱微笑地观赏他们,这里的观赏心情如欣赏一件美妙的艺术品。看着他们无忧无虑的样子,个个像欢快的小鹿,他们在一天一天茁壮成长,一天天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着。孩子们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无论你是否带过他课,见到你都会身体前倾,头一低:“老师好!”我很乐意接受这一声亲切的问候,也礼貌地回敬一句:“你好”或“你们好”。令我最为感动的是有一次,在水池边洗手,一年级的一个小男孩走过来向我问声好,我也习惯性的向他问声好。他听到之后,小嘴裂开了花,眼睛眯成了缝。转了一圈,又向我行个礼,只不过加了个字:“杨老师好!”,再折回身,又加了个字“杨老师你好!”连喊三次,让我应接不暇。最后我连忙说:“老师听到了,谢谢你,快回教室吧,你真懂礼貌!”听完这句话,他才心满意足地奔回了教室。

通过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让我感到一年级孩子的纯真、幼稚与可爱。而相比之下,五、六年级的学生思想却要复杂的多。去年刚开学的一个星期,我听到文明监督岗的成员(也是大队长)——陶玲同学不愿意担任文明监督岗的小组长。当时有些不解,身为大队长更应该挑起这一重任,带好头,起个表率作用。于是,我找到了她,她支支吾吾不愿详说,我变换了语气和说话的方式:“身为大队长,你更想把这一工作做好,既然不愿干肯定有你不得已的苦衷,能否说给我听听呢?”最后,她主动道出实情,我也在征求她的意见之后,同意她放弃这份工作,勉励她做好其它的事。现在,她的心结打开了,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的活动,她都能积极参加并做的很出色。

四、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对学生展开教育。

上学期,我校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参观了二中的天象馆、地理生态园和科普展示室。为了节省时间,我校租了一辆大客车接送孩子们。上了车,学生们叽叽喳喳,回来时,原本排着队伍的学生看到车子停在校门外,并且前后车门打开,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地冲进车内。老师的大声阻止此时显得是那样的柔弱而又力不从心。在车上,班主任老师大声质问:“看看自己身为六年级的学生,简直太没修养了,平时老师怎么教育你们的?”学生默不作声,突然传来一个六(2)班钱亮亮粗犷的声音:“来时,我们排在后面就没坐到座位了,回来,我们又排在后面,那不便宜了女生了吗?”听到此话,我也很愤慨:“你们看老师来回都站着,你想过给你的老师让个座吗?”他很不耐烦地向身旁的同学发

着满腹牢骚。是的,高年级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他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他们已有了自己的思想。回到学校之后,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临时上了一节班会课,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在第二天,参加合唱比赛的路途中,学生与昨天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学生之间懂得了谦让,男生谦让女生,女生谦让给老师,老师之间也互相谦让,整个车内的气氛是那样的温馨与和谐。

我们知道,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是灌输式的传道,学生听过记多少,会做多少却不得而知。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说过: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你的说教学生会听进去了。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知道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式的,因为书本中的事例离学生遥远而不可及,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事例教育起来才更有说服力。当然,对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来说,更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时,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如果没有这次的“坐车事件”也不能发现学生品德上的缺陷,正因如此,班主任老师抓住了这一生动的事例,捕捉到品德教育的良好契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了正确对待。

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是的,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知道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重于智育,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感悟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吧!

第五篇: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

正确认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回归德育在教育中的核心首要地位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尽快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在“文革”期间,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过于降低了智育的地位,严重破坏了教育事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的断层,特别是“文革”以后人们对德育地位的疑惑,对重新强调德育,难免心有余悸,甚至产生误解和逆反心态。第三,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第四、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 核心,为目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 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搞好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刘家镇开元小学

下载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及其一体化实现途径(推荐5篇)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及其一体化实现途径 杨国欣 发表于《河南教育》2009年第9期 [内容摘要]德育与智育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都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目前德育成效不佳......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

    德育为体 智育为用

    德育为体 智育为用 ——武汉市英格中学“德育促教学”工作简介 在市区教育局大力推进“有效德育”工程建设的背景下,我校依据德育“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为”的构想,提出了......

    加强德育实践,促进智育发展

    加强德育实践,促进智育发展 威宁县龙街镇中心学校朱天学 曾经有人说学校工作就是教书——智育。 现在有人说学校工作就是育人——德育。 其实应该说学校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范文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可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在......

    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

    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儿童? 广义的德育内容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教育。德育是对学......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类学校,基本上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育”)归到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列,由德育(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