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

时间:2019-05-15 07:54: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

第一篇: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

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儿童?

广义的德育内容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教育。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智育一般是指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育。德育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常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这种不协调的关系导致了以下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提出来以后,虽然对学校当中的应试教育提出了批判,但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可能完全消失。这种情况就必然会导致重智育和轻德育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为了读书而读书,缺乏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面对困难时抗挫和抗压能力欠缺等等。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也重视智育的培养,将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判学生的准则,忽视品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2.德育和智育脱离

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常常把德育和智育的培养分离开来,使两者变成相对独立的教育行为,损害了教育的完整性。由于德育和智育在学科内容和教育形式上的侧重点不同,其内在联系不能得到充分揭示就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分离。如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往往陷入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的误区;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在教学管理上也将德育和智育脱离开来。很多班主任都兼任学科教师,因此本应该承担大量德育任务的班主任却常常因智育工作所累而减少德育工作的投入。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处-班主任-学生”这一德育工作模式将成为一种形式化。德育处的职能实际上已被架空,沦为只负责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这种职能的设置,给学校智育与智育的分离创造了条件。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德育和智育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许在不同阶层、不同侧面,两者体现出对立的关系,但在本质上两者确是统一的。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把德育和智育达到一个相互平衡与渗透的状态,才能达到其改革的目的和效果。任何教学模式的偏离,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一些青少年只关注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幅减退的现象,比如不愿意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约束等不良表现。这些现象其实都是人格不健全造成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和教师有义务对他们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做出积极的努力。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促进德育、智育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的人。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学生,从德育和智育的融合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

一、转变观念,加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渗透

中学阶段是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转变观念,抛弃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树立“德智结合”的理念。学校教育要认识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教育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改变一切以学习成绩高低为衡量的尺度,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行的养成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认为:“某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某些人格特质有促进作用,这些良好习惯的积累、泛化、整合、升华,必将对少年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为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观点表明,虽然人格不完全由自身的习惯决定,但通过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建立符合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行教育的完善机制

1.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行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形成的,而是有一个较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制定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长远规划,将传统的道德习惯注入新的内涵。从品德习惯、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健体习惯、遵纪守法习惯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明确适合于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且可以把易于进行宣传教育的习惯规范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为习惯养成手册和评价标准。2.创设评估与激励机制,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树立正面和典范积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卫生标兵”、“劳动标兵”、“节约标兵”、“礼貌标兵”等系列评比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过程,还可以通过街道、社区的力量让这种评选活动走出校门,而并不是局限于校内形式上的评选活动。通过正面意义的评选与表彰,使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获得值得其记忆的荣誉,也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构建适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教育的课程体系 1.这种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有一支成熟的科研队伍,经过课程调研和课程开发,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动力。如可以发动全校教师,开展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培养的科学研究,使培养活动在理论上有突破,在实践上有创新。在科学研究的同时对日常教育活动进行实践与探索,相互印证和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将科研成果编写成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开设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2.学校还可以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德育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人文精神培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宽容与理解,懂得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等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怜悯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品质,这是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行的培养的重要内容。

3.在学校设立专门的人格辅导课程,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调整学生的不良人格心理;通过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等形式,做到预防与治疗相互结合的心理辅导课程。

四、优化育人环境,积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个方面的教育

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不能忽视健全人格的养成。除了在学校的常规教学和班级、团队活动中进行渗透,也不能忽视大环境的熏陶。大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组成的,对于中小学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促使中小学生进行良好的人格修养,得当的家庭教育对中小学人格健全的形成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的教育,促使家庭、社会对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都引起重视,形成人格教育合力,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弥补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缺陷,促使中小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行的培养。

如在家庭教育中,要提高科学教育子女健全人格的能力,改变家长指重视智力培养,轻视人格塑造的思想倾向。同时要坚决抵制社会环境中污染中小学生良好人格的消极因素,努力把社会正面、主导力量正确引导到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系中,以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贾存忠.中小学人格教育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4

第二篇: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德育和智育的一些思考

一、抛出这一主题的立意是什么?

1.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最为重要的两块内容。(解决外人质疑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的问题)人的一生有重要的二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做事的能力。从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来说,学校教育给学生成长和发展中提供基础性、习惯性的支撑。德育和智育尤为重要。

2.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德育和智育,更不能把二者切割开来。(解决德育和智育谁更重要的问题)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具有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

3.如何科学地去推进这二项内容,并把握二者关系是这一主题的中心立意。

二、思考这一主题的角度有哪些? 1.外延和内涵。

德育不单单是道德教化,智育并不能纯粹是知识传授。德育:道德品性、行为、人格自我控制力 智育:知识思维、能力、素质自主学习力

即内涵不断丰富,增加了深度。外延不断拓宽,增加了宽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2.问题的解决

德育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性和实效性 智育要解决的问题是:科学化和系统化 德育存在的问题:

(1)载体、手段、方法、活动、抓手等等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往往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2)不了解学生成长的节点、敏感期、冲突期,没有认真分析,没有专业化思考,只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3)说教的多,批评的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多。缺乏精心设计,缺少专题研究和推进。

(4)没有形成处处有德育的共识,没有形成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机制,没有构筑成“教书育人”的场景。教学存在的问题:

(1)强抢学生时间,乱发练习资料。(2)过多关注教师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

(3)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缺乏专业化思考,凭感觉,凭经验,想当然。

(4)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不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潜能不能爆发出来,要取得学科高质量难乎其难!3.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激活学生、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潜能。六句话:

(1)凡是学生能做的事,你老是就不要去替代。如果替代了,你这是剥夺了学生的权利,压抑了学生的才能,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思想。(2)有些事,试着让学生做,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

(3)我们的学科质量提高不上来,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潜能没有挖掘出来。

(4)学生主动要求做十道题,和学生被动去做十道题,其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

(5)德育管理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最重要的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6)基础要靠教,行为要靠训,接下去教师的任务就是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了。教师要从灌输、说教中解脱出来,设计引领,创设情境,提供平台,推动自主。

北京中小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出炉,给自家孩子存一个吧!

今天,“教育那些事儿”来和大家说说养成教育的事儿。之前,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其中,很多北京市中小学生各个年级段的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值得家长们看看,可以直接拿来当做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规范。

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试行)

小学1-2年级

思想情感:升降国旗时脱帽、肃立,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会会唱好国歌,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文明礼仪:外出与回家时主动与家人打招呼;见到师长同学,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主动问好;不说谎。

遵纪守法:按时上学,积极学习遵守校规、班规和家规;公共场合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购物、乘车自觉排队。

学习求知:上课认真听讲,大胆发言,努力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乐于探索求知,养成读书习惯。

生活卫生:初步养成早睡早起习惯,讲究卫生,衣着干净整洁,学会把自己的物品收放整齐。

健康安全:读、写、坐、立、行姿势正确;饮食卫生,认真学做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乐观向上;有一定的安全自护意识。

勤俭环保: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爱惜学习和生活用品;水龙头随手关紧,不用灯时随手熄灭,用餐不剩饭和菜。

志愿服务:初步了解社会;学会承担必要的班级劳动;尝试体验公益劳动,了解志愿者和志愿精神的内容。小学3-4年级

思想情感:升降国旗时脱帽、肃立,少先队员行队礼,会唱国歌,声音宏亮洪亮,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文明礼仪:关心父母健康,听从父母教导;礼貌回答老师的问题;与同学互相帮助,文明交往;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好;说话和气、耐心倾听,衣着得体,举止文明。

遵纪守法:学会用班规、校规解决小纠纷;遵守规则,活动有秩序;遵守交通标志、标线和信号灯。

学习求知:课前做好准备,上课认真听讲,细心观察,勇于提问,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一定自主阅读能力。生活卫生:按时作息,合理饮食;爱惜、保护环境卫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健康安全:有生活安全常识,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初步的安全自护能力,懂得生命的宝贵。

勤俭环保:主动学习劳动技能;合理使用零花钱,节约用水、用电,爱惜粮食;保护环境,学会垃圾分类,善待动物、爱护植物。志愿服务:关心学校、社会,积极承担班级劳动;了解志愿者服务内容,热情参加志愿服务,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小学5-6年级

思想情感:尊重国旗、国徽、国歌等国家标志,了解国家安全基础知识,喜欢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崇敬英雄模范,学习榜样。文明礼仪:主动与父母交流,礼貌回答问话;理解和正确对待师长的教诲,知错就改;尊重同学,与同学真诚合作、互助;对待客人友善得体,热情大方。

遵纪守法:遵守交通法规,在公共场所不拥挤;参观、出游守规则、讲秩序,文明观演观赛;根据师长要求,合理控制使用手机及上网时间,健康使用互联网。

学习求知: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计划性强;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提问;爱好广泛,乐于科学探索,积极发表见解。

生活卫生:饮食起居有良好习惯,注重个人和公共卫生;做事有计划、讲效率;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健康安全:合理饮食;养成锻炼习惯,培养运动兴趣;珍爱生命,遇到困难和挫折积极面对,自信、有毅力;具有一定的自护、自救能力。

勤俭环保:积极承担家务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自觉节约资源,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热爱和尊重大自然。

志愿服务:热心公益,初步具有担当自主劳动的意识和劳动能力;积极参与孝亲、尊师、敬老、爱幼、助残等志愿服务,乐于承担班级、校园、家庭、社区义务劳动任务,具有社会责任感。初中 思想情感:了解党史国情,增强国家安全意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心时事政治。

文明礼仪:体谅父母辛苦,主动与父母沟通;与人交往热情大方得体,平等宽容,尊重他人隐私。

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维护社会道德规范、公共秩序和法规;爱护公共设施;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守时守信;文明上网。

学习求知:学会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有兴趣特长;乐于实践,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用结合。

生活卫生:合理饮食,科学安排作息,注意劳逸结合;穿戴整洁、得体;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能够管理好个人生活,掌握基本的劳动、生活技能。

健康安全:客观认识自己,懂得接纳、欣赏他人;形成自主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重视安全防范;拒绝烟酒,远离毒品。

勤俭环保:消费适度,生活不攀比;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爱护公共财物,维护环境卫生;具有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勇于担当,具有主人翁精神和良好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学会诚实劳动;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高中

思想情感:熟知党史国情,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积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树立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志向。

文明礼仪:感恩父母,自觉为父母分忧;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注重仪容仪表,保持良好形象。

遵纪守法:遵纪守法,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和权利;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遵守网络伦理道德,注重信息安全。学习求知:形成跨学科学习、可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能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面对问题能辩证分析、独立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生活卫生:生活方式健康阳光,能够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健康安全: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坚韧乐观的品质,能够根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拒绝烟酒,远离毒品。

勤俭环保:积极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不断提高多角度分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关注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能初步提出创新性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服务:社会责任感强,掌握比较丰富的劳动知识和比较娴熟的劳动技能;尝试进行创造性劳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参与志愿服务,助人为乐、服务社会。

第三篇:德育为体 智育为用

德育为体 智育为用

——武汉市英格中学“德育促教学”工作简介

在市区教育局大力推进“有效德育”工程建设的背景下,我校依据德育“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为”的构想,提出了“行为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把它明确界定为“行为自律,学习自主,健体自觉,生活自理,交往自信”,我们称之为“五自德育”理念。“五自德育”体现了英格13年寄宿办学的校本特色,更体现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生活、心理等的相融相生,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德育观。尤其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上,我们秉持“德育为体,教学为用”的思想,用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系统和动力系统,抓德育促教学,走德育教学一体化道路。下面谈谈我校的做法和体会。

一、精细德育,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我们借鉴国际大企业精细管理经验,从细节小事中落实“德育标准”和“德育创新”,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让管理成为最好的德育资源。一是课程精细化。通盘设计初中阶段3个年级6个学期的德育课程,制订《分学期实施菜单》:七年级为起始阶段,主攻校园规范、尊师爱校教育;八年级为巩固阶段,主攻青春期心理、民主法制教育;九年级为深化阶段,主攻理想前途、社会责任教育。依据这个菜单,七年级开发的“告别童年,走向青春”系列活动,八年级“阳光少年,礼仪大使”,九年级“振兴中华,我的责任”均因针对年级特点、切合学生需要而受到热捧。

二是标准精细化。在英格,你会发现,全校学生每天要排队很多次,上下楼、进退场、到食堂、回寝室、乘车一律两路纵队,慢步右行。“排队”事小,“有序”事大,德育管理部门煞费苦心,从列队地点到去行路线、回行路线,到错时解散,都进行了细致论证,还统一制作了班牌,要求班长举班牌带队。对排队的精细管理,使排队带有浓重的仪式色彩,让同学们对“行为自律”有了深刻理解。

生活管理我们同样强调精细。我校进餐人数达到800人,我们特意在食堂入口安排2人现场调度,每次只放进一个班进食堂,降低食堂人流量。我校住宿生达到600人,我们要求门房认真统计出校人数,公寓区认真清查未到人数,晚上9:20两个数据汇报到值班干部处核对,如果不一致,学校立即启动紧急程序。我校校车接送人数达到700人,我们对乘坐校车的学生按只送不接、只接不送、既送又接分类管理,全面实现“有序乘车,安全正点”目标。

三是反馈精细化。反馈是德育常规的关键环节,其针对性直接决定教育的成效。《扣分通报单》现场填写送达班主任,快捷方便;每周五,政教主任召开校风点评碰头会,确定表扬、批评、提醒事项,为下周晨会充分备课。每学年我们还要以 “五自全优生评选”作为总结性反馈,2011年暑期依惯例组织全优生赴江西婺源考察,学校出资达到每生700元。德育管理的精细化,为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我们追求课程的精细化,既是为了让德育贴近学生,也是为了营造必要的道德理想氛围,从舆论上保障教学工作;我们追求标准精细化,既是为了让德育走向实践,也是为了建设文明有序的校园风气,从秩序上保障教学工作;我们追求反馈精细化,既是通过表扬不断强化正向刺激,通过批评不断矫正负面行为,也是使德育对教学的保障持续化,从而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二、自主德育,为教学工作提供动力

德育的精细化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系统,德育的自主化则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系统。我们坚决反对保姆式德育、警察式德育,把德育的参与权、体验权、内化权还给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五自德育”的核心和精华。

一是开展行为规范自评自省活动。我们专门印制了《武汉市英格中学“五自德育”自评自省手册》,各年级在规定时间开展自评,政教处组织检查。每次自评,学生不仅要给自己评分,还要填写最大进步、缺点不足及本人打算,班主任要书写寄语,家长要签字。《自评手册》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载体,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平台。

二是学生会干部参与管理及反馈。在“红旗班级周周秀”评比中,我们拿出保洁、就餐等5个项目,完全由学生会干部独立评分,每天上岗学生干部多达20人。他们戴着红色袖标,拿着值班本,在指定岗位微笑服务,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次周的升旗晨会上,他们还要代表政教处进行校风点评。此举缩短了制度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了学校管理的亲合力。

三是推进班级自主管理。教室保洁常常是一个不太好解决的问题,可是我校七(6)班解决得非常好,原因是班主任滕晓荣老师在推行值日小组长检查制度,全班同学都养成了保洁习惯,教室里总是干净得没有一片纸屑,以致有的孩子在校外见到垃圾也会弯腰捡起来。八(2)班学生倡议取消班级垃圾桶,全班学生自备垃圾袋,《楚天都市报》曾予以报道。该班在“健体自觉”方面也有特色,学生课间操后原地跳绳500个,没有老师监督,但学生全都自觉完成,这项活动已历两年并坚持至今。很多家长说,孩子自参加跳绳运动后,很少感冒了。

精神可以变物质。当“自主塑造”的科学理念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内心“小宇宙”便会引爆,心智模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与潜能被点燃。在英格,学生自主学习蔚然成风。七(6)班惜时如金,每天早自习及晚自习之前的15分钟,课代表已经带领同学们或者书声朗朗,或者奋笔疾书,而班主任不必守在教室,赢得“学习自主示范班”美誉。九(2)班在市百优班主任魏焕运老师带领下,实现了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课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预习课文收集资料;课堂上,学生能够热烈交流预习成果,大胆质疑,勇于表达;课后,能自觉整理笔记,拓展延伸。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2011年洪山区中考状元张晗便是其中优秀代表。

区“十佳”班主任袁素萍老师组织班会课,从选材、立意到设计均征求学生意见,甚至完全由学生操办。她说:“班会课还给学生,学生变得阳光自信。”原来有的学生考试失利便萎靡不振,抗挫能力较差。经过班会课的磨练后,这些学生都变得淡定沉稳,学习境界得到极大提升。正是这个班,在过去的一学年中为学校夺得全国数学联赛、楚才作文竞赛、英语能力竞赛等6个国家级大奖。

艳丽的德育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教学质量之果。我校2011年中考省市示范线、普高线升学全线飘红,非毕业班教学再上台阶。这正好印证了在我校长期主抓德育的胡兵校长的名言:“德育不是工作内容,而是工作目的。”的确,德育不是某一方面的工作,而是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与各项工作水乳交融的全局性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拥有更为宏大的教育视野,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将更为全面深刻。当我们留连忘返于杜郎口中学、津津乐道于洋思中学的课堂改革时,他们深层次的德育工作往往会被忽视。我校德育教学一体化实践充分证明,没有德育参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德育支撑的质量是没有底蕴的质量;德育有多深厚,教学就能走多远。一花引来百花开,伴随着德育工作的进步,我校还被评为市安全先进单位、市卫生先进单位,2011年新生规模首度突破280人,并如期顺利完成迁校南湖的任务。这些再次印证了胡兵校长倡导的大教育思想: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来设计和经营学校工作,教育才能灵动丰盈,才能天宽地阔,风生水起。现在,我校又站到了新一轮发展的起点,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认真落实区局“三生”德育要求,进一步激励全体教师用心经营德育,继续走德育教学一体化道路,实现“人人享受教育”的理想,为办人民满意教育做出新贡献。

第四篇:加强德育实践,促进智育发展

加强德育实践,促进智育发展

威宁县龙街镇中心学校

朱天学

曾经有人说学校工作就是教书——智育。现在有人说学校工作就是育人——德育。

其实应该说学校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工作的全面进步。

我校近几年来,每年教学效果均有所提高,成绩逐年上升,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深得人民满意。

那么,荣誉的背后是什么呢?归结起来说:就是我校加强德育的实施,推动智育的发展。所以说,教育的成功取决于德育智育的 “双管齐下”。目前而论,我校的教育是成功的。

早先几年,我们一味的追求考分,机械的向考试看齐,向高分看齐。这样,很大一部分学生意识里存在的是“老师要我学”、“我帮老师学”这样的概念,被动的接受“施舍”,只是在有监督的情况下学习。课堂上成绩拔尖,操场上满口流言。付出了努力,最后得到的却不是最理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校集体通过分析讨论总结,发现了一个道里:学生的学习过程太过于机械和被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对此,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几点看法:

一、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需求,个性特征和成长背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以此调动他们通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校早几年,学生的学习一点儿都不积极、主动。通过了解、原来这些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强制下学习的。特别听说学生写错一个字或者做错一道题就罚学生重抄十遍甚至几十遍,这样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这就让我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一段话,“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针对此症,我们着手大胆的改革尝试:放开课堂,搞活气氛,狠抓德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新意识思想,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的路标,学生就会沿着学习的目的积极主动去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把“要我学”和被动接受“施舍”的观念转变过来,变成“我想学”的新理念。

二、引导学生把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了,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动力就会驱使学生自觉学习。老师设计好课堂,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共同研究学习问题,共同讨论规章制度。以德育为轴心展开教育教学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一个特大的转变,他们把参与教育活动看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活动,只要有课堂教学,学生就积极主动的参与,并渴求得到新的知识。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契机,我们深知机遇难得,我们也没有放过。

三、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自我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相统一,防止只顾自我,忽视集体,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和只求实惠、忽视理想信念的倾向。现在的学生及家长都这样的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打工挣钱多实惠”。这样的思想意识是导致学生的流失的重要原因,同时又是使学生学习懒惰,学与不学都一样。教师的教学质量上不去,对学生的学习失去信心。为了改变这种不成熟观念,学校提出事例教育和思想讲座,引导学生分析处理只顾眼前的实惠的利弊关系,帮助他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树立长远的理想信念教育,使辍学学生逐年减少,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更有助于自觉提高学校的德育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狠抓班级课堂纪律管理,如果没有一个完善、规范的班级纪律制度,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只不过是空谈而已。我认为班级纪律是维持好教师的教学秩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学校教育中,有些教师上课,纪律不管。如课堂上学生打闹,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并不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而是认为我只要教完书就行,这样抛弃学生的思想教育,这就是所谓的只教书不育人。作为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能自觉遵守纪律的吗?我可以说没有。他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管理教育和培养,才能逐步形成自觉遵守纪律好习惯,才能逐渐完成养成教育这一环节。之所以,一个课堂纪律好的班级,老师上起课来感觉轻松、舒服,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愉快、有趣。

五、确立教师与学生要树立互动和谐发展和共同发展的观念。一方面,教师挖尽心思的进行教学,而学生不努力、不专心,不认真,是不能完成教育任务的;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对求知的欲望高涨,但是,教师不静下心来教书,不潜下心来育人,不努力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学校必须调动师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形成“师生共育”的教育,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建立交往互动、体现人际公正的师生关系;必须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辩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和震撼心灵、感动生命的方法得到有效感化与教益。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实践,是从身心和谐的高度推进学校育人工作,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实现学生的心理和谐。这已经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维护学校团结稳定、促进校园和谐的新课题。

第五篇:德育比智育更重要范文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成绩大于一切”的思想束缚着老师、学生的思想,是老师学生的精神枷锁。可见现在的教育近乎畸形,老师、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

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伟大作家但丁说过:“道德往往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智慧常常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白。”可见,道德比智慧更为重要。因此,教育部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

本人通过对新课改的深入学习和积极思考,也从中体会到了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当然,传统的智育教育更不能放松。有人认为:讲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的标准。我不以为然。我更坚信:德育和智育定能同等发展。我们是能够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那些偏重一方面的说法我觉得不是理性的。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当前,很多老师抱怨新课改,认为德育与智育相互抵触,认为要搞好德育就应该降低智育标准。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把两方面都做好了,不是更好吗?因此,我建议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同仁们,及时转变思想,以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德与智是能够同时做好的,在行动上要按步就骤,不可以心急,是不能一蹙而就的。必须制定计划,有学期计划,有学年计划,也有长期计划。

家长们对德育是重视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然而,当我们把德育、智育、体育、心理教育分成若干细目,请家长选择当前最关心、最重要的教育内容时,家长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点目标指向了学习。这是非常说明问题的。

据大量的调查,发现有些问题是家长对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楚造成的。一些家长把品德问题与智力、学习问题割裂开来,认为品德问题可以慢慢来,只要不出什么大毛病就行,多抓学习才是最实际、最实惠的。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的危害实际上是非常大的。知识掌握得多,的确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主要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式,它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说一套,做一套。在我们的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那么,抓德育抓什么呢?德育包含的内容很多,从家庭教育角度看,重点内容应该是: 勤劳节俭的教育。勤劳节俭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勤劳的人是没出息的,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勤劳节俭,相辅相成,不勤劳的人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往往更勤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当然不必像从前一样有好袜子也不穿,非要穿破袜子,这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节俭。真正的节俭是不浪费,比如出门关灯,关水龙头,这是非常基本的道德行为。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教育。这是传统美德。一个有孝心、尊长辈的孩子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努力进步,让父母、长辈少操心,也给家庭带来更多的温馨与幸福。遵纪、守法的教育。我们已进入法制社会,从小知法、守法,会运用法律武器的人,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展,开创事业。否则,可能在社会上摔跟头,甚至误入歧途。诚实、守信的教育。诚实、守信受人欢迎,受人尊敬,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做什么工作,以诚实、守信获得发展才是最可靠的。弄虚作假、欺世害民的人终将被唾弃。理想、志气教育。没有理想就没有奋斗目标,也就缺乏干劲。个人的理想、志气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否则早晚要碰壁。各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都必须从小培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终生受益,坏习惯终生受累。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从小开始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培养交往能力,培养乐观的性格,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万万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德育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和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而一个人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是要在不断扩展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完善思想品德的同时获得的。本着使中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目的,德育和智育工作走到了一起。因为,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他们都要经过同一座桥梁到达各自的彼岸。即通过建立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达到获得知识技能,拥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目的。那么,二者共同为自己的目的搭建桥梁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完成的是同一件工作。所以说他们在目的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举例来说:德育工作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懂得助人为乐;智育(教学)中教师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学生间的互助关系,共同提高学习成绩。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德育与智育在目的上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再比如说,智育工作中教师喜欢激发学生的潜力,搞探究式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学习的艰辛,体味战胜困难的乐趣;而这也正是德育工作中用故事,用事实,用理论想要达到的让学生树立勇敢拼搏,不畏困难的良好品质的目的。教育过程中如果一味的强调德育或智育中的某一者,而忽视甚至是不顾及另一者,则往往会两败俱伤,最终谁的目的也达不到。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比如,在同学们当中宣扬爱国主义思想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多数学校都搞一些仪式,比如升旗仪式、旗前讲话等等活动来完成这项任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无变幻,从无新鲜感可言。也许,这些形式真的不错,但如果老是一成不变,恐怕天长日久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了。其实,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到,把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融合,效果会明显改善。比如,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提炼出名言佳句,让学生们欣赏,让他们对中国的灿烂文化,光辉的文明产生由衷的热爱,不正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吗?又比如,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省去一些繁文缛节,给大家讲一个革命英雄的战斗故事既增长了学生们的知识,又达到了教育目的,岂不是两全其美?可见,德育与智育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还陷入在误区当中。比如说中高考,学生在进入初三和高三以后就会在学习方法、课时、作业量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许多学生在这个时期调整不了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心理上的一些波动,进而引发一些问题,比如因厌学而逃学、旷课;因厌恶某门学科而上课违反纪律,侮辱老师;因成绩差而欺骗家长和老师,误入歧途等等。这个时候,其实是很需要德育的。但往往这个时候却是教师们,甚至是学校领导们把德育排斥的最远的时候。因为是毕业班,所以学校停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无谓”的活动。我就听到很多学校,取消了初、高三学生的“春游权”、“秋游权”、“运动会权”等等,总之一切可以放松心情,调整情绪,树立信心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学生们的失望、不满在学校老师的“一切为了中(高)考”的呼声中似乎成了“愚蠢”,“不识好人心”的错误想法。殊不知,就是这些错误的想法才是学生们的心声,而所谓的“正义之声”其实是在剥夺人权,践踏学生们仍然很天真,很单纯的心灵。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自私的想法?在这些“正义之声”的背后难道就没藏着些冷酷与无情的影子吗?在中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和学生间丧失了本应有的理解与宽容,而这个时候德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然而,班会也好校会也罢,都被用来考试讲题,班主任找不到时间教育学生,在这个阶段,学校的德育和智育出现了某程度上的分歧与矛盾。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前面我们谈到了学校在中高考阶段重视教学而轻视教育的现象,而有的人片面的强调德育重要,总喊着“德育先行”的口号也并非正确。学生对于一种品格,一种精神的理解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为根基。就拿《张思德》这部影片来说吧。许多学校观看了这部电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与伟大。但同学们不了解张思德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不了解他从事的工作,把教育影片当成故事片看。只重视影片的情节,不注意影片的思想性,以至于有了这样的对话:“他怎么还不烧窑啊?”,“他怎么还不死啊?”,“他终于死了”。如果学校在看影片之前多少在同学们中作一些关于影片的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的宣传,我想就不会有同学们这样的对话了。

我们并不反对在某些阶段,比如毕业年级,学校教育向智育方向有所偏重,因为这是大势所趋,其改善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一定要强调,德育与智育在整体上的统一,不能永远的矛盾下去。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要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让这个计划与智育工作相统一、相吻合,这样就可以使二者共同开展起来,互相促进。

三、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而在家庭和社会上往往出现偏重的现象

家庭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

下面我在就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赘述几点:

一、智育放大胆子,德育放下架子

开门见山地说就是抓教学的别整天为着分数和名次不敢搞活动,胆子要放大一些。加强德育工作可能是会疏忽了教学,但这只是暂时的。真正的成绩,还得依靠良好的学风,而良好的学风来自学生们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来自正确的德育教育。

而抓德育的别老是站在讲台上,坐在广播室里,不接触学生,不深入班级。德育工作应该也像教学一样:有创新,有发展;有集体授课,有个别辅导;有新课,有复习,有作业。怎没讲呢?创新在于形式,多搞些活动;发展要跟上时代,洞悉社会发展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集体授课就是宣讲、倡导、营造舆论导向,让绝大多数人明白真善美、假恶丑;个别辅导就是让好人好事发扬光大,让坏人坏事受到批评;新课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教育主题;复习就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作业就是要对学生有要求,有检查,又评价,不能让德育教育就像一阵风,好像社会上说的“雷锋叔叔,三月来了四月走”。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德育和智育在各自的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实随处需要对方的支持与配合,二者的关系将更加融洽。

二、德育智育成一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二者的拼合,而是有机的整合,具体体现在: 1. 教育形式成一家

课堂上不再只有讲课、做题,多让学生谈体会,谈学习心得,这就是教学中融入了教育,教育走进了课堂。学生们可以从学习中体味到“勤奋”,“刻苦”的平直对学习有着多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还要让班校会不再是班主任一言堂,要结合实事,让学生们自己参与设计,融知识与思想为一体,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教育者成一家

这一点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只是个授课的机器,“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作为办主任,再带好班的同时也要钻研业务,因为学生只有对一个有着高超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学科知识的教师才会产生信任与崇拜,才会信服她的教育。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

三、德育智育相互协调,核心都是学生

学校也好,家庭社会也罢,德育和智育难免会有矛盾,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这时候怎么办?有的老师为了给学生多讲到提放弃了班会的教育机会,有的学校为了高一次活动耽误了不少课。我们不能马上就做出判断,来给这些行为下定论。最终我们要看这些行为是否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利。如果有利,偶尔的谁给谁让个路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教条化,因为协调不只有一种方式。二者要协调发展。

下载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改革中小学德育和智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关于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 德育课程创新 道德文化 综合性 实践性 回归生活 [论文摘要]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

    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

    走出重智育轻德育的误区摆脱了对智慧和道德教育的误解多年来,我们的父母都特别注重儿童的知识教育。从孩提时代开始,小孩们就学会了更多的单词和更多的唐诗。他们会计算几个数......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

    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

    德育改革

    德育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力量 ——回归德育本质的班级文化建设 常州市北郊初中 陈小平校长 当一个人怀抱着某种使命,并运用智慧努力去实现这种使命的时候,平凡的人就更精彩起......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德育

    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为了更好地反映世界德育改革的大趋势,体现德育新理念,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以往......

    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摘要: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说明了......

    中小学德育大纲

    中小学德育大纲 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它贯穿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