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赏析:协调发展
【范文主题】
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主题
【背景材料】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问题频发。环境与文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协调好经济与环境、文化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2010年初,西南五省一市历史上前所未有、持续数月之久的大旱再次引起了人们对西南水电开发问题的强烈关注。在怒江、雅鲁藏布江流域等生态脆弱区和生态涵养区是否应该建水电站、怎样建水电站,梯级式的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人文自然资源会有怎样的影响,使每一个关切当地未来的人心怀忧虑。北京、南京、福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在人文资源富集的地区大拆大建,文物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对名胜古迹造成了不可弥补的破坏,也引起了人们的追问:经济的发展、招商引资的成功,难道一定要以文物古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就没有一条协调三者共同发展的途径?
【习题示例】
请你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文化保护”的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800-1000字。
【参考范文】
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发展经济的呼声也随之越来越高。有些地方甚至盲目地把经济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为谋求眼前小利和短期效益,弃环境、文化于不顾,不惜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古文化风貌造成了难以逆转的毁灭性破坏。殊不知环境和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可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首先,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后盾,任何经济发展目标都难以实现。其次,环境是人们得以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前提和保障。如果不能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生活和工作在优美的环境之中,就算经济再发达、物质再丰富,没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又谈何生活水平和品质。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则是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于某些以原始文化和古遗址著称的地区,经济发展给当地带来的冲击固然不可避免,但尽可能的让原始文化保留原始的状态、让古遗址古建筑继续存在下去,给子孙后代留下可以瞻仰的圣地和可以传承的文明,是我们应该给予祖先的交代和尊重。
诚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绝不能以对环境和文化的破坏为代价。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必然选择。
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要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保护环境和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家园,就是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在保护中寻求发展,把加强环境、文化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并视之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切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都是暂时的、短期的,都是与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如果强行通过破坏环境和文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不仅会造成巨大损害,而且最终还会影响和制约经济的发展,因为修复其造成的损害需要更巨额的经济投入。实践证明,只要正确处理环境、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并最终达到协调发展。【中公精讲】
[点睛论点]
文章以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为总论点,三个分论点包括两个分析型分论点和一个对策型分论点。两个分析型分论点即环境的重要性和文化的重要性,对策型分论点即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文章点评]
从文章的内容安排来看,本文更倾向于以论为主。属于“以论为主,以策为辅”的评论文。文章利用过半的篇幅分别论明了发展经济中兼顾环境和文化的重要性,在收笔前用少量的笔墨点出了发展经济应该建立在保护环境和文化的基础上,以及应采取的举措。
文首一上来即“直取要害”,抓住了当前部分地方为发展经济而“弃环境、文化于不顾……”的错误做法,肯定了环境和文化的重要作用,以此迎引下文。在论明了环境之重和文化之重后,第四段作为过渡段,既承接了上文,再次重申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又将笔锋转到正确做法上来,为引出下文之策做准备。第五段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使文章的内容更为充实完善。文尾总揽前文,再次强调首段提出的中心论点,首尾呼应,严密扣题。
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论证洞晓情理,并采用了假设法,使得文风更加生动有力。
[妙言隽语]
1.环境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可以说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基础。
2.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文化保护的关系,保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必然选择。
3.一切以牺牲环境和文化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都是暂时的、短期的,都是与经济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第二篇: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赏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江西分校(jx.offcn.com)
2015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赏析: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范文主题】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背景材料】
“开着宝马喝污水,是对现代化的讽刺”,几年前,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的这句话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事实上,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是讽刺,同时也拖了现代化的后腿。根据《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2004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而这仅仅是环境污染损失的局部计算,并且不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中的生态破坏成本。
【习题示例】
阅读以上材料,请围绕当前“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发展经济”的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参考范文】
科学统筹规划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时代正在远去。今天,无论是正在考验我们的沙尘暴、干旱,还是颇为流行的绿色食品、低碳经济,都凸显着生态环境的价值。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欧美等国发起的绿色新政潮,环境保护、气候问题在国际舞台上地位凸显,国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推进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把“生态”作为特色,并放在“经济”之前,体现的是一种新型财富观。曾经,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视作理所当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1997年,一个由13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对生态系统的一系列功能作出了价值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自然提供的服务和经济价值总计约为每年33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几乎与全球每年的总产值相当。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即使在经济上也是得不偿失的。
当然,强调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守着“金山”受穷。无论是经济尚处落后地位的部分地区,还是置身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发展依然是第一要义。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不仅考验着执政者的认识水平,也检验着执政者的政治伦理。
鉴于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承受能力,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地结合起来,边建设边保护,边发展边治理,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使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是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国家应根据经济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楼
江西分校(jx.offcn.com)
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框架,并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地方政府则在大政方针下制定出适应本区域的各项生态环境标准,依据本区域生态环境条件发展经济。二是运用经济调控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消除生态环境不良后果。政府可运用经济手段来调控企业的内部经济成本,使企业来承担生态环境损失成本。同时技术可以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也可以预防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三是把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微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直接来源者。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就必须从微观上对企业加强控制和管理,把生态环境保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环境保护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而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站在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正是基于生态的重要价值和基础作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我们应重新审视生态的价值,克服盲目发展的冲动,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中公精讲】 [点睛论点]
文章开篇即从绿色食品、低碳经济等社会焦点问题引出生态环境的价值;再由国际发展趋势来反衬国内推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并转述众多专家对生态系统评估的结论,由此笃定全文的“科学统筹规划,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中心论点。而后,对论点进行具体展开,细致地提出对策并说明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文章点评]
文章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立论,一方面论明了生态环境本身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发展经济之必要,最后将二者相融合,推出了本文的主旨——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即每段各自为一个部分。第一段首先强调的是目前生态环境的基本形势,随后点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环保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二段通过精确客观的数字,论明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得不偿失,强调出环境之重;第三段与上文相对,道出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意味着弃经济发展于不顾,强调出经济发展之重;第四段为本文的核心处所在,首先综合前文所述,推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题,随之提出了相应之策,包括了强化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体制、运用经济调控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消除生态环境不良后果、把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微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三个方面的内容;末段首先阐释了环境保护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关系,最后以倡议作结。文章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理据兼备,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妙言隽语]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楼
江西分校(jx.offcn.com)
1.把“生态”作为特色,并放在“经济”之前,体现的是一种新型财富观。曾经,我们将大自然的馈赠视作理所当然,却忽略了生态环境本身的价值。
2.强调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要守着“金山”受穷。无论是经济尚处落后地位的部分地区,还是置身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发展依然是第一要义。
文章来源中公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jx.offcn.com/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楼
第三篇:区域协调发展 (申论热点)
温家宝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坚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发挥优势、落实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抓紧制定后续政策,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是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重要行业、企业的重组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中部地区,重点是继续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东部地区,重点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上走在前面。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
温家宝说,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鼓励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援助,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做好库区发展和库区移民工作。
第四篇:2014年申论名片赏析
一、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4”,整理归纳座谈会代表们反映的主要问题,供相关部门参阅。(15分)
要求:准确、全面、简洁,不超过200字。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题干,迅速判断出本题是一道归纳概括题,而作答的范围则是“给定资料4”。本题要求概括主要问题,所以在查找要点的时候就只需要提炼问题。而且要注意的是提炼的问题必须是座谈会代表们反映的问题,要明确主体,提炼问题的目的是要供相关部门参阅,所以要求考生提炼的问题要仔细加工,使用公务语言。同时,答案不能超过200字,所以在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控字数。
【参考答案】
保护湿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管理混乱。没有形成以林业局为主导的“统一管理”格局,出现了“谁出现谁管理”的怪象。
2、牺牲湿地发展农业。政府“围湿地造田”,农民越界耕种,湿地被严重蚕食。
3、法律缺失。违法成本低,缺乏制裁和惩戒措施。
4、资金投入不足。对保护湿地的资金投入不足,使成果打折扣。
5、地方官员的经济思维。官员对湿地的态度决定了其保护效果。
6、对湿地的人工改造。“建设性”地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德国和西班牙在湿地保护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请简要分析说明其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启示。(20分)
要求:观点明确,表达简洁,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首先,可以明确本题是启示型分析题。通过阅读题干,中公教育认为应注意以下作答要素:
第一,明确本题作答范围为“给定资料3”。
第二,作答对象是“德国和西班牙在湿地保护方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对我国湿地保护工作的启示,在作答时注意隐含条件,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第三,注意作答要求,观点要明确,表述要简洁,字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鉴于我国具体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应学习其先进理念和做法。启示如下: 一是依法保护湿地资源。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强制处罚不法行为。
二是坚持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施湿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可持续旅游认证制度,促进湿地旅游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湿地保护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和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效能。
四是发挥民间组织作用。重视民间组织诉求和合作,建立保护管理与利益相关者良好的双向互动机制。
五是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项目。增加资金投入,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六是重视宣传教育。政府机构可与保护地、民间组织、学校等合作,开展各种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倡导湿地文化。
三、“给定资料5、6”介绍了湿地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几个成功案例。假如你是某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就此整理出一份经验总结材料,请拟出这份材料的内容要点。(25分)
要求:内容全面,要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简洁;不超过500字。
【解题思路】
通过题干可知,本题的作答范围是“给定资料5、6”;作答对象为湿地保护与开发方面的几个成功案例;作答身份限定为某省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因而在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政府角度;作答内容为整理一份经验总结材料;在作答时,考生还需要做到要点全面、准确,同时表述要简洁且逻辑性强,同时注意字数不得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加强湿地保护与开发力促生态经济共发展
“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既是生态保护的题中要义,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多地在湿地保护与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值得我省借鉴,其发展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促进农民职业转型,加大特色产业经济投入,扩大农民参与度,使农民真正成为湿地的建设者、经营者,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结合当地实际,合理引进适合当地湿地保护的植物物种,并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三,在湿地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第四,对区域湿地保护与开发产业化发展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并通过成立相关合作社加强科学管理,扼制恶性竞争,实现长远发展。
第五,将湿地保护与开发上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层面,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等形式,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实现湿地保护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
第六,大力实施“退耕还湿”工程和“河湖连通”等重点湿地工程,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大力开发各种生态产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请结合对全面给定资料的理解和思考,以《“红线”与“红利”》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观点明确,联系实际;
2.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范文】
“红线”与“红利”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曾几何时,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凭借其湖泊湿地的独特风光引得文人墨客心生向往。而今,受人口爆炸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湿地日渐减少,不仅使得当地水体质量下降,而且令湿地生物濒临灭绝,更严重违背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其实湿地减少,源于部分政府区域发展的管控“失调”。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湿地承包后,农民无序发展畜牧产业,致使土地承载压力直线上升,最终植被减少、旱涝多发。其实,这种发展方式直接令农民陷入陷入“环境恶化—承载加大”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难逃“竭泽而渔”的发展苦果。当前,我国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正是在告诫湿地管理者:唯有保住湿地红线,才能长享发展红利。
保住湿地红线,要发展生态旅游。湿地破坏源于农民收入提高的愿望,但错位的发展模式令他们事与愿违。其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引导农民发家致富,湿地保护仅是空谈。当前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之风兴起,如果政府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农耕畜牧的产业模式,开发旅游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势必可令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行不悖。如今我国正值转型升级的高潮,各级政府应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合理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蓝图,打造湿地特色旅游的产业链条,将牛羊成群的“老牧区”变为风景秀美的“新景点”。
保住湿地红线,要开辟有机农业。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都“远走他乡”,如此一来不仅造成农业耕地荒废,更令传统乡村没落。其实,湿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区域特色适当研究产品优势,通过开辟有机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线。通过提升农业产品耕种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适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建设,将外出积累经验成功引入,牵引新型产业建设。
保住湿地红线,要强化人才培养。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无论是发展生态旅游还是开辟有机农业,我们都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湿地地区经济长期落后,当地农民多年发展畜牧,并不具备科学技术生产能力。当地政府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聘请专家学者传授先进知识,帮助当地群众由“传统农民”升级为“产业工人”,为湿地区域经济发展储备优良的人力资源。
保住湿地红线可以保住自然环境,可以发展区域经济,更可以实现传统乡村的现代转型。各级政府在规划湿地发展时,要将自然环境的红线保护思想贯彻始终,平衡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再现昔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的湿地风光。
第五篇: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
前文:
当国务院提出重视农、工、科技的协调发展时,我们感到很欣慰。我们在讨论农民工时,不应该抱有个人的偏见,要正确的对待。每个职业只要它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就应该重视。在社会上,我们只是分工不同,不应该有歧视。因为农业、工业、等等有利于社会发展,形式内容健康,有正面影响利的服务业、科技业等各种行业,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平衡好了,才能协调发展。“人以食为天”可见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农业需要科技化,所以发展科技才能辅助农业更好的发展。工业是发展科技和农业的有利帮手,用科学的文化知识,高科技工业水准生产出来质量合格的农耕产品帮扶农业生产,这个过程呈现出农业、科技、工业相关联的重要性,所以农业、科技、工业不可分开,既然都平等了,各种待遇也应该调整上来,到那时就不存在什么社会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了。只要我们找准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脚踏实地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才能发挥我们的光和热。如果试想一下,农民不种田了,耕地荒芜,我们吃什么?没了吃的粮食,我们还谈什么干工业,搞科技研究呢?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谁都不例外,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待遇也应该是平等的。我现在真想自己能有一块地,自己来耕种它,这样才真正能吃到安全、纯绿色的食物了。说一千道一万,我们都要有知识啊,因为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会出次品的,(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对吗?活到老学到老,不但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还必须有社会实践经验来做生活基础,来保驾护航才行。
后续:
重名重姓的问题,国家的政策在改进,如今工人农民都一样了,没有农户与工户的区别了,只要缴纳了个人养老保险后,到了退休年龄都可以领取养老保险了。就是不知道重名重姓的人,如何能区分开?流动人口的增加,也给各大城市的户籍工作带来了很多棘手又麻烦的事情,工作量在加大,因为一些外来人员进入时没有纪录,也就是逃逸或偷渡的那些人员,使用了假的身份信息,所以不能保证准确度。以前人口统计都是有省与县划分,不允许擅自迁徙,这样在同一地区如果出现了重名重姓的人,也为数不多,整理起来也会一目了然,因为从一出生就有了清晰的纪录。这样就是重名重姓了也不是一个省或县、区的,也能对号入座。可是如今流动人口不受限制的自由迁徙,使得大城市里的户籍管理难度加大,治安也不如以前了。
一个与“社会保障卡”有关的问题,以前医疗保险卡、养老保险卡、个人水、电费缴纳卡等都是分开使用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麻烦,最起码不会同时使用,不会同时携带,只有需要使用时,才会随身携带着,就是出现了有一个卡不慎被盗或丢失,也只有一个功能,不会出现连锁反应,不会出现多项资金流失和瞬间银行资金严重透支现象,也就是“钱荒”了。“社会保障卡”在使用时存在的隐患,安全性无法保证,也无法避免重名重姓的问题,如果不慎丢失,所有的功能都会在一瞬间被盗窃分子恶意使用,导致个人、银行、国家多方面的资金流失,金融流通混乱后,无法进行协调。一些所谓的便利,也会给违法盗窃者创造无限的便利。