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问题识别
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问题识别
【摘要】 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差距,本文应用精益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并根据精益理论的框架,分析出了学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有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为进一步构建人才模式提供基础。
【关键词】 精益理论 价值流 人才培养 问题识别
就业问题是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在高校生源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大部分学生能否到找工作、以及能否找到好工作成为非重点大学所必需面对的问题。虽然国家、学校、社会都在关注此问题,但是我们能够观察到一种现象: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对口的人才,出现招来的人要反复培训、或招来的人干不长以及岗位招不到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到了找工作时才发现没有相应的能力。用人单位需求与大学生培养过程相严重脱节,企业所需要的价值,没有在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出来。本文试图用精益理论,从企业所需价值角度,分析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的价值流,进而发现各种浪费,指出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典型问题。
一、精益理论与大学人才培养过程
精益是美国学者沃麦克在研究日本丰田生产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该理论不仅仅适用于企业,近年来在医院、金融机构、商业领域均有应用。该理论核心思想即消除浪费创造价值。此处的价值是客户关注的价值,围绕客户关注的价值可以针对生产或服务过程中的价值提供过程,识别出关键价值流,针对关键价值流,消除浪费,让价值连续流动,在连续流动的基础上,在客户持续拉动下准时的提供各项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是通过追求卓越持续改善来实现的。
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其客户是企业、政府、学校或者是成为创业者。用精益理论来分析,首先需要识别出不同客户群体所关注的人才价值;然后围绕这些人才价值,来识别核心的价值流;消除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价值不清、目标不明导致的时间浪费、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学习效率低下等各种系统浪费;进而能让价值连续流动,大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在不同阶段,连续不断的提供相应的价值,使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根据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价值,及时地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也就是说能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及时提供相应的服务。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改进,追求卓越。
二、大学生求学过程典型价值流
通过对相关高校的观察研究,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流普遍性特征如下。
大一刚进入学校,带着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鲜感,很多学生积极投身于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刚入校,还保留着高中学习的惯性,能够比较积极的学习,新生学生出勤率较高。这时,学校里会组织一些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学生抄抄简历,随便写写,也就是为了应付任务,总之学生处于一片懵懂的状态。老师按部就班的上课,课上偶尔讲讲大学生就业比较难,学生需要主动参加实践。大二开始,大部分学生还主要以学习为主,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学生继续在社团里、学生会里工作,培养组织能力。但此时,一些学生因为觉得大学课程没有意思,开始逃课。老师仍然按部就班的上课。大三学生,有些专业重新分专业,形成新的班级,经常出现新班级里学生们很少交流、沟通,各忙各的。一些学生觉得专业课有点枯燥,开始逃课。一些学生开始为了找到好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下半学期,更多的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大四学生,学生开始直面找工作问题了,这时候通过投简历、面试,很多次的失败后,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去应聘,才发现很多能力自己不具备。而这时,学校对着学生说,赶紧找工作,学校要就业率。学生匆匆找了工作,不满意再跳。
即使优秀的学生,也存在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尽管他们大学期间很努力,且获得了很多奖项,但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毕业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即使优秀同样面临无法找到合适工作的境遇。比较而言,另外特别优秀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扭转价值流的流向,给自己创造了一片天地。如有一个学生,大一的时候,只身一人到杭州,找到阿里巴巴公司,说他非常想进该公司。该公司相关人员不接待该生,在该生软磨硬泡的情况下,阿里巴巴的人力部门人员接待了他,给他了一张招聘要求,对该生说,只要你能满足如下条件,两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录用你。该生用两年的时间,围绕着招聘条件,学习了很多知识,同时因为涉及到很多跨学科的知识,学习过程还获得了很多朋友资源。大三上半学期,该生参加阿里巴巴的面试,尽管应聘同一岗位的还有很多211、985学校的学生,但该生在300名面试者中成为20名录用者之一。
而从学校提供价值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求学的四年过程中,学校仅仅只是按着课程体系,多年重复地提供同样的课程,老师教授的知识更多的侧重书本的知识,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只能通过学生自助实践得以实现。讲台上的老师各自关注的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学生人才培养整体效果起怎样的作用,缺乏整体的思考。学校机械地按照学校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提供价值。
三、典型价值流过程中的问题识别
根据对大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以及学校提供服务的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1、未有效识别用人单位需求,即客户价值
目前很多学生主要通过自己摸索来发现企业用人需求,通过只身一人的反复面试,经过很多次挫折,一点点摸索。有一些学生,反复摸索后,仍不得其法,匆匆找个工作。上述价值流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能及早明确价值流,很多学生的大学生活会更有意义,同时用人单位能够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此方面现在也开始逐渐通过应聘竞赛、大三大四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实习,但未有人专门对企业的需求进行研究。独立的市场化运作的比如51job等网站虽然在挖掘用人单位需求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但未在高校开展相应的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学生四年的求学过程中,缺少价值导向,学习生活缺少比较明确的目标。而从学校这方面来分析,企业日复一日的到学校招聘,学校提供信息平台或者会场让企业招聘人才,但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深入的交流,或者说相关的职能部门缺少与企业的深入对接,对于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特征只是初步了解,未建立系统的平台,深入分析需求,挖掘需求。学校缺少对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的了解,缺少对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学校更习惯于出于本位,按照自己理解的方式,更多的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
2、未有围绕价值设计课程、开展能力培训的人才培养价值流
目前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比如英语、各种数学课程、思想政治等课程组成,到了大三,开始学习各种专业科,另外还有一些选修课程。各学院讲述各自的课程,其他老师在上课时,开篇讲讲述课程应该有什么课程,但是课程应该讲到什么程度,相互之间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联系,未有人深入研究。总体上来看,课程之间缺少有机的结合,相互割裂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则必须按部就班的上必修课,根据课程的介绍,相互之间交流,选选课程,对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自己未来就业的关联性认识不清。
3、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不能连续流动
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导向,明确地价值流,各种价值存在重复、质量低下、大量无用知识积压、教学环节效率低下、质量过度的情况,价值无法连续流动。
以工商管理人才为例,企业需要掌握工商管基本框架,在做事态度、工作习惯有初步职业化训练的人才。现存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知识过度提供,比如说库存管理知识中的高深的库存管理模型,涉及很多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假设条件不存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授课过程中,缺少联系实际的分析,更多从理论角度,而这些理论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企业中很少存在,很少有完全按理论模型应用的情况。大量知识积压,进而彻底变成无痕迹。教授的微积分知识、运筹学知识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很少有应用的可能性,而这些知识通常需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通过,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就是囫囵吞枣,充其量把这些内容当作信息存储了起来,时间久了,无任何痕迹。知识重复讲述,各门课程之间,很多知识相互交叉,一些知识重复讲述。比如简单的二八原则,营销课上、工业工程课上、质量管理上、运营管理上,其它课程也会涉及,同一原理讲述四遍以上。教学质量低下,由于没有面向就业等关键价值指标的约束,教师上课评估指标,只是学生打打分,学生来就无价值导向,打分时更多地从个人兴趣角度出发,评价标准宽泛,评价信息未真实反馈给教师,反馈给教师,没有明确的考核机制,教学质量处于失控状态。教学环节效率低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摸索教学经验,缺少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的平台,教师之间教学水平差异大,教学活动本身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比如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不了多少内容,重复讲些知识点,一些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缓慢等等。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学习的知识存在割裂性,学生无法理解这些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与最后就业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兴趣相对淡漠,或者积极学习,但也缺少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关联性认知。
4、无法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
由于缺少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未建立围绕用人单位需求的价值流,缺少这种跟随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调整的观念,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学校仍旧提供同样的人才,而且提供人才的质量变异性较大。学校变化缓慢,五年一次调整授课计划与大纲。调整时,由于缺少明确的价值流,缺少用人单位需求的导向,有时课程体系作大规模的变动,变动后仍然存在与市场、用人单位需求间的差距,而变动后,老师需要做根本性的适应性调整。
5、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
学校里缺少面对市场压力的持续变革,追求卓越的动力与习惯。学校里相对封闭,与市场或者说社会接触相对较少,整个环境比较稳定,温水煮青蛙的现象随处可见。由于缺少压力,或者说压力主要来自于发表论文,很少有教师在人才培养、授课方面持续的追求卓越。精益里的核心概念为持续改善,在学校里,缺少用人单位的价值导向、缺少过程的监管、缺少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缺少其他学校的标杆对比,很多人对教学、学生培养处于维持的态度,维持不了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习惯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学生,而这种观念上的影响,行为习惯的影响,对学生未来就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从精益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的培养过程,其存在价值不清、价值流不明、价值流中存在系统性浪费、未实现用人单位的价值拉动以及缺少追求卓越的变革理念与习惯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基础上,未来应进一步从精益角度探讨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问题。
(注:本文系天津市教委高校本科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C03-1102。)
【参考文献】
[1] 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精益思想[M].商务印书馆,2005.
第二篇:推进6S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SHAREFORD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推进6S过程中的典型问题
提问1:车间开展6S活动,但一直感觉仅仅是表面工作,总是不能深入,宣传工作也很难展开。究竟是哪方面出问题了?该怎么解决呢?
回答:首先6S推进是由表及里的,如果表面的问题看见了,都没有反应,视而不见的话,那深入是无法进行的。首先应该把那些容易做的、表面一眼就能发现的、容易出成绩的先做好,让现场有个变化,然后才去考虑深入。
深入6S工作主要考虑如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如行业安全标准化、车间人员效率、生产指标、人员保养降低劳动强度等等
宣传工作难展开,不到位?第一,有无落实宣传?第二,宣传的平台有哪些?员工看到了解没有?针对一线员工的宣传,建议多些放车间自己员工的案例或同行业的案例。
提问2:领导有心做好6S,我们也尝试做了不少宣传动员工作,但整体的参与度不高,热情总是上不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回答:如果一开始就要求100%的参与度,难度是点大的,切忌操之过急,6S导入初期肯定有部分员工不理解,持观望态度的。建议车间可以制定一个目标,第一个半年推进参与度设定多少,下个半年多少,循序渐进,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逐个击破。
其次,通过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员工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营造氛围和制定激励机制,会有比较好的收效。
可能有人说,知道是什么原因,也有解决对策,但车间或厂里不能或不方便解决。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把在能力范围内的先实施,等出了成绩,邀请领导过来参观,借这个机会再提一提困惑,让上级领导给予支持。也可以借力,借助咨询老师的力量,把困惑提出,让咨询老师跟厂领导谈一谈。
当然,还要多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向那些6S工作做得好的典型借鉴推进经验。
提问3:6S推进有一段时间了,推进办每次检查前,各车间才会有意识地去做,渐渐变成应付式。总是抓一阵,松一阵,6S始终不能做到常态化。
回答:先思考一个问题:车间为什么会应付?如果主管部门或相关领导没有把6S当重点工作来
TnPM设备管理一站式解决企业人-机系统难题 官方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SHAREFORD INTERNATIONAL CONSULTING GROUP COMPANY LIMITED.抓,自己也是检查应付了事。主管部门应付,那车间肯定应付,车间应付,那员工肯定也就跟着敷衍。6S活动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作,领导的重视非常关键。
推进办须建立机制,制作图文并茂的标准,定期检查、评比、汇报、宣传(可以和其他检查评比汇报放一起)。
提问4:现场6S的效果总是很难保持,过一段时间就恢复原状。回答:之前做的好的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个和问题3有点类似。
6S每月的检查分定期检查、领导带队检查、不定期抽查几种方式。6S标准是否合理,这个建议试运行期暂不考核,待一到两个月后确定没问题,再形成图文并茂的标准。形成一个,标准一个,固化一个,检查增加一个。对于没有纳入标准的,有问题就提出整改,无须考核。形成标准后固化,再循环。车间6S检查评比之后,通过看板、内部邮件等形式及时公开结果。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部分6S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混乱,没关系,不要为了6S而6S。关键在于工作完成,离开,下班之后,一切物归原位即可。
本期作客老师:
谢宏明
学府咨询(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资深顾问
专注于TPM/TnPM管理体系。对现场改善、效率提升、品质改善、员工士气提高、自主维护的在线开展和组织小组活动。具有丰富的实操经验。
TnPM设备管理一站式解决企业人-机系统难题 官方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伴随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扰在所难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估计要客观,不要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就夸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在谈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这样说。
A 大学生成长中伴随的问题
问题:具有新特点
樊富珉教授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心理是比较健康的,有一般心理困扰如恋爱、学习、交往问题的占20%至30%,对正常学习生活明显产生影响、有严重困扰的约占7%至8%,患精神疾病的不到1%。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心理障碍,而是走向成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如果主动关注、及时调节、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樊富珉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往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求职择业等几个方面,近几年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自杀问题。大学生自杀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自杀率总体仍低于社会自杀率,不到十万分之十。但是遇到问题就自杀或者他杀,对生命的不珍视也反映了大学生中一些人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挫折、缺乏危机应对办法。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网络依赖问题。有研究发现,60%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一天上网六七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主要用于玩游戏、聊天等,这势必影响作息、健康,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和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生涯发展问题。大学扩招使更多的青年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应该看到,工作岗位毕竟有限,不少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出现从未有的盲目考研热。低位高就使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受到冲击。考上大学就是为有好的未来,而上了大学又感到未来渺茫。
性问题。随着社会开放,人们对性开放和接纳程度有所提高。北京大学不久前做的中、日、韩三国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发现,在对性问题的态度上三国青年没什么差别,对性行为的包容者高达89%。对性问题更包容预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确实增多。
贫困生。专家研究发现贫困生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经济压力会带来不良心理反应,如自卑、自我封闭、孤僻等。如果贫困生能客观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可以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但如果引导不当会引发问题。另外,对贫困生的政策上有不当之处:一说到帮助贫困生就是捐款献爱心,一部分贫困生觉得是被施舍,而一部分人拿到金钱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自立自强教育不够。
中学:心理问题潜伏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连续8年进行的滚动调查表明,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施钢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在中学就有,主要是:生活适应问题,中学时就适应能力差;学习问题,由于大学和中学教学方式方法和要求的不同,中学是严格监督下的应试教育,而大学是相对自主的独立学习。导致进大学严重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中学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性格情绪问题等。这些问题被非常明确而单一的考大学的目的和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给掩盖了。进入大学这个缺少了监护、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面临新的压力、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使问题迅速爆发出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过度保护,导致依赖、被动、胆怯,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过度严厉导致淡漠、盲从、不灵活、缺乏自信;溺爱导致极端利己、骄横、情绪不稳定;专制导致消极、懦弱、无主见;过度放纵导致任性、不合群、不懂得尊重他人等心理倾向。这样的学生离开父母和家庭,步入大学学习生活,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便可能给这些学生适应新的环境和处理人际关系带来一系列问题。
中学性教育薄弱也加重了大学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宋京晶说:“中学性教育虽然在做,但总体上讲还很欠缺,学生的性知识大量是从黄色录像、网站、书刊上获得的,性知识系统的构建是畸形的。再加上受传统道德习惯和父母严格管束的影响,有些男孩认为手淫是流氓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担心接吻会怀孕。而有的又过于开放,拿两性间的事不当回事,导致了很多校园悲剧的发生。”
有些中学老师不懂得心理学,常把道德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老师批评学生不严格要求自己、态度不端正,实际上是学习障碍。
B 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问题
大一:适与不适
从中学步入大学,社会角色、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是开放性空间,多数学生第一次脱离父母、老师的监护指导,如不能很好地认识和适应变化,将会导致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在大学,无论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都与中学差别很大。中学教育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有监督,是他律。大学是粗放型的,没有监督,要自律。许多人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由放松导致无目标、无动力等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宋京晶老师说:“一年级主要是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如人际关系、生活、学习方法等的不适应。人际关系是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不知道怎么交往,人际交往技能缺失。一个主要原因是独生子女多,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缺乏同辈交往;再有是受教育背景与成长经历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家和学校是好孩子,大人不让到处乱跑,只要学习好就行,造成孩子性格内向,没有交往的欲望。即使有交往欲望也不知道怎样做,缺乏必要的训练和实践。”
为什么高校新生中大量产生自信心丧失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施钢老师认为:“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虽然达到15%,但能上大学的仍在少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当地是优秀的学生,他们不缺乏鼓励、支持和掌声。原来的佼佼者在大学里分出上中下,很多人保持不了先进,会突然出现自信心丧失产生自卑。”加上大学生普遍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年龄段,习惯上称为“心理断乳期”。这种心理上的失落感处理不好,很容易产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矛盾和混乱。这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给予关注的问题。
宋京晶老师曾接待过一个女孩小鹂。从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排在前面。好不容易上了大学,可同学们的成绩比自己的好,小鹂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她起初是割腕自残,后来不得不休学。她来咨询时讲,怎么上大学后压力还这么大?一个大学生会产生这种想法,一方面是家庭环境、教育有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压力只是被动承受而不是主动调节、转换压力。
大二:问题多发
根据樊富珉、王建中等学者对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大学二年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在大学四个年级中最高。樊富珉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于最近结束的一项对辽宁省3个城市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二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最多。另外,在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也发现,大二是心理问题高发阶段。
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主要是适应问题。到了大二,对校园生活、环境熟悉了,各种问题暴露出来。住在同一宿舍,有的同学长期不打开水,只管享用别人的劳动;有的同学经常用别人的牙膏不打招呼„„这些日常琐事引发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
爱情虽然甜蜜,但也会带来复杂、独特而微妙的情感体验,成为最容易产生心理困扰的领域之一。男孩小胡与同班女生小敏相互之间很有好感,可又怕谈恋爱影响学习,于是拒绝了小敏。没想到他心里又放不下小敏,每回上课老想看她,不让自己看又控制不住,逐渐泛化到不敢看女生。后来发展到不敢去上课。
大二评定奖学金时是心理问题高发时期。总有评得上和评不上的,有评得高的和评得低的,有的同学想不通。宋京晶老师说:“任何事情不可能绝对的公平,如果能认同还好,不能认同还带来很大问题。有时学生无法理解这些,往往把问题泛化成对社会的不满。”
现在考研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二学生已经开始考虑将来的出路。原本在大
三、大四才出现的压力提前释放到大二。在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新生和毕业生这两头,而忽略了对大二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这也是大二学生问题多的一个原因。
大三:爱的变奏
恋爱情感问题在大三比较突出。大
一、大二刚开始恋爱问题似乎比较简单,到大三有找新的朋友、与旧的分手,失恋问题;找不找的问题,等等。
宋京晶老师认为,大学阶段性生理成熟,而性心理相对滞后。性冲动与传统价值和道德发生冲突,造成大量性心理异常。出问题的多是内向、腼腆、害羞的好学生。男孩手淫后有犯罪感,导致自卑等问题,还会出现异性交往障碍、性别角色紊乱、恋物癖等心理障碍。这与长期性教育缺乏有关。另外发生校园性骚扰后心理健康预后工作也很重要,如女学生受到性骚扰怎样保护自己。
中国农大网上心理咨询时曾接到这样一个帖子:“我觉得自己不是人„„”原来男生小罗的朋友的女友喜欢上了小罗,小罗也喜欢这个女孩,但又觉得这样做不道德,形成心理冲突。咨询人员帮他分析,他与女孩交往的惟一障碍是女孩的身份问题,他把女孩的身份放在第一位,而把他们之间的感情放在了第二位,于是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观冲突。实际上他与女孩的关系是爱情关系,与朋友间的朋友关系是两套系统,女孩喜欢他是爱情关系,爱情本身就是两厢情愿的事,结婚以前是选择阶段,谁都有权利进行选择。心理老师的分析使小罗走出心理困惑。
大三除了情感问题,考研、就业压力提前,对未来规划、职业选择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女孩晓华成绩一直很优秀,但始终对自己不满意。来找宋京晶老师咨询是因考研压力大。她的一个同学今年考研考了400多分,她就想我明年考得不如他怎么办。
大四:去向何方
考研、择业是大四的主题。是继续升学还是工作,如何选择领域、职业?大四的同学在思考自己的前途,由此产生困惑。宋京晶老师认为:“一般大学把择业指导放在大四,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开始,是持续四年的全程陪伴。”有的同学没有主见,别人考研他也跟着考研;别人找工作他也跟着找工作,比较盲从。
考研的竞争也不亚于高考,考上了还好,万一考不上耽误了找工作怎么办;如果考上了某个工作机会也许会让别人抢去;研究生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吗„„如果不考研,毕了业是留京、还是去外地、还是回老家、还是作海漂„„与女朋友的关系是持续还是打住,自己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两个人的关系将如何发展„„需要分析、思考、抉择的事的确很多。
大四就业,首先是职业选择。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报酬又不错的工作实属不易。具体到面试,也形成一种压力,如怎样克服自卑心理,怎样见单位领导,面试技巧如何。有的人在应急状态下出现问题。像招聘会人山人海的情景本身就给人以压力,女孩看到一些单位的用人条件是:只要男生、北京生源、英语达到六级等,如果是外地女生可能会受到刺激,产生自卑。
C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王建中教授认为:“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困难、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从而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对学生心理行为关注、指导,有时几次或一次干预对他的帮助很大。男生小马爱上同班女生小琳又不敢表白,一年之后小琳有了男朋友,小马极度沮丧,学习成绩下降,生活价值丧失,总是过不去这个劲儿。他去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老师首先指出他爱上小琳是正常的,但他没有付诸行动,小琳在不知晓的情况下找其他男孩也是正常的,你受打击也是正常的,关键是未来如何发展,怎样看待感情挫折。大学生有很强的认知能力,经过启发会转换思维方式应对问题,使情绪、行为发生改变。如果不去咨询,小马可能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解决不了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咨询老师帮他理清思路,转换思维方式,很快摆脱了痛苦。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对咨询的认识越来越清楚了。心理咨询提供特定机会使来访者重新认识、评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学会新的适应方式。中国农业大学施钢老师介绍,中国农业大学从1998年开始就坚持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从2002年开始给一年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连续几年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的数据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人数很少,大约在1%至2%左右。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心理压力、心理矛盾和冲突,这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高校心理咨询定位在发展性咨询,面对的不仅仅是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要针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发展问题给予指导、帮助、训练,协助他们完善个性,增强适应,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把发展性心理辅导与训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个别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危机事件的干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主要通过课堂、讲座、社团活动、编演心理剧、编辑刊物、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等形式。一些学校开展了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团体辅导等咨询辅导活动。据各学校调查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
施钢老师谈到,国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此不了解、有误解。许多高校都有心理咨询中心,但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不多,认为有精神病的才去咨询。这点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区别大,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学生更明显。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首先是自己解决,其次是向同学求助,然后是父母家人,最后才是专业咨询部门。而在先进国家,大学生有了问题首先主动向专业咨询机构求助。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普遍认为,现在政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但到了各学校,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很多学校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专门场地,专业人员缺乏,工作不规范。有的学校只有牌子却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国外及我国香港、台湾的大学专业咨询人员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基本达到1比1500至2000,而内地大学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达到这一比例。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20年时间,人们对它的认可程度在提高,学生对咨询服务的需求在增加,但各校投入、建设跟不上发展。
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2年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现在,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希望上级教育部门能够拿出具体措施,使这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观点】生长痛——成长的成本
生长痛是由于儿童下肢骨骼增长较快,周围神经纤维、肌腱等组织不能同步增长而导致的牵拉痛,属于生长发育中暂时的生理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尚未成熟之间的不同步,也形成了一种“生长痛”——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这是一种发展到这一年龄阶段必然要遇到的情况,这也是大学生成长需要付出的成本。
大学生的年龄段正处于青年发展到成人的过渡期,既有对上一阶段身心发展的承接,又有本阶段自身的特点。这时生理成熟的主要过程基本完成,心理正迅速发育成熟而又未达到完全成熟。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成长课题。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成人意识逐渐形成,生活、学习、求职择业具有独立性,产生社会责任感。但刚从父母和老师的羽翼下飞出来,应对不同情况、承担各种责任的能力尚需要学习和掌握。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从这里走出来的人将成为社会的栋梁,这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将向何处去,这是大学生对自身与人生的思考;大学毕业之后找份好工作能够富足安稳地生活,这是父母的愿望„„承载着这么多的企盼,加上大学阶段繁重的发展任务,使大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应对出现困难。压力导致心理冲突、困惑、矛盾,比起身体来大学生的心理更容易出现问题。
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着社会的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就在所难免。这就是为什么每当有关大学生的案件被媒体披露出来,大学生群体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问,大学生的心理出了什么问题?
生长痛只要调理得当会随着儿童年龄增长逐渐消失,而且生长痛并不是发生在每个儿童身上。心理问题只要及时调节会很快消失,而且心理障碍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但是有压力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择业„„对于大学生来讲压力又无所不在,可是不经历这些,人又难以成长。这就是成长必须付出的成本,这就是“生长痛”。只有痛过之后才能收获成熟。(黄文)【咨询故事】弯路也向前
小路(化名)出生在军人家庭,父母工作非常忙,很少有时间与小路沟通,父母尽可能为他的学习提供方便条件。他在奶奶身边长大,奶奶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小路也懂事,学习很好,从不给大人找麻烦,只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
考上北航一个月后,他感觉住校不舒服,主要是不习惯住集体宿舍,也不知道怎样与同学交往。于是家里为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可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要到学校上课,就得与同学交流合作,这恰恰是小路的症结所在。后来发展到一坐上回学校的汽车,他就心跳加速,到了学校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最后不得不休学。
为使小路摆脱心理障碍,北航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马喜亭老师为他做了一年的心理咨询。起初马老师要求小路一周来一次,并给他布置作业,让他记录每天做的事。然后来咨询时马老师帮他分析哪些是快乐的事,加以强化;哪些是不快乐的事,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同时,家里为他找了一份工作,让他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
马老师还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小路对宿舍敏感,马老师让他一学期试着住一次,再往后一个月住一次。马老师建议小路,如果在北航上课感到紧张可以到别的学校听课,以降低他对学校、宿舍的敏感程度,逐渐增加在学校的生活时间。适应性增强了,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马老师要求小路注意体育锻炼,并制订每周的锻炼计划。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对身体、心理的恢复十分有益。马老师提醒他每天的锻炼时间要有弹性,而不是机械刻板地一定要在每天的某一时间锻炼。有时候订计划、做事缺乏弹性,当某一时刻不能完成计划时常常会产生失败感。小路喜爱音乐和书法,这有利于平静心情、减轻压力。
小路严格按照老师的安排完成作业。随着情况的好转,小路来咨询的次数由每周一次到一个月一次。一年后的一天,马老师告诉小路:你长大了,你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咨询可以到此结束了。如果以后遇到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老师。
小路像走过一段弯路又重新回到校园的大道上。他没再来找马老师。(文若)
第四篇:精准扶贫工作中识别贫困对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楚雄州双柏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探究
摘要: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贫困对象的准确识别是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终达成减贫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能否准确的识别贫困对象,就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扶贫工作的绩效。实施精准扶贫,全面落实扶贫对象精准举措,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四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没有得到帮扶。
关键词:精准扶贫、双柏县、贫困对象
前言
精准确定贫困对象,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真正把贫困居民识别出来,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公平的原则,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真正的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双柏县是国家贫困县,贫困程度比较严重,存在较多的贫困人口,在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识别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找出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双柏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的精准确定刻不容缓。
一、双柏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国家也不断的在加大扶贫力度,扶贫方式也是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楚雄州双柏县在精准扶贫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云南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在全省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就目前的情况看,楚雄州双柏县在扶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贫困对象确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双柏县必须总结2015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存在的问题,提高为后的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
(一)双柏县简介
双柏县地跨东经101°03'至102°02',北纬24°13'至24°55',东西横距95公里,南北纵距76公里,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双柏县位于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地处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处,东与易门、禄丰毗邻,南与新平、峨山交界,西与景东、镇沅相连,北与楚雄接壤。双柏县内无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坝,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9.7%。境内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对高差2390米。双柏县自然条件恶劣,特别是以大庒镇属于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由于经济落后,双柏县一直被纳入国家贫困重点县。距离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越来越近,然而双柏县摆脱贫困帽子却是很遥远。双柏县应该紧跟全国的步伐,必须加快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对贫困对象给予真正的帮助。
(二)双柏县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的方式
1、贫困状况调查,收集贫困信息
双柏县围绕“十三五”扶贫重点专项规划,进村、进户实地考察,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现状,通过有效手段、合规程序,把谁是贫困户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以各乡镇为基本单位,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带队,各乡政府与村委会工作人员协调,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统计各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收集贫困信息。
2、根据贫困信息分配各乡镇、村委会的扶贫人数
双柏县人民政府根据收集的贫困信息,根据双柏县总人口155251人的情况,锁定两个贫困乡,22个贫困行政村和有贫困人口的7个非贫困行政村,467个贫困自然村。确定全县精准扶贫的对象为5412户20194人。根据乡镇为单位,分配各个乡镇的精准扶贫人数,其中大庄镇为6234人、安龙堡乡为2874人、妥甸镇为3223人、鄂嘉镇为3172人、法脿镇为2730人、爱尼山乡为1409人、大麦地镇为371人、独田乡181人。
3、村民根据自身条件自由申请
村委会在当地宣传精准扶贫政策,让农民知道精准扶贫的内容,了解精准扶贫的申请程序与申请条件。村民根据自家的家庭经济情况,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的申请书,需要写明自家的年收入与年支出,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等信息。
4、各级政府评议,建档立卡
(1)村委会评议。通过入户调查、召开村民小组评审会,对申请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核实;采取适当形式,在村务公开栏对申请的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提出具体意见后,从中选出最贫困、最需要帮扶的村民,其中选出的人数与分配到的名额一致,将材料转交乡政府。
(2)乡政府评议。乡政府核实上报的申请材料,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及信函索证等,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对不满足申请条件的村民进行更换。乡政府领导在申请材料上签属意见后上报县扶贫办。不符合条件的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3)县政府评议。县扶贫办核实上报的申请材料,根据《双柏县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入户审核,经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签字后。对不符合申请条件家庭,委托乡政府通知申请人,并告知理由进行更换,对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进行建档立卡,确定为精准扶贫工作的贫困对象。
二、双柏县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对象确定不准确的现象
一方面双柏县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宣传精准扶贫政策时不到位,只是通过简单的下发文件到村委会,村长处,导致符合精准扶贫条件的村民不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申请的条件和程序,很多家庭存在严重经济困难却不知道如何去申请、何时申请而错失应该享受到的帮扶。
另一方面双柏县有些村委会干部。乡政府工作人员没有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方针,责任心不强,工作意识淡薄,传统人情关系思想根深蒂固,没有按照精准扶贫标准认真核定家庭经济情况,而是帮助亲朋好友上报,导致存在“人情对象、关系对象”的精准扶贫贫困对象,在双柏县这个问题比较突出。
(二)工作人员操作欠规范、欠透明现象
双柏县政府工作人员在审核精准扶贫对象时责任意识不强,态度不端正,过于追求简单化,造成扶贫对象确定操作欠规范、欠透明。主要表现在:
一、不通过民主评议的程序,而是由个别村委会、政府干部直接决定精准扶贫对象;
二、有些精准扶贫对象确定后未公示或公示时间不够就上报,导致好多村民对精准扶贫对象存在歧义;
三、有些村干部在贫困对象确定过程中怕得罪人,将村里有一定势力的人直接上报,违反精准扶贫政策和申报条件规定,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上报;
四、政府为平衡精准扶贫指标,搞“轮流”、“拆户”报;
五、有些村干部不参照扶贫条件规定,直接将邻村的数据当做标准,根据这些数据确定本村的贫困对象。
(三)选举贫困对象时村民不参与现象
双柏县居住环境恶劣,各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加之很多青少年都外出务工,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根本不关心精准扶贫这一政策,认为扶贫不可能扶到自己头上来。从而出现工作人员在贫困状况调查,收集贫困信息的时候,出现村民回避逃避现象,询问的时候发现不正面回答现象。召开村民小组评审会的时候好多村民直接不参与,根本不关心精准扶贫对象是谁。
(四)各家的家庭经济情况难以精准衡量的问题
工作人员在贫困状况调查,收集贫困信息的时候根本不能准确的衡量贫困对象的收入,只能看看他家的房子,存款来决定他家的贫困程度。导致无法精准的收集到各家的家庭经济情况,只能听取村民的描述来判断他家的经济情况。村民在申请精准扶贫对象的时候,他家的经济情况只能由他自己所写为准,无法去真实的去计算他家的经济情况,只好与其他村民、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来大概的猜测申请人的经济情况与贫困程度,从而存在较多的贫困对象并不是最困难,最需要去帮扶的。
三、精准扶贫对象确定不精准的原因
(一)确定贫困对象机制不够完善
1、贫困对象确定标准界定指标单一
双柏县2015年精准扶贫的对象的要求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800元以下,只看收入不看支出,是现在双柏县确定贫困对象的一个方式,但这不能科学衡量贫困户的贫困程度。有些家庭在重大疾病、子女上学或其他重大支出指标的影响下,家庭的可支配资源急剧减少,家庭经济急剧缩水,人均实际生活可支出严重下降,家庭经济情况急剧下降,需要得到精准扶贫帮助。很大部分精准扶贫边缘户存在实际需求,急需通过帮扶来度过难关,却因为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精准扶贫标准而被拒绝纳入。
2、精准扶贫界定标准模糊化
双柏县精准扶贫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人口,与城市精准扶贫对象家庭收入测算核定相比,双柏县农村居民收入渠道比较多,生产经营活动形式多样,家庭收入难以准确核算。其一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除外出打工等货币收入外,其主要的收入组成部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等实物收入。农业实物收入受自然灾害、季节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产量也不稳定。其二农村居民实物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种植、养殖等具体项目品种不同,产值、投入及价格也不一样,这些收入的测算核定缺乏一种较为合理的衡量标准,且农产品的价格受市场行情的影响波动较大。
3、核查手段落后,难以把握真实信息
各乡镇、村在精准扶贫实际操作中多数采用“评议为主、测算为辅”的办法进行计算,主要成谁上支持的人最多,谁就是最困难。这样存在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和局限性,容易出现人情对象、关系对象、拆户对象等问题。
4、监督不到位,不定期公示
精准扶贫是一个民生工程,是在帮助贫困人口,从中存在利益之争,政府在确定贫困对象的时候应该做到定期公示,而在双柏县好多贫困村连村委公开栏都没有,无法做到对贫困对象信息的公示。目前,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的主要人员是村委会工作者,但是双柏县存在监督主体缺位,对农村党员干部廉政监督的外部主体主要是镇纪委,但对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非共产党员的村委干部,镇纪委监督没有法规、政策依据,同时双柏县扶贫办由于近几年扶贫工作重,单位人员少,监督环节跟不上。
(二)扶贫工作执行主体素质偏低
1、扶贫工作者不负责任
当前一些精准扶贫工作者觉得扶贫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得好,自己得不到实际的利益,坦白说就是拿不到扶贫资金,做的不好则受到上级的批评,种种原因导致他们对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不重视扶贫工作。由县乡安排的精准扶贫工作者思想觉悟不高,存在浑水摸鱼现象,不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心里存在着扶贫对象识别出来的时候家庭经济情况越好越好,到时候脱贫的时间短,就可以体现出自己帮扶的作用效果好,自己工作能力也就体现出来。
2、扶贫工作者能力低下
当前,一些精准扶贫工作者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扶贫要求,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存在偏差,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者存在着思想觉悟不高,业务工作能力不强等缺点。
(三)农民文化程度与素质偏低
1、农民文化程度低
由于农村教育的缺陷与乏力,现在农民中存在许多文盲,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低,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等因素。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有的农民还直接虚报自家的家庭经济情况,去争取精准扶贫的名额,有些村民心里以得到扶贫为荣,为获得这个名额与其他村民挣得头破血流,这些给精准识别贫困户增加了难度。而又有的家庭由于从来没有得到过扶贫的好处,认为扶贫绝对不会扶到自己头上来,从而直接不参与,也不关心精准扶贫。
2、农村家族势力严重影响与干扰
一些地区农村基层民主难以实行。村级组织在精准扶贫确定贫困对象过程中,理应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而现实情况却是,由于一些农村宗派家族势力严重,一些人员“强行”进入村民委员会,要扶贫的名额,个别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拉选票,民主选举贫困对象被严重扭曲;个别村干部凭借家族和宗派势力,“称霸”一方,村民敢怒不敢言、敢怒不敢管。
(四)经济转型增加家庭经济情况估算难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精准性的对策
(一)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瞄准机制的科学性,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
1、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瞄准机制的科学性
完善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就是要在政府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立足新形势继续完善精准扶贫目标瞄准机制,做好精准扶贫统计工作,健全监测的同时准确地识别和定位贫困人口。确定精准扶贫人口数量和规模,这样有利于增强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实行新的精准扶贫标准以来,政府扩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扶贫力度,从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全面地提高扶贫力度。双柏县的贫困人口比较多,因此精准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广、规模大,就会大大增加了贫困人口的测定工作,需要加大力度准确摸清双柏县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识别程序,逐步努力地做到“应精准扶贫尽精准扶贫”,以保障贫困人口生活。事实上,由于在我国农村扶贫的工作中掺入了很多难以预料和控制主观因素,使得我国的贫困监测制度并不是非常科学与完善,在一定程上也导致我国在贫困人口和地区确定上的不公平,同时也导致了一些地区贫困对象确定上存在“错、漏”等现象。当前双柏县要根据国务院、省、州扶贫办的相关规定和具体要求,从双柏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其他省经验,努力完善精准扶贫贫困对象识别制度。具体做法有:第一,要加强政府的领导,从实际出发大力推广“建档立卡”制度的成功经验,不断细化和完善具体实施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尽早实现这种监测制度的施实。第二,要科学合理地确定事实上扶对象,不仅包括还能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也应该包括收入不稳定、家庭状况差的相对贫困人口。
2、完善精准扶贫管理制度
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识别上认识不到位、精力不集中、措施不聚焦、效果不明显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组织调整或问责,对精准扶贫工作中确定贫困对象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给与严肃处理,对挂职锻炼考核不称职的干部不能重用并进行批评教育。加强贫困对象确定结果的审查,对严重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严重浪费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记录在案,并视情节给与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提高精准扶贫执行主体的素质,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效
政策执行主体作为政策执行所需要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一项政策最终总是要优秀的执行者来贯彻实施。政策执行者除了能够熟练地运用正确的政策执行能力之外,他至少还应该具有高度思想政治觉悟,积极地工作态度,较高的知识与能力。
1、加强培训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能力
当前,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者存在着思想觉悟不高,业务工作能力不强等缺点,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迫切需要执行者积极工作态度、优良的服务意识。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能力方法有:把执行者自身专业优势与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人员业务能力培训,以提高扶贫部门及其他单位的扶贫工作成员执行能力。要达到上述求,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必须把好考试核这一关,严格挑选人才,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充实扶贫政策执行的人力资源库;其次是要通过自学、交流培训等手段,提高扶贫政行人员的工作能力,丰富他们执技;再次辞退扶贫政策执行能力低下的人员,让不能适应扶贫政策执行工作的人员离开单位。再次定期组织人员脱产去学校学习,或者行政院党校接受现代行政管理新的方法和观念熏陶,同也要利用社会团体等加强精准扶贫政策的教育,保持思想和技能与时俱进。最后是要加强实践锻炼,让他们跟着贫困户确定人员一起培训和学习。
2、建设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机构的执行文化
首先,以行政伦理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的精准扶贫队伍,让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者真正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提高服务意识。第一,领导者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时与下级和同领导沟通交流,同时要遵守各项制度,对决策提出看法,形成民主氛围,增强组织凝聚力。第二,下级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者要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依法办事以保证组织权威性。政策执行人员要以上级领导为榜样,在平时的工作中铭记效率优先执法理念。依照法定的职权,严格遵守程序来执行公务,以规定的条文为准则衡量自己的工作。
其次,各级精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如果不能为广大的政策执行者端正工作,指明扶贫发展方向,增强带动,那么他们就无法认清精准扶贫工作的周期,从而导致政策执行者工作态度的消极。因此,要让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者充分了解本地区扶贫工作开展的形式、未来所面对的困难和可能取得发展,认清扶贫工作重要性。另外理顺思路,合理安排扶政策执行者的工作任务。因为如果有积极向上思想觉悟和必胜的执行信念,就会为扶贫政策高效打好了基础。要确保执行者认同本组织,这样才能建立起具有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在面对扶贫政策执行诸多困难时也会毫不退缩。
(三)提高村民的政策参与度,加强政府与村民的互动关系
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资源主要由政府来提供,精准扶贫工作也主要是由政府来开展、实施、落实,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过程中,发挥着执行主体的作用。但是,政府并不能因此而忽略村委会和贫困人口等对贫困对象确定的作用,精准扶贫的实施目的主要是为了村民,因此政府应该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其在贫困对象确定过程中的作用。在贫困对象确定中,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工作力度,同时也要重视村民的参与力度,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政府在确定贫困对象工作中,应该建立在加强贫困人口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因此要把村民从过去被动地、动员型的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型。
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必须加强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互动性,加强村民主动参与贫困对象确定的意识。双柏县政府应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农民克服僵化保守的旧观念,摒弃只有有关系才能得到帮扶的意识,与此同时动员贫困人口主动参与开发精准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能力。各级政府应该采取统一的行政手段,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贫困地区建设项目中能有贫困人口参与策计,让贫困群众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享受到了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和对家乡经济做出贡献的荣誉感。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是精准扶贫项目成功的保证。只有贫困人口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贫困对象确定过程,才能发展自我生存力。村民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确定贫困对象的主力军,政府应加强与村民的联系度,取得村民的信任,这样才能将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对象确定环节有效的开展下去。
(四)定期公示,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透明度
精准扶贫是一个民生工程,是在帮助贫困人口,从中存在利益之争,政府在确定贫困对象的时候应该做到定期公示。为加强扶贫审核,加大民意监督,严把准入门禁,严格门内筛选,全民死守确保选出来贫困对象服民心,双柏县应该从全局出发认真分析扶贫环境的整体变化,以提高贫困对象确定过程透明度、落实民声诉求为核心,做到“扶贫对象全公开、扶贫过程全透明、真实反馈全回应”的扶贫。“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象精准。对象不准,全局受损,其后的所有工作做多少都是白搭,做的越多、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伤害就越大。各村、社区,驻村干部,帮扶领导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认认真真做好对象公开这项工作,不怕麻烦,不惧挑战,哪怕推倒重来也要力求公正、力保透明,切实完成党和国家交予我们的任务。”
通过对贫困户的动态监测,加强对贫困户的信息披露,使贫困户信息公开透明,让扶贫机构、驻村干部和村民及时了解扶贫资源使用情况及减贫效果,缩小寻租空间,减少扶贫对象调整过程中的阻力和矛盾冲突。
(五)政府、村委会加大宣传,让村民“晓”政策
为了让精准扶贫政策普照千家万户,双柏县人民政府、各村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媒体、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印发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同时,政府、村委会也可以分派一些工作人员,通过白天进田、晚上进户的方式,耐心细致的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让村民了解精准扶贫政策,把申请扶贫的条件,参加民主选举的权利讲到实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基于双柏县欠发达,而且很多居民文化水平低,在村落里的大多是些老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的乡政府在宣传政策时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些当地居民看得懂的,适应他们的方式展开,以此保证每个村民都能理解。
第五篇:虹膜识别典型应用案例
虹膜识别典型应用案例
2002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的肯尼迪国际机场(John F.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在它的国际航班第四登机口岸安装了虹膜识别系统。这是美国第一个使用虹膜识别技术对工作人员进行安检的机场。通过使用这套系统,所有能进入到停机坪的人员必须是经过系统安全认证的人员。未经授权的人员想要强行通过的话,系统将自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将试图强行通过的人员封闭在警戒空间。使用这套系统后,肯尼迪国际机场的安全等级从B+上升到了A+等级。通过肯尼迪国际机场乘机前往其他地方的旅客也上升
了18.7%。
2006年1月30日,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在校园里面安装了虹膜识别的装置进行安全控制,学校的学生以及员工都不再使用任何形式的卡片与证件,只要他们在虹膜摄像头之前经过,他们的位置,身份便被系统识别出来,所有外来的人员都必须进行虹膜资料的登录才能进入到校园中。同时,通过中央登录与权限控制系统对进入这个活动范围进行控制。系统安装以后,校园内的各种违反校规以及侵犯、犯罪活动
大大减少,极大的减轻了校园管理难度。
在阿富汗,联合国(UN)与美国联邦难民署the United Nations refugee agency(UNHCR)使用虹膜识别系统鉴定难民的身份,以防止同一个难民多次领取救济品。同样的系统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难民营中使用。总共有超过200万的难民使用了虹膜识别系统,这套系统对于联合国供品的分配人道主义援助物
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阿联酋自2002年10月开始对被驱逐出境的外国人进行虹膜注册,通过在机场以及一些边境检查中使用虹膜识别系统,来阻止所有被阿联酋所驱逐的外国人再次进入阿联酋。该系统不仅能防止被驱逐者再
次入境,还能防止正在阿联酋接受司法检查的人员伪造证件擅自出境逃脱法律制裁。
日本东京在某些住宅公寓中使用了虹膜识别仪,居民只有通过了虹膜识别系统的检测才能进入该公
寓,而且电梯会自动到达并带人们去他们居住的楼层。
2002年11月,德国巴伐利亚Bad Reichenhall市的市医院的婴儿房安装了虹膜识别系统来确保婴儿的安全。这是虹膜识别技术首次应用在婴儿保护方面。这套安全系统只允许婴儿的母亲、护士或者医生进
入。一旦婴儿出院,其母亲的虹膜代码数据就被从系统中删除,而不再允许进入。
2004年,位于波士顿的隶属于金普顿酒店集团的Nine Zero 酒店中的Cloud Nine penthouse 套房
和员工通道安装了LG IrisAccess 3000虹膜识别仪。
位于曼哈顿的Equinox Fitness 俱乐部的体育馆中应用了虹膜识别系统,用于俱乐部的VIP会员进入
配备全新设备和最好的教练的专用区域。
由于恐怖袭击的存在,安全防范一直以来都是历届奥运会关注的焦点,虹膜识别技术也以其独有的优点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奥运安防中。例如,在1998年日本长野冬季奥运会中,虹膜识别系统被应用在运动员和政府官员进入奥运村的控制,并使用虹膜识别技术对射击项目的枪支进行安全管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雅典奥组委启用了包括虹膜识别在内的生物特征识别身份鉴别系统,通过人脸、眼睛、指纹等身体器官及声音、步态、笔迹等肢体行为的全套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对所有进出机
场、海关、火车站、奥运场馆的人通过摄像机自动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