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与家长零距离接触
教师与家长零距离接触
家访工作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学生在校的表现,老师一般都能了如指掌,但从全面研究学生的要求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如何呢?家庭的德育教育环境又如何呢?教育孩子的方法如何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只有通过家访,同家长直接的交谈,才能有所了解。
在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走家串户式的家访似乎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名词,打电话成了许多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可在今年春季,我校的家访又重新热了起来,学校将家访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点内容。一杯清茶结下彼此情谊。这几周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十几个学生进行了家访,我真诚地与学生家长交流,细致地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并做好了详细的记载,同时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家的表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向社会,家长讲述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获得了家长的高度赞赞扬。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看到了农村的新变化。农村所有家庭大部分家庭建了新楼房,有的家庭还买了小汽车。学生的书费、学杂费、住宿费全免,伙食费有救助,孩子上学家长一身轻松。农民种粮食有补贴、喂母猪有补贴、退耕还林有补贴、买家电、农具、汽车都可以享受补贴。在惠农政策下,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农田的收入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很多学生的家长都外出打工去了,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孩子在家缺乏应有的管束和教育。二是贫富差距在加大。有的家庭已是汽车洋房水泥路,有的家庭还是30年前建的土房土灶泥巴小路。
经过几周的家访工作,可谓感受颇深:
1、全面的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细致了解,与家长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生的联系,了解了家长的期望与要求。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加强了师生感情,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全面的家访,了解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切与期望,也了解了一些学生家庭的困 境,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3、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况,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内容和方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多年的经验,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一定要与家长联系,双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教育目的。
4、交换访谈方式,为家访工作增加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访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由于人们的职业特点、个人阅历、经济状况、文化素质、思想修养、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学生家长可分为好多不同的类型。作为老师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家访的方式不改变,有时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本次家访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了解了很多档案上看不出来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比如有些学生在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正好相反。有些有个性的学生,本来觉得很难管,但走进他的家庭后,知道了他的一些生活经历,便觉得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心理,有助于今后的教育工作。我们在校内看到的学生的缺点,往往是一种表象,通过家访我们可以找到形成这些缺点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果。家访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具体问题的也可以沟通感情。可以说,家访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与家长零距离接触,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交流方式,对于了解学生、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情感的沟通、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是非常有益的。学校与家长之间零距离接触,不仅是对家庭教育具体指导,也是接受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监督和帮助,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愿虚心请教在“三尺门外”,倾心奉献,把家访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第二篇:瑶乡人大代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大发瑶乡人大代表与群众零距离接触
近日,平乐县大发瑶族乡人大代表黄建平走进印山村屯、接地气、听民声,她主动和当地群众唠家常、谈生计、话发展,了解群众当前的所思所盼所急所难,从群众最关心的具体问题抓起,解决好群众的当前问题。
人大代表黄建平进村屯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与群众面对面,把问题挖出来,把呼声带上来。参加座谈会的成员由村干部、党员、普通群众等各层次村民代表组成,反映的问题较为广泛,从关系到全村民生的“公路大会战”,到村民间矛盾纠纷的这些“身边小事”,许多群众在座谈会上大胆的道出了当前所面临的困难与诉求,看到人大代表沉下身子听民声真心为百姓解决问题,座谈会的气氛愈发热烈。村民卢明辉说,“咱的意见有人听,咱的困难有人帮,咱的困惑有人解答。希望以后领导干部能更多地走进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看到村民们大胆积极的把问题和诉求讲出来,人大代表黄建平说:“这样与群众零距离的接触,了解群众诉求,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声音,给群众创造一个说实话、道实情的环境和空间。这样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会有民意基础,都能凝聚群众智慧,最终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第三篇:与学生心灵零距离接触的教育
与学生心灵零距离接触的教育
——读《插班生林可树》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只要是一线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聪敏勤学的、调皮捣蛋的、腼腆内向的、活泼好动的„„其实,即使是一个小小的班级里,学生的特点也总是各不相同,差异甚大的。但,像《插班生林可树》中的主人公林可树这样个性鲜明的学生我还真没见过。
最早知道《插班生林可树》这本书的,是从中国教育新闻网上了解到的,它被誉为中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许多新闻载体和全国读者都不余遗力地予以关注和推荐,真可谓好评如潮。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传奇之书?它会不会又是一本许多专家联袂吹捧的教育专著呢?它真的能给一线的老师以启迪和收获吗?今年教师节能够荣幸的得到冯校长给我们推荐的这本书,我真是如获至宝。
插班生林可树,是五年级的一位学生,他父母离异,哥哥和父亲已重组家庭,他和开了一家酒店的母亲相依相伴。由于以前没有父母得到的关爱和老师及时、正确的教育,以致使林可树形成了性格孤僻、行为古怪、顽劣暴躁的恶习,成为了人见人厌的“问题生”。
当数学老师“考他几个数学题,没想到他一窍不通。那笑笑的样子怎么看都是嬉皮笑脸”的时候;当老师检查作文作业时;他伸了伸脖子朝周边的同学看了看,然后皱起眉头,翘起下巴,很干脆地说“没写„„”的时候;当老师把他拉到办公室,想了解为什么屡次与同学打架或作业老是没有按时完成,他爱理不理地翻了翻眼皮,欲言又止的时候;当他不听老师的话,老师打电话告诉家长并要求家长来校谈话,而他却从围墙上翻出去躲起来两三天的时候;当老师辛辛苦苦、苦口婆心地予以教导和鼓励,结果语文期末考试仍只考了24分„„如果你是老师,如果林可树就在你们的班级,你会怎样?是火冒三丈地大发雷霆地对他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是忍无可忍地怒不可遏地大打出手?还是心平气和地耐心细致地循循善诱?
不可否认,在现实教学中,属于前者的老师还是居多。他们往往对于学业成绩不佳、品德行为较差、心理情感严重饥渴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关爱不够,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甚至于扮演了伤害学生心灵的角色。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悲哀,因为教育之爱是无法重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握住今天的教育,让自己所教的学生享受到最贴心最温馨最睿智的关爱!
这一点,本书作者——林可树的语文杨聪老师做到了。这也正是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把这本书读完的内动力。杨老师对林可树的耐心是非常大的。当林可树明显是因为贪玩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杨老师没有一针见血的指出原因,因为他知道倘若老师显示他所谓的洞察力和控制力,那这个学生在心理上反而更容易排斥老师。杨老师是睿智的,他有意的一波三折的明知故问,营造对
话的氛围,是为了能让孩子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自己说出不做作业的原因。结果,林可树的心在慢慢地一点点地被老师融化了。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一群人急匆匆地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一个人很奇怪:“你为什么不走了呢?”那个人笑了笑:“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是啊,我们都走的太快了,然而,谁又打算停下来等一等呢?纵观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这样?为了赶上教学进度,我们得快点把内容上完;为了中考、高考考试取得好成绩,我们要把眼睛盯在那些优等生身上;为了吹嘘迎合所谓的先进理念,我们不得不舍弃原先扎实有效的过程。如此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会不会丢掉教育的灵魂呢?
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指出,“教育是慢的艺术”。用张先生的话来说:“教育很容易被简化为训斥、惩罚。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教育是慢的艺术”,强调的是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春风化雨的滋润。很多时候,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我想,如果没有杨老师的“慢”,也许就不会有林可树的改变。然而,更令我欣赏的不是杨老师一味的等待和忍耐,而是他处理教育事件“慢”的艺术,“慢”的睿智!他每一次疏导林可树时说的话,他每一次冷静的分析与主动出击,就像一块磁石紧紧的吸引了林可树,也吸引着我。我为林可树的每一次问题而紧张与不安,也为杨老师每一次出奇不意的胜利而高兴。他总能抓住最佳教育契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主导林可树正确的方向,最终让林可树从自我为中心,自我禁闭的个性中解放出来,堪称教育之神奇,也焕发出了杨老师的风采。真正的优秀教师,才能有如此大的教育智慧,化腐朽为神奇,点亮迷途中的小羊羔。我深深地感慨做一个优秀教师,光有满满的爱是不够的,光用心良苦是不够的,不同的孩子,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情境下,只有恰如其分地运用教育智慧和策略,灵活地变幻各种各样的思考方式与处理理念,才能点化顽石。
作为一名科任教师,杨老师具备了一个教育者最重要的专业素养——精神关怀,他做到了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他有较高的心理学素养,能够观面察心,能够预设,能够退步,能够周全察探学生的内心世界,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他具备一位教师人性中最深切的悲悯情怀,在恶劣的教育氛围中自我救赎,能宽容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教育机会;他具备一个成熟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心态,无论林可树怎么犯错误,他都能克制自己,并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及时为之排忧解难。正所谓,一个心态好的人,脸态就好,言语也温和,这些人格素养,是每位教师应该拥有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其实,一个教师在一生中能遇见多少学生,遇见怎么样的学生,这也是存在着种种缘分,是没法回避的。可以因积极而造就善缘,也可以因消极而埋下恶缘。虽说这其中的因缘结果并不是我们凡夫俗子所能预先明晰和把握的,但也不能因此听天由命。老师应该怀着对生命对灵魂的敬畏之情,小心认真地与每位学生和谐交流,共生共长。
故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遇到杨老师般的好老师是幸运的,而老师们遇到林可树式的学生难道不也是幸福的吗?就让我们好好地珍惜人生途上的这段因缘吧,一起相伴相随。
第四篇:与生本教育的零距离接触
与生本教育的零距离接触
东阳市江北亭塘小学楼淑萍
这次听课学习,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年来最远的一次,坐火车要29个小时;同时也是心理负担最重的一次,有两个原因,一是出来学习要化去很多钱,二是领导的关心,周三出发,周四坐在火车上,校长就发短信问候,周六呢,韦老师又发短信来问候。因此,这一次学习,没走进报告厅,心里就沉甸甸的!下面我把这几天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 学习历程:
这一次学习从周三出发,周四到,周五至周日是真正学习的时间,周一是重庆市400多位老师回校上一堂生本课,其他外地的老师自由安排。我一共听了六堂课,四堂数学课,一堂小学英语课,还有一堂是高中的语文课。讲座呢听了八个,郭思乐教授两个,人民教育主编1个,江苏省丹阳六中校长与老师各1个,山东花沟初中校长1个,沈阳、广州小学各1个。每一天的历程都是满满的,还记得第一次步行支天宝中学(一所高中)报告厅,由于会务组安排情况有变,原定8:00坐车去,结果等了四十分钟左右,又让我们跟着一位校长步行前往。走在路上,是懒洋洋的。没想到一走进报告厅,看看自己的位置这么好,从前往后数是第四排,又在中间,真不赖!精神就马上好起来,听着郭思乐教授的发言(开幕式上),我思绪万千,思维火花是一个一个不断地绽放,一有想法就记下来,第一天曾想这一本发下来的本子这一次肯定要记完的,不出所料,到最后那天,记记还不够呢!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天早上位数学上完课,我马上追踪而去,讨资料,幸运的是剩下最后一张,而且也是唯一的一张,比我迟一步的老师就没了!
二. 思想上的认识:
所听的8个讲座中有4个是学校校长的经验报告,一个高中,一个初中,2个是小学的,这四所学校的生本教育的共同点为:
1. 校长理念超前,敢于尝试。
除了广州那个骏锦小学外,其余3个学校都是通过《人民教育》杂志中的文章所受到启发,马上派人去学习,又请郭教授来指导。
2. 生本教育成绩显著,硕果累累。
4所学校的校长报告,影响最深刻的是江苏丹阳六中,校长朱万喜是特级教师,讲话是娓娓动听,他讲了一个故事形容以前的传统课堂:一个植物人,睡了30年后醒了,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电脑、空调、电视等现代化的电器他是一样也不会用了,感觉自己是一个外星人,心里不免有些愁怅。有一天,他进入课堂,坐在那里,突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来还是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结构、模式。
这所高中是1996年建成,用了3年的时间到1999年,跨入重点高中行列,用10年的时间到2006年跻身于四星级高中的行列,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四星级高中之一。现在已拥有6张名片:(1)觉悟文化——凝聚六中精神。要求师生每日三问:今天你觉悟了吗?今天你发展了吗?今天你创新了吗?(2)自主管理——培植德育模式。(3)教育科研——启迪教师智慧,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自主课堂”(4)女子足球——拓展成长载体,两名被国家队选中参赛,得了功勋奖,好像奖了4万钱。(5)民族教育——承担教育重任(6)生本教育——只有3年,成了最靓丽的名片,这个学校的一位教师——荆志强成了生本教育的标兵,这位老师是一位怪才,人称“草根荆”现在成了生本教育的“空中飞人”每个星期都有讲座,别人请他去的,他的讲座是妙语如珠,笑声是一阵接着一阵。
其次是沈阳浑园新区第一小学,赵本山女儿就在那里就读的,这个学校是与世界接轨的,各方面都是非常出色,(1)特色是“扬长教育”(2)航天种子培育基地,全世界三个,我们中国是一个,而我们中国一共也是三个,这个学校就是其中一个(3)全校从校长开始到普通教师都有学生小助理,有一年新年晚会(老师的)赵本山的女儿妞妞感觉太陈旧,于是向校长提出建议,由她来当导演,结果搞得非常出色。
3. 校校都有自己的生本特色:
江苏丹阳市六中:(1)课堂导学中有一个“学疑卡”(2)制定了《生本课堂教学评价表》(3)签订生本教育的任务书。
山东淄博市高青县花沟初中:(1)教室内设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专栏”(2)教室外设立“学生学习评价荣誉专栏”(3)开展“砺学”活动(实践活动)(4)零作业改革。
沈阳市浑园新区(新加坡设计师设计)(1)“扬长”办学特色,每一面墙都
会说话。(2)六年级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家长、专家、教师都参加),还颁发学土学位证。(3)特色诵读——三级课程:班级课程(低段)、跳级课程(低段跳到高段)、学院课程(全校性的活动)。
广州天河骏景小学,我听课感觉像“美国课堂”。
4. 生本课堂的共性:
(1)“先做后学”“先学后教”是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除了高中的语文课外,其余5节课全部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流程,前置作业——课堂小故事——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课堂总结。
(2)课堂上即时评价要跟上。如,英语课以大组123为单位画圈,小组一组一组的展示,汇报完毕让其他人或者是他们自已给刚才的发言评价:可以得几个圈,一个还是两个。数学课:有画房子的记分,有奖励实物物,也有奖励小红花之类的等等。
(3)所有的学校都是从实验班(两个)开始慢慢普及,就像小中的涟漪是一圈一圈由内向外慢慢扩展的。我调查过九龙坡实验二小,他们现在一年级全是生本班,二年级3个生本班,4个普通班,三至六年级都是普通班,但是能用生本的理念上生本课。
5. 我的思考:
(1)我们校长这么有前瞻性,一定会把生本课堂改革做好。
(2)“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这与平时我们常常讲的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不是一张白纸等教学观念是相吻合的,我记得校长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数学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我想这也就是常说灵动课堂。
(3)生本教育的这个教学流程与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有相似之
处,生本教育的小组合作学习与魏书生的自主管理也有相同之处,这是我的直感,接下来准备去做的事情有:
第一,要阅读四本书,郭思乐教授的那两本,邱学华、魏书生的。第二,看看五个学校的网站,特别是江苏荆志强老师的个人网站,我对他提出课堂展示四环节:(1)知识疏理(2)错误分享(3)课堂抽查特别感兴趣。
这是为自己积淀知识,寻找一个小口子,下学期准备进行课堂实践。路总是需要在人走的。
回过头看看,自己已经写了这么多,心里也有了些许安慰,真的不瞒大家,回来后,我是又拉肚子,又发烧,但一想到自己肩上的任务还没结束呢?于是咬咬牙,拿起笔整理。
我想只要有这份执着,“生本之花”肯定会在我们亭塘小学绽放!
6. 我的建议:
(1)校长最好能亲自去领略一下生本的风采,你比我们都站得
高,肯定比我们看得远。
(2)以后生本培训最好去广州,因为这次培训重庆一个校长都没
有发言,我候广州发源地做是肯定比其他地方好!最好能与一小学,与我们差不多的,进行面对面的沟通。我期待有那么一天。
第五篇:新任班主任如何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班主任工作经验
新任班主任如何与学生“零距离”接触
文/冯兴方
开学在即,即将有一些年轻教师要担任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需要对班级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秉性和家庭情况等了然于心。而学生接触新的班主任,也想了解班主任的有关情况。新任班主任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学生的好感,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对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新任班主任要做足一定的“功课”。
一、从“第一次见面”中与学生“零距离”。
美国《今日心理学》网站和《科学》杂志最近公开的一些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班主任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而且牢固地影响着双方以后的交往。著名教育家李镇西非常重视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他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新颖的方式:给学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等等。他认为: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的启蒙教育。要使学生尽快对新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班主任就必须在开学之前对未来的班集体产生感情和责任感。
因此,新任班主任也要早早谋划与学生第一次见面的方式。
二、从自我介绍中与学生“零距离”。
可能是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心理影响,有些班主任(甚至是任课老师)与学生见面时,只是告诉学生自己的姓氏。有经验的班主任接新班时,总是把自己的姓名完整地告诉学生,这样就容易给人坦率诚恳、值得信赖的印象。说到底,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毕竟,班主任也必须知道学生的全名,在以后的交往中也不可能只呼学生的姓氏。
所以,新任班主任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把自己的心灵向学生敞开,就要从把自己的姓名告诉学生开始。
三、从自己的特长中与学生“零距离”。
学生在刚刚接触班主任的时候,也会用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观察品味即将成为这个班级“头”的“头”。学生的口味是千差万别的,新任班主任要想把这“千差万别”的口味调和成一种口味,利用自己的特长来“零距离”接触学生无疑是一种最高明有效的做法。一位女老师刚当班主任时,和学生见面,二话没说,拿起粉笔,寥寥几下,用简笔画把自己的肖像瞬间展示在黑板上,并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个人以后将和你们生活学习在一起,瞧,她笑得多甜呀,你们可不能惹她生气哟!她叫什么名字呢?然后用楷书和行书两种字体把姓名漂亮地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兴奋极了,纷纷鼓掌,大声喊“班主任酷毙了”,“老师,你教我们画简笔画吧”。于是班主任答应以后慢慢教简笔画。以后经常在课间看见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画简笔画的情景。这位女班主任利用自己的特长,很好地诠释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完美的教育境界。
四、通过“班级制度”“班级目标”与学生“零距离”。
为了班级工作能顺利开展,班主任在掌握班级情况的基础上,一定要制定班级制度和班级的工作目标。年轻的班主任一定要切忌浮躁、好高骛远,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盲目性、随意性大。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新任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的阶段目标,达成以后再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以此逐层推进。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用目标去管理班级,班主任就越干越高明。”因为阶段目标是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这样操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也让全体同学面对目标不胆怯,从而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通过开展活动与学生“零距离”。
新任班主任最好能在开学初的一周内开展活动,不宜延后。生动有趣的活动,是让新班级迅速形成凝聚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活动要淡化教育痕迹,彰显趣味性。活动要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加。记得我刚当班主任时,看到学生课间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做游戏的,看漫画书的,画画的,没有一人是闲着的。于是我适时开展了一次“露一手”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高,积极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每人都从中赢得了一份自豪。“露一手”让学生彼此之间熟悉了,也更加喜爱新的集体了。我从中也悟到了,活动对于刚刚走到一起的学生是多么的重要,对一个刚组建的班级尤为重要,它把班主任、学生和集体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以后每逢接新班,“露一手”成了我开展班级第一次活动的“不二”节目。
新任班主任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方法肯定还有很多,总之一点,只要班主任能怀着一颗平常心和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那么这样的班集体就会向着良好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发展,班级工作就会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