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论当前教育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
——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摘要: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说明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育人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德育常规工作各个学校是常抓不懈,好与坏是一眼看穿,但它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是面上的工作;而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渗透才是德育工作的瓶颈,属内在思想转化的工作。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我个人认为: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时,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并寻求良好策略加以解决?
关键字:品德教育、思想转化、教师、学生、家长新时期新面貌,当教育新课程改革忽如一夜春风千树万树梨花始盛开时,我们的教育专家雄心勃勃,大有展露拳脚之势,要好好将我国的教育体制来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拯救沉浮于应试教育的万万家庭和万万学子。你瞧,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让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也的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是,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时,素质教育变得那样微不足道,应试教育却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又是什么呢?我想,要想探究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得了解一下“瓶颈”一词的含义。
“瓶颈”一般用来形容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阶段就像瓶子的颈部一样是一个关口,再往上便是出口,但是如果没
有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有可能一直被困在瓶颈处。“瓶颈”在古代意为梏桎(即桎梏。束缚手足的刑具)如:中罪桎梏。――《周礼·秋官·掌囚》;郑玄注:“在手曰梏,在足曰桎。”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吕氏春秋·仲春》
于是,人们常用“突破瓶颈”来表达寻求解决困难的意思,比如人口众多而普遍素质不高是我们国家发展中的一个“瓶颈”。像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版,其他的板再长,也没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短的这块木板就是这个桶的颈瓶。在电脑中,即使CPU是最先进的,但内存很小,或硬盘很小,那么,这台电脑也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时可以说内存与硬盘就是这台电脑的运算速度的颈瓶。广义的颈瓶指的是限制某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个人认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瓶颈问题应当是: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存时,德育与智育谁主沉浮?应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分析并寻求良好策略加以解决。记得我校在去年十月中旬,裴校长从王家山小学请来了一位中年女教师鲁老师,她不仅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清华母亲。那天,我们组织了1-6年级部分家长聆听了她的讲座。内容丰富,事例生动,语言通俗、道理浅显易懂。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鲁老师的一句话:学生不成才没关系,但一定要成人。特别是男孩子,成绩好,心理不健康、品德不好,对社会就是一大公害,如马家爵之类的问题大学生。所以成才首先得育人,也就是德育为先,智育在后。俗话说的好:“千头万绪抓根本”。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我认为是抓学生的成长,就是育人。而学校德
育工作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形象说明了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育人不是简单的一项工作,而是一项工程。德育常规工作各个学校是常抓不懈,好与坏是一眼看穿,但它只存在于外在形式,是面上的工作;而思想品德的教育与渗透才是德育工作的瓶颈,属内在思想转化的工作。下面我将具体分析此问题并谈谈解决的策略。
一、育生先得育师,在教师群体中树立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这孩子思想有些问题,得好好管教了。”这时我们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会焦急万分,不管三七二十一,轮番轰炸,先批评再说,至于学生听进去多少,就只有学生自己知道了。试问,这样的说教与不说又有何区别?表面上学生被训斥的是低头“认罪”,实质上是转身忘他个九霄云外。当应试教育还挡在素质教育前面的时候,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一个小小音符、、、、、虽然我们在日常常规管理中无不把德育说得如此重要,言辞中总缺少不了“德为先”,“思想第一”等字眼,而真正回到学校中一切又恢复原样,正是应验了大家伙说的那句话:“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什么都不要”。即使是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的日子里,应试教育仍旧是搞得扎扎实实的,因为我们的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一心扑在了教书上,育人吗?容后再说吧,出现问题再解决吧!由此看来,要想教育学生,首先得教育教师,让教师认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些老师(包括班主任)虽是明理其中的深远意义,但是
在如此耗时和艰巨的长期任务前他选择了逃避和冷淡。德育效果显现的长远性和德育工作的烦琐细碎让一部分教师选择了随大流或是放弃,不如抓应试出成绩效果来得要快和显著。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一方面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理论,如大量阅读德育报刊和辅导员杂志,从思想上解放出来,让我们共同认识到德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的事情,更是我们所有在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另一方面,就是让我们教师从实际的行动出发,关注身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一颗饱满的热情和爱心真诚地教育学生,面对学生的错误能理智的分析,做到包容与宽容,但绝不纵容学生的错误。
二、转变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力量。
分、分、分,现在成了学生家长的命根。尤其是城里家长的思想是对子女成绩上的关注远远胜过一切,只要是孩子成绩优秀,其他什么都可以不顾。至于在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出乱子就可以了。不仅如此,除了校内的文化课程不能落下之外,还得在双休日里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孩子累的身心疲惫,他能拥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吗?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九岁女孩写保证书,长大没有特长,不怨爸爸妈妈。”教育专家认为,课外培训只有建立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些家长盲目跟风、功利思想严重,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点,只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如此多的学业已占据了孩子太多的剩余时间与空间,做父母的又能在什么时间里和孩子沟通与交流呢?有些家长不愿甚至是
制止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和合唱比赛,总认为这些是不务正业,荒废了学业。学校德育离开了家长观念上的支持。
分析原因,主要来自于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任何一个学子要升入大学必须要经历中考和高考两次大考,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考试还是选拔人材的最佳方式,而考试就必须以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因此我国的教育出现了以应试为基础,以素质为形式的不良现象,于是德育与分数教育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地位的旁落不难找出其中深层的原因。
三、尊重学生,学会倾听。
也许是出于带过低年级学生的缘故,每次看到学生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时,我都爱微笑地观赏他们,这里的观赏心情如欣赏一件美妙的艺术品。看着他们无忧无虑的样子,个个像欢快的小鹿,他们在一天一天茁壮成长,一天天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着。孩子们见到老师都很有礼貌,无论你是否带过他课,见到你都会身体前倾,头一低:“老师好!”我很乐意接受这一声亲切的问候,也礼貌地回敬一句:“你好”或“你们好”。令我最为感动的是有一次,在水池边洗手,一年级的一个小男孩走过来向我问声好,我也习惯性的向他问声好。他听到之后,小嘴裂开了花,眼睛眯成了缝。转了一圈,又向我行个礼,只不过加了个字:“杨老师好!”,再折回身,又加了个字“杨老师你好!”连喊三次,让我应接不暇。最后我连忙说:“老师听到了,谢谢你,快回教室吧,你真懂礼貌!”听完这句话,他才心满意足地奔回了教室。
通过这件不起眼的小事,让我感到一年级孩子的纯真、幼稚与可爱。而相比之下,五、六年级的学生思想却要复杂的多。去年刚开学的一个星期,我听到文明监督岗的成员(也是大队长)——陶玲同学不愿意担任文明监督岗的小组长。当时有些不解,身为大队长更应该挑起这一重任,带好头,起个表率作用。于是,我找到了她,她支支吾吾不愿详说,我变换了语气和说话的方式:“身为大队长,你更想把这一工作做好,既然不愿干肯定有你不得已的苦衷,能否说给我听听呢?”最后,她主动道出实情,我也在征求她的意见之后,同意她放弃这份工作,勉励她做好其它的事。现在,她的心结打开了,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的活动,她都能积极参加并做的很出色。
四、抓住教育的契机,适时对学生展开教育。
上学期,我校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科学视野,组织六年级的学生参观了二中的天象馆、地理生态园和科普展示室。为了节省时间,我校租了一辆大客车接送孩子们。上了车,学生们叽叽喳喳,回来时,原本排着队伍的学生看到车子停在校门外,并且前后车门打开,于是个个争先恐后地冲进车内。老师的大声阻止此时显得是那样的柔弱而又力不从心。在车上,班主任老师大声质问:“看看自己身为六年级的学生,简直太没修养了,平时老师怎么教育你们的?”学生默不作声,突然传来一个六(2)班钱亮亮粗犷的声音:“来时,我们排在后面就没坐到座位了,回来,我们又排在后面,那不便宜了女生了吗?”听到此话,我也很愤慨:“你们看老师来回都站着,你想过给你的老师让个座吗?”他很不耐烦地向身旁的同学发
着满腹牢骚。是的,高年级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他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他们已有了自己的思想。回到学校之后,班主任老师在班级临时上了一节班会课,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对与错。在第二天,参加合唱比赛的路途中,学生与昨天的表现简直是天壤之别,学生之间懂得了谦让,男生谦让女生,女生谦让给老师,老师之间也互相谦让,整个车内的气氛是那样的温馨与和谐。
我们知道,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是灌输式的传道,学生听过记多少,会做多少却不得而知。正如一位教育心理学专家说过:当你滔滔不绝而孩子沉默不语或点头称是时,并不意味着你的说教学生会听进去了。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知道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式的,因为书本中的事例离学生遥远而不可及,只有学生身临其境的事例教育起来才更有说服力。当然,对身为教育者的我们来说,更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时,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如果没有这次的“坐车事件”也不能发现学生品德上的缺陷,正因如此,班主任老师抓住了这一生动的事例,捕捉到品德教育的良好契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了正确对待。
杜威曾指出:“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是的,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我们知道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方能为范。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更要重于智育,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感悟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吧!
第二篇: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明白其危害性,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将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智育
误区
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随着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其核心。顺应这一潮流,我国也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势必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智育能力和德育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下本人从几个方面谈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外,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团体活动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和德育是共同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如果说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总体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
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体目标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维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正常人,社会中每个正常的个体都是身和心的统一,每个个体要求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高尚之人。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学生思维、情感、记忆和人格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化
我们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或是将心理问题德育化的两种错误的现象。有的教育者在学生出现违纪的时候,特别是经常犯同一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该学生会不会有心理问题?由此而放松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甚至对他们特批,不对他们加以严格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当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也是从德育方面加以考虑原因,而从未思考过学生极有可能出现的是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德育化,从而混淆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二)重智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
课程改革后原本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现在却要用半年的时间上原来一年的课程, 课程更显得紧张。很多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心理焦虑。但是教师只管赶进度, 管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许多授课教师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他们只管上课,殊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很多学校对每次的月考尤为关注, 特别是到快毕业的时候, 学生在一轮又一轮的模拟大战中苦苦挣扎着, 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试卷等待着他们去“品味”, 班主任、任课老师和领导两只眼睛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哪里有时间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25%-35%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在刚刚开办了心理咨询室的时候,老师本想没有多少学生能来,结果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前来咨询,这从反面说明了当前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现象。
(三)把德育问题孤立化
在目前的对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学校习惯于德、智、体、美、劳的评价,找不到心理教育方面的评价。更有甚者,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德育问题孤立化。有的班主任老师把学生的违纪问题全部归结为德育问题,他们没有从心理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动机,单纯地从德育上来教育学生,其收效甚微。有的授课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不想听课了,就马上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德育问题,就向学生的班主任打报告,而不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了起来。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一旦出现了德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要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否学生因成绩长期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或是心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联系智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加以考虑,而不能将德育问题孤立化。
三、上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认识误区在现实的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危害性
(一)混淆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将严重地影响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中学生出现的是心理问题,而我们却用正面德育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就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针对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对中学生教育的时候,即要将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又要将它们联合起来来分析问题。如果将二者混淆起来,我们就难以对症下药,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重智育而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将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激烈的竞争难免让有些心理脆弱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在将近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考试前夕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现象;有的学生长期睡不着觉,甚至出现头痛和神经衰弱;有的学生考试怯场,一遇到考试就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如果我们教育者只重视智育教育,从不对学生加以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将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有的中学生会出现一种封闭心理,他们不愿意和外界沟通,甚至是我行我素。很显然,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也影响着教育要让学生在教育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一教学实质的实现。
(三)将德育问题孤立化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中学生出现德育问题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心理原因、智育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如果仅仅对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以正面的德育教育来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加快问题的迅速解决。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德育、智育的教育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出上述存在的误区,明白其危害性,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将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第三篇: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
关于运用各门课程德育资源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方案
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我校就如何运用各门课程资源,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简称“三级”课程,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严格执行《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课程计划》,开齐开足所有规定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文化课程,音乐、体育、美术等技能课程,教学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活动课程。同时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科大讲堂和经典诵读。课表一经制定,没有特殊情况不能变更,不得随意换课或者改上其他课程,确保每一门课、每一节课都能按照课程计划落实。
二、突出德育为先地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课程计划中,一年级每周开3节品德与生活课,二年级每周开2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备课和撰写教案,认真上课,充分开展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年级每周开出一节班队活动课,作为少先队活动的阵地,开展主题教育;每年级每周各开出1节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热爱劳动、关心他人、热心社会,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加强学科德育渗透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道德教育、孝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核心,德育因素或蕴含于教材中,或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因此,实施学科德育渗透有三条途径: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各学科进行德育时,应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二是教学方式的水乳交融,即在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避免单纯的说教。我们反对纯技术性的学科教学,也反对将其他学科课上成品德课,从而失去了学科本位。
四、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作为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善于利用本学科教材挖掘德育资源。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挖掘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备课时应深钻教材,于平凡处发现闪光点,于肤浅处提炼深刻点,努力寻找其中的育人契机;二是挖掘教学内容外的德育因素,如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寻找与教材类似的或起补充、拓展作用的资源;三是挖掘第二课堂的的德育因素。利用早自习、午自习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或读报、听广播,了解时事新闻;支持每周的升旗仪式,为主题教育和活动开展提供足够时间;重视阳光体育锻炼和眼保健操,开展各类运动会,关爱学生身心健康;鼓励学科组举办学科节,如语文的诵读与演讲,数学的生活数学竞赛和玩转魔方,音乐的合唱比赛和器乐比赛,美术的绘画比赛和书写比赛等。
五、重视综合学科教学
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要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努力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成绩,让学生得到一流的智育;对于其他的综合课程,要加以重视。首先是保证每门课、每节课都开设,都上好;其次是建立完善学科组制度,在原有科学组、体育组、美术组、音乐组的基础上,增加电脑组、思品组,让综合学科尽可能专职化、专业化,有利于凝聚组内智慧,形成“我的学科我能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更加全面、专业、快乐的美育和体育。第三是尽力上好综合实践活动,发挥其综合性的优势,让学生的智育、德育、美育、体育得到协调发展。
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有效教学逐步过渡到追求更为高效的课堂。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做到组织教学有序、纪律严明,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营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手常举,口常开,脸通红,眼发光”成为一种常态;要达到“本真”的教学状态,学科教学特色明显,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扎实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关注,得到成长;要提倡“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科学处理“教”与“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切实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纠正唯智育的倾向。在作业训练方面,提倡少练精练,作业尽量当堂完成练习,严格控制家庭作业量;推行考前三天不布置家庭作业,节假日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代之以实践体验类作业;使作业逐步向“布置科学、题型多元、质量结合、注重创意、批改规范”方向迈进。组织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交流分享会,在交流中学习,吸纳,提炼符合班级和自身教学实际的行之有效的作业布置方法。通过多种措施,让学生学得既扎实又灵活,既轻松又快乐,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以上要求,希望全体老师认真学习,悉心领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切实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论当前教育发展形势
直面我国教育现状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形势及改革发展方向
【摘要】在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教育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直面我国的教育现状,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我国现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本文主要从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形势入手,浅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式及改革方向。
【关键词】发展形势 工作方针 改革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历来是一项关系国家兴衰存亡、影响民族历史进程的大事。教育,当今这个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显得更为重要,也自然备受世界各国所关注。在我国,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完善、教学体系的日趋成熟、教学规模与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整体教育形势发展良好。在我国迈入“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国的教育教学也迎来了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如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彻始终;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等等这些成为了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问题。面对依旧严峻的教育形式,我们只有针对我国的发展现状,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教学方针,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将国家的教育政策与各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上大步前行。
一、正视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全球的教育呈多元化发展。各国的教育投入显著增长,我国教育也已取得辉煌成就。教育的外部条件明显改善,内部条件亦逐渐完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历史性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追求好的教育。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正站在新起点上,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一些矛盾逐渐显现,教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民生工程,被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教育对改变个人命运、创造幸福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
这些无不表明基础教育的在我国教育体制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面对当前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和现状,基础教育无疑成为解决我国当前教育问题的核心关键。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方向,体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规范发展;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我国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新问题下的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2011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重要讲话上,深刻阐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要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教育优先发展是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种高度是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经济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没有教育的大发展,就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不会有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不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动力,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环节。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都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关心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素质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趋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动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培养。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形成新课程观。
(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知识社会,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前所未有的重视,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育人理念的关键因素。以往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它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应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以促进公平作为我国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实现教育公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化解“择校热”,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师资调配、教学管理,师资和资金向薄弱校区倾斜,以彻底转化薄弱学校,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其子女入学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各地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市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与此同时,也要推进教育质量的公平。“教育质量公平”是教育理念的理性归结,是教育公平的实质和深层次要求。开发恰当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有效、客观、准确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不忘记学习,善于学习,具有学习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进一步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进一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着力解决教师素质性问题。广大教师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方针。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关注正由硬件的发展转到高度关注教育质量上来,家长的需求已经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必须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紧紧抓住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必须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才能解决人民群众期盼的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活力。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推进改革创新,有序开展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局面,切实解决突出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面对新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坚持科学发展,把教育放在全局中谋划;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群众最关切、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上一个崭新的高度。
作者介绍:曹丽
第五篇: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浅谈学校教育中智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的确,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首先涉及到最核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后来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如看电影、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而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技能。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古话说:“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想来说的就是“书”与“理”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理。用现在最新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科技以人为本”。任何丧失了伦理道德的科技终将失去它“第一生产力”的光荣称号,而任何伦理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那么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事实是,德育和智育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在很多时候,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式来完成,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好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对人民的民主与对敌人的专政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限于现有的中国教育体制,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但从整体上来看,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接受德育和智育的双重教育,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于一个社会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二者同等重要,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而人才既要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在教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计划。但家庭和社会不同于学校,特别是家庭。他们更多的教育行为是不符合教育原则的,也更不会制定什么教育计划。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的强烈干扰。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思想品德却不闻不问,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社会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考上重点高中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唯一合格的标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庭,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高分低能,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现象。
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爆炸”,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人才竞争和经济竞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育教学“诸育”中,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对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错误的把“以教学为中心”等同于“以智育为中心”,并以“中心”代替了“核心”。实际上其所谓“中心”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如政治、体育、音乐、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教学为中心”与“德育为核心”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的教学。在这个“中心环节”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以德育为核心”的正确规律和教育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三项基本任务”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以德育为 核心,为目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德育”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育”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育”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德育服务于智育”,而是“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固然,德育离不开“诸育”。智育同样不能与“诸育”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诸育”皆不可偏废。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做到“德育为先”,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孤立、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智育,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但在现实教学中,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轻视了品德培养,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德育”对教育乃至对整个社会综合、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在这种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
环境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必将继续发展和提高其思想品德。积极向上的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就是德育过程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正是学校教学历来倡导的外因转化为内因的“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沪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是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
二是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三是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语文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
治,促其转化。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
智育与德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教师的热情,更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播下的火种,不只是用打火石临时打出来的,而是在他的思想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燃烧着的,惟有在这种情况下,他才会点燃学生的思想之火。”“教育者对少年的心灵施加意志影响的艺术在于,要使少年在了解自己职责的同时,愉快地自己对自己下命令,自己对自己提出要求;要使您,一个教育者,用人的责任感的道德美来吸引和鼓舞少年,要有一种严厉的、必须无条件服从的纪律,这种纪律与鼓吹宽恕一切和抽象善行是势不两立的,并且要使这种纪律成为少年的自我肯定和他本人的道德力量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